Phật Học Online

永嘉禪修班講記之五•調和身心五事——調五事
達照法師

諸位同學:我們上一講向大家介紹了棄五蓋,今天來學習調和身心五事。在禪修過程中,我們整個身心的調和是禪修的重點所在,所以今天要學習的是調和身心的方法。在此之前我們每次共修打坐,還沒有告訴怎麼坐法,今天就把打坐的方法告訴大家,所以今天的內容特別重要。

   調五事,就是我們坐禪的時候,要調節好身心最需要具備的五種事情。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調和這五種事情,說明你還不懂得怎麼打坐,並不是說你往那裡一坐,腿一盤,眼睛一閉就是打坐了。今天的內容特別多,如果詳細講恐怕一個小時講不完,所以就把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先介紹給大家。

   第一是調食。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 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糧食,是我們吃的東西,吃得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饑餓。太飽容易昏沉,身體的氣容易脹滿,奇經八脈各種脈絡會因此堵塞,不容易通達。所以很難得到調心的受用。吃得太少,身體瘦弱,容易累,感覺很困乏,心裡老想吃東西。體質差的人,打坐時意志力就會相對薄弱。所以不能吃得太少,也不能太多。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閒。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第一種穢觸之物是什麼?就是我們講的五辛。佛教戒律講的蔥、大蒜、韭菜、洋蔥、興渠,這五樣雖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含有興奮劑,容易刺激性激素。吃這些食品會使心動盪不安,坐禪不易入定,所以戒律規定不能吃。這叫穢觸之物。第二種不宜之物是因人而異。比如我們吃辣椒、薑,它們雖然不屬於烈性食品,但一個怕上火的人吃了就頭痛,坐禪就不適宜,所以不應該吃的就不要吃。

   不要太飽,不要太餓,不應該吃就不要吃,三句話記住了,飲食就調節好了。佛經裡面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所以調五事,第一要注重食品。身體是靠飲食來滋養的,身安則道隆,我們把身體滋養好了,就容易精進修道。

   食品一般來說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就是每天每個時間段都要吃東西,午飯要吃、晚飯要吃,隔段時間就要吃,這個叫段食。觸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感觸,如果沒有感觸就不行了。比如太熱就用空調,太冷就加衣被。身體受影響時得到的一種食,是觸食。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確,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要有一個健康的思想,叫思食。第四個叫識食,就是對人生的認識要正確。比如非典是從哪裡來的?就是吃果子狸,吃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不小心就得病了,這些都屬於認識上的一種錯誤。我們通過坐禪以後身心豁達了、開放了,吃的食品雖然很簡單卻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比如說吃素,有人認為吃素有害健康,實際上如果我們的思想開通了,身心沒有牽掛,以大慈悲心去吃素,絕對是健康的。以上這四種食都是我們需要要調節的。

   第二是調睡眠。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調睡眠主要是告訴我們:睡眠的性質是一種無明的惑。無明是什麼?就是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無明一個叫有覆無明,一個叫無覆無明。比如現在我們是清醒的,但清醒的時候我們仍然沒有破無明,沒有破就是不懂得人生的真理。但我們在無明中修行,這個無明就沒有覆蓋我們身心的受用。如果你進入睡眠的狀態,這個無明就會使你失去把握覺照的力量,它是覆蓋你的,這個覆蓋無明,就會令我們一生空過。所以貪睡的人,意志力就會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堅強,早上不睡懶覺,晨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發發願,立立志,拜拜佛,這樣意志力就會變得堅強。當然個別人還有其它的方法增強自己的意志力,這些另當別論。

   在睡眠中需要調節什麼?不可以放縱的睡,但也不能太減少。欲界眾生,睡眠是一種欲望,叫做睡欲,還有叫食欲、淫欲。古人講,食色性也,實際上應該講食色睡性也。就是欲界眾生必需有睡眠,睡眠是眼睛的食品,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那可能眼睛就瞎掉。《楞嚴經》裡面記載,阿那律比丘貪睡的很厲害,佛陀就罵他:咄咄汝好睡,螺獅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這麼好睡啊不如畜生,螺獅蚌殼是畜生嘛,一睡一千年都不會醒過來,所以聽不到佛的名字,得不到解脫和覺悟。阿那律比丘聽後心裡很慚愧,都已經出家受戒了,還要墮落螺獅蚌殼類。他連續七天不睡覺,精進用功,那個心力是很猛烈的,七天以後因為沒有睡眠他的雙目失眠了。當然佛陀在世是有辦法的,教他一個照明金剛三昧修法以後,他得天眼通證四果羅漢了,所以他是天眼第一。

   這個阿那律的故事,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廟念佛,那個時候瞌睡到什麼程度?十八九歲的孩子最愛睡了,午睡要到下午四點鐘才能起來。睡了兩個小時,師父跑過來把我拉起來說,你這樣睡不行,趕緊起來,我坐在那裡等他一走,躺下去又睡。然後三點鐘,他又跑過來把我拉起來,還拿些風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這回總不睡了,結果他一走,我還是躺下去睡,到四、五點鐘才起來,每天都是這樣。晚上還睡七、八個小時,睡的時間也不少,怎麼像個磕睡蟲?然後我跪在地板的蒲團上,蒲團是很軟的,跪在那裡容易睡著,我把那個軟墊拿掉,跪在硬板上讀經,一讀就睡著。後來我看了《楞嚴經》阿那律的故事也很慚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麼戒呢?中午不睡覺,吃完飯就一直繞佛,繞了一、兩個小時,累了就靠在牆壁上休息一會,但一靠上還站在那裡就睡著了。怎麼辦呢?我就拿一根針,放在口袋裡,要睡覺了就把它拿出來刺一下眼皮,這樣中午繞佛五、六個小時,不敢停下來,一個星期後,中午就不用睡覺了。當然這是個土辦法。

   佛經告訴我們:睡眠過多是修道路上的一個嚴重障礙,但睡的太少,每次坐下來都在那裡瞌睡,也是不可取的。建議年輕人睡眠六到八個小時,睡足這個時間以後,精神還不好,就要想辦法對治自己不要再睡眠了。如果沒有睡足這麼多時間,坐下來打瞌睡,不如先去睡覺,醒了以後再打坐,這樣會好一點。睡眠是不知不覺的,所以不能放縱,也不能減少。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三者是合在一起說的,有初中後的差別。這三者雖然是我們坐禪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但是也可以把它分開來介紹。第三個就是調節我們的身體,就是很具體的方法了。調身怎麼調呢?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複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這個意思告訴我們,禪不是坐的,禪在你整個生活中。那為什麼還要坐呢?坐是讓我們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更加安祥,更具備一種明亮、寧靜、智慧、慈悲的禪定生活狀態。想進入禪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才進入的,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禪定。我們現在上課,雖然不是坐禪,也可以進入禪定,只是你要懂得坐禪的方法。這裡一個總的提示就是告訴我們:平常生活中講話、思想都不能很粗魯,否則心氣就很浮燥,我們平常總是很難感受自己身心的這種浮燥。用現代話來說,坐禪就是把我們的情緒管理起來,不要放縱情緒,不要讓它變成一個不聽話的狀態。如果把自己的心調柔得很聽話,走路說話都會變得很安祥。坐禪功夫坐的好,並注意運用在生活中的任何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當你走進某公共場所,講話的聲音就不會嘰嘰喳喳,而是輕輕的,走路的姿勢也會很安祥,這是坐禪之外的功夫。這個功夫怎麼提升?是靠打坐坐的,坐上就象磨刀,坐下象割草。我們把刀磨好了,就用智慧刀去割煩惱草。生活中毛毛草草的就是煩惱的表現,一旦有了坐禪的受用,下坐以後就不再毛草了,生活的煩惱也會因此減少,並可以感受禪定的法喜之樂,這是坐上和坐下的重要性。坐禪磨刀方法要得當,主要是姿勢,打坐姿勢所要注意的有七項。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打坐首先要準備一個蒲團或者方凳,把坐的地方佈置好,不要馬馬虎虎,要佈置的讓自己很喜歡坐,覺得這個蒲團、這個地方很舒服。寺廟裡其他的凳子都是小小的,唯有禪堂裡的凳子是很寬大的,坐著很舒服。這個地方佈置好了,平常不能戲論的坐,只有坐禪修行時坐,否則會坐疲掉。要對坐禪的地方生起歡喜心,這是最初的一種調節。

   在家居士沒有條件的,可以坐床上。床是讓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最乾淨最舒服的,佈置的好也是一樣的。所以第一個要把蒲團放好,同時要注意:如果你是雙盤的,蒲團平鋪就可以了。後面墊高一寸或半寸,稍微墊高一點點也不妨,因為雙盤本身就是很平穩的。如果你是單盤的,後面要墊高一寸到兩寸,因人而異,胖的人要墊高一點,瘦人可以墊少一點,胖人的腿很粗,如果沒有墊或墊的比較低,坐在那裡會往後仰,所以要墊高一點,坐下來才會四平八穩。所謂站如松,坐如鐘,就像一個鐘放在那裡,東南西北都不會顛倒。如果是散盤的,後面要墊高七八寸,沒有這個高度,坐在那裡就會往後仰,氣脈就不容易打通。所以身心的端正,蒲團的位置,坐墊的高低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項: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是身體的部分,蒲團鋪好以後,如果是單盤,可以把左腳放在右腳上(右腳放在上面也可以的)。如果是雙盤,先要把左腳放到上面,然後右腳再放到上面,這樣放比較好。如果是散盤,就是交叉盤,那就隨意,你要怎麼盤都可以。建議男眾最好雙盤,比較平正,容易入定。因為雙盤的身相是四平八穩,所以能雙盤最好雙盤。年輕的女眾最好單盤,不要雙盤,除非你從小就雙盤。比如說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雙盤了,一般沒問題。如果是成年的時候再盤,內分泌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每個月的例假過多,會影響正常的生理狀態。所以女眾如果不是從小雙盤,最好是單盤,後面墊高二三寸,這樣是正常的,不用擔心。如果是散盤,在坐的過程中,腳也儘量往屁股下麵拉進來一點,不要翹在外面,往裡面拉一點,拉到蒲團下面來,或者往屁股下面多坐一點,這樣坐容易端正。上坐的時候兩個腳指尖,跟兩個肩膀是平列的,膝蓋寬一點,腳彎過來小一點,兩個腳一上來,正好和兩個肩膀是呈平行的狀態,所以跟兩個肩膀的骨頭是齊平,這是腳的姿勢比較準確的坐法。

   第三項: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腿盤好以後,褲帶、衣帶要給它們寬鬆,為什麼要寬鬆呢?坐禪的特點是把我們身心的四大地水火風進行調節,調節的好就進入禪定,調節不好就進不了禪定。如果地水火風不但沒有調節好,而且被你破壞了,那就會生病。所以佛經裡面說,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調,就有八百八十病。如果調節的好,身心會非常愉悅、舒服。所以緊身的衣服不能穿,最好穿睡衣或者寬大的衣袍。簡單地說,坐禪的時候如果褲帶系得太緊,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氣脈打通的過程中,整個氣在人體中不斷地輪轉,在輪轉的過程中,這裡卡住通不過去,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坐禪就是身心要特別放鬆,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堵得住它。尤其是我們初步學習,調節還不是很有辦法,這些事項就要特別注意。

   如果是冬天披著毛毯,坐到一半毛毯滑下去了,動手把它拿上來,這一座就白坐了。要有受用,結手印坐在那裡是不能動的。我們每次坐的時候都要求大家不要動,動了,這一坐就白坐了,最多讓你練練腿。就象小孩子學跑步,跑兩下是沒有實際受用的。坐禪時腿放好了以後,身體各部位就不能再動了。

   第四項: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腿、身體、衣服都調當好以後,接下來就是手的安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這個是三昧印,是十方諸佛的共印。三昧是什麼?就是正定,正受。正確的感受,正確的入定,是用三昧印的。三昧印的手印是這樣的,手指要伸直,放在上面,拇指剛剛對上,指甲要剪掉,不能戳太緊,不要用力,但也不能脫開。這個拇指一定要給它對上,右手要用點力,把手伸直,不能窩在這裡,這樣結好以後,放在左腳上,因為左腳放在上面,牽來近身,在肚臍和肚臍下面一寸半的地方都可以。如果放得太下面容易昏沉,抬高一點也可以,這個是三昧正印。如果換一個方法,右手在上,拇指對上,同樣的右手在上這個手印叫做彌陀印。阿彌陀佛因為結的是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跟十方諸佛的印是相通的,這兩個印是入定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手印。大家要記住。

   人體在坐禪的時候,需要氣脈打通,三輪七脈,左右的這兩脈互相的流通,在流通的過程中,特別是氣血通過十個指頭互相的調換,我們把手放在這裡,拇指把氣血互相貫穿,所以要對上號。如果對不上號,就象打山洞,這裡打過去,那裡打過來,錯路而過就白打了。坐的好氣脈發動會有感覺,兩個拇指好象粘在一起,甚至你感覺想拉都拉不開,當然用力拉是可以的,這個時候說明氣脈已經在啟動。所以我們在坐的時候,這個手掌最好是伸直,放在那裡,這樣很平的端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五項: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魔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一般的坐法,腿盤好了以後,衣服被子都弄好了,要順時針轉三圈,然後再逆時針轉三圈,每一次都轉到極限,直至會摔倒了再轉回來,然後是往後仰,往前靠再三次,然後是左右運動,再看看上下左右怎麼晃也不會倒了,四平八穩。這個時候身體的感覺就是腰直胸不挺。如果我們的脊椎骨歪在那裡,氣脈就不能打通,太聳了又會傷氣,感覺特別累,氣脈也會受影響。所以坐禪的時候,背椎骨一定要直,但是背椎骨一直就容易高高的聳立起來,所以就是告訴我們腰直胸不挻,這樣很自然的放鬆就容易入定。如果腰挺不直,最好買一個背夾把它夾起來,不能太緊,感覺自己腰直了以後,含胸,不要挺胸。含胸是什麼意思?兩個手臂稍微往前靠一點,然後很自然的放下來。太極裡面叫含胸撥背,胸要含著,背要挺撥,這個是坐的身體狀態。

   第六項: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坐禪時頭要垂直,鼻尖跟肚臍也要相垂直。相垂直的意思是不能左右歪,有些人坐在那裡頭總是習慣的歪著,要感覺自己頭已經正中了,不能太低,不能太仰,也不能太往前靠,否則跟肚臍不對正,跟肚臍應該是垂直相對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不偏不斜。

   第七項: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當我們把身體坐端正之後,接下來就要把氣吐好。氣怎麼吐呢?因為剛剛坐下來,濁氣很多,五濁惡世嘛,一定有很多惡濁的不如意之事。平常的煩惱呀,思慮呀,身體的疲倦呀,要觀想身體中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就是渾濁之氣,想辦法把它吐掉。吐是吐氣,張開口,把氣慢慢的吐出去,不能太急,慢慢的放出去。觀想自己從頭到腳整個身體中,所有的濁氣全部放出去,像煤氣罐的氣給放掉一樣,或像塑膠袋裡面的垃圾全部拿掉。特別是身體不好的人,如果頭痛,就觀想頭上有很多灰黑的不清淨的濁氣,在那個病灶的地方,慢慢集中到嘴巴裡再慢慢的吐出去,吐的時候要觀想:這口氣出去之後,身上的濁氣全都吐完了。吐氣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氣已經吐完了,要收氣了,卻還有一半濁氣留在裡面,再收回來那就白吐了,這個觀想很重要。  

   有一次我喉嚨裡忽然有一個腫塊,拇指那麼大,很痛很腫,師父告訴我,不妨用佛法來觀照一下。他叫我把鞋子脫了站在水泥地上,閉上眼睛,手垂下來,吸氣的時候,想到十方諸佛的光明從我的頭頂射進來,照耀著我的整個身體,那些光束象針一樣都刺到腫塊的地方,把裡面的膿血全都刺破。呼氣時,觀想膿血的地方都是灰氣、濁氣、黑氣從腳底心出去,這樣吸進來的是光明,呼出去的是渾濁,站在那裡兩個小時不要動,一直觀想。上午觀想了一坐,下午觀想了一坐,四個小時,第二天就軟化不痛了。所以心力是不可思議的。

   坐禪也有這個效果,入坐之前,觀想我們身上的濁氣,包括我們的愚癡、暗昧,平常造作的惡業,各種不如意的事全部慢慢的呼出去,呼完以後覺得身心爽快了,什麼都沒有了。出氣的時候是綿綿而出,很慢很細,不是一下子就出完的,更不能聽到有聲音吹出來。這個氣出完之後,感覺濁氣已經放完,趕緊把口閉起來,不能讓它再返回來。然後用鼻子把清氣再輕輕的吸納進來,同時觀想三寶智慧的光明沐浴著整個身心。環境好的地方,觀想大自然,各種氧氣,有益身心的氣體,從全身的毛孔進來,雖然是從鼻子觀想納氣,但是要觀想全身的毛孔把這些氣吸進來,充盈著整個身體。第一次做完以後感覺還不過癮,可以連做三次,不能長期做。長期做會變成練氣功,練氣功的人一大早跑到空氣好的地方,在那些有靈氣的大樹底下,伸開手臂,然後就觀想著吐出去的都是濁氣,吸進來的都是靈氣,這麼觀想對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但我們坐禪的目的不只是讓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開智慧。

   身體調好之後,還有兩個附加內容比較重要。 

   第一個附加內容: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齶。

   氣呼吸完了以後,把嘴巴閉上,這個狀態就是嘴巴和牙齒剛好粘住,很自然的,不要閉的太緊,舌頭和牙齒也一樣,很自然的放在那裡。關鍵是舌頭要頂著上齶,舌尖頂著門牙的牙根那個地方,輕輕的頂在那裡。

   從坐禪的角度來說,地水火風得到調節,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口水越來越多,舌頭不頂著上齶,口水就會從兩個口角流下來,特別是昏沉的人,口水容易往下流。如果舌頭舔在上齶,口水自然會流在喉嚨中,這個叫甘露。坐禪坐得安靜舒服時,口水是甜的。上火時嘴巴很苦,如法的坐禪,一個小時坐下來,嘴巴就不苦了。所以口水要把它咽下去,不注意的時候它自然會咽下去,注意了反而覺得口水多。感覺口水多實際上是心散亂,心不在法中而在口水中,所以覺得它多。只要舌頭點住上齶就沒事了。

   另外,舌頂上齶為什麼很重要?因為身體有各種經絡脈絡,藏傳佛教要打通三輪七脈,佛教雖然不重視氣功但它重視身體的調節,既然身體由各種經絡組成,如果氣脈貫通了,地水火風自然得到調節。我們的身體按中醫的說法,主要是陰陽五行,從經絡學來說,主要是任督二脈。任脈從會陰開始,前面小腹肚臍裡面,一寸到一寸五的地方,經絡所統攝的是我們前面的腑髒和腹部,屬於人體的前面部位,主陰氣。任脈從會陰一直上來到喉嚨、舌尖。這是一條脈路,它廣攝人體的五臟六腑和三焦。女眾的子宮附件等,都是任脈所主。這條脈絡打通了,整個五臟六腑上中下都非常健康。

   另外一條是督脈,也是從會陰開始,它是從背後往上走,從頭頂、頭皮裡面下來,直到門牙的牙根最中間這個地方。舌尖頂在上面是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氣脈陰陽就可以相互協調。所以督脈主陽,任脈主陰,背屬陽,腹屬陰,坐在那裡腰酸背痛,是腎氣不足,包括背後的這一條脊椎、脖子、頭頂等等不舒服,一切都是督脈的問題。如果是胸脹、呼吸不暢等狀況,則是任脈的問題。

   會陰這個地方用一個比喻,就象一個鍋在那裡煮東西,人體腎臟蘊含的精、氣、血這些關鍵點,都聚集在會陰上面,坐好以後下面就開始煮。鍋煮開了,氣血充盈活躍自然調和,然後就可以輸送到全身,所以任督二脈打通的人,整個身心都非常愉悅,不會有病。如果打不通,坐禪時東動一下,西動一下,就像鍋裡煮東西,把鍋東端一下,西端一下,這鍋裡的東西就煮不好了。所以舌尖頂在這裡對任督兩脈的連通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太用勁,否則就上火,讓它剛好對上,就象拇指剛好對上一樣。

   第二個附加內容: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

   眼睛要閉上,但不能閉的太緊,剛剛合上。根據坐禪經驗,昏沉較重的人,眼睛可以睜開一點。散亂心重的要把眼睛閉起來。一般情況是看不見外面的東西,但能感覺外面的光。如果眼睛閉的太緊,感覺會黑乎乎的,眯上一點點,基本看不見前面的事物,心就容易收攝。

   接下來是調息。氣息如果不調的話,坐下來很難得定。氣,就是呼吸。有四種狀況:第一種是風;第二種是喘;第三種是氣;第四種是息。風喘氣息這四種,前面三種都不算調節,只有第四種息才算調節。

   風是什麼?用鼻子呼吸,進出有聲音,這是風。前幾次大家打坐的時候,出入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就比較好。

   第二個是喘,喘是什麼?出入結滯不通。我們跑上坡路,跑的氣喘噓噓的,那個時候就是停滯。打坐時一口氣還沒有呼完,氣已經接不上,只能停一下,然後再繼續呼,這個停滯就是喘,就是不通暢。不管是長是短,中間有停止就不行。要把身體裡的氣全部呼完,要吸就吸夠,進進出出中間不能停止,也不能開始慢慢的呼,等下又快快的呼。

   第三個是氣,一般的人坐下來,除非行為舉動很粗魯,他的氣也就會粗重一點,氣粗如牛吧。性格溫和的人,氣息比較容易調理。氣和息這兩者,氣是什麼?感覺有呼吸,出去進來、出去進來。息是什麼?沒有聲音,不停滯,不粗重。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這句話要記住。調息的時候,看著自己的息,開始很粗,然後慢慢感覺這個氣快沒有了,實際上呼吸還是蠻大的,氣還是有的,只是你感覺它沒有了,這是我們需要調節的。

   調氣有三個方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第一個方法:坐禪調氣的時候,心想著丹田,不要著意在鼻端、喉嚨,或其他什麼地方。 第二個方法:身體不要太緊張,太用勁,就好象有條圍巾甩在肩膀上,總感到它會滑下去似的,這樣就不好,要讓整個身心處於輕鬆自然的狀態。第三個方法是調氣。要觀想全身毛孔放開,不要想在鼻子出入,氣會慢慢的、自然的、微細的得到調節。調氣以後,還要調息。調息有一個好方法,不打坐的時候去鍛練,最好全身放鬆去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輕柔,甚至腳步踩在地上,一點聲音也沒有。身體象雲團一樣,有一種輕靈的感受,這個對坐上的調息是有很大幫助的。在生活中做種種調息之後,呼吸自然會平穩。如果這個息都沒有調節好,一上坐,氣喘如牛,那你肯定入不了禪定。

   第五是調心:調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初入有二義。進入禪定、住在禪定、出禪定,這三者的心是不一樣的。按坐禪的方法來說,入,是打坐時開始用功了,這個心應該怎麼調?住,是正在修這個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調?出,是從禪定中出來了,這個心應該怎麼調?

   初入的時候有兩種: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坐禪開始,先要調伏自己的妄想,告訴自己不能再打妄想了,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禪當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課,一坐下來,也不管自己是什麼心態,坐兩個小時就算了,這樣是沒有意義的,要時刻警覺這個時間是不能打妄想的。建議大家,一開始不要限定時間,能坐多長,就坐多長。進入禪定的方法學會了以後,坐五分鐘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鐘的定力。這五分鐘你進去以後,安住在那裡很舒服,五分鐘時間到了,應該出定了,就讓自己出來。這樣慢慢的鍛練,每次坐五分鐘,時間足夠,就不會受幹擾。每次都這樣,慢慢的把時間加長,如果一天中有一個小時空閒,就坐一個小時,讓時間加長,這個調身調心是特別重要的。

   對治昏沉和散亂,時間長了就難以把握。比如坐一個小時,一開始五分鐘覺得還可以,十分鐘後昏沉、散亂就控制不了,定力不夠嘛。所以先五分鐘、兩分鐘,把握自己不昏沉,不散亂,然後在這個階段讓自己身心進入一個寧靜的狀態,一旦感受到這個狀態給身心帶來的愉悅,你就已經嘗到了禪定的法喜。只要有一分鐘嘗到這個法喜,在以後在生活中一對比:昏沉半天,打坐兩個小時,還不如打坐兩分鐘,得一分鐘的法喜更好。所以要重視品質,只講數量是不行的。

   現在總結一下!
   第一是調食。不能一吃完飯就打坐,也不能餓著肚子打坐,一般來說最好是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以後再打坐。不饑不飽是最好的狀態。

   第二調睡眠,不能恣意的放縱自己,讓自己隨意的睡覺。但也不能太節約睡眠,影響精神。

   第三是調身,坐在那裡沒味道、沒意思,枯木寒禪,象死人一個,那是很枯澀的。如果是太滑呢?坐在那裡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氣脈開始打通了,師父說任督二脈是可以打通的,然後就有這個氣感,從背部、腰部往上走,就用意識引導它上來,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如果用意識去引導氣脈,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麼事情,或打個妄想,停在那裡就會生病。氣脈進入大腦停在那裡,可能就得神經病,走火入魔呀! 修行是有方法的,不引導氣脈,讓他自然順暢,百分之百不會有事情。

   第四是調息,呼吸太滑了,心就散亂,太澀了,那個氣會喘。這些都是不對的。這是調息。

   第五是調心,不浮不沉,不要浮在那裡,東想西想,也不要停在那裡,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一坐下來,什麼都不想,可能幾分鐘就睡著了。所以要管理自己的心,讓它不放任自流在正法之外。

   最後補充幾點,坐禪的時候,膝蓋要包起來,冬天要包厚一點,夏天也要用毛毯包起來,不能光著腿在那裡打坐。頭頂上的吊扇最好用一個蚊帳,上面再放一塊布,這樣不會直接吹到頭頂,間接的過濾一下。落地扇也不能直接對著吹,可以讓它先吹到牆上。冬天腰的後面一定要包起來不能受寒,否則督脈受影響老了以後很容易駝背。所以腰幹不直的人,可能腎臟不太好,因為陽氣不足會傷腰,背容易駝掉。

   窗戶最好打開,在空調裡面打坐不是很好,現在城市這麼熱,沒辦法,勉勉強強也可以。但要披上一件長袖衫,膝部要蓋好,因為空調的冷氣,侵入到骨頭裡很容易得風濕症,關節炎這些病。以前有個法師,年輕時可以打坐10個小時,現在不到60歲,關節炎特別嚴重,走路都很痛,受不了。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注意。

   坐完以後,手搓熱按摩頭部,最好時間多一點,按摩四十下,或者三十二下都可以。然後按摩臉部、手臂、腰背,兩個膝蓋等等。最後把腳放下來,放在蒲團下面不要馬上伸直,搓搓,麻痛的地方再按按腳板,慢慢伸直,慢慢站起來,不能馬上站起來就走,因為坐在那裡腳是直的,站起來就走,很容易拉傷經絡。

   下坐以後,全身放鬆,不要讓氣堵在那裡。特別是用功的人,念佛、入定的方法一旦專注了,下來以後沒有按摩,這個氣如果停在腦子裡面,可能幾天都是昏昏沉沉的。我們坐在那裡的氣血循環,跟平常是不一樣的,平常的行住坐臥都是這種狀態,這樣的迴圈。如果一盤腿發麻發酸,氣血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慢了堵住了。坐一小時以後,它已經習慣這種迴圈了,你一站起來,一伸直,腿馬上又痛了,因為它還不習慣你伸直的那個迴圈。把腿放下來以後,讓他正常迴圈再站起來,至少要走一百步以上。

   有些人晚上打坐完以後馬上就睡覺,這個睡覺的品質不一定好。一開始也許沒感覺,時間久了那個氣會阻止血脈流通,本來坐在那裡氣脈打通了,身體是健康的,結果因為馬上睡覺氣停在那裡阻止了血脈的流通,把身體搞垮了。所以坐禪不好的人,反而把身體搞的很糟糕,這個千萬要注意。

   剛剛下坐以後十五分鐘以內不要上廁所,我們剛才說鍋在那裡煮,剛剛煮完,氣還沒有散發到全身,剛用功下來,應該先活動活動,走一走恢復自然了,再上廁所。大家可以試試看,坐禪坐的好,尿灑出來一定是清澈不會很濁,因為氣血流通了。所以要十五分鐘以後,才能上廁所,這個要記住。

   在家居士房事以後,一般來說四小時以內最好不要打坐,或者打坐以後,兩小時不要行房事。因為這個期間剛剛打坐下來去行房事,身體的氣脈會受影響,這個受傷是很厲害的。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修禪定,為什麼呢,因為在家居士有五欲生活,求人天福報比較多,諸位想發心調節身體,在這兩個方面要注意。但在兩小時或四小時以後,是屬於正常的,也不要害怕。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