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居士學佛100問 (護法與愛國)之二

 

3、怎樣愛教護法?

 

(一)愛教必愛國。

 

古人云:不依國主,法事難立。國主就是党、國家領導人和政府,法事就是宏揚佛法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護國利民。這就是說,不依靠党、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宏揚佛法利益眾生的事業難以成就。古今中外的佛教史,已經證明了這個規律。因此,愛教護法必愛國,愛國就是愛教護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也。所謂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如昌明法師,在「文革」期間,他老人家為法忘軀,大智大勇,堅守歸元禪寺,護持佛、法、僧,臨危不懼。為保護歸元禪寺,上書周恩來總理,獲總理批示,得到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之黨、政、軍的保護,使歸元禪寺倖免於難,沒有被毀壞。堪稱奇跡。

 

「文革」之後,1979年國務院宗教局高山局長來武漢視察政策落實情況,明確指示恢復方丈制。省佛協常務理事會決議,昌明法師升座。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法會上,舉行昌明方丈升座暨歸元寺重新開放法會,來自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等諸山長老,及湖北省宜昌、沙市、隨州、黃州、新洲等地1000多名信眾前來祝賀,參加法會的還有日本、丹麥友人及香港同胞等。昌明為歸元寺第48世方丈,傳曹洞宗,歸元寺在昌明方丈主持下恢復了叢林制度,管理有序,佛事活動正常。近年來還舉行過幾次傳戒活動。

 

1980年以來,昌明法師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七屆諮議委員會副主席,武漢市政協常委、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佛協會長、武漢市佛協會長,省人大常委,湖北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等職。為湖北省、武漢市的安定、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正因此,佛教得以重振,歸元寺得以重輝。所謂水漲船高。

 

為了培養青年僧人,從1984年以來,歸元寺開辦了僧伽培訓班。由昌明法師任主任,顯光法師任教務長,講授天臺學、法相學、佛教歷史、文化知識、政治常識等課程,為寺院培養了一批有佛學知識的愛國愛教的人才。

 

1983年歸元禪寺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武漢市首批「AAAA」級旅遊景點之一。在佛教旅遊資源開發的基礎上,佛教界開展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活動,把佛教文化同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2002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市政府在歸元寺前舉行廟會,為配合市政府搞好廟會,歸元寺投資200多萬元,拆除房屋16間,騰退4000平方米場地用於疏散人員。並晝夜接待香客、遊人,開展撞吉祥鐘等活動。五一節期間,開辦昌明書法展,舉辦多場祈禱法會。

 

佛教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良好的反映。近年來,每年僅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歸元寺、寶通寺就接待遊客近十萬次,秩序井然,既弘揚了佛教文化,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歸元寺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00多萬人次,春節、元旦期間的廟會更是人山人海,有時日接待量就有七八萬人次。歸元寺遊者眾多,相對來說,老區2萬平方米的面積偏小。2001年歸元寺向後拓寬徵地。2002年歸元寺貸款5000萬購地117.5畝開始擴建,在10月前完成了徵地工作並打好了院牆。武漢市政府大力支持,免徵土地稅。擴建後的歸元寺面積擴大3倍,為歸元禪寺旅遊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同時景觀也增加不少,新建了多寶天王殿,新塑了21.8米高的雙面觀音等。

 

據荊楚線上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從東湖論壇2003年年會上瞭解到,浙江台州的民營企業準備在漢陽歸元寺前,斥資8億元打造武漢的「城隍廟」。

 

據網上資訊,漢陽區招商規劃歸元文化旅遊區。該區面積約30公頃,以歸元寺為軸心進行規劃佈局,形成以宗教文化和傳統的民俗文化為載體的旅遊區。具體包括歸元寺內部改造和周邊地域的建設兩部分,在歸元寺118畝徵地範圍內,將用3年時間建成觀音閣、大雄寶殿、文殊院、普賢台等新景點,使景區總面積由原來的2.3萬平方米,擴大到10萬平方米。同時,上海復星等財團已進駐,仿照上海城隍廟建設「武漢豫園」。

 

可見歸元寺的興盛,為武漢市兩個文明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武漢市的發展,也在促成歸元寺的輝煌。可見,愛教護法就是愛國,愛國就是愛教護法。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也。所謂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二)愛教護法就是護持佛法,做個好公民。

 

供養三寶12,維護四眾13和各宗派14之間的團結,不言四眾過(不要傳播、議論其過失),依教奉行,如法15修學,為三寶爭光,決不給三寶抹黑。

 

護持佛法(護法)是居士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護、維持正法16(即佛教)。護法,應該是「護持正法」之義,而並非護持某幾位出家人的法。事實上,好好地修學佛法、依教奉行,做個好人,做個模範丈夫、模範妻子、模範公民,做個孝子賢孫,做個好父親、好母親,對家庭與工作盡職盡責,改變現實社會,建設人間淨土,就是更好的護法了!不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實踐佛法,不論其所能做到的程度高下,社會上一般人對於佛法的觀念就會變好,自然也就有利於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發揚光大。但是,當遇到了特殊情況,有人要破壞三寶、毀滅佛法,佛弟子便要完成自己的責任,努力護持正法於不墮。這若是沒有精進力量,是不能辦成的。

 

供養三寶也是居士的責任和義務,供養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初期教團所受之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為主,稱為四事供養。施予佛、塔廟、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團之房舍與土地為僧團經濟之重要來源。所行之供養除財、物供養外,尚有法供養,如以恭敬供養、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精神之崇敬態度亦稱供養。

 

總括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物件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

 

二種供養,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之說,有:(1)法供養,指善於聽聞大乘17正法,或廣或略。(2)財供養,指飲食等四事供養。據《大日經供養法疏》說,有:(1)理供養,指以證入真實之理為供養。(2)事供養,指供養香花等。

 

三種供養,據《普賢行願品疏》之說,有:(1)財供養,指供以世間之財寶、香花等之供養。(2)法供養,指起菩提心18,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觀行供養,指行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19等華嚴觀行供養。《十地經論》卷三說,有:(1)利養供養,指衣服、臥具等。(2)恭敬供養,指香花、幡蓋等。(3)行供養,指修行信行20、戒21行等之供養。

 

三業供養,《法華文句》卷三之一載,有身、口、意三業供養,即:(1)身業供養,身至誠禮敬諸佛菩薩。(2)口業供養,讚美諸佛菩薩功德。(3)意業供養,端心正意,想念諸佛菩薩相好莊嚴。

 

四種供養,(1)據《大日經義釋》卷十一之說,有香花、合掌、慈悲22、運心23等四種供養。(2)據《理趣釋》卷下之說,有菩提心供養、資糧24供養、法供養、羯磨25供養等四種瑜伽教26之供養。

 

四事供養,(1)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之說,有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等四種供養。(2)據《無量壽經》卷下之說,有懸繒27、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3)據《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說,有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等四種供養。

 

五種供養,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之說,有塗香(持戒)、花鬘28(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等五種供養;另加閼伽(淨水,忍辱),即為六種供養。

 

十種供養,據《法華經·法師品》之說,有花、香、瓔珞29、末香、塗香30、燒香、繒蓋、幢幡31、衣服、伎樂32等十種供養。另據《大藏法數》之說,將繒蓋、幢幡合併為幡蓋,而加入合掌,成為十供養。

 

此外,慶祝佛像開光,稱開眼供養。供養經者,稱開題供養,又稱經供養、一切經供養、書寫供養,如書寫《維摩經》而供養之,稱《維摩經》供養。叩鐘慶祝者,稱鐘供養。又就佛法僧三寶而言,供養佛,稱佛供養、供佛;供養法,稱法供養、行供養;供養僧,稱僧供養、僧供。其中,招請百僧,設齋以供養者,稱百僧供養、百僧供;招請千僧,設齋以供養者,稱千僧供養,或稱千僧齋、千僧供、千僧會;傳說此種供養之功德無量。又供養之施主,稱供養主。供養眾僧,亦稱供眾、供贍。記載供養意義之念誦文,稱供養文。為供養求福所造之佛像,稱供養佛。以燈明供養佛像、塔廟,則稱供燈。

 

供眾功德大。

 

供眾的功德大,一是數量多,二是個個都是未來佛。你能供養他們,以後他們都成佛了,整個法界也出現了很多的佛,這個功德可大了。

 

供眾要平等,每人有一份。

 

供眾的時候,平等分,哪怕幾元幾角也可以,這叫散儭。一個僧人也不少,平等。

 

為什麼要護持佛法、供養三寶?因為這樣做,可以得到種種善報,解脫煩惱,改善命運,離苦得樂,福慧具足,終至成佛,得大智慧、大福德、大自在。

 

《雜阿含經》說:

 

「你所播下的種子,

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作惡的人收到惡的;

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

你便嘗到什麼果子。」

 

上面說的正是業力33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你有了這個結果,就是那個因種而來。好比種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從那種子而來。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從因中的種子,開花結成的。

 

附:為何要歸依三寶?

 

(一)歸(皈)依三寶是入佛門的第一步。

 

有人主張:學佛只要心誠,何必一定要歸依?這種觀念,粗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從小學經中學而至大學,最初進小學,要先註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學佛,應從歸依三寶著手,歸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歸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歸依三寶既是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教不捨一切眾生,故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大:六道34眾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歸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阿修羅、鬼、畜等,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這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醜,一律可以進入小學。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檢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讀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歸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歸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之產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學佛而不歸依三寶,等同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為他是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同樣的,一個不受歸依而又自稱是佛弟子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份上的印證.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須的手續。

 

(二)歸(皈)依三寶是納受三歸戒體。

 

受歸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歸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果不受三歸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學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

 

(三)歸(皈)依三寶是解脫大道。

 

另有些人,尚未學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他們唯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歸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其實,歸依三寶,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

 

至於歸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歸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道理,那是妄想。

 

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歸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自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35,不能如法遵行者,歸依之後,許可自動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任何宗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教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來歸依三寶,你將必能得到實益,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但如真的歸依了三寶之後,除非有了魔障遮心,否則,你便不會退出三寶之門。

 

(四)皈依三寶的利益。

 

在無始輪迴中,我們現今有機會得到了圓滿的人身,若再有機會歸依三寶,并依循歸依的要求做人,這一生便變得極有意義了。歸依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們是否三寶弟子,正取決於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參拜,自己也看一些經論,心裏對三寶也多少有些信仰,這也可稱為是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沒至心皈依前,他們的功德是間斷性的。在他們行善時,例如布施或誦經時,的確是在積聚功德。可是,在他們誦經完畢時,這功德的積聚便暫停了。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皈依三寶,則功德會二十四小時不斷增長,即使在我們休息時,由於未捨皈依,這功德仍會在繼續增長不停。在睡前,如果我們憶及皈依的對像,即使在睡眠中也在積長功德。比丘、比丘尼、沙彌及沙彌尼等解脫戒,性質是盡形壽的戒,也就是說,這些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們死時。皈依與菩薩戒則不一樣,其性質是超越死亡的,只要我們不捨依止36、不違皈依的要求,這皈依及菩薩戒的有效期是直至我們成就佛境為止,其功德亦然。什麼才是捨棄皈依及違犯其要求呢?如果我們有一天對三寶不再信任了,認為因果教法及業力等俱不存在,這就是捨棄了對三寶的皈依,我們的修行也不再會有成果,這就等於燒過的種子不可能發芽一樣。譬如說,大家在今天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皈依儀式後,我們聽朋友說,三寶并不存在,世上也無因果這回事,然後我們的信心動搖了,對三寶的依止退卻了,這就是在這一剎那皈依而下一剎那捨棄皈依的情況。總之,只要我們不捨依止,這皈依及作為一個三寶弟子的身份乃至其功德,是會延至未來生的。這也等於是說,我們在今生死後,不會墮入三惡道。在皈依儀式中,我們必須以歡喜心去納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們就難以生出歡喜的心。所以,在此講一講皈依三寶的利益。 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們盡說,故此分八點來略說:

 

1)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為了佛門弟子;

 

2)皈依為受戒之基礎,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只要我們皈依了,便有資格在以後進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因為依止了三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自然消退;

 

4)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蹺蹺板,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由於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6)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了;

 

7)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剎那憶及三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惡道;

 

8)一旦依止了三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決定最終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說。

 

 

 

4、什麼是歸依三寶?

 

(一)歸(皈)依佛、法、僧三寶也就是歸依覺、正、淨。

 

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所以歸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佛教之歸依,即指歸依佛、法、僧三寶。此詞亦寫為「皈依」。梵語s/aran!a,多用於「保護」、「救濟」,或「避難所」、「保護所」之義。意謂如能歸投其中,則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無憂,故云歸依。佛教之歸依三寶,係指依三寶之功德威力,能使眾生之身心得無限安慰,得脫離苦惱。故《俱舍論》卷十四云(大正29·76c):「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

 

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這是我們修學的依靠;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僧團。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我國佛教界,初入佛門者,必須經過歸依儀式,誓願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後,始被認定為正式之佛弟子。「佛」翻譯成中文就是覺,「覺」是覺悟,覺而不迷。「法」翻譯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見。《法華經》裏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正知正見。 「僧」翻譯成中文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在《壇經》裏面不用佛,法,僧,因為佛法僧是梵語。他完全講意義: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

 

1)佛教導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沒有接受佛教導的時候,我們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 佛弟子受了三皈之後,你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這才能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於家庭事業,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2)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無量的苦惱從什麼地方來?對於自己、對於自己生活的環境,不能夠明瞭,於是產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

 

3)皈依僧,僧是清淨、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性淨。因為我們心被污染,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瞭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統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復到身心清淨,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所以,這個三寶,是佛陀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事、對物,都應當要記住:

 

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

淨而不染,這是皈依僧。

 

這是自性三寶。所以,學佛的人,從今往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標準、不離開這個原則,那你就是佛的學生,佛就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傳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絕對不在那個皈依證,那一張紙上,紙沒用處的!真正守住這個原則,絕不違犯,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都承認你是三寶弟子,這是真正皈依處。

 

此外,梵語namas,音譯為「南無」,意為「低頭」,意指敬禮、歸命。與前述之「歸依」意義相同。因此,在稱呼佛菩薩名號之前冠以「南無」一詞,即表示對該佛菩薩之歸依與虔敬。

 

4)真正皈依的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樣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不是好樣子不但不能學、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全世界我這個行業裏面的好榜樣。

 

如果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需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誑眾生。佛菩薩用清淨心,決定沒有絲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為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污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我們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裏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所以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存心,學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頭了,真的皈依了,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務必要諸佛菩薩都承認你是三寶弟子,龍天護法才會擁護你,也常常幫助你照顧你。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是三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二)歸(皈)依僧寶是歸依僧團(僧伽)和賢聖僧,不是歸依某一個出家人。

 

歸(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里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呢?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所以皈依僧,諸位要記住,不是歸(皈)依一個法師,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而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僧團(僧伽)37,是皈依賢聖僧38。如果你說:「我皈依某某法師了」,就錯了,我們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僅僅受這個儀式,這是不切實際的。

 

要說皈依,必須分四點講解,首先講正確的皈依動機,次說正確的皈依物件,再說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後講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三)正確的歸(皈)依動機。

 

判別是否真正佛弟子,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淨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單單講皈依的部分就有十多頁,足見其重要性。

 

正確的皈依動機有三種,分別呼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下士發心者,知道人死非如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似乎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唯有三寶能救助自己出離三惡道39,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見苦諦及集諦40與十二因緣41等,便明白就算能生於三善道42,仍然不夠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三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為皈依因。最利根者,見眾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慈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為著這目的,他們必須依賴三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依止物件不變,只有依止動機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為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寶,甚至有強盜為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三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三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為合格的皈依因。

 

(四)正確的歸(皈)依物件。

 

剛才講過,皈依的因分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皈依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為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43正確的物件,二為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三種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要說的是能作我們的依止之物件。有關這一點,分為兩個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正確的皈依對像是什麼,然後講他們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託付的原因。

 

1)值得歸依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為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為我們的現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說,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於龍王等,它們本屬畜牲道眾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歸依之物件。至於惡鬼類等,就更不必多講了。對於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為妙。歸依、親近鬼道眾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為鬼道中之小嘍囉。此外有些人,雖不歸依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三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阿彌陀佛,卻連三寶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為單單皈依三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并不足以令我們離三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託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三寶,但卻搞不清楚三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三寶到底是指什麼。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為「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導師,具有圓滿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并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物件範圍內。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三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為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2)值得歸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剛才講述了應當歸依之物件,現在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三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僧侶。所以,如要確定三寶是否值得信賴、歸依,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其一、自身亦難保者,肯定並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煩惱、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僅自己解脫了煩惱、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煩惱、怖畏。

 

其三、佛陀不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導我們,而且亦願意引導我們。

 

其四、佛陀不但願意引導我們脫離煩惱、怖畏,而且絕不偏心。對國王、大臣、將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妙教導。

 

由於上述這四個原因,我們知道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五)修持歸(皈)依之方法。

 

分四點來講,一為憶知其功德,二為憶知其差別,三為誓願一生皈依,四為不歸依其他物件。

 

1)憶知三寶功德。

 

我們應常常思念三寶之功德,現在只粗略地說一說,大家應於日後參考《菩提道次地廣論》等之有關部分。

 

我們把三寶之功德分開說,首先說佛寶之功德。

 

佛寶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其語、其意及其事業這些不同角度闡釋。

 

其一、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圓滿身相有三十二相44及八十種好45共一百一十二種特徵,例如無見頂及眉間白毫等。我們并非只因這些身相奇妙而讚歎,而是因為它們之中的任何一項,皆必須經許多劫之修持方能獲得。

 

其二、佛陀之語功德。

 

佛說法時,其聲美妙動人,不論遠近皆可聽清,聽眾聽到佛陀以聽眾各自所熟識的方言說法,而且所說的更是適合個別根機之恰當教法,所謂因材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這裏說法,便不需翻譯及擴音器,四川人會聽到佛陀以四川話開示,北京人會聽到佛在說北京話,不論坐得遠或近,佛的話音一樣清晰。此外,下根的人會聽到佛在講適合下根理解及修學的法,中根者聽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則聽到佛在說上乘之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是佛陀與凡夫的分別。

 

其三、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心)充滿慈悲與智慧,不分親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說我們在五臺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許沙土混在一起讓佛陀看,佛能把它們分開,并說出:「這顆沙是五臺山的中台一樹下所取的,那顆沙是北京雍和宮前馬路邊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別。沒有什麼是佛陀不知道的。

 

其四、佛陀之事業功德。

 

佛陀的身、語、意,不斷地為他人服務,護國利民,利益一起眾生。而且這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

 

法寶之功德

 

依靠正(佛)法,眾生才能斷除一切過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終成佛。佛陀之偉大及圓滿,全靠修學正法。所以,法寶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釋了。

 

僧寶之功德

 

菩薩、羅漢等的功德不可言盡,譬如說他們能化身千萬而利益眾生等。在佛經中常常會讀到,佛陀之羅漢弟子如何在一座講法中便令幾萬人同時見道的例子。僧寶功德,主要是指聖僧而說,(104頁第7)「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佛寶是皈依的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現在我們修的只是隨順的法寶,並沒有修勝義的法寶。下士道所指的法寶是指相似的法寶,不是勝義的法寶,是基於佛陀展示斷十惡,讓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去修學斷惡修善,讓我們能有不墮三惡道的異熟、等流,還有增上果等果報,可以把我們從痛苦中救離出來,它之所以稱為正皈依是這個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僧寶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說,我們要渡過一個大海(指輪迴大海),船就是法寶,船主是佛寶,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寶。由佛寶帶領告訴我們怎麼走,以僧寶作為助伴,而實修是指經由這艘船來渡過生死輪迴的大海,以此來比喻三寶的不同。

 

2)憶知三寶的區別。

 

我們修持皈依三寶,必須認知其不同。

 

其一、從定義上的區別來說,佛寶是圓滿證悟者,法寶是佛陀之證果和言教,僧寶是修行佛法者。

 

其二、從作用上的區別來說,佛是開示正法者,正法是斷除煩惱的道理和方法,僧是其他眾生的模範。

 

其三、從對三寶的不同態度上來說,我們應視佛寶為供養之物件,對法寶視為自己應當努力證悟的內容,把僧寶視為共同修行的伴侶。

 

其四、從修持上的區別來說,對佛寶應供養侍奉,對法寶應如理修學,對僧寶應共受財、法(居士應恭敬、供養)。

 

其五、從憶念三寶的各別方法來說,應依前述之三寶各別功德而作憶念。

 

其六、生起福報的區別,《菩提道次地廣論》中說:「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一般來講,如果是凡夫46僧,要四個人以上才稱為僧寶。供養四位凡夫僧等於供養僧寶,對四位凡夫僧承事(侍奉)等於承事供養文殊菩薩。三寶裏最大的福報是供養僧寶,因為現在佛沒有親自住世,佛在世當然要供養,佛不在世就觀想供養。現前真實供養的對象是僧寶。

 

3)誓願一心皈依。

 

我們一心認定及依止佛寶為開示導師、法寶為主要的皈依對象、僧寶為修持之助伴。

 

4)不皈依其他物件。

 

作為三寶弟子,當然尊重別人的信仰,但若同時亦皈依別的宗教或對象,則有違本來對三寶之依止。

 

自此時起,我們應當知道,修皈依并非單指一次性的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之念誦皈依偈而已。

 

(六)歸(皈)依後必須注意的事項。

 

在皈依三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處」。皈依學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三寶後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在不共學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為「遮止學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為「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

 

1)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像。這些凡夫眾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并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把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於未來生為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餘,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并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了。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有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曬乾或活蒸等。由於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惡友來往。什麼是惡友呢?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於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夠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梵名Nalanda,位於印度中部現今稱為Bihar省份的地方),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佔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對三寶的依止,要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捨命亦不捨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是不恰當的。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佛像真醜!」一類的話。

 

2)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糊口。法寶乃三寶中的主要依止對像,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嚴格來說,把經書放在佛像頭頂是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是違犯學處的。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們必須視為住持僧寶。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為三條成辦學處。

 

除了以上的六條,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奉行十善。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三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喜歡我們去討好。在皈依儀式後,我們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在日後,我們還應隨自己的能力多聞法、親近善知識及隨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其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云: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復鄧伯誠書一》)

 

唯有至誠恭敬歸依三寶,才能使人漸漸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實際上,歸依的目的,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正是為了尋求自身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回返原來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覺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歸依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淨、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覺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附:「僧人」與三寶中的「僧寶」是一回事嗎?

 

並非一回事。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個比丘以上的僧團,至少要有四個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樣,「僧」指集體、僧團(僧伽)47,「僧人」指個體。在僧人中,又分「聖僧」和「凡僧」兩類。「聖僧」指見道48以上的僧人,「凡僧」指從入道到加行道49位的僧人。還有戒性純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別。作為供養、求戒、求法對象的僧人,凡是僧團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正學女50都是僧,都可以,但作為「三寶」之一的「僧寶」 ,是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見道以下僧人,無資格稱「僧寶」 。如果是凡夫51僧,要四個人以上的僧團才稱為僧寶。這個概念不能混淆。

 

附:我們可以為死了的人代辦歸依嗎?

 

不要把外道、民間信仰與佛法傳統混淆,否則就不易生起正確的理解。死人的心識早已離開,我們可代他供奉三寶或作布施,也可以為他持咒誦經,但他卻已死亡,並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屍、畜牲及不明白法師開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參與了儀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寶,何況死了的人之心識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如何能依止三寶呢?有些僧人為畜牲、小孩或亡者誦念皈依,這是沒有害處的。即使畜牲及幼齡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說的開示,只是聽一聽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處,可是卻不能說畜牲與小孩就此成為依止三寶的佛教徒。為亡者授皈依類似以上所說的情況,這樣做並無不如法之處,也沒有壞處,但並不能說亡者真正受了皈依。

 

附:我並未歸依三寶,但我一向十分虔誠地拜觀音,那我算不算是一個佛教徒呢?

 

虔誠地供奉、頂禮、供養及繞拜觀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卻不能說是具足三寶皈依的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佛寶、法寶與僧寶。觀音大士是三世諸佛之慈悲心化現,其實體性是佛,但化相則為菩薩,而菩薩是屬於聖僧寶。心中一心依止觀音大士的人,頂多只能說是相近皈依僧寶,並沒有皈依佛寶及法寶,所以並不算是「三寶弟子」。三寶的功德是不可言盡的,三寶中的任何一寶也是功德不可思議的。三寶中以法寶為究竟依止,我們必須奉行佛法開示,才能得到解脫自在及成就無上佛果。皈依三寶中的一寶,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薩或聖者,已足能令我們免於世間上的危難,但若要證得恒久的福樂,則必須依止三寶。皈依三寶有八大殊勝利益:(一)成為「內道弟子」;(二)堪受戒而修持;(三)能淨化過往罪障;(四)能廣積無量功德;(五)人與「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墮於三惡道中;(七)世間與出世間所願皆能如意;(八)最終必定成就無上佛果。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