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傳佛教之一。約於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
初傳時期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廣本
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
至)到達交州。 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
不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
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人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鐘磬,備具威
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 574年印度僧人毘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
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 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
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
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淨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衝、慧琰、智行、大乘燈六
位越南僧侶求支取經的事蹟。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
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
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
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
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
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
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
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示、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
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
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創立宗派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①滅喜禪派。毘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毘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
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 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
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
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無言通禪派
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
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
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
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
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③草堂禪派。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佔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
北方,受李圣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淨一致,即
實行禪宗的修禪與淨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該派活動於 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傅。
竹林禪派
相傳為陳仁宗所創。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教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
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給陳太
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類一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遙禪師傳給慧忠上士,再傳給調禦覺皇,即陳仁
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
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迴。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位後日理朝
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禪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
禪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跡稱竹林安子禪派。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禦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以唐代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為
主,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孔子的“中庸”。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心中。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稱“竹林三
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
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
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
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於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獲得廣泛
發展,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佛儒消長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僧
侶集團開始推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
展。後黎朝(1428~1526)建立後,獨尊儒學,執行
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興起,佛教由此日趨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
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並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眾中宣傳佛教為迷信異端。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
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宗教轉化為以平民
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佛
教有所振興。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
經,修建寺院。 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幾
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
淨土宗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寺開創新教派——蓮宗。主張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禪是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
公案,但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
臨濟宗為主,並受淨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於1604年在順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
——天姥寺。中國僧人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淨
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
南方勢力則較大。
19世紀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執行保護臨濟正宗、歧視蓮宗的政策。僧綱的職位皆授給臨濟正宗派僧侶,對蓮宗僧侶限制頗
多。但蓮宗派仍在北方民間活動。
1858年後,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
愛國抗法運動。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 19世紀末,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教一源
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
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