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淺述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仁風

宗教問題從產生以來就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 歷史和現實互為融合,具有特殊複雜性。它有著長期存在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並對社會的發展 和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宗教問題從產生以來就同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方面 歷史和現實互為融合,具有特殊複雜性。它有著長期存在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並對社會的發展 和穩定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冷戰結束後,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利用民族、宗教問 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因此,宗教領域的和睦,關係到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 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關係到我國的對外關係;關係到構建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宗教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佛教與社 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並充分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宗教和睦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出現以來,社會成員共同嚮往的理想 社會,宗教對社會“和諧”起到了重要的維繫作用。儒教雖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其“治國、平天下” 的治世理想亦是以社會“和諧”為旨歸的;道教重個人修道及超世,而“天人同序”與“天人合一”的在世表現便是社會和諧;佛教的超世特點最為 顯著,個人修為的最終結果是成佛,而佛的境界必須是社會的“終極和諧”。雖然三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程度有很大不同,但自 唐代以來, “儒釋道合一”的思想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三者互相影響、滲透、彌補及促進,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和諧”起到重大作用。然而,古代社會相對的、局部的“和諧” 往往被頻起的戰亂所打破,朝代的興衰使民眾備受苦難,和諧社會的美好夢想始終無法真正實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以真正貫 徹,宗教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春天。近三十年來宗教已取得長足的發展,無論是宗教場所修建 的物質層面,還是宗教機構及設立規範的製度層面,以及在信仰的建設層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當今時代,以全面開放為特徵,世界正朝全球化方向發 展,這種時代背景下進行社會建設,宗教必將擔負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當前,國家及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 張,宗教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應起到什麼作用,如何發揮作用是擺在宗教界人士面前的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

  二、佛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佛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表現在以下 幾個方面:

(一)佛教在意識形態上,具有心理調節功能,在一定程 度上為社會的穩定消除心理方面隱患。

㈡佛教作為一種人生觀,它賦予信教群眾對待生活的一種 意義和目的,為人們提供了一整套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對實踐具有指導和規範作用。如提倡熱愛祖國、遵紀守法、仁慈互助、體恤孤寡、解困 救危、誠實守信、與人為善、愛護自然等等。這些規範對佛教徒的行為起著約束作用,而且對促進人與 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實現社會的良好運行具有重要作用。

㈢佛教作為一種社會紐帶,有利於加強信教群眾的團結。佛教由於信仰和行為方式的一致性,實現了群體行動的基 本一致,鞏固了信教群眾之間的認同感和親密感,增強了團結,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必要的群眾基礎。

三、加強宗教團體建設,切實發揮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 的作用。

㈠加強團體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作用。

佛教協會一般由上層人士組成,這些上層人士以其較高的 威望和學識,在廣大信教群眾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力,愛國愛教的佛教上層人士,對維護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發揮佛協及代表人士的影響和作用,有利於加強黨和政府 同廣大信教群眾的聯繫,有利於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維護社會穩定。但目前由於對佛協的紐帶、橋樑作用認識不到位,雖有機 構,但普通編制少,經費短缺以及辦公地點不落實,難以保證團體的正常運轉,在內部管理、刊物出版、對外交流、反映信教群眾的要求等各方面尚未建立良好的機制,難以充分 發揮作用。建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佛教協會的建設, 支持其在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切實發揮作用。

㈡培養高素質教職人員,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作用。

目前,大多數佛教寺院尚未建立系統的佛教文化學習制 度,缺乏愛國主義政策、法規方面的教育,教育缺乏經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教職人員的系統培養一直比較薄弱,教職人員的政策水平、示教學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選擇愛國愛教、既有 學識又有較高威望的佛教上層人士和寺院住持的難度較大。省佛協今後將加強實施“素質工程”教育,加大投資、擴 大規模,精心打造一支與時俱進不辱使命的佛教教職人員隊伍,著力培養一大批能帶領群眾愛國守法、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共同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骨幹力量, 從根本上改變教職人員隊伍後繼乏人的狀況。

㈢抓好佛教事務管理,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作用。

當前,佛教界成績顯著,缺點和不足也不容忽視。佛教的“四項建設”問題,宗教團結、宗教場所、代表人 士、信教群眾“四大板塊”的教育管理問題,都有大量艱鉅而具體的工作要做,續佛慧命,正法久住,是每個佛教界人士的職責。我們要“不用揚鞭自奮蹄”,認真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 不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把每個佛教場所都建設成和諧社會的“推進器”。

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展望中國佛教的未來,因為,成績是 有目共睹的,發展及和諧共進也是佛教界及各界人士所共同期望的,同時時代也賦予佛教以重大使命和殷切厚望。深化信仰,人世慈善,與社會相適應,宗教間的溝通…… 這一切必將使社會向著更為和諧的方向不斷邁進。


© 2008 -2025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