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永嘉禪修班講記之七•禪定方便法——行五法
達照法師

各位同學:
   到上一講為止,二十五方便都講完了,今天給大家介紹禪定的方便法。因為永嘉大師早年學習天臺宗,所以我們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天臺的修止法門。在止觀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後再修觀。對於四禪八定的這種體會和要求,永嘉大師的禪宗集裡有詳細介紹,我們以後會繼續學習。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裡,這是一個定的要門。禪定法門中,我們想發定心的時候:靜細心中,善巧運用,取捨不失其宜,因此必證深禪定,故名方便。禪定的方便法,就是我們心靜下來的時候,這個非常微細的心念要善巧應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運作起來,這種運作帶有主觀、能動的力量,讓自己的心處在非常自如的狀態,變得肯聽話。我們平常煩惱太多,就是因為心不聽話,讓世俗的價值觀念,左右著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經常事與願違。比如上臺演講,不斷告訴自己:心要穩定,不著急、不混亂,結果一上去,雙腿發抖,說話結巴,心太緊張了。所以這個心有時候是很不聽話,它隨著外境變化的。修禪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運用這顆心,在任何一種狀態下,恰到好處的去把握它,讓它主動的動起來,主動的靜下來。 


   無論我們入禪定也好,不入禪定也好,這顆心都不能產生厭離自己的情緒。想入禪定,肯定有一個入定出定的過程,對於這個過程,也要恰到好處的去把握。學習禪定法門,入定了就高興,出了禪定就痛苦,這個想法不對。要知道這顆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這才是正常的心。


   現在我們簡單的介紹兩種方便方法。第一個是止門的不同,第二個是修止的方法。關於止門有兩種:一種是從行為上來說,就是修禪定的方法;第二是從義理上來說,佛法的修止觀、修禪定不只是告訴我們修一些氣功、氣感之類的反應,它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增長智慧,回歸到生命的真相,然後這一切附帶功德都會產生。


   關於行門,主要是三種止。學過天臺止觀法門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種是系緣止。系,是動詞,緣,是名詞,就是外緣。把外緣的一個境界固定下來,讓心捆綁在這個境界中,停在那裡不動,這個叫系緣止。第二種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到處奔逸,我們通過一種覺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制伏。我們的心像一個平面圖,有很多千頭萬緒,就像電腦桌面上的幾個洞,滑鼠隨時點擊哪個洞,就會冒出來一個東西來,而我們智慧的覺照就像一個錘子,它冒出來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強制性的告訴它:停止在那裡不要動,這就是制心止的方法。這個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三種叫體真止。理解體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礎的,這個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體——我們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這個心,是一種散亂、無序、苦樂紛呈的狀態,通過體真止的修行,我們可以理解並懂得真心本來是不動的,然後用心去體會這種不動的感覺。這個體真止不是已證到真心,只是去體會真心的某種狀態。比如我們要學會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著星星出來的時候數著星星,哪個星星在哪個位置、是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但如果不具備這個條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麼辦?那我們就躺在房間裡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給它畫好各個部位的星星,就象畫星球圖一樣,然後開始數,看看都數好了,有機會再到院子裡一對照就對上了。所以體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聞思經教的智慧,先要聽懂什麼是真。(後面會詳細講)這三個是在行為上修止的法門。


   從理論上說也是三個方面:第一是隨緣止,第二是入定止,第三是真性止。隨緣止是系心止在行為上的一個理論支持。緣是外境,隨是隨便。隨便找一個外境,把心停在那裡,讓心平靜下來,就這麼簡單。除了佛法以外,氣功、道教也有專注的對象。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應,修事業,行部和瑜珈部,特別是修瑜珈部的時候,心要非常專注,包括對上師形象的各種觀照,需要很強大的力量。《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淨土法門觀像念佛,也同樣要把心專注在某個境界上,比如專注觀想太陽落山時,像一個大圓鼓,很圓滿、亮麗、鮮紅,這樣觀想自然會把世間的痛苦消滅掉,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整個身心專注在這種心態裡,就進入禪定了。專注觀想早上升起的太陽紅紅的、圓圓的,這一生會得到大智慧,大解脫以及很大的世間福報。還有一些,比如專注自己腦後面的一片虛空,並找到一片空間點,然後觀想,注目那裡的虛空,或把心停駐在這個虛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緣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剛才說的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搗亂,心自然就容易進入這種不昏沉、不虛浮的入定止狀態。


   真性止是我們修體真止的整個理論支持。釋迦佛開悟時說的道理: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講的清淨法身佛。小乘佛法講的阿羅漢證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們本有的。這個本有的狀態,是不需要你修證,本來就有的。但我們不修證體會不到這種涅槃本體,它被你的散亂心、欲望和各種價值觀念覆蓋了。尤其是我執,各種各樣的觀念都是圍繞著我執展開,如果把我執的觀念打破,它契入的就是真性,所以真性止是解脫的。佛法與其它世間宗教的不共之處,就是這個真性止。前面講的這兩種止,其它的氣功和教法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於氣功,而在於開發無漏的智慧。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接下來講第二種:正式修止的方法,這個方法很重要,所以要多講一點。這個方法有三種,第一是系緣止,第二制心止,第三是體真止。這三種方法可以選擇一種,哪種適應,用起來比較舒服、比較自然,你就選擇哪種。但不能今天用這個明天用那個,天天換不好。特別是修四禪八定,能夠修一個法門,這三個當中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讓我們達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開始,它就是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用心、關照念頭等等。三種法門適合不同的人,知道了這些方法以後,我們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去修學。


   修行有了一定受用以後,情況又不同了。用第一個法門修學以後可以進入禪定,或者進入欲界的禪定。然後想試試第二種法門能不能進入,你不是先讓自己的禪定更加深入,而是想先試試這個法門怎麼樣,那樣也是可以的。一般學習一種法門,能夠進入禪定就行了,如果三種都想學習,方法要學的準確,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種系緣止。剛才說了系是動詞,捆縛的意思。讓我們的心捆縛在這個境界上,有五處:一系心頂上,二系心髮際,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臍間,五系心在地輪。外國有一位金齒三藏說:這個五門禪實際上就是印度的五門禪,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從印度傳過來的。佛法傳入中國特別是五門禪,都是些禪數之學。南北朝以後,大乘佛法開始興盛,特別是達摩祖師來中國以後,提倡頓悟法門,不再倡揚四禪八定。因為四禪八定雖然用心得當,容易修證,但它畢竟是屬於凡夫境界,還是不究竟的。


   我們進入禪定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種微妙、深刻的喜悅感覺,這種感覺在平常是體會不到的。眾生對快樂的東西都捨不得放棄,如果你捨不得放棄,一輩子都處在這種禪定的歡喜中,那可能到臨死也解脫不了生命中見惑思惑的束縛,這樣就會失去學習永嘉禪的最終目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以後在禪定中產生了快樂就會知道,這個還是世間法,不要太興奮,我們只是知道了進入禪定的方法,距離開發無漏智慧還遠呢。


   禪宗傳入中國以後,很多人掌握了四禪八定的方法就停滯不前,不思解脫,所以後來就不再提倡了。


   如果在禪堂裡講四禪八定,禪師經常會拿著棍子、香板打你、甚至把你趕出去,罵你是邪魔外道。以後看到這樣的文字記載不要疑問:四禪八定明明是佛教的法門,怎麼會是邪魔外道?因為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解脫和成佛,假如你沒有解脫,偏離了這個宗旨,到最後還是心外求法,還真是外道。


   這些禪定法門的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種方便。比如系心止,讓心專注在某一個境上,這個境不是心的本身,只是一個專注的物件,一種方便,是訓練心念穩定的一個過程,訓練時間久了便會得到受用。我們提倡永嘉禪,是因為它有理論可尋,有實際觀想的方法可操作,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按佛經的說法,如果有了一些受用,證得初禪的覺受,就不會再懷疑佛法了。因為許多人對佛法的理解只是處在不可思議的、求菩薩保佑的信仰層面,當我們有了受用以後,就會知道佛法的奧義所在,它與世間法是不共的,這樣就會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礎上修行大乘佛法,進步就非常快。大乘佛法的關鍵就是信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的利弊得失。


   接下來告訴大家如何修系緣止。系緣止有五個地方。 此五處於用心為便,余處非安定所。若脅肋等處皆偏,故不說。如頭圓法天,足方法地,臍是氣海,鼻是風門,髮際是修骨觀之所,故以為門。為什麼這五個地方,可以作為我們的系緣止,其它地方就不行?這裡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在兩肋中去觀想,或觀想肩膀,這些都是身體不正的部位,我們要觀身體端正的地方。比如頭是圓的,可以觀想頭頂像天空一樣開闊,心如太虛一樣空靈。觀想大地是方的,地格方圓。臍是氣海,這個氣海就是我們真正的呼吸,緣於我們的丹田,指肚臍下麵一點。鼻是風門,呼吸實際上是從鼻子進來的,頭髮是修白骨觀的人修的。觀想前面這些地方,可以把心安在那裡,這是個最好的方法。


   第二種頭頂的方法怎麼觀想?盤好腿,調好身心以後,心想著頭頂最中間,離頭頂一點點的地方,不能太高,只一點點,那個感覺就像皮膚還有一層保護膜,在這個保護膜的地方,像燈光照過去,感覺有點點反光,就在那個地方,有一層小小的薄霧一樣的透明的東西。觀想頭頂最中間這個緊貼著頭皮,又離開頭皮一層膜的地方,把念頭停在那裡,這是一個入定的方法。觀想著頭髮的根,不是頭皮。在發根這個地方,想到頭髮根插到頭皮裡面。那一層如果觀想的好,人的氣色會很好,因為頭髮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裡的發根部分,會有一層淡淡的白白的感覺。但是這兩種方法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一般情況下,不修這個方法。


   令系心頂上者,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風,乍如風病,或似得通欲飛,有此等過,不可恒用。心如果長期緣在頭頂上,會覺得身體輕漂漂的,甚至會飛起來,這個不能長期使用。印度瑜珈就有這個方法,坐好了以後,身體會離地。佛學院的傳印法師去印度的時候,看到練瑜珈的人整個人離地七寸,那個氣功是坐的很好了。實際上用第一個方法,也會達到這個效果。因為你老想著頭頂上的那個虛空,身體就會被這個氣拽起來,這樣很容易得精神病。


   有些人坐在那裡,頭一直搖來搖去,進不了初禪的定境。但他可以進入欲界定。因為欲界定比較專注身心,由身心的專注力量而產生的一種反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如果對於禪定法門和身心狀態不瞭解,人家說你是神經病,心裡不好受,就會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精神很重要,出現了什麼問題,覺得很正常沒什麼奇怪的,也就不會走火入魔。如果越想越緊張,麻煩就多了。所以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是我們生命本身的反應,不要緊張,也不要大驚小怪。


   若系心髮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本骨觀,久則過生。頭髮根這個地方,容易安住,但時間久了也會有過錯。因為眼睛會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煩了。因為老想著頭頂,眼睛老往上看,或者會見到黃色紅色各種顏色,令自己情欲顛倒,人家見了怪怪的。所以觀髮際,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有了這些過失後,沒有辦法對治,情緒會受不了。但是對於初修禪定的人,調節一下是可以的。比如心有點昏沉,對周圍的環境很模糊,觀想一下頭頂,心胸就會開闊明亮起來,這樣就可以減少睡眠昏沉的過錯。


   這裡重點介紹的是第三種:系心鼻柱。我們看南傳佛教或其它禪修方法,大部分都教我們修鼻息觀,用鼻子呼吸。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禪定。這個就是今天要著重介紹的系緣止。緣在哪裡呢?大家坐好以後,把心想在鼻柱上。實際上就是鼻樑柱下端鼻尖之下,距離鼻尖約半指(半釐米),距離鼻孔口大約一指(一釐米)處,呼吸從這裡經過然後到鼻孔裡面,呼吸經過這個地方的氣體,呈現淡白色,形狀像綠豆那麼大小。系心鼻柱,不是指鼻樑柱,也不是指鼻孔裡面,就是鼻孔外面一釐米之處,能感覺到嗎?講的明確一點,就是把鼻尖畫一個弧線,像一個半圓,連接人中這個地方畫一個圓,就在圓形的中間位置,這樣呼吸進來、出去,感覺正好對上,所以在這個地方有涼有熱,要感覺到出息入息。如果太遠了,會感覺不到氣在那裡。諸位可以把手放在鼻尖,呼一下氣,感覺有氣在,如果放開以後,在鼻子空的地方,還感覺有氣在,那個感覺有氣在的地方,就差不多是了,我們手在那裡才感覺有氣,手沒有了,這個時候閉上眼睛,感覺有氣進來,但是你不要感覺那個已經進入鼻孔的氣,就是它還沒有進入鼻孔,在鼻孔外面,在空中,當然不能離鼻子太遠,否則沒感覺的,你感覺到它有氣在這裡,一個指頭的這個距離,它能夠覺出息、覺入息,知道它出,知道它入,心心不住,念念無間。


   瞭解了呼吸的這種狀態,容易悟到世間法以及生命的無常。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斷氣。當你對這個禪定的方法進行觀想以後,很清晰的會感覺到鼻子的氣息,出去進來、出去進來,你會發現人生其實就這麼一口氣。短短幾十年,按呼吸的時間來計算,完全可以算出一生有多少個呼吸。那還是一個很短暫的人生呢,如果是幾千萬年,或者是多少個劫,也是由這些呼吸組成的。所以說觀察呼吸很容易悟出生命無常的道理。


   現在大家再對這個方法訓練一下試試看,打坐的時候,其它條件全都具備了。吸氣的時候,感覺心在鼻孔外邊,有綠豆這麼大,把它觀想成淡淡的白色的霧,就是冬天呼氣的那個狀態,若有若無的那種感覺。如果想不起那個白色的霧,也沒關係,就感覺鼻孔外面的那個氣,怎麼進來的?呼吸一下,看能不能感覺?就是離鼻孔有一釐米的距離。睜開眼睛看到鼻尖的時候,正好看到鼻尖下面一點點,白白的這點氣,但又沒有全部看到,只看到一半或者更少。這樣一個地方,我們知道氣吸進來的時候,通過這一點,感覺氣進來了,呼氣一樣通過這裡出去,每次都很清楚,然後就把心安定在這裡。那個小小白點就像過濾氣一樣淨化我們的心靈,心念想到這裡的時候,這顆心就住在這裡了。白色代表潔淨,觀想它是白色的,心就會很快得到淨化。閉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睜開眼睛的時候,還能感覺到這一小白點,這就是系心鼻柱的第三種方法。


   若系心臍下,臍是氣海,亦曰中宮,系心在臍,能除眾病,或時內見三十六物,發特勝等禪。氣海是怎麼觀想呢?開始打坐以後,結了手印,放在肚臍下麵一寸,觀想這個臍下一寸再往肚皮裡邊距離一寸的這個地方,系心在我們這個肚皮的裡面,不是在肚皮外面。因為任脈是從這個地方貫穿上來的,氣脈明點打通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地方打開的。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知道吸氣,吸進來就吸到這裡,呼也是從這裡呼出去,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氣息還沒有調整好,一下子吸到肺部,接下去就沒氣了,那是因為還沒有學會這個方法。一般意志比較堅強的人,都能夠感受到。坐在那裡先吸氣,吸到這裡後再出去,整個身心都專注在丹田這個地方,不再有什麼雜念,只知道把若存若亡的氣息吸到這裡,再從這裡出去。這個方法,容易讓心安靜下來。尤其心很亂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調製方法。但這個方法也有負面作用,一般坐禪比較好的人,都清心寡欲,但系心在這裡,如果過去生的宿習淫欲很重,就可能會誘發淫欲,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所以在欲界修定,如果他過去習氣很重,淫欲心就很難抵擋,所以一般人不修這個,修鼻尖的就不會有這種毛病。但是你進入禪定以後,欲界的這些欲望就不會再來影響了。 


   系心在地輪,是氣隨心下。我們這個呼吸,這個氣一直往下吸,吸到那裡則四大調和,亦以扶本。系心在地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盤腿打坐的時候,地輪就在會陰這個地方。會陰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中間的這個距離,我們盤腿一坐,人的最中心的軸線一樣,垂直下去最下麵這個地方。你心裡想到那裡,它自然就很清涼。吸氣也吸到那裡,出氣也從那裡出來,這是一個打坐的禪定法。另一個是我們站在那裡也是可以修法的,可以觀想腳底心,把全身的氣吸進來,吸到腳底心,而且是最中間的,然後呼氣的時候,也從腳底心出去,這是站著修定的方法。


   比如我們平常上火了,找一個空氣好的樹林,雙臂張開圍著那些大樹,像是擁抱那樣的姿勢作觀想:樹上發出來的氧氣全部被我吸進來了,身上的這些二氧化碳都從腳底心出去了,這樣觀想對身體的健康很有幫助。一般氣功都有這樣練的,這個練法不會上火,也不會出什麼毛病,所以前面兩種我們一般不去修。


   最容易入定的方法,應該是第三種:系心鼻柱。因為鼻尖這個氣,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身體,你專注的話,比較容易注意到他的存在的。這種存在怎麼去修呢?上一次也跟大家講了一點。就是入定出定的這個方法。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是坐下來以後整個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環境的存在,其次是感受到身體的存在,然後再感受呼吸的存在。呼吸的存在是專注在鼻尖上,每次進來出去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進來出去速度差不多。這裡要特別注意:呼吸進來以後,要注意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沒有動搖?哪裡痛,哪裡不舒服,是不是都很清晰?然後把心專注在鼻尖,很清晰。這三個條件,所處的環境、身體的姿勢、呼吸和心的浮沉都瞭解了,呼吸開始清楚地進來、出去,一點雜亂、散動都沒有,這本身就是一種禪定。如果你要出定,還是要慢慢從這裡出去,呼吸不去感受它了,對身體也開始放鬆,環境也不去注意了,這樣開始自然慢慢的出定。出定和入定的這幾個條件一定要認真掌握。我們平常這個力量是不強的,觀想呼吸,可能只觀想十次、第二個十次就散亂了。


   數數是初步的,修六妙門可以數,從一到十的數,這樣更容易專注。數數不能超過十,不能數進來又數出去,而且每次吸進來都要很清楚。比如第一這個字是沒有的,只知道這是第一,然後從這裡出去,不能接著再數,直到再進來才是第二、或者第三……一直到十,出去都不要數。第二輪又從一開始,到十為止,不能十一、十二的數下去,因為腦子記數越多心越散亂。如果數吸,就不能數呼,數呼就不能數吸。數數一開始比較容易定,數到一定程度會感覺太麻煩,定力夠了,坐半個小時可以專注了,就不要數了。這是調呼吸的系緣止。


   第二個制心止說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有點困難。制心止就是任何念頭起來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了。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凝是凝固,心一下子凍住了。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是動態的,讓所有的念頭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裡,初步學習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個方法:體真止。理解體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礎。以正智慧,體一切陰、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緣等。三界因果諸法,悉皆空寂。陰是五陰,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貪嗔癡,九十八使就是各種見惑、思惑。般若經裡面講:我們能看見、能聽見、能感受的這一切色法,本體全部都是空的。我們感受的這個空,不是看見虛空的那個空,要瞭解一切法的存在是沒有自性的,不是消滅了以後它才不存在的。有教理基礎的人,我這麼講也許能明白一點,否則就比較抽象了。


   我們今天先訓練、學習系緣鼻端這個方法,因為這個方法訓練熟悉了以後,再修四禪八定就比較容易。四禪八定是鍛煉我們的專注力,記住這句話:心的專注力越強,禪定越深,禪定的快樂也越強烈,專注力弱,可能就進不了禪定。坐禪有了體會,心會變得很堅強,會有一種堅固的力量。


   大家回去以後,把第三節講的體真止內容認真看一下,這是般若法門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不再詳細介紹。


   當知陰入等一切諸法,不從內因有,亦不從外緣有,亦不因緣合故有,亦不無因緣有。若非有,即是空,若於無所有空中計有者,當知但是無明顛倒,妄計為有。若了知顛倒所計之法,一切悉皆虛誑,猶如夢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畢竟空寂,猶如虛空。若行者體知一切諸法,如虛空者,無取無舍,無依無倚,無住無著,若心無取捨依倚住著,則一切妄想顛倒,生死業行,悉皆止息。我們現在感覺到這個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無明妄想的世界,只有名字元號,沒有一法可得。言語道斷是不可議論,心行處滅是起心動念都沒有了。我們講的不可思議,稱心行處滅為不可思、言語道斷為不可議,這是講真實的本體。不執著在某個境上,沒有取,沒有舍,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顛倒全部停止。


   無為無欲,無念無行,無造無作,無示無說,無諍無競,泯然清淨。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則止無所止,無止之止,名體真止。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裡面詳細講這個,《證道歌》說: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取也取不得,也不取,也不舍,然後不可得的時候,身心就是這樣,其實這就是最好的,這是一個禪定的方法,就是體真止的方法,泯然清淨,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止無所止,就是心沒有住在某一個境上,叫止無所止。現在大家一時體會不了這種體真止,就權且用世間修行四禪八定的這個方法修系緣鼻端這樣一個止法,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一切法都是因緣空,沒有誰能做得了主的,沙門是專指出家的人,把一切取捨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來,這才是真正的沙門。沙門就是讓自己的心處在靜慮的狀態,真正去體會生命本源的人。


   好!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5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