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智慧門
二、解脫門
三、如幻門
四、不二法門
五、淨戒門
六、菩提門
自序
智慧如一把無形的寶劍,能斬破一切,不被一切所壞;智慧能洞澈人生觀與宇宙觀,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是成就佛道根本之寶筏。
『智慧之門』此書之問世,乃結集我過去弘法之內容,融攝之層面,有如來聖典、歷代高僧大德證悟所得之格言、與自己體悟之心得,由點滴累積所彙集,因此,編輯成一冊;包括有智慧門、解脫門、如幻門、不二法門、淨戒門、菩提門等,俾令一切有緣人能得獲此書,共霑法味,以無上智慧頓悟人生,共登覺悟彼岸。
智慧門
※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就在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的時候,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
※人在生死流轉中,一切苦樂、人我、是非、好醜,動亂萬千,就在這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當下即是無常、無我,速證涅槃的平等寂靜。
※眾生的生死流轉,是因為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別執著,為無明所迷。
※聖者的涅槃解脫,因為了解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執常執我,而由般若現證空性。所以空性為迷悟依。
※佛法有兩大問題:一、則生死輪迴問題。二則涅槃解脫問題。一切佛法,都是在這二大問題上作覆說明,如果佛法不講這二大問題,那就是變了質的佛法。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所以依即空的緣起有,安立世間事相,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
※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就是涅槃。在諸法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的開顯。
※諸佛正法三大原則:一者諸行無常。二者諸法無我。三者涅槃寂靜。
※菩薩行者,從緣起的生滅中徹見寂滅性,體現一切法的無差別性,從這畢竟空寂的觀點看一切,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
※佛世的佛教,是無限差別而一味的。三法印,在釋尊的證覺中,自然是一貫無礙。
※三法印是依緣起而開顯的;緣起的生滅,是諸行無常,緣起的寂滅,是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依緣起的生滅與寂滅而說的,法印有三,生滅與不生滅,卻只有二義。
※不論大乘與小乘,生死流轉的主因是無明,涅槃還滅的主因是般若。
※般(念缽)若經的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離種種妄執,契入法性而得解脫。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證法性者名為佛。
※一切法由緣而成,諸法本性是性空的,但假名施設其名。
※我執和法執,為出生錯亂苦痛的根本,而我執尤為根本。
※若達法性空(無我),則苦病自息,生死輪迴頓休。
※從觀慧的修證來說,發明三乘同入一法性,大乘與小乘,都以無所得而入道。
※如來說空,是滅諸戲論妄執,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
※何謂諸法自性,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為一切諸法自性。
※誰不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誰就不能得到解脫,破自性見,需要般若空。
※離空說法,一切都是過失;依空說法,一切都是善巧。
※觀諸法緣起,離卻一切戲論顛倒,悟入諸法緣起寂滅性,這個就是中道妙觀,就是道諦中心。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阿含經重心在聲聞法,般若經重心在菩薩道。
※佛依緣起說二諦教,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諦通達第一義諦,說二諦而重心在勝義空。
※欲得聲聞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欲得緣覺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欲得菩薩乘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法空性或寂滅性,是一切法的真實性,所以要從一切法上去觀照體認,而不是離一切法去體認的。
※生與死的關係,只是某一階段,某一活動的業力現起與消散。
※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當下不存在了,可以依世間而出世間,而出世間也不離世間。
※第一義空,諸法實相也。
※契入第一義諦,則與大覺聖流同一鼻孔出氣。
※大乘佛教入世的展開,空是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大乘佛教是出世而又入世的。
※中觀者,在法法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諸法。
※學佛的主要目的,在依緣起而體見法性、證法性,名為法身。才能現證涅槃,成大菩提。
※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菩薩發心,以空勝解成大慧,以福德成大悲,一定要悲願深徹骨髓,然後證空才不會墮落小乘。
※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修,為眾生而證,一切福德迴向法界,迴向眾生,一切不屬於自己,以眾生的利益為利益,沒有慈悲就沒有菩薩、沒有佛道。
※佛陀不使我們在戲論中過活,要我們把當前現實的身心,一一淨化、解脫、利他,共度正覺。
※純正的佛法,既不是二元、多元、也不是一元論。龍樹菩薩說:破二不著一。
※佛法中任何唯心論,莫不歸結於境空心寂,超越能所對待之自證。
※不習小乘法,何能學大乘。
※散亂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禪誦時才覺得雜念繽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中,動時不知,靜之則見。
※佛教說的解脫,是通達緣起而歸於空的當體,因而可說,悟達緣起,就是體驗於空之義。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實在是導出這緣起觀的根據,同時是從緣起觀所導出的詰論。
※空不可得、有不可得、空有不二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諸法畢竟空故。
※莫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可貪者,所以者何?諸法自性空故。
※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基點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
※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
※偉哉佛陀,甚深法義,從假入空,空空不空;從空出假,假假不假,空假不二,中道實相,如幻如化,了不可得;若如是解,諸佛現前,若如是知,菩薩歡喜,護法讚歎,正法住世,弘範三千,同登彼岸。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雖空亦非斷,雖有亦非常,業果報不失,是為佛所化。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有信無智增長愚寲,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世間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火燒不掉,水沖不走,別人搶不得,能隨心所欲,自在運作,無障無礙。
解脫門
※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內非外,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當體即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
※云何識自心?如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無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安嘴,莫生異見,總不出汝心。
※十方諸佛出世,祗共說一心法,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名為諸佛理,此意唯是默契得。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如是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與空相應,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於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一切法空無自性,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諸法空性,佛自現前。
※心是根,法是塵,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俱空性即真。
※心地法門之體用,必先立其體,然後起其用,體云何立?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妄心自息,則無住真心自然現前。
※一切無住,諸法本性,當下便是降伏其心,若另求降伏,便是頭上安頭。
※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
※覺則即相離相,相本空故,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覺則見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眾生。
※覺與不覺是體上之分,慈悲與不慈悲是用上之分,體用不二,皆是一心。
※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當知有生有滅落於有,不生不滅又落於無,都是如來方便對治之說。
※眾生執著太深,說有著有,說無著無,說一著一,說二著二,所以佛又說有無不二,真妄兼說,隨說隨掃,以顯不二,皆是佛權巧方便,說到歸元不二法門,圓妙不可思議。
※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來去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如是自心一體三寶常現前。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念念向本家,本家即心也,念念行吾道,吾道即性也,吾心性不二,佛祖更無差。
※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鑑高懸未照時。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未曾死,何用論生!知生即是無生法,非離生法說有無生,當生即無生。
※本是無生,今亦無死,此是正說,餘為魔說。
※佛法與世法,本來不二法,心善是菩提,心惡是夜叉。
※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離世間,不著世間。
※但了心地,故號總持,悟法無生,名為妙覺。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如何見性?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
※如何修行?但莫污染自性,即是修行。
※心是佛,不用將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將法求法;佛法無二,和合為僧,即是一體三寶。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不見性之人,過去業障不得消滅;見性之人,如日照霜雪,又如積草如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即可燃盡,業障如草,智慧如火。
※何謂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夫道者,以寂滅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生無自性,無生亦無自性。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離此別無證悟。
※行住坐臥,皆是汝性用,處處與道相應,若不隨外境之風,性水常自湛湛。
※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如幻門
※佛觀生死,生死是涅槃;凡夫看涅槃,涅槃是生死。
※證悟生死空性,生死是涅槃;涅槃不空,涅槃是生死。
※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
※情存聖量,猶落法塵,己見未忘,還成滲漏。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顧戀過去是眾生的煩惱,使我們在過去的回憶中,增加了失望與悲哀,低落了克難精進的努力。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菩薩忍受一切惡果,對眾生心平等而不動搖,如大地。
※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獎,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的影響,而默然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
※凡夫於此三界火宅,東酉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菩薩不但入地獄住地獄,還要莊嚴地獄。
※菩薩修行有四法:一者不捨菩提心。二者不捨善知識。三者不捨堪忍愛樂。四者不捨阿蘭若。
※諸法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不能受委屈、忍辱,如飲甘露,不名入道之人。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佛是大幻師,轉大幻法輪,成大幻涅槃,轉幻生滅,得不生不滅,轉河沙穢土,成清淨法界。
※性本清淨,不待修成,有修有證,即同增上慢人,真空無滯,應用無窮。
※須跋陀羅,是為如來最後弟子,時夜未久,即證阿羅漢,便先滅度而佛後,年百二十。
※分別諸境心不動,是真調伏心;了見一切法空,常在三昧中。
※念佛休論閑與忙,時時無間始相應,一聲喚醒慈悲主,剎剎塵塵是淨邦。
※一句洪名一寶蓮,聲聲流出自心田,但教念念能相續,不怕彌陀不現前。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總攝六根惟念佛,浮情淨盡自圓成;巍巍堂上黃金相,不須起念自分別。
※彌陀教我念彌陀,我又如何離得他;我不識他他是我,相逢覿面笑呵呵。
※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
※如夢行千里,一覺醒來,未離床枕,如何有來去之跡可見。
※一切的現象,都是從相互依存的關係而成立的,在那當中,沒有實體的原理。
※菩薩無所得,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
※人生一念受一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
※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俱性空,心佛一如。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
※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心若不能轉業,即為業縛。
※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是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
※一念不盡,即是生死之根,業風所牽。
※諸佛如來,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一切如來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差別。
※佛法直從當前的因果入手,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緣起到空寂。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蘊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
※緣來勿拒,緣去勿留;緣來勿喜,緣去勿悲。
※成敗、得失、取捨、苦樂、悲喜、離合、生死、欣厭,這一連串都是業力感召,萬法唯心造,自作自受,頂代不得,世間本是缺陷故。
※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聖者解脫境界,不著三界,不離三界。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不二法門
※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生滅為二,法本無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生死與涅槃,本來無死,何用論生?悟空者生即無生,生死本不二,凡情不明生死本來空,是故流轉生死中,了知生死皆空性,當下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諸法畢竟空,菩提日日長,有情得共度,諸佛常現前。
淨戒門
※佛在人間依佛為師,佛入滅應以戒為師。
※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一切眾律中,戒經為最上,佛法三藏教,毘奈耶為首。
※佛法滅度後,於像法中,應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得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毘尼若住,正法久住。
※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
※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何以故?因為各宗各派皆應奠定戒律與淨土的基石上,因而圓滿戒律與淨土故。
菩提門
※無病為第一利,涅槃為第一樂,八正道為往安隱甘露之第一道。
※八聖道是證成四果阿羅漢之道法,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名為八聖道。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劫以來不異今日。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
※身口意清淨佛出世,身口意三業不清淨佛滅度。
※我們起心動念,皆落實在心境的對待中,從無始生死以來,皆陷溺於矛盾的相對待而不能自拔。
※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父母給我們色身,佛法給我們法身。
※學佛就是學覺悟,佛由人而覺悟,覺悟即是佛,人人可當佛,當佛需覺悟,覺悟需學佛。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迷者修因待果,悟者了達因果本空。
※若人生百歲,不聞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聞之。
※能說因緣法,善滅諸戲論。
※階級是世界憂愁苦惱的根源。
※緣起的因果,是以心為主導,依心的傾向而轉移。
※儘管世間的因果無限差別,一切無非是緣起的存在。
※有福無慧成顛倒,有慧無福成煩惱,福慧圓滿即是佛。
※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如實知世間,是名出世間。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
※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
※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證悟實相真心。
※菩薩觀身不可得,觀口不可得,觀意不可得,無身、無口、無意,是名菩薩三業清淨。
※離性空慧而趨向離欲的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著,雖在定中直覺到淨、樂、明以及空、識等超常經驗,終究落於形而上的實在論—--神學或玄學,始終無法證得無上菩提。
※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無順逆。
※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與般若空慧相應,累劫修行始終不得成就佛道。
※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
※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舍利由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不可因唯心淨土或心即是佛,就否認沒有其他的淨土與諸佛的存在。
※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沒有月亮的夜晚,不能看清自己的路;沒有智慧的人生,不能走完圓滿的人生旅途。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禍必滅己。
※不管別人對不對,你自己一定要對。
※誹謗他、嫉妒他、惡罵他,對方尚未傷及,自己的心地當下已經先有了污點。
※別人有才華、有學問、有道德,富貴具足,肯布施喜捨,你能從中讚歎隨喜,前者諸功德與你隨喜讚歎功德,正等無異。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自己佔有多少,而在自己奉獻之多少。
※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心行平等難、不輕末學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寧靜、和諧、統一,安詳來自於內心,莫向外求。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人類死亡之後,並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而是隨善惡之業力又去投胎轉世,便有一段一段、一期一期的生命體,存在天地萬物中,故有六道輪迴。
※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世間好話佛說盡,佛語不信何言可信。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出家僧相,乃穢惡世界的清淨幢相。
※有智慧的人,不論在苦中或樂中,一樣保持安詳的態度和內心的鎮定。
※為人不應留意他人的過失,而應注意本身的行為是否妥當。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有人患婬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快樂與痛苦,畢竟它是緣起有生滅的。
※為了求得長時間的健康,令不生病,是一種執著的痛苦,畢竟是業報之軀,何嘗不壞。
※人間的苦樂是相對待的,有了苦方知樂的可貴;當樂之際,卻忘了苦的影塵,豈不悲哉!
※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
※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得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禮拜銷我慢,讚歎銷誹謗,隨喜銷嫉妒。
※留意他人過失和容易動怒的人,他本身的污點卻日益增長。
※複雜的人間,當你保持沉默的時候,別人會批評你;當你多說話的時候,別人會指責你;當你少說話,別人也會錯怪你,當人不易,應行中道。
※人類需要假藉物質現象,來滿足他內心的需求、空虛、缺陷,當這些東西失去的時候,他又回歸到原來的需求、空虛、缺陷。
※信仰宗教應透過理性的抉擇,別人的啟發只能當作建議罷了,自己正確思惟後,決定選擇者,還是在自己。
※不經慎密思考與明確觀察之前,就感性與盲目信仰,這是迷信的象徵。
※有智慧的人,應該從別人的錯誤當中去警惕自己,莫重蹈覆轍。
※世間上找不到任何一樣東西,能夠長遠不壞,不變不異者。
※心安茅屋隱,性定菜根香,世事盡乃見,人情淡始長。
※尚未解脫者,世間一切現象界都是我們的牢獄。
※學佛重在實踐,學而不行,只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識罷了!
※為了佛教存亡而關心與犧牲,為了眾生能共證無上菩提,一一奉獻去做,就是布施,就是修福。
※為教學而奉獻身心,從教學相長中,不斷充實自己、淨化自己,同時廣結善緣,共度彼岸。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歸本性而已!
※涅槃經云:如來已於無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觀三界眾生,無有堪任為我師者,為欲隨順世間法故,示入學堂,故名如來、應供、正遍知。
※迷茫人生、累劫飄泊、聊寄塵埃、沉浮窮變、生命惆悵、窮途絕境、了無定處、忽遇正法、悲智法泉、如貧得寶、如暗遇明,喜極悲泣、得未曾有、法身蕩蕩、非長非短、非大非小、非色非空、不一不異、一塵不染、自家寶藏、本自具足。
※眼觀色,境界分明,心地如如不動。耳聞聲,聲塵空性如幻,自性光明。鼻嗅香,自覺自得,無惑無動。舌嚐味,味覺不昧,不沾不染,妙用自在。身常觸,粗滑唯識現,轉識成智。意緣法,萬法唯心造,生滅不可得,聖境普現。
※佛法是什麼?佛法不離世法,成功與失敗,得意與頹喪,取捨得失,心地光明,一塵不染,不被外境所惑動,若如是自覺,何嘗不是佛法!佛法與世法,本來不二法,離世法求佛法,始終不見法,當處覺悟,當處是佛法。佛法本來不二法,倘若如是解,菩提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