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6
馮馮居士

一位偉大取經者──義淨三藏法師

一說起唐僧取經,人人都知道玄奘三藏法師往天竺取經,歷盡艱辛危難,取回大批佛經,對中國佛教貢獻極大,尤以唯識精髓影響後世佛學至深,不幸唯識學過於繁浩深奧,受學者不多,歷代遞減,如今已經很少學者深入研究唯識了。

人人都讚歎玄奘三藏法師,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唐朝的三藏法師並不只一個。人稱玄奘為唐三藏,這個尊號,其實並非玄奘一人所專有。唐代的三藏法師很不少,玄奘也不是唯一的取經法師。與他同時代的唐三藏法師,還有幾個西往天竺,不過玄奘因取經功績彪炳,為皇室尊崇而得為天下知,兼以「西遊記」一書流傳,乃使玄奘三藏法師為後世所熟知,其知名度遠逾同儕。

另外一位唐三藏,往天竺取經,返國後譯經,其貢獻不亞於玄奘,在當時,其所受皇室尊崇供奉,亦無異於玄奘,但是由於沒有被寫成「西遊記」一類說部,所以後世知者不多。

這位被忽略的另一位唐三藏,就是義淨三藏法師。

玄奘是從「絲綢之路」天山北麓前往印度,經過沙漠和大雪山冰川,洪水山崩等等危險。義淨是經海道往印度,歷經颱風海嘯巨大的危難。

義淨三藏,俗姓張,字文明,原籍范陽,卽今河北省涿縣一帶。從小出家,十五歲就立志要去天竺取經,以竟玄奘未竟之功——他認為在玄奘取回的經文之外,印度必然仍有許多未發現的佛經寶藏,仍待追尋的。

當時唐朝對西域是採取封鎖政策的,可能是因為突厥戰爭之故。當年玄奘並未獲准西行,只是私自出關的。玄奘之後,此路已不通,因唐朝對人民西行有極嚴 的限制。

不過,當時唐朝對外海運非常發達,尤其是與西亞大食國(今伊朗一帶),及歐洲的大秦國(羅馬帝國)有很密切的貿易來往。波斯商船經常來往於中國及南歐。「新唐書」的「地理志」附錄「廣州通海夷道」就有詳盡的記載:從廣州到大食國,海程只須九十天。廣州也有船舶開往眞臘(柬埔寨),驃國(緬甸),婆利(巴里島),丹丹及盤盤(馬來亞地名),室利佛逝(蘇門答臘)……等國境口岸,也有船經楞伽(錫蘭) 與天竺(印度)。

義淨法師於是決心循海道前往印度。他從北方來到廣州,駐錫於光孝寺弘法,終於獲得龔州使君馮孝詮的資助,實現了航海赴天竺的願望。龔州使君馮氏是隋唐藩鎮之一,世代駐守廣州的家族,為北燕國王馮跋子孫,唐太宗高宗曾冊封馮氏為嶺南鎮守使。馮唐(孝詮)娶高州使君冼氏女,冼氏為兩廣及越南北部之苗族七十二洞共主,故此馮冼兩氏為當時實際上的嶺南統治者,仍奉唐朝正朔,詳見新唐書及隋書。(馮唐為本文作者祖先),以當時嶺南馮氏之財力,支持義淨三藏法師,自然綽綽有餘。馮氏歷代信奉佛教,支持義淨,亦是當然義不容辭的事。當時唐朝不准人民自由出國,如果沒有廣州使君馮孝詮的擔保,義淨是很難獲准離境的(詳見馮氏家譜歷史紀載)。

義淨法師當時已經三十七歲,當年是唐朝高宗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十一月,馮使君親送義淨登上波斯商船出發。大約二十天以後,義淨到達了室利佛逝國(今之蘇門答臘),卽是當時南洋最強盛的國家,全國以佛教為國教,以小乘佛教為主,義淨法師到了國都巨港,住了六個多月,獲得國王的禮遇供養,在彼處學習梵文及巴利文。次年六月左右,獲得國王資助,派出專船送他與隨行弟子善行往印度(國王是華裔的) 。首先到達末羅瑜國(卽今之蘇門答臘的占碑埠),弘法兩月,然後北上,到了馬來西亞半島西北岸的佛教國家羯茶(今稱吉打),弘法講經四個月,深受華僑歡迎,度人很多,十二月,再登船西航。

在印度洋船行期間,遇到了大颱風海嘯,船舶幾乎沉沒,義淨法師趺坐念佛,得以化險為夷,但是此中顛簸辛苦危險之狀,難以盡述(印度洋每年初春即有颱風,年年海嘯,淹沒孟加拉與東印度數十省,於今猶然)。

經過楞伽島之後,義淨法師偕徒於咸亨四年(公元六七三年)二月八日抵達印度東部的耽摩國,是東印最大的商港。(即今之MADRAS),居住一年,研學梵文及巴利文,開始翻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勸戒王頌」一卷。

大唐上元七年(卽公元六七四年),義淨法師開始參拜天竺各國佛蹟勝地,包括鹿野、靈鷲山等地。次年,掛單於著名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攻研佛典,直到大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才回國,留學歷時十二年之久,蒐集了梵文經藏五十餘萬頌,(四句為一頌,換言之,卽是兩百多萬句)。他先乘舟返抵室利佛逝國定居,進行弘法和翻譯經典。

三年後,卽即大唐永昌元年七月(公元六八六年),義淨三藏法師回到廣州,駐錫於光孝寺,(當時改稱為制旨寺),在廣州將軍馮孝詮的資助之下,從事譯經以及宏法,馮氏再度資助義淨及三位法師赴南洋宏法,三位法師是貞固、道弘、法朗與孟懷業。貞固法師其時已經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法師,在光孝寺講授毗奈耶律典,孟懷業是貞固法師的弟子,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居士。

在「求法高僧傳」一書中,義淨寫道:「懷業精解崑侖語,頗學梵香」,可見孟懷業是一位精通梵文與馬來語的學者。(馬來語又名崑侖語),孟懷業後來留居於蘇門答臘.成為中國佛教學者僑居南洋的第一人。

義淨對於道弘法師的評語是:「……:既至佛逝,敦心律藏,隨譯隨寫,傳燈是望……畢我大業,由斯小匠,年二十二矣。」可見道弘是一位很有學問發心譯經的青年法師。

義淨說法郎法師「託志弘益,鈔寫忘疲」,可見法朗是專門負責謄寫譯經的一位苦幹和尚,法朗後來病死於訶陵國,未能隨義淨三藏返國。

義淨師徒五人在室利佛逝國弘法及譯經三年餘,一直受到華裔的國王供養。義淨的譯經成就很大,武則天女皇帝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大唐另一位三藏法師大津和尚,亦循海道往天竺拜佛蹟及留學歸國,途經室利佛逝,義淨迎接大津到國王宮中供養,並託大津和尚順道攜帶他的著作及譯經回國,包括「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譯經龍樹菩薩著「勸戒王頌」,「讚佛一百五十頌」,「無常經」一卷,「雜經論」七卷等等,帶回帝都長安,呈獻給朝廷。

武則天女皇帝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年)夏天,義淨、貞固、道弘三位法師從室利佛逝返抵廣州,貞固與道弘受廣州將軍馮孝詮挽留供奉,留居於光孝寺弘法,義淨北上,五月底到達東京洛陽,帶回梵文佛經四百部,五十萬頌,金剛座眞容一舖,佛舍利兩百粒。武則天女皇帝敬重佛法,御駕親自駕臨東門外十里,恭迎義淨三藏法師,全洛陽緇素,數十萬人,幢幡數萬,鼓樂香花,隨駕恭迎義淨法師取回的佛經,盛況空前,更勝於當年玄奘三藏取經回到長安,武則天女皇帝來到義淨面前,親身下拜頂禮,更是歷代高僧未有的殊遇。六十一歲的義淨三藏,被女皇尊為大唐國師,恭迎到「佛授寺」供養及譯經。武則天在位二十餘年,佛法大興,國泰民安,教化推行,義淨弘法功不可沒!

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七一二年),義淨三藏坐化,世壽七十二歲,僧臘六十五。女皇敕令隆重謚尊,義淨荼毗後取舍利千粒,受到女皇恭奉,不幸後來不久,女皇年老病逝。中宗復位,到再下一代,唐武宗大滅佛教,盡毀佛教寺院,殺害佛教比丘比丘尼二十餘萬人。毀盡佛教文物,義淨三藏的舍利也下落不明了。

義淨在公元六七一年赴印取經,六九五年返國,前後二十四年之久,三次赴南洋弘法,所譯五十萬頌佛經,對後世有一定的巨大影響。他的遊記,對中國唐代的南洋情況,有詳實的紀述,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義淨與玄奘三藏,及東晉法顯三藏, 實乃鼎足而三的取經譯經偉大貢獻者,在佛學和學術上的成就,都是值得推崇的。我在考據研究之餘,計劃寫一部長篇的「義淨三藏法師」小說。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82期:1985071

第四次結集經藏召集人──迦膩色迦王

佛經結集(Samgite),第一次是在佛陀入滅後不久,在王舍城舉行的,出席者有高僧五百人,史稱「五百結集」(Rajagrha),公推阿難尊者追述佛語而誦出,經大眾審定,公認無訛,結集成經典,是為阿 含經。

佛滅後一百多年,七百比丘在毗舍離(Vaisali)舉行第二次結集,史稱「七百結集」。

佛滅後兩百多年,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法,促使高僧於西曆紀元前二五一年,在華氏城(Pataliputra)舉行結集法藏,及派出大德長老往非洲及中東宏揚佛教,這是佛教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是在佛滅後大約六百餘年(年代難以考據確實),由迦膩色迦王(King Kaniska)促成在迦濕彌羅(Kasmira)舉行,是為第四次結集。

佛教自第二次結集以後,已分裂為大眾部與上座部兩種。第三次結集及第四次結集,都是上座部的結集。

第二次結集「七百結集」,導致大眾部與上座部分裂,如上述。

第三次結集「華氏城結集」發展了巴利語系南傳佛教思想系統。

第四次結集「迦濕彌羅結集」形成梵文北傳佛教的理論系統。

第一與第二次的歷史熟為世人所知,第三次的史蹟亦熟為南傳佛教所詳,至於第四次結集,似乎較少被後世學者詮釋。

迦膩色迦王是誰?迦濕彌羅在何處?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迦膩色迦王沒有阿育王那麼出名,迦濕彌羅也沒有王舍城那麼著稱。

迦膩色迦王的「迦濕彌羅結集」意義及貢獻是什麼?恐怕也很多人不知道。

先說它的意義及貢獻:

佛滅後約二百年至四五百年之間,初期百年是大眾部極盛時代,後期百年是上座部極盛時期。大眾部主張佛陀說法只有「一說」,上座部主張佛陀說法為「分別說」。但基本上仍是小乘範圍,精神雖一致,而部派分歧,二十部派各持己說,支部越分越多,形成繁瑣哲學,各部派各有教義經論。

幸而得到迦膩色迦王的大力護法,促成在迦濕彌羅的結集,以「有」部的思想為基礎,編纂三藏,詳予註釋,經過十二年的辛苦努力,輯成統一的「有」部三十萬頌經律論三藏,對於佛教的貢獻很大,影響亦深(見大唐西域記──玄奘著,原文從略)。

在迦膩色迦王的「迦濕彌羅結集」之後,由於大乘經典出現,「中觀」和「瑜珈」兩大思想形成,成為大乘主流,「空」宗隨大乘而大行,於是「空」「有」並茂,大小乘並盛。

因此,迦膩色迦王時代是一個轉捩點。

迦濕彌羅是何處?迦膩色迦王是什麼人呢?

迦濕彌羅,在義淨三藏法師的著作中,南海寄歸內法係稱之為羯濕彌羅。玄奘三藏法師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有下列的描寫:

「迦濕彌羅國,周七千餘里,四境負山,山極峭峻,雖有門徑,而復隘狹,自古鄰敵,無能攻伐。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南北十二三里,東西四五里,宜稼穡,多花菓,出龍種馬及鬱金香,火珠藥草,氣序寒勁,多雪少風,服毛褐,衣白氈,土俗輕慓,人性怯軟。國為龍護,遂雄鄰境。容貌妍美,情性詭詐,好學多聞,邪正兼信,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有四窣堵波,並無憂王建也,各有如來舍利升餘 。」又於「西遊記行」說:「舊日罽賓,北印度境。」

迦濕彌羅,中國古稱為罽賓,就是現在譯為克什米爾(Kashmir)的地方,現在的克什米爾羊毛地氈,聞名全球。

在佛陀說法時代,克什米爾被稱為「犍陀羅」國,西元前二百五十年左右,阿育王征服該國,因該國山川秀麗風景優美,孔雀王朝貴族富豪多別居該處,阿育王死後,克什米爾獨立,後來又被西北的塞卡族征服。

迦膩色迦王征服北印度,亦征服了克什米爾,在彼處建立許多佛寺,使成為佛法興盛之地,直到西元五二八年左右,匈奴王率眾侵犯克什米爾,盡毀佛寺及佛教。克什米爾今天則以伊斯蘭教為主,(以上資料部份 採取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迦濕彌羅結集」就是在現今稱為克什米爾的國境舉行的,至於確實的結集年代,則很難考證,各家學者見解分歧,莫衷一是。

現在討論迦膩色迦王的來源。

根據著名佛學大家高永霄居士(世界佛教友誼會香港澳門地區分會會長)的專文考據,他指出迦膩色迦王是大月氏民族在克什米爾建立的犍陀羅(Ghandara)國的君主,國都設於丈夫城(Purusapura)(音譯為富婁沙富羅),卽是現在印度的白沙瓦(Peshawar)城,這位君主對佛教的偉大貢獻,可比美阿育王。高氏說:「他對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召開迦濕彌羅結集,成為佛教歷史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高氏列舉中國史書以說明大月氏民族建國沿革:

「後漢書」卷一一七西羌傳:「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別也,舊在張掖,酒泉地,月 氏王為匈奴冒頓所殺,餘種分散,西踰葱嶺,其羸弱者,南入山阻。」

漢書張騫傳記述云:「時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 毗莫(烏孫)既犍,自請單于。報父怨,遂西攻,破大氏,大月氏復西走,徙大夏地。」

漢書西域傳所載:「大月氏本居敦煌祁連間,至冒頓攻破月氏,而惹上單于,殺月 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有五翎侯……。」

「後漢書」西域傳大月氏條下云:「初月氏為匈奴所滅,遷於大夏。分其國為五部翎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滅濮濃達(犍陀羅),罽賓,悉有其國,邱就却年八十餘死,子閻膏珍代為王,後滅天竺……。」

高永霄居士鴻文「迦濕彌羅結集的歷史考據」說:「由此觀之,大月氏民族,最初居於中國甘肅省中部西境和青海省東境的地方。始初,月氏居於敦煌祁連山之間,漢代時,被匈奴冒頓單于所攻破(約在西元前二百年),於是其族人乃西走,自中國葱嶺(卽帕米爾(Pamir),經瓦岡(Wakhan)峽谷地,繼續西移,擊敗當時據伊犁河流域的塞族(Saka),而佔領其地,(約西元前一六一年),復受烏孫族的侵襲,月 氏不敵,再敗走河南,移住於媯水(Oxus)或阿姆河(Amu Daria)的地方,然後在大宛的北面建立了月氏(月氏兩字的讀音為肉支)國,建都於吉特爾(Khuttal)(月氐兩字的讀音為鄢支)。

高氏上述的地點,我查是在現今印度西北與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一帶。

高氏又引用「史記」的「大宛傳」:「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隨著移徙……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都曰藍市城。」

高氏註釋:大夏的英文名為Backtia,安息為Patt Parthia,藍市卽今之薄羅城(Bahlkh),都是希臘阿力山大大帝征服該地一帶,遺留的希臘將領所建王國。如:彌蘭王(Menander)建立舍竭國(Sagala),第奧多特斯(Diodotos)建立大夏國(公元前二五O年)斯基泰(Scythia)族建立安息國。

當時在北方的塞卡族,受到外來的大月氏民族壓迫,被逼向南逃避,在西元一百五十年間,侵入了大夏國和安息國,繼而佔領卡布爾(Kabul)和沙特(Sind),伸張到印度西北今之潘閘省(Punjab),亦統治了克什米爾一帶,直到西元前六十年為止。

在此同一時代,在西方的歐洲,正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時代,侵佔了以色列。

此時,塞卡族將西方希臘文化帶進了印度,與印度原有文化結合,創造了「印希文化」(Indo-Greek Culture),兩者的結合,致使印度的雕刻建築學術大放異彩,尤其是雕刻影響了佛教的佛像造型,是為犍陀羅佛像藝術,可見於中國的大同石窟佛像雕刻及敦煌壁畫佛像。

大月氏國在媯水北方安定之後,征服希臘裔的大夏國(為時約在西元前八十年至一百年),佔其都藍市城,設立五個翎侯(將軍),分封佔地,五侯是:休密、雙靡、貴霜、肸頓、高附。再經百餘年之後,五侯之中的貴霜翎侯(Kushan),名為邱就却(Kujula Kadphises),滅了其他四侯,而自立為王,號稱為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向南推進,侵略安息(卽波斯),滅犍陀羅(卽罽賓),將高附河流域收入版圖,發展與羅馬帝國通商,受到希臘羅馬文化影響,其時代適值耶穌基督在世或上十字架前後。

邱就却王死後,其子閻膏珍(Wema Kadphises)繼位,於西元八十年間,進侵印度,南下佔領新頭河(Indus River),進一步擴展到恆河上游,覆滅了印度王朝,設置將軍一人來監領之。

閻膏珍的繼承者就是迦膩色迦王(Kaniska),大月氏國力以迦王在位為最強盛時,建都於犍陀羅國的丈夫城(Purusapura富婁沙富城),統一了印度北部全境,統轄廣大國土,成為印度歷史上的有名國土。

這就是迦膩色迦王的祖先及其來歷,這樣說來,迦王實是中國甘肅的民族的子孫。不過,我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判斷月氏是漢族,抑或是維吾族或其他民族。

大月氏國祚,大約是從西元四十八年起至西元二二六年,後來被中印度的雅利安民族(Aryans)所滅亡,新王朝便是有名的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他們是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的後裔,但是信奉婆羅門教,開始了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高永霄居士的論文「迦濕彌羅結集的歷史考據」,全文約二十頁,有五萬多字。對於中國和印度兩國歷史與第四次結集經過,內容,和大乘佛法的興起,都有極詳盡可靠的考證。洵為難得的佛學考據文獻!貢獻很大!

拙文只是參考高永霄居士的論文之中一小部,及「大唐西城記」,與「國家地理雜誌」而寫成的簡略介紹,未能盡介高氏的論文之意。

玄奘三藏法師的「大唐西域記」說:「犍陀羅國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後之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難,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而諸異部執不同,王用深疑,無以去惑,時脇尊者曰: 『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弟子部執,師資異論,各據聞見,共為矛盾。』王聞已,甚用感傷……乃宣令遠近召集聖哲……結集三藏……。」

這一段可以證明迦膩色迦王是犍陀羅(克什米爾)的君主和結集的召集人。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86期:1985111

佛滅年代的歧說

佛陀入滅的年代,一直是古今佛學研究者爭論最多的話題之 一。

玄奘三藏法師的弟子慧立所作「慈恩傳」,內第三卷說玄奘法師在印度拘尸那聽到佛滅年代,該段文字說:「自佛涅槃以來,或云千二百歲,或千三百,或千五百,或云過九百未滿千年。」

玄奘的弟子道宣法師所作「釋迦方志」說:「……至今貞觀二十年則經一千二百一十二年矣,以依菩提寺石柱記也。」

玄奘的另一弟子道世法師著作「法宛珠林」也說:「至今龍朔三年則經一千二百年,以依菩提寺石柱記也。」

可見玄奘法師相信佛滅的時代是在貞觀之前約一千二百年。

玄奘是貞觀八年到達印度八年。上文說的菩提寺是指的印度摩羯陀國的摩訶善提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這是西元第四世紀,獅子國王捐獻建成的,寺中有石柱,刻有佛滅年代。

玄奘、道宣、道世三位法師都沒有提到正確的佛滅年代,都只是約數。

西藏佛教在西元十三世紀時,喀切班禪釋迦師利指出大菩提寺紀錄的佛滅年代,折算起來,應相當於西元一二七O年之前的一千七百五十年,即是佛滅於西元前五四四年。但是,西藏一般認為佛滅於西元前五四五年。(以上見西藏佛教「善逝教法史」)

玄奘法師到達拘尸那是公元一八三四年(貞觀八年),依柱記及此年代折算,就是玄奘在拘尸那時,佛滅已一千一百七十七年。接延上文的道宣法師所言一千二百一十二年。

簫齊永明七年(西元四八九年),僧伽跋陀羅所得的「眾聖點記」所述佛滅年代,可折算為西元前四八六年。

「善見律毗婆沙」一經內說:阿育王就位於佛滅後二百一十九年,即是西元前二一八八年(此一年代,阿育王就位後十一年遣使各國國王,史家因此比較各國的在位年代而得此結論)。若用佛滅是西元四八六年,減去二一九年,就可見阿育王就位年代是西元前二六八年,符合史料推算,即是反證佛滅是在西元前四八六年,此說與僧伽跋陀之說相同。

如果採信西元前四八六年之說,那麼今年(一九八五年)佛曆應為二四六一年。

如果採信玄奘之說佛滅為西元之前五四三年,則今年一九八五的佛曆應為二五三八年。

倘若採信西藏佛教史家所言佛滅是在西元前五四四年,則今年一九八五年應是佛曆二五三九年。

另外,根據西藏政府公佈的曆書所頒佈年代得知,西藏蒙古黃教認為佛滅是在西元前九六一年,如此則今年一九八五應為佛曆二九四六年。

唐代法琳法師的「破邪論」引用「周書異記」記載佛滅年代,今可折算為西元前一O二七年。那麼,今年一九八五年,應是佛曆三OO九年。

日本佛學權威宇井伯壽所作的「印度哲學史」說,佛滅於西元前三八六年。那麼推算,則今年一九八五年是佛曆二三七一年。

佛滅年代,各家學說不同,莫衷一是,不過,史家根據較為可信的阿育王即位年代來推算。阿育王留下了刻在摩崖上的「法敕」,其中第十三章說阿育王即位後十一年,遣使赴地中海五國:敘利亞、埃及、馬其頓、克來奈,與愛比勞斯,向他們傳佛法,五國國王的名字均有刻在崖上,從五王在位的年代。西元前二六一年至二五八年。可算出阿育王即位的年代,是在西元前二六八年。因此,史家多認為佛滅年代是西元前四八六年之說較為可信。

現在的中國各地佛曆,彼此也很有出入,原因是因為各自採用不同的資料,大家各執己見,沒有統一。不過,這也無妨,只要佛法正確正信就得了,何必執著於人為的時刻?就是西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耶穌的出生真實性至今也仍是未解的謎。若以這樣的「疑年」去確定佛滅之年,豈非是刻舟求劍嗎?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87期:1985121

『生公說法 ,頑石點頭』──禪學先進者竺道生

人人都知道六祖慧能提倡頓悟,大興南禪,很多人以為頓悟是六祖獨創之說。其實不是,頓悟之說,原始於佛說的大般涅槃經。而且,在中國佛教尚未接觸到大般涅槃經以前,就有人提出了頓悟學說,那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道生大師。

道生大師,生於公元三五五年,歿於公元四三四年,出生地籍貫為鉅鹿,即現在的河北平鄉。其時代正值東晉朝代,流行清談玄學與佛理哲學。有所謂「竹林七賢」等等名士,專事清談辯論,不重實踐,越談越玄,入於詭辯繁瑣,脫離了大眾,後世史家稱之為「清談誤國」,未嘗不無理由,當時晉代的士大夫與學人,日以清談為風雅,既放棄了對社會的人生責任,也置國事政務於不顧,更不實行他們辯論為常的佛教義理修行。

道生的父親是一個縣令,世居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道生從小聰明好學,對於佛學有很大悟性,他很不贊同當時仳會的清談無為的風氣,他不願附庸這種沒有貢獻的風雅,他聞竺法汰大師曾經西行往西域取經佛學精妙,於是他去皈依了竺法汰,出家為僧,當時的出家比丘不姓釋而取姓竺,故此他的法名為竺道生,出家人一律姓釋,是從道安法師開始的。

竺道生到處參學,曾至江西廬山,追隨高僧僧伽提婆學習經論七年之久,後來他又去了長安,皈依高僧鳩摩羅什,成為其得力的譯經助手之一,參與翻譯「大品般若經」與「小品般若」等等。

竺道生後來同到江南建業(即今南京),開講涅槃之學,名重 一時,當時南朝的劉宋,文帝對道生非常尊敬,優禮有加。有名的學者如顏延之,王弘,范泰等都去向他請教。

竺道生講經期間,認為法顯大師所譯六卷「泥洹經」不完整,又認為一闡提人也可成佛,一闡提人是斷了善根的人,在當時佛教圈內,都認為斷了善根的人是不能成佛的。因此佛教人士就抨擊竺道生,指之為邪說,不合經義,並且群起驅逐道生出僧院,各處寺院也不收容他,也有人要求他承認錯誤。

竺道生卻堅持己說不謬,他說:「一闡提人若能頓悟亦可成佛」。他又說:「若我說違悖經義,天降大禍於我,若我說不悖經義,我將坐師子座!」師子座就是佛教大師主講人最高地位才可就坐的法座,當時的人都譏笑他做夢。

竺道生被逐出佛教後,到處流浪,他到了蘇州虎丘山,在山麓說法,沒有人來聽他的,他就對一排巨石講經說法,說得十分精妙,那些頑石都紛紛領悟而點頭。此批點頭頑石,如今仍有殘餘部份留在虎丘山,大部份都經歷代偷竊搶走了,現在遊蘇州的遊客,是一定去看這些頑石的,但是頑石已不再點頭了。

竺道生說法時說:「佛性人人皆本來就有,只須明心見性,頓悟即可成佛,佛性本體不可分割,不能從零碎的「漸悟」去零取。萬物雖有別,本體只有一個,而且這個佛性本體無所不在,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一闡提人亦可成佛。」

他的「一闡提人亦可成佛」之說,當時很受佛教攻擊,直到後來高僧曇無讖譯出了四十卷的「大般涅幾經」,傳到了京師,經中果然有說一闡提人也可成佛,證實了道生之說完全符合佛語經典,於是佛教界才接受道生觀點,並且熱烈歡迎道生返院講經。道生果然得坐在師子座上說法,而且成為一時崇拜的佛學權威。

道生在廬山講經,直到七十九歲,死於講壇師子座上,他一 生的著論很多,惜多數散失,留傳了下來的,僅有「妙法蓮華經疏」,「註維摩詰經」,「大般涅槃經集解」等等殘篇。

後世尊稱道生為「生公」「復槃聖人」,他說法的精華──涅槃佛性說與「頓悟」學說,本非他所首創,而是原來的佛說,道生卻是在中土首倡此說的第一人。後來影響了慧能大師的思想,由慧能予以發揚,開拓了南禪之宗,又經法海禪師記錄了慧能的法語,後世稱為「六祖壇經」,再經荷澤大師神會和尚大力發展,終於成為中國佛教禪宗,如今傳遍了全世界。提起禪學,不能不推崇益能六祖與神會大師,也不能忽略法海禪師與道生大師的貢獻。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90期:1986031

皮鞋血淚多

法師為什麼只穿布做的布鞋?為什麼從來沒有見過法師穿皮鞋的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法師們知道,皮鞋的原料皮革,是從殺生而取得的。所以法師們不穿皮鞋。可以說,法師們是因為有慈悲心而不穿皮鞋的。另外,還有僧服的制度規定出家人穿芒鞋,出家穿三衣,著什麼鞋子什麼襪子,都有嚴格規定,不能亂穿的,這些詳細規定,是從古以來就傳下來的,不能任意隨便亂改的。現在有些人,出了家不到幾天,就以前進派自居,亂喊改革僧服,要改成像天主教神父的外出服西裝樣子,只在領口綴一塊杏黃領子。以示有別於天主教神父,這種建議,時常聽到,並且還說要穿皮鞋,不知他們當初怎樣發誓要守戒的?比丘二百五十戒不知他們用心去學過沒有?

連在家人都知道,皮鞋的皮革是從教生取得的,怎麼那幾位「改革派」比丘竟連這也不知道?

做皮鞋的皮革,現在已有人造皮革,是用化學樹脂做成的,例如尼龍之類,但是,多半只是用來做拖鞋、涉水長靴、運動鞋,很少用來做日常的皮鞋,一般人能買到的皮鞋,仍以天然皮革製成者居多。

如果穿運動鞋,當然不會穿著天然皮革,所以我們是可以穿運動鞋的,但是,皮鞋,除非是已知是人造皮革(假皮)做的,還是不穿為上!

天然皮革的來源,有牛皮、羊皮、豬皮、鹿皮、鯊魚皮、鱷魚皮等等。出產自東南亞的皮鞋,多為豬皮、鯊魚皮,非洲及南美洲多為鹿皮、鱷魚皮,美加澳洲,紐西蘭多為牛羊皮,中國多為豬皮。做皮革的,都是趁著牲口未死透,剛剛被殺,全身尚溫暖之時,用刀開口,用手活剝牠的皮,血淋淋,慘不忍睹!畜生雖已被殺死,其實未死透,仍有知覺,只是已無力嘶喊慘叫,無力掙扎。

皮工把獸皮剝下以後,洗淨血跡,削去脂肪,用硝鹽溶液來浸皮,經過很多手績,才做成皮革,烘乾了,再塗上化學油,染色,才成為漂亮的皮革。製鞋工廠買到了皮革,割成許多塊,做成皮鞋的鞋面。

這些血淋淋的製作過程,一般人見不到,也不會想到每一雙皮鞋含有多少畜生的血淚悲叫,時髦的仕女,只看到皮鞋的漂亮而已,他們從來沒有為那些可憐的動物想過牠們受了多少痛苦?假使牛羊有能力,拿我們人類來殺掉,剝了人皮,用硝醃好,做成人皮皮革,我們又怎樣呢?

在我個人看來,皮鞋的皮革是一塊一塊的人皮,被殺的動物也都是人形的,我這種觀感,總泯滅不了,每次經過街上的肉店,看見窗櫥內掛著的都是半邊人屍、人腿、人腳、人手、人肉、人排骨、人心、人肝、人腸。雖然那些在一般人看來是豬肉牛肉羊肉。我一看見就噁心,就熱淚奪眶而流,我從小就是如此,所以我從小吃素,也不肯穿皮鞋的,寧願穿橡膠運動鞋。如今好了,有尼龍運動鞋,用不著穿橡膠那麼臭。我也不穿毛衣,因為毛衣是用羊毛或鴨毛做的,羊毛是剪下的,但是鴨毛是殺死鴨子取得的,所以我不忍穿毛衣。朋友們送我的毛衣,我都不穿,仍然只穿布衣、布鞋、或尼龍運動鞋或尼龍靴子。

信佛的人,惻隱之心比一般人為大,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其實,現在科學工業發達,何必還要採用動物皮革做皮鞋呢?全都改用人造的樹脂纖維尼龍鞋子多麼好。

穿上了天然皮革的皮鞋,就算不知道皮鞋的血淚,難道沒嗅到皮革的血腥餘味?無論用什麼化學藥品,也除不盡皮革的血腥噁臭的,皮鞋、皮帶、皮手套、皮手袋、皮衣,都含有殘餘的血腥味的,尤其是每當暑天,皮革發出的腥臭,更是噁心欲嘔!

如果人人都不穿用動物皮革做的皮鞋之類,也許會減少一些殺生,這當然還要做到人人吃素不吃葷才行,但願總有一天,佛法盛行,人人都信佛都吃素就不殺生。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92期:1986051

燕窩不是素品

 

燕窩不能算是素品!這是我的個人見解。

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為,我見到有些居士們,雖然很虔誠持素,卻以補養理由而常進食燕窩,甚至於有些在家人,尤其是女士太太們,十分虔敬法行僧寶,大清早的,就親自送一盅冰糖燉燕窩去供養法師,南洋一帶的女居士們,更盛行用燕窩供養她們的師父,可能是因為南洋的燕窩很多,一般人又視之為無上補品。

燕窩是不是補品呢?這尚屬疑問,依照一般人,尤其是中醫的見解,認為燕窩是滋陰補陽氣的,又說可治暈眩、心悸,和許多病,把燕窩說成是和人參差不多的名貴補藥。

我們不妨分析一 下,首先我們要知道燕窩是什麼?是怎樣得來的。

泰國的暹羅灣,有很多曲折崎嶇的海岸,峭壁危聳,岩洞很多,大多數浸在海水當中,只有岩洞的頂部在水平線以上,這些岩洞的頂上內壁,棲有很多海燕。這種海燕,樣子略似普通的燕子,但是牠們不到人住的宅宇去築巢,牠們很畏懼人類。牠們住在海中岩洞內的慘嵯岩壁上。普通的家燕是啣泥作巢,海燕住的環境,並沒有泥土,都是石岩,牠們沒有泥可築巢,就用自己身上的換毛,當作草桿來做巢。牠們將要結合之時,就從胃內嘔吐出膠質的粘液來,塗在石壁上,當作膠水,又自己用嘴甲拔取自己身上的絨毛,粘在膠液上,海燕夫婦倆天天這樣做,要費很多天才築成一個小小的巢,到那時候,牠們身上的羽毛也拔得很光禿了。胃中嘔出來的粘液也快嘔盡了,繼之以血!這完成以後的燕巢,即是燕窩,常常粘有斑斑血漬。

海燕做好了巢,母燕才肯接受新郎,正式結婚,生下兩枚很小的蛋,夫婦兩燕,輪流孵伏,多半是母燕孵卵時間長些,公燕也去覓食,回來餵養母燕及小燕。

海燕的食物,主要的是海中的小魚,次要的是在空中飛過的昆虫。海燕像鷺鷥一般,可以飛衝進海水底下去捕魚,牠的消化力很強,能把魚類消化成為透明膠質。牠嘔吐出來做巢的就是這些膠質。一般人傳說燕窩是海燕的唾液,這是錯誤的見解。實際上,燕窩的膠質粘液,並不全是唾液!只有一 部份是唾液,大部份是胃中嘔吐出來的魚類被消化而成的蛋白質?所以它有強力的膠著力,可以用來築巢。海燕餵養乳燕,也就是把胃中的這些膠質液體,灌入乳燕口中,等到乳燕長大些,才餵給小魚。

燕窩既然是魚蝦類蛋白質,而且是海燕捕吃海中蝦魚而得來,是殺生而取得的,怎能算是素品呢?這道理是很淺顯的。我們吃燕窩,就等於吃魚膠?也是間接的殺生,我們若用燕窩去供養法師,豈不是等於叫法師破戒吃葷嗎?所以很多明白的法師?是不肯接受燕窩供應的,有些法師礙於情面,不好拒絕,也有些是不知道燕窩是葷,就自己也用它來進補的。冰糖燕窩,被視為無上補品,其實,拆穿了,燕窩不過只是魚膠加上海燕的胃液,血絲,唾液而已,營養價值並沒什麼了不起,還比不上黃豆青菜!一般人是太迷信燕窩了。大概是因為得來不易吧?

古時候,燕窩是貢品,每年須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和泰國的皇帝!平民是吃不到的,什麼東西一做了貢品,就變成珍貴,一般人迷信燕窩效力,可能是這樣起源的。

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土人去取燕窩,須撐小船去到汹濤駭浪的偏僻岩洞,進入岩洞內去,攀登峭壁,才可取得燕窩,有時還須等到潮水低降,才可進入洞內,有時人在洞中採巢,忽然潮漲,洶湧大浪衝來,封住了洞口,淹死了採巢的工人,常常有採窩人從峭壁上失手跌下而摔死,或跌成殘廢,採窩人的悲慘故事,說也說不盡!他們通常都是世代相傳的職業,父親摔死了,兒子繼之,說不定亦死於大海汹濤之中。(美國地理雜誌有一部紀錄電影,介紹採窩人的悲慘生涯。)而他們採得的燕窩?賺得很少錢,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又轉賣,轉了多手,越賣越貴,結果是出口商賺了大錢。

採燕窩必須在海燕剛下蛋之時採它,或者,最好是在牠剛剛由完成築巢之時採取,那時的燕窩才比較新鮮乾淨,若等到小燕出世以後,燕窩就都是鳥糞了。所以採窩人,都趁著春天去採取。可憐海燕之群,剛剛做好巢窩.就被人拆取!牠們就得重新再做,嘔吐到鮮血斑斑!往往有些窩內已有燕卵,或小燕,採窩人也不惋惜,把蛋也取去了,或者拋碎了,把小燕也丟掉了,讓牠們死亡,只為了奪取燕窩,不擇手段,父母鳥在旁邊飛來飛去悲鳴,欲救無力,那情景,比什麼都悲慘!

看見採燕窩的悲慘景象,我熱淚難禁,不知有些人怎麼吃得下燕窩的?

泰國政府早已下令禁止採窩人殺死小海燕及毀滅燕卵,不准採取已有卵的燕巢,但是,利之所在,土人很少遵守規定的。現在,海燕就快被採窩人殺絕了,海燕滅種是遲早的事。

原始燕窩經過多次的分揀,除去羽毛,穢物,鳥糞,血絲血漬,死雛,砂石……,然後才成為名貴乾淨的「官庄燕窩」,但是,如果留意,也還是可看到仍有些絨毛和血絲小蝦的,誰說燕窩是素品?別再用燕窩供養法師,陷法師於不義吧!

燕窩的血淚斑斑,有冤魂無數,殺業重重,辛酸悽慘,您怎忍心吃得下?花那麼多錢去買名貴燕窩供養自己或供養法師,還不如用這些錢去救助貧苦的病人老弱呢?多行善舉?多多布施呢?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93期:1986061

勿盲導眾生

 

佛經每一本都提及佛陀與諸菩薩的神異,神通與瑞相。佛陀每次說法,都顯露大光明瑞相,例如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楞嚴經等等經典,都有提及的。佛菩薩的超自然大能力,本來是事實,才會被弟子們記錄下來。

超自然力量,是佛教很重要的一環。佛教的內涵,包括:超自然、道德、戒律、哲學等等,缺一不可。倘若只談道德,不談其他,那麼佛教就不成為宗教,而只是一般社會的「道德重整會」,如果不守戒律,那麼佛教就失去戒定慧的特色與修持方法,那么和一般別的宗教有何分別?如果不談哲學,那麼佛教就失去了高深精緻的哲學骨幹,如果不談佛菩薩的神異超自然大能力,那麼佛教就不是宗教,乾脆就叫「人文哲學研究班」,豈不方便些?

佛以八萬四千法門,方便接引眾生,對症根治眾生疾苦,除眾生吉厄,原不限於只以哲理一門接引,佛力布施?亦相機以超自然大能神通接引普度眾生。法與理相互為用,是以佛陀說法,垂五十年於人世,既以深理及嚴戒接引世人,亦以大神通堅定世人之信仰,事實上,佛力與諸天菩薩之神力,確有不可思議之威力,出人於苦厄,奪天地之造化,千千萬萬世人從古至今,得沐佛恩,深受佛菩薩大神通之加被而脫出災禍疾病,奇蹟多得不能一一枚舉,只有身受過佛菩薩大神通拯救之人,確知實有其事,是以歷代均有人著書印贈,廣傳佛菩薩種種感應奇蹟,以玆接引大眾,進一步學習佛教之戒行及哲理,人人成佛,人人行菩薩道。

佛學到了今世,卻演變成涇渭各分,一些人只是追求佛學內的神異,而不肯去實踐佛教的戒律修持,又有一些人只講哲學,而不信亦不講佛菩薩之大神通。前一種人至少還有念佛,因念佛而得解脫。後一種人,以學院派的佛學學者為最多,他們只摘取佛法中的哲理一環,而捨棄其他各環,他們為學問而學問,鑽入牛角尖,他們將佛學內的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逐字推敲,絲毫不苟,治學精神,極為認真,態度亦誠懇可敬,對於延續慧命,自有不可磨滅的一旦獻。但是,他們亦因我執太重而將佛學帶上繁瑣哲學之路,彼此互相抨擊,自己說的都有理,別人見解全不對。他們不信佛菩薩有大神通,他們不守戒,不修持,當然不能一竹篙打翻一船人,學院派佛學者幸好並非人人如此。

佛陀在人世說法垂五十年,天天說法,您能想像佛陀五十年中天天只講四念處八正道嗎?別的都不講嗎?

這些學院派佛學者又說,佛陀是無神論者。佛否定神通,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謬論邪見!阿含諸經是佛陀及身入室弟子阿難尊者記述的,經第一次結集,諸山長老一致考訂的,最可靠的經典,阿含經內就有佛言的有關於宇宙中的一切超自然神異現象和諸天大神及菩薩,佛說阿彌陀經不是也說西方有佛名阿彌陀嗎?大學者們口口聲聲說佛陀否定「神」存在,不知何指?其實,佛陀所反對的婆羅門教及外教所盲目崇拜的邪神淫神,並沒有否定宇中的正大光明的超自然佛菩薩及一些大神(例如帝釋),大學者們最好先弄清楚勿妄解經義誤導眾生!

說到佛學神通,倒是有的,佛弟子中,以目犍連神通最廣大,佛陀誡其不可妄用神通,這是經上有記載的,此一段法案,說明兩點:佛家認有神通,並未否定世上有神通,但是,佛禁止妄用神通,從邏輯學來說,禁止妄用,並不等於否定其存在。就等於,禁止喝酒,並非等於說世上就沒有酒,也不等於說凡是酒都是邪惡的,有些酒卻可以做醫藥,例如酒精,碘酒,可以消毒,微量的白蘭地用來救活被冰雪凍僵的人。神通若用作炫耀或為名利,就是邪,若乎,佛陀說法,放射白毫光,徧照三千大千世界,觀音菩薩以不可思議神力,尋聲救苦,濟度古今中外,三千大千世界多少生靈?難道這些也都是「邪信」嗎?大學者們堅持凡是神通都是「邪信」,可以休矣。

大學者們妄謗佛經皆為偽造,所持理由是佛陀從未寫過語錄,照大學者們的論點,那麼,孔夫子的「論語」「大學」「中庸」,也都是偽造的了,因為孔子也未親自寫過這些經論,也都是弟子記錄的。耶穌基督的寶訓也不能成立了,因為耶穌自己也沒有親筆寫過書,四福音都是弟子記錄的,所有一切古代聖哲的書都是偽造的了。大學者們的偉論,合理嗎?

佛陀在世說法,將五十年之久,所說何止億萬言之多,佛弟子數以萬計,佛悉針對各人所需,予以方便說法接引,佛說包羅萬象,上至宇宙,下至微塵,無所不賅。萬眾弟子,各有所得,或得佛語之一,或得其二,或獲其三?雖強記第一 的阿難尊者,亦不能盡記佛語,其他各弟子,各人謹記所得的佛語之一端,或二端,背誦相傳,列為筆記,遂成為佛經(梵文SUTRA是花串綴之意,即佛語串綴之意),世代相傳,容或發現疏漏,乃予補充,但無不符合佛說原意,此乃集眾弟子及歷代考證了佛意而修訂補充者,豈可誣指為偽造?弟子分散各地,各得佛法一瓣,各自整理成集,分別結集流傳?是以有先出,有後出,亦未能盡錄佛陀說法之全部也。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月喻經……數千種經典,均是秉承佛說而記錄結集而得,大乘小乘,空宗有宗無所不備,但均是佛說為主的語錄,附及其他菩薩說法,字字經過弟子各據心得而考證校正,先賢之劬勞,今人不知,竟以為研究過斷篇殘頁就是飽學天下無人能及,竟敢誣指一切佛經均是偽造。

昔者,佛教在印度滅亡,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被佛學家弄成「繁瑣哲學」,脫離了人群,變成極少數「佛學者」的「文字學」。不幸,這個歷史教訓並未為今世所領會,眼看著又將再被部份的學院佛學學者把佛學推到滅亡之路,真是令人惋惜興歎!但願佛學學者們匆再銷牛角尖,將學問研究眼光放遠大一點,為人類福利而研究佛學,從信仰出發而研究,為接引眾生而研究,為傳播佛法,宏教度眾而研究,勿再以幼稚無知否定佛法,勿再盲導眾生!最少,也應勿再否定佛菩薩的大神通,以致世人失去信心及希望!世上沒有比摧毀別人「希望」所寄的信仰更殘酷歹毒的了!回頭是岸,覺悟吧!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95期:1986081

世界首座佛教慈善救濟綜合醫院

一九五二年,王錦雲才十五歲,她的母親患了胃穿孔症,醫生認為必須開刀治療,王錦雲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兒,她很擔心母親開刀會有危險,她從小跟著母親拜佛,一向篤信佛教,於是她就祈求觀音菩薩保祐母親,她向菩薩許下了願,情願自己減壽十五年來將壽命轉給母親,並且將來一定出家濟世以報佛恩。

奇蹟出現了,她母親的嚴重胃穿孔症逐漸痊愈,無須開刀,而且逐漸恢復健康。在感謝觀音菩薩之餘,王錦雲更加勤唸觀音菩薩名號,也是更加矢志學佛出家修行和濟世了。

她是一個富家女,出家談何容易?她的父親是台中清水鎮的戲院業鉅子,家族是當地的望族,怎會容許女兒出家,她只有勤於唸佛,耐心等候機會。

一九六O年六月,她的五十一歲的父親突然因高血壓去世,孝順的王錦雲,悲痛之餘,更感到人生無常,更加堅決要出家修行了。是年秋天,她不辭而別,前往台北汐止鎮靜修院請求出家,但是被母親找到帶 回家中。

一九六一年秋天,她再次出走,來到台中譚子鄉慈雲寺,請求一位比丘尼帶她去出家,於是到了台灣東南部的鹿野鄉一座小廟「王母廟」出家,修苦行,不受村民供養,到山上採野菜,到田裏拾取殘餘的甘藷或花生維生,苦行了兩年多,輾轉到了花蓮高柏鄉的普明寺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她聞悉台北著名的臨濟寺開壇傳戒,就趕往報名,獲得剃度,法名證嚴,在臨濟寺接受三十二天的比丘尼具足戒。

囘到花蓮以後,在地藏殿後面自搭一座竹舍修行,她和她的弟子數人,不趕經懺,不做法會,不化緣,毫無收入,全靠自力更生,到工廠去領取工件承做,從打毛衣,改裝紙袋,製作布鞋嬰兒尿布到製作蠟燭,什麼都做,以此維生。

一九六六年,證嚴比丘尼往鳳林鎮醫院探望信徒,看到一位流產的山地貧婦因無錢交入院保證金八千元台幣而被醫院拒收終於死亡,證嚴心中十分難過,下了決心一定要籌立佛教的慈善救濟基金會來救濟貧病。

她在花蓮開始發起,以身作則,她與弟子們,一共六人,每天增做嬰兒鞋子出售,所得全部作為救濟貧病之用,並且又發起花蓮市的家庭主婦三十多人每天節省菜金五毛參加救濟工作。

一九六六年三月廿四日,證嚴法師正式組成「佛教慈濟功德會」,展開救危濟貧教育的工作,其宗旨為:「本會以慈悲為懷,濟世為志,濟助貧困,撫恤孤苦,從事社會救濟事業為宗旨,人人發揮愛心,有錢施捨錢財,有力貢獻力量,用錢與力結成廣大善緣,匡扶社會,造福人群,使慈濟所及,處處有溫暖,家家得安康,會友廣結善緣,庇蔭子孫,綿延永世」。

證嚴法師訂下接受皈依的條件:凡皈依者必須做慈濟會員,必須實際參加慈濟工作,不能徒託空言。

慈濟會迅速成長,工作表現越來越多越好,每一會員都意願地長期捐獻,一九六六年的總捐獻為二萬八千元台幣(折合約七百元美金),一九六九年已增至為二十一萬元台幣(五千元美金),一九七五年增至三百零七萬台幣(八萬美元),一九七九年一千零六十六萬元台幣(二十五萬美元),一九八二年高達三千七百六十二萬九千元台幣(約合九十萬美元),合計十七年來的捐獻一億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七千元台幣(約合四百萬美元),全用於濟貧拯危。

一座茅蓬的籍籍無名的比丘尼,從出售自製童鞋開始發起捐獻,竟然發展成為這麼龐大的佛教慈善救濟事業。服務台灣東部及北部,擴展到全島。到了一九八三年,會員已多達五萬餘人──台灣五萬人,東南亞八十人,北美洲百餘人,人人勸募善款,點滴歸公,各人自付旅費及開支,該會的特色是主動發現貧病救濟的對象,並且積極進行「教育」。因為有財富的人,物質生活豐富,但往往精神苦悶並不快樂,佛教予以教化,使富有的人了解佛教的慈悲濟眾,參加慈善救濟工作,從而獲得快樂。

今天,慈濟會的會員已不限於佛教徒,其中也有不少天主教徒、道教徒、從基層大眾到大學博士教授,從台灣到美國,都有會員在努力籌募慈濟基金。

慈濟成功的要素,是人人不受供養,人人自力更生,募款點滴歸公,全部在月刊公佈徵信,收入多少,用於救濟貧病多少,都有詳細報告公佈,絲毫不苟,鉅細無遺。

現在,證嚴法師與慈濟會會員,從一九八三年開始,推行一個遠大的計劃,籌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慈濟醫院,以收容濟治東部的貧苦病人,台灣東部都是山地,經濟發展較慢,居民較貧苦,而且缺少足夠的現代化總醫院,有重病都須送到遙遠的台北去求治,往往不是一般人所可負擔,而且耽誤了救治時效。有鑒於此,證嚴法師乃發起籌建一座現代化的佛教醫院來濟治當地的貧病。

這座綜合醫院,包括八層的醫療大樓、護理學校、宿舍、療養院、化驗室等等,一共十多座大樓,全部建面八萬六千一百五十八平方公尺,需款八億台幣(兩千萬美元),預定三年分三期建成,第一期五億元台幣。,

證嚴法師求得她母親出資,購下了花蓮的一處山地四千餘甲(約合十英畝),作為建院之地,於是開始發起籌款建院。

由於該地址與地方政府規定用途不符,後來改換為毗近花蓮火車站附近的花蓮農校實驗農場作為建院之地,此一新地點,更為方便接眾施醫。

現在,這座全世界首座佛教慈善救濟綜合醫院已經破土動工了,這是佛教一位比丘尼與許多佛教徒,在佛陀與觀音菩薩的佛光慈悲普照之下,人人發出慈悲心所創造的佛教奇蹟,值得讚歎!

但是,佛教醫院的建院基金,距籌款目標兩千萬美元,仍然很遠很遠,仍然渴望海外及各地的善心人士慷慨捐助,共襄盛舉。

佛教徒及任何宗教的熱心慈善人士,請多捐助,捐款請用支票直接滙寄台灣花蓮市慈濟會,地址如下:

台灣花蓮市郵政儲金帳號06887791「佛教慈濟基金會」。

英文地址:Buddhist Compassion Aids Foundation Postal Remittance Acct #06887791 Hua—Lien City Taiwan

愿各方大德,多多捐助,促成這座世界首座佛教綜合慈善醫院的落成,多多救濟貧病孤苦。

若須知詳情,請直接函詢「台灣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21號,慈濟功德會,慈濟綜合醫院」。

慈濟

http://www.tzuchi.org.tw/

佛教慈濟基金會

郵政劃撥06887791

原載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第195期:1984091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