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無常的真理 -- 迷悟之間3-3
星雲法師

人生之喻
  
  每一個人從呱呱墮地,到老死辭世,就是人的一生。
  
  人生像什麼呢?有許多的譬喻,試列舉如下:
  
  第一、人生如舞台:舞台上有各種角色:生旦淨丑、忠奸善惡,各種人物合力演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但是一旦舞台落幕了,一切都歸於空幻。
  
  第二、人生如逆旅:人生就像旅館,吾人暫居世上數十年歲月,一旦離開旅館,所有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東西。
  
  第三、人生如夢幻:夢,有美夢、有惡夢;夢中上山下海,周遊列國,但是到頭來都只是「黃梁一夢」。
  
  第四、人生如浮萍:在水中的浮萍,正如人生在世,漂泊不定、聚散無常,毫無著力之處。
  
  類似這種無常的譬喻,另有:人生如露珠、人生如閃電、人生如流星、人生如花朵。這是說明人生虛幻、空無、無常。這些譬喻似乎把人生說得一點意義也沒有,但事實上也不盡然,人生也有積極面的比喻,例如:
  
  第一、人生像太陽:晨起,朝陽在人們的期盼中緩緩升起;黃昏後,又在人們的依戀中悄悄落下,但這並非意謂著沒有希望,因為明晨太陽又會再度東升,又能溫暖人間、普照大地。
  
  第二、人生如戰場:戰場上有輸有贏、有敗有勝;失敗故然令人沮喪,但當勝利的希望來臨時,人生的理念也會有實踐的時刻。
  
  第三、人生如大海:大海波瀾壯闊,包容萬有;大海裏,船過不留痕,魚行不留聲。大海給人方便,給人包容;在大海裏,我們可以任運悠遊。
  
  第四、人生如流水:涓涓細流,穿山越嶺,給人滋潤;瀑布奔騰,也能為人間寫下雄壯的畫面。
  
  積極向上的人生譬喻,還有:人生如晴空、人生如詩畫、人生如謎語、人生如高山,這些都能為各種人生譜出有意義的篇章。
  
  其實,真正的人生應該是像一盤棋!人可以不下棋,但不能不走人生的棋。人生的棋子走錯了,滿盤皆輸;人生的棋路順的話,就會成為贏家。
  
  人,要想在「如棋」的人生中成為贏家,必須「理想高、眼光遠、心胸寬、腳步穩、無私無我」,如此才能看清全盤,才能無礙的走完人生的這一盤棋。
  
  《人間福報》2000127


 放光的意義
  
  每在佛教裏,不管你到那裏講經說法,總有人跟你講:「謝謝你來放光,謝謝你來開示!」把「說法」比喻為「放光」,這實在是非常的有意義!
  
  在佛世時,佛陀每次講經之前,都必定要「放光」,這可以從《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知道。甚至有些經典的名稱,乾脆就名為「放光般若經」。
  
  在《金剛經》裏,開頭的經文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經文都是說明佛陀在放光:「著衣持缽」,是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乞食」說明佛陀從路上經過,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是眼中放光;「飯食訖」,這是口中放光;「洗足已」,這是腳上放光;「敷座而坐」,這是通身放光;甚至「爾時世尊」,這是說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著般若之光。可以說,佛陀的行住坐臥,都在放著真理之光。
  
  「放光」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美事,但是幾年前台灣社會為了有人「冒充放光」的事件,可以說很多人「談光色變」,認為妄言放光,惡性重大。確實如此,若無慈悲道德、智慧般若,何能放光?
  
  其實,避開放光的事件不談,吾人和佛陀一樣,每日也都不斷的在放光。例如:口說善良的語言、口說讚美的好話,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觀看人世,以慈眼垂視眾生,以慧目觀照一切社會,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嗎?耳中注意聽聞佛法、聽聞歌頌佛德的梵唄,這不是耳朵在放光嗎?滿臉的笑容、滿面的慈祥,這不就是面容在放光嗎?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嗎?身體的端正,行立坐臥的威儀安祥,這不就是通身在放光嗎?
  
  人,如果到了無光可放,就如同「黑漆皮燈籠」;心燈不亮,那還算是個人嗎?所以,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外面的陽光、電光、燈光、火光,更不要去在意邪魔外道的不正之暗光與假光,最重要的是,注意我們自己的「光」在那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能放光嗎?尤其我們的「心」能夠「放光」嗎?如果能夠把我們心裏的燈光點亮起來,把每個人的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點亮;心中能夠放光,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間福報》2000128


尊重專業
  
  現代的社會,愈來愈懂得要「尊重專業」,例如行醫濟世的人,須要就讀醫學院;想要從事興校辦學的人,必須研究教育。此外,修理水電、修理馬達、修理冰箱、修理冷氣,甚至廚師的行業裏,不管中餐、西餐,各種餐飲業雖然分類很多,但都各有專業領域。
  
  過去的社會,想要建一棟房子,只要找一個工人,他會從設計、繪圖、土木、泥水等工作,全部一手包辦。但是到了現在,不但建築業裏瓦有瓦工,磚有磚匠,木材、鋼筋、水泥等,各個環節都有專業人才職司工作;即使是從事藝術繪畫的人,花鳥風景、蟲魚動物、人體畫像等,也都各有專業的藝術家。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尊重專業」的社會了,一手包辦的職業已經慢慢被時代所淘汰;能夠「尊重專業」,社會建設才會更進步,社會發展才能更和諧。
  
  話說有一個船夫,在激流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
  
  船夫回答說:「不懂。」
  
  哲學家給予批評說:「那你已經失去一半的生命了!」
  
  接著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
  
  船夫回答:「沒有!」
  
  哲學家又批評道:「那你就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了!」
  
  話剛說完,一陣狂風巨浪把船打翻了,兩人落入水中,船夫對哲學家大叫:「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無限同情的道:「那你現在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俗云「行行皆通,行行稀鬆」;想想也是的,一個人的生命數十寒暑,那裏能學得了世間上那麼多的專長、職業呢?所以,每個人只有就自己的興趣、需要,來加以「一門深入」了。因此,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應該「尊重專業」,不要要求個個都是通才;也希望天下的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只要能有「一技之長」,就非常難能可貴了,不必執著過去陳舊的思想,所謂「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對兒女要求「文武全才」,百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實在是不能吻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了。希望我們的社會,今後人人都能「尊重專業」,這才能迎向時代的潮流與趨勢。《人間福報》2000129


以捨為得
  
  「捨得」、「捨得」,以「捨」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係,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捨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裏,沒有播種(捨),那裏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捨」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捨」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捨財;自己有道,才能捨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瞋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瞋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捨」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中國民間有一個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給人,他反而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逝之後,兒子掌權,千方百計的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壞之別,所以「以捨為得」,誠信然也!
  
  捨,在佛教裏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所以吾人在世間上,希望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麼會有收成呢?
  
  「捨」,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喜歡冬陽,因為冬陽給我們光熱;我們喜歡大樹,因為大樹給我們蔭涼;我們喜歡兒女,因為兒女給我們孝養;我們喜歡朋友,因為朋友給我們幫助。如果太陽、大樹、兒女、朋友都不給我們利益,我們怎麼會歡喜他們呢?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捨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如果驕慢是煩惱,你能捨去驕慢,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捨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捨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所以能捨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道理。
  
  走路時,不「捨」去後面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時,不「捨」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庭院裏的花草樹木,如果你「捨」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嫩葉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捨」不得破壞簡陋的違章建築,便無法建設市容整齊的現代大都會。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捨」親,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捨」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為他能夠「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為了一句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他能捨身為道,終能如願得道。
  
  一個人,如果不能捨去陳舊的陋習,如何能更新、進步呢?學佛,就是要「捨迷入悟、捨小獲大、捨妄歸真、捨虛由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捨」,不捨,如何成佛?
  
  總之,以捨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捨」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捨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捨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捨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人間福報》20001210


打好基礎
  
  我國現代的社會,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就是不重視「基礎工程」。
  
  建大樓,大樓的基礎不牢靠,所以大樓會倒塌;造橋樑,橋墩的根基不穩固,所以會斷橋;築馬路,馬路會下陷;做水溝,水溝會阻塞不通!因為「基礎工程」別人看不到,只要暴露在外的表相能有所交待,就可以蒙混過去了,所以養成整個社會虛浮的風氣,凡事都不想認真的把基礎做好。
  
  在學校裏讀書的人,只希望升級,他沒有想到要把學問的基礎打好;在社會上做事業的人,也沒有想要把基礎紮穩,例如基金、廠房、原料、銷售的客戶等。基礎沒有做好,所以開業的人就會紛紛倒閉。還有那些青年男女,他們談戀愛,也不重視愛情的基礎,都只是注重美麗的外表和動聽的語言,彼此只要「一見鍾情」,就可以決定終身,至於兩人之間的習慣、理念、信仰、品德的相投相契與否,就全然不顧了。因為相交的基礎不深厚,所以婚姻經常亮起紅燈,感情就如同種在沙灘上的花朵,自然經不起外境的風雨考驗了。
  
  目前台灣的社會,不諱言的,前景令人擔憂,整個社會的結構都非常鬆散,除非要能「打好基礎」。例如,我們的民主,因為沒有把民主政治的素養、民主政治的內涵、民主政治的自由倫理,讓全民了解、奉行,所以賄選、買票事件,以及辱罵、陷害不斷。這樣的民主政治,沒有紮實良好的基礎,怎麼會不失敗呢?經濟、股票、期貨、借貸,大家只想投機,貪污舞弊,混水摸魚,希望一夕就能成為暴發戶,不願意一板一眼的來經營、來發展,這樣的國家社會怎麼會不出問題呢?
  
  台灣提倡環保,環保的基礎我們做了什麼呢?環保也不是說就都不能建設;但是建設也不能肆無忌憚的不顧環保。台灣提倡保護生態,我們對於生態保護的基礎,例如森林、山坡地、水源、河流、公共衛生的維護,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護、社會建設的安全等,民眾都能知道此中的重要嗎?
  
  尤其現在危險的是,國防的基礎、經濟的基礎、外交的基礎、移民的基礎,甚至公共道德的基礎、宗教正信的基礎,在在都沒有人關心,或者沒有讓全民知曉此中的利弊得失;根本不固,要想枝葉繁茂,豈可得乎!《人間福報》20001211


 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讚美得對不對?別人毀謗你,你就生氣嗎?你有沒有想一想,他的批評毀謗,合理不合理啊!
  
  聽到別人講,或是自己想到了什麼事,你有沒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實行?雖然人的思想反應要敏銳、迅速,但是過份的不經思考,也會有不當的時候。
  
  有的人,一味的固執自己的想法,不肯聽別人的善言;即使聽別人說話,也不經思考,所以結果就很難完美了。佛教對於人性的這個陋習,提出建言,所謂要以「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聞是聞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到達目標。
  
  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說明聞思修的重要。
  
  「聞」是聽聞,別人講話,你有諦聽嗎?你有全聽嗎?假如聽了偏頗的言辭,你會從另外的管道再兼聽嗎?
  
  菩薩修廿五圓通,耳根圓通是一個重要的修行;佛法重在多聞薰習,聽聞比眼看還重要。太遠的東西看不到,太遠的聲音可以聽得到;過去的事情可以聽別人講,但是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隔壁的人講話看不到,但是可以聽得到。
  
  其實,學習聽聞要善聽,要會聽,所謂「隻掌之聲」;你能聽到「無聲之聲」,那就是聞所成慧了。
  
  所謂「思所成慧」,就是要正思、善思、淨思、細思;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世界上有財富的人,很可貴;但是有思想的人,不但可貴,而且更值得尊敬。]
  
  世間上的哲學家,解釋了多少宇宙的問題,都是靠他的思想;多少科學家發明了多少的科技文明,也都是經過思想、實驗所成;多少的文學家,文辭幽美,思慮周全,也是思想的結果。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思惟、反省、內觀,就會思所成慧了。
  
  所謂「修所成慧」;修,就是行持,就是實踐。修,有苦修、樂修、真修、內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再穿;房子壞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壞了,當然也要修補,才好使用。
  
  萬里的路程,只要你起步,何患不能到達?千里的事業,只要你去實踐,何患不能成功?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夠成佛。只要有修,必然有證,這就是修所成慧了。
  
  所以,佛教鼓勵人要聽聞、要思惟、要修行;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人間福報》20001212


推果尋因
  
  「因果」二字,人人會說;但是「因果」二字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懂,甚至學者教授,也不容易明瞭。
  
  因為,凡人愚癡,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製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怨天尤人,恨你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因」地不正,才會遭致如此結「果」。例如,甲乙二人吵架,甲說:「乙罵我、打我。」我們一聽,會認為打人、罵人的這個結「果」非常惡劣。如果就此處分,不去「推因究底」,可能就是愚癡。因為事實上,甲為什麼要打乙、罵乙,可能是乙「因為」花天酒地、殺人放火,其「結果」甲打乙、罵乙,這不是很正常嗎?
  
  社會上一般人看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責怪父母不慈的「結果」,但卻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緣於兒女頑劣的「原因」;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結果」,但就不知道「因為」父母失德,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尋因」,又何能知道事實的真相,又何能還給事實一個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經常誤解因果,例如素食誦經、慈悲行善的人,為什麼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你在銀行裏的欠債未還,不能因為你是好人,你行好事,你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
  
  相同的,你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何在呢?其實,他在銀行裏擁有存款,你不能因為他作惡,你就不准他使用當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的關係。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果時,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為善,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果。
  
  所以,愚癡的人對因果只是會說不會解;真正因果的內涵,實乃宇宙世間善惡好壞的定律啊!《人間福報》20001213


表情的重要
  
  人,是一個有表情的動物,人有喜怒哀樂;因為有表情,別人就能知道你的心裏在想什麼。有時候即使不表現出喜怒哀樂,他也會有動作、有語言,一樣可以表達出心裏的想法。
  
  可是,有些人沒有動作,也沒有語言,更是面無表情。你說他是死人嗎?他又有生命;說他是活人嗎?又無表情。所謂「講話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對於沒有表情、沒有聲音、沒有動作的人,有人形容為「活僵屍」、「活死人」;他的人生,枯木死灰,一點生氣也沒有,不但自己可惜,連天地萬物都在為這種人惋惜呢!
  
  在馬戲團裏的小丑,演盡各種滑稽的動作,目的是為了博取別人的一笑;你沒有表情、沒有語言、沒有動作,難道你連個小丑都不如嗎?甚至幼小的兒童,他也懂得做個可愛的動作,扮個逗趣的鬼臉,以贏得大人的一點歡喜;難道你連幼兒都不如嗎?你的顧忌太多,死板板的面孔,好像別人欠了你多少債務;所謂要別人用他的熱面孔去貼你的冷屁股,你不覺得太殘忍了嗎?
  
  現在這個時代,是個有聲音的世界,講話要大聲;這個時代是個有彩色的世界,你的臉上要有笑容,笑容就是彩色;這個時代是個有動作的世界,你要有動作,才表示你是一個活著的人。
  
  在《阿含經》裏說到有五種「非人」:一、應該慈悲的時候他不慈悲;二、應該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三、應該說話的時候他不說話;四、應該感動的時候他不感動;五、應該活躍的時候他不活躍。過去佛陀也經常對這種「非人」感到無可奈何!
  
  我們平時見到一隻小貓,牠也會對我們咪咪叫,我們見到一隻小狗,牠也會對著我們搖搖尾巴。根據科學家研究,只要有生機的花草樹木,如果你經常對它愛語讚美,它也會活得更茂盛,開得更美麗,它會展現美麗的丰姿來回報你;生而為人的我們,怎麼能沒有表情呢?
  
  一個人有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佛陀的表情經常都是顯露慈悲的樣子;菩薩的表情是非常的熱情;羅漢也有表情,他的表情是非常的有智慧;甚至連苦行僧也有表情,他的表情就是發心。
  
  胡適之博士教人寫文章,他說:好的文章就是「表情達意」;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就是佳作。
  
  沒有表情的人兒啊!為了你自己的前途,也為了帶給你身旁的人一點歡喜,請你稍露一點表情,多講幾句好話,經常作一些動作,可以嗎?《人間福報》20001214


 轉彎與直行
  
  人生的道路,有時候要直行才能到達目標,有時候要轉彎才能達到目的。遇到轉彎的時候你不轉彎,這是不懂得「回頭是岸」;應該直行的時候你不直行,這是「錯失良機」。
  
  我們在道路上行走,即使是彎,應該向左彎、向右彎,也不能彎錯;即使是直行,也要知道遠近快慢,才能安全行進。遺憾的是,人生的道上,在應該直行的時候,有的人偏偏轉彎,在應該轉彎的時候,他卻一徑直行,因此增加了人生的許多困難,良可惜也!
  
  楚漢之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因為直行的個性,不知轉彎,導致兵敗身亡;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兩軍對陣時,應該直行他卻遲遲不肯發兵,致使功敗垂成。宋朝抗金名將岳飛,本來可以直搗黃龍,但是他因為秦檜阻撓而猶豫不前,終不免殺身之禍。
  
  文成公主下嫁西藏和番,一路直行,終於建立西藏的政治宗教;鑑真大師七次出航日本,屢遭挫折仍然一路直行,終於成為日本文化之父。唐三藏印度取經,一路直行,終於成功;釋迦牟尼佛一心想要成佛,終於達到目的。
  
  孔子本來無意作官,但他知道政治的力量有助於推動學術、教育,故而作了魯國的司寇,可見他是個懂得轉彎的人;屈原委身侍君,但他個性正直,不肯在政治上妥協,只有投身汨羅江,抱憾而亡。
  
  近代的蔣介石抗戰到底,一路直行;汪精衛應該一路直行,但他中途變節,想要彎靠日本,故而失敗。
  
  東西德、南北韓,經過幾十年的對立,終於懂得轉彎,知道彼此要來往,所以和平統一也就現出了曙光;海峽兩岸一直執著,不知道轉彎,只有任由兩岸不斷的隔岸放話。
  
  在戰場上,有時候要勇敢向前衝鋒,有時也要採取迂迴戰術;開山闢路,想要達到峰頂,必得有九彎十八拐,不經迂迴,不能直上。所以現在的南北高速公路以直取勝,南橫和東西路段則以彎路有名。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在人生的路上,只要能達到目的,何必非要執著一條路不可呢?此路已經不通,何不繞行他道呢?就如現在海峽兩岸希望直航,在實施之前,必須彎到第三國;直航很好,不能的話,彎到第三國也能成功呀!
  
  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針鋒相對;不讓一步,不一定就能勝利,能夠見風轉舵、峰迴路轉,人生的前途才能通達無礙,暢行無阻。《人間福報》20001215


觀自在的意義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觀照境界,你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錢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間上,「有」就是有罣礙,就是有煩惱,因此有許多人有金錢「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愛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因為「有」,所以不自在。
  
  有權力的政治人物,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他搔首弄腮,一付不自在的樣子;有錢財的企業家,當金錢周轉不靈時,萬般苦思,一付不自在的樣子。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世間的財富名位,而又能夠自在,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與其「擁有」而不自在,何必擁有那麼多呢?人生世間,所圖的不就是一個幸福解脫、快樂自在嗎?
  
  你看,兒童從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覺得不自在;婦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覺得非常不自在;服務社會,各種職業,感到不勝任、不能稱心,他就不能自在了。
  
  所以,人生的意義,能在「自在」中生活,最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功名富貴之前能自在嗎?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因緣果報之中能自在嗎?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業,再多的財富,也只是增加負擔,增加束縛而已呀!你如果能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裏,都能不為所動,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脫了,那個時候,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人間福報》20001216


正與邪
  
  傳說,曾子的母親去逝的時候,因為家貧,找不到一條布可以把母親從頭到腳完全覆蓋起來;於是有人建議,把布斜過來,不就可以遮蓋全身了嗎?曾子說:「不行,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
  
  斜,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邪。所以,一個人的人生觀,是正是邪,關係重大。
  
  在佛教裏講到「八正道」,教人要奉行八種正法,就是:
  
  第一、正見:即正確的見解與觀念。正見是修行的導師,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羅盤一樣。正見又像一部照相機,拍照時必須調好光圈、距離,畫面才能清晰美麗而不會走樣。
  
  第二、正思:正思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第三、正語:即遠離一切不慎之語、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
  
  第四、正業:指正當的行為;亦即行為舉止正當,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殺生、偷盜、邪淫等一切邪妄。
  
  第五、正命:即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的正當方式。
  
  第六、正勤:正勤就是正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
  
  第七、正念: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憶持正法。
  
  第八、正定:即以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亂的身心注心一境。
  
  「八正道」是人間生活中,人人皆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如果不能奉行「正」道,就會走入「邪」道,這是多麼危險啊!
  
  有位沙彌夜歸過晚,不得入城,便在城外樹下打坐,等待天明。夜深時,來了一個惡鬼,面孔猙獰,要吃沙彌。
  
  沙彌說:「我和你無冤無仇,我們相隔很遠,你為什麼要吃我!」
  
  惡鬼問「你和我為什麼相隔很遠?」
  
  沙彌說:「你吃了我,我是修道的人,我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吃了我,你的惡行惡心,一定會墮入地獄,這不就相隔很遠了嗎?」
  
  惡鬼聞言大悟,知道邪不能勝正,慚愧而去。
  
  法,有正邪之法;人,有正邪之人;事,有正邪之事,吾人豈可正邪不分呢?所以,人生不能沒有信仰;有信仰就會懂得「正邪之別」,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間福報》20001217


生死泰然
  
  死亡是歷來人們忌諱談論的問題,但是時代的進步,「生死學」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其實,人間最大的問題,一是「生」的問題,二是「死」的問題。
  
  生要居處,死要去處;有的人為生辛苦,有的人為死掛念。佛學就是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你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你死的問題。只是因為人有「隔陰之迷」,換了一個身體就不知道前生後世,因此自古以來對生死茫然無知,成為天下最難解決的問題。
  
  其實,人之生也,必定會死;人之死後,還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環形的鐘錶,如圓形的器皿,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生死只是一個循環而已,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也不是開始,收也不是結束;開始中有結束,結束中有開始。
  
  在佛門裏,有許多的大德高僧,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生要歡歡喜喜而來,死也要歡歡喜喜而去;因為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啊!
  
  從歷史上看一些禪者,有的田園荷鋤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終;有的吹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東門西門,向親友告假而去。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來來去去,根本就不用掛懷。正如衣服破舊了,要換一套新衣;房屋損壞了,要換一間新屋;連老舊的汽車都要淘汰更新,何況人的身體老邁了,怎能不重換一個身體呢?
  
  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說:「笑劇已經演完,是該謝幕的時候了!」他對於死亡表現得瀟灑自在,毫無依戀;哲人盧騷(Jean-JacquesRousseau)臨終時安慰夫人:「可別傷心,你看,那邊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處!」真是自在人生的示範。
  
  死亡不足畏懼,只是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你有生存的資本嗎?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現在社會上有「安樂死」的說法,其實「安樂死」是要比「痛苦生」還要好很多!快樂人生當然畏懼死後痛苦,如果「生死一如」,又何必「貪生怕死」呢?
  
  佛教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托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人間福報》20001218


欲樂與法樂
  
  世間上的人,種種的營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快樂處處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欲樂,一種是法樂。
  
  所謂欲樂,一般說,世間上有「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財富人人都想擁有;擁有財富固然可以為人帶來快樂,但是「人為財死」。因此,有錢有財有時也會帶來許多的災禍,財富有時也會造成許多的不幸。
  
  色——男女情愛固然可愛,但是「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愛得不當,往往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造成「欲海狂瀾」,不可自拔。
  
  名——善名美譽,人人喜愛;可是「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時候也會帶來許多的不幸啊!
  
  食——千奇百味的飲食,固然飽人口腹;但是多吃,腸胃消受不了。所謂「病由口入」,何況很多的罪業,有時候也是由吃所產生的。
  
  睡——睡,本來也是一種享受,但是睡多了,成為懶散,被人譏為「好吃懶做」,自己的前途也難以有很好的開展。
  
  所以,世間的五欲之樂,只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為,「欲樂」有染污性、有短暫性、有不確定性,所以一個人種種的辛苦,種種的勤勞所追求到的欲樂,原來裏面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教誡大家不可以縱欲。佛陀雖然不是完全教誡世人要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導,欲海波瀾,需要導之以正,所以要追求「善法欲」。
  
  「善法欲」就是能帶給人「法樂」,所以法樂就是精神上的快樂、真理上的快樂。例如行仁行義,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又如正知、正見、正念,也會給人帶來法喜;甚至讀書明理、聽經聞法,都會帶來法樂。禪坐裏面的輕鬆自在、安祥和諧,自是一般的欲樂所不能比;蒲團上的虔敬謙虛,與聖賢接心、交流,其安樂更非世間的欲樂所能比擬。喜捨結緣,更能在大眾裏得到許多的法樂。
  
  所謂「欲樂不可縱,法樂不可無」;聰明的人兒,在快樂之門裏進出,你要那一種快樂呢?《人間福報》20001219


發心的禮讚
  
  人有道德,我們要禮讚他;人有學問,我們要禮讚他;人有能力,我們要禮讚他。其實,人能發心,我們更要禮讚他。
  
  古人一直叫人立志,行者一直要人發願;立志、發願,就是發心。心一發,則志可立;心一發,則願可成。
  
  發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你發心吃飯,飯菜不但可以吃飽,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發心睡覺,覺會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發心,所做的事情,品質就都不一樣了;正是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地下骯髒,我發心掃地;廚房紛亂,我發心整理。發心幫你把工作完成,發心助你一臂之力。發心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心就好像一畝田,就像一塊地。你開發山坡地,山坡地的價值就不一樣了;你開發海埔新生地,海埔新生地的價值也非常可觀。
  
  你在你的心田上開發新的品種,開發農耕的新方法,你田畝的價值就不一樣了,你福田裏的收成就不同凡響了。
  
  人,大多心外求法,大都不知道自家裏有無限的寶藏;心地、心田開發以後,也是價值無限喔!
  
  你讀書留學,你要發心;你投資創業,你也要發心。你交朋友,你不貪取朋友的幫助,你可以發心給他的資源,表示你比他有辦法;親屬家人,你不要希望他給你多少的賞賜,你發心給他的支持,表示你比他富有。
  
  發心的人,表示富有;貪心的人,表示貧窮。
  
  喜捨,我要發心喜捨;守法,我要發心守法;
  
  忍耐,我要發心忍耐;勤勞,我要發心勤勞;
  
  修養,我要發心修養;知識、智慧,我要發心去追求。
  
  在佛教裏,鼓勵人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發增上心。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則眾生可度。」
  
  只要發心,何事不辦?心,是我們的寶藏,我們的心裏有無限的能源,我們為什麼不來開發我們心裏的能源和寶藏呢?《人間福報》20001220


晚食與安步
  
  在《古文觀止》裏,有一篇文章:「顏斶說齊王」;文中,齊宣王要顏斶做官,給他種種的優待。顏斶說:「不必!我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
  
  現在社會上想要當官的人,不知他們懂得「晚食當肉,安步當車」否?誠如顏斶說:「玉是出在深山裏,作成玉器並不是不好,只是已經失去了樸石的本來風貌;士生長在鄉野,推選他出來作官也不是不尊貴,只是讀書人的形象和精神就不完美了!」這大概正是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李密不肯接召為官的原故吧!
  
  人心非古!古人重道德、重仁義、重信譽;然而也不是說不重榮華富貴,只是對於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東西,不能不顧。今人利益當前,不管什麼名節,什麼情義,全都拋諸腦後。晉文公燒山以尋介之推,介之堆寧死也不肯出來作官;王參元家遭火災,韓愈為他祝賀,以為這回他可以出官了,而他雖然無家可歸,卻視功名如敝屣。
  
  禪門裏,道楷大師「三詔不赴,七請不出」,後來皇帝生氣了,降旨說,再不上京覆旨,就要取他的首級。當差的官員好心勸他佯裝有病,他說:「我沒有病。」官員說:「你只要聲稱有病,我就可以回京覆命,這就沒有事了。」大師說:「我本來就沒有病,怎麼可以裝病欺君呢?」古人對名節就是這麼的認真。
  
  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善舉好事,雖赴湯蹈火,亦可為也;貪贓枉法,雖萬斛千鍾,不可為也。
  
  人生的顯微,應該要有標準。雖是小人物,販夫走卒,但他正派有為,自食其力,甚至還有助於人,帝王將相不如也;雖是帝王將相,但作威作福,暴虐無道,名萬乘之君,實市井小人也。
  
  今日社會,希望政治人物、企業家,甚至學術界,都能夠多出幾位如同顏斶這樣「人格高尚、氣節凜然」的有道之士;如果大家都能「晚食當肉,安步當車」,則何愁社會風氣不正乎?《人間福報》20001221


禍兮福兮
  
  人之一生,所有遭遇,有的時候是福,有的時候是禍。總之,人生不是福,就是禍;不是禍,便是福。
  
  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每一個人莫不希望「求福遠禍」。但是,禍福都有緣由,所謂「禍福有因,自作自受」;一切禍福,都是我人造作後的「自食其果」。所以,有的人「福至心靈」,有的人「禍從口出」;有的人「因禍得福」,有的人「禍起蕭牆」;有的人「福星高照」,有的人「飛來橫禍」。
  
  吾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當禍福已經成形,等於火勢漫延,不易撲滅。所以吾人平時應該要注意所行所為,要培養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免禍。
  
  當一個人在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因為這都有其必然的「前因後果」。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律」;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該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吾人的「是福是禍」,就如「煩惱與菩提」,往往糾纏不清。例如,有時候本來是「福德因緣」,由於心念不正,所以「福報變禍兆」;有的時候是禍事,由於用心純正,所以禍患反而成了福報。
  
  《淮南子》一書有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說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中非常懊惱。但不日後,失去的老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為不諳馬性,騎馬被摔,負傷在床,因此他又覺得得馬是禍。可是當時正逢戰爭,國家徵召壯丁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語云:「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已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有時候遭逢逆境,只要心存慈悲、正直,禍患反而變為成功的「逆增上緣」。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於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菜根譚》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吾人想要避禍求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少有貪念」、「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如此,管它「禍兮福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人間福報》20001222


擁有與享有
  
  「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千間,睡眠幾尺?」你有想過嗎?這一生當中,你究竟「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時間上,即使你「擁有」人生百歲,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清閒?誠如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Abder Rahman III)在位五十年,卸任時無限感慨的說:「我這一生,真正屬於自己幸福清閒的日子,只有十四天!」在空間上,你「擁有」華屋美廈千萬間,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在人間裏,你「擁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嗎?你「擁有」許多事業,那些事業都能靠得住嗎?
  
  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我,高樓大廈一間也沒有,但是,你大廈的騎樓下,我可以暫時躲避風雨啊!你花園裏的花草樹木,我在遠遠的看它一眼,欣賞它一下,總可以吧!
  
  儘管你「擁有」一個鄉鎮、一個縣市、一個都市;但是我可以「享受」清風明月,我也可以看日月星辰。我可以周遊世界,我可以關心地球,我可以把所有的人類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享有」了宇宙虛空,比你「擁有」一家、一鄉、一市,還要更大、更多、更廣。
  
  你是大富翁,你有億萬家財,你去建電影院、建圖書館、建公園;我是市井小民,我是薪水階級,但是我可以看電影、看書,可以到公園去散步。我不要「佔有」,也不要「擁有」,但我可以有無邊的「享有」。
  
  你「擁有」多少,我不嫉妒你、不破壞你,反而讚美你、幫助你、祝福你,讓你也能「享受」我的好心、好意、好的祝福呀!
  
  高速公路不是我的,但我可以開車馳騁其上;飛機天空也不是我的,但我可以花少許的錢,我也能遨翔在天空裏呀!
  
  想一想,我本來只是孤獨一個人,孑然一身的來到這個世間,忽然之間,我擁有了父母、兄弟姊妹、老師、朋友、國家社會,甚至宇宙虛空,大地山河。我不但「擁有」這許多,更「享有」他們所給我的方便;我享受了世間給我的這麼多好因好緣,因此,我怎麼能不感謝、祝福那許多「擁有」的人呢?《人間福報》 20001223


輕聲慢步
  
  走遍世界各地,不管旅遊也好,公務洽商也好,你會發現,華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話聲音很大。
  
  坐在飛機上、火車裏,如果你聽到某一個區域的聲音特別大,你不必去分辨,那一定是華人;你在那一個觀光區欣賞風景,一直有很大的聲音傳來,你也不必回頭觀望,那一定是一群華人;你在走路,聽到路的那一頭有高分貝的聲音傳來,你會知道,馬上就可以看到很多華人出現。華人,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特長呢?講話一定非要這麼大聲不可嗎?
  
  我們在日本坐火車,火車裏的日本人,都是靜靜的在看書、閱報,只有華人在講話、談笑。
  
  我們坐飛機,在飛機上,看到美國人都是靜靜的在閉目養神,即使講話,也都是彼此輕聲慢語的交談;只有華人總是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牽朋帶友的大聲吆喝。
  
  在新加坡,他們的政府規定,餐飲時不可以大聲喧嘩,因此即使數千人的宴會裏,也是一片寧靜祥和。新加坡也是華人呀,為什麼新加坡做得到,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就做不到呢?
  
  有時候華人的聚會,既然講話聲音很大,就不必用麥克風了,可是經常可見十人、二十人的集會,不但用麥克風,而且麥克風的聲貝都要調得非常大。如果全世界舉辦音量比賽,必定是華人冠軍。
  
  君不見,中國人的遊覽區,我們的遊客不都是背著一台錄音機;連在山水勝地走路,都不懂得享受寧靜的妙趣,一直都要靠聲音來麻醉自己。聲音之可怕,不但是鼓動耳目,而是摧殘我們寧靜的心靈啊!
  
  中國人在其它做事方面並不太講究效率,但是在走路方面,喜歡抄近路,喜歡快跑,也成為一個特性。我們看到,摩登的小姐腳穿高跟鞋,不也照樣在公共場所裏連奔帶跑嗎?甚至宗教界的人士,身穿法服,不也是為了趕公車、趕火車而狂奔飛跑嗎?
  
  輕聲慢步,這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一國人民的教養。我國炎黃子孫,經常以擁有五千年的文化而自豪,但是,在生活中,小如「輕聲慢步」這麼簡單的禮儀,我們都能做到嗎?所以,今後希望國人都能用心的生活,讓我們從生活禮儀中,來展現泱泱大國民的風範吧!《人間福報》20001224


要發現問題
  
  走世間上的人,什麼是聰明的人?什麼是愚笨的人呢?聰明的人會發現問題;愚癡的人不知道問題在那裏?
  
  兒童在幼小的時候,向父母、老師提出的問題,雖然幼稚,但是也可以見得出他的智慧。有時候兒童問的問題也不容易回答,例如:「媽媽,風是從那裏來的呢?」「媽媽,為什麼人要吃飯?」「媽媽,隔壁的寶寶你怎麼不愛他呢?」兒童雖然有問題,可是有很多的大人、老人,他不知道問題,他不會問問題,他懵懵懂懂,一日復一日。
  
  有的人,看到樹上開花結果,他就研究,這是什麼原因呢?甚至地動山搖,他也探討,這是什麼原由呢?打雷閃電,他思索什麼道理?刮風下雨,他好奇什麼緣故?如果是愚民,他會把這一切都歸於神話,找不出真正的原因。
  
  人家罵我,批評我,好壞都有原因;我求職碰壁,懷才不遇,到處艱難,這必然也有原因!你找不出原因,就如品種不能改良,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父母子女,甚至家族有了不和的徵候,你能知道問題出在那裏?你能找出原因嗎?否則怎能改善關係呢?社會上的人與人之間,部屬與長官、消費者與製造商、勞工與資方之間發生了利益的糾紛,你能查出問題出在那裏嗎?否則問題就會一直層出不窮。
  
  國際之間,大國與小國的種族和宗教的紛爭,問題出在那裏呢?你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或是執著自己的一邊,不懂得論「公是公非」,不去面對問題,怎麼能有太平盛世呢?
  
  我們的身體,大家最愛護,一旦有了毛病,就要找醫師檢查,甚至有時恐怕人力「力有未逮」,所以還要藉助多少的儀器、數據,給身體作為醫療的依據。
  
  其實,世間上的大部份問題,都是「人為」的因素,所以要解決人間的各種問題,唯有靠人類的自我覺醒。自私無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執著無明,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偏見無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凡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發現問題,必需懂得自他平等、彼此一如,甚至能夠為你設想、給你歡喜;能夠如此,世界上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的呢!《人間福報》20001225


微塵與世界
  
  在常人的認知裏,大的不是小,小的不是大;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但是,在《華嚴經》裏,說明時間、空間、物品的大小、有無時說: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剎那不是短,劫波不是長;一個不是少,萬億不是多。
  
  正如《般若心經》說:真理的世界,講到數量,都是「不增不減」;講到物體,都是「不生不滅」;講到質量,都是「不垢不淨」。這並非佛法籠而統之,模糊人的觀念,實在講,是有至理在焉!謹就此理,以「微塵與世界」,申述其義。
  
  「微塵」,用現在的電子、原子、分子來說明,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微細。微塵者,就是極微細的個體,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故又稱為「極微」。
  
  微塵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它不是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它卻是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世界,都是由此「極微」所組合而成。
  
  平常我們認為微塵是小,世界是大;但是,大如宇宙,如果沒有極微的組合,如何有世界?所以說,大的不是大,小的不是小。
  
  世界上,一個人所以偉大成功,是多少像「微塵」的因緣組合而成?一個政治人物,是背後多少人的擁護,他才能成為偉大的領袖?一個軍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是多少人的犧牲,才能成就他的功業?因此,「世界」要感謝「微塵」,正如老闆要感謝員工,領導要感謝部屬;但是,員工、部屬、子女,如果沒有老闆、長官、父母,你也無所依附。所以「小的不是小,大的不是大」,意思就是說,在平等的真理裏,我們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
  
  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就像一個世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分子要能分工合作;六根合作,才像一個人。身體又像一個聯合國,平常團結分工,但不可以分離。聯合國的組織,即使是一個蕞爾小國如盧森堡、巴布新畿內亞、基里巴斯共和國等,一旦加入聯合國,就可以和大如英、美、法等大國同等的地位,也能擁有世界決策的一票。
  
  所以,大小不是形式的,權利都是一樣。所謂「同體共生」、「同體共榮」、「同體共享」、「同體共有」;希望我國的社團、宗教界,甚至政黨,大家都能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人間福報》20001226


排隊的習慣
  
  現代的觀光事業發達,尤其我國的經濟成長迅速,自從政府開放觀光以來,每年出國旅遊觀光的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就算我們只是出去走馬看花,觀光旅遊回來,我總能帶一些什麼好的東西回國嗎?
  
  過去,大家時興帶電鍋、帶電風扇,後來帶電子計算機、錄音機,再後來帶香水、化妝品等。到了現在,台灣已經成為電腦外銷的國家,實在不需要再帶一些什麼東西回國了。
  
  但是,在各地觀光的旅途中,你有見到當地人士排隊上車、購票、吃飯(自助餐)、上廁所,甚至汽車停泊也都是排隊前進的嗎?
  
  排隊,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自古以來,中國也有所謂的「先來後到」、「循序漸進」之說,但是民眾的生活裏,至今還是一窩蜂,還是爭先恐後,一點都不像泱泱大國、不像有時代教養的國民,真是很大的遺憾!
  
  到夏威夷觀看草裙舞,在一個露天的公園裏,一群觀光客蜂擁而至,數千人的廣場裏,只有一個老人在維持秩序。只要他的手一比,你就要到那邊去坐好,不可以隨意走動,這就是秩序。人多了,他會拿出一條繩子一圍,你就不可以越過這個界線,那根繩子就是法律。反觀一些落後的地區,不要說一根繩子,就算一堵圍牆,他也會翻牆而過,一根繩子那裏就能約束得了他?
  
  佛羅里達州的迪斯耐樂園,每看一個節目,都要排隊,有時一排就是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卻不見有一個人投機取巧、爭先恐後。在倫敦,坐火車、塔飛機,他們那種從容的紳士風度,在在都是令人敬重啊!
  
  在巴黎的羅浮宮,光是一個美術館,從這一個館,到那一個館,排隊的人群一長條、一長條的,井然有序;當中也有華人的觀光客,他們也很安份守己的跟著排隊,只是為什麼他們就沒有想到,要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帶回自己的國家呢?
  
  從排隊的習慣之養成,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素養如何?我們希望今後國人出國旅遊,都能用心的學習別人的長處、優點,並且帶回國內,蔚為風氣,如此才不會失去出國旅遊觀光的意義!《人間福報》20001227


無常的真理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就是無常的寫照!「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無常的意義!
  
  無常,就是遷流、變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無情等,那有不遷流變化的東西呢?
  
  無常,不限於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義;無常,不受權利大小的影響,它有平等性的意義。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無常的現象,所以說「無常」就是真理。
  
  世界上很多美好的東西,因為有「無常」,所以它是缺陷的。青春美貌,它不能永遠常在;名位權利也不能永遠擁有。再如金錢財富,隨來隨去,甚至我人的身體,依科學家的研究,從細胞的組織來看,昨日之我已不是今日之我,今日之我當然也不會是明日之我。不斷的遷流,不斷的變易,所以都是無常的啊!
  
  無常不是完全消極的,本來沒有的,因為「無常」,也可以改變一切現象。我貧窮,因緣際會,我發財了;我愚笨,我勤勞苦讀,一變而成聰明了。本來無兒無女,忽然妻子弄璋弄瓦,兒女成群;本來空曠的土地,集合建材而成高樓大廈,所謂「空中生妙有」,這不都是無常的現象嗎?
  
  無常不可怕,無常也躲避不了!遺憾的是,人一聽到「無常」,就如同「談虎色變」,難道你懼怕無常,就能不受無常的真理的原則而遷流不息嗎?
  
  從小看到花開花謝,你在無常裏沒有得到警覺嗎?從小就看到人生人死,你在生死裏面還沒有所體悟嗎?所以,吾人要當體悟「無常」,在「無常」裏找尋自己的「未來」:未做完的事情要趕快做好,免得無常到來,未萌其志,未盡其願;如果你要做的事,趕快積極去完成,因為你不積極完成,不知隨時無常一到,所謂終生遺憾啊!
  
  無常,真是美妙啊!所謂「壞的不去,好的不來。」無常的損壞是痛苦的、是悽慘的;但無常的新生,也是喜悅的、慶賀的。我們可以把壞的變成好的;我們也可以把無常的,超越世間之外,那就是一個永恒的真如法界了。《人間福報》20001228


一棵搖錢樹
  
  「一棵搖錢樹」,這是過去封建時代落伍的社會裏,父母想把女兒出賣到煙花場中賺錢,或是意圖以女兒去釣得金龜婿來發財;所謂「一棵搖錢樹」,這是錯誤的。
  
  現在家中不只是「一棵搖錢樹」,應該是有「多棵搖錢樹」。你培養兒子讀書,希望他將來出人頭地,名利雙收,這不就是家中擁有一棵搖錢樹嗎?你家中有退休的老人,但是「退而不休」,還到外面去賺外快,這不也是家裏的搖錢樹嗎?夫妻男女主人已經有了職業,還要兼職打工,這不也就是家裏的搖錢樹嗎?
  
  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提倡「客廳即工廠」,客廳不就是家中的搖錢樹嗎?
  
  其實,家中的搖錢樹可多啦!別人家的一套沙發,用了兩年就壞了,我家中的沙發,因為我的愛護,用了五年還是坐臥舒適;我的愛護之心,不就是搖錢樹嗎?一部汽車,人家用了二年、三年就淘汰更新,我家中的汽車由於我保養得好,用了十年,它還是一樣性能很好;我的細心保養,不就是我種的搖錢樹嗎?
  
  所謂「穿不窮,吃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我的算盤不就是我的搖錢樹嗎?我節儉勤勞,不當用的我不用,應該省的我節省;「勤儉持家」不就是我的搖錢樹嗎?有的人家中僱請管家,我的家裏家務自己偏勞;有的人花園裏的草木要找人修剪,我利用早晚作為健身運動,這不就是觀念的搖錢樹嗎?
  
  我的家中,人人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大家節約用水,這不就是在澆灌家中的搖錢樹嗎?我的家裏和諧、熱情、幽默、讚美,使全家的份子都樂於工作、樂於愛護家人;我全家人不都是搖錢樹嗎?甚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費社會成本;人人響應政府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政策,這不也是在為國家、為世界培植搖錢樹嗎?
  
  不要把搖錢樹寄託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也不要寄託在某一件事上;只要觀念正確,勤勞奮發,全家遍地是黃金,全家人人都是搖錢樹啊!《人間福報》20001229


 溫度計的冷熱
  
  在高級的辦公廳裏,空調的冷熱要靠溫度計來定標準;飛機上,長途遊行,空氣的適度也要靠溫度計來測試。現代的國民,早上出門,衣服要穿厚穿薄,也要從溫度計來看看今天的氣溫如何?溫度計已經和現代人類的生活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溫度計主要是用來測量氣溫的冷暖。其實,人情也像溫度計一樣,從人的面孔上、語言裏、態度中,都可以發現,這個人今天的「氣候」如何,是晴天呢?是陰天呢?還是晴時多雲偶陣雨?
  
  在一個家庭裏,爸爸媽媽從外面回來,兒女只要一看父母的臉色,就可以知道父母今天的氣候如何?如果父母高興了,帶給全家的是燦爛的陽光,是和煦的春風,是滿室的溫暖;如果父母今天顯得很嚴肅,小兒小女就要特別小心了,免得進入暴風圈,迎面而來的可能就是一場狂風暴雨,也可能是颶風冰雹。
  
  一般的溫度計具有測試氣候的能力,人心的溫度計,也可以測候世間萬象。例如現在政治上的氣候冷熱如何,人心的溫度計可以測知;現在經濟上的氣象溫差多少,人心的溫度計也可以了然;甚至社會人情的冷暖如何,也需要用人心的溫度計去觀察測量。
  
  有人說,溫度計不標準,溫度的測量有誤差;人心的溫度計對於社會的政治、經濟、人情的測試,又何嘗沒有落差呢?所以,一般的溫度計有品質的好壞、等級的差別,人心的溫度計,同樣有高明與不高明之分。高明的溫度計,要有敏感性,要有透視力,要能見隱顯著,由微知漸。
  
  溫度計也不是只用來測量別人的,更重要的是用來測量自己。我自己的氣溫不能時而零度,時而一百度,忽冷忽熱,冷熱無常,一天裏,氣象萬千,這樣的脾氣、個性,會讓人受不了,自然不會受人歡喜。
  
  一般而言,室溫以廿四度最為標準,所以冷氣機大多調到廿四度為適中;如果使用電風扇,也不能開得太強或太弱,而以中性最適宜,如此才能令人感覺清涼舒適。所以,我人的氣溫也應該像冷氣機、電風扇一樣,調得適中,不能太熱或太冷。太熱了,別人受不了,熱哄哄的;太冷了,別人也受不了,冷冰冰的;能夠調到廿四度「中道」,讓全家人,包括你的親朋好友,大家都能感受到你所散發出來的空氣「清新宜人」,如此,你做人做事,才能到處受人歡迎、受人喜愛喔!《人間福報》20001230


搓揉的麵糰
  
  柏油,經過車輪的輾壓,才會結實平坦;水泥,經過沙石的凝結,才能堅固牢靠;鋼鐵,經過烈火的鍛煉,才能堅韌無比;麵糰,經過不斷的搓揉,才能作成美味可口的麵包、麵條、水餃等。
  
  做人,也要像柏油經過輾壓,像水泥經過凝結,像鋼鐵經過鍛煉,像麵糰經過搓揉,才有價值。
  
  燒餅的鬆脆好吃,必是搓揉功夫好;麵條吃在嘴裏有彈性,必是搓揉功夫到家。在軍營裏,所謂苦鍊,就是要像麵糰一樣,經過搓揉才能成為一個有膽有識的鐵血軍人;在學校裏,學生經過嚴師各種的要求,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日後才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農夫不怕風寒嚴熱,辛勤耕耘,才能豐收利民;工人不計個人辛苦,賣力工作,才能增產報國。
  
  宋朝的蘇洵,年過二十七歲才發憤苦讀,終能與兒子蘇軾、蘇徹「三蘇齊名」,留下「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的佳話。
  
  善辯琴音的蔡文姬,生逢亂世,因為被俘遠嫁匈奴,飽嘗思鄉之苦;後來雖經曹操以父執輩的情誼贖回,仍然飽受骨肉分離之苦。然而坷坎的一生,並沒有令她懷憂喪志,反而將她一生所讀的文章,默寫流傳,終能名垂青史。
  
  印度聖雄甘地,他以「不抵抗主義」,經過多少的屈辱、忍耐,終能引起國際的重視,印度因而得以獨立;佛陀經過六年苦行,一麻一麥,馬麥充饑,經過一番的身心試煉、體證,而後才能開悟成佛。
  
  有一天,大雄寶殿裏的大磬對銅鑄的佛像抗議:「為什麼信徒每次到寺院裏來,總是帶了那麼多的鮮花素果來禮拜你,對我,不但不禮拜,還要敲打我呢?」佛像說:「大磬呀!你知道嗎?當初我是經過多少的『搓揉』打擊,才能成為今天受人禮拜的佛像!而你大磬,因為不堪一擊就哇哇大叫,所以你只能成為受人敲打的大磬呀!」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這就是說,經過搓揉,才能成功。
  
  世間上,「不經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撲鼻香」呢?所以,你想成功嗎?那就先做麵糰;能夠禁得起搓揉,才能成功有望!《人間福報》20001231


希望工程
  
  現在海峽兩岸,皆把兒童的教育列為「希望工程」,凡與此相關的事業,都是「希望工程」。例如到偏遠地區捐一間小學,即說我是在幫助「希望工程」;出版兒童教育的書籍,也說我現在從事「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成了現代時髦的名詞,大家以為「希望工程」是現代的一個新發現,殊不知自古以來凡是對人間社會有利益的事,都是「希望工程」。
  
  國家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方便未來的交通,這不是「希望工程」嗎?增加空中、水上的航線,這不是「希望工程」嗎?建一座公園,提昇文化的品質;建一座圖書館,培養智慧理性的人間,這不都是「希望工程」嗎?
  
  建設一個新社區,重視人文的佈局,這不就是「希望工程」?培養森林,維護環保,這不也是「希望工程」?一個國家,大家都來發心,從事有益於社會大眾的福利,這都是每一個人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不一定只限於兒童教育而已。其實,國家有國家的工程,大眾有大眾的工程,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工程。每日三餐注意營養、份量,要把身體的健康工程維護好;每天運動、甩手、走路、呼吸,也是為了維護好身體各部份的工程。甚至於早晚的反省、平時的修身、禪堂裏的打坐、佛殿裏的禮拜,都是希望吾人身心的工程能夠健康。自己身心的工程健康,不但有益於個人,更有益於家庭、社會、大眾。其實每一個個體的「希望工程」,也都是整個國家社會的「希望工程」。
  
  家裏的兒女,就是全家的「希望工程」;門外的花草樹木,也是全家老少的「希望工程」。人活在希望裏,不從事「希望工程」,那裏有希望呢?
  
  我們的心,平常接受了太多的是非好壞;能夠反觀自照,就是心理建設,也是一種「希望工程」。人生有此處、彼處,歲月有今年、明年;人如果能生活在希望裏,則生機無限,天天都充滿希望無窮。《人間福報》200111


聖人的財富
  
  你想發財嗎?財富人人喜愛!但是,聖者又說:「黃金是毒蛇」;財富究竟是好呢?是壞呢?
  
  當然!善財、淨財用的得當,財富越多越好;用得不當,財富也會造業。所謂「名枷和利鎖,相牽入火坑」,可不慎乎!
  
  財富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財富沒有「善惡」,但是,善的因緣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緣又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剋!
  
  其實,財富可以有很多的種類,有狹義的財富、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價的財富、有無價的財富。
  
  所謂狹義的財富,就是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所謂廣義的財富,就是健康、智慧、人緣、信用、口才等等。
  
  所謂有價的財富,諸如聲望、名譽、成就、歷史等,這些都是有價的財富;無價的財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
  
  除了以上這許多廣義、狹義、有價、無價的財富類別以外,還有一些聖者的財富。
  
  什麼是聖者的財富呢?有一次,佛陀與阿難尊者在路上行腳,看到一群烏鴉在爭食一塊死老鼠的肉,彼此爭搶,打得頭破血流。阿難無限慨嘆的說:「真可憐!一塊死老鼠的肉,也值得這樣爭食嗎?」佛陀說:「世間上的人,對功名富貴的追逐,不也是像烏鴉在爭食死老鼠嗎?」
  
  在聖者的眼中看來,功名富貴如同死老鼠;但是,眾生也是爭得頭破血流。
  
  所謂聖者的財富,他們安住於般若禪定的財富裏,他們擁有法喜禪悅的財富享受,他們懷著慚愧慈悲的財富願力,他們在「七聖財」裏享用無盡。
  
  說到財富,有有形的財富,有無形的財富;有現世的財富,有來世的財富;有個人的財富,也有大眾的財富;有物質的財富,也有精神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遠的財富。
  
  其實,你固然可以擁有私有的財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財富,例如陽光、空氣、淨水等。你懂得的話,宇宙山河、公園道路,都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會貧窮嗎?
  
  《人間福報》200112


人要有遠見
  
  人的肉眼,看東西有個極限;但是用心去想、用心去看,那就是「遠見」。
  
  在《楞嚴經》裏有「七處徵心」的一段公案,說明我們的「心」,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得到這邊,看不到那邊;看得到外面,看不到裏面;看得到大地山河,看不到自己的心;看得到「有」,看不到「空」。所以,人的「遠見」不容易建立,因為,我們一般人只能看到淺處,不能看到深處;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後面;只能看到近處,不能看到遠處。所以,人要有「慧眼」,才能有「遠見」。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遠見」,必然只有「淺見」。淺見的人生,他只看到自己,沒有看到大眾;他只有看到家庭,看不到整個社會。像現在台灣政黨裏的一些份子,都是只有看到政黨,沒有看到人民;只去看股票,沒有看道德;只有看權利,看不到責任;只有看結果,看不到其因。甚至整個社會大眾,都是只有看到今生,沒有看到來世;只有看到生,沒有看到死;看得到現在,沒有看到未來,人生的盲點有那麼多的「看不清楚」、「看不到」,你說怎麼能健全呢?
  
  有的人看到人情;沒有看到義氣;有的人看到金錢,沒有看到信譽;有的人看到利益,沒有看到道理。主要的,我們做人行事,需要有「遠見」。所謂「遠見」,就是不但看到歷史,看到我們的祖先,你還必須看到未來和我們的子孫;你也不能只看到我們人類的同鄉、同學、同事、同門,你還應該看到十方法界的眾生。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只看到一個家庭、一個社團,而要能看到全世界,因為「遠見」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阻礙,才是遠見;遠見要有前瞻性,要有未來性,要有全面性。請問:你為你自己有遠見嗎?你為整個的家庭、社會、國家、人類,都有遠見嗎?
  
  如果你想要有遠見,請你要看因緣,要看真理。你看到因緣,就是看到真理;你看到真理,才能看到因緣。所以,任何事都不是憑空想像,不是妄斷有無,你要透過你的知識、智慧、般若,你才能有遠見啊!
  
  社會上,有的人很會投資理財,他就是有遠見;有的人善於掌握商機,他就是有遠見;能夠洞燭機先,懂得未雨綢繆,就是有遠見。螞蟻知道天將下雨,他可以儲糧;蜜蜂釀蜜,為了過冬;松鼠聚糧,也是防備嚴寒。動物都有遠見,我們怎麼可以不建設我們的遠見呢?《人間福報》200113


孝順的研議
  
  孝順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到了今天,孝順的內容也變質了!有的人認為父母養兒育女,這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不應該要求兒女報答;有的人認為「孝」是應該的,「順」是不當的。因為多少父母,以他淺陋的知識,要求兒女聽從自己的主張,結果兒女為了孝「順」父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荒廢了自己一生的前途,殊為可歎!
  
  中國的二十四孝,甚至動物裏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時常都被拿來當成教育子孫應該孝順父母的教材。然而,儘管有道之士言者諄諄,不斷說教;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你只要走一趟醫院,你就會發現,兒童的病房裏,每天有多少孝順的父母進進出出,老年人的病房裏,則少有孝子賢孫的探視。一個母親可以照顧七子八女,但是,十個兒女也照顧不了一雙老父老母啊!
  
  所謂「有空巢的父母,沒有空巢的小鳥」,父母永遠都是扮演著「倚門望子歸」的角色;父母在兒女面前,永遠都是付出者,很少得到兒女的回饋。儘管儒家一再鼓勵青年要閱讀《孝經》;佛教也不斷提倡「父母恩重難報」,然而有多少人真正呼應了這種道德的說教呢?
  
  蓮池大師對於「孝」的意義,把它分為上、中、下三等,倒是至理名言。他說,對父母甘脂侍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光宗耀祖,顯耀門庭,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脫離輪迴,是為大孝。
  
  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報恩思想相互輝映的。在佛門中的孝親事蹟不勝枚舉,例如佛陀為父擔棺、為母升天說法;目犍連救母於幽冥之苦;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民國的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在《緇門崇行錄》裏,孝親的懿行,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敬脫大師的荷母聽學、道丕大師的誠感父骨、師備禪師的悟道報父、道紀禪師的母必親供等。
  
  不當的順從父母,固然不必;但是忤逆不孝,甚至當前社會,不斷有弒父弒母的逆倫事件傳出,則為人神所共憤。畢竟,孝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為人?
  
  所以,孝,它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希望我們現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都能建立一些新倫理道德的觀念吧!《人間福報》200114


上中下的等級
  
  人,有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物品也有三等,上等物品,中等物品,下等物品。菜餚好吃不好吃,也分有上等菜、中等菜、下等菜;學校裏的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文,也會批上等、中等、下等。甚至軍中的官階,也分上將三顆星、中將二顆星、少將一顆星。
  
  世間上的等級,又如現在的旅館,有所謂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甚至有的不入流,連一星級都構不上。
  
  貧民有一級貧民、二級貧民、三級貧民;古蹟也有一級古蹟、二級古蹟、三級古蹟。世間上有這許多等級是自然的,例如家庭裏,成員的輩份有祖父級、父母級、兒女級,這是自然的順序,這是代表倫理。
  
  但是,在這個自然的軌則之外,你有人格、有學問、有能力,你做了許多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事,你就是上等人;你無愧職守,盡心盡力,安守本份,你就是中等人;你如果吃人的,用人的,自己的作為又不檢點,常常偷雞摸狗,為人不正派,人家就會說你是下等人。所以,我們自己要時刻警告自己,我究竟想要做第幾等人呢?
  
  說話,也有上等的語言,不但措辭幽美,而且有很多的敬語、讚美語;中等語言是中規中矩,本本份份;下等語言則不倫不類,粗鄙不堪。就如寫文章,也有上等的文章,論理精闢,敘事生動;中等的文章,平舖直敘,樸實無華;下等的文章,言而無物,索然無味。我們不管為文說話,自己要時常自問,我自己到底是屬於那一等?
  
  在佛教裏,講到懺悔、發心、立願,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懺悔,毛孔出血,中等懺悔,發熱出汗,下等懺悔,熱淚直流。不管修行、做事,都要講究品質,你要做那一等的事呢?
  
  人生,即使不能成為上等人,做上等事、說上等話;至少不能成為下等人,不能做下等事、說下等話。能夠做個中等人,只要不辱及門風,不傷及人群,能夠安份守己的以平常心,做個平常人,至少如此,也才可告慰平生矣!《人間福報》200115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