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迷悟之間10--管理三部曲1
星雲法師著

歸去來兮
  
  「回家的感覺真好!」
  
  在外遊子,總希望回家;在家待久的人,總希望外出。有的人以回家很好,有的人以外出很好。如果回家很好,就要把家當為道場,當為淨土,當為佛國,家才會好;如果希望外出,則要把天下融於心中,把法界融入自己的當下,是則外出也並非不好。
  
  上班族下了班,回家,有個目標,有個歸宿,感覺真好;如果到了晚上,沒有家可歸的人,徘徊在路上,心中的感覺,可想而知。
  
  儒家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應該從愛家,進而愛國,所以出國的人就會知道自己的祖國很重要,就會懂得要回家、要回國。但是,也有的人,不但不希望回家,反而希望出家。出家是回法身慧命的家,是投入到慧命之家,所以出家的人是出憂愁煩惱的家、出自私自利的家、出愛欲染污的家,而擔當起天下和他人之家為家。
  
  王昭君和番,一去不能再回家,猶如出征的軍人出戰,能不能回家,是個未知數。蘇武牧羊,雖然在北海放牧十九年,終於能夠回家。賀之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人為了理想,為了事業,對於家也得要難捨能捨。
  
  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就是回家的觀念;「倦鳥歸巢」,也是懂得要回家。龍魚歸於大海,獅虎隱於深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當然,我們為了理想,為了事業,要離家奮鬥。但是,家園、鄉土、妻兒、親人,更是人間的至寶,所以在外面求不到的東西,回到家庭裏,得到溫暖,也是非常的寶貴。
  
  余秋雨說:有四種人不是以家來成就一生的事業,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外面找尋成功的希望,他們分別是:出家人萬里求道、軍人萬里征戰、商人萬里行商、冒險家萬里探索。
  
  人,要懂得回家!家,有個溫馨的家,都應該回家;如果家裏沒有溫暖,可以發心,以法界為家,再找尋慧命之家吧!《人間福報》200282


一分鐘
  
  「一分鐘」的時間有多長?說短很短,說長很長;榮辱、生死、得失之間,也是一分鐘。
  
  有的人不重視一分鐘,甚至不重視一小時、一天、一年、一生,渾渾噩噩、糊里糊塗的過了一輩子;有的人非常重視一分鐘,每天與時間寮跑,分秒必爭。你看,青年學子趕著上學讀書,唯恐遲到;公教人員為了上班,趕著打卡簽到,他們都非常重視一分鐘。
  
  有的人會利用時間,一分鐘他可以背一句成語,記一個英文單字,或者利用一分鐘的時間,跟別人握個手,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句問好,這一分鐘對他的人生來講,可能無形中已增加了不可限量的收穫。有的人在一分鐘的時間裏,他能解決國家、社會、團體的大事;有的人一年、一生,自己很多的問題他都不能解決,所以,一分鐘和一百年,對他而言又有什麼差距呢?
  
  醫生提早一分鐘替人治病,可以撿回一條生命;救生人員提早一分鐘救溺,可能救活一個人;消防人員爭取一分鐘到火窟,可能救出一個活人。沒有釀成火災的星星之火,只要一分鐘就可以撲滅;火災擴大,一小時也救不了。
  
  有的人搭火車,差一分鐘沒有趕上,誤了大事;有的人趕飛機,慢了一分鐘,沒有登機,誤了旅程;有的人因為不守信、不守時,誤了一分鐘,錯失了重要的約會。當然,地震、行船、走馬,生死取決於剎那之間,你能說一分鐘不重要嗎?
  
  爭取一分鐘,可能成就一件大事;一分鐘,也可能壞了人的一生。例如,有的人為了搶一分鐘,硬闖紅燈、硬要穿越平交道,結果車毀人亡,後果不可收拾。
  
  人生,當得緊要的時刻,要爭取一分鐘,因為那一分鐘救難解危,消災免難;但也有的人過分計較一分鐘,不讓一步,也會產生嚴重的問題。所以「不急不急,安全第一」,雖是一分鐘,也不能不把後果計算清楚。
  
  時間就是吾人的生命,人生雖有數十寒暑,但不都是一分一秒毫不停留的流逝嗎?晚謂「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所以有的人跟人講話,長篇大論,囉嗦冗長,不但浪費自己的生命,也糟蹋別人的時間。
  
  一些平常不珍惜時間的人,見到別人正在忙,他說:「請你給我一分鐘的時間,我有三個問題請教你。」或說:「我有一個朋友要找你,請你給他一分鐘。」一分鐘怎能解決三個問題呢?一分鐘就能打發一個客人嗎?
  
  最近剛落幕的世界盃足球比賽,贏球的隊伍,他們多年的辛苦,就是為了最後的一分鐘;許多競賽場中,也有不少人精進不懈,最後一分鐘終能扭轉乾坤,反敗為勝。
  
  生命在呼吸之間,生死也是在分秒之間,所以雖是一分鐘,究竟是短呢?還是長呢?時間的長短,其實在於人的運用m得失、榮辱、成敗,你不能不去注意一分鐘喔!
  
  《人間福報》200283


包袱
  
  人生的包袱有多重呢?除了有形的大包小包的包袱,經常背東背西、運來運去以外,人生還有很多精神上的包袱、文化上的包袱、生活上的包袱、人情上的包袱。想想人生也怪可憐的,從小到老,一直都被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
  
  人際之間,別人對你很好,有人情上的包袱;別人對你不好,又有心理上鬱卒的包袱。家庭生活,柴米油鹽都成為經濟上的包袱;人我是非,善惡好壞,也成為自己道德上天人交戰的包袱。甚至貪瞋愚癡、無明煩惱,都成為心理上的包袱。
  
  人,為了生活,除了不得已的許多包袱以外,有時還要自己找來許多文化上的包袱。例如有的人建房子,要看風水地理;創業開張,要看吉時良辰,這都是自找 的包袱。甚至別人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一個包袱,別人的一個臉色,也是心理上的一個包袱。人生活得也實在是很辛苦,為了背負人間的包袱,又怎能自在的生活 呢?
  
  我們要照顧自己身體的健康,身體就會成為我們的包袱,我們要顧念家庭的責任,家庭就會成為我們的包袱,我們應該要對社會付出關懷,社會也會成為我們的包袱,我們應該要忠心愛國,國家安全也是我們的包袱。
  
  「有」也足包袱,「無」也是包袱,「好」也是包袱,「壞」也是包袱。但是有的人喜歡背包袱,因為包袱裹雖然藏有煩惱,但也有此許的歡笑,例如父母背兒女,就是甜蜜的包袱。有的人要幫人解難扶危,就背負了一些不好受的包袱。
  
  其賞,在佛教裏對包袱的處理方法,就是當你要用包袱的時候,就把它提起,當你不用包袱的時候,就應該把它放下。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你不如此,應該提起時你把它放下,就不能活用,應該自由自在的時候,你偏要背個包袱在身上,何等累贅呢?
  
  所以,借用布袋和尚的人生觀,做為我們做人處事的參考。布袋和尚每天背著一個布袋,他「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古今多少愁?」甚至 他常說的「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就是包袱。一個人真能放下生活中的大小包袱,這樣的人生真是何等逍遙自在啊!《人間福報》 200284


數字的遊戲
  
  數字會說話,數字是個魔術!現在已經到了數碼的時代,從國民所得的統計數字,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國力、有無前途、有無未來性;甚至官員的政經表現、施政成果,也可以從統計數字看得出來。
  
  數字能讓抽象的成果具體的展現出來。現在各種學科當中,也有一種統計學,可見統計學在這個時代很受重視。
  
  你要競選,要算一算自己的選票是不是有當選的可能;你要經營生意、投資理財,先要計算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成本。
  
  有的人喜歡用統計數字來做簡報、說明,很怕別人不知道數據;但也有的婦女不喜歡談數字,例如,年齡、體重、身高、三圍、薪水、存款等。
  
  有的人迷信數字,香港人喜歡「八八八」,表示「發!發!發!」;大陸人喜歡「六六」,代表「六六大順」;醫院裏沒有四號病房;電梯裏沒有四樓的標示;西方人提到十三日、星期五,認為是不吉利的數字,說「黑色星期五」是不吉祥。
  
  所以,現代人舉凡手機、汽車的號碼,都希望選八或六的好數字,不喜歡與死同音的四。其實,數字只是一個代號,吉祥不吉祥,還是要看各人另外的因緣關係了。
  
  數字中,零最小,連一都不如,但所有數字後面加上零,就會呈倍數成長。數字對人生的意義,充滿哲理、趣味。學生考試,分數要越多越好,名次卻要越少越好;商人賺錢,錢要賺得越多越好,扣稅卻要越少越好。
  
  在童年的時代,小孩子總是期盼過年,可增加一歲;但是到了老年的時候,只恨黃昏的歲月,難以停止腳步。
  
  玩股票的人,每天只是在玩數字的遊戲;樂透彩迷,每天也是不斷的在算數字;銀行家,自己並沒有錢,只是每天在辦公室裏看數字;對一個富翁而言,財產也只是一堆數字而已。
  
  人生,天天都在希望增加數字,房屋、土地,銀行存款,甚至生兒育女,也希望數字能增加。但是,歲月也跟著這些增加,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又歸於零。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數字,最後只是一場遊戲吧了!《人間福報》200285


明鏡
  
  在古今的官員當中,對民間的冤情能夠給予申訴、平反的人,大家就稱讚他「明鏡高懸」。宋朝的包拯,民曰「包青天」,就是一個例子。
  
  鏡子有典範之義,有映照之義,有警惕之義,有考察之義。當有人向你學習,就稱「跟你借鏡」;別人受了你的教言,就說謝謝你的「鏡戒」,具有教誨、訓示的意思。
  
  明鏡有多種用途,如三重明鏡、汽車後視鏡、公路轉彎處的反射鏡、觀察微小物的顯微鏡、透視裡層的透視鏡、觀看遠物的望遠鏡、明白光色深淺的濾光鏡,以及老年人的老花眼鏡、醫療用的內視鏡、照胃鏡,甚至用於鑑察人心的照妖鏡等。
  
  有一些知名的藝人,在各種表演中,面對攝影機,假如特別出眾,大家就說他很上鏡頭。我們對於一個人、一件事,感到失望,或出乎意料之外,就說「跌破眼鏡」。有時自怨自艾,自己怨嘆自己做人兩面不討好,就說「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湖水寂靜不起波浪,則說「湖面如鏡」,清澈照人。鏡子裡的東西,雖然是外物映照後所呈現的本來形象,但常被喻為不實之物。所謂「鏡花水月」,就像海市蜃樓一樣,不具真實的意義。
  
  其實,世間上的事事物物,就如古書小說的《鏡花緣》所寫,儘管你多少爭執、多少計較,到最後不過如夢幻泡影,就像鏡花一樣,只是一場過眼雲煙,實在不值得執著、計較。
  
  真正的鏡子,就是我們的心。所謂「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即使是三重明鏡,如果鏡面落滿了塵垢,也不能顯現出本來的面目。所以我們要勤於用心拂拭,讓心地光明,能夠把是非善惡、輕重好壞,分得清清楚楚,才是心如明鏡!
  
  過去佛陀住世時,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女,生性愩高我慢,是一位驕慢的女子。有一天,佛陀拿了一面鏡子給她,告訴她說:「一般的鏡子只照外貌,我的鏡子能夠照心。」玉耶女接過鏡子,一看,過去自恃嬌美,如今一照,才知內心醜陋無比。
  
  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吾人應該時常用照心的鏡子鑑照自己,如此,雖不成佛,也如同自己具備了大圓鏡智!《人間福報》200286


脫困
  
  兩軍作戰,被敵人包圍時,需要脫困;經濟陷於困境,一錢逼死英雄漢,也需要脫困。人生,很多時候陷於無法自拔的困境,都需要找出脫困的方法。
  
  壁虎為了脫困,會自斷尾巴;烏龜為了脫困,會把頭縮進殼裏,甚至為了脫困,牠會裝死;蝸牛為了脫困,一樣會把頭縮進殼裏,也是一動也不動;刺蝟為了脫困,會把身體摶在一起,任你玩弄。
  
  貓抓到老鼠,老鼠如何脫困?有一個笑話說,老鼠被貓抓住了,為了脫困,只好學狗叫。歷史上有名的「三十六計」,都是脫困、致勝之計。例如「金蟬脫殼」就是在千鈞一髮之際,設法留下偽裝的假相,以掩人耳目,然後暗中逃走,這就是金蟬脫困的方法。
  
  漢朝的劉邦就曾以「金蟬脫殼」之計走脫出「鴻門宴」;春秋時代的齊景公曾以「換裝」,偽裝成另一個人脫困。現代的人有以「整容」脫困,甚至很多人自殺、搶劫、偷盜,都是為了脫困,只是沒有找對方法。
  
  有的人陷入困境,不是被人所困,而是自己束縛自己,這時「解鈴還須繫鈴人」,如果自己無法放下,如何能脫困?佛經說,孔雀因為太愛護自己的羽毛,有一 次不小心被粘住了,牠卻捨不得把羽毛拔掉,因此不能脫困。有一個旅人,被老虎追逐,躲入井中想要脫困,這時頭上正好滴下五滴蜜,旅人嚐到了蜜,就忘記了自 身的危險。所以,人生常常為了追逐五欲六塵的享受,一生被套牢,不能脫困。
  
  有一天,佛陀到一個村莊說法,他對村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隻名叫歡喜首的鸚鵡,看到森林失火了,牠就拼命的來回啣水救火,但是杯水車薪,森林 大火當然滅不了。帝釋天就來問牠:「你一次只能啣這麼小小的一滴水,那裏能滅得了大火呢?」鸚鵡說:「大火一定滅得了的,因為我的心願比火還旺盛,如果今 生滅不了火,我發誓來生也一定要把大火撲滅。」帝釋天深受感動,於是幫助鸚鵡把大火滅了。這隻鸚鵡就是佛陀的本生。這個故事說明,人有了困難,要靠自己的 願心,奮發圖強,有力量就能脫困。
  
  漢高祖與項羽爭霸天下時,有一次被項羽圍困在縈陽,這時淮陰侯韓信派人來向劉邦請求自立為代理的假王。劉邦不禁破口大罵:「此刻我正被項羽所困,早晚 盼著你來解危,你不來相救,還要求封王。」此時張良在旁,向劉邦使眼色,劉邦會意,知道此時只能先對韓信加以安撫,所以馬上轉換口氣說:「大丈夫當什麼假 王,要當就要當真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而後得韓信之助,終於打敗項羽而建立漢朝天下。
  
  劉邦因為能忍,而能解除危機,因為能忍,而得脫困。所以,忍耐可以脫困、勇敢可以脫困、智慧可以脫困、慈悲可以脫困、放下可以脫困,甚至信用、人格、結緣,都可以脫困。當一個人具備了這些條件,其實也就不會被困難所困,自然也就無須脫困了。
  
  《人間福報》200287


親情
  
  世間上什麼最可貴?「親情」最可貴!
  
  親情,有父母的親情、叔伯的親情、祖父母的親情,以及兄弟姊妹的親情。親情不一定人類才有,動物也有親情。「虎毒不食子」,因為牠們有親情;「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都是為了親情。
  
  從親情進而到認關係而增加人情,如同鄉之情、同學之情、同事之情、同黨之情、同門之情、同文之情;只要有關係,自然就有一些親情的存在。
  
  親情本來是倫理上的血源關係,但是現在在血源關係之外,例如養父母對養子女的養育之恩,有時候比生育的親生父母貢獻更大,親情更深。
  
  在中國的社會裏,過去的學徒制,徒弟跟隨老師學藝,也有師徒之情、師生之情。佛門裏有剃度師徒、法脈師徒,都是從親情又發展成為一種法情。所以,雖說 「莫道佛門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但是當你真正瞭解法情以後,會感到親情只是骨肉上的血脈關係;法情是法身慧命的感情,又更超越一般的親情了。如佛陀 在他父王逝世的時候,他親自為父擔棺;為了懷念慈母,他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報答親情。尤其「目連救母」,更是中國婦孺皆知的親情故事。
  
  過去的倫理親情,是做人的根本,像歷代以來許多忠臣孝子,對父母的一句話奉行一生,對老師的一句話奉行一輩子。但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心不古,不但人情 淡薄,連親情也不像往昔的寶貴了。從媒體的報導,不少逆倫事件,子女棄父母於不顧,未盡孝養之責,甚至向父母需索金錢未獲,對父母惡言相向,乃至刀棍齊 來,真教人感到不知今日時為何世?
  
  子說:「以孝治天下」;社會上有說:「百善孝為先」;在佛教裏有《父母恩重難報經》。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親要及時,我們何必 等事後才來懊悔呢?在當下我們要想社會有秩序,家庭有倫理,人有古德之風,則提倡親情孝道,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人間福報》200288


機會
  
  機會就是機緣、機遇,人生總希望能遇到好的機會。機會好,能考上好的學校;機會好,能進入好的機關服務;機會好,能夠遇到貴人相助;機會好,很多的因緣際遇都會接踵而來。所以,人的一生當中,有好機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機會可能是一瞬之間,失去了就不會再來;機會,您要好好的把握它,不然擦身而過,就是有機會,對你也沒有幫助。所以有一句諺語說:「黃金隨潮水而來,也要你自己早起去撈起它。」
  
  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也要會製造機會。但是有的人製造機會,有的人把握機會,有的人只會等待機會,有的人甚至蹧蹋了機會,讓機會白白流失,不知好好把握。
  
  歷史上,諾曼第登陸,就是美國算準漲潮的時間,所以把握機會登陸成功;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也是在等待起風、下霧的機會。
  
  李蓮英甘願做太監,為了有靠近慈禧太后的機會,這叫製造機會;上流社會,他們有的結黨、有的結拜、有的認親、有的結盟,主要的就是希望彼此能夠找到好的機會。
  
  經商要有商機,為政也要有做官的人脈,如果沒有人脈關係,俗語說:「朝中無人莫做官」,沒有奧援,即使做官也會遭遇許多的困難。
  
  企業團體給人就業的機會,慈善團體給人做義工的機會;有的人給殘障人士工作的機會,有的人給貧窮農村子弟升學的機會。
  
  社會上有的人建立圖書館,就是給讀書的人增加求知識的機會;有的人辦美術館,讓你有審美觀念而能昇華性靈的機會;有的人辦學校,也是給莘莘學子求學的 機會;有的人辦安養中心,讓老人有頤養天年的機會;有的人成立生命線,讓苦悶徬徨的人心靈得到救濟的機會。甚至佛教的佛殿、菩薩聖像,給你禮拜,讓你有一 個自我觀照和懺悔業障的機會。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善緣難遇今已遇。」世間上的人給我們很多的機會,我們也能帶給別人好機會嗎?
  
  機會在那裏?機會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眼前、在自己的腳下。機會並不是找來的,多培養福德因緣,種子播下去了,還怕不會開花結果嗎?只要你培養因緣,總會遇到不可思議的機會。《人間福報》200289


萬花筒
  
  過去的農村社會裏,物質生活普遍貧乏,兒童買不起玩具,就利用硬紙板和鏡片做成「萬花筒」,陪伴多少人度過美麗的童年。
  
  「萬花筒」是利用光學原理,由三塊狹長的鏡子,砌成正三角柱體,外面圍硬紙筒,中間放些彩色碎紙,一頭用毛玻璃封好,一頭開孔,把筒轉動,由孔中看去,顏色跟形態變化無窮,所以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有趣好玩。
  
  現在的社會人生,就是一個萬花筒,人有賢愚不肖,有貧富貴賤,有高矮胖瘦,有男女老少,有各種臉孔;事有大事、小事、善事、惡事、家事、國事;社會上有各種社團、各種活動、各種學校、各種語言、各種商店、各種產品……,仔細觀察,真如一個萬花筒,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由於社會人生,有真有假、有善有惡、有賢有愚、有佛有魔,真是五趣雜居,不容易看得出來,這就是萬花筒。就如吾人在強烈的太陽下,仰天而視,只覺頭昏目眩;假如你能跳出萬花筒外,才能見到真實的社會人生。
  
  其實,在萬花筒裏的人生,歸納起來不外求名求利,甚至有一種人連求名求利的上進心都沒有,每日只是醉生夢死,如豬馬牛羊一樣,除了水草飲食之外,別無所求。
  
  社會上,也有的人自學修行,自覺已經「超越三界,不在五趣」,這樣的人生也可能是「霧裏看花不見花」;能用客觀的心情觀察社會,欣賞人生,才會有另一番的所見。
  
  當然,對瞬息萬變、錯綜複雜,有如萬花筒的大千世界,有的人用放大鏡去看人生,有的人用顯微鏡看人生,有的人用望遠鏡看人生,有的人用透視鏡看人生。但是即使用三重明鏡來看社會人生,真的就容易看得清楚這個花花世界嗎?
  
  吾人由於智慧不足,觀察力不夠,對萬花筒裏的社會人生,常常看得意亂情迷,隨波逐流,看不到一個真實的面目,所以佛陀叫我們要看「心」,不必隨著萬花 筒眼花撩亂,應隨著真心自性,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來,此即所謂「返璞歸真」,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人生。《人間福報》2002810


兩個
  
  三湘才子張劍芬居士,曾為悟一法師做一幅對聯:「迷即眾生悟即佛,二不成雙一不單」,成為巧對!
  
  但「二不成雙,一不單」是為禪語。一是單數,二是雙數,禪門另有超越數字的內容,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當然就「二不成雙,一不單了」。
  
  「二」又稱「兩」,兩個人、兩件事、兩句話、兩個國家。所謂「一個碗不會響,兩個碗響叮噹」;一是單純,兩個就有是非了。就算牙齒和舌頭,本來在一個口中,應該可以相安無事,但因為是「兩個」,牙齒還是經常會咬到舌頭。
  
  一個家庭裏,夫妻同體,恩愛無比,一般人都羡慕「夫唱婦隨」的眷屬生活。但「兩口子」還是偶爾要吵嘴,甚至離婚,法庭相見。將一對年輕的少年,形容他們「兩小無猜」、「兩相依存」、「兩情相悅」;可是如果在大人之中,做媳婦的,可就「兩大之間難為小」了。
  
  兩個團體,兩個政黨,兩個村莊,甚至兩個人,就要鬥得「誓不兩立」、「兩不相下」,到最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兩敗俱傷」。
  
  再兇猛的老虎、獅子、大象,如果相爭相鬥,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人有了兩件衣服,就不知如何取捨,不知那一件才是時髦好看?人有兩棟房子,就會心生分別,不知道要住那一棟才好?人有兩個老婆,則家庭戰爭必然不可收拾。
  
  兩個不是不好,兩個要能有人領導。一雙手是一個人的,可以合作做事,一雙腿是一個人的,可以合作走路。但也有的人不善於決斷是非,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 事,凡事「三心兩意」、「進退兩難」。連李登輝都弄出個「兩國論」來,搞得兩岸之間不得安寧,甚至世界上有關的國家,都對我們側目而視。
  
  歷史上,「兩國對峙」,甚至「三國演義」、「五霸七雄」、「五胡十六國」,乃至五代梁、唐、晉、漢、周等;因為是「兩個」以上,搞得中國的歷史狼煙四起,人民好不辛苦。
  
  一個不怕少,兩個不算多;兩個以上應該是更好。但是自我的包容,自我的領導,自我的處理,要能有分寸喔!《人間福報》2002811


功成身退
  
  日本和俄羅斯發動日俄戰爭時,日本乃木大將不但把兒子送上戰場,而且不幸陣亡了。當日本戰勝,凱旋回國時,東京發動萬千民眾到火車站歡迎,但當所有的 有功官兵都已到達,就是不見乃木大將。原來乃木大將在大眾迎接的前幾個小站就下車了,並且自此之後,他以後半生的時間到陣亡將士家中,一一向家屬道歉,他 認為勝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是屬於所有陣亡將士共同成就的,所以他功成身退。功成不居的行儀,引為佳話。
  
  現代人不想建立蓋世的功勳,只想投機取巧,只想靠運氣,無功而得。過去古人是無功不受祿,現代的人是恃功而驕,只要有一點小貢獻,就希望獲得賞賜,就想邀功。
  
  過去的一些將領,像張飛跟其他武將經常爭功不下,好在有諸葛亮居中調和;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劃地稱雄,挾功求賞,不以國家大局為重。
  
  有的人在家庭裏、在社會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緣,受人愛戴;有的人爭功要賞,反而給人看輕。所謂功勞、貢獻,都應該是眾望所歸,如果有功的人,能夠待人謙虛,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自謙、自卑、自下,則更為可貴。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時,已經登上總統寶座,但他衡量時局,仍然讓位給袁世凱,此種功成不居的偉大胸懷,所以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自古以來像這一類的開國元勳,能有此節操的人,如美國的華盛頓當了第一任總統,他不以為國家是他的,所以他能夠把國家的主權交給人民。又如第二次世界 大戰時,英國的邱吉爾領導盟軍作戰,也建立了不世的功勞,但戰爭結束後,他雖然本身是保守黨,不但沒有趁機打壓工黨,反而讓兩黨互相制衡,領導國政。
  
  古代的張良,漢高祖靠他打下天下,當有了天下之後,張良提早節身引退;像春秋的范蠡幫越王勾踐復國,當功成事就之後,他反而引退去做陶朱公。但也有的人希望邀功未得而怨恨在心,一直不能平復,如晉文公時的介之推,就因為沒有得一官半職,而殉身於棉山。
  
  一個國家的元首,是多少人們在背後支持而成就,一個公司也不是董事長一個人便能成就整個事業,也是需要靠很多人的努力。如《金剛經》說,佛陀度盡一切 恆河沙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可度。這是大菩薩不居功的精神。此種功成不居、功成身退的精神,也只有這許多聖賢的偉人了。《人間福報》2002812


消化
  
  人所以能生存、活著,主要就是靠消化系統的運轉。消化系統一且發生毛病,人體的其他部分就跟著百病叢生。
  
  消化系統,是先靠分解、吸收,再靠輸送,然後分泌供需,才能達到適當的消化。消化系統從口腔用唾液潤澤食物開始,到了胃腸儲存食物、分解食物,然後再 靠小腸黏膜分泌各種細胞,然後再到胰臟分解食物的分子,然後要靠膽囊儲存,並且濃縮肝臟所分泌的膽汁,再到大腸把濃縮不消化的物質排出。尤其直腸的擴張能 引起排泄作用,將胃所不能吸收的東西,都能排出體外。
  
  人體的健康,要有健全的消化系統,如果消化系統發生了毛病,滋養人體的飲食不能得到應有的供輸,就如同馬路被破壞,或交通阻塞,就會造成人車癱瘓的現象,就行不得也。
  
  其實說到消化系統,也不一定只有人體內的臟器,例如人的大腦要消化知識,人的心靈要消化善惡是非,人的耳朵、嘴巴要消化道聽途說。辦報紙的人要消化每 日的新聞報導,電視台每天要消化畫面的整齊,經濟部要消化物資的供輸,財政部要消化財政的赤字,各類工廠要消化所生產的產品,尤其現在各行各業,各機關團 體,對於消化預算,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個能幹的主管,能把很少的預算,做出加倍的成就;但是一個因循的主管,常常預算用不出去。就等於人體沒有分泌,沒有排泄,不能消化,必定會發生間題。
  
  人體不管吸收了什麼東西,各個消化系統部幫助人把這些東西分泌消化,成為有益的營養。我們在世間上所面對的人情冷暖,譏諷毀謗,各種染污身心的塵勞,我們也要會得消化,會得化解。
  
  現在廢棄物的分類處理,就是廢紙吧!都能回收成為再生紙,廚餘也能當成豬食或肥料。所以,人要善於轉化,要把一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都能消化。成為逆增上緣。
  
  消化系統並非人人都生就健康,而是要靠平時的保養、運動,才有健全的消化系統。可見人生對社會的各種五欲六塵,也需要有正知、正見、正念,才能消化世間的聲色,免受污染喔。《人間福報》2002813


不讓一步
  
  「讓」是一個很好的美德,懂得讓人先說、讓人先吃、讓人先有、讓人先走,天下不就太平了?不讓一步,相互損失,後果不堪設想。高速公路上的車禍,導致交通堵塞,不也是不讓一步的結果嗎?
  
  在《伊索寓言》裡,有黑、白兩隻羊一天走到獨木橋的中間相遇了,白羊不讓黑羊先走,黑羊也不讓白羊先過,由於彼此互不禮讓,後來雙雙跌到河裏溺斃了。
  
  佛經裏,形容一對愚痴的夫婦吵架,各不相讓,誰也不肯先和對方講話。一天夜裏,小偷進屋偷錢,夫婦都不出聲,甚至小偷膽大,調戲婦人,先生仍然為了賭氣,也不肯開口先說話,結果為了不讓一步,導致人財兩失。
  
  春秋戰國時代的廉頗和藺相如,因為老將廉頗不服青年文士藺相如為相,所以將相不和,皇帝也苦惱不堪。但是藺相如雖然年輕,到底有修養,不僅處處讓步, 看到廉頗的車子,便繞道而走。旁人不解,便問:您身為宰相,為何要怕他一個將軍呢?藺相如回答:並不是我怕他,而是深知將相不和,一旦讓外人知道,國家將 會受到侵害;他是上將,有功於國家,我對他只是為國禮讓,以求相安無事。此話傳到廉頗耳中,廉頗不禁心生慚愧,因此「負荊請罪」,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過去海峽兩岸,蔣中正和毛澤東二位先生,就是不肯相互忍讓一步,兵戎相見,致使多少生靈塗炭,甚至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和平相處;不讓一步,導致如此後果,能不引以為鑑嗎?
  
  一條蛇,蛇尾向蛇頭抗議:為何都是你在前,我在後?應該讓我也在前面走走看。任憑蛇頭如何解說,蛇尾還是不聽,於是蛇尾便把尾巴繞在樹上,讓蛇頭不得前進,蛇頭只好妥協,讓蛇尾走在前面。但是蛇尾根本看不到前途,於是跌落到深坑裏餓死了。
  
  古德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肯得讓一步的人,自然會知道,進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喔!《人間福報》2002814


華佗再世
  
  相傳三國時代的名醫華佗,精通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針灸等各科的醫療,他曾經使用針灸治好曹操的「頭風眩」病,也曾為關公「刮骨療毒」,享有 「外科聖手」、「外科鼻祖」之稱,成為醫界的風範。所以今人凡讚美醫生的醫術精湛,除了「妙手回春」,或者稱「華佗再世」。
  
  其實,現在也不只是醫界裏有「華佗再世」。今天舉世能建最高大樓,能夠開山鑿洞,能夠興建海底隧道的,不就是建築界的現代華陀嗎?當舉世經濟呈現一片 蕭條萎靡,能讓經濟復甦的,不就是現代經濟上的華佗嗎?在外交戰場上能夠折衝樽俎,屢有建樹的,不就是今日外交上的華佗嗎?在政治界能夠融和黨派,彼此制 衡發展,不就是今日政治上的華佗嗎?
  
  由此類推,現在基層也有很多的再世華佗。例如:園藝專家能讓花草樹木再度枯木逢春,他就是園藝的華佗;病蟲害防治專家能讓五穀豐收,他就是農業上的華佗;動物保育人員能讓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繼續繁衍不息,他就是動物界的華陀。
  
  此外,電腦工程師能設計很多的軟體程式,能讓中毒的電腦再度恢復功能,他就是電腦科技的華佗;汽車維修人員能讓拋錨的車子再度上路,他就是修車業的華佗。乃至教師能讓學子迷途知返,他就是教育界的華佗;獄政人員能讓受刑人知過能改,他就是獄政的華佗。
  
  總之,各行各業,凡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能夠具有起死回生之功,能夠讓棘手的問題獲得解決,都是各行各業的再世華佗。
  
  佛言:「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既然舉世眾生皆有佛性,今天各行各業為什麼不承認自己行業中的「華佗再世」呢?現在的「再世華佗」其實到處都有,只是我 們缺乏尊重與表揚。因為現代人不懂得尊重、讚美,不知道感恩別人的給予,總把人際間的相互幫助,把各行各業的互動往來,當做是一種買賣交易,一切都是銀貨 兩訖,因此把很多華佗的價值都給貶抑了。
  
  韓愈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現代的「再世華佗」不是沒有,只是缺少慧眼識「華佗」。尤其人類的嫉妒心,使得再多的華佗也難有出頭之日。
  
  「不相信華佗,就沒有華佗!」我們不要讓華佗在三國時代就永遠的消失,我們為何不來找出現代人間許許多多的華佗呢?希望我們社會的各行各業,能夠多多栽培,多多發掘人才,讓更多的華佗再世吧!《人間福報》2002815


矮小
  
  現在的人生都講究高頭大馬,求職要問身高多少?從軍也要調查身高多少?甚至婦女嫁人,也要問未來的丈夫身高多少?其實,身高也不一定是男人的專利,現在的女人也很講究高矮,如空中小姐、時裝模特兒,甚至連專櫃小姐、電梯小姐,都有身高的規定。
  
  人都不喜歡矮小,但矮小也有矮小的功用。打籃球的時候,所謂「矮腳虎」,都能做中鋒運球,領軍指揮。
  
  矮的人一般給人形容短小精悍、神采奕奕。佛光山淨土洞窟特地把入口的大門建得矮小,讓高人想要進入,就非得低頭而進不可。意思是要告訴世人,如哲言:「宇宙只有三尺高,你要生存,必須要低頭。」在諸佛菩薩之前,都不肯低頭,此種傲慢人士,怎肯謙虛做人呢!
  
  過去都說日本民族為矮人,但經過百餘年來日本民族的人種改良,今日大和民族的男女,與世界上的籃球高人、與世界上競選環球小姐的高96淑女比起來,毫不遜色。
  
  世人大都知道拿破崙身材矮小,但拿破崙的武功,赫赫威威,在歐洲又有幾人能企及呢?中國的晏子,奉楚國之命出使秦國,他雖然人長得矮小,但他的智慧、言論、氣勢,使得傲慢的秦國也不得不向他低頭。
  
  在佛教裏,東晉的道安大師,不但人長得矮小,而且其貌不揚,他編撰《綜理眾經目錄》,引導青年徒眾修學向道。當朝的名士習鑿齒因不識道安大師而看不起 他,當兩人初次見面時,對談中,習鑿齒昂昂乎,自稱自己是「四海習鑿齒」,之後再問道安,道安即刻回答:「彌天釋道安」,道安大師的機辯,讓當時的名士也 不得不被他折服,對他刮目相看。
  
  現在最矮小的人要算侏儒了,多少的男女侏儒,不自餒,不自怨,一樣的遊走江湖,參加馬戲團,參加特技表演。雖然供人取笑,但是他不失做人的尊嚴,一樣可以巍巍乎!堂堂乎!在高人陣中穿來走去,也自成一種種族。
  
  動物中,所謂「汗馬功勞」,汗馬就是一種矮小的馬,卻善於在戰場上征戰立功。人不在高矮,就如大樹雖高,經不起風吹雨折;矮草雖然趴伏在地,但是他的生命力堅韌,又何其讓人尊敬。所以,人不怕矮,只怕沒有才喔!《人間福報》2002816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