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試論唐代佛教的社會地位
常耘法師

中國佛教發展至唐代時已達到鼎盛,空前盛況,前所未 有。除“會昌法難”之外,大部分的最高統治者還是持推崇佛 教的態度。佛教不管是在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還是在社會地位 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優越成績,給社會各方面帶來了或大或小的貢獻,為唐以後的佛教發展提供了借鑒的作用這一切都與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和佛教自身健康的發展有著 密切的關係。

中國佛教發展至唐代時已達到鼎盛,空前盛況,前所未 有。除“會昌法難”之外,大部分的最高統治者還是持推崇佛 教的態度。佛教不管是在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還是在社會地位 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優越成績,給社會各方面帶來了或大或小的貢獻,為唐以後的佛教發展提供了借鑒的作用這一切都與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和佛教自身健康的發展有著 密切的關係。

自佛教傳入中國初,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認為佛教是神仙 方術;早期的最高統治者也有一部分把佛教當作統治人民的工具,以至到現在還有人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從《舊唐書》看唐代的皇帝大部分還是推崇佛教的,不管 是利用佛教,還是真心為了佛教未來的發展。

一、從反佛者看唐佛教的社會地位

唐代也有反對佛教者,當然每個朝代都會有,只是最終的 效果如何,也因個人和當時的社會風氣及統治者的抉擇有關。如韓癒的《諫迎佛骨表》;傅奕的反佛論。

  1、韓癒的《諫迎佛骨表》

韓癒的《諫迎佛骨表》是由“迎鳳翔法門寺佛骨至京師, 留禁中三日,乃送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而引起的,(《舊唐書》卷十五)隨後韓愈便“上疏極陳其弊”。他認為中國未有佛教前如: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 堯、帝舜諸位皇帝壽命都很高,而在佛教傳入後的殷湯、湯孫、武丁、周文王、武王、穆王諸位皇帝也不是因為的佛教的傳入而壽命高。還特別舉例說從漢明帝時開始有佛法,在位只有十八年。其後天下相斷不安定,唯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 “三度捨身施佛”,最後卻“餓死台城”。梁武帝“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而看佛教,是足不信可。

  佛教產生於印度,發展在中國。韓愈認為佛是外國的人,與中國語言不通,穿的衣服也不 一樣。沒有“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而且佛已死多年,枯朽的骨頭,污穢不堪,不應迎請到宮 中祭拜。應該“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 代之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韓愈將以上自己反佛的觀點,上奏憲宗,憲宗看了非常的憤怒,將韓癒的奏疏以示宰臣說:“愈言 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舊唐書》 卷一百六十)於是,癸巳(633),貶韓愈為潮州刺史。

  2、傅奕的反佛觀念

傅奕在武德七年(624)上疏――陳述廢除佛教。他說佛教在印度,路途遙遠,漢譯佛書是假託。從倫理的角度講佛教是不忠不孝,出家人剃除鬚髮,割愛 辭親;遊手好閉,逃離租賦。虛張六道,恐嚇愚夫,矯詐欺騙。有造作惡逆,犯法的人,在獄中口誦佛經,晝夜不知疲 憊,希望免其罪。人的生死壽命,自然生滅。佛教講人的貧富貴賤,功業所招,都是由佛。這是佛教“竊人主之權”,是害政之教。 “自羲、農,至於漢、魏,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 久。”(《舊唐書》卷七十九)漢明帝假託夢想,開始建立佛教。西晉以上,不允許中國人,削髮出家。到苻堅、石勒時,羌胡亂華,都是佛教導致的災難。

  後來,傅奕又上疏。高祖召群官議論,唯有太僕卿張道源稱讚傅奕的奏請是合 理的。中書令蕭瑀與傅奕爭論說佛是聖人,非聖人是不知道的。傅奕說禮節是事親,奉上,這是忠孝之理,臣子應該奉 行。然而,佛卻逾城出家,逃背父親,以出家來抗天子,“以 繼體而悖所親”。蕭瑀不是遁入空門,是遵無父之教。我聽說不孝的人是無親的,這就是你。蕭瑀不回答,合掌說“地獄所設,正為是人。”

到太宗嗣位,常常臨朝對傅奕說,佛教的道理是非常的玄 妙,是可以學習的。而且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很有靈驗,唯獨你不悟解這個道 理,為什麼呢?傅奕回答說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漸漸流傳中 國。模仿老莊玄言,妖術之教。對“百姓無補,國家有害”。可見傅奕的反佛是非常的尖銳、刻薄,然而,佛教並非如 他所說。

從以上韓愈和傅奕兩人反佛的事件來看:雖然他們激烈的 反對佛教,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沒有採取廢除佛教的行動,而且,還不同程度的支持、推動佛教的發展,可見佛教對當時的社會是啟到一定的作用和貢獻的。唐有“會昌法難”,然,在“會昌法難”後,佛教反而更 加的興盛,用歷史學者的學識來看,為何會興盛?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從當朝皇帝對佛教的態度看唐佛教的社會地位

在唐代大部分的皇帝是支持佛教,具體的行動:如開設譯 經道場,不但支持僧人的譯經,還派當時的社會文豪參加翻譯;廣度僧尼;建寺造像,舊宅改為佛寺等等,都是表現為對佛教不同程度的支持;同時,也說明佛教 在唐代的社會地位。略舉如下:

太宗李世民雖對道教的崇拜,但不減對佛教的支持。當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太宗遠遠的在長安迎接。還把玉華宮改為佛寺,供玄奘法師翻譯經典。並派右僕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 十餘人,相助玄奘法師翻譯經典。唐代的翻譯是非常的興盛,這與皇帝的支持分不開的。太宗知道蕭瑀喜歡佛教,塑佛像一軀,並且在佛像旁繡蕭 瑀的形狀。又賜王褒所書《大品般若經》一部,賜袈裟。

武則天是非常的信奉佛教,對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 性。武則天命沙門偽撰《大雲經》,為其登上皇帝的寶座在渲 染,同時也給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機會。並且,下令各州設置大雲寺,造像度僧。更有歷史意義的是:她下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也處道 士女冠之前。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佛教幾乎成了國教。

“安史之亂”時肅宗聽取郭子義的意見,請神會置壇度 僧,所得錢財,以充軍需。神會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受到皇室的重視。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肅宗皇帝詔入宮內供養,並建造 荷澤寺供他居住,給予極高的禮遇。

憲宗時,鳳翔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 “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皇帝請入宮中供奉三日,後送諸大寺院供奉。王公士庶,奔走舍施。

會昌五年(845)五月,誅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是因 為其說惑武宗,排毀佛教。造成武宗啟動大規模的毀佛事件,即佛教所謂的“會昌法 難”,有大部分的原因是道士的諫言。然“會昌法難”後,佛教又開始興盛。

懿宗信奉佛教是非常的虔誠,經常在宮中供養僧尼。還賜安國寺的僧徹法師,旃檀座椅。

高宗在位時,在宮中為文德太后追福超度,造慈恩寺及翻 經院,敕京城諸寺幡蓋,送玄奘及所翻譯的經典、佛像、高僧等入住慈恩寺。顯慶元年(656),高宗又詔令左僕射於志寧、侍中許 敬宗、中書令來濟、李義府、杜正倫、黃門侍郞薛元超等,共同潤色玄奘所定的經典,國子博士範義碩、太子洗馬郭瑜、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 協助翻譯。

三、從當時的佛教發展狀況看佛教的社會地位

佛教發展到唐代是非常的興盛,空前的盛況,給佛教帶來 了勃勃生機。唐代的佛教不但在思想上比其前有所進步,還在諸多方面 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佛教宗派方面。中國化佛教發展到唐代時,佛教宗派林立,八宗思想各有 特色,也是標誌著佛教的鼎盛時期。唐代佛教宗派的成立,實際上在此之前的南北朝,已經有 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唐王朝在政治上統一了南北,也給佛教在思想上統一提供 了有利的機遇,佛教宗派的創立成為了歷史的必然,時代的產物。

  佛教文學方面。佛教文學在中國佛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豐富了中國 文學詞語,提供了有利的養料,成了傳統文化中不或缺的組成部分。佛經翻譯思想非常的豐富,佛教詞語豐富了現代漢語詞 庫。如:曇花一現、借花獻佛、海底撈月、因緣等等。魯迅先生提倡把《維摩詰經》當作小說來,因其經中的故 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楞嚴經》的文體,越讀越不厭倦,愛不釋手。

  佛教藝術。佛教藝術自佛教的產生地印度,早在健羅陀時期就很興 盛。佛教藝術作為一個奇葩,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對中國藝 術啟到一定的作用。寺院的建築,給現代學習古建築者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 物樣本,同時,也是人們喜歡參觀的最佳地方。塔,在印度時是供奉佛陀舍利的,給信徒禮拜的。在中國唐代前塔成為佛教寺院的主體,一般都建在大雄寶 殿前,到了唐以後,逐漸成為旅遊者到寺院的一大景觀。不一而足。

  四、結論

唐代的社會、經濟、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這給佛教 帶來了有利的機遇;同時,也是佛教在唐代轉型的時機。佛教自傳入中國開始,在社會中不能被普遍的認識和理 解。那麼,佛教有識之士就才取用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解釋 佛教(格義佛教),使佛教在社會中得到普遍承認。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國社會上的地位逐漸鞏固,又反過來 用佛教的詞語來解釋佛教,這樣,佛教教義人們已能夠接受和理解了。

綜觀唐代的佛教不再是格義佛教,而是對唐代的社會各個 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佛教在唐代的鼎盛不單單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 持,也與佛教自身的健康發展,思想上的創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離不開,佛教在唐代的社會地位也是空前的。

發表《上海佛教》2005年第3期,P20。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