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
上一講我們討論了禪修的外在條件,具備五種外緣。哪五種還能記得起來嗎?第一個是持戒清淨,大家觀想自己是不是持戒清淨?第二衣食具足,有沒有?不冷也不熱。第三閒居靜處?在這樣的修學環境裡閑下了沒有?第四息諸緣務,外面的事務放下了沒有?沒有放下的,觀想自己今天不在地球上生活,外務與你全然無緣。第五近善知識。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是五緣。
凡夫往往很容易走偏差,初步學習的人,如果沒有一個好環境就很難相應,所以第一個就是要具備好的環境。當然具備了這五個條件以後?我們又發現,有人就執著於這五個條件,認為外境不好就沒辦法修行,經常有這樣的人,在家裡沒辦法修行,一定要到廟裡,到了廟裡還有這個房間那個房間的執著。這樣學習佛法的人,他的心停留在對外物的追求上,儘管追求的是一種安靜的環境,有利於自己修行,但整個心用於對外在條件的追求,正好與禪修的宗旨相違背。所以今天要給大家講的《呵斥五種欲望》,就是禪修之前的準備工作。
具五緣是外在的,呵五欲呢?就是要消除對外緣的追求。前面我們講修學要具足閒居靜處、持戒清淨、衣食具足等外在的條件。現在又告訴大家,如果太執著外在條件,根本就上不了禪定這條道路。所以在物質條件基本能滿足我們修學的前提下,接下來就要把這些外在條件從心態上呵斥掉。這樣,我們的心才會更加的明朗、空靈。
呵五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禪定,它是從世間的定力慢慢引發出出世間的定力,並使生命獲得解脫不再受束縛。六根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外界的五塵叫色聲香味觸,互相勾結。凡夫的六根又叫六結,六種結使,結使是什麼呢?就是根和塵相互纏繞,化解不開,然後讓我們聽從它的使喚。從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整個生命就是被這種煩惱所驅使。從小到大,眼睛要好看的,耳朵要好聽的,鼻子要好聞的,舌頭要好嘗的,身體要好感觸的,心情要舒服的,六根一直在追逐六塵。我們的心呢,隨著六根被外界的六塵所牽制,就象大象的鼻子,被鐵鉤鉤住,馴象的人拿兩個鐵鉤,這邊鉤鉤那邊鉤鉤,它只能隨著鐵鉤轉。我們這顆心就是被六塵這個鉤鉤住,叫根塵勾結。就象漢奸與敵人勾結一樣,把自己真實的生命跟外在的六塵六賊勾結起來,由此造下了無邊的罪業。所以,呵五欲就是要認識到外界的六塵對我們身心造成的傷害,假如心不被它勾結,放下它,即消滅了內在的漢奸。一顆自然的、無所求的清淨心就可以變六塵——天地萬物為我所用,而不是為我所有。
我們對外在物質條件的追逐:希望擁有這個、擁有那個,事實上,我們擁有了財富、名聲、地位的同時,恰好被它們所牽制。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極為自由、幸福的生命狀態,但被自己剝削了,因為對外界的貪求,生命自由的力量受到限制、甚至消失。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比喻:如果我們對外界的要求是百分之百,自身的力量就會削弱到百分之零。要求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生命自由的力量就增加百分之五十,降低到百分之零,生命將會呈現絕對的自由。在座的多數人已成家,如果丈夫對妻子要求是百分之百,恐怕天下沒有一個好妻子,人無完人嘛,妻子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他還不滿意,這妻子還能做好?再比如,丈夫對妻子的要求:做的及格就好了,可她連及格都不夠,五十八分,丈夫就會不高興,六十二分呢,丈夫就會感恩,要求不一樣啊。我們對外界的要求與心的滿足是成反比的:丈夫出門只要求妻子看好家門,結果她不但看好家門還幫丈夫煮好飯了,沒讓煮飯居然煮了飯,丈夫很高興。大家現在可以觀想,我對外界——我的同事、同學、朋友、親屬沒有任何要求,這個時候是什麼心態?寧靜、滿足,它不可能有別的狀態,因為你對外界的要求已降低到零。這並不消極,而是客觀、積極的處世態度。外界能給予多少,我們就接受多少,世界的一切無非如此。包括我們這個學習班,如果你對它的要求降低到零,那麼你來到這裡,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是生命最完美的感受。如果你要求偏高,希望能在這裡開悟,結果將會使你很失望。
所以呵斥五欲就是告訴我們,生命想獲得自由,必需要放棄對外界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錯誤要求,放下一切的狀態,就是生命最穩定、最真實的狀態。所謂真實,就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攀緣、不隨流。佛法是積極的、真實的、沒有副作用的,世俗的東西都會有副作用的。
從十二因緣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六入,六入緣觸。六根對外界生感觸之後,我們的心就被外境抓跑了,沒有一刻安寧。修學禪定,如果心隨著外境轉,是不可能有受用的。上一講的內容我們講述了修學禪定對外境的要求,這是對初步學習的人而言。第二講,我們要在心中調節出一個不被外境牽著鼻子跑、相對獨立自主的心態, 這就是呵五欲的真正目的。
五欲是哪五欲?有兩種,一種是嚴重的錯誤: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佛經裡有一句話: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表面上看還是人,但是根已經紮到地獄裡了。另外,六根中的前五根,與所對之境的外界五塵:色聲香味觸,也是地獄五條根。十法界的一切眾生,都具備六根對六塵的客觀條件,只是凡夫把六根與六塵運用得不恰當,本來不用去追求就可以好好利用它,可是一追求,每天都在痛苦中。比如美容,好端端的長的很自然,卻把鼻子加高一點,結果爛掉了“高鼻子,”要求一高成了反比,反而不自在。很多時候,我們六根對著六塵,是生命應當正常擁有的,調節的好,一切外在之物都是寶,不恰當的運用就會被它所牽制,所以對外在的六塵應該有一種呵斥的態度,不為其束縛,生命才會自由。
六塵就是六賊,它跟六根勾結在一起,這六賊就偷盜我們的功德寶藏。當我們沒有貪嗔癡煩惱痛苦的時候,感覺是非常清淨的,以這種清淨心去生活和工作,一切都會很清淨。如果我們的心為外界所誘惑而有所求,就會感覺不到這種寧靜。因為我們的功德寶藏被六根與六塵勾結起來的六賊偷走了,所以必需把這個六賊呵斥掉,內在的功德才會顯現出來。呵五欲到底怎麼呵法呢?教材大家都有,可以自己看!
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知道五欲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太多,然後開始呵責它,不受它的影響,在這個呵責過程中,顯現自心功德,這就是呵責五欲。
一訶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這是佛經裡面講的幾個故事,告訴我們貪色之過。外界的男女之色,包括她的長相、氣質,只要是你生命以外的東西,產生了貪著,就是一種色欲。同時也包括世間好看的東西,這個色是針對眼根,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產生一個好的感覺,你去追求它,心就會被它所困。
頻婆娑羅王在沒有當國王之前,認識了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後來這個女孩跑到另外一個國家當了妓女,他成了國王後,非常懷念她,微服私訪跑到敵人的國家去找這個女孩,差點送命。
金剛經提到過一個故事:釋迦佛過去在歌利王時期是個忍辱仙人,坐在深山裡修忍辱。這天歌利王帶了一班宮娥彩女到深山去遊玩,玩累了睡著了,這班宮女一下子回到大自然很開心,到處採花看風景,結果看見了坐在山洞裡的苦行者。皇宮裡沒有修苦行的,怎麼回事?釋迦佛便為圍在身旁的宮女們講述為什麼修苦行。歌利王醒過來,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他氣惱得找到這班宮女,看見她們圍住一個修苦行的人,一國之主嫉妒心、貪欲心都很重,生氣了。他問苦行者修什麼?回答說修忍辱。那好,把你的左手砍下來,你在修什麼?回答說我在修忍辱。國王一生氣把苦行者的右手也砍下,回答還是修忍辱。最後砍掉了苦行者的兩個腿,還是修忍辱。國王就是不相信:把手腳都砍下了,能不生氣、不嗔恨嗎?苦行者對國王發了誓:如果我真的沒生氣,天人會感動,我的手腳會重新長出來。結果,長出的手腳和原來一樣。這個故事是說釋迦佛修忍辱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出歌利王因為貪色而砍掉了修行人的手足,這是何等可怕的業習!
另外一個故事,優填王有一班宮女在那裡跳舞,服裝打扮非常妖豔美麗,有五百仙人從虛空飛過,看見下麵這麼多漂亮女孩在跳舞,反正有神通下去看看吧,結果五百個人都下去。這麼漂亮的女孩讓他們起心動念了,貪念一生,就放不下了。國王是不允許這麼多人來看宮女跳舞的,結果一個個被抓起來,問是幹什麼的,回答是五通仙人。本來是可以飛的,一動貪念失去了神通,想飛也飛不起來,結果手足都被優填王砍掉,慘遭禍報。這是佛經裡面的故事,現實生活中貪圖女色造作的罪業就更不用說了。有一個偈頌: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催魂骨髓枯。這所謂漂亮的女人或男人,銷人魂魄,讓人的生命處於極不自由的狀態。尤其是那些失戀的人,對外境執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深。歷史上有很多英雄難過美人關,這都是在色法上的貪著。
從禪定的角度來說,貪不止於美色,包括金銀珠寶等等,一切可以看得見的東西只要產生貪心,就進不了禪定。實際上眼根對色塵,是呵三個方面的欲:第一,貪心產生的時候,心已隨其所轉,一切看得見的東西心生喜歡,就要一刀兩斷,不要牽掛。尤其是坐禪時,要做到確確實實放下外緣,不管有多好看,不要隨其所轉。第二,討厭的東西也要呵斥,看到一個討厭的人,心生厭煩,說他真討厭,你在造口業,入不了禪定。所以對厭煩的心理也要呵斥,心裡不要被難看的東西所欺騙,因為難看的色相也會欺騙人。比如走路坑坑窪窪的,乾淨的地方吐一口痰,都會讓我們心生噁心。真禪定的人,明白事相的是非好壞,在呵欲的同時,心不隨它轉,是好是壞,隨它轉了都是錯。看到一個人修行很好,就批評他的長相和行為,都是心隨境轉,當然菩薩的妙用自在另當別論。第三,面對不好不壞的色相,也不隨它轉,比如坐在這裡看周圍,沒有特別喜歡特別討厭的,然後就糊裡糊塗感覺自己的真實存在,這也是一種錯誤。以上三種就是眼根對色塵的時候,產生的一種界限。如果眼睛不隨俗物轉,一切好看不好看的,或者好與不好之間的,都要一刀兩斷。這才是真正的呵色欲。現在大家試一下,觀想自己的心、自己的眼根,眼睛不要閉起來,象在大街上走路一樣,然後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卻不再執著,這時候心的狀態是什麼,不受幹擾啊,這就是呵色欲。
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聲欲是對聲音的一種執著,在禪定中,對聲音產生執著,如果不呵斥以後肯定會有大問題。修禪定的人,有一定的色法,證到永嘉禪中最精髓的實相,必須要透過光影門頭,但是見到光,見到影子,哪怕見到佛菩薩,都要呵斥,眼睛看見的都要呵斥。那麼聲音也一樣,音樂,箜篌箏笛等等樂器,對一切音聲的喜好,在正修止觀的時候,必需一切都放棄,所有的聲音都要隔絕,包括喜歡的聲音,討厭的聲音,一般的聲音,在心中完全把它們消除。我們對於聲音的執著太厲害了,最明顯的一個就是讚歎和誹謗你的聲音。生活中有多少時候,都是為了一句讚歎而拼命努力,為一句誹謗而痛苦不堪?實際上我們對聲音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們對聲音沒有要求,那完全是一個清靜耳根。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就是入流忘所。入流忘所是什麼?就是聲音進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聽,聲音是所聽,把這個“所”給忘記掉,只保持你能聽的這個,這個時候叫入流忘所,於此咬定即是做反聞聞自性的修行功夫。這時候能體會一下,一切聲音都不要了,所聽的都拒絕、都放下、都不理它了,這個時候耳根是最清靜的。不用怕耳朵什麼都不聽會傻掉,不會的,我講話你聽得很清楚,任何聲音都會恰到好處的聽得很清楚,假如對聲音不執著,外面再吵鬧,也不會覺得它吵鬧你,因為你對它沒要求。有要求就不一樣了,一隻蚊子叫了,晚上就睡不著。過去有五百個仙人在雪山裡住,聽到緊那羅女在那裡唱歌,八部護法神裡的緊那羅女翻譯成漢字叫音樂神,音樂之神的歌聲誰不動心?不要說凡夫,住在雪山裡的五百個神仙全部動心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動,是心醉狂亂的動,整個禪定被震動了。為什麼?因為對聲音有執著,不懂得根和塵相脫離的感覺。
同學們在以後的學修過程中,有了一些受用,會聽到一些怪異或美妙的聲音,千萬不要執著,哪怕聽到佛菩薩唱歌的聲音,都不要執著。前幾年流行的觀音法門,那個叫青海無上師的人就以聲音做標準,什麼聲音是第一層境界,什麼聲音是第二層、第三層,用聲音衡量修行境界,完全違背了佛法精神,當然她是個外道所以搞得很邪很邪的。因為聲音不是你生命內在的東西,執著它,正好說明耳根被它所轉,十足一個大凡夫。
音樂歷史上有聾子音樂家,聾子指揮家,他們的耳根與外界完全隔絕,卻會成為優秀音樂家。如果我們的耳根是清靜的,對大自然的聲音就會恰到好處而準確的體會它們的實相。體會了卻不受其影響,前提就是斷絕貪嗔癡。對外界的執著,是一種欲望,這個執著如果放下了,就是我們現在的呵斥聲欲。除了喜歡聽的話,還有不喜歡聽的話,誹謗的話,難聽的話也一起要呵斥。
凡是能夠聽到的聲音都呵斥了,聲欲就不再幹擾我們。關鍵是放棄色欲、聲欲以後的那種心態,這個心態會使我們恰到好處的看,恰到好處的聽。放棄了聲欲,坐禪中有大雨聲都不會幹擾我們,只清楚它的存在,然後就會感受到耳根的清靜。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第三,呵香欲。我們鼻子所聞的香,男女身香,就是異性相吸。道教就非常講究陰陽互補。男女的身香可以讓世間很多人著迷,乾隆時代的香妃就讓國王如此癡迷。世間很多人對異性的執著也同樣,包括飲食、各種花香等等,現在的化妝品,寺廟裡供佛的香,都是花露水做的香氣四溢,實在有違佛法精神。用檀香可以清潔空氣,用花露水只能幹擾心性。聞到很香的味,就覺得它好,事實上你知道嗎?最好的香是什麼?極臭之香,沒聽說吧?這個臭呀,臭到極處,發出的香是聞所未聞,就象有人吃臭豆腐,吃過一兩次就放不下了。很多化學藥品、香水,都是用很臭的東西做的,那不是真正的香,那是臭到極處才反而讓你感覺到的香。
除了外在之香,包括不香的、臭氣的也一樣要呵斥。對臭氣產生討厭,也同樣是鼻根被外界所轉,凡夫聞到好香就打開結使之門。鼻根與香塵勾結以後,就被他使喚,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女同學每天都要被它所使喚,早上起來都要化妝。現代人還講究香水,男士、女士各有專門香水。當然,這裡不是叫你不用香水,就象剛才說眼根對色塵一樣,不是叫你不要看,只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心不被它們所糾纏,不要與它們打成結,否則就麻煩了。如果沒有糾纏的話,物為我用,不用白不用。
以前有個比丘在蓮花池邊打坐,蓮花太香了,他抵擋不住誘惑,把鼻子嗅到花上面聞一下,那個池神就罵他了。花是有花神的,掰這個花香是要遭神譴責的,她說你怎麼偷盜我的香?有情眾生裡面有專門貪這個香的叫尋香有情。尋香有情是一種鬼,寺廟裡放焰口做佛事,有香水海,師父念咒一加持,這個水就非常香,然後鬼神就跑過來聞香接受食品,所以真正尋香的叫尋香有情鬼。如果我們的心被香味所轉,也就跟鬼差不多,所以我們要呵斥。怎麼呵斥呢?再強調一次,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對臭產生討厭也不行,這裡呵斥的是自己的貪嗔癡。不能對外在之香生貪心,外在之臭生嗔心,一般的就糊裡糊塗愚癡心。在香氣面前,要聞出香的感覺,但心不隨它轉,用好香水就聞出好香水的感覺,知道它的香氣,心不隨它轉。戒律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譬如蜂採花,但取其味去,不壞色與香。蜂蜜採花時,把花香的味道取走,但不破壞花的顏色和香氣。修禪定的人,對生活,也要象蜂蜜採花一樣,只攝取世間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東西,而不要讓我們生起貪嗔癡的感覺,也不要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
所以呵香欲是指鼻子所能聞到的味道,都不要貪著,都應該呵斥。這裡說的“不要”是指一種心態,包括我們平時聞到的河溝裡的臭水,垃圾場的臭味,在心態上都不要了,然後再來看看,鼻根是怎麼保持清靜的?一切好的香味、不好的嗅味,都不再與它們相勾結,也不再受它們幹擾,這個感覺生起來,就是第三種:呵香欲。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第四訶味欲。味是味道,是針對我們的舌根而言。溫州人是很講究食品的,山珍海味、生猛海鮮的什麼都來,但如果在吃的過程中,這個舌根為外界的味覺所限制、所束縛,那就麻煩了。對於味覺的貪圖,中國人可能比西方人更嚴重,中國人的飲食說的好聽是豐富,說不好聽是殘忍。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陸上走的,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口腹之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問題都出在自己的舌頭上。所以這個舌欲,實際上就是舌根對飲食所產生的味欲。凡夫往往對味欲有很大的貪著。我們坐禪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口齒清涼、甜潤。沒吃糖,就是吃米飯,喝清水,坐禪下來口水特別多,而且還會是甜的,覺得很奇怪,就希望下次坐再甜一點,一貪著就錯了。我們舌根所對的一切味:咸酸苦辣甜,人生百味,都必須把它放下。
還有就是講話,凡夫的舌頭很容易講是非,講無意義的話。我們修三皈依,發誓要講能夠激發人的自信,使別人都快樂的語言。然後我們看,在你的心中,對於舌頭舌根就產生了執著,一定要講好話,或者講壞話,包括講法也是如此,如果執著我的舌頭存在這裡必需講法,這個就是貪法,貪受法愛,天臺宗告訴我們,講法也要離法愛,離開對法的執著。包括講話,讓舌根變的柔軟自由,佛經裡面說,凡夫的舌頭都是短舌,佛的舌頭才算是正常的,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蓋起來。說明什麼問題?佛的舌頭很柔軟細薄,舌頭細長的人,講話的聲音肯定很美妙。如果講話聲音不清楚,舌頭一定會比常人短一些的。古人說:三輩子不打妄語,舌頭就能舔到鼻尖。我們舔不到鼻尖,就是打過妄語,騙過人。佛經講的廣長舌,就是一個表法。如果我們不打妄語,不講惡語,舌頭就會慢慢變薄、變細、變長,道理很簡單,因為美好的語言總是很柔軟的。氣急敗壞的罵人都是直沖對方的,所以出柔軟音是很重要的。這是以後的果,那麼現在的因呢?從我們修禪定的角度來說,對外界的味覺,在心中也要進行呵斥,凡是舌根所對的一切味覺和語言,修禪定時都要把它放下。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第五訶觸欲。這個觸總的來說,是身體對外界的感觸。我們到市場去買布,抓一抓,這個手感還不錯,手感就是你的觸。包括對異性身體的互相接觸,凡夫無始劫以來就是貪著這種身體的感觸。在與外界的感觸中,除了男女的感觸之外,還有寒冷需要衣服、炎熱需要空調等等,身體所感觸的一切,只要對它產生一種執著,一種追求,一種欲望,痛苦就會無盡。所以我們需要呵斥觸欲。
在這裡,已經把五欲講得很清楚,色聲香味觸。每個欲講下來,一個一個都捨棄了。這個時候,你的六根與六塵的感覺象脫離了一樣,能不能生起這種感覺?眼根與色塵脫離,耳根與聲塵脫離,鼻根與香塵脫離,舌根與味塵脫離,身根與觸塵脫離,所有的一切欲望,對生命以外的要求都停下來了。
在這種感覺中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沒有說把六根六塵都毀滅,我們從來不需要毀滅,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捨棄的心態。把這種心態帶回家,你就會發現:丈夫或妻子會因此顯得特別可愛,因為你不受他們影響了。有兩分就享受2%,九十八分就享受98%,完全清靜,這是一種智慧的、積極的、沒有副作用的心態。這是呵斥了五欲以後所感受到的內心世界的寧靜。
第一講是對外境的要求,要清淨、要怎麼樣,其實這一切真的需要嗎?你如果學會了不受外界的幹擾,這就是呵斥五欲的要點和作用。修學禪定不捨棄五欲的幹擾,是不會有受用的。另外,在理性認識上沒有徹底把五欲放下,想解脫也是永遠不可能的。所謂的“解”,就是把根塵的結打開,讓根塵脫落,不再牽掛。解脫不在別處,佛性就在你的六根門頭放光。為什麼會放光?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要了,這個時候看自己,眼耳鼻舌身都是很清楚的。你還會因此感受到生命呵斥了五欲之後的清淨和覺照!這就是生命最完美的體現。
好!我們就學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