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藥師佛在過去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十二大願,願願都是利益大眾,將自己的使命建立在為
大眾服務上,古德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因此,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旨
在說明修持藥師法門對於資生延壽,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增長人們的智慧,身心靈的健康
與思想的健全得到最大的作用,尤其適合於現代人類對於生活相資相養的期望,與今天非營
利事業之宗旨與內涵有密切的關係: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盡無邊世
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一大願──佛教「生佛平等」與近代「基本人權」的議題;反對現實社會的特權問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從佛性上說眾生是完全平等的,祇要人人肯通過修行,最後
都會有成佛的可能。由此可知,佛陀是一個絕對平等主義者。釋迦牟尼佛倡導打破印度傳統
的四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階級制度,主張人人平等。雖然釋迦牟尼佛出生
於尊貴的剎帝利階層,但是收弟子時,規定四姓出家同一釋姓,無有差別。因此,佛教講人
人平等較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具有更深的意義。
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佛說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自身所放出的
光明,能夠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所有投生到
東方琉璃淨土的人都和我一樣,一切平等。
在一九四八年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明示「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有的一切
權利與自由,不論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
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於一九七六年由三十五個國家完成簽署後,正式成為國
際法,落實對全球人權的保障。[註1]
由此可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的「眾生與佛是平等的」,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
願「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以及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的明示「落實對全球人權的
保障」,倡導人人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
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開曉事業」與現代「選擇自由與就業」的議題。社會企業家從事非營利事業
產業化及建立庇護工廠等等,皆能提供社會大眾就業的機會。
藥師佛發願未來修行成就時,身如淨琉璃寶珠,晶瑩剔透,毫無瑕疵與垢穢,其身光明
勝於日月;而一般大眾皆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了光明,人們可以生產一切資生之
物;因此,「光明」,帶給大眾無限的希望,人人希望有光明的前途。藥師佛所散發出來的
光明,不僅勝於日月之光,還能令大眾智慧增長,一切事業所需之技能與智慧也都具足,可
以隨心所欲地從事各行各業。
在現代非營利團體當中,如喜憨兒文教基金會,為了照顧憨兒,為憨兒尋回生命尊嚴與
喜悅的使命,也訂定下了終生照顧、終生教育的願景,找出了自力更生的目標,也決定以烘
焙為起點的策略規畫,俗語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因而快速改變了社會大眾
對喜憨兒的印象。喜憨兒基金會前執行長蘇國禎先生以愛和關懷為出發點,秉持天助自助、
自力更生的精神,採多元化經營原則,建立自立籌措經費能力,讓心智障礙者能從工作中得
到人性的尊嚴,成功地運用企業的管理策略與創新精神來經營社會福利事業,提供給憨兒終
身學習與教育的機會與環境,並發展出一個社福團體永續經營的運作機制,成績卓著,是非
營利組織管理的一個成功範例。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三大願──無盡資生願與脫離貧窮的議題、經濟環境的議題;現代各非營利團體所舉辦之
技能傳授、教育研習、終身學習、第二專長培訓等各種課程。
二○○六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由南亞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學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和他
創辦的「鄉村銀行」榮獲。他所創無抵押微額信貸,已幫助五百萬農民脫貧。
有「窮人銀行家」封號的尤努斯,在一九七四年,還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學經濟學教授時,
因帶領學生下鄉做田野調查,親眼目睹廣大農民的苦況,從而觸發他協助廣大農民脫貧的構
想。他的構想就是開創所謂的「微額貸款」,對象是貧無立錐之地的窮人,幫助他們慢慢改
善生活。這個計畫推出之後很快獲得成功,將農村「低收入-低儲蓄-低投資-低收入」的
惡性循環,轉化為「低收入-信用貸款-投資-更多收入-更多信用貸款-更多投資-更多
收入」的模式,幫助窮人脫離貧困,到了一九八三年十月,尤努斯這個貸款機構獲得政府許
可,正式成立了「鄉村銀行」,運作至今,已經有二百三十萬個孟加拉家戶受惠。「鄉村銀
行」成功的經驗成為很多機構也起而效法,如今光是在孟加拉,就有八百個非政府組織和四
家金融機構,以「鄉村銀行」提供微額貸款的模式在運作。另外有四十多個國家也引進這種
提供微額貸款的模式。尤努斯迄今造福的民眾已超過五百萬人,也因此獲得二○○六年諾貝
爾和平獎的殊榮,並可獲得一百三十六萬美元獎金。
尤努斯在得悉獲獎後說:「根除貧窮可以給予人類真正的和平,一個人被貧窮壓制時,
沒有自尊和地位可言。」他也表示,部分獎金將開設生產高營養廉價食品的公司,其餘獎金
則為窮人設立眼科醫院。尤努斯並且特別強調,和平與貧窮間是有關聯的,諾貝爾委員會把
和平獎頒給他是背書一個夢想,期盼達成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娜威諾貝爾委員會說:「地
球上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和權利去過像樣的生活,文化和文明容或有所不同,但尤努斯和鄉村
銀行的經驗顯示,即使最窮的窮人也能設法獲得發展。」[註2]
藥師佛此願即是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幫助所有的有情眾生,在一切民生物資上永遠
不會缺少。尤努斯的願力就是「脫貧計畫」,他以人饑己饑之心,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微
額貸款從當初的小小構想,如今已發展成超乎想像的規模,「鄉村基金會」已於一九九七年
成立,目前在二十二個國家擁有五十二個合夥組織,分布地區遍及亞洲、非洲、中東和美洲。
尤努斯以他的智慧與大慈大悲的心,所實踐的脫貧計畫正是行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
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願──安立大道願與犯錯導正的議題。非營利團體與政府合辦的各種教育訓練,佛教
的改過向善方法懺悔滅罪、永不再犯;犯罪自首從輕發落等議題。
藥師佛此大願有二種意義,一為思想偏差者,引導至正道之途;一為自己精進修持,只
求自己身心解脫者,使其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安住在大乘裡。在佛教信眾之中,有位A君,
原是大哥級人物,出口成髒,在監獄服刑時,因為聽聞法師的開示,痛改前非,發願懺悔,
改過向善。因此,刑滿出獄後,便前往佛寺受持五戒,成為規規矩矩的佛弟子,雖然經濟拮
据,生活清苦,但不為過去同道的誘惑,堅持在清潔公司上班,雖然備覺辛苦,但心安理得,
並遵行星雲大師提倡之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從他以往只知滿足自己的欲望
以致行為偏差,到如今走入社會服務人群,積極行善的人生,值得鼓勵。A 君改變後的行誼
與其修菩薩道的精神與此願之意義是相同的。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
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五大願──戒行清淨願與道德的議題。
藥師佛發願: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若有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在我的正法中修行者,
皆身心清淨,持戒嚴謹,一切所為皆能防非止惡、自利利他;假使有人持戒未能圓滿,毀犯
了戒律,如果聽聞我的名號,還可以得到身心清淨,不會墮入三惡道裡,俗語說知過能改,
善莫大焉;佛教所說的懺悔即是發露懺悔後永不再犯。又如〈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教授言及「性空是智慧提煉出的理性,緣起則是慈悲的『覺有情』」。
當世層出不窮的人禍天災,其實皆源起人類的無明與貪婪、淺薄與衝動。法律制度只能規範
人民的基本行為,無法制約橫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會與環境污染。「克己復禮」運動是
期待每個人都能從「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節制,進而發展成「好禮」、「尊
重」、「利他」的人文素養,共同來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理想社會。[註3]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發起「克己復禮」的全民運動,號召大眾回歸禮教,脾氣溫
和,對人、事、物恭敬禮讓,生活節儉,達成「溫良恭儉讓,民德歸厚」。慈濟基金會於二
○○七年三月十二日宣布「克己復禮,有禮真好」運動起跑。證嚴法師表示,禮,是道德、
是行為的規矩、是自我修養、淨化人心的良方。但近年台灣社會發生太多脫序現象,顯示正
缺少禮儀的薰陶。證嚴法師語重心長的說「真心透過『克己復禮』的運動,台灣人從上到下,
人人守本分,有禮、懂禮、行禮;一個懂得禮讓的人,不會自大、傲慢、能與人和諧共處」。
面對台灣的物質風潮,權貴、名人帶頭追逐名牌、享奢華,證嚴法師說,慈濟要提倡克
勤克儉,現在的人太浪費,過度浪費不但產生環保問題,更浪費時間、心力。慈濟帶動克勤
克儉,正是要大家克制自己的性情,克服不好的習氣,這也是克己,才能復禮。總之,克勤
克儉的美德,我們要身體力行。慈濟推動的「克己復禮」活動,先從百萬慈濟人開始,推廣
到家庭、社區、職場,進而深植全民民心,影響全國。[註4]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
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
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六大願──諸根具足願與現代提倡保障身心殘障者的議題、罕見疾病者醫療的議題;醫療
衛生的議題;如保障弱勢團體等。
藥師佛此大願是醫治身體殘障者、各種惡疾纏身及種種病苦者;聽到藥師佛的名號者,
或稱念藥師佛聖號者,得到藥師佛功德力的加護,皆能治癒,並恢復正常健康和增長智慧。
如罕見疾病基金會[註5]在國中、小學校園推動罕見疾病宣導「讓歧視退出校園」活動。
罕見疾病,顧名思義即是身心殘障者,或是不知何因引起的疾病,可能導致外貌或器官的嚴
重異常,尤其是難以治療或是缺乏醫藥的疾病,不僅自己無限苦惱,也帶給周遭的親人憂心;
這些患者最需要的是特殊的學習環境與生活方式,以及周遭人們的協助與關懷。在大眾對罕
見疾病病患的需求尚未完全瞭解之時,罕見疾病基金會適時的走進校園,對學生、教職員工、
醫護人員等推廣罕見疾病教育理念,並透過病友推廣生命教育,期使病患免受師長或同儕的
誤解,或遭排擠。
另外,為罕見疾病學子型塑一個安全、友善的無障礙學習環境,罕見疾病病友安養照護
補助,遺傳諮詢及生育關懷(教育病患及家屬正確的遺傳知識),二代新生兒篩檢補助(走
在政府前面所做的政策倡導),國際醫療合作代行檢驗服務(早日確診挽救病童生命),罕
見疾病病友營養諮詢服務(推廣病友「吃」的健康),病友心理諮商服務,罕見疾病大眾宣
導(讓社會認識並接納罕見疾病病患)。凡此種種保護、關懷身心障礙者之行動,與藥師佛
此大願是一致的。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
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
無上菩提。
第七大願──身心康樂願與現代醫療的議題、老人安養的議題、兒童保護的議題、健康檢查、
社會環境等議題;如健保給付、遊民安置、法定疾病免費醫治等。
藥師佛此願是說:將來我成佛的時候,假使有人們為各種疾病困擾痛苦者,沒有房屋居
住,身患疾病沒錢醫治,鰥寡孤獨,生活困苦潦倒等諸多痛苦者,如果稱念藥師佛的名號,
這許多的病苦就可消除,身心得到自在安樂;由於得到藥師佛的加護,智慧開展,從事生產
各種行業,皆有所成,因而親戚朋友往來日漸增多,生活所需之物全都富足後,能夠安心秉
持佛法修行到最高的境界。
學者傅篤誠指出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它是心理、生理與社會三方面適應良好的狀態。
非營利組織以健康、衛生為宗旨的組織相當多,它們都在維持人類健康的基本權利。以台灣
的全民健康保險為例,實施對全民健康、醫療有正面意義的措施,但其過程中有些作法值得
檢討。全民健保是在滿足人民健康的權利,但對於偏遠地區因醫療資源缺乏,在繳交同樣的
健保費後,卻不能享受同樣方便的醫療照顧,這方面是有再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註6]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
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轉女成男願與兩性平權的議題;選擇性別的權利,如男女平等、變性自主等。
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教育水準的提高,使得女性就業者已普及各個企業團體、公務
機構,雖然工作能力並不亞於男性,但是仍有心態上的不平等現象,女性在職場上的升遷,
往往受到性別的岐視而無法往上升遷,或者同工不同酬。婦女在身心上也較容易受到傷害,
在生理上還要背負生產的痛苦等等,藥師佛此大願專為女性而發。若有的女性為各種不適身
心之病而苦惱不堪者,若想厭離女身者,聽到藥師佛聖號,以藥師佛功德力的加護,皆能遠
離女身並能如願轉女成男,乃至修行證得佛果。我們期望真能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迷思與障礙,
在社經地位上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
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九大願──改邪歸正願與教育的議題。
在科技競爭的現代,為了生活,經濟的壓力、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塵勞,使
得人們不再悠閒度日,有的人在事業上、工作上、或情感上遇挫時,往往求神問卜,希望求
得好運來臨,因此,常有受騙上當的失意人士,不但花了錢卻消不了災。藥師佛此大願即是
建立大眾要有正確的見解,凡事皆需透過自己的精進努力,才有光明的前途;投機取巧、不
勞而獲,皆非正確的見解,藥師佛發願要引導眾生從不正確的惡見中趣入佛法的正見,進而
修學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從事自利利他的事業。
如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中小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法鼓山創辦人聖
嚴法師創辦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又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創辦
的教育事業有:
(一)僧伽教育:佛光山叢林學院等海內外共有十六所佛學院、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
(二)社會教育事業:均頭國民中小學、人文國小、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
大學、佛光人間大學、光大社區大學、彰化市社區大學、大明社區大學、博愛社區大學、台
南人間大學、勝鬘書院、小天星等五所幼稚園。
(三)信眾教育:信徒講習會、幹部講習會、義工講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五戒菩薩戒會、
世界佛學會考等。
以上各高僧大德所創辦之各教育機構,除了專業的課程外,也都注重品德教育、倫理道
德教育以及為社會人類服務的精神。他們實踐的猶如藥師佛此願之「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
令修習諸菩薩行」。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
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
一切憂苦!
第十大願──解脫憂苦願與現代更生保護的議題;如觀護、假釋、保護人權、平反冤獄等。
圓香居士在《聖僧玄奘大師傳》一書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百餘年,在摩揭陀國(現
今之巴德拿)無憂王繼承王位的時候(約西元前二六八年前後),因年輕氣傲,自恃精明神
武,一意孤行。兇狠殘忍,儼然一代暴君,視人命如草介,待臣民如寇仇,稍逆己意,不是
笞杖,就是殺頭。為了懲治拂逆自己的臣民,居然秘密建造一座人間地獄,毒害生靈,可是
沒有任何人敢當面諫阻。在人間地獄四週,圍牆高峻,牆內分區造室,設置各類毒刑,洪爐、
猛火、油鍋、銅柱、刀山、劍樹、鋸解磨推,無所不備,完全仿照經中所說的地獄模樣。又
招募一些兇頑的亡命之徒,作為獄卒,以最殘忍毒惡的為獄主。
開始只將犯罪的臣民,不論輕重,一律送進地獄,任由毒刑殘害。後來凡是經過地獄附
近的人,都要捕擒誅戮,以免洩漏這殘忍的秘密,致引起天下人公憤。
當時有一位出家人,沿路乞食,誤至獄門托鉢,兇殘的獄卒立刻把他拖進了地獄,要加
以殘害。出家人亦甚恐懼,請求容許他先禮懺,然後行刑。正當緊張的時候,又見抓來一人,
先砍手削足,再割身軀,頃刻之間,已化成肉泥。恐怖!殘酷!他親見這樣慘絕人寰的事實,
十分悲悼,不料竟因此成就了無常觀,親證無學果位,成了大阿羅漢。
出家人證聖果以後,就聽獄卒兇狠地說:「現在該輪到你了。」他既然已證聖果,自然
沒有了生死觀念,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雖被投入沸油鑊內,卻和置身清水池中一樣,油
鑊內忽涌出一朵蓮花,他趺坐蓮花座上,狀極慈祥。獄主見狀既驚且懼,急忙向無憂王奏報。
王聞也覺得很驚奇,立刻親自趕到獄中察看,見狀深讚靈佑,頗有啟悟。獄主卻大膽奏說:
「大王當死!」「為什麼?」無憂王不解地問。「大王曾親頒命令,凡到地獄附近的人,一
律殺無赦,並沒說明,大王可以例外。」獄主無情回答。
無憂王嚴肅地說:「法令既出,自然不能更改,我先頒令,也並不曾說你可以例外,主
獄以來,你不知已濫殺多少無辜,這是我的罪咎。」當即命獄卒,將獄主投入洪爐,頃刻之
間,就成灰燼。無憂王出獄後,立既下令拆毀牆垣,填平壕塹,廢除各種酷刑。這是無憂王
的第一次轉變,從那以後,對待臣民,就寬大得多了。[註7]無憂王對從前的各種毒惡作為,
頗多懺悔,後來皈依佛教後,並發願護持正法,並且興建了八萬四千塔,由一代暴君變成為
最仁慈的國王,也成為法王座下的萬世功臣。
行政院會於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六月十五日通過「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
刑條例」,一年以下(含一年)有期徒刑屬輕罪,予以減刑。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出,在監服
刑的人並非每個人都不可原諒,對初犯或輕犯罪,或沒錢繳罰金入獄服刑者,應給予悔過自
新的機會。中國北魏時代實施的免囚保護運動制度,以及歷代君王和現代的總統在特別的紀
念日以大赦、特赦、減刑等條例頒佈實施,給予有心改過向善者及懺悔者有自新的機會,與
藥師佛此大願救苦的精神是相似的。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
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一大願──得妙飲食願即飲食的議題;健康飲食、養生等議題;如衛生、清潔等。
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星雲大師接受巴拉圭華人佛教徒邀請至當地弘
法,有感於當地沒有佛堂供信徒參拜禮佛,於是建立巴拉圭禪淨中心。
巴拉圭禪淨中心住持覺聖法師表示,許多貧民因飢餓昏倒,長期營養不良衍生許多疾病,
於是佛光會巴拉圭協會在每年五、六月進行冬令救濟,根據政府貧戶名冊,發給米、麵粉、
油、豆子等基本食物,但「食物一、兩個月吃完就沒了」,發放意義不大,後來與巴國政府
合作推動「零飢餓計畫」。
零飢餓計畫由佛光會提供全國兩百個鄉鎮,每鄉鎮一台豆漿機,一台豆漿機每小時可生
產六百五十公升的豆漿,黃豆由巴國政府與企業免費資助,居民在每周兩天的「豆漿日」都
會拿瓶罐盛裝豆漿回家。
覺聖法師說,巴國盛產黃豆,但多為出口,當地人民沒習慣吃,七年前協會督導李雲中
建議引進豆漿機,如今居民習慣喝豆漿、吃黃豆食品。佛光會員自行研發「黃豆食譜」,教
民眾如何利用黃豆渣作成麵包、甜點、披薩等副食品。數百萬巴國人民因而免於飢餓。
佛教也很注重財務管理,其中論及財的四分法,這是一種有計畫的經濟生活,在四分之
中,其中二分作為投資資本以求取利潤,一分用作日常生活衣食等之需,另外一分儲存起來
以備急需;此四分法的意義即是顯示健全的經濟制度。[註8]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
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
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第十二大願──得妙衣具願即穿衣的議題、育樂設施的議題;如慈善救濟、贈予衣服和飾品、
縮短城鄉差距等。
衣服,可以禦寒,可以防止蚊蟲的侵襲,穿衣,也是一種禮貌;因此,若貧窮沒有衣服
穿,就會使人晝夜逼惱不安。藥師佛此大願不但使貧窮者有上等美好的衣服可穿,還能得到
美妙的裝飾品,並且還有高級的休閒娛樂也都能隨個人的喜歡而得到滿足。已開發國家人民
在現代文明的生活中,已經是講究穿的藝術了,我們由穿著的服裝及其儀表可以看出人的內
涵修養,所以一個人衣服穿得端裝得體,言行舉止優雅,自然顯出高貴的氣質。然而在未開
發國家中,或者貧困的家庭裡,缺乏保暖衣物者有之。因此,每逢寒冬時,各非營利組織團
體、宗教團體皆號召冬令救濟,施衣、施食、棉被及其他日用物品,提供給需要的人。
綜合上述所知,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內容與非營利事業提倡之議題有相當的關聯性,如
下表:
表: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內容與非營利事業議題的關聯性
藥師佛願別 內 涵 非營利事業議題 關 聯 性
第一大願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 基本人權議題、人權 佛說眾生的佛性與佛是
生佛平等願 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 平等議題。 平等的, 無二無別。
然照曜無量無盡無邊世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沒有現實社會的特權問題。
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 佛教講求因果律平 如今非營利事業團體
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 等。 提倡公民社會,即是希
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西方講求天賦人權。 望人人平等。
第二大願
開曉事業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 選擇自由的議題、保 各種非營利事業的產業
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 障就業的議題、(社 工會、職業公會,在維
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 會的自由度愈高,選 護其會員的工作權,及
,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 擇的空間愈大)。 公平就業的機會。
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
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
業。
第三大願
無盡資生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 貧窮的議題、經濟環 技能傳授、教育研習、
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 境的議題。 終身學習、第二專長
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 培訓、脫貧計畫。
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
安立大道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犯錯導正、化世益 教育訓練。
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 人。(星雲大師提倡)
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
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
第五大願
戒行清淨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 道德議題:如星雲大 與人為善、諸惡莫作、
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 師提倡「三好運動」: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 做好事、說好話、存 是諸佛教。
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 好心(即照顧好身、
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 口、意)。
不墮惡趣! 證嚴法師提倡:「克
己復禮」運動。
第六大願
諸根具足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身心殘障的議題。 保障弱勢團體。
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 罕見疾病醫療。 醫藥保健。
具,醜陋、頑愚、盲、聾 醫療衛生的議題。
、瘖、瘂、攣躄、背僂、
白癩、癲狂、種種病苦;
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
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
苦。
第七大願
身心康樂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醫療的議題、老人安 健保給付。
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 養的議題、兒童保護 法定疾病免付費。
,無醫無藥,無親無家, 的議題、健康檢查的 慈善救濟。
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 議題、社會環境的議 遊民安置。
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 題。
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
轉女成男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 兩性平權的議題、選 男女平等。
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 擇性別的權利。 變性自主。
,極生厭離,願捨女身;
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
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
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
改邪歸正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 教育的議題。 懺悔滅罪。
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 悔過自新。
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
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
,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
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
解脫憂苦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更生保護的議題。 保護人權。
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 (觀護、假釋) 平反冤獄。
,繫閉牢獄,或當刑戮, 感化教育。
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
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
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
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
得妙飲食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飲食的議題、養生的 施予飲食救急。
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 議題、健康的議題。 教予謀生技能。
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 餐具衛生。
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 餐廳衛生。
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 廚房清潔與衛生。
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
得妙衣具願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 穿衣的議題。 慈善救濟。
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 儀表端莊的議題。 贈予衣服和飾品。
,晝夜逼惱;若聞我名, 育樂設施的議題。 縮短城鄉差距。
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
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
寶莊嚴具,華鬘、塗香,
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
令滿足。
資料來源:整理自藥師佛十二大願經文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戴季陶院長等朝野名人,迎班禪大師於寶華山啟建藥師法會
時,亦本藥師佛之十二大願,而發十二大願如下[註9]:
第一遵行世尊本願,政本優生,教重安養,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嚴;世尊
第一本願,如實成就。
第二遵行世尊本願,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實,光輝普耀;世尊
第二本願,如實成就。
第三遵行世尊本願,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萬事咸宜;世尊
第三本願,如實成就。
第四遵行世尊本願,服務社會,盡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歸大乘,捨身救世;世尊
第四本願,如實成就。
第五遵行世尊本願,精嚴戒律,調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業,咸歸清淨;世尊
第五本願,如實成就。
第六遵行世尊本願,政重衛生,業勵醫藥,使一切人民,凡有疾苦,悉得救治;世尊
第六本願,如實成就。
第七遵行世尊本願,普設醫院,廣施藥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貧窮,悉離病厄;世尊
第七本願,如實成就。
第八遵行世尊本願,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離百惡惱;世尊
第八本願,如實成就。
第九遵行世尊本願,樹立正法,降伏邪見,使一切正法,並育並行,永難纏縛;世尊
第九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遵行世尊本願,改良刑政,實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觸法網;即有犯者,在獄
獲教,出獄獲養;世尊第十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一遵行世尊本願,政重民生,普濟民食,使一切人民,飲食供給,無有乏少;更
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樂不遭苦難;世尊第十一本願,如實成就。
第十二遵行世尊本願,衣住行等,一切施為,決依總理遺教,盡力推行,生產分配,
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無有不足,節之以禮,和之以樂,五福俱全,文明鼎盛;
世尊第十二本願,如實成就。
星雲大師作〈向藥師如來祈願文〉,發十二大願如下[註10]:
第一願:願所有眾生平等自在。
第二願:願所作事業利益大眾。
第三願:願驚慌恐怖從此遠離。
第四願:願一切有情安住菩提。
第五願:願天災人禍消失無形。
第六願:願殘缺眾生復健正常。
第七願:願病苦眾生恢復健康。
第八願:願人際關係溝通調和。
第九願:願邪見眾生改邪歸正。
第十願:願受冤囚者平反冤屈。
第十一願:願社會大眾豐衣足食。
第十二願:願所有眾生包容尊重。
另外,星雲大師在二○○六年十月五日國際佛光會第十一次世界大會(地點:台灣佛光
山)的主題演說──〈化世與益人〉,其中與佛光會員說到,現代佛教信眾應該以現實人生
的需要,幫助社會解除苦難為自己的願行,例如:
(一)成立「電話法語中心」,讓求助無門的苦悶者,用電話訴說心事,給予一些佛法的指
導和慰問。
(二)成立「救苦救難中心」,讓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時得到救助,免於誤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諮詢中心」,為社會上一些有疑難的人,給予佛法的心理輔導,助其解決
生活、職業、家庭、感情上的問題。
(四)成立「老人俱樂部」,提供一般老人聚會、喝茶、下棋、閱報、念佛等,不但藉機聯
誼,同時可以從佛法裡獲得身心的安頓。
(五)成立「大同養老之家」,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社會上許多獨居老
人,使其免於孤單無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對於一時因故無家可歸的貧病孤弱,給予暫時收容,以便重新調
整身心,再創前途!
(七)成立「婦女求職中心」,提供鄉村婦女到都市求職時,解決其求職前的食宿問題,讓
他有一個緩衝時間,以免遭到壞人所騙。
(八)成立「病患慰問團」,有組織、有計畫的到醫院,或到病患家裡慰問,為其誦經祝福,
贈送佛書,以慰病苦。
(九)參加「送醫藥到偏遠地區」活動,如佛光山雲水醫院,讓健康的人出錢,為窮苦的人
看病。
(十)組織「急難扶持會」,對一些遭受重大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生活無著的人,及時施
以救濟,此即一般所謂「救急不救窮」也。
(十一)發心將個人薪水所得,撥出十分之一作為布施之用。
(十二)每週安排數小時的時間,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義工服務。
無論是戴院長或是星雲大師,他們所發的十二大願皆是以利他為出發點。因此,從十二
大願的內容看,第一大願為生佛平等願;此後,便是思想的正確,行為的合理,生活的豐富;
缺陷的加以彌補,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樂。不但著重衣食等物質生活,又注意到
教育、健康、正常的娛樂,達到人類的和樂生存。學佛,決非死後才有好處。藥師如來的十
二大願,啟示得最為明白。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間確能領受實惠,確能適應現實人生的。[註11]
【註釋】
[註1] 王振軒,《非政府組織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五年)第九十七-九十八頁。
[註2] 根據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十月十四日,《中國時報》第五版報載。
[註3] http://www2.tzuchi.org.tw/case/2007virtue/html/01.htm--96/6/10
[註4] 同 [註3] 。
[註5] http://www.tfrd.org.tw/intro/index.php?kind_id=3-96/6/10──罕見疾病基金會。
[註6] 傅篤誠,《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管理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二○○二年)第三十七-三十九頁。
[註7] 參見圓香,《聖僧玄奘大師傳》(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第二二四-二二五頁。
[註8] 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八十二-八十三頁。
[註9] 太虛,《藥師本願經講記》(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一九八九年)第五十七-八十五頁。
[註10] 星雲,《佛光祈願文》(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年)第三六九-三七二頁。
[註11] 印順,《藥師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第八十-八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