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人間佛教藝術的展現 ——佛教梵唄的新生命
釋永本
04/06/2011 05:21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前言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特別重視文教對社會的教化功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而使佛教現代化;同時,為了讓佛教能廣為流傳,特別注重佛教的藝文化。所以,在佛光山弘法事業中,設立許多推廣文化、藝術的單位。例如: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普門學報、展覽館、美術館、滴水坊等等單位。

 

梵唄音樂,過去是佛教徒用以讚詠佛德,平時只在寺院殿堂裏才能聽得到,星雲大師為擴大佛教「以音聲做佛事」的弘法功能,極力提倡梵唄音樂。「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融合傳統梵唄與敦煌舞蹈,加上現代科技,已讓佛教的梵唄音樂,從寺廟步入國際音樂殿堂,從傳統的佛教走向現代化的佛教,從唸誦的佛教邁向歌詠的佛教,從宗教性到藝術性的展現。這種佛教文化的傳遞,透過音聲佛事來宣揚,是二十一世紀,佛光山「佛教藝文化」勢在必行的走向。

 

200311月接受北京中國音樂研究院等相關單位的邀請,秉持「宗教信仰、文化傳承、兩岸交流、世界和平」的宗旨,到北京、上海參加佛樂道樂精粹展演,此乃台灣佛教團體,尤其是音樂藝術首創大陸演出的記錄。此次成功的演出,對海峽兩岸宗教界的交流、民族的自豪感、淨化人們的心靈,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針對「人間佛教藝術的展現」主題,我想就個人參與梵唄演出的實際工作經驗,對佛光山在梵唄音樂弘揚上的特色及影響,作個簡單的說明。

二、以音聲作佛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

佛光山的梵唄,是星雲大師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從根上說,是明清以來便成為佛門叢林正統的常州天寧寺禪腔,和寶華山律腔的嫡傳。但是佛光山的梵唄,在星雲大師「佛教現代化」的理念下,結合現代的科技與藝術,做了許多有益於善巧度眾的嘗試,使佛教的「梵唄」藝術之美,發揮淋漓盡致,達到修持、淨化心靈、欣賞、教育、弘法度眾等功能。並且,我們堅持不同於時下坊間的通俗佛樂,保持佛門最純樸、自然的梵音,忠實表達佛教音樂的本質,透過法音的傳播,讓有緣人接觸佛教,進而體會佛法的真義。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是受過「佛光山叢林學院」之正統僧伽教育的成員所成立的組織。本團憑著佛教音樂表演,寓於弘法之利,在星雲大師的智慧領導之下,慈惠、慈容法師等相關單位的聯合籌劃,大家不分你我,不分晝夜,集體創作。成軍以來,已走過二十多個國家、舉辦百場的梵音樂舞的音樂弘法大會,不但讓佛教音樂,步入國際音樂的舞台,而且結合傳統的梵唄音樂,與現代的佛教聖歌,配合國樂、西樂、舞蹈共同演出,讓佛教界與社會大眾,真正體會梵唄藝術之美,也開創了融古會今弘法度眾的先例。

三、佛光山梵唄的展現方式

佛陀住世時,每次說法都有天人散花作樂,有飛天歌舞供養,以增加法會的生動,所以當初靈山勝會,佛陀說法時百萬人天的盛況,至今猶為世人所傳頌。佛陀示教利喜,善於運用各種方便法門,現代佛教傳戒,戒師、戒子都在請戒時,以香花迎請十方諸佛;甚至在中國佛教歷史上,魚山梵唄與各種佛教讚偈,舒緩和雅的梵音與飛天優美的舞姿,同樣能令人心生歡悅。

 

因此,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依此傳統,將佛門的課誦行儀、日常修持、佛法要義,設計不同主題、內容,投入音樂弘法的工作。梵唄演出的方式,也不斷以器樂伴奏、多媒體運用、燈光音響效果,輔助梵唄的演出。

1.表演場域

佛光山以舞台演出形式,呈現佛教梵唄讚頌,已有二十五年的時光,這期間不僅獲得道場信眾的讚許,也成為佛光山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一個指標。但佛教梵唄的主體是出家僧人,儘管佛光山推行人間佛教,但出家眾畢竟是聖職人員,聖職人員的神聖性移轉到表演的舞台,如何表演,才不失出家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行持?這是個難題。

 

因為,舞台畢竟是「表演」場域,如無動作則顯騃板,要有動作,稍一不小心,就會喪失其神聖性。再者,僧家生活,儀軌修行,不容易在舞台呈現,若設計的不好,就會流於做作,讓人覺得是假。如何能達到表演的目的,卻不顛覆僧家的自然與神聖,在舞台及節目上,確實費了一番功夫。我們從隊形、動作、服裝上做諸多考量。

 

隊形方面,從單一的整齊排列,逐漸因節目的設計,增添不等的人數與隊形變化,人數或多或少:隊形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同時以著出家人三衣及壞色衣的原則,時而黃色袈裟,時而灰海青,時而紅祖衣,相互搭配,來增加觀眾視覺美感與多元的感官饗宴。

2.佈景意象

梵唄一開始的演出,只是單純的應用國家音樂廳堂或社教館,原有的布幕作背景,出家眾整齊的排列在階梯上合唱,加上敦煌舞蹈的表演與國樂團的伴奏,來舉辦各種弘法音樂會。漸漸的,經過不斷演出經驗的累積,與深思設計、改進,為了讓場域能顯現更豐富的意涵,現在演出的同時,我們採用了大量的影像投影,讓舞台的空間時而寺廟殿堂,時而山野平疇、時而是佛菩薩造像、時而是某意像空間,使舞台上無法表現的佛門儀軌,能透過VCR,一覽無遺。例如:「晨鐘暮鼓」梵唄音樂會上,舞台呈現天光朦朧的清晨四點半,大地寂靜曉色將明,「篤!篤!篤!」板聲中穿透幽深的晨幕。演出中,僧眾清揚乾淨的梵音,加上生動的多媒体VCR動畫手法,將觀眾帶入佛門特有的寧謚的生活節奏。

3.唱頌方式

梵唄讚頌是以音樂為主,音樂的舞台轉化是個關鍵,若不轉化,將寺院中的唱頌內容,搬上舞台,那何不讓觀眾直上叢林、親炙法音?

 

音樂的轉化的焦點,在唱誦手法及伴奏的搭配上。所以,我們在演唱的方式上,採取多元的組合,有獨唱、齊唱、輪唱、重疊唱。例如:「念佛組曲」的多重組合,彰顯梵唄深蘊的生命力,也喚起心靈寂靜的情懷,身心與佛菩薩的清淨心相應。並且多重念佛音聲,拉張了寬度及震撼力,烘托出七眾弟子,齊修念佛法門的重要意義。

4.節目設計

佛教的梵唄音樂,有用於佛門早晚課誦修行的梵唄,有傳戒、法會佛事用的應用梵唄,在雅、正的原則下,皆能體現佛教的莊嚴性與藝術性。如何把佛門嚴謹的修行生活意涵,或應用佛事梵唄的神聖莊嚴、化導意義,呈現在表演的舞台上,每一次的演出主題、節目的設計與搭配,都是必須深思熟慮的。

 

如:1996年的「裝嚴淨土——梵音樂舞」,演出節目有:誰來念佛、觀音頌、七如來、普門示現、伽藍僧舞、禮敬三寶、、等組合而成。「誰來念佛」是以金山活佛的念佛、五會念佛、六度彌陀念佛、七音念佛的不同曲調來念佛,傳唱之佛號聲,聽聞之後感人至深。「觀音頌」將〈普門品〉中的偈頌,譜成曲調以歌詠方式呈現觀音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伽藍僧舞」以錫杖之聲,象徵地藏王菩薩教化六道眾生的弘願;以靜默的動作流動推展,象徵修道生活的沉靜、自在、灑脫;以海青的寬大、深色,展現出家人的度量、飄逸與行儀。各種的節目設計,是希望讓觀眾在無形中體會佛菩薩的慈悲,與佛門空靈的生活感受,不僅是自我修行心境的提昇,亦是實際弘法的最佳教育方式。

 

故,從主題開始的構思、節目內容、轉化方式、前後順序、服裝的搭配、燈光音響的節奏、樂團的伴奏效果、全場的貫穿、動畫的景象協助等,都為了透過音聲、意象,對「道」有一完整性的充份體現,將佛教音樂流佈的更遠更深,同時帶領觀眾步入佛法的堂奧。

四、流傳與影響

梵唄唱誦的目的,是為了收攝、專注人的情志和心意,並達到清心寡欲和明心見性的境界。所以在《華嚴經》、《法華經》都有「以音聲作佛事」、「以歡喜心歌唄佛法」的說法,可見梵唄對於佛法的教化,是有其重要意義和需求。

 

星雲大師在民國一九四九年時,隨僧侶救護隊來台灣,到宜蘭雷音寺弘法,為了要鼓勵青年學佛,1950年首創佛教青年歌詠隊,並錄製了全台第一張佛教唱片,各方反應十方熱烈;1979年,首次將佛教梵唄帶入國家殿堂,更發行各種梵唄錄音帶CD。在大師的指導、帶動下,梵音樂舞之美,相繼推展到亞洲、澳洲、歐洲、美洲等國家音樂廳,讓佛教梵唄音樂的弘法使命,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

 

尤其,200311192024日,首次在北京、上海的成功演出,不僅為大陸佛教,締造劃時代的創舉,更為大陸佛教音樂發展,引發了關鍵性的積極意義。這是第一次出家人,可以在大陸的舞台講佛法(大師在上海那一場演出結束時開示);這是第一位來自台灣的出家人,因開示而引起高潮(掌聲不斷):這是第一次出家人的演出團體,在大陸的舞台上,可以吊佛像。我看到許多大陸的出家人,在觀賞時,感動的落淚,因為,佛教終於在大眾中出頭了;因為佛教在大陸上,已經走出去了。

 

觀賞此次在北京演出的音樂學者,在1121「佛道音樂學術研討會」上,紛紛提出對此次演出的看法,從中可窺「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在長久以來努力的成果。

 

中央音樂學院的袁靜芳教授說:佛光山這次能來,與大陸團體同台演出,意義太重要了;對一、二十年來,兩岸的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且這次演出讓觀眾覺得:佛教音樂就像佛事,用宗教情操的意境來服務大眾,佛教音樂的藝術化,作為傳教工具,已能迎合大眾的興趣。[1]

 

韓軍教授說:佛光山這次的演出,不但能弘揚佛教音樂的本質,以體現對社會的貢獻;也讓大陸宗教界,乃至領導階層看到了整個世界佛教音樂的發展趨向。

 

田聯韜教授指出:演出內容飽滿與藝術技巧的成功,是佛光山讚頌團成功之處;這次的演出,給國內各界展示了新型的佛教音樂。

 

陳慧珊博士最近在台灣南部作田野調查時發現,早期一些在大師領導下,親自填詞創作的佛歌,以漸漸被吸收入拜懺的佛事中,像楊詠溥作曲的《讚僧歌》就是一個例子。這說明了歷史的變化,可以在短短的五十年裡發生,也說明了星雲大師對佛教音樂在台灣的發展與轉變,是具有相當影響力。大師一方面堅守叢林梵唄的傳統,另一方面也提倡佛教歌曲的創作來接引大眾。所以,要編寫現代佛教音樂史時,星雲大師對佛教音樂所作的貢獻,以及他的影響力是不可忽略的。[2]

五、結語

比起影像、圖片和文字,聲音是最直接表達生命內在的一個媒介,也是最直接撼動人心的途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光山對於梵唄的推廣大業,賦予傳統梵唄音樂一個精緻化、藝術化的新生命,是需要時間與遠見,才能窺其神聖性與其對人類心靈提升的重要地位。佛光山把佛門修持音樂搬上舞台,最終目的是要把佛教文化推向現代化。我們企盼佛教音樂,如其他宗教一樣,能走出一片自己的天空,發展出屬於佛教的特殊場域,清淨而且動人。

 

 



[1]  《普門學報》第19277頁。

[2]  《普門學報》第19286頁。

來源:www.awker.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