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
誰創造了複製人? --佛教的有情生命觀
見晉法師
28/01/2013 07:5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組成生命的元素有那些?複製即是創造生命?複製人應該被當成「人」?

在科技的衝擊下,如何思索生命意義與看待人類未來,本文依據《唯識三十頌》等經論,與您一起來探討佛教的有情生命觀。

前言        

生物與電腦、網路科技的進展,是本世紀最具影響的發明之一。例如,西元一九九七年複製羊的成功,意味人類掌握生命的能力又向前邁進一步。西元二○○○年六月,「人類基因組計劃」(英語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完成人類基因組的圖譜草圖,預計三年後完成精確圖譜。這項成就,對基因引發疾病的了解、治療及預防有推動作用,並有助於解開遺傳之謎(註一)。同一時期,「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會」宣稱:科學家將人類卵巢皮質組織移植到老鼠的背部肌肉,成功地培養出兩枚人類卵子(註二)。未來,從細胞製造更多種人體組織、器官,乃至整個身驅,似乎指日可待。複製人(英語cloning human),尤其是基因經特別撿選而塑造的複製人,正是部份的科學家們躍躍欲試的下一步!

複製人、機器人、具人工智慧的電腦、基因混合改造的人種等等,應該被當成「人」嗎?為了醫療的目的,可以複製生命個體,摘取其組織、器官供人類移植嗎?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複製就代表創造生命嗎?本文以《唯識三十頌》等經論為中心,探討佛教的有情生命觀,提供人們在科技的衝擊下,探尋生命意義與人類未來時的思索判斷基準。

機器人是「無情」,複製人或動物則是「有情」

一切存在可區分為「有情」、「無情」兩類。「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識的生物,近於一般所說的動物,但範圍更大。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九言:「有情者,謂諸禽獸、蚊、虻、蛇、蠍,及蜂、蟻等。」(註三)各種飛禽走獸、蟲蟻等都是有情。梵語sattva(巴利語satta),音譯「薩埵」,漢譯「眾生」、「有情」,乃指有心識作用、情愛活動的生命體,也就是有精神活動者。人類、動物乃至一般所說的鬼魂、天使等都包括在內。

「無情」包括植物及無生物。植物不同於動物,它雖然具有能反應刺激的指示感應,但缺乏明顯的神經和感覺器官,無自身移動的運動能力。一般來說,如礦物、樑柱、林池等無生物,以及花果、草木等植物,不具有情識,就稱為「無情」之物。

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云:「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註四)。《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七云:「我須園苑,林池具足、花果茂盛。……園苑無情,不可移轉,欲令持去豈可得乎?(註五)充滿林、池、花、果的園苑是無情的,本身不會移動。《中阿含經》卷五八<大拘絺羅經>云:「有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註六)死亡的身體,已無壽、暖、識,如樹木般沒有情識。砍伐草木等無情之物,草木有物理性的反應,但不會有心識的反應。

「無情」為「有情」的相對。如有情所作的業,由有情自己承受,並非由無情來承受(註七)。又如,有情動物以草木等無情的植物為住宅:「云何有情村?有情者,謂蛗螽、蛺蝶、蚊、虻、蜣蜋、蟻子、蛇、蠍及諸蜂等。此等有情皆依草樹木而為窟宅。(註八)

機器人、具人工智慧的電腦,乃至作為玩具寵物的機器狗、機器魚、機器水母、電子雞等,雖然能夠動作,也能微妙微肖的模仿人或動物的思考、反應,但是,由於只有物質性的機構,而沒有情愛、情識,也就是沒有精神活動,仍不能稱為「有情」(註九)。複製人、複製動物或基因改造的人種等,雖然非經由自然受孕,也非自然演化而成,但仍為具有情愛、情識的生命體,所以屬「有情」。

「複製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您我相同,都是有情的生命體,應該被當成「人」平等對待。如果只是為了醫療的目的,犧牲複製的生命,用來提供組織、器官移植或實驗,這是相當不道德的行為。

 有情生命的組成

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佛法的核心議題之一,正是從有情生命的組成,透視生命的實相。經典中,將構成有情生命及無情之物的元素稱為「法」,對一切的「法」,作了種種的分類及說明,幫助我們觀察自己。《成唯識論》卷一提到「法種種相,謂……蘊、處、界等。(註十)五蘊、六處、十八界都是組成有情生命的要素。

佛陀歸納有情的元素為五蘊?色、受、想、行、識,指導我們不要樂著於五蘊,而能於五蘊得解脫。有情生命,絕非僅由物質聚合而成,而是統一了物質與精神二者,身、心相依的存在。「五蘊」中,色蘊屬於物質,而受、想、行、識蘊屬於精神。因外境而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樂等感受? 受蘊,及種種思惟、分別?想蘊,又引起身體、語言、心理的活動? 行蘊。五蘊中的識、受、想、行蘊,就說明了有情從認識到行為的過程。

六處,包括物質的生理機構?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精神的心理機構?意根。五根(梵語 pabcendriya)即司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五種感官及其機能,包括感覺器官和神經,由物質組成,屬色蘊。意根是精神的泉源,為產生認識作用的心理根源,也就是受、想、行、識四蘊,為有情身心和合的中樞。眼根緣色,耳根緣聲,鼻根緣香,舌根緣味,身根緣觸,意根緣一切法,總稱為十二處:「十二處……,所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註十一)

十二處,再加上六識,稱為「十八界」。《唯識三十頌》的「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註十二),「六」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能知覺六境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除了六識外,《唯識三十頌》還提出思量、異熟二識,《成唯識論》卷二稱之為第七識、第八識:「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註十三)

有情生命所依存的外在環境,稱為「器世間」,相當於現代所說的「世界」,是指山川草木、土地家宅等。「器世間」由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構成,屬於五蘊中的色蘊。《唯識三十頌》認為「器世間」也是由第八識的因緣力而轉變出來的,這是唯識學派對心識與外境關係的獨特見解,稱為「唯識無境」。

五蘊偏重心理的描述;六處偏重生理的描述;十八界偏重物理的描述。有情生命統合五蘊、六處,或十八界,是身與心、物質與精神共同的存在。因此,複製羊、複製人自然也不例外地含括物質、精神二個層面。

何時才算一期生命的開始?

人類新生命基於精、卵的結合而產生,但精卵結合只是物質上的條件,一定還要有精神上的心識進入,胚胎才能繼續發育,構成包括身、心二者的有情生命。精卵結合,屬有性生殖。複製羊桃莉(英語Dolly),屬無性生殖,是使用一隻成羊的乳腺細胞,抽出細胞核,經由電擊,將細胞核植入另一隻羊去核的未受精卵中,結合成為胚胎,培養數天後,將胚胎植入第三隻代理孕羊的子宮,最後成功誕生出這隻被名為Dolly的小羊。

一個體細胞或卵子並不能算是生命,一旦將體細胞的細胞核融入去核卵子,這個單細胞便如一般受精卵,有可能變成一個完整的生命。此時,生命是否開始了?還是在它發育成多個細胞的胚胎,要植入代孕母那一刻才算起?問題的解答,視桃莉羊的第八識是在那個時期與此胚胎結合而定。

一期生命的最初,是由第八識與胚胎和合,令之漸漸長大。唯識學最早的經典《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云:「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註十四)佛教將有情生命分為天、人、地獄、畜生、餓鬼五類,名為「五趣」;或更立阿修羅為一趣,名為「六趣」。六趣的差別,所形成的業,而導致死後生於善處、惡處,具有好、醜是由過去的業不同所致,係因身、口、意的行為善惡相貌等結果。新生命形成時,一切種子心識? 也就是第八識,因過去業的牽引,即與父精母血結合,形成胚胎,令新一期生命的名、色(註十五)從此漸漸成長。佛教說「生」,不是從母胎中生出來才叫生,而是在第八識最初托入胚胎的一剎那,即名為「生」。 

複製的人,會一模一樣嗎?  

複製人會擁有被複製者的記憶、思想、和情感嗎?二人會一模一樣嗎?不會的。

單就細胞的角度來看,雖然絕大部分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核,但細胞質內的粒線體(英語mitochondria)中也有基因。如果做核移植時,細胞質與細胞核的來源不一樣,遺傳物質就不是百分之百相同。所以,要複製一個人全部的基因,就必須將他的體細胞核放回到他母親的卵胞質內(註十六)

其次,佛法不否認物質對精神有影響,但也不認為精神由物質所決定。精神與物質,是相互影響的。若把有情必具的心識活動,只物化為外在的東西,便把人看成機械了。雖然基因可能有力的掌控人的行為,然而環境等因素也會影響身心發育。即使是遺傳物質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雖然生長環境也極為相似,經過後天的教養、學習機會、經歷等不同條件,都會造成二者的差異。天生的基因無法代表一個人的全部,複製人的形貌雖酷似被複製者,但他們有不同的成長經驗、記憶與人格,完全是不同且獨立的個體。所以,重新複製希特勒,他可能外形相像,也可能具有天才般的軍事頭腦,但今日的人權觀念、國際情勢……等已異於從前,這位複製的希特勒或許只喜歡玩電腦game,不見得真會發動戰爭。

此外,人絕非僅受此生的主、客觀條件影響,還必須溯及過去生生世世所留下的經驗、習慣性與業力。過去行為所留存的餘勢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第八識一直執受種子不失。第八識的主要機能,是執取此生的色身,並維持儲存生生世世經驗的種子,作為一切現象、業力相續的根源。

唯識學以「種子」(註十七)來說明過去的行為如何影響未來。如同穀類等由其種子所生,色法(物質)與心法(精神)等一切現象亦有其產生的主因,稱為種子。過去行為所留存的餘勢,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阿賴耶識一直執受種子不失。 

生命從何而來  

成功培養出桃莉羊的科學家,「創造」了桃莉羊的生命嗎?基督徒說:「科學家也許可以複製人,但絕不能複製人的靈魂。

那麼,生命從何而來?有人認為生命由神所創造,或由神所轉化;有人認為生命只是許多元素的聚合。佛陀反對這些說法,主張「緣起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依賴各種條件而存在、消滅。

複製羊或複製人的生命並非由科學家所「創造」,科學家只是營造出適合一期生命發生的環境。就像傳統經由父母有性生殖而生的孩子,並非由父母所「創造」。父母是產生孩子的必要條件之一,而非唯一的充份條件。目前,科學仍不能製造出一出生即為成年的動物或成人,科學家只是由成年動物取得遺傳物質,並製造出具有相同遺傳物質的個體。胚胎的發育成長,仍必須經由母體懷孕,在子宮內發育,從自然的管道出生;生出的嬰兒再經哺育,由童年、少年、青少年……,循序漸進的成長。

異於佛教的說法之一 ? 神創造萬物說

《成唯識論》云:「有執有一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大自在天,梵語Mahewvara(巴利語 Mahissara),音譯「摩醯首羅」,是婆羅門教的神。婆羅門教主張:永恆的大自在天遍滿一切,能生萬物。而基督教的舊約《創世紀》第一章第十七節指出:「……於是,神便按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並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近來還有一種說法:「我們必須追溯這個與上帝同在的聲音,而這個聲音就是上帝,我們就是這個音流所創生,所有宇宙萬物也都是由這個本質所創生,祂是宇宙中極大的力量,我們稱之為上帝。(註十八)這些都屬神創萬物說,佛教不同意這類說法。

異於佛教的說法之二? 積聚說

另一種見解來自屬唯物主義的順世論(梵語lokayata),不承認神造就了世界,而認為世界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自然產生、自然消亡(註十九)。人和動物只是四大元素的集合體,別無他物,謂之「積聚說」。又認為命終後四大分散,意識也就不存在了,生命斷滅消失,蕩然無存,沒有今世、他世,沒有善、惡業的果報,沒有天堂、地獄,也沒有解脫,這種觀點稱為「斷滅論(梵語uccheda-vada)」(註二十)

生命由因緣而生,非常非斷

佛陀不承認萬物是由一永恆的神創造。《成唯識論》也破斥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認為事物的產生,有生必有滅,所以絕不可能有遍滿一切、永恆存在的神。

在主張人由四大組成,否認永存不滅的靈魂等方面,佛陀與順世論相通;但佛陀反對順世論認為生命死後斷滅消失,及不承認善、惡業的果報、不承認解脫。《成唯識論》也不同意其「法有」的主張,破斥順世派認為地、水、火、風是由真實、恆常的「極微」(註二十一)組成的觀點:「有外道執地、水、火、風極微實常,能生麤色,……,彼亦非理。

佛陀以緣起說明人生,認為有情今生的生命,是由前生延續而來,並不是由神所創。《唯識三十頌》以賴耶緣起說明生命的流轉:「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註二十二)異熟是由於善、不善業習氣成熟的力量,所引生一期生命的果報體。第八識由於能引生異熟果,所以稱為異熟。「前異熟」指上一期生命,「餘異熟」則指這一期生命。上一期生命的異熟果,已經受用結束,從已受用的異熟,會再生起另一異熟,形成一期新生命。

生命在五趣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如輪子般轉動不息。《雜阿含經》卷三四,第九五五經云:「眾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眾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註二十三)

上一期生命? 前異熟,有結束的時候,這破除了認為生命可以永遠存在的錯誤見解?常見。另一方面,這一期生命? 餘異熟,會生起,破除了認為生命在死後,就永遠消滅的錯誤見解? 斷見。常見或斷見,都是執於某種極端的偏見,稱為邊見。

延續前世今生的力量

那麼,下一期的生命為何會產生呢?《唯識三十頌》云:「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註二十四),有情死而又生,是由二取習氣協助業習氣,於生命結束時,引生下一期生命新的異熟果報體。

「業習氣」由品德、操守等善、惡行為形成,可分為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等三種,由此決定了下一期生命的狀態。福業能招引欲界善果;非福業能招引欲界惡果;不動業由禪定而得,能招引色、無色界善果。對於這一生,乃至未來生生世世,能有益者是善,會有所違損者是惡,不可記別損、益者是無記。「二取習氣」指所取取與能取取兩種煩惱:執著於所取境,能離識而自行相續地存在;執著於能取的識,能自行相續地存在。

第八識是輪迴的主體,它執持一期生命的身、心,第八識一旦離開色身,此生也就結束了。但即使這期生命結束,它依舊生滅而相續地流轉,再生起下一期生命的異熟果。就像瀑流的水前段、後段相續不盡的奔流,沖刷,挾帶著草木泥土前行。第八識「恆轉如瀑流」(註二十五),也就說明它剎那剎那果生因滅,相續流轉,業習氣與之相隨,不斷地在生死中輪迴。

《唯識三十頌》云:「阿羅漢位捨」(註二十六),在三乘無學果──阿羅漢位,因為住於此識中所有煩惱已經永斷無餘,已盡知四諦的智慧,體證到自己永遠不會再生起欲、有、無明三漏時,阿賴耶識才轉捨。有情因業與煩惱流轉生死,而非由神力、咒術之力、或外界任何的力量。「業由煩惱增上,能引後生,非由他道。(註二十七)有情流轉生死的原因,在於業與煩惱,二者中又以煩惱為主。如果還有業,而煩惱已斷盡,由於缺乏煩惱為助力的緣故,便能解脫生死輪迴,永遠不會再受生死之苦。

複製人也會輪迴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複製人會輪迴。複製人只是受胎的方式不同,一樣是有情生命。凡是有情生命,就會輪迴。那麼,善、惡業報是否會由被複製者延續到複製人的身上?不會。複製人是獨立的有情生命個體,就像「父子不相代受」,善、惡業報是自作自受的。 

從「假我說」到「無我」 

佛法說有輪迴,又提出「無我」,二者是否相互矛盾呢?

有情正是「我」的現象之一,《唯識三十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註二十八)《成唯識論》卷一解釋:「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註二十九)「我」原文為梵語atman,即主宰,指自在宰制者,泛指獨立、永存的主體,此主體潛在於萬物之根源內,能支配個體,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題之一,類似一般所認為不滅的靈魂。「命者」是壽命延續者,梵語jiva(巴利語jiva),漢譯「命者」、「壽者」、「神我」,音譯「耆婆」。

一般人都認為人、靈魂、有情眾生等種種存在的生命,是獨一、常存並有主宰性的「我」;而所見聞覺知的山川草木等種種世界的現象及蘊、處、界等元素,則是獨一、常存的「法」。然而由覺悟的聖者看來,這些「我」和「法」的現象,都只是在世俗諦上假立而存在,都是依識轉變為根據而生起的。

識轉變有三種,各負責不同層次的機能。一切存在的現象,不論是有漏雜染乃至無漏清淨,都可以用三層次的識轉變來說明。

第一層次的識轉變是「異熟能變」,就是第八識的作用,它執取此生的色身;維持儲存生生世世經驗的種子;並轉變出生命所依存的世界。第二層次的識轉變是「思量能變」,也就是第七識的作用,它自無始以來,恆以貪愛的狀態執取著第八識,虛構出最深層、頑固的自我觀念──我執。第三層次的識轉變是「了境能變」,為區辨外境的認識作用;它緣取異熟能變所轉變出的蘊、處、界,但經常因為對我、法的執著,看不清事理的真相;除了當下的了別,它還將各種行為的慣性,乃至所造作的善、惡業,熏習成第八識中的種子。

「我」和「法」的觀念,是世俗諦的見解,是依八識的活動而假名施設的。「無我」則是聖者覺悟的智見。 

佛法對生命的觀 

佛教對生命的關懷,在教主釋迦牟尼佛發願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苦迫,而出家求道、悟道、弘道的過程中,早已展現無遺。對於現代社會討論有關生命的幾項議題,筆者嘗試提出佛法對生命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尊重生命:無論人類或動物都是有感情、有心識的,不能任意傷害。因此,現代科技研發的「複製人」,是一個獨立的有情生命體。若犧牲複製人的生命去挽救他人,是不道德的。

()以人為本:佛法強調慈悲護生,愛護的對象包含有情、無情全體,但有輕重差別。有情生命中,以人類為主,任何傷害人類生命的行為,乃至傷害胚胎,在佛法中都是絕對禁止的。佛陀也不允許傷害動物,但其影響性不及傷害人類生命。佛法並不鼓勵任意傷害植物,然其用意不在保護植物本身,而是藉著保護植物,來保護依植物維生的有情生命,或隨順人類社會的風俗習慣。

()緣起的生命觀:有情生命並非無緣無故自然發生,不是僅由物質聚合而成,也非由神所創造。有情生命是基於一定的因緣條件而生,稱為緣起。生命非常、非斷。有情生命凡有生,必有死。人類有可能愈來愈長壽,但絕不可能長生不死。死後雖有上天堂的可能,但在天堂一樣有生、有死,並不會永生不死。有情生命死後,並非斷滅歸於無。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後世,在六趣中生生世世輪迴。唯有超越苦的聖者,才能出離輪迴,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

()因果法則:佛教認為,人的任何一個心念、行為,乃至所說的一句話,都將留下影響力。身口意活動不只影響到當下相關的人、事、物,也給自己多一次的熏習,形成了習慣性與性格,甚至還會影響到今後的善惡報應。所以,任何心念、言行,不論別人有沒有看到,上帝、神明知不知道,法律有否規定……,凡是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果,因果業報如影隨形。

()物質與精神平衡發展:有情生命是統合物質與精神二者,身、心相依的存在,絕不只是物質的聚合。近代文明偏重物質而輕忽精神的偏頗發展,必須加以修正。

()利益全體人類:佛教並不反對科學的進步,反而樂見各方面的進展,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但呼籲科學的進展、法律的規範,應以利益全體人類為目的,而不應淪為少數人奪取私利的工具。

()生命的終極關懷:醫學或科學與佛法,所探究的是不同領域的課題,即使人類壽命延長到兩千歲,也因科學進展而擁有舒適便捷的物質生活環境,乃至精神生活的享受,人類一樣要面對生、老、病、死,面對身心苦樂的感受。佛教信仰不只是心靈寄託,不等於儀式,並非只為祈福免禍,不講求法術魔力,不在追求奇蹟,而在觀照生命的實相。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指引我們面對真實的人生、提昇生命的態度、方法和方向,在過去適用,在今日重要,在未來依然有其永恒的價值。

本文但盼拋磚引玉,引起各界提出更精闢的見解,用更宏觀的眼光,展望生命長流的因緣脈動。期許各領域的專家在調整道德、法律……等架構時,每一個人在面臨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抉擇時,更能掌握利益一己乃至全人類的大方向,發揮「有情」真誠的關懷之情。 

n註 釋:

註一:<人類基因組之圖譜完成 啟歷史新頁>《中國時報》,民89627日,第1版。

註二:<跨種遺植,鼠背長出人卵>《中國時報》,民89627日,第13版。

註三:大正24,577a

註四:大正2,715b,716b

註五:大正24,336c

註六:大正1,791c

註七:《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二十:「有情作業還有情受,非無情受。」(大正24,203c)。

註八:《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七,大正23,776b

註九:不過,如果情識一旦著於機器人上,或許有一天會出現機器人「有情」也說不定?

註十:大正31,1a

註十一:《長阿含經》<佛說信佛功德經>,大正1,255c

註十二:大正31,60b

註十三:大正31,7b

註十四:大正16,692b

註十五:「色」指色蘊。「名」指識、受、想、行蘊。

註十六:武光東<也談人類複製>《科學月刊》,28(5),1997年,pp.380-382

註十七:種子係指其生果功能而言,乃為現行諸法(現在所顯現之諸現象)熏習於阿賴耶識中而形成一特殊之習性者,故又稱習氣或餘習。

註十八:一位女士所稱,為刊登於《中國時報》的廣告,民8952日,32版。

註十九:尚會鵬《印度文化史》(台北,亞太,1998)p.126

註二十:《長阿含經》卷十七<沙門果經>(大正1,108b-c),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主張。

註二十一:梵文anu,意譯「極微」,音譯「阿鎒」、「阿菟」,被稱為是構成色法的最小單位。

註二十二:大正31,61a

註二十三:大正2,243b

註二十四:大正31,61a

註二十五:大正31,60b

註二十六:大正31,60b

註二十七:徐梵澄《安慧「三十唯識」疏釋》(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p.49

註二十八:大正31,60a

註二十九:大正31,1a

◎本文載於第六期《青松萌芽》頁18-25

 

來源:www.gaya.org.tw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