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論佛教的中道思想
道因
23/05/2016 07:0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說到中道,會讓人產生很多聯想。在政治上,我黨走過左傾、右傾的歷程,結果哪一種極端都使我黨蒙受重大損失;在當代商品經濟時期,尤其要把握市場動態,任何違背價值規律的生產必將受到懲罰;現在的教育界也存在著知識和能力兩個培養極端的問題;……佛教上也講到,人類從轉輪聖王治世到逐漸墮落,最後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然後人痛定思痛,逐步去惡修善,重新又回到轉輪王治世時代的發展歷程……。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一條中庸之道。政界的人一直在根據國內外動態調整自己的施政綱領;商界的人則時刻關注著經濟杠杆的傾向;教育界的人也在對治兩極端而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無數的智者始終在探索著人類何去何從的大事……這一切的一切表明,任何事物的發展似乎都有它的一根軸在起作用。這根軸有點類似於哲學中講的波浪式前進--及螺旋式上升所圍繞的中心軸。似乎,這一根中心軸就是我們追求的中道

  佛法中的中道思想也是在釋迦王子經歷了兩種極端後提出的。身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過著人間天堂的生活,世間所謂的美好--美女、金錢、地位可說是應有盡有。但勇於探索真理的王子發現這聲色犬馬的無常、苦性,於是毅然出家修行。當時的王子,受外道的影響,認為情欲是苦的根本,只要克制情欲,就能離苦得樂得解脫,於是他做起了種種折磨自己的苦行。六年苦行後,奄奄一息的王子受了牧女的牛乳供養,才得以恢復體力,繼續在菩提樹下修行,直至成佛。因此,釋尊在鹿野苑初為五比丘說法時即強調:在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

  於是,一般人對中道的理解即不流於極端的縱欲,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態度。那樣的悠閒自得倒似乎與中國古代文人提倡的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那種恬淡的生活理念相一致。但佛法是絕不止於此的,他提倡勇猛精進,認為唯有精進才能打破我們凡夫本有的習氣,而獲得超升。古大德們的懸樑刺股夜不倒單克期取證更證實了精進對於學佛的重要性。雖然如此,這種苦行似的精進又非常人輕易所能為之。我曾試過夜不倒單地精進念佛,但結果搞得身心俱疲,休息了好多天才得以恢復。這樣,似乎這佛法的中道很縹緲,有種可談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

  事實上,佛教的中道絕不是如此模棱兩可,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即中正,中心,如實,即中正不偏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為本的事事物物的核心,窮究它的真相。解決一個問題,必須以中正不偏的立場,從關涉到的各個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的結合點上深入推究,徹底瞭解問題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佛陀就在人生的現實活動中去把握人類活動的法則。結果他發現:人之所以會走向兩個極端,是由於人的人生觀是建立於情意的。縱我的樂行與克已的苦行都根源於情意識的妄執。多變的情意識肯定會導致人的行為的多變,所以人始終在兩個極端及兩端的交替歷程中吃苦也是必然的事。釋尊否定了這種妄執,提出了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這就是以智為本的緣起中道及八正道的中道。

  緣起法,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動的規律。如來離于二邊說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生緣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純大苦聚滅(《雜含》卷十二)。這是闡述了一切事物發生,消滅,存在的理由。人生的痛苦,為什麼會發生存在?就因為有邪謬的思想這一因;反過來說,因無就果無,糾正了邪謬的思想,停止了錯誤的行為,痛苦的後果就可以消滅了。

  緣起中道一正一反的兩在定律,說明了流轉與還滅的必然律。這緣起因果的起滅,還是在現象的表面上說,還不是深入的,究竟真實的。在一正一反的緣起相對性中,鞭辟入裡,真顯空性,才是第一義的。觀彼悉皆虛偽,都不見真實……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人看見生,就以為實實在在的生,看見滅,就以為實在的法毀滅了。這是落于二邊見的。聖弟子則不然,看見法生起,遣離了無見,但並不執著以為是實有;看見法消滅了,消除了有見,但並不執著以為是斷滅實無。因為依著緣起法的因生果生,因滅果滅,一切法是活潑潑的可有可無,可生可滅。假若是實在的、實有,就不該滅而無;實無,則不該生而有。所以在法的可生可滅,可有可無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體見到一切是關係的,沒有實性的,有無生滅皆是不實的假名,本性是畢竟空寂的。這中道的空寂律是緣起性空的真義所在。

  除此緣起的中道,還有八正道的中道。它告訴實修者所應採取的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人的言語、動作、感情、意志、生活方式,一切都納於正軌,使他得當合理,這就是中道的內涵。八正道的行為也是符合緣起的,也是眾緣和合而成的,也就是說,修行從初發心到得果,不是單靠一法可以奏功的,而是法法互相資助,互為因緣的。這對我們很有啟示。我們同學中有兩種傾向:一者偏重于修行,認為我只要一門深入,不需要研究經教,到時功到自然成,一切皆通達;另一種偏向於研教,認為我明白通達了一切教理,自然就契入佛陀本懷。我認為這二者本非矛盾的,二者互為因緣,互相促進的,懂得一定的教理對修行是有幫助的,而研得的教理還需要靠修行去實證。而說到底,兩者皆為修行成功的條件因緣,本性還是空寂的,執取不得的,在中道行的過程中,最初應該用道德的行為(法),去改善糾正不道德的行為(非法)。但這是道德善法,也還是因緣所生,還是自性空寂的;假如妄執,取相執實,那麼與性空不相應,始終不能悟證性空而獲得解脫。可見善法功德法也是執取不得,所以執取不得即因為善法的本性空寂。龍樹菩薩說:功德法如燒紅了的金錢,雖是值錢的東西,可是千萬取不得。所以這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還是空寂的,它與中道的理性是相應的。

  緣起空的中道,遣離了一切錯謬的思想;八正道的中道行,離苦樂二邊而不取相執著。這兩大中道法是相輔相成而圓滿無缺的。二者有機完整地構成了佛法的中道思想。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