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通常是指人或其它有情從死亡到轉生之間的一段短暫的過渡生命狀態。然而,關於中陰身有無的問題,南北傳佛教有著不同的看法。
最近筆者讀到一本南傳佛教的《何去何從——業·斯旺·轉生》(馬來西亞籍南傳佛教高僧奧智達比丘著,2003年香港聞思修佛法中心禪行編譯組編譯出版)的書。書的序言中談到南傳上座部佛法中,在有情從死亡到投生之間的過程不安立中陰身。人在死後無論是轉生善趣人、天,或投生惡趣地獄、鬼、畜生,頃刻即完成,無需在所謂的“中陰”階段停留。
漢傳佛教秉承印度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乃至大乘佛教的觀點,認為人死後即進入中陰階段。在各中陰階段帶來相應的投生因緣,則七天還會轉變一次,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覓得結生因緣而進入六道之中。
藏傳佛教不僅建立中陰之說,《中陰救度密法》中還說中陰身從前至後將會見到密法的本尊(某類修密法者最高成就的標準),即可能見到寂靜尊甚至憤怒尊等。
關於中陰身的有無問題,在有部的《大毗婆沙論》中論師們曾進行過辯論:一些論師認為人死後必須進入中陰階段,然後轉生;另一些論師則認為人死後不必經歷中陰階段便入六道。
眾所周知,參加《大毗婆沙論》結集的是五百大阿羅漢,他們提出的觀點都是經過神通道力實地觀察的結果。同樣是阿羅漢以深妙智慧予以觀察,何以有如此相反的結果?
答案是:某些人死後先進入鬼道,然後從鬼道中死亡,再轉入其他五道。
既然如此,安立中陰者,只是以這段短暫的鬼道期為中陰而已。否定中陰者,直接認為這只是鬼類的生死,而並非什麼中陰轉變。
可見在有情轉生的問題上中陰的需要與否,其本質還是一樣的。
儘管南、北傳佛教對中陰有無的看法在本質上並無差別,而這卻導致了兩派佛教對於死亡的不同態度!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根據其中陰理論制定各類複雜的超度亡靈的宗教儀規及相應的宗教活動。如漢傳佛教中有規模宏大、長達七天之久的水陸法會等,南傳佛教則更多的是給與垂死者的臨終關懷,或簡單地對死者予以誦經超度等。
關於漢傳佛教過份地重視超薦亡靈,以致中國民間普遍認為佛教只是度亡的宗教。現在佛教徒中有許多人的“學佛”、“修行”,致使期許或預約死後得到超度而已。臺灣某居士曾聲稱死後不需要他人超度,印順導師即讚歎道:“這才是真學佛者”。可見呼喚學佛之正見真是迫在眉睫!
又因為漢傳佛教對中陰理論的執持,給了民間鬼神迷信習俗予以理論上的支持,甚至與之相互滲透融合,致使純正的佛法變得愈來愈模糊,蒙受的垢穢越來越深,這不能不引起有志與弘揚正法或者關注佛法命運者的深思和憂慮!因此祈求正法久住,回歸佛法質樸的本源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