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於台灣
前言
智首問舉德徵因
文殊答標德顯因
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總結
圓滿菩提心
培育佛教新血
心燈永明
壹、前言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淨行品〉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一品,若要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經名,那要很長的時間,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講經題。至於翻譯這部經的實叉難陀法師,是唐朝時于闐國精通三藏的沙門,現在也沒空詳細講他。
現在要講的是〈淨行品第十一〉。淨,是清淨,清淨是對著染污而言。要是染污,就是不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什麼清淨了?身口意三業清淨;什麼不染污了?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這是沒有染污。如果你身口意染污的話,就是凡夫。那麼說:「二乘人已經得到無漏了,他也是清淨吧?」不是的。二乘無漏是無漏,但是沒有利他的這種德行;因為沒有利他的德行,所以談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清淨行就是菩薩行,菩薩所修行的。大乘的菩薩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既能自覺,更能覺他,所以他修這個清淨的行門。這種清淨行門,是所有修道人都應該遵照去修行的。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淨行(音橫)也可以讀成淨行(音形),就是修行,你去做。在這一部品前講的是「信解門」,而這品就是「修行門」了。你光信、光明白,若不修行,那也是沒有用的,佛教是要躬行實踐,老老實實去修行的;是要自己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行。我們每一個佛教徒應該特別注意,特別著眼這一點——應該自己去修行,不是叫人家修行,我不修行。要自己躬行實踐,以身作則,老老實實地去修行,不用任何手段,任何虛偽的宣傳,就是事事求實,實實在在地依法修行;知道一點就行一點,知道兩點就行兩點,不是知行不合一的。
中國明朝時,有位王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他說你為什麼不行呢?就因為你還沒有知道;你如果真知道,沒有不行的。真知就能真行,真行才是真知,這是「知行合一」這種學問。那麼這種學問,雖然它是儒教的道理、學說,不妨把它借來用到佛教的道理上。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於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那麼說食呢,也是一樣的,譬如你說這個飯好吃,這個菜好吃,又這位黃代表在新店買那個什麼鍋貼,什麼大餅啊,能放兩個禮拜也不會壞,又可以做湯吃。你單單這麼說,若不真實去吃,那是沒有用的。這說食、數寶都是同一道理。
佛教的道理是最高無上的,所以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不容易遇,不是不容易遇,就是不容易行。遇,還比較容易,就行是很不容易的。「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是行,就是修行。「願解如來真實意」,我願意明白佛這真實的道理。為什麼願意真明白?就因為要老老實實去修行,你真明白了才能老老實實去修行。
那麼〈淨行品〉,就是出家人所應該遵守的一種法規,出家人所不應忘的一種準繩,這是一定要遵守的;因為你遵守這種的方法,才能到彼岸,才能成佛。所以從出家到覺悟成佛,都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那麼這部經前邊所講的信解,就是明白了;這一品就是要去修行,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是這一品的意思。「行」就是你所行的;你所行的要清淨,不單一種的行要清淨,種種的行都要清淨,所以有一百多願。
在這一百多願裏邊,有二十個「云何」;二十個「云何」裏邊,又有十一段;在這十一段裏邊,每一段又有十句;合起來是一百一十種的願,一百一十種的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三業是什麼?就是身口意三業。我們人修行不要向旁的地方去找,就要自己迴光返照,修我們的身業清淨,沒有殺盜婬;意業清淨,沒有貪瞋癡;口業清淨,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本來這一些事情,學佛法的人差不多都懂的;但是都懂,所犯的毛病就是都不能清淨。你要能三業清淨,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都沒有過失了,三業清淨,這就是修道人最要緊的。
身有三惡:殺、盜、婬。我們要將殺生改成戒殺放生,為什麼要戒殺?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認識上天的好生之德,所以就要戒殺。再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如果殺了一個眾生,就等於殺一位佛一樣;能這樣想,就不會殺生了。還有眾生都是好生惡死的,無論大小的眾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你看螞蟻那麼小的東西,見到人都趕快跑;可惜它沒有火箭,若有火箭,見到人它也會坐著火箭到月球裏去,就會跑得那麼遠!雖然它沒有火箭,也要逃之夭夭,跑得很快的。
我們人身上有虱子,在南方人這個虱子很少的,因為常常沐浴,常常洗衣服;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冬天不是常常沐浴、洗衣服,衣服裏就有很多虱子生出來。你把衣服一脫下,這虱子也就跑得很快,要躲藏起來。為什麼它這樣?就因為它好生惡死,這麼小的動物,這麼小的畜生都願意活,不願意死!各位想一想,由這一點我們人都應該戒殺放生。
古人有幾句話說得很好:
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試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這千百年來,人人都做一碗的羹湯,這一碗羹湯不要緊,但是「冤深似海恨難平」,這裏頭的怨恨、仇怨,好像海那麼樣深,這個恨不容易填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你若想要知道世界上戰爭從什麼地方來的?「試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你去聽一聽屠宰場是個什麼聲音;不是豬哭起來,就是羊叫了,再不就是牛哭起來。這樣看來,這種的冤氣越結越深,所以就結成世界上戰爭的浩劫。這個道理是很淺的,可是也就因為很淺,人人都不注意,忽略了;忽略了,就造成浩劫。這是一個殺的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戒殺。
盜,「不告而取,謂之盜。」古來廉潔的人,「一芥不以予人,一芥不以取諸人。」一芥就是一根芥草;一根芥草也不隨便送給人的,也不隨便去拿人的一根芥草。他為什麼這樣?就是廉潔自守。廉潔自守就是自己要乾淨,乾淨也就是淨行了,這廉潔就是淨行。廉潔自守的人是這樣的——不隨便要人的東西,不隨便送禮給人,也不隨便受人的禮物。這是很清高的人有這麼一種的行為;反之,就是不清高,但也不要太過了。「盜」字,就是不告而取人家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人家,就拿走了,這就犯盜。譬如別人的東西,你或者沒經過他的允許,就拿來送給人,這也是犯盜的。
在《論語》上,孔子說:「孰謂微生高直?」誰說這個微生高是直心、很直率的?不是的。為什麼我這樣說他?我告訴你們各位——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就說了——你們知道嗎?這個微生高,有一次有個人向他借一點醋,「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高自己沒有醋了;但他想討好這個人,就到鄰居去借一點醋,再來借給這個人。孔子說這樣不是直心,是彎曲的心;所以有人說微生高很直率、很耿直的,孔子就批評說不對,他不是耿直的人。因為你自己有,就借給人;沒有,就不借;可是你又到鄰居借醋,來討好這個人!所以孔子批評他,說他不直。直的就不會盜,那麼他這個彎曲,或者近於盜,但也不能說他是盜。講到「盜」字的微細處,即使在心裏想要貪求人的物質,這都是有多少不合乎戒律了。
至於婬,更是不容易守的,人人從無始劫以來,都從這個染污法生出來的,所以婬欲的念頭也不容易清淨。淨行主要的就是對治婬欲,《楞嚴經》上說:「婬心不除,塵不可出。」婬欲心要是不斷,你想修行,「譬如煮沙,欲其成飯」,好像蒸沙子,要令沙成飯,無有是處。那麼婬欲的念頭是很要緊的,我們修道的人一定要清心寡欲,斷欲去愛,能這樣才夠上清淨;若不這樣,就談不到淨行了,所以〈淨行品〉,就是要真正清淨。
那麼方才說身有三惡:殺、盜、婬,意也有三惡:貪、瞋、癡。貪,是貪而無厭,不知道厭足,再多也覺得不足。這個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就常常有一種憂患,知足就會常樂。貪,貪名譽是貪,貪權力、地位、領導也都是貪。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是為大眾謀幸福,不為自己,那不一定是貪。
瞋,就是你貪不到,就生出瞋恨心。瞋心一起,八萬障門就都打開,「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為什麼人有瞋心?這就是業障重,脾氣就大,無明火也就大;要是業障輕的人,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脾氣。
癡,就是癡心妄想,不應該想的他要想,不應該得的他想要得,不應該成的他要成,不應該做的他想要做。我常常為人講這幾句話,好酒色財氣的人,貪花的人就想:「啊!我這花若天天都開著,多好啊!它總也不謝,總也不落。」就打這癡心妄想,「好花常令朝朝艷」,希望我種的花天天都能這麼新鮮豔麗。歡喜玩樂的人就想了,他說這月光呀,要是每天晚間都這麼圓,每天晚間我都可以在這月下賞月,你說這有多好!所以他說:「明月何妨夜夜圓」,這個明月為什麼不每天晚間都是圓的?白天太陽每天都是圓的,怎麼月光不每天是圓的呢?它也應該每天晚間都是圓的,那多好!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大地有泉皆化酒」,大地所有的水池都變成酒池;這醉貓就想所有的水都變成酒,他也不用拿錢買酒,到處都可拿酒就喝。而財迷呢,他打什麼妄想?「長林無樹不搖錢」,所有的樹林都變成搖錢樹,我一用錢的時候,到那兒一搖,就有很多錢來,你說這有多好呢!那麼這就是一個癡——愚癡。
還有,關於愚癡又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為各位說明這癡。什麼呢?他就想了,想什麼?沒有讀書,卻想得到某個最高學府的博士學位。你說他根本連小學也沒入過,斗大的字也不認識幾擔,就想要做博士,這是不是癡心?這還不算,還有沒有種田的,到時候看人家收穀,他也想要收穀;春種秋收,你春天不種,秋天怎樣可以打糧呢?這也是一種愚癡。還有,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沒有讀書想中狀元,這都是一種癡心。
這個癡心,說是很容易的,但是除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出家人才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意有三惡:貪瞋癡。
口,我們人所造的罪業都因為這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講錯一句話,就得到一種災禍;你若吃錯了東西,就生了病。又有惡口,惡口就是罵人,無論見到誰都罵。我遇到很多這種人,就會罵人,文章除非他不寫,一寫文章就是寫罵人的文章,和人家來做筆戰,這也是惡口之一;說話罵人,也是惡口。
兩舌,專門會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對甲就說乙怎麼怎麼不對,對乙又說甲怎麼怎麼不對,來回挑撥離間,挑撥是非。綺語,就是說一種很不正當,邪知邪見,很不清淨的這種話。妄言,就是打妄語,無論說什麼,他一定要打妄語,不打妄語就不能活著;一天不打妄語,就會死了,所以一定要打妄語,他就依賴打妄語而生存。
口有四惡、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合起來身口意三業應該清淨,才能修行;三業不清淨,就不能修行。所以在早晚課誦本上,有四句話說得很好: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往昔所造來的一切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都從無始劫以來,因貪心、瞋心、癡心所造成的;若沒有貪瞋癡,不會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就因為貪瞋癡才造出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從身語意之所生」,從我身,從我口——就是語,從我意念所生出來的這些罪業,「一切我今皆懺悔」,那麼一切一切,我現在都要懺悔。你能懺悔,就能清淨;不懺悔,就不能清淨。你不能三業清淨,就談不到淨行,淨行就是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沒有了。
我們多生多劫所有的習氣,好像我們一講話就笑人,人家有一個什麼不對,我就笑一笑,譏笑這個人。為什麼要譏笑人?這都是往昔的習氣——就歡喜替其他人洗衣服,為其他人照相,自己本身的相怎樣?不會照。不能迴光反照,不認識自己;不認識自己,就把自己忘了;把自己忘了,道業就不成就。我們聽佛法、學佛法、研究佛法,必須要身體力行。不身體力行,你就學多少年,我相信盡未來際,也是一點用都沒有的,只是得到一種狂慧。說起什麼,就:「我知道了!」但是知道,做不到;你沒有做到,這就像那個石頭人,能說不能行。我們佛教徒要是每一個人都注重實行,注重修行,又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模範,做個真正好的好榜樣,這對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我們要真真實實地做佛的一個弟子,真真實實替佛爭一口氣,我們是個佛教徒,佛教不興就是我沒盡到我的責任,每一個人要負起復興佛教這種責任,佛教一定會發揚光大的。所謂末法,一般人說:「現在末法了,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了!」這是魔王所說的。末法,越末法我們才越要修行,越要持戒,越要給釋迦牟尼佛爭一口氣。我們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信徒,真正的實行者,依教奉行的一個弟子。我們若這樣,每一個佛教徒,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能負起佛教的責任,那麼佛教就是正法又出現於世了;正法出現於世,就會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有證果的聖人出現,眾生的苦也就沒有了,福也增加了。所以我們佛教徒不是說佛教末法了,我們不要管了。末法,是誰做的末法?是人為之,是人做出來的,不是生來就是末法。所以我們要發願,要護持正法,要令正法久住;每一個人不要袖手旁觀,我是個人,就要擁護正法,況且我是個佛教徒呢!你是個佛教徒,佛教衰了,你還看笑話,說:「佛教沒有了。」佛教沒有,對你很好嗎?對你很有面子嗎?不要這樣想。佛教沒有了,我們應該生大慚愧!在有生之時,一定要護持真正的佛法,令正法久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負起來的一種責任。
上列說明三業離過成德,離身口意三業的過,沒有錯了。
〈淨行品〉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的悲行和智行,為它的宗旨。至於它的趣向是什麼呢?就是以成就普賢菩薩這種真實的德行,為它的趣向。我們每個佛教徒都應該依〈淨行品〉裏邊所說的每一個願去修行,我們立定這個志願,立定這個目標,要依法修行;人人若依這種方法去修行,都可以很快就成佛了。
〈淨行品〉,行就是你所行的,淨就是清淨。就是要你所行的清淨,才能得到聖果;如果所行不清淨,這一定不能得到聖果。那麼這一品的文,在《華嚴經》它是第十一品。
卍 卍 卍
這次講經法會的成立,各位佛教的耆宿都在百忙中來參加,我覺得很慚愧,很對不起各位,因為沒有什麼好的法食來供養各位。但是我的願力是不錯的,我的願力是什麼?第一、願意本堂曹居士夫婦兩人,祝他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護法成就一切人的道業,這是很值得人來讚歎的。第二、願意來這個法會結法緣的大眾,都是智慧開朗,善根增長,早成佛道。第三、我還祝願當今總統政躬康泰,福壽綿長。這是我三個意願,希望各位護持道場的人,早成佛道。至於我所講的經典是很普通的,並沒有什麼玄妙來談,我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你們要老老實實地聽。最好把心的門戶打開,心的門戶打開,沒有門戶之見了,那麼對佛法一定能領會得多一點,這是我今天對各位所說的。
再者,我在美國金山寺,每天晚間講經,禮拜天、禮拜六則講兩次,都是我講。為什麼我每天都要講經?因為我每天要吃飯嘛!每天要穿衣服啊!我若一天有衣服穿、有飯吃,就一天要講經。我講經不求任何代價的,所以在美國那兒天天講經也沒有人供養,也一包紅包都沒有,那麼我到外邊也是這樣。我常說我有一口氣的時候,就要為眾生說法,不管我說得好不好,我都要說;甚至沒有人聽,我也要說。沒有人聽,我就為桌子講,為板凳講,不管有人聽、沒人聽。所以我也不需要哪一個說:「啊!給這個法師一點面子囉!明天還去擁護道場。」如果不願意聽的,只管請便,因為我講的的確是很普通的道理,這是我一貫的宗旨。因為這樣,我在美國那兒講經,不管人多人少,人多一樣講,人少也一樣講;但是有很多外國人都常常來聽,不會中國話,他們也歡喜來聽,這是在美國那兒的情形。你們若歡喜聽我在美國的情形,有機會我可以介紹給各位聽一聽。今天各位若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一問,我們就以普通談話的方式來談一談。
卍 卍 卍
貳、釋文
A1、智首問舉德徵因 A2、文殊答標德顯因
A1分二 B1、標問答之人 B2、陳所疑之問
今B1、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這一段文就是解釋正文了,昨天晚間已經說過在解釋正文裏邊,有二十個云何,這就是問,問種什麼因能結什麼果,怎樣可以得到菩薩的果位?怎樣才能得到十住這種的果位?所以互相設出來問答,來表明這種因果的道理。在這二十個云何中,分出十一小段,每一段又有十句,這十句也是表示重重無盡的道理。《華嚴經》的道理是重重無盡的,也是無盡重重的,這個道理說不完,只用十句來代表,所以每一段裏邊就有十句,合起來就是一百一十個願,一百一十種德。
第一段是說三業要清淨,要離開過失;三業離開過失,業就沒有了;沒有業,就成就修德,所以第一段就叫「三業離過成德」。第二段是「得堪傳法器」,得堪傳法器這種的程度,能得到可以做為法器了。法器就是能說法,教化眾生。第三段是「成就眾慧」,能成就一切的智慧。第四段是「具道因緣」,具足修道的因緣。第五段是「於法善巧」。第六是「修涅槃因」,你在修因的時候,要修涅槃的因。涅槃是梵語,中譯是不生不滅。第七是「滿菩薩行」,修行要滿菩薩所修行的道路。菩薩所修的是什麼?就是六度萬行。第八是「得十力智」。第九是「十王救護」。第十是「能為饒益」。第十一就是「超勝尊貴」。
現在講講六度,常常聽經的人,一定對六度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清楚是清楚,你行了沒行?這是個問題。所以已經聽過經的人,不妨聽多一次;沒有聽過經的人,不妨注意聽一聽。
六度,第一事布施。布施對治慳貪,就是要捨。貪的人就吝嗇,不會布施給人,就叫人家布施給自己,這是刻薄慳吝、吝嗇。那麼若沒有貪心呢,就會布施了,所以布施就對治每一個人的慳貪。說:捨得捨得,你要捨才能得,你若不捨就不得。《地藏經》上說:「捨一得萬報」,捨得一分錢,就得萬分那麼多的報。其實我們做布施的時候,也不應該有一個得萬報的思想,不應該說:「我布施一文錢,將來我就富貴到極點,或者得到什麼好處了。」不該有這種思想。為什麼不該有這種思想?你若存一個得報的心,那還是一種貪,說:「我布施了,現在我捨了,將來我得優厚的果報,得最多的利。」我不是譭謗你,你這個莫如去放高利貸,這也就等於放高利貸一樣。你要是布施一文,將來想要得萬報:「你看我布施一文,就得萬萬文這麼多的報。」這不是高利貸是什麼?
那麼我們布施應該要怎麼樣呢?這個布施就是我本來就應該布施,是我的本分、我的天職!不應該存一個獲報的心,絕對沒有一個所求在我這布施裏邊,這才叫淨行!各位聽經聽到這一點,明白這一點這價值已經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常常這樣講,怎麼說?我說:「我這個出家人,絕對不拜韋馱菩薩。」各位或者想我這種思想一定是很不正常的:「為什麼韋馱菩薩你都不拜?他是護法嘛!你不拜韋馱菩薩,那他不護你的法怎麼辦?」我告訴你們,我之所以這麼窮,就因不希望他護我的法,而希望他護旁人的法,不要護我的法。為什麼?我要是一個真修行人,我不叫他護法,他也要護法我的,因為他應該盡他的責任。如果我不修行,單單給韋馱菩薩叩幾個頭,請他來護法我,他就護法我了。這樣一來,我說他不夠韋馱菩薩的資格。為什麼?他也貪污,也賣法啊!哦,人家向你叩幾個頭,你就護法;不叩幾個頭,你就不盡責任了,這豈不是貪污嗎?各位想一想,我要是修道的人,我不向他叩頭,他也應該護我的法;我若不修行,就是向他叩頭,他也不應該護我的法;所以我不向他叩頭。這是我的思想、宗旨。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各位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真真明白佛法的真意,不要糊裏糊塗地一天到晚拜佛,磕一些個糊塗頭,這把菩薩笑得嘴都大了。為什麼?他說:「唉!這麼糊塗,這個人真不堪教化!信佛了,說是沒有貪心,還一天到晚向我叩頭,又求發財,又求陞官,又求什麼事情一順百順,諸事平安。你說這種思想,這個......,你自己心裏平安,還要求我幹什麼?你自己心裏若沒有毛病,沒有貪瞋癡了,那自然就一順百順,何必向我叩頭?真是呀!可憐可憐!」你看這樣子,本來菩薩都在那兒入定,你這一拜、一求他,把他求得也笑起來了,所以我說這把菩薩的嘴都給笑大了。
那這該怎樣?我們向佛叩頭的時候,不要有所求。有所求就向佛叩頭,無所求的時候就不叩頭了,是不是?在佛教裏這種的思想,應該改善。我所說的道理,各位不妨用你的智慧來想一想。如果我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我絕對接受你們告訴我:「你講錯了,這個地方不應該是這樣。」如果你的理論比我這個正確的話,我絕對絕對接受你的思想。
所以談到布施,不應該有一個獲報心。古人有一副對聯說得很好:
讀書雖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為善不期獲報 自然夢穩神清
「讀書雖未成名」,我讀書雖然沒有中狀元,沒有成就我這個名。這個名,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雖然沒有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也讀了很多書;讀了很多書,所以「究竟人高品雅」,人格也清高,品性也雅、也好了。雅,就是很好的。為什麼你人高品雅?因為你讀過書,不會很粗氣的。
「為善不期獲報」,你做善事不要等著,這個「期」就是等著,做一點善事了,就站到那地方等著。等什麼?等好的果報。你不必等著那好的果報,也不管它有沒有好的果報,可是怎麼樣?你「自然夢穩神清」,作夢也沒有噩夢,因為你做過善事,心裏都很慈祥的,沒有暴力;沒有暴力,就不會作凶夢了:「啊!我作夢,人家拿槍要打我。」不會的,你自己不用槍去殺人,人也不會殺你的,你在心裏上已經很平安了,所以夢穩,你自然作夢是作好夢,做平安的夢。神清,這個清就是明白、清醒。你的精神也非常地明白,精神一定很快樂的;很快樂就是很清醒的,你腦筋不會愚癡。
這樣一說,所以我們布施應該認為,這個布施就是自己的責任。各位想一想,我所說的這個是一種理論,不是像有的人說:「你做布施啦!布施,你的功德無量。」我告訴你,無量就是沒有,無量嘛!所以不要聽這個,你若聽這個,我保證你永遠不會明白佛法的。你不要盡說:「啊!這是個大居士!他做了很多好事。」很多,有多少?拿個秤秤一秤,喔!沒有。那麼要怎麼樣?這個做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有是有,但不要存一個有功德的心。要所謂:
有心為善,雖善不少;無心為惡,雖惡不乏。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各位若明白這兩句話了,今天晚間這堂經就沒有白聽。說:「這個我們早都明白了,法師你不要講,我們很不願意聽的。」就因為你不願意聽,我才講給你聽;你若願意聽,我也不講了,就這麼奇怪!這個法師就是願意講人家不願意聽的,方才恆由不是說了嗎?盡講我們的毛病,一講,有的受不了就要跑。你跑就跑,你跑我也不留,你在這兒我也不攆,我就是這種宗旨。
談到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不是說我們捐出來幾億造個廟,這就是功德了。你看人家諸佛菩薩所布施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有外財、內財。外財,家、國、城池、妻、子都可以布施。哪一位能有這樣的勇氣,把自己的家全都布施了?布施了,還沒有一個布施相在裏頭,還不存一個:「啊!我把我家布施出來了。」要沒有這個,要行所無事,這才是根本的布施,這叫難行能行,難捨能捨。國,我的國,我把它布施了,讓給旁人了,不要了。誰能這樣?你看釋迦牟尼佛,捨棄國榮,國家的王位都不要了,到雪山修了六年,每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骨瘦如材,皮骨林立,因為吃一麻一麥嘛!他有太太,太太也不要了,也布施了,我不管妳,妳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子,又有羅侯羅,也都不管了。你看!這才叫大丈夫、大英雄、大豪傑,這才叫超人呢!所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樣的人,所以他成就道業,創造偉大的佛教。以上是往外來講,這是外財。
往內來說,身心性命、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都可以捨了。行菩薩道,把一切一切都看空,看假了,有人需要我的頭,我割下來布施給他。各位想一想,這個難不難?有人想要頭,他都可以布施給人。這種菩薩道是不容易行的,所以舍利弗聽佛提倡行菩薩道,他也想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就到外邊去行菩薩道,遇到一個人在路旁哭。他發菩薩心了:「哎!這個哭的人一定有苦,我一定要幫助他,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幫他解決。」於是很親切、很慈祥地問這個人:「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可以告訴我嗎?我願意幫助你。無論你有什麼困難的問題,我都要幫助你,你不要哭了。」這個人睜開眼睛看看他,說:「你真能幫助我嗎?」他說:「我是想要行菩薩道,我一定會幫助你,有什麼困難你告訴我,大家不客氣,你說啦!」
這個人就說:「我為什麼哭?因為我母親有病,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一看這病,要用一種藥來治。我到各藥材店裏去買這藥,都買不著,所以我母親的病一定治不好了。」
舍利弗一聽,說:「那你究竟要買什麼藥,告訴我一聲,我可以幫你去找。」這個人就說:「我所需要的藥就是人的眼睛,若有人的眼睛,就可以把我母親的病治好了,這是醫生說的。但是我到各藥材店去買眼睛,沒有一個藥材店說有人眼睛的。」當時不像現在,現在就有眼庫,保存眼睛,可以換人的眼睛,或者可以做藥品;當時科學沒有這麼發達,所以眼睛這種藥品就沒有。
舍利弗說:「這沒什麼問題,你只要用眼晴,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你,你拿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好啊!你真能布施嗎?不是說假話嗎?」「唉!說什麼假話!」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珠挖出來。挖出了,很痛的,但是還忍著,就把眼睛給這個哭的人。這哭的人拿起一看,又看看他,說:「啊!你弄錯了。」「怎麼弄錯了?」「我母親所需要的是左邊的眼睛,你現在給我的是右邊的眼睛,這個不對了!你右邊的眼睛不能治我母親的病。」說完了,把這隻眼睛拿起摔到地下,一摔,就摔碎了。摔碎了,舍利弗這一回,啊!考不上了。我常說有這幾句話:
一切是考驗 看爾怎麼辦
對境若不識 須再從頭煉
那麼舍利弗把右眼挖出來了,人家是要用左眼,他捨不得了;捨不得,就退回來了,說:「唉呀!這個菩薩道,真難行,我還是要去做比丘好了。」所以退這個菩薩位,又回來做比丘。你看!大智舍利弗行菩薩道都不能難捨能捨,何況我們平常人呢!不要說要我們的頭,就要我們的眼晴,不一定就捨得。所以這個布施,行所無事是不容易的。
那麼外施還容易,內施不容易。內施就是頭目腦髓,甚至於自己整個身體都布施。各位想一想,能不能做到這種行菩薩道的程度?若不能到,那你切記不要自滿,不要說:「哦,我是個什麼大修行人哪!或者發菩提心的啊!」你發一發菩提心,要經過考驗才甘心呢!考不上,那還像讀書的學生,沒有及格一樣的。
這次我到越南,有位法師,他有一個皈依弟子,能言善辯。他說什麼?他說:「我們在家人也不殺生,也不偷盜,也不邪婬,也不妄語,也不飲酒,這和受戒是一樣的,何必又要去受戒呢?」和他師父常常這麼辯論,他師父也沒什麼話講。這次,他又拿這個話對我辯論:「我們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受戒,只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守五戒嘛!何必又受戒呢!」「你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你在家裏讀書和在學校讀書一樣的嗎?你在學校裏讀書,會得到一張畢業證書;若在家裏讀書,有沒有人發一個證明書給你呢?」他一聽我這麼講,說:「這個有點道理。這個有點意思,啊!還是要受五戒。」還是要經過考驗,要經過證明的。我說:「那你明白了,我也不用再對你說什麼。」
我相信各位也有這種情形的,也有說:「我們在家居士比出家人都有修行,不需要拜師父,也不需要受戒,這麼就算了,我們就是大居士,我們或者比出家人都有修行。」為什麼你要這樣想?為什麼不想:「哦!我很慚愧的,我明白佛法太晚,修行功德不如人!」為什麼要想自己比誰都好?人的習氣就是這樣,自己本來不如人,但是覺得:「哦!我比誰都好,我比誰都好!」你看!各行各界都有這種的麻煩,都覺得我比誰都好。一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菩提心就不容易長大。你要沒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沒有唯我獨尊的這種思想,不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釋迦牟尼佛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不可以這麼驕傲,不可以覺得:「啊!我比任何人都高。」其實比任何人都高,那又有什麼用?莫如和一切人都平等,人還不會討厭你。你若比人人都高了,譬如人現在五尺高,你長一丈高,人人看見:「哦!這是個什麼?」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怪物,各處開展覽會時,一定拿去展覽的。人家都五尺高,你一丈高,拿到那兒展覽,這是一個——廣東話叫高佬,國語叫大個子。拿去展覽,這沒有什麼用的。修行人一定要把這個須彌山打倒,什麼是須彌山?就是我們的貢高心,就覺得我比誰都好,誰都不如我。就因為這一個念頭,就把我們的道業都障住了。
布施,又有法施。法施就是為人講經說法,以法來布施,「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一切布施裏邊,用法來布施給人,這是很重要,很要緊的。因為假如有人明白佛法,依法來修行,這樣乃至成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你幫助他成的。你幫助人成佛,那麼人也會幫助你成佛。這叫自利利他。但是還是說回來,也不要存這個心,也不要說:「哦!我幫助人成佛了,將來他成佛,我也成佛。」你發願讓人人都成佛,我不成佛,那才真是菩薩發心。我就願意幫助人成佛,你們誰願意成佛嗎?我都願意幫助他成佛。
講到這兒,我再對你們說一說我在美國狂的樣子。怎麼狂?我對大家說,我是個工程師,I am an engineer.什麼工程師呢?我說我是造活佛、造活菩薩、造活祖師的工程師,誰願意做活佛,就到我這個工廠裏來。什麼工廠?就是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我的,可是我在那兒暫時做一個工程師。那麼誰願意做活菩薩、活祖師,都可以來,我是來者不拒,往者不追。誰願意來,你是做祖師的材料,我就造一個祖師;你是個菩薩的材料,我就造一個菩薩;你是佛的材料,我就造一個佛。我這個佛不是木雕的,說你這工程師造一個木頭佛像、鐵的佛像、銅的佛像,或者金的佛像、銀的佛像。不是的,我造一個活的佛像,是有血有肉的佛。誰願意做,我都願意造,所以我不主張造廟,我主張造佛。
怎麼造法?就是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真修實證,要認真腳踏實地去做。怎麼苦也要受,怎麼難也要受,要忍、要受。所以這一些美國的青年,都是沒有超過三十歲,都在這個地方想試一試,看看倒是怎麼樣?因為這個,就有十多個美國人來出家。在過去,西方人出家的人也有,但是很少很少的;那麼現在開始,西方人對佛教有一點點認識。在過去,西方人想研究佛法,沒有什麼經典可看;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研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們那兒有四、五十個人,天天從事翻譯的工作,這也叫法的布施。我們在西方轉正法輪,我們是要正法,不要末法的,我們要人修道證果,不要沒有真正實證的,也要有證果的聖人出現,所以這也是法施的一部份。
除了財施、法施,又有無畏施。人有時會有一種恐怖的事情發生,這種恐怖的環境現前了,嚇得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忐忑不安。「忐忑」兩個字就是「上」下邊加一個心,「下」下邊又加一個心,忐忑不安就是心裏七上八下,心裏跳啊跳啊,很不平靜的,這都是恐懼的表現。所以《四書》上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一恐懼,正念就不現前了;正念不現前,就會誤入歧途,或者走錯路。那麼在這個時候,需要善知識來安慰他,幫助他。這個善知識到這兒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你。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誰有怖畏,觀世音菩薩都能幫助他沒有怖畏,你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事了!」這是安慰。或者你告訴他:「你不要害怕,世界上是有真理、有公理的,這件事情對你不會有什麼麻煩,你不要恐懼,心定一定就會好了!」你這麼對他一講,他就覺得沒有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那麼布施是一度,布施度慳貪。第二度就是持戒,「為什麼要持戒?這才是胡鬧!他們佛教裏,又是五戒,又是八戒——豬八戒,又是十戒,又是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又是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啊!太麻煩了,這才沒有意思呢!」那個不懂佛法的人就這麼批評。其實這個戒,怎麼叫戒?戒就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把你的一切惡停止了;防非,防備你的過錯。你要是惡不止,則善不生;善不生,就不會發菩提心;不會發菩提心,就不會結菩提果。就有這麼大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止惡防非,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諸惡不作就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你翻過來就是菩提。你諸惡不作,也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你想找菩提心,不要在煩惱的外邊另找菩提心,你把煩惱變過來就是菩提心。所以各位不要頭上安頭,說是:「把我這個煩惱斷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斷。這是我的說法,其他的法師不這樣說。不要斷,要轉!你若一斷,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了,那菩提也斷了。斷個什麼?有什麼可斷的?根本不要向外馳求,回頭是岸,你只要覺了,就是菩提;若迷了,就是煩惱。煩惱的本身,菩提就在煩惱裏邊,煩惱也包括菩提;菩提你若不會用,也就是煩惱。不要在頭上安頭,離開煩惱另找菩提,這是錯了!因為做惡也是你這個人,做善也是你這個人,發菩提心也是你這個人,生煩惱也是你這個人,成佛也是你這個人,做鬼也是你這個人;不是另外去找一個。所以說: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你要是想明瞭,「三世一切佛」,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應該觀看觀看法界的這種情形,「一切唯心造」,這一切一切都是由自心造出來的。自心可以成佛,自心也可以做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升天、做修羅,又可以做人、做畜生、做鬼、墮地獄。所以有人說他是信佛的,卻還問我說:「法師!我對佛法很相信的,但是對於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有鬼。」我就問他:「你相不相信有佛呢?」「我相信有佛!」「那你相信有佛,佛就是鬼!佛是鬼修行成的,你怎麼連這一點都不懂?」所以說「做佛也由它」。人這個「心」字寫得很好:
三點如星佈 彎勾似月牙
披毛從此起 作佛也由它
「三點如星佈」,三點好像星星在天空那兒排布著。「彎勾似月牙」,心的彎彎勾,好像一個月牙在那兒。「披毛從此起」,披毛戴角也是從這個心做的。「作佛也由它」,作佛也是從這個心,所以頭先說「一切唯心造」。
佛說一切法 因眾生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無心便是道,你若真能無心了,「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內觀心,連心都沒有了。「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外觀形,也沒有一個形相了;「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遠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房廊屋舍也都沒有了,遠看這個物也沒有了。「三者俱無,唯見於空」,這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俱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觀這空也沒有了,再那空都沒有了。三心已掃,四相已飛,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在,到這時,連真空都沒有了。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所空也沒有了。無真空、無太空、無欲界、無色界、無想界、無思界,粉碎虛空,「湛然常寂」,這時候入定了,湛然常寂就是入定了。「寂無所寂」,在靜也沒有了的時候,「欲豈能生」,欲就是欲念,欲念不生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你能欲念不生,沒有欲了,這就是真淨,真正清淨了。能這樣,這還是修行的一個小境界,不是全體大用。但是也必須要經過這個小境界,然後才能得到耳根圓通,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說起這個,你們都不相信的;六根互用,眼睛能吃飯,也能聽聲,也會說話。說:「這個我不相信。」我早就知道你不相信,但是我一定要說。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種的神通,都有這六種的能力,這叫六根互用,六根互用得到圓通自在。這是不容易的,不是我這一說,你就會了,就得到六根互用。若這樣,那我就永遠不要講經了,因為一講,你就懂了,還講它做什麼?
持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種境界,要是你能真正去做,這時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你知道嗎?」這一聲,把那個惠明嚇得開悟了。我現在講的聲音也很大,可是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開悟?這種境界,是真持戒。戒,一定要持,修道不持戒,那不會成就道業的,所以持戒是很要緊很要緊的!因為這個,出家的比丘一定要受戒,在家的居士也一定要受戒。你受了戒,然後才能得到這個證明書;若沒有受戒呢,就得不到畢業證書。你看有很多人自己讀書,讀的書也很多,但是得不到博士的學位,就因為沒到學校去;那麼持戒也是這樣。
戒,說起來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時間的關係,只說個大概。你們記得能以「不思善,不思惡」,到這個境界,這是真持戒!持戒就度毀犯,你若盡犯過錯,就要持戒。我們人很奇怪,你叫他守規矩,他一定就要犯一點規矩;你若不叫他守規矩時,他反而不犯規矩。你叫他受戒,「哦!我就要犯戒,試試看是個什麼味道?」犯了戒,看看這個味道是什麼樣子?沒有旁的樣子,只是墮地獄。以上是第二度持戒。
第三度就是忍辱。這個「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在心上插上一把刀,好像用刀扎心那麼難忍、那麼痛。那麼痛,還要忍!所以說:「忍字心上一把刀。」這一把刀不容易受,可是你若能受了,能忍,這就是有辦法了。所以佛說這個「忍」字,我們又要忍苦、忍熱、忍飢、忍寒、忍風、忍雨、忍法,一切一切都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不能受的,還要受,所以我常說這幾句話。這是很淺很淺地說忍:
忍是無價寶 人人使不好
若能會使它 事事都能好
「忍是無價寶」,忍就是個無價寶。「人人使不好」,可是人人都不會用它,一忍、兩忍、三忍,就不能忍了,火裏冒煙了,就像炮竹響,所以說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你若會使用「忍」字,「事事都能好」,無論什麼事都會好的,都不會有什麼煩惱發生。忍,又有法忍,我們研究佛法也要有一種忍耐心。佛法深如大海,我們不要一見著佛法像大海,就望洋興嘆了:「哎!海這麼大,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水都吸乾了?唉!沒有一天可以吸乾它的。」就好像佛法這麼多,我什麼時候可以把這些經典都完全明白,都看完、讀完,都瞭解了?不要有這種思想,你有這種思想,那對於法你就沒有忍了,沒有法忍。
生忍、法忍,還要有一個無生法忍,忍有這麼多種。所以各位要迴光返照:學佛多少年,脾氣還沒有改變,這一點要特別憂心哪!不可以馬馬虎虎的。我知道不但居士對忍這一度不能修,就是出家人也不容易修的;忍辱仙人有的時候都忍不了的,有的時候都會發脾氣的。忍辱就度瞋恚,若好發脾氣的人,就應該修忍辱行;你修忍辱行,就度過瞋恚的彼岸了。
第四度是精進。我們天天講六度,可是天天都要懶惰,不精進,明知故犯。知道精進是好,但是就不依法修行,一定要懈怠。甚至於——我說這話,各位不要多心——吃完了飯,一定要睡睡午覺,休息休息;若不休息,這一天就覺得不舒服。這是天氣熱的關係,大約也是熱帶的一種習慣。那麼在三藩市金山寺,哪一個人也不准睡午覺的,所以到外邊也習慣不需要睡午覺。
這個精進,要把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要錯過。古人說: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寸金失去容易得 光陰失去難再尋
各位!由這幾句古人所說的「廢話」,我們應該把它拿來做一個擦心的東西,擦一擦我們心裏懶惰的習氣,把懶惰的習氣用這個「廢話」擦去。古人又說:「一寸時光,一寸命光。」你看,這話說得多重要!一寸時光就一寸的命光,這一寸的時光過去了,我們就少了一寸的命光!聽見了沒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是少年人,不要以為:「啊!他那麼老了才學佛法,我也等八十歲以後再念佛好了。」哈!你等著活到八十歲?你有他那麼大年紀就好,你不要二十歲就死了,二十歲就死的人不知有多少!所以各位不要等著,今天知道佛法好,今天就要努力,不要等明天。你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明天再有明天,哪個明天是你修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了道的時候?哪個明天是你成佛的時候?各位,想一想、想一想!在這個地方要痛下決心:「我絕對不等了!」不要 wait a minute (等一分鐘),waiting一個minute,兩個minute,三個minute,哦!不知道waiting多少個minute。說是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等一分鐘就不知錯過多少分鐘了。
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你看古來在因地佛修道時,站在佛前七日七夜,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恭敬於佛,站了七天七夜,這才是真正精進,真正修道!站了七日七夜也不知道疲倦,你說這種精進,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站在佛前七個鐘頭,眼睛也不閉,目不轉睛地來瞻仰佛?沒有過。沒有,那還是不夠功夫!各位不要自滿,不要以為我不得了了。有什麼不得了?你有什麼超人的地方?我所說話,就是很多人不願意聽。
古來的人,又有這樣修行的,例如藥王菩薩因為供佛把身體都燒了,用棉花把身體纏上,灌上香油,點著了,來供養佛。我們燃一根手指頭,就叫痛得不得了;燃一個臂香,也覺得不知幾辛苦。要是把身體燒了,絕對辦不到!一定向後轉的,我不行。你看!這是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根基了。過去諸佛菩薩為求道業,布施身心性命求法。有的人就說了:「哎!這個!我認為很笨的。」所以你就很聰明囉!這麼久的時間也不肯布施,也不肯那麼樣苦幹,這真是「大智慧者」,大智慧者沒有那麼精進。
精進就度懈怠,懈怠就是懶惰,就是於佛法不肯精進,不肯用功修行。你看他去跳舞,就有精神;拜佛,啊!不行了,拜佛拜多了,頭發昏。可是去跳舞,在舞廳裏蹦蹦跳跳的,也不頭昏,很精神,回來說:「啊!今天玩得真好!」你來回這麼一比較,就知道我們人是修道精進?還是貪玩精進?
第五度是禪定,禪定度散亂。禪,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在什麼地方住久了,就會有緣。你坐禪,坐得時間久了,也會生出定來。禪是梵語,中譯是「思惟修」,又叫「靜慮」。靜慮,就是把你的妄想沒有了,清淨其心。所以這個〈淨行品〉,你若不淨心,就不會有淨行。你心裏不乾淨,行為一定不乾淨的;你心裏一定要清淨了,行為表現出來才能清淨,所謂「以行於示,示之而已。」憑你行為的表現,就是你清淨心的表現;你若沒有清淨的心,就不會有清淨的行,所以這個禪定是很要緊的。
禪定有四禪八定,有現前九次第定,《楞嚴經》上有九次第定。各位若要研究禪定這一度,要自己去用功坐禪,並且研究《楞嚴經》。《楞嚴經》對禪定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各位要是想真正研究禪定這種功夫,就要熟讀《楞嚴經》。禪定就度散亂,你若散亂心、妄想心太多,就修禪定。
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梵語,中譯是「智慧」。為什麼不直譯智慧?因為多含不翻。智慧只有一種講法,般若有三種講法,有文字般若、觀行般若、實相般若,因為有這三種的般若,所以就譯音不譯義。般若度愚癡,愚癡眾生就熟讀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翻譯這六百卷《般若經》時,「桃開六度」,桃花在一年間,曾經開過六次,這就是一種樹神獻瑞,來表示《大般若經》降臨震旦(中國)。那麼當初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時,就有這一種祥瑞,所以現在能聽《大般若經》的人都是稀有難得。
以上是六度,前面所說第七「滿菩薩行」,就要修六度萬行。現在解釋經文,「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這一開始來設問答,就是這位智首菩薩來發問。
爾時:就是說〈淨行品〉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法會大眾之中有一位智首菩薩,是一切菩薩中的一個大菩薩,也是菩薩裏邊很有德行的一位菩薩,他向文殊師利菩薩就說了,就是請問。那麼他這個問是不是他不懂?不是的。這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來互相問答,令眾生知所遵行,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智首:智慧之首,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菩薩。菩薩:什麼叫「菩薩」?很多中國人說:「去拜菩薩啊!」你問他:「什麼叫菩薩?」他把眼晴睜得大大的,沒有話說,卻說:「菩薩就是菩薩嘛!還什麼叫菩薩!」這就叫「豬八戒吃了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菩薩也是梵語,具足叫菩提薩發,因為中國人願意省文,願意說話簡略一點,所以把「提」字和「發」字都去了;又有的讀「菩提薩埵」,好像〈大悲咒〉那個菩提薩埵,也就是菩薩一個具足的稱呼。那麼具足叫菩提薩埵,或者菩提薩發,英文叫Bodhisattva,這是梵語,它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因為它不是中國的語言,所以就不知道。那麼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就永遠不知道,就算了?這不可以的,我們應該要明白它的意思、它的義理。所以我們聽經就是對這一些個名詞要認識清楚;不然,方才講的:「你去拜菩薩。」為什麼要拜菩薩?你去拜拜鬼,不也一樣嗎?
菩薩,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菩薩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有情沒有覺悟,他已經覺悟了,已經自覺而且又能覺他。因為自覺,是有情中的覺悟者;又能覺他,他不但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其他的眾生覺悟。菩薩又叫「大道心的眾生」,又譯成「開士」或「大士」。那麼佛叫「無上士」,菩薩又叫「有上士」,這都是菩薩的名字、名稱。
這一位智首菩薩,他因為有智慧,所以就明白怎樣來請問佛法,他問文殊師利菩薩言:文殊師利也是梵語,譯為「妙吉」,所以有時就叫妙吉祥菩薩。言,就是說了;智首菩薩對妙吉祥菩薩就說了。這位妙吉祥菩薩也是有大智慧的——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智與智通,智與智和,他這個智首菩薩和這個大智菩薩,彼此都互相了解,互相明白,可以說是知音,也可以說是知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那麼他們設這些法來問答,也是要大家互相了解,他才問文殊師利菩薩。
B2、陳所疑之問分二 C1、一段總問其果 C2、後十別明
今C1、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第一段明三業離過成德。智首菩薩稱了一聲文殊師利菩薩,佛子:佛為法王,菩薩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佛子,有的人講是佛的兒子,其實這是佛的弟子。文殊師利是菩薩中的一個上首,是法王之子,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智首菩薩稱他為佛子。
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這個修行的菩薩,這一位菩薩沒有一定是哪位,就是所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都包括在內。甚至於過去的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菩薩,都包括在這一段經文裏邊,所以沒有稱名,而只說菩薩。智首菩薩問:「這個發心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身語意業清淨,沒有過失?要怎樣修行才能三業清淨?」這個地方就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勤修戒定慧,身語意業就沒有過失了;息滅貪瞋癡,貪瞋癡不單沒有了,而且過失也不生了,這就是菩薩能得到三業無過失的一種方法。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這個「云何」上邊,還應該有「菩薩」兩字,不過翻譯經典的人省文,沒有加上「菩薩」兩字,就用上邊這個「菩薩」兩個字貫串到下邊這一句。我們研究經典的,應該知道這一段文還是說菩薩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是不妨害,就是身語意業清淨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破壞它。這要怎麼樣?就要有「堅、誠、恆」。菩薩修行要有堅固心、誠心、恆心,不要再被染污法把身語意業破壞了。菩薩修行要時時刻刻都特別謹慎身語意三業,不造一切惡,願修一切善。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再問,菩薩得怎樣才能得不毀犯身語意清淨呢?前邊是不能破壞身語意。這個是不可毀犯。破壞,是或者由其它的境界來破壞;毀犯,就是自己有時不小心就犯戒了,身口意三業不清淨。這得怎麼樣?就要常常持戒,就不能毀犯身語意業了。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菩薩得怎麼樣才能得到不能破壞的身語意業,修得清淨身語意業,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都不能破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我們人發心,有的時候發了幾天就退了。譬如發心修道,或者修習坐單這個法門;修習坐單是不容易的,很辛苦的,坐在那地方,怎麼樣也覺得沒有躺著舒服。好像在我右邊這個大個子,他也坐單,他說:「坐單的人應該把床搬走了,若有張床,坐到那兒就想躺著;若沒有床,想躺也沒地方躺了,就要坐著。」所以他練習坐單就有這麼個感覺,有這麼個經驗。那麼想要躺著,這就是退轉了;雖然有床,又不躺、又不臥,這是不退轉。身語意本來是清淨的,你若一不注意小心,就又犯了過錯。最容易犯的就是打妄語,無論哪一個人都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打了妄語,還要給自己做一個辯護律師,說:「我不是打妄語呀!我這是說方便語。」自己給自己辯護一下。你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氣,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這都是退轉。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就是不可搖動。身語意業修持得猶如金剛那麼堅固,任何的境界來了,都不會搖動自己的身語意,所以就不會造惡業了。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了:一切修行的菩薩,怎樣才能得到這種殊勝的身語意業?他不單不造惡業,而且還成就善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就是把染污心去了,自然就得到清淨的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智首菩薩又問,得怎麼樣才能得到沒有染污的身語意業?沒有染污就是清淨,也就是前邊所說的那個清淨,你染污心沒有了,也就是清淨心了。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那麼菩薩發心,怎樣才能得到有智慧?有智慧,就能幫助身語意三業清淨。人為什麼造惡業?就因為般若智慧不現前。般若智慧不現前,愚癡心就做主了,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身語意業也都不清淨了;你若有智慧,用智慧來領導身語意,自然就會清淨,也自然就會聰明有智了。
C2、後十別明分五 D1、一段明異熟果 D2、四段明士用果
D3、二段明離繫果 D4、一段明增上果 D5、二段明等流果
今D1、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云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裏。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裏都不准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於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臺灣,見著臺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臺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產,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於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上。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裏,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牠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牠們把這些骯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裏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三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家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家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那麼下邊這一句又說相具足:色是顏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D2、有四段明士用果分四 E1、慧為撿擇 E2、力謂修習
E3、善巧謂智 E4、道品助修
今E1、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三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眾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樣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E2、力謂修習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云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這個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婬欲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婬欲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除物欲,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g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甚至於你修止觀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脈搏也停止了,說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裏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能得個什麼?能得一個明白。明白就是觀察力所產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是春夏秋冬;佳興,就是最好、最高興的事情。最高興的事情不要自己獨有,不要自己獨佔,和所有的人來一同歡喜,一同快樂,所謂「與人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單單自己一個人得到快樂,這還談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這種的快樂。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無論做什麼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貪,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的,能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先要停止貪。你把貪停止了,再觀察你的貪根還有沒有?所以下邊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這止的力量了,又有這觀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這思惟也就是禪定,禪是梵語,譯為靜慮,又叫思惟修。那麼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種定的力量。
止觀講起來很多的道理,不過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講。怎麼講?拿它當戒來講。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
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E3、善巧謂智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這是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第五個問題,如何「於法善巧」。
云何得蘊善巧:蘊,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都知道觀自在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別名,觀世音菩薩就叫觀自在菩薩。雖然說觀世音菩薩叫觀自在菩薩,但是每一個人應該要知道,我們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我們也可以迴光返照來觀自在,觀察觀察自己在不在?自在、不自在?若在了,還要自在,單在而不自在,那也是自己跑了,不自在了。不自在,就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你要也自在了。怎樣才能觀自在?你要看破,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切一切都沒有執著了。看破,沒有執著了,就把一切的貪瞋癡都放下了。貪瞋癡放下,就會得到自在;你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自己就會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那跑的地方就遠囉!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餓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獄,這樣子各處去跑。跑,就在六道輪迴裏轉,轉來轉去,轉去轉來,總也跑不出去這個六道輪迴。為什麼你這樣?就因為你不自在,沒有看破放下,所以就不自在,就跑了。
這也可以說你做不得主,自己不能說了算,所以被六根六塵來支配。觀自在菩薩,你若能觀自在,就是菩薩;若不能觀自在,是什麼?哎!那就或者是鬼,或者是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修羅,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沒有一定了,沒有一定的名稱。因為各處跑,跑到哪一類去,就是哪一類,所以沒能觀自在菩薩。沒能觀自在,就成不到菩薩;若能觀自在,就可以叫菩薩。你就是觀自在菩薩,還得要修行;若不修行,還是不行。修什麼?修深般若,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修深般若,就是修大智慧;修大智慧,才能到彼岸;你能到彼岸了,然後才能照見五蘊皆空。這五蘊——色受想行識,在《心經》上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也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於想行識都是這樣,都是空的。那麼現在講五蘊善巧,善巧就是善說五蘊法,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說明五蘊,使令眾生明白五蘊本來是空的。
界善巧:這個界就是十八界。什麼叫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和六根、六塵合起來叫十八界。因為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六識,這是十八界。六根就是令我們打妄想的一個開始,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愛觸、意就緣法。眼睛見著色塵,就被色塵所轉,而沒能轉這個色塵。你若能「眼觀形色內無有」,眼睛看這些形形色色的,內裏邊沒有。「耳聽聲音心不知」,耳朵聽著一切聲音,自己心裏不知道,這就不被聲塵所轉。說是:「這個事情是做不到的,如果眼睛見色,裏邊也沒有;耳朵聽聲音,自己心裏也不知道,這不和土木金石沒有分別了嗎?土木金石沒有這些分別心,但是它也沒有成道業,我們人怎麼可以這樣呢?」就因為你不可以這樣,所以就有那麼多的罣礙;你若能這樣,那就放下了,就會得到自在。
眼不被色塵所轉,也不會貪著美色,也可以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要證得初果,才可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入流果」,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色聲香味觸法都無動於衷了。所以古人才說:
終日吃飯 未吃一粒米
終日穿衣 未著一縷紗
有人說:「這真是打大妄語,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他吃什麼來著?他說一粒米都沒有吃,這不是打大妄語嗎?」你若到這個境界,也可以這樣打妄語;沒有到這個境界上,不可以假借的,不可以說:「哦!我也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那你真是打妄語。你若證得這果位,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這可以說:「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當然沒吃一粒米,我絕對證明他不是打妄語,他吃很多粒嘛!當然不是一粒了,所以說沒吃一粒米,這不是打妄語,是真語、實語、如語、不妄語。
「終日穿衣,未著一縷紗」,他天天穿衣服,不是穿一條線,這也不是打妄語。單單一條線穿到身上,根本就沒有用的;所以穿很多條,這是很老實話,不過聽起來好像說:「哦!他連一條線都沒穿,那麼他沒有穿衣服啊?」不是的,他穿很多。那麼這樣,穿的雖然很多,他是無心,吃也無心,穿也無心,不著住到穿衣吃飯了。不像我們凡夫,一天不吃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服也不可以。
講到這個地方,我為你們講一點美國的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的和尚沒有房子住,美國的和尚沒有飯吃,你們相不相信?怎麼說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美國這個國家,物質豐富,美金是世界上有名的。但是我們這一次到印度,有一個中國和尚就問我們:「這個美金,我聽說是金的,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沒看過,你好不好給我看一看呢?」追著這兩個美國和尚,追前追後就要看美金,這兩個和尚怎麼樣?把美金都帶到褲袋裏頭,也不拿出給他看。所以這個中國和尚始終沒有遂心滿願,沒有看見美金,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那麼多美金,但是出家的和尚沒有褲子穿,你們覺得這個話有沒有點意思?
就是我左邊這位矮的美國和尚(恒由),和這位高的美國比丘(恒具),他們兩個發願三步一拜,從三藩市拜到西雅圖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英哩,也就是三千四百五十個華里。他們為什麼要三步一拜?就因為看見這個世界戰爭很厲害,災難很多,人都想不到的災難,很多時候就現出來了。好像地震、颶風,種種天災人禍,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情形。那麼他們就發願祈禱世界和平,為全人類求幸福。本來他們想用點省力的方法做這種工作,但是他們也沒什麼神通,也不會念什麼牙疼咒,所以只可以苦行了,就發願三步一拜。
那麼三步一拜,他們也沒有什麼計劃,也沒有預先徵求一點三步一拜的基金,或者三步一拜的衣服、三步一拜的飲食,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拜,拜了三、四天,我左邊這個矮的和尚,就把褲子拜壞了。本來他就是個老修行,在我們廟上,是有名的神仙。怎麼叫神仙呢?因為在我廟上,後邊只有三尺乘六尺那麼大一個小地方,有個小花園,這花園是六尺寬。他在這個花園一邊就搭一個小茅棚,這個小茅棚上邊就用plastic,塑膠蓋著。下雨,有的時候也有雨淋到他那個茅棚裏邊,但是他也能忍。他在那兒住了三、四年,所以有一些個多事的人就給他取名字叫神仙,說他在那兒等於神仙一樣,很優游自在的。因為他是老修行,衣服都穿得很破的,汗泥味也很大,因此所有的美國女人都不高興他,所以他能很清淨的,持戒清淨。
因為這樣,所以他們發願三步一拜時,他也沒有預備衣服。沒有預備衣服,在這個時候褲子破了,你說怎麼辦?不要說出家人,就是在家人在馬路上不穿褲子也是犯法的,況且是一個出家人,更是很難為情,很不雅觀的。我常講如果到跳舞廳,或者脫衣舞那個地方。這當然是合法的。但是和尚若去脫衣舞那個地方,也是天下一個大新聞。那麼在馬路上,這事情一定是不合法的,警察一定要來干涉他。他就對恒具說:「我的褲子壞了,這怎麼辦?沒有褲子穿,怎能再繼續這個工作?」正在這說話之後,一轉馬路,在馬路中間就有一件東西在那地方放著,他拿起來一看,恰好正是一條褲子。究竟這條褲子怎麼來的?這就叫不可思議。你說如果是人送的,沒有人知道他沒有褲子穿。如果說是鬼送來的,是哪一個鬼?這個鬼為什麼要發心供養和尚一條褲子?如果說是菩薩送的,菩薩在什麼地方得來的這一條褲子?所以我常講這美國和尚沒有褲子穿。
還有,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我最初在——就是方才講的佛教講堂,那時只有這個講堂的一半。那麼樣的一層樓,在這一層樓上住了三十多個人,這三十多個人怎麼住呢?就廣單,和佛都在一個房裏頭,供桌佛前這個地上就睡了人;但是還不夠地方,所以金山寺有很多人坐單,就從那時開始的。有的人就預備一個木頭箱子,這木頭箱子各位不要誤會,不是死人住的棺材。因為我在越南講這木頭箱子,翻譯的人就譯成棺材。怎麼說不是棺材?因為棺材是二尺寬乘六尺、五尺,它這是三尺乘三尺,高也是三尺。坐到這個木頭箱子裏打坐修行,你想伸腿也沒有地方伸,你想躺著也躺不下。因為也躺不下,也不能夠伸腿,所以就像古來中國裹女人的小腳,用布把它裹上,現在是把人裝到一個木頭箱子裏,所以也就不能躺著了,只能坐著,這和那個大同小異。這木頭箱子是裝蘋果,或者什麼東西的,有大的三尺乘三尺、高也三尺這種,晚間就在那裏頭住。那時有十幾個人住木頭箱子,所以我說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只住木頭箱子,苦得不得了,不是好甜的。不是好像睡到彈簧床上,一彈有兩尺半那麼高,然後落下來,就像坐電動椅,沒有那麼舒服的!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
美國和尚沒有飯吃。怎麼沒有飯吃呢?一天吃一餐,早起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所以這是美國和尚沒有房子住,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你說我這一講,這兩位美國和尚很丟臉的,覺得很不好意思。不要緊!這沒關係,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苦幹,打起精神來,越苦越好!這些美國人出家,在我那兒都是吃一餐的,都是願意修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這種法。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要跟著我出家,我說你若能學會吃一餐,也是穿的衣服不怕破,吃的不怕沒有味道,那可以的。
那麼這是在美國的佛教一開始,人人都吃得苦、受得苦。在中國的佛教一開始的時候,也是能吃得苦、受得苦,不是盡講享受的。不過時間一久,人覺得苦,苦來苦去,苦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大意思,所以就不願意受苦了。美國人呢,現在佛教是個新鮮的東西,是一個時髦的東西,所以他們試一試,啊!苦,看看這苦又有什麼味道?苦沒有旁的味道,就是苦味。
那麼你能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被飲食和衣服搖動你的思想,擾亂你的心性。各位如果覺得自己有點修行,先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好東西?若願意吃好東西,那還不夠火候;願意穿漂亮的衣服,那也是不夠火候。你要學得「終日吃飯沒吃一粒米,終日著衫未著一縷紗」,若能到這個境界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了。
這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是擾亂我們心性的,令我們不成就道業;可是在《楞嚴經》上說,幫助你成就道業,使你證果成佛,也都是由這六根來幫助你的。你若能教這六根聽你的話,受你的支配。這樣就會有辦法。這十八界善巧,也就是善於運用十八界;你善於運用十八界,它就能幫你修成無上道。
處善巧:十二處還是沒有離六根和六塵,六根、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處。十二處你也要會運用,善於運用這十二處來修道。總而言之,無論是什麼,若會用它就合佛法,若不會用就會生出障礙。你不被六根、六塵所轉,能轉六根、六塵,這就對你修道的前途有幫助。若盡跟著六根、六塵跑,那對你的道業就有大障礙。所以不論是五蘊、十八界和十二處、六根、六塵,你若善於利用它,它就可以幫助你;你不會用它,它就可以破壞你。這就像什麼?就像你善於用兵,到處都勝利,可以打勝仗;就如昨天晚間所講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你若不善於用兵,那處處失敗。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幫助我們修道的,但是若不會用它,就變成障道,生出一種障道的因緣了。
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因為我們必須要活著才能修道;若死了,就不能修道。那麼飲食就是幫助我們活著修道的。各位要知道,人生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可絕對不是為吃飯。有的人說:「你活著若專為吃飯,那是卑鄙下流。」也不是這樣講法,不需要說:「活著為吃飯是卑鄙下流。」活著,是因為吃飯而活著;但是我們人活在世界上,絕對不是為吃飯。那為的什麼呢?要為的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全人類。能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不能這樣,那我們來,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先明白的人,就要教那些沒有明白的人。古人伊尹說過:「以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我用這個道覺悟所有的民。伊尹以天下為己任,他看見一個人若餓了,沒有飯吃,就等於自己沒給他飯吃一樣,「一人有饑,猶己饑於人。」一個人受凍了,伊尹就覺得好像自己沒給他衣服一樣。所以在中國來論,伊尹也是個聖人,以天下為己任。
所以我頭先說,我們金山寺的和尚為什麼要吃一餐?因為他們的師父吃一餐。他們的師父為什麼又吃一餐?這師父一定是個很笨、很愚癡,不會算術的人。為什麼這麼講?若會算術,為什麼要自己早起也不吃,晚間也不吃,對不起自己的肚皮呢?不是這樣子。我不承認我是很笨的,我也不承認我不會算術。我不用算盤,只這麼一看,多少人我知道的。所以在越南,我叫這個小徒弟去數數多少人,他數來數去也數不過來,然後我告訴他有多少個人,我沒有去數,可是確定是那麼多。這樣,所以我不承認我是一個不會算術的人。
那為什麼我要吃一餐?今天我不妨和我們各位同胞,來說一說我這個因緣。那時候是在東北,正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我在母親墳上守孝,就有人來告訴我,說日本人把中國人抓去,就做勞工,到那個地方每天吃不飽,餓死很多人,也不給衣服穿,啊!太苦了!我想起這樣,這麼多沒衣服穿、沒飯吃的人,餓死很多人,凍死很多人,所以我就發願一天吃一餐,把我早晨這一餐和晚間這一餐,都留給沒有飯吃的人吃。有的人就說了:「這種行為,太愚癡了!」可以這麼說,是很愚癡的,因為沒有飯吃那個人或者不能直接得到我所剩下的飲食。但是各位要知道,這是物質不滅,我不吃這東西,這飲食始終是會在世界存在的。它在世界存在,那麼始終是會有人來吃它的,所以我發願一天吃一餐。並且我看《四十二章經》上也是這麼說。有人說:「這個吃一餐不是佛制。」那麼是鬼制?你連佛法都不懂,還說不是佛制。你打開《四十二章經》看一看,上面說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不要多了。那麼這不是佛制,是什麼制?你不懂佛法,反而亂加批評,真是可憐!佛所謂可憐愍者。因為這樣,我發願吃一餐。
由此之後,我又發願不穿棉衣服,就怎麼樣冷的天氣,都是這樣。我在東北,那天氣冷的時候,常常是零下三十三度、三十四度;若零下三十八度的時候,一定會凍死人的。但是就在那麼冷的天氣,我發願不穿棉衣服,就穿單衣服,所以我冬天、夏天只穿三層布,也不穿毛線衣服。因為發願不穿棉衣服,我把這棉花省下來,給沒有衣服的人穿,迴向給他們。那麼他們能不能得到,這也是一種物質不滅的方法,這個物質是存在的,物質存在一定會有人用的。我發這個願不穿棉衣服,在那麼冷的天氣,我也不怕凍;甚至於以後連鞋也不穿,襪子也不穿,但是我可以隨便在雪地上走,腳凍不壞的。
講起這個,有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我有一個師姪,他十八歲,年紀很輕,很有朝氣。他看我不穿鞋、不穿襪,他也要試試看,在那個雪地上走了有一百多步遠。啊!他凍得腳胖得很厲害,受不了了。受不了,就趕快跑回廟上去,在廟上半年不能走路。你看看!我那時二十多歲,他十八歲比我年紀還輕,我受得了,他就受不了;不單他受不了,和我差不多年齡的也都受不了,但我可以受得了。為什麼?這就因為我發願不穿棉衣服,那麼以後不穿棉衣服也不凍了,不吃那麼多飯也不餓了。我在以前不是吃一餐的時候,每一餐我要吃五碗飯,這三五一十五碗。雖然不是很大的碗,但也是普通吃飯的碗,年紀輕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吃五碗飯,我因為身體也不小,所以吃五碗飯。但是發願吃一餐以後,最多只吃三碗飯,不論大、小碗,大碗吃兩碗,小碗吃三碗。我現在在曹居士家裏,到吃飯的時候只吃三碗,並不是自己節量食,吃多了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不吃也不餓了。
所以人就是要有一種願力,你有了願,它就會滿你的願,我吃一餐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的弟子,在美國的多數都是吃一餐,不單出家人吃一餐,在家人很多很多也都吃一餐,他們也都願意學我這個笨法子。在科學時代用這個笨法子來修行,可以說是不會算帳、不會算術;可是又可以說算得很清楚,因為我們不吃的東西,給其他人吃,這和其他人結上飲食緣了,所以相信盡未來際都不會餓死的,因為我們怕餓死,所以把應該吃的東西,留一點慢慢吃。
古人又有這麼兩句話:「減衣增福,減食增壽。」我想自己不會活得很長命,所以少吃一點,壽命或者會長一點;這不是一定這樣,是我和你們講笑話。那麼真實的,我們吃一餐就是要依照佛制來修行,佛主張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什麼地方住,最多不超過三天。因為一超過三天,或者就有人來供養了。那麼說不受人供養嗎?受是受,但是不應該存一個貪供養的心。你要是在什麼地方住時間久了,這一定就有緣法了,所謂「久坐有禪,久住有緣」,你久坐就會有禪定的功夫,久住就有緣。所以比丘要是沒有什麼重要關係的時候,就各處雲遊是最好的。中國的出家人,都要到各處參方,到各大叢林去參方;這就叫「韜光晦跡」,不願意顯修行,叫人知道,不願意一天到晚到各處賣修行。因為這樣,所以住的地方最多不超過三天。
以上是我們金山寺吃一餐的這種因緣,金山寺的事情還很多很多,以後我希望多介紹一點給你們聽聽。因為有很多人想要知道,為什麼美國人就信了佛?信了佛,又吃了一餐,又坐單,這是不是念了一個什麼咒,把他們都迷住了,或者吃一種什麼迷魂藥,把他們都勝過了?
我知道在臺灣這兒,以前就有人給我造謠言,說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美國人跟他出家,就因為他在美國那兒和他們吸毒,吃LSDD。這個他們吃一粒就受不了了,他吃十粒也沒有關係,所以他們就都跟他出家了。不是的,這完全是一種謠言,一粒我都受不了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LSD,也不知道什麼叫marijuana(大麻菸)。可是臺灣這兒各處就給我這樣宣傳,說是吃了LSD了。這聽起來真好笑!那麼你們想一想,沒有這麼一回事,就有人造這麼個謠言,這是什麼道理?
我還要告訴各位,金山寺有一份雜誌叫《金剛菩提海》,這《金剛菩提海》已經發行五年,沒有到六年,每個月出刊一次,是英文的。各位大專的學生,或者中國的學者,能看英文的人,不妨把你的地址清清楚楚地寫給我;你若能看,我可以把這份雜誌每月寄一份給你。在美國,這份雜誌是一年十四塊美金,若在臺灣這兒算起來是很貴的;但是各位放心好了,我送給你們看,但是要能看的才送,不能看的,就不要糟蹋這個錢。無論哪一位,能看英文雜誌的,我可以送給你們一份,最低限度可以送你一年。那麼看完了之後,可以寫一個意見書,你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請來批評一下,補我們的不足,匡我們的不逮。
因為我也是中國人,本來我沒有種族的觀念、國家的觀念,我是個世界性的;所以我講這個佛教不是中國的佛教。我告訴你們,我們中國根本就沒有佛教,印度也沒有佛教,日本、暹羅、緬甸,哪一個國家都沒有佛教,佛教是世界的,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以前我們人眼光小,都把它看成或者中國,或者印度,或者暹羅、緬甸、日本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佛教是全人類的,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既然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那麼每一個眾生都是佛教的一份子,所以我的佛教理論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國籍的觀念、家庭的觀念、種族的觀念、人我的觀念,是普遍的。現在是科學時代,人類已經到了月球,所謂「天涯若比鄰」了,也就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說過:「西天三步遠,東海一杯深。」西天有三步那麼遠,東海只有一杯酒那麼深。現在「天涯若比鄰」,我們這整個世界,就好像以前一個鄉村這麼大,一天就到每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我們的思想都應該擴大起來,不應該再有門戶之見、人我之見,應該以法界為心,佛教是以全人類為教義的。
為什麼我在美國有一些天主教、耶穌教、猶太教徒都信佛了?我老實告訴你們,就因為我這個教義廣大。我說你們現在不信佛,不承認自己是個佛教徒,但是我承認你是個佛教徒。為什麼?因為你也是眾生之一,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既然是眾生之一,將來就有成佛的機會。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是個眾生的話,那佛教裏頭就沒有你的份;但是你說你不是一個眾生,那你是個什麼?我請問你,你叫一個什麼名字?取不出來另外一個名字。取不出來,那你就是眾生之一;是眾生之一,那你就有佛性。你有佛性,雖暫時間不信佛,但將來會信的;將來你不信,再將來你會信;今生你不信,來生你會信;今天你不信,明天你會信。那麼現在你就是不信,我也把你算在這個信的裏邊,所以我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眾生都是佛教徒,這是全體大用的。
那麼這樣一講,天主教一聽,說:「哦!那我們跑不出法界去,好啦!回來了。」因為這個,就源源而來,很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都說:「嗯!你講的好像有點道理。」「不是好像,你研究清楚,你能跑出法界去嗎?」「跑不出去的。」那法界就是我的,法界就是佛教的!你跑不出法界,就沒有法子跳出佛教外邊。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一個筋斗打出十萬八千里,還打不出佛的手掌,這雖然是小說的題材,但是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可以比方一個大的。
這是我對佛教所說的教義,我這個佛教教義沒有邊際,沒有界限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教的。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的地方,不是過去諸佛捨身命處。既然這樣,哪一個眾生又能跑出法界外邊去?所以我這佛教的教義,不是古老的佛教教義,不是說:「哦!大乘佛教是中國的。」那你眼光看得太小了。說佛出生在印度,可以的,不能說佛教是印度的;說佛教傳到中國來,這是可以的,不可以說佛教是中國的。佛教沒有一個界限,沒有一種種族的界限。
如果我說的不合各位的思想,可以儘量等我下座的時間,或者白天,我預備上午八點到十點,及下午兩點到四點這兩段期間,誰有什麼問題可以來討論,我們見面詳細研究。若我說的不對,理論不正確,或者你覺得不合你的思想;如果你那個對,我就接受你那個,把我這個取消了。根本也沒有我這個,本來就是沒有的。為什麼?我這是佛教的一種理論,沒有一個「我」的成見在裏頭,都是從大家的智慧這兒來的,我不過是代表佛教來說一說這個理論。今天我也不多說了,不然有幾個人著急了,說是:「講得太多了,我不願意聽,你快下來吧!」那麼你這一請,我就趕快下座,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做一個俊傑好了。
緣起善巧:緣起,就是或者有一種什麼因緣,或者助道的因緣生起了。這也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善巧,他因為善於知道一切的諸法本來是空無所有的,又能知道「不壞假名」,這個假名不需要把它破壞了,來分別一切的諸法實相,所以叫善巧。無論有什麼因緣生起,都應該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演說,所以叫「緣起善巧」。
欲界善巧:欲界的眾生有食欲、婬欲、色相、心識。六欲諸天、一切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一切眾生所居處,都在欲界內;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有很多的欲。這個欲念不清淨,隨著染污的境界轉,生死輪迴流轉不已,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謂「色欲而生,色欲而死」,欲界的眾生就是這樣。所謂「菜裏蟲子,菜裏頭死」,我們這欲裏頭的蟲子,就是欲裏頭死。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是一隻大的蟲子,大蟲子和小蟲子只是體積不同而已,雖然體相不同,可是欲都是一樣,都有欲念。你若能把欲念停止了,斷欲去愛,就會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不容易的,可是就因為不容易,我們才應該修行,修行就是要修這個不容易的事情。說是:「我是凡夫啊!」你是凡夫?那麼他不是凡夫嗎?不單你是凡夫,過去諸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凡夫來著,就因為他在凡夫的時候能去欲斷愛,能逆流,能不隨著欲所轉,所謂「順則生人,逆則成佛。」順,就是順著情欲去,就會生人的;逆,就是逆回來,不順著情欲心去轉,那麼就會成佛。
佛都是凡夫成的,因為都是凡夫成的,所以每一個凡夫都有成佛的資格,都有成佛的機會。只怕你不修行,你若能不順著欲念去轉,就有機會成佛,就有資格成佛。所以不要說:「我是凡夫,就應該做凡夫的事情。」你若是凡夫做聖人的事情,那不更好嗎?那個小孩子不可以天天說我是個小孩子,過了十年、二十年之後,長大了,還說我是小孩子,這是不可以的。所以哪一個人都有成佛的資格,只要你肯修行,就能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有一首偈頌說得很好:
六欲諸天具五衰 三禪天上有風災
任君修到非非想 不如西方歸去來
天上的人也有壽命終的時候,我們所看見的這個天叫四王天,這天的天人壽命是五百歲,可是他以人間五十年做為一晝夜。為什麼他的一晝夜就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呢?因為在天上非常地快樂,他這時間是很長的,但是只是一日一夜,所以我們人間五十年是四王天一晝夜。四王天以五百歲做為他的壽命,那麼這樣推上去,高一層天就多五百年,所以天上的人最短的壽命都有五百歲;但是壽命有終的時候,他壽命將終時,就有五衰現相。這五種衰相:
(一)花冠萎謝。天人所戴的帽子是用花做成的,非常美麗、非常莊嚴。等他壽命盡的時候,帽子這花就凋謝了,花冠落了,這叫花冠萎謝。這是五衰之中的一衰,有這種衰相,就知道這個天人壽命要終了。
(二)衣著塵埃。天人的衣服是清淨沒有染污的,不是像我們人間的衣服會髒了、不乾淨,要用洗衣機洗一洗,不需要的。他的衣服總是清潔沒有塵埃。可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衣服上面就有塵埃、髒了,這也是五衰之中的一衰。
(三)兩腋汗出。人間的人身上常常出汗,天人就不出汗,但是等到五衰現相的時候也出汗了,兩腋汗出,就是兩臂的底下那兒就出汗了,這又是一衰。
(四)臭氣入體。天人的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有一股香氣,異香撲鼻。但是可不是擦「巴黎之夜」,不是擦香水才香,他那股香氣是一種天然的香。為什麼他會香?就因為他受持五戒、修十善,就有一種戒香。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祕密,中國人有的有狐臭,即使離得很遠,也會嗅到有一種狐臭的味道,令人受不了!為什麼他有狐臭味?這就因為前生受戒而不守戒。他受戒不守戒,但是還沒有太大的錯處,所以又可以來做人。可是做了人,把他那個壞處也帶來一點,就有一股狐臭味道。講到這個地方,西方人、外國人很多也都有狐臭的味道,可以說是他們前生就不守戒律,今生更不守戒律,很隨便的,隨便行婬欲。西方人不像中國人這麼古老、保守,而是很隨便的;因為他們的國家講自由,就什麼都自由了,不管什麼,什麼事情都自由、隨便。所以在西方的國家裏邊,隨便就結婚,今天結婚,明天就離婚,後天又結婚了;甚至於就是結不結婚都根本不成問題。在中國人呢,哦!這是不行,要有一定的禮法;而在外國,人根本就不講究這個。所以你坐到西方人旁邊,有很多人就有一股狐臭味道現出來,或者有一股洋蔥味,或者有一股臭襪子味道,就是他吃cheese(起司)吃得太多了,所以有這麼一股味。而天人身上常常是放香的,沒有這些麻煩,沒有狐臭,沒有洋蔥味,沒有臭被子味道,也沒有臭腳丫的味道。但是等到他五衰現相的時候,這些種子在他身體裏邊,所以味道都出來了,就臭氣入體,有臭氣了,這是一衰。
(五)不樂本座。天人常常是坐著的,端然正坐,入禪定的樣子。等他一五衰現相的時候,業報現前,坐也坐不住了,就要跳起來;跳起來又不對,又坐下,坐下又站起來,就像猴子跳跳鑽鑽的。那麼一跳,跳得多就死了,這不是血管爆炸,也不是心臟病,但是就死了。死了,看他什麼業成熟,就受什麼果報。因為天人不究竟,還在六道輪迴裏邊,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佛教的佛教徒就不希望升天。以上所說的是欲界。
色界善巧:色界有色相、心識,他雖然沒有那麼重的欲念了,但是還歡喜著住到色相上,還有色相可見。
無色界善巧:無色界就沒有色相了,只有心識,但是他那種欲的識、欲的思想還沒有斷,還有這種的麻煩。
「超出三界」,就是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那你生死才能了,不在六道輪迴裏了。你要是超不出三界,在三界裏轉來轉去,就像在火宅裏邊一樣;這個房子已經著火了,你還不知道逃走,終究有一天,或者哪一個時候,就會被火燒死的。「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所以我們應該修行,超出三界,都應該用善巧方便,來教化三界的眾生。
過去善巧:過去諸佛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
未來善巧:未來的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
現在善巧:現在的一切諸佛也是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出三界,了生死。
E4、道品助修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這是第六個問題,智首菩薩問如何「修涅槃因」,本段經文是說七覺三空。七覺分,又叫七菩提分,或七覺支。《阿彌陀經》上不是也說:「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就是說的這個。三空,這「空」空了,無相、無願,都空了。那麼智首菩薩又問了: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怎樣修習這種菩提的念覺分,念覺分怎麼修習?
擇法覺分:又怎樣好好地修行擇法覺分?擇法覺分就是我們怎麼能知道什麼法是對的?什麼法是不對的?我們怎能有這種擇法眼來修擇法覺分呢?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那麼這些現在都不需要答覆,後邊的偈頌都是答覆這些前邊所問的。
精進覺分:怎樣能修習精進覺分?怎樣能好好修習精進,向前去精進,不向後退這種的法門呢?精進就是不懶惰,精進!但是人人都願意懶惰,不願意精進,所以得想個什麼辦法善修習精進覺分呢?
喜覺分:怎麼樣來善修習歡喜佛法這種的菩提心?怎麼樣能令歡喜法這種的思想不斷呢?
猗覺分:怎樣能使令修習輕安的這種覺分、這種的情形不斷?猗覺分就是輕安,輕安就是修習禪定的時候,覺得很舒服的,有一種很自在、很快樂的感覺,坐在那兒就不願起來了,覺得這坐的時候比什麼都好,也比吃什麼好東西都好,把其他什麼都忘了。得到輕安的這種境界,這是坐禪的人一開始有這種舒服、很自在的受用,很快樂的。
定覺分:怎樣才能得到定覺分?能「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怎樣才能常常在定裏邊?怎樣修習呢?
捨覺分:怎樣才能知道是法、非法,把非法捨掉,把一切貪愛也都捨掉,這要怎麼樣呢?這都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空:怎樣才能真得到空了呢?
無相:也沒有一切相了。
無願:什麼都空了,相也空,願也空。怎樣才能破執著,得到這三空呢?智首菩薩這麼請問文殊師利菩薩。
D3、二段明離繫果分二 E1、六度四等 E2、具足十力
今E1、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這一段是問六波羅蜜,加四無量心,也就是如何「滿菩薩行」,所以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怎樣才能修習圓滿了檀波羅蜜?檀是梵語,譯為「布施」,檀波羅蜜就是布施波羅蜜。波羅蜜也是梵語,譯成「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你沒有做完的事情,這是沒有波羅蜜;你事情做完了,這叫波羅蜜。好像你吃完飯了,這吃飯波羅蜜;穿上衣服了,穿衣服波羅蜜,因為你穿上衣服,這波羅蜜了,穿好了;你睡覺睡醒了,這睡覺波羅蜜。說:「你這法師儘講穿衣服、吃飯、睡覺,我們不願意聽這個。」你不願意聽這個?你辦不到不吃飯,你辦不到不穿衣服,你辦不到不睡覺。那麼你既然辦不到,這講一講又有什麼關係?叫你到波羅蜜、到彼岸,這不是很好的嗎?
道在淺中求啊!修行,不要好高騖遠,想要跑到天上去求道,說:「現在火箭發明了,我將來坐火箭到天上去求道。」你這個妄想今生恐怕不能打完,不能滿願的。雖然科學發明,你要是想坐火箭到天上去,或者到月球去求道,這個妄想未免打得太沒有價值了。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做完了,做到圓滿了,這都叫波羅蜜。那麼波羅蜜在這個地方講,是說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叫波羅蜜。我們布施波羅蜜,布施到彼岸了。可是布施要存一個「三輪體空」的思想,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一個能施,沒有一個所施,中間也沒有一個受者。沒有能施、所施、受者的思想,那麼你這個布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這才是真正圓滿檀波羅蜜。
尸波羅蜜:尸,本來是尸羅,那麼只用一個字,就是尸波羅蜜。尸是戒律,就是波羅提木叉。波羅蜜,還是「到彼岸」。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戒律是其中之一。阿難請問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以誰為師呢?」釋迦牟尼佛就答覆阿難:「我在世的時候,你們以我為師;我入涅槃之後,就以戒為師。」所以佛入涅槃之後,一切的出家人都要受戒律。怎麼有戒律?就因為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六群比丘常常犯戒,犯了一條戒,佛就給說一條戒,以後不可以犯了,以後犯就墮地獄,就這樣說的戒。那麼佛在世說戒,大家都遵守戒律;佛入涅槃,一切出家人就都要依戒來修行,所以要以戒為師。
羼提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力量很大,無論哪一位修道,應該要學忍辱。釋迦牟尼佛當初都做忍辱仙人,各位常聽到《金剛經》上就有忍辱仙人,歌利王割解他的身體,他都不生瞋恨心。我們現在是佛的弟子,有沒有人來割解我們的身體呢?沒有。那麼假如有人來割解身體,我們能不能忍?有的人說:「我可以的。」有的人就說:「等遇著再說。」有的人又說:「說實話的,不可以。」那麼釋迦牟尼佛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以釋迦牟尼佛的德行,都有人去割解他身體,他都忍著,不生瞋恨。現在沒有人割我們的身體,我們就要瞋恨。你說這和釋迦牟尼佛比較起來,我們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我們是佛的弟子,為什麼不能取法於佛?為什麼不能照著佛所修行的行門去修行?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沒有人為他說法,說忍辱波羅蜜是怎麼樣忍辱,他自己就會忍辱;我們現在天天聽經聞法,有人說我們一個不好,就受不了,不能忍了,煩惱就來了;甚至於——啊!要氣死了。唉!真是可憐!
忍辱是最妙的一個法門,你若真能忍了,不覺得忍辱像吃黃連那麼苦,而是覺得它像喝甘露那麼甜,這才有受用呢!「張公百忍,九世同居。」所以佛講忍辱波羅蜜,是非常好的,我們若能躬行實踐這一個「忍」字,就會有大的成就。你修這個「忍」字,先要從哪個地方入手?我現在告訴你,你們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普通的,要把「一切有為法」,看得「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看一切法,都如幻如化。一切法也就是一切事,也就是一切的境界,也就是你每天面前的所遭所遇,這都叫一切法。你在這個時候,面對現實,能認識,能人辦事,不要被事來辦(絆)人,不知怎麼樣好?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現在我主要要告訴你們一句我在美國所用的妙法。什麼呢?就是Everything is okay.怎麼樣都可以,沒有問題!你能以什麼事都沒有問題了,這就是一個「忍」,看什麼事情都很平常的,不執著,天地間一切的事情,都是如幻如化!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為什麼你起煩惱?就因為你很愚癡;你若聰明的話,絕對不會有煩惱,煩惱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若沒有煩惱,你的智慧就現前了。為什麼我們記憶力那麼差?說是:「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老了,就沒有記憶力了。」
我今天到李居士(前抗日將軍李炎武)家去,他寫了一首詩,寫的字畫,我拿起看了一遍,這麼閉上眼睛一背就背出來,我現在唸給大家聽一聽。他說:
黑水千年湧 白山萬世雄
吾家居僻麓 耕鑿樂斯螽
弱冠投班筆 衰顏寄旅蓬
何時歸故里 再繞庭前桐
「黑水千年湧」,因為李居士是東北的人,東北有黑龍江,這黑水千年來都是像湧泉那麼滔滔不斷,川流不息。「白山萬世雄」,他住近於長白山的地方,長白山萬世在群山裏邊,都是一座大山,好像一個大英雄,所以說萬世雄;因為他是個武人,所以一講就講英雄,英雄主義。「吾家居僻麓」,我的家在那一個偏僻的山腳下。「耕鑿樂斯螽」,耕是耕田,鑿是鑿井,那是在帝堯的時候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他說:「耕鑿樂斯螽」,斯螽就是螽斯衍慶,這是從《詩經》上來的,就說他家裏人繁衍得很多,樂斯螽。「弱冠投班筆」,他說他年紀弱冠的時候,就投筆從戎去了,學班超;班超投筆從戎,這是漢朝的一位將領。本來他讀書的,但是他要為國家效力,投筆從戎,所以說「弱冠投班筆」。「衰顏寄旅蓬」,他說現在年紀老了,顏色都衰頹了。寄旅蓬,寄住在臺灣這兒,好像在一個旅遊的地方。「何時歸故里」,什麼時候再回到老家鄉去呢?到長白山那兒看一看呢?「再轉庭前桐」,因為這位李居士出生那一天,他母親夢見庭前有一棵梧相樹,醒了就生李居士。他為了報母恩,所以念念不忘再到庭前那棵梧桐樹那兒轉來轉去;或者意思說再轉生,來生還要做他母親的兒子。你說啊!這個李居士做人的兒子,總也做不夠,來生還要做兒子去。
這首詩我唸了一遍,一閉上眼睛就記得,我唸給他聽。他說:「你記憶力這麼好。」「這已經壞了,我年輕時比這更好。」那麼你若能忍辱,記憶力就會好。有的人告訴我他沒有記性,就因為你不能忍辱嘛!你若能忍辱,什麼事情都可以記得了;但是記一切事情也沒有用。你若能忍辱,就會得到禪那,也就會精進了。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叩頭頂禮說:「我不敢輕視爾等」,我不敢輕視你們,「爾等皆當作佛」,他說你們都應該成佛的。那麼這樣,有人就打他、罵他;罵他,他還向人叩頭,他離遠遠地叩頭,就說:「我不敢輕視你等,你等皆當作佛。」這時增上慢的比丘又想去打他,他站起就跑,就這樣。你看我們現在忍辱,沒有像常不輕菩薩那麼忍辱,也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樣被割解身體,也不生瞋恨。我們若能到那個程度上,那才算有點辦法,功夫才到家了;這是忍辱波羅蜜。
毗黎耶波羅蜜:毗黎耶也是梵語,翻譯過來是懶惰,是不是啊?毗黎耶是不是翻懶惰?我忘了,果道對不對?
果道:精進。
上人:哦!那我懶惰,你精進,好不好?有事弟子服其勞,哈!你精進一點好,我懶惰一點,在這兒等一等你們,不然我跑到前邊,把你落下,你又找不著師父了,你們大家說對不對?所以我現在懶惰一點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要學我這個懶,你要學我有的時候也精進,要學那個精進,對不對?聽見沒有?
果道:對。
那麼這個「毗黎耶」,我以為我這個懶師父就講毗黎耶是懶,孰不知有這麼一個徒弟還懂梵文,他說翻譯是精進,那麼就照精進來講了。精進有身精進、心精進。精進,你或者看經,不要睡那麼多覺,這也是精進。所以我們那個「冰箱」——三藩市金山寺,我給它另外取個名字叫「冰箱」,冰箱就是雪櫃。為什麼?因為那兒沒有暖氣,所以叫雪櫃,這是周老居士都知道的。沒有暖氣,在冬天,有時把人都凍得有多少受不了,因為受不了,就要精進了,所謂「冬參夏學」。為什麼要冬參?這是在中國的環境有這樣的說法,冬天因為冷,冷就要坐禪了,就不能睡那麼多覺;夏天熱,熱就聽經,就講經說法,人就聽經。所以冬參夏學,這是道場裏的規矩。但是金山寺是冬夏都要精進的,沒有人休息。我這些弟子都是常精進,我就是一個常休息,不是不休息,是常休息;但是他們不敢學我這個休息。所以這毗黎耶波羅蜜也是到彼岸,精進到彼岸。
禪那波羅蜜:禪那,就是坐禪,就是修禪。禪要時間久了,才能有禪,久坐有禪。你不要覺得坐沒有什麼意思,就不坐了;你要坐得時間久,也還是要用忍耐心來幫助它。坐在那地方,腿痛了要忍,腰痛了還要忍,不能忍的也要忍,要打破痛關;痛關過去,它就不痛了。坐禪也有種種的境界,但是你不要怕這些境界,不要說或者我坐坐禪,來了一隻老虎要吃我,嚇得站起來就跑,結果老虎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要跑,牠不會吃你,因為這只是境界。來了老虎,你看著牠要吃你,你在那兒定定的,牠絕對不會吃你;因為這是一種境界,或者是你的考驗,來考驗你,所以不要怕。總而言之,無論有什麼境界,都不要怕,你一「定」,一切的魔障就都化為烏有,降伏一切魔軍,這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六度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再略略講一講。般若就是智慧,你有智慧也能到彼岸;你若愚癡,會不會到彼岸?愚癡,那到不到彼岸,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佛沒有說愚癡波羅蜜。
及以圓滿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都圓滿,圓滿就是佛。那麼前邊說六度,這是菩薩所修的,就是修滿菩薩行,要是把六度修圓滿,就得到真正的解脫了;得到解脫,不久將來就會證到佛果,圓滿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慈悲喜捨是佛的四無量心,我們修六度後,也要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修圓滿了。
E2、具足十力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這一段是問「得十力智」,也就是怎樣才能修得佛的十種智慧力量?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處就是合理的,非處是不合理的。處,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非處,是不對的。佛的十力,第一就是處非處智力,怎麼樣能得到這種知道事情是合理、不合理的智慧力量?
這個若講起來也很多的講法,那麼我講經,因為我也不懂什麼,只淺淺地講一講。你們誰若懂得比我多,可以給沒有聽過的再講一講。因為我講經只願意講淺淺的,所以在春天我來那一趟,就有人說:「啊!他也不認得字,怎麼會講經?你們不要去聽他講經,他盡是胡說八道!」有很多人這麼替我宣傳,我是很謝謝這些人。為什麼?如果沒有這些人,這個講堂很小的,將來把曹居士給嚇壞了。我這次來的時候,曹居士說:「哦!春天講經,我怕人多把這個講堂都給壓塌了。」幸虧沒有那麼多人,也幸虧有我的善知識來這麼幫忙我,又說:「哦!他講得很淺的,給美國人和澳洲人講就可以,因為他們不懂佛法,講這個淺淺的,他們可以接受。我們這些都是老資格、老佛教徒、老居士、老出家人、老上座了,不需要聽這個。」這是我真正的知己,知道我不會講經。那麼不會講經,我還講;那會講經的,吏不應該閒著,更不應該休息,更不應該那麼懶惰了。因為不會講的我都講,我這叫「拋磚引玉」,我這磚頭拋出去,玉會來的。我不會講都講,那麼會講經的人看了就不好意思:「教化眾生我們也有份的,我們不應該不盡我們的責任啊!」所以他們也就都發菩提心,這是我的意思。
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怎麼知道過去的業報、現在的業報、未來的業報這種智慧的力量?
根勝劣智力:怎麼能知道一切眾生根基的殊勝和劣根?劣根性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不容易度,你就不度他了嗎?不可以的。因為他劣根性,你才應該教他增長這個勝的根性。好像我的宗旨,我教化人,不一定教化好人,也不一定教化有善根的人。因為有善根的人,自己就會發菩提心,不需要我教化。好的人,他已經好了,還何必來教化他呢?譬如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又去:「哎呀!你要信佛呀!你應該皈依三寶。」這叫幹什麼?人家已經信佛,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了,你還去教人:「啊!你應該發菩提心哪!」這豈不是叫馬後課啊!你應該教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想法子教他發菩提心;沒有信佛的人,應該教他信佛;沒有皈依的人,應該教他皈依三寶。
我老老實實告訴你們,我現在所有美國的皈依弟子和出家人,對著他們面,我可以這樣說:「他們都不是好人來著。」這個大個子前六年到過臺灣。啊!他是一個最調皮的人,怎麼說呢?那時他做水兵,在潛水艇裏頭住了五年半的時間,一天到晚也見不著天,在海裏頭和魚在一起做朋友。那麼他和魚做朋友,有的時候也就討厭魚了,就要跑到岸上來玩一玩。他到了臺灣,臺灣很多酒吧,他那時候歡喜喝酒——白蘭地、威士忌——這是他最歡喜的東西。現在他也有一種歡喜的東西,我告訴你們,就是可口可樂。你誰要是想叫他說多一點法,就送給他一瓶可樂,他就滔滔不絕、津津有味和你們談話了。他還歡喜喝milk,milk是英文,中文叫牛奶,他歡喜喝牛奶。
那麼他那時歡喜喝酒,所以一到臺灣就到酒吧喝酒。他很能喝的,大約喝醉了,威士忌喝了有幾斤,你說怎麼樣啊?他就發狂了,本來面目現出來了,狂心野性露出來了。他先預備一掛鞭炮,中國這鞭炮、炮仗,叫hangfire,他把酒吧的門關上,把這一掛鞭炮就點著了。這鞭炮一點著,霹靂啪啦、霹靂啪啦,把酒杯、酒瓶都打爛了,人的頭也破了,血也流了,啊!這回他成功了。可是這樣子犯法了,犯法,他把門開開就跑了。跑了,就來兩個美國憲兵。這個憲兵是管著他們的,知道他們很不守規矩,常常要各處巡邏。那麼他一出門口就遇著兩個憲兵,這憲兵比他又高又胖又大,一邊一個,就像凶神惡煞。
這時候你看他喝醉了嘛,但是他還有醉的智慧,他會用金蟬脫殼的方法。怎麼樣呢?他把他的水兵帽子摘下,問這兩個憲兵:「你們看見過這個沒有?你知道這是什麼?」這兩個憲兵往帽子一注意、一看它,這時他把帽子丟到半空中,這兩個憲兵就仰面而觀:「這是個什麼寶貝啊?」正在那兒看這個寶貝呢!他跑了,無蹤無影。這不知道是金木水火土哪一遁?那麼用這個遁法他就跑了,跑到街上,電台就廣播說:「有個水兵,沒有帽子的,看見一個水兵沒有帽子,趕快把他抓住。」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跑回船上,又同魚在水裏打球去了。你看看!他就有這麼大的智慧,所以你說他是好人嗎?不是的。不是,可是你看現在他會三步一拜,祈禱世界和平,從金山寺門口出去,到Marble Mountain(雲石山)一千一百五十個mile(哩),在這十個月的期間,天天都那麼叩頭。你怎麼知道當初見在臺灣酒吧顯神通的這個水兵,將來會三步一拜?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種種界智力:大約講一講,種種界就不是一種的界。
種種解智力:又怎樣才能得到種種解的智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怎樣才能得到一切至處道智力?
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怎樣才能得到禪解脫三昧染淨的智力?三昧就是定。禪解脫這種定的染淨,這種智慧的力量,怎麼樣能得到呢?
宿住念智力:怎麼能知道以前和現在這種智慧的力量?
無障礙天眼智力:怎樣才能得到沒有障礙天眼的智力?
斷諸習智力:斷這一切習氣的智慧力量,怎麼樣能得?
前邊是佛的十種智慧力量,怎樣才能得到這十種的智慧力量?這也是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問的,這些個「怎麼樣能得到」,在後邊的偈頌裏邊都有答覆的。
D4、一段明增上果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這是第九個問,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十王敬護」。
云何常得天王:怎樣才能得到天上的天王來恭敬供養?天王就包括一切諸天的天王,例如:四大天王、忉利天王、帝釋天王、大梵天王......。
龍王:怎樣又能得到龍王來守護恭敬供養?
夜叉王:夜叉是一種飛行的鬼,又叫速疾鬼,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這個夜叉——速疾鬼走得非常快,但是他也有王。要是夜叉王守護恭敬供養,那一切夜叉也就都守護恭敬供養了。
乾闥婆王:怎樣能得到乾闥婆王來守護恭敬供養?乾闥婆是天龍八部之一,他是樂神,會奏樂;又叫嗅香神,他聞香而至。玉帝有一種香,一點上這種香,乾闥婆王和乾闥婆的眷屬就都來了,為玉帝奏樂。這個奏樂,也就在那兒跳舞又奏樂。
阿修羅王:阿修羅是有天福,沒有天權的,可以在天上住,天上也有阿修羅,可是沒有天權,沒有天德,中譯叫「無端正」。無端正就是長得非常醜陋,有時鼻子長到頭上去;有時眼睛長到下巴,很難看,很醜陋的,所以叫無端正;可是阿修羅女就生得非常美麗。
迦樓羅王:果道,記得迦樓羅是什麼嗎?
果道:迦樓羅是梵語,是大鵬金翅鳥,梵語叫Garudha。
上人:Sansrikt叫Garudha,因為譯音,叫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那麼大,牠若一飛,用膀子一搧,就會把海搧乾了,牠是吃龍的。那麼以後做佛的護法,做為八部之一。怎麼樣能令迦樓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緊那羅王:這緊那羅王又是一種奏樂的樂神,也是一種玉帝的樂神,是奏音樂的。怎麼能令緊那羅王來守護恭敬供養呢?
摩侯羅伽王:摩侯羅伽就是一種大蟒蛇,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怎麼能令摩侯羅伽王來守護恭敬供養?智首菩薩這麼問文殊師利菩薩。
人王:人王就是做皇帝的,是人世的王。
梵王:就是大梵天王。
之所守護,恭敬供養:怎麼樣才能令這十王來守護恭敬供養?這就要你持戒律,戒德圓滿;你修定力,有慧力,戒定慧圓滿,有德行了。你若有德行,這十王就恭敬守護你,供養你。
D5、二段明等流果分二 D1、饒益 D2、超勝
今D1、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這是智首菩薩第十個問,他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能為饒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怎麼樣才能為一切眾生所依靠,為眾生所寄託,這是為依。
為救:怎麼樣才能救護一切墮落三惡道的眾生?
為歸:怎麼樣才能令眾生來皈依佛道、發菩提心、皈依三寶?
為趣:趣就是趨向,怎麼樣才能令眾生向佛道上走?向佛道上進步?
為炬:怎麼樣才能做眾生的明燈,給眾生做眼目?
為明:怎麼樣才能給眾生做一種光明,來照破眾生的黑暗?
為照:光明常常照眾生,令眾生沒有黑暗。
為導:為眾生的引導者,接引眾生。
為勝導:做為眾生一個最殊勝的導師。
為普導:怎麼樣才能普遍做眾生的一個大導師?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
D2、超勝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最後智首菩薩又問文殊師利菩薩十個問題,怎樣能「超勝尊貴」?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怎麼能修得在一切眾生中為第一?一切眾生中第一是誰?就是佛。佛的功德大海圓滿,無欠無餘,所以謂之第一。
為大:怎麼樣為大?因為佛這個體是大的,法體包羅一切,體包法界,所以叫大。
為勝:怎麼才能為勝?勝就是殊勝,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眾生裏邊一個非常的人。
為最勝:在眾生裏邊,沒有眾生可以比的,這都是佛的境界。
為妙:妙,就是煩惱沒有了,就得到妙境界。又什麼叫勝?你自利圓滿了就是勝,也可以說得到最後的勝利。什麼叫最勝?就是利他圓滿了。怎麼叫妙?煩惱斷盡就叫妙。
為極妙:怎麼為極妙?極妙就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也斷盡了。煩惱障,無論什麼事情就生了煩惱,就障礙你的道業。所知障,就是自覺比旁人都知道得多:「啊!我又會講經,又會說法,又會念經,又會拜佛,你看他們什麼也不會!」這是所知障。你知道的多,就自滿,滿就招損,反而把自己的道業障住了。那麼所知障斷了,這就叫極妙。
為上:怎麼叫為上?你向下看,沒有人比你再高的了,這是上。
為無上:怎麼為無上?你往上看,沒有比你再高的,這叫無上了。
為無等:無等,你向下看,沒有人可以和你比的了。
為無等等:不單一個人不能比,所有的都不能和你來比較了,這是無等等;你到這個程度,這就是圓成佛果了。
A2、文殊答標德顯因分二 B1、歎問成益 B2、正酬其問
今B1、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答覆智首菩薩說:「好得很啊!你這個佛的弟子是很好的,是最善的。」你看菩薩和菩薩講話都這麼客氣,也先讚歎他一句:「你好得很!Very good,you are very good」要先讚歎一下。難怪現在我們人都學得:「多謝啦!多謝啦!Thank you very much」都要這麼樣。
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你現在因為想要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好處,得到安樂。哀愍世間,利樂天人:你很慈悲的,很悲愍這世間一切眾生。你想饒益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所以要利樂天人,天上的人得到利益,人間的人也得到快樂。
問如是義:你問這樣的道理,這樣的義理,這不是為你自己問,而是代表眾生問。
B2、正酬其問分二 C1、標因成德酬其舉德 C2、指事顯因酬其徵因
今C1、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佛子,若諸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你這個好的佛的弟子啊!假設一切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能善於用他的心,來發廣大願,就能得到一種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對於一切諸佛之法,心裏一點障礙都沒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了達諸法實相。住去來今諸佛之道: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修的道路上。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常常隨著眾生而住,不捨離一切眾生。如諸法相,悉能通達:就好像這個法,所有一切諸法實相的道理,完全能明白了解。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能明白一切法,就能依法修行;能依法修行,就會斷一切惡;斷一切惡就是一切善。所以你一切惡斷了,就具足眾善,所有的善就圓滿了。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你翻過來就是,就在那個煩惱上,你若一翻過來,就是菩提心。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就要認識境界,你對這個境界若認識了,就會忍耐。你通達諸法實相了,就會有一種忍力,不論順的境界、逆的境界都能明白,都能忍,順的境界不生歡喜心,逆的境界也不生煩惱。修行,什麼叫修行?平常心是道,你就平平常常,日用動作行為,所行所作,都要很平和的,不要生煩惱。你遇著一件事情一生煩惱,就退失菩提心了,這就叫沒有長遠心。你沒有長遠心,修道就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忍耐。好像今天有一個學生,本來昨天他同我約好兩點鐘來見我,但是今天到外邊去,趕不回來,結果三點鐘才來。這個學生來了,沒有遇著師父,大失所望,就生了煩惱;一生煩惱,魔障就來了,就生了一種退墮心。幸虧還有善神來護持,就給他一個境界。那麼他還不錯,對這個境界還認識,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來,沒有見到師父就生退悔心,這是不對的;這一點可以說是很快地就受到這種感應了。所以我們修行,不單對師父,就對任何人都要用忍耐心;你若不能忍,就得不到真正的三昧,得不到真正的定。所以你能斷一切惡,就是具足眾善了。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這個修道的初發心菩薩,也就和普賢菩薩的色像一樣了。普賢菩薩是色像第一,你也能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所有的一切行願,都具足圓滿了。於一切法無不自在:游諸法相是通達無礙,在一切佛法的大海裏邊,隨便他願意怎麼游泳都可以的。在這法海裏邊,歡喜怎麼樣游泳,就怎麼樣游泳,你看!很好玩的,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能做一切眾生第二個大導師;第一是佛,或者是普賢菩薩,那麼你能和普賢菩薩一樣,所以是第二導師。
C2、指事顯因酬其徵因分三 D1、總徵 D2、別開義類 D3、總結
今D1、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了一聲智首菩薩:佛子,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勝妙功德?
D2、別開義類分十
E1、有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E2、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E3、有七願就坐禪觀時願 E4、有六願將行披挂時願
E5、有七願澡漱盥洗時願 E6、有五十五願乞食行道時願
E7、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願 E8、有五願明還歸洗浴時願
E9、有十願明習誦旋禮時願 E10、有三願明寤寐安息時願
今E1、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佛子:又叫了一聲佛子,就是因為怕他不注意,不是怕智首菩薩不注意,就怕你我眾生在這個地方,聽這經聽得覺得很平常,就要沉沉入睡,所以又稱了一聲佛子。那麼聽經的人一聽,說:「或者叫我呢!」那麼你想要睡覺,也就醒了。所以說:
菩薩在家:說一切在家的菩薩,那麼出家算不算呢?等到後邊,你就知道了,現在是講在家的菩薩,就是沒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也有菩薩,你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讓人所不能讓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你能慈悲代天宣化,能用智慧代國教民,為國家來教化老百姓,這都是在家的菩薩。
當願眾生:菩薩在家應該要發願,發什麼願?現在我就發願,願一切眾生,知家性空:都知道家這個性本來是空的,家也是空的,一切一切都是空的。那麼既然知道是空的了,免其逼迫:就不會被這個家來抓住了。被這個家枷住,就跑不了了,這等於逼迫。你知道它是空的,「哦!一切都是逢場作戲啊!這本來是空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執著它了,不會被家庭所累了,就不會生那麼多煩惱了,不會一天忙忙碌碌:
終日忙忙只為飢 得了飽飯又思衣
衣食兩般俱豐足 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下嬌妻並美妾 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 又無官職被人欺
五品四品嫌官小 三品二品又嫌低
一品當朝做宰相 又想面南去登基
一日登基坐了殿 又想神仙下局棋
你說這個心什麼時候能完呢?啊!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孝事父母:你這個人若是孝順父母的孝子,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善事於佛:移孝於佛,那麼若無佛的時候,你孝順父母,父母就是堂上活佛。因為父母生你這個身體,你應該孝順,報父母昊天罔極、劬勞之恩。你看母親懷胎十月,乳哺三年。今天于主教(于斌樞機)講,他反對墮胎;而現在的人差不多跟著那些個喝醉酒的國家學,想要學墮胎,這是不人道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不論青年人、老年人,是新鮮腦筋的、舊腦筋的人,都不要贊成這不合人道的法。于樞機主教說:「啊!這是把人芽子殺了!」墮胎,這是殺人芽子!小孩子入胎,好像人的一個芽,把人的芽殺了,這是慘無人道的,他說得很對的。
那麼孝順父母,你就應該來善事於佛,就是孝順佛。護養一切:你護持佛法也就是孝順父母,你供養父母也就等於孝順佛,佛和父母是不能離開的。所以無論哪一個人,要是孝順父母,佛一定會歡喜他的,佛一定說:「善哉男子!」來讚歎你。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集會:在家的菩薩都有家庭,會有妻子,和妻子集會的時候,也應該發這個願,當願眾生:我現在願意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我和誰也不遠、也不近,怨親平等,和我有仇的人,我也待他如同親人。所以佛教是真正的平等,怨親都平等,怨親是一樣的,能看成這樣。不是說自己的妻子,就近一點;其他的人就遠一點,都一律平等相待。永離貪著:永遠離開這種貪心——貪戀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執著自己的妻子、兒女。你看那個菩薩都能捨棄國城妻子,他能把國城妻子都布施出去,這才是真正發菩薩心的,所以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若得五欲:什麼叫五欲?財色名食睡。財,是一個欲;色,貪美色,這也是人之所大欲;名,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但他貪名,想要得一個好的名,得一個大的名,想要名聞世界,天下聞名。這也是一種欲。有領袖欲的人都有這種的毛病,貪名圖利,利就是財。食,就是飲食,好吃好東西。所以做齋菜的人,都要比較一下,這個廟上的齋菜比那個廟上的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這樣,就是著到食上了。睡,有的人不貪財,也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吃,但他就貪睡,你若叫他不睡覺,那比用刀割他一塊肉都痛苦。
你看!這五種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貪財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獄去,貪名很容易就和閻羅王碰鼻子去。你貪食,很容易就和豬呀、狗呀,去搶東西吃。因為你貪吃!到時候要吃東西就要搶。你看豬吃東西都互相搶著吃,狗吃東西也是互相搶著吃,因為牠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搶著吃;甚至於糞,狗都要去搶著吃。我不是罵人啊,你看!這就因為在生的時候,牠盡貪吃好東西,所以好東西吃不著了,就是這個臭東西牠也要搶著吃,這是食。睡,也是有人貪睡眠。在佛住世的時候,佛的弟子都有歡喜睡覺的,連佛在那兒講經說法,他也睡覺,佛就罵他。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獄去,就把這五欲的根斷了。
所以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這個欲就等於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究竟安隱:這時你究竟得到快樂,得到智慧了。
伎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伎非實
伎樂聚會:伎就是伎女,或者一種音樂。大家聚在一起開party(宴會)、奏音樂,以為這很好玩的,在這時你要明白,當願眾生,以法自娛:這時候你要發覺悟的心,當願眾生,應該好樂佛法,以法做為自己的娛樂。你看你天天讀讀經,這有多快樂!我念念佛、誦誦經,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了伎非實:知道伎樂這暫時間的快樂,不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若在客室:皇帝所住的叫宮,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無論你是在宮殿裏邊,是在一般人的家庭裏邊,這時菩薩就要發願了,當願眾生,入於聖地:現在我願意一切眾生,都到聖人的地位,聖人所住的清淨宮殿。永除穢欲:永遠除去不清淨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瓔珞,有在頭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這瓔珞就是一切莊嚴好看的裝飾。那麼戴瓔珞的時候,菩薩也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捨諸偽飾:捨棄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到真實處:要到真實的處所、真實的地方,不要盡做一些個虛偽假面具,戴一些個假面具。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上昇樓閣:又菩薩上昇樓閣的時候,也即刻就發願,要做這種觀想來發願。願意什麼?當願眾生,昇正法樓:要到正法的樓閣裏邊去,徹見一切:徹見就是了徹,明白一切的正法。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這個布施,我們人要難捨能捨,不能捨的、捨不得的,也都要捨,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有五百億,我布施一塊錢,那不算什麼。我一塊錢都沒有,有人向我來化緣,我想法子能布施,這才叫真捨。你那麼多錢,布施那麼少少的,那不是什麼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為,你力量真的達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強;你若勉強,因為布施,借得周身是債務,一天到晚叫債主來討債,你就不還人家,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這樣去做。
所以若有所施:若有眾生能做布施的,當願眾生:在這時候也要發願,令一切眾生,一切能捨:一切不能捨的也要捨,最要緊的是什麼呢?我告訴你們,心無愛著:你心裏不要有一種貪愛,你若能把所愛的捨了,那才是真捨。譬如我愛古董,我有個古董,這個古董真是無價寶,啊!多少錢也買不來,晚上睡覺都想著這個古董,作夢說:「啊!古董丟了,被人給偷去了。」一驚醒了,還知道是個夢,那個古董還沒有丟。就是因為這樣,令你在夢裏頭都掛著這個古董,你說這多苦啊!這個你若能把它捨了,那麼這是真的。古董是這樣,其餘你所愛的、所執著的,都應該把它捨了。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眾會聚集:大家有的時候在一起聚會,或者有什麼事情來開會,在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就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把一切聚集這種法,也不執著了。不要執著這一切,你能捨眾聚法,就能成一切智:佛法,你就因為有執著,才沒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沒有執著了,一切智慧自然就現前了。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若在厄難:厄難就是災難、苦難,也就是當你最危險的時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蟲虎豹、毒蛇猛獸,正在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也要發個願,當願眾生,隨意自在:都能隨心如意,得到自在,沒有厄難。所行無礙:所行所做都沒有障礙。因為自己遇到厄難了,願一切眾生都沒有障礙,這就是菩薩心,就是發菩提心。
E2、有十五願明出家戒時願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捨居家時: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個清淨持戒的比丘。所以捨居家時,就是要出家,想要剃髮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時,也應該發願。發什麼願?要當願眾生,出家無礙:我出家,發願出家沒有障礙,沒有人來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發這種願: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隨心滿願,不會有障礙。心得解脫:我的心裏頭會得到解脫,心裏得到解脫就無罣礙,沒有罣礙就得到解脫了。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入僧伽藍: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場——寺院裏邊、伽藍裏邊,或者寂靜處,或者大眾修行的一個地方。這僧伽藍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這個地方也要發願,當願眾生,演說種種:要能演說種種的佛法。這個法,演說種種,各位要知道,講經說法不要有一定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各人有各人的見地,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講經要觀機逗教,因人說法,看眾生的根性,適宜哪一種法門,就說哪一種法門。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麼註解來講。我主張講經要把經講活動起來,不講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單單依文解義,或者照著註解來背註解。那麼當初沒有註解的時候,講經的人又照著什麼來著?甚至於當初沒有經典的時候,佛怎麼說的經呢?「佛說一切法,因眾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講經,我主張講活經。怎麼叫活經呢?講得很生動的,不那麼死板板。所以我到什麼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歡喜聽,因為適合青年人的口味。
演說種種,由這個「種種」,你就知道不是一個講法,是要用種種的來講法。所以這個經典,你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講經,要把它講得流水似的,怎麼樣都可以流的。無乖諍法:乖就是不對的。這個乖就是違背經典的道理,講得不合經義,所謂離題了。諍是和人諍論,
諍是勝負心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這是《金剛經》無諍三昧。你有所諍,就是有勝有負;有勝有負,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生出來了。「由何得三昧」,你怎麼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從什麼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說無乖諍法,就是你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不能盡說這個諍論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詣大小師:詣,是到那個地方;造詣,就是往那個地方去。往什麼地方去?大師,往大阿闍黎、大軌範師;小師,或者普通的法師,不夠大阿闍黎這個資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師,就是普通的。當願眾生:這時候也要發願了,要發什麼願?要巧事師長:巧事也就善事,善巧來侍奉師長。習行善法:要習學來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惡法。你修習一切的善法,這就是聽善知識的教,不要聽惡知識的教。
什麼叫惡知識?譬如佛教裏都應該要持戒,那麼這個知識就說:「哎!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隨便啦!你願意怎麼樣都可以,沒有關係。這個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說這是個什麼話!什麼叫末法?什麼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來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時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樣沒有正法;末法的時候,你若修行也一樣有正法。這是人為之,法沒有正法,沒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慚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誰是聖人啊?大家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聖人。哦!你要由聖人而成凡夫,本來出家做比丘了,自己還給自己做辯護律師說:「我是凡夫,犯戒沒關係。」這是如來所謂可憐憫者,這太可憐了!自己給自己講道理,自命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