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囑累品第十三)
太虛大師講述
24/04/2018 06: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甲三 依教奉行分

 

囑累品第十三

 

此經全部三大分,第一教起因緣分──序分,第二聖教正說分──正宗分,已經講完了,今講此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分。囑累者,囑託以此事而煩累彼的意義,如法華文句云「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天臺維摩經疏十云「囑是付囑為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又、以累擔付囑於彼的意義,如淨影維摩經疏云「累是擔累,法是宣傳者之重擔,故名為擔累;以此囑付令人傳道,故名囑累」。此經囑累的意義,如云『今以此法付囑汝等!……汝等大眾,住大忍力流通此經」。釋迦如來將此法──心地觀法付囑於文殊菩薩等,而且再三地叮囑,此法不僅利益於當時海會大眾,還要輾轉流通於未來,使未來眾生法樂均沾,利益到無窮無盡。

 

乙一 付囑流通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告文殊師利菩薩等阿僧祇海會大眾言:『我於無量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惜身命、頭目、手足、血肉、骨髓、妻子、國城、一切珍寶,有來求者悉用佈施,修習百千難行苦行,獲證大乘心地觀門。今以此法付囑汝等,當知此甚深經,十方三世無上十力之所宣說。如是經寶最極微妙,能為有情一切利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國土之中,所有無邊諸有情類,傍生、餓鬼、地獄眾生,由此大乘心地觀經殊勝功德威神之力,令離諸苦得受安樂。如是經力福德難思,能令所在國土豐樂,無諸怨敵。譬如有人得如意珠,置於家中,能生一切殊妙樂具;此妙經寶亦復如是,能與國界無盡安樂。亦如三十三天末尼天鼓,能出種種百千音聲,令彼天眾受諸快樂;此經法鼓亦復如是,能令國界最勝安樂。以是因緣,汝等大眾伏大忍力,流通此經』。

 

此經說法,共計有六個法會:第一法會,在靈鷲山放光瑞相,為妙德長者說報四恩的法;到了為智光長者說遠來問法以下,是第二法會;觀心品是第三法會;發菩提心品是第四法會;成佛品是第五法會;此囑累品是第六法會。第一、第二法會,為人、天、二乘外內凡說法。現的是千百億化身佛。第三法會為地前四加行位菩薩說法,所以現勝應身。第四法會為地上菩薩說法,所現的是他受用身。及至第五法會為究竟菩薩地說法,總顯三身而現的亦是他受用身。不過在觀心品以後的法會,所現的佛身,是具足福智神通莊嚴的。因為要此法流通於人間,所以此第六法會仍現千百億化身──丈六身而說法。這所以有種種現身差別相者。因菩薩智慧程度不同的緣故。雖法會有六,而道場只有一處──靈山;如華嚴經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的事,是個很好的比例。

 

在此法會群眾之中,以文殊菩薩等而為上首,所以佛對他們說:我於無量百千百萬大劫之中,把所有的內財、內外財、外財都佈施於人,修學種種苦行,才證得大乘的心地觀法門。今以此法付囑汝等,不要看得太容易了,不要如世間物一樣底忽略過去,此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當生希有難遭遇想!十力,此處作佛的德號用。菩薩地也可以得十力,但如來乃是無上十力。十力者何?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華言正定,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如實遍知,故名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不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文意見大智度論)。此十力,是十種智慧之力,一切法從佛的智慧力而轉,所以稱佛為法中之王,一切法得其自在無有障礙。眾生因無明障蔽,無智慧力生起,所以一味地愚癡顛倒。此法、既是具足無上十力的佛說的,所以是微妙之法──其理微細,其用勝妙。由此三千大千世界,推之於十方國土,無論何類眾生,由此大乘心地觀經殊勝功德和威神之力,皆能離苦得樂。此經福德之力不可思議,在某一國家裏只要有人去講說修持,無形之中有這樣的功用:國土豐樂,無諸怨敵。今講此經者,亦是回向中國國家安寧,人民豐樂。此經有如是之功德,所以釋迦如來再四的叮囑,要有堅忍的能力和毅然決然的精神去流通此經。

 

乙二 問答持福

丙一 文殊讚問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希有善逝!乃說甚深大乘微妙心地觀經,能廣利益大乘行者。唯然世尊!實為深妙!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經乃至一四句偈,如是之人得幾所福』?

 

從爾時文殊至實為深妙,這是讚佛的;從若有善男子至得幾所福,這是問佛的。如來出現人世間,固然是希有,如說法更是希有。此法能利益於頓悟直往的菩薩或漸悟曲往的菩薩,縱然你不是大乘行者,或頓、或漸、或上、或下,也都能得受其利益。能持此經者,受持之義,謂從上師傳而領受憶持。過去的印度和現在的西藏,都是如此。而我們中國。只要你認識文字,就可以自由讀誦研究修持。甚至一般學時髦的,無聊時也來玩味佛經,偷幾個佛經裏的術語,應用到別的文字裏去,玩弄些野狐禪,這全是一時的好奇心所激動,有信心與否,卻是另一個問題。如此輕視佛法,罪過罪過!若要真正修學佛法,必須要禮拜上師請其傳授。此上師是從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我們對之應如佛一樣的看待。你要信心具足,把上師所傳授的教法受持不失。即使不能把整部的經文受持不失,只要能持七字一句或五字一句的四句頌偈,或者是一行的長行文字,都可以得到無上的福德。我們所聞的法,雖是各自有漏心上所生起的影像,但法是無漏心的佛所說的,故一切教法都以無漏心境為本質。我們若能依此法讀誦修持,則能增長善根福德。到底有多少福德?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請問的焦點。

 

丙二 釋尊廣明

丁一 喻校持福

 

爾時、薄伽梵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以用供養十方諸佛,為一一佛造立精舍七寶莊嚴,安置供養佛及菩薩,滿恆沙劫;彼諸如來所有無量聲聞弟子,亦以供養一切所須如供養佛等無差別。如是諸佛及聲聞等般涅槃後,起大寶塔供養舍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暫聞信解此心地經一四句偈,發菩提心,受持、讀念、解說、書寫乃至極少為一人說,以彼種種供養功德,比此說經所獲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況能具足受持、讀習、廣為人說,所得福利不可限量』。

 

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若有善男信女,把世間種種的寶物,充滿如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之多,以供養十方諸佛;不但此也,而且建立廣大精舍,安住清淨佛菩薩僧、聲聞僧;而且還為諸佛、菩薩僧等建立寶塔,供養舍利。這些的功德,若與信解此心地觀經一四句偈的人所獲的功德比較,十六分之一的功德也沒有。只要能發菩提心,去受持、讀念、解說、書寫,乃至從極小的部分做起,乃至只曾為一個人講說,就已如此,又何況具足受持等五法行所得的福德呢?此中受持等五法行,是十法行之中的,雖只有五法,但意義可包括十法。「十法行」者,一、書寫,於佛所說的經律論,廣為書寫流通於世而不使其斷絕,如現在刻經印刷一樣。二、供養,於佛的經典安置之所在,應如佛的塔廟一樣的供養。三、施他,以所聞的教法,廣為他人演說,或施與經卷,不專自用,但欲利他。四、諦聽,聞他人讀誦經典或解說經典,要深生愛樂一心諦聽。五、披讀,於諸佛所說之經典,常披閱看讀而手不釋卷。六、受持,於諸佛所說之教法,從佛或上師稟受,持而不失。七、開演,於佛所說的教法,常開示演說,使人信解。八、諷誦,於如來所說的一切教法,諷誦宣揚,梵音嘹亮清澈,使人樂聞。九、思維,於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義,思維籌量,觀念瞭解而不忘失。十、修習,依如來所說的法,精修數習而成佛智(文意出辯中邊論)。這十者,一至八是聞所成慧,九、十二種是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丁二 別明女福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受持、讀習、書寫、解說此心地經,如是女人為最後身更不復受,不墮惡道八難之處,於現身中感得十種勝利之福:一者、增益壽命,二者、除眾病惱,三者、能滅業障,四者、福智倍增,五者、不乏資財,六者、皮膚潤澤,七者、為人愛敬,八者、得孝養子,九者、眷屬和睦,十者、善心堅牢』。

 

講到持福,這裏特別把女人持經的福提出來討論。在報身上講,女身的確比較男身要劣一點。這不是有輕視女子的見解,女子比男子,在修道方面有很多因難之處。佛典裏有講到「女人非器」的話,即是說女人不是修行佛道的根器。所以要特別激發她們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如能受持此經,不但未來轉女成男,現在即能有十種殊勝福德,只要她能夠如法去受持就是了。

 

丁三 經同佛塔

 

『文殊師利!在在處處若讀、若諷、若解說、若書寫,經卷所住之處即是佛塔,一切天人非人等,應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寶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何以故?一切如來修行此經,捨凡夫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賢聖皆從此經得解脫故』。

 

無論在何時何地──一切時、一切處,倘若是讀誦或書寫此經所在之處,天人即都來供養,因為此處有經典,即是有佛。

 

丁四 法師如佛

 

『文殊師利!我涅槃後後五百歲法欲滅時,若有法師受持、讀習、解說、書寫此心地經眾經中王,如是法師與我無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尊重此法師者,即為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得福德平等無二,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如是名為正行供養。所以者何?是大法師,在無佛時為濁惡世邪見有情,演說甚深心地經王,使離惡見趣菩提道,廣宣流布令法久住,如是名為無相好佛,一切人天所應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合掌恭敬此法師者,我授無上大菩提記,是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對文殊說:如果於此經能修行「十法行」的法師──以此法為師,又能去解說此法而為人師,這都是法師──到了佛涅槃後後五百歲,或者到了末法後後五百歲的時候,倘有法師將此眾經之王的心地觀經,如法行持,此法師即與佛無異。我們要去禮拜供養,如禮拜供養佛的功德無有差別。供養法師,即是供養此法,也即是法供養。以內財、內外財、外財去供養此法──即是正行供養。因為佛不以世間財物供養為喜,如果能如法去修行而以為供養,利益眾生,佛心乃生大歡喜。這世間,邪見的眾生認為宣揚佛法是宣傳迷信的,愚哉眾生!可憐哉眾生!所以此法師以誨人不倦的精神,為五濁惡世眾生廣為宣說此經,使其離苦得樂,令正法久住,所行甚為不易。雖然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與佛一樣。因此,凡有人合掌恭敬此法師者,佛皆為之授記。我們不要輕看自己!我們的現前大眾,能在這裏聽聞教法,佛已經替我們授過記了。我們既聞了佛法,從今而後,對於佛法的信心,要一天一天的增長。不然,空掛起佛子的招牌,只有自家欺騙自家;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啊!

 

丁五 發心功德

 

『若人得聞此心地經,為報四恩發菩提心,若自書、若使人書,若讀念通利,如是人等所獲福德,以佛智力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是人名為諸佛真子。一切諸天、梵王、帝釋、四大天王、訶利帝母五百眷屬、爾羅跋多大鬼神王、龍神八部、一切聽法諸鬼神等,晝夜不離常當擁護,如是佛子增長念慧,與無礙辯,教化眾生令種佛因』。

 

得聞此經知報四恩者,往往有之。如在此會期中,曾有張慕超居士,因聽講報恩品之後,即往鄉間把母親接來廈門寓所侍養,以盡人子之孝道,並即皈依三寶。訶利帝母,此云鬼子母。爾羅跋多大鬼神王,是大夜叉神。若能發菩提心修學「十法行」,所獲的功德不可計數,而且一切天神晝夜不離你的身旁,始終擁護於你;你的信、解、念、定、慧五善根力,也就念念增長。

 

丁六 命終利益

 

『文殊師利!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命終時,現前得見十方諸佛,三業不亂,初獲十種身業清淨。云何為十?一者、身不受苦,二者、目睛不露,三者、手不掉動,四者、足無伸縮,五者、便溺不遺。六者、體不汗流,七者、不外捫摸,八者、手拳舒展,九者、顏容不改,十者、轉側自如。由經力故,有如是相。次獲十種語業清淨,云何何十?一者、出微妙語,二者、出柔蝡語,三者、出吉祥語,四者、出樂聞語。五者、出隨順語,六者、出利益語,七者、出威德語,八者、不背眷屬,九者、人天敬愛,十者、讚佛所說。如是善語,皆由此經。次獲十種意業清淨,云何為十?一者、不生瞋恚,二者、不懷結恨,三者、不生慳心,四者、不生妒心,五者、不說過惡,六者、不生怨心,七者、無顛倒心,八者、不貪眾物,九者、遠離七慢,十者、樂欲證得一切佛法圓滿三昧』。

 

如果受持讀誦此經,到了與世長訣的時候,能得三業不亂的利益。如法華經裏所謂千佛授手,或此經十方佛土,都聽你隨念往生。所謂三業不亂的利益,即是十種身業清淨,十種語業清淨,十種意業清淨。因為臨命終時,是此一生末日和後一生獲得的關鍵,能不顛倒錯亂,決不致有墮落惡道裏去的危險。

 

丁 七結勸持修

 

『文殊師利!如是功德皆由受持、讀習通利、解說、書寫深妙經典難思議力。此心地經,於無量處。於無量時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具足修習?汝等大會一心奉持,速捨凡夫當成佛道』。

 

修行此「十法行」,既有如是之功德和利益,所以佛勸我們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去修持,自然有成佛之一日。

 

乙三 會眾信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等無量大菩薩,智光菩薩等新發意菩薩,阿若憍陳如等諸大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眾,各各一心受持佛語,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至此,此法會每會之中的上首,如文殊、智光諸菩薩們,以佛所說的教法,各各領受之而不忘失,歡喜充滿了整個的身心。諸大聲聞與天人八部等,大家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已講完了。我們要記著,即是此經最後的一句──『信受奉行』。此經是深黑的人海裏燃著閃爍的人海燈,光明朗澈,現出從凡夫地至佛地的光明坦道。我們別要辜負這法燈的美意,我們要接受過來,不但要照明現前人海裏的眾生走上光明坦道,還要把此經輾轉流通於未來。要知道,在這無邊際的人海裏,有無窮無盡的眾生飄浮著,他們在那裏望著人海燈光之到臨。我們能將此法會的燈光去擴大增盛,這就是佛之所以說法的本願,也就是我們佛教徒的天職(勝濟、燈霞、窺諦、東初、雪生合記)(佛學書局印行)

 

(附註)原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釋」,今改題。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