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禪者的感恩
達照法師
21/04/2017 07:0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柏林寺第十三屆生活禪夏令營的演講錄音整理

  諸位大德、諸位善知識:
   一提到禪者,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古代那些很瀟灑、如行雲流水般、又毫不執著的祖師們。可是我們學佛多年後,發現好象離我們非常遙遠又非常近,但又說不出它的距離感在哪裡。你說它近嗎,好像遙不可及,你說它遠嗎,就在當下。昨天晚上普茶的時候,老和尚一再強調我們要在當下,但是真正的當下在哪裡?我相信還會有很多同修會存有疑問。所以,我今天就來講講《禪者的感恩》。先講禪者,然後再講禪者是怎麼樣去感恩。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有人把它總結為講言教理論的,講行為戒律的,和講精神實質的,所以總結起來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教為佛語,禪為佛心,戒為佛行。禪是佛的心法,歷代祖師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教為佛語,是用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的。戒律是佛的行為。實際上從佛經裡面經常看到,我們一切人的一切行為,都歸向這方面,就是身口意三業。佛陀的身業,以戒律來完成;佛陀的語業,以教理教化眾生來完成;佛陀的意業就是達到了禪的圓滿境地。一般來講,戒律條條款款,包括戒律內在的精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為行為可以看得見。學習教理呢,理論一套一套的,我們可以用我們這個第六意識的思想去分別它,去理解它,去領悟它,看起來也比較容易。只有這個佛心實在是不容易體會,而禪宗之所以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能夠發揚光大,曆千年而不衰,它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基礎好。傳統儒家文化,孔孟之學使我們能夠做人做的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對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不放過,謹慎,小心,認真,勤勞。而老莊哲學呢,使我們心胸變得豁達開放。這兩者結合的背景,使禪宗與我們漢地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古來祖師大德說我們漢地:中華民族有大乘氣象。所謂的大乘氣象實際上指的就是禪宗的心法傳承。所以,昨天宗舜法師最後有一個偈頌,告訴我們發菩提心,彼即丈夫我亦爾,不可自輕而退屈。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大家跟禪是不是有直接的淵源呢?我們現在是不是真的可以體會到禪的味道呢?

   我今天分兩點來跟大家一起討論。第一點是禪者的感恩境界,他的感恩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感恩,這很重要。因為既然禪為佛心,你就不能從行為上去看。我發現很多人學習佛法或是學習禪宗,學到最後,還是流於形式。

   佛法是廣大無邊的一種教育,它告訴我們九法界眾生,我們的生命已經包含了非常完美的內容,但是我們大家不認識,所以它將我們每個生命的每一個內在的很微細的地方揭示出來,讓我們清清楚楚地去體會,所以說佛法是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啊。法門之廣可以延伸到什麼程度呢?以前有同學提出來,說,這個老太婆到廟裡去燒香拜佛,這種行為是近乎迷信。對於磕磕頭拜拜佛求菩薩保佑,這個做法他們好像很反感。我就告訴他,不應該這樣看,為什麼?法門深廣就廣在這裡。老太婆家裡遇到困難,遇到災難的時候,求佛安慰一下她的心,同時用她這顆虔誠的心去影響她的行為,以真誠的行為來感應諸佛菩薩,這種教育非常微細。如果是一個七地菩薩,七地菩薩他自認為我的行為已經很圓滿了,我已經明白了涅槃的境界,佛的境界我都已經知道了,我現在不需要做了,這個時候佛陀還會出現教訓他。你看看,上到七地菩薩,下到一個一點都沒有接觸佛教的人,同樣可以受到佛的教育。《法華經》說:若人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所以佛法法門深廣,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跟佛結緣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做到了有教無類。有人開玩笑說孔子提出來有教無類。孔子的三千學人,七十二賢聖,裡面沒有一個是女生,所以他說有教無類只是理想,沒有做到,不收女弟子。只有釋迦佛,在家出家都有男女弟子。不但有人,十法界一切眾生,畜生道,餓鬼道,只要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就是佛的教化範圍,所以佛陀他真正貫穿了這種生命的內在力量,做到了有教無類。

   大家知道,平常我們的生活都很忙。見面的時候問候:最近怎麼樣啊?你們最近怎麼樣啊?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忙!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累!如果再問一句怎麼樣啊?第三個回答就是:煩!有沒有?忙、累、煩,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體會到的生活三字經。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我們生命裡面具備兩種力量,第一種是絕對的自由,第二種是絕對的幸福。大家可能想:我有多少自由?小時候剛會走路,我去爬,父母就非得把我抓起來學走;小孩子,父母在家教你如何如何;然後長大一些上學的時候,老師教你如何如何;工作的時候,領導又叫你如何如何。那麼平時在生活當中,同修道友又叫我如何如何,甚至自己都叫我如何如何,你說你自由嗎?有人也許會說,這是我心甘情願的,但是我發現你說完這句話,扭過頭去,馬上會淚流滿面。為什麼?你沒有找到真正的自由啊!同樣的,幸福也被我們自己削弱掉了。佛法告訴我們,這種力量是被我們自己削弱掉的,我們自己把這種自由完全削弱掉了。剝削的理論在哪裡?那麼我就想講一點,禪者的感恩境界的第一點——禪者的悠然。

   習佛法心法的人,他為什麼會達到那種悠然自得的境界,而我們大家為什麼做不到那種悠然,即便做出來了,也是做出來的。佛說的我們原本就有的那個東西,到哪裡去了呢?

   《金剛經》講到兩個修行的方法。第一個修行的方法是無住生心,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個不識字的人,聽到就開悟了。我再念一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沒有?無所住是無所住在哪裡?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記得昨天有人問我:生活禪或者是在禪宗的書裡,總叫讓我們活在當下,這個當下到底是哪一個當下?老和尚給我們解釋說只有一個當下,但這一個當下我不知道在哪裡。現在諸位你要是真想體會一下禪者無住生心,現在借助這個機會,你可以體會,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你先看自己,你坐在什麼方向,你坐在什麼位置,你是以什麼形式坐的?是翹著二郎腿,還是平正地坐著,不要緊。你不管是什麼樣子,你只要很清楚自己的樣子,很清楚你的環境,你清楚你坐在那裡,我清楚我坐在這裡,大家都很清楚。我相信沒有文化不要緊,這肯定能做到。然後你再看一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思想,簡單地過一遍,自己的六根代表主管的自我。然後再過一遍色、聲、香、味、觸、法。色是外在世界,外在的色法,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色;聲,就是這個講話的聲音;香,鼻子所聞的氣味;味,平時我們吃東西時的味道;觸,身體的感觸是冷還是熱;然後我講的內容,這是個概念,這就是法塵。妄想所緣的就是這個法塵,我每講一句話你的腦袋裡面會蹦出一個概念來,對吧,所以我們的六根就是在生活當中不停地追逐六塵,然後再產生六識。我們現在能體會到的生命狀態就這麼多了,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體會一下看是不是?沒有超出這個範圍之外。佛經告訴我們,凡夫眾生六道輪回全部內容加起來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你花一分鐘時間就學會了。你看,六根、六塵、六識,很清楚啊。稍微難一點的是這個意識,第六意識妄想生起來的時候,就是腦袋裡面出現一個概念的時候,它已經變成一個概念,已經變成一個妄想。

   六根、六塵、六識從文字上大家可能看過千萬遍,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把它對照自己的生命,你要看我們的意識妄想是怎麼生起來的。意根是什麼東西呢?佛經裡面有一句話說: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妄想、不妄想他分不清楚。但是只要你沉下心來:此身難得,佛法難聞,你會發現,妄想從那裡冒出來的?你閉上眼睛,感覺妄想是從無盡的黑暗的背後冒出來的,是不是?比如我現在讓你想一下那個萬佛樓,那個萬佛樓從腦袋裡面冒出來。想像一下你睡覺的房間,房間冒出來了;但是我不講的時候它沒有。你看它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萬佛樓和房間都是原來在你的生活中有了一個概念,那個概念就是法塵。在這個概念沒有冒出來以前,沒有打妄想之前,有一個狀態,什麼狀態?就是剛才訓練大家,在一下,妄想不打,這個時候,明明白白。我講話你聽的清清楚楚,你不用去考慮法師在講什麼,你甚至不要去考慮前面有什麼東西,你看的清清楚楚。我現在在這裡如果打妄想,也就是我要看這位同學,那別的同學在那邊動了我就看不到了。正因為我不看某一個人,我的眼光所及你們每一個人在動,他是怎麼動的,都瞭若指掌。你兩邊動,三邊動,五邊動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佛陀告訴我們,已說的法如爪上土,未說的法如地上土。再不相信你們可以試一試,在城市的十二層高樓上,往下麵看,下麵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你不打妄想地看著,清清楚楚,多少人多少車,多少顏色。但是你只要看見那一輛可能是警車,那完了,別的車你什麼也看不見,什麼道理?我們的意根可以緣一切法塵。當我們的妄想生起來的時候,我們是執著其中一個法塵,所以你必須把妄想心停下來之後,作為一個方便先看到這個意根,這是一個入禪門的最直接的方法。

   禪宗早期的禪法,從佛陀在世一直到中國唐朝的慧能大師,它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宋朝以後,眾生的根基陋劣了,不敢相信當下的六根、六塵、六識就是佛性,不敢承擔。於是,大慧宗杲禪師提出來參話頭。參禪這個參話頭怎麼參呢?諸位可能有老參住過禪堂,或者也曾經打過坐參過禪。虛雲老和尚,雲公老人《參禪要旨》裡面給我們說,很多人參禪,比如說參念佛是誰,他就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念佛的到底是誰,是我眼睛還是我耳朵?不對不對,參禪不是這樣參的。參禪叫你參話頭,問題的關鍵在一個字,話的前頭。那怎麼參呢?比如說參念佛是誰,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出來,想念,但你千萬不要讓自己念出來,沒有念出來,但你又想念,又不讓他念出來,就看那個念頭來之前的那一點。一個比喻說,如貓捕鼠。老鼠鑽進洞裡面,貓就在洞門口,四爪抓地,威猛無比,全神貫注看著洞口。它希望老鼠出來,老鼠出來它可以抓,但是又怕老鼠出來跑掉了,所以就始終看著這個洞口,看在哪裡。就是看在我們一念未生之前。當你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之前,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意根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根最難瞭解。唯識宗講的八識,第七識我執,它具備一個特別的功能叫恒審思量。這個恒審思量就是具備明瞭、瞭解、思量、清清楚楚,而且不間斷、永恆。具備這個功能的是誰呢,就是我們的意根。我們輪回的根本,我們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源就在這裡,所以整個佛法的宗派裡面各種修行方法歸納為兩類:第一類,讓你停下妄想,從第六意識下手,比如說,念佛法門,持咒。念佛以一念抵萬念,把你這個妄想的心停下來,然後你自然能夠看到妄想背後的傢伙。第二類,不從妄想上下手。妄想想什麼你不要管,你今天想這個,想要成佛想要發菩提心,弘法利生。明天可能想要吃喝玩樂,想要升官發財。不要緊,你不要管這個妄想,因為妄想本身是第六意識,它沒有錯,罪過全在它背後的我執,所以參禪的人,他的思想就放開了。他首先要參到疑團生起來,要參到妄想前面這個頭。很關鍵的事情就是我們當下這顆心,沒有妄想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這個地方。他只是找到了一個入門的地方,找到了這個門,所以沒有開悟之前,用功夫,就在這裡用。

   這個生活禪夏令營,我想大家不用妄想去生活,而用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東西去生活,你的生活會感到一種學習禪法的味道,但這不能稱為禪者。只有把這個東西用功到位了,功夫可以成片,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桶底脫落了的那一刹那,破本參。是破什麼參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的當下的這個。把它再粉碎掉,當你把這個再粉碎掉的時候,諸位學習教理的人就知道了,輪回的世界從此沒你的份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當下的這一念,前念過去,後念未生之間,中間的這一段,諸位心要是沉下來,就可以看到這一點。它是什麼樣子啊?它沒有任何樣子:它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你說它有,它沒法形容,因為沒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東西在。它沒有長短方圓,青紅赤白,所以你說它有,它好像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那麼在這裡立定腳跟。大梅法常禪師給我們開示過,黃檗禪師也開示過。有一首偈頌非常有名,叫做:

   根塵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根塵迥脫,就是六根與六塵迥然脫離。這個不簡單!各位如果有兩秒鐘體會到這種境況,你就會有解脫的感覺。眼睛跟外界沒關係了,耳朵跟聲音沒關係了,甚至心跟動念沒關係了。你試驗看,有種最笨的方法就是一切我看到的東西都不要了,能聞的能想像的能感觸的我都不要了,這時候完全是赤裸的六根境界,這不是常人的教育可以做得到的。下一句緊把繩頭做一場,在佛經裡六根六塵比喻成六結,我們的心有打不開的結,你生活當中所有問題加起來就是這六個結。等你的根塵分離的時候,只要一個結打開,其他的結就同時打開了。你抓住的就是繩頭,即生死的根源,也就是剛才所說,你拒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拒絕是你當下的心法,不是你的戒律行為語言。你不要跑出去跟別人說我脫開了,那就錯了。因為這是心法,你內心把這些脫開的時候,當下明明白白這一點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是苦口婆心,叫我們當下,當下,再當下,我們呢弄來弄去只有一個妄想的當下。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禪宗的功夫成片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成片了之後會出現兩種情況。假如我們善根成熟,一成片,馬上繩頭就解開了。就是禪宗的破本參!

   禪宗最大的特點是明心見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破除這個繩頭。之後呢,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因為意根不能破除,因為妄想破除都很難,沒有禪定的功夫嘛!但是對於真正的修行來說,破除妄想比破除我執容易的千萬倍。現在修行人不能得到佛法心法的傳承,那種生命力的貫穿,那種力量,為什麼?當我們在意識這個地方用心,用到成熟的時候,唯有機緣成熟的人,他能一把透過去了,福德因緣不成熟要等待機緣。像虛雲老和尚,等到別人燙到他的手,杯子掉地上的時候,他才開悟了,馬上就說:

   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桃花處處開,山河大地是如來。

   他把明明了了的東西破除掉了。六根,六識,六塵,是我們有為世界能感受到的所有內容,當把最後的我執破除的時候,他出現的是小乘講的涅槃——本寂。大乘佛法裡的真如,如如。真心與佛性不一不異,這不是一個東西,現在市面上很多書都說真如與佛性是一個東西,這只能說是對了一半,因為他們不一不異。真如佛性是第六意識無法想像的,不可思議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他們是相同,但實則不然。

   我告訴大家無住生心是什麼道理。慧能大師根利,他一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那裡啊,我們輪回的世界都沒有立足之地了。禪宗祖師說:去年窮不算窮,去年還有立錐之地;今年窮才算窮,今年沒有立錐之地了。去年窮是指妄想停下來的時候,還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東西在那裡;今年窮就是連明明白白的東西也打破了。破本參,桶底脫落,這是應無所住的境界。小乘人不發大乘心,他一到這個境界他高興了,他涅槃了,沒有生死了。佛法分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五乘中,人天乘是世間法,就是為了接引我們大家的。五戒和十善是人天乘創立的一種人間的價值觀,但這不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真正思想是讓我們不要執著在六道輪回、生死迷惑的世界裡,要超越出去。就好比我們是海裡的眾生,一直沒有露頭,這時有個善人遞個梯子給我們,這個梯子有五個臺階,其中兩個伸到海裡面去,三個在外面。學習佛法就是這樣,有次第的。海裡的還沒出來就想跑到海外面可能嗎?另外一種思想就是講,我只要做一個好人就行了,反正任何宗教都是講作一個好人的,幫別人自己快樂一點。然後學禪,他把學禪當成是一種娛樂消遣,就像抓住海裡面的兩個臺階就很高興。我們看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他是講菩薩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無住生心,生心的內容,就是人間佛教的用心之處。那麼誤會他的人呢,認為做好人就是佛教,慘了。佛教的精神命脈、法脈丟失了,這種法脈的貫穿是我們從每個臺階爬出去必須建立人間最好的價值觀。兩千年來,我們都知道五戒十善很好,知道了好,你才能順著臺階繼續往下走,最後你會發現,佛法的根本是心法。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當你從苦海裡跳出來時,會感覺輪回太苦了,太無序雜亂顛倒了,所以不想來了,因為在涅槃裡面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是非計較,沒有人世間我們所感受到的迷惑顛倒、不安。但是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佛陀告訴我們:不是!這只是一個臺階。當你到了這個臺階時,你知道佛法已經超出了世間法,所以整個佛法包括禪宗告訴我們無住以後還要生心。生什麼心?就是現在打妄想的心,妙不可言!當你把妄想的底抽掉以後,第六意識的妄想顛倒變了,變成你的妙觀察智,成智慧了。為什麼呢?假如你在涅槃裡,好多境界你還體會不到。佛陀告訴我們你不能這樣住在裡面,所以佛陀對涅槃有三種解釋。第一種是小乘的涅槃,叫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即破除了我執但身體還在,但是思想境界、生命的著落點已經不在這個世間,對世間的一切真正解脫,世間的五欲六塵對他毫無關係,但是還在生活;另外一種就是無餘涅槃,到了臨終,不管活到多大,他仍然是要去世的,連身體也不存在了,智慧也不能顯示出來的灰身滅智,就是無餘涅槃。

   我們大乘佛法的特點在人間。為什麼在人間呢?因為當你解脫之後,才發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麼美好的身心世界,這麼莊嚴的國土,我何不好好的去體會、去感受呢?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動力,第一種動力是我們大家,沒有解脫的人,你生活的動力是欲望。欲望是六道凡夫的動力,不僅是你生活的動力,還是你整個生命的動力。淫欲、食欲,財、色、名、食、睡,諸位想一想,假如現在我不要世間的五欲,如果一個沒有學習佛法的人,一時間什麼都不想要了,也不想吃,不想喝,不好好得玩,什麼都不想要的話,你的生命就會慢慢的枯萎掉的,它絕對沒有支撐你再活下去的力量。所以,佛法是要我們祛除五欲,讓我們輪回痛苦的生命枯萎掉。

   然後大乘佛法又具有另外一種轉換力量,什麼力量?那就是願力。欲望的力量跟願力不一樣,願力是什麼?願力就是菩提心,就是你在凡夫的時候的大願(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特別是願菩提心很關鍵,大家現在最能發起這種菩提心。因為你現在對身邊的這一切最能感受到痛苦,當你感受到眾生還在輪回,還在痛苦的時候,你發起這麼一種心:我願意救度一切眾生,包括我哦,自己也是眾生。我願意救度一切眾生,就是這麼一個心願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力量非常的強大。有了這麼個力量,當你自己的痛苦解決了,就是剛才所說的那個我字被打破,證到涅槃本體,拿大乘的話來說,就是證到真如本體時候,他的第一個念頭,馬上想到的是什麼?如果你在家夫妻感情深,馬上想到我妻子在哪裡?我得去度她,這個太好了,我得去告訴她,讓她不要痛苦;如果你是個很孝順的孩子,那你馬上想到的是,我父母親在哪裡?我趕緊去告訴他,讓他們不要這麼痛苦。

   大乘菩薩看到大眾如自己的父母,這裡有一點很關鍵,佛經裡有個詞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個同體的體,就是真如本體。他看到我們每個人,每個眾生,六根、六識的輪回是無序的,輪回、我執破除了以後,有這麼個本體涅槃的境界以後,大家完全平等。他沒有是非、男女、長幼、好壞,沒有這一切的差別,同時沒有一切痛苦。所以有人問師父,涅盤是什麼?就像昨天有個同學問,老和尚你修到幾果了?涅盤是什麼啊?有人解釋說,就像你生病,你很痛苦,很難受,然後想辦法把病治療好了,這就是涅盤。沒有病,大家在健康的時候,感覺不到健康有什麼特殊,但當你生病的時候,你就體會到了。所以當他內心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切眾生,原本都有不受干擾的真心,真如本體,大家都有,只是我們太喜歡用第六意識,我們太聰明了。知識份子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學佛學不好的原因就是第六意識轉的太快,讓你兩秒鐘停下來,你都做不到。然後你在聽法的時候,聞、思、修這三個,用我告訴你的方法,不要打妄想,明明白白地去聽。而你們往往是用分別心去聽,去辨別,這是我在某部經典裡看過的,是某位法師給我講過的,他到底講得對不對,你不是用真心去聽啊?!所以即便你是把三藏十二部經都聽好了,看透了,就像有人告訴你:藍天是怎麼樣的,藍天有白雲,白雲過去了,藍天不會動,那個真心就像藍天一樣如如不動。不管是烏雲、白雲、彩雲,再漂亮的雲也跟我沒有關係,你生活再好,也跟真心沒有關係。於是,他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就把天花板畫起來,像個藍天一樣。諸位是不是?你用第六意識去聽課,去學習佛法,用思想去將它框架起來,然後用作筆記的形式,就等於是在天花板上看看。讓你說,你真是滔滔不絕,說得很好,但是那就是藍天嗎?所以我每次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我是希望大家不要用妄想去聽課。當你不用妄想心來聽課的時候,就是相當於我是你手上的筆。所以同體大悲。看到這麼一個體,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呢?生起一種悲心,這種悲心很微妙,叫慈悲。有人誤會慈悲是一種可憐,好象老太婆、乞丐很貧窮潦倒,生活落魄,我發起慈悲心來救救他,行行好事,所以,你佈施時心裡存在你得感謝我,我在幫你的觀念。有的佛弟子去講法,去度別人的時候心裡也想:你得感謝我哦,沒有我你就聽不到佛法。這樣想就錯了。因為同體大悲,這個跟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聖賢都是完全一模一樣,如如不動的這個東西。看到這一點他心裡面生起一種很冤枉的感覺,大家在輪回,是一種冤枉,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原本你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可現在你就是這麼痛苦;原本你可以沒有任何結,但你現在就是有很多結;原本你的學習、你的生活就已經很完美,可是你非得跑來參加夏令營你才覺得高興……我們有太多太多不知道這個原本是非常完美的東西,所以很冤枉。怎麼辦呢?告訴你,怎樣把這個妄想祛除掉,怎樣把這種冤枉的理解,把自卑、下劣的這種心態慢慢地祛除掉,如何發現你妄想背後的那個沒有煩惱的?

   其實諸位有信心。這招很靈的。有好多次,對我比較有信心的徒弟,他很煩惱的時候,拿著電話哭:師父啊,我痛苦地要死啊,我又遇到怎麼樣怎麼樣的事情了。我很簡單的告訴他:你現在知不知道你很痛苦啊?他說:知道啊,這個有誰比我更清楚呢!諸位是不是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最知道啊。好,你知道自己很痛苦,我問你,知道它痛不痛苦啊?知道痛苦,這個語法上是什麼關係啊?知道和痛苦變成兩碼事了,對不對?然後我再問他:你相信我嗎?他說:我相信。那個知道啊,它一點都不痛苦,不要把痛苦當成自己,你只把那個知道當成自己,看它痛不痛苦?他想想,啊,笑起來了!這個方法很靈的,為什麼呢?因為痛苦只是第六意識,妄想和執著。那個知道只是意根,就是妄想背後的那個傢伙。其實他沒有找到真心,也沒有找到佛性,但是找到生命輪回的根源了,你要是在這裡用功的話,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受用。

   所以諸位,當你看到這個就要告訴大家,要把妄想停下來,看到意根,然後再把這個意根我執破除掉,你就會證入大家同體的大悲。生起同體的大悲的感覺,那就是眾生太冤枉,然後去告訴他。告訴他的時候,也不是瞧不起的,因為他原本就是很了不起的,原本他跟佛是一模一樣的,跟我也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他不會覺得我比他厲害,他比我厲害。沒有,平等不二。他不會說,這個眾生他跟我關係好,我的教一點,那個眾生跟我關係差,我不教他。無緣大悲啊!所以在這個份上你再來談生活禪,味道就對了。

   所以無住生心,這個無住生心是一個境界,就是證得真如本體,如如不動。不住並不是說什麼都不住,實際上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金剛經》上說的清楚了。不住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簡單的說,不住所想的,所聽的,所看的,所遇到的這一切。這一切你不住了,然後在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非常活躍,就出來了。告訴你,這是話頭,我是達某,諸位是某某,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境界都描述的非常清楚。這個後面的這一部分在禪宗裡叫做什麼?叫做證體起用。無住是證體,生心是起用,起妙用,能夠起用的就是佛性。明心見性是這麼兩層關係。破本參,破除我們我執的根本。破重關,破除我們抓住這個真如本體不動的,破除這種執著,所以涅槃的第二類就是無住涅磐,不住在涅槃裡面。

   無住就是這兩種含義。第一種無住生心的無住是無住色、聲、香、味、觸、法,無住涅槃是不住在涅槃裡面,所以大乘菩薩就是無住涅槃。他不住在涅槃裡面,確實他的身心完全跟涅槃境界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在這個份上禪宗有一個詞,真正用功修行的會告訴我們保任,這個詞在別的書裡很少看到,即保任。既要保護它,又要任其自然。保什麼呢?保證得無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涅槃,你要提起來;任其自然呢?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樣樣去做,不要有任何拒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禪宗的保任有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象大鵬金翅鳥,它腳跟一點地,然後就飛出去八萬四千里。或者就像老鷹。老鷹為什麼會在天空飛呢?它腳跟一用勁的功夫,它那一點勁若用不上就飛不起來。中國古人有一個捕老鷹的方法,怎麼捕呢?鷹的眼睛很厲害,它看到地上的小雞,看得很清楚,就飛下來抓。然後人很聰明,知道老鷹站地的那兩點很重要,就挖一個溝,大概三十公分寬,一米長,一米高,把小雞擱在溝裡面。老鷹看到小雞,下來抓小雞,結果一下來它的腳踩到這個空裡面,兩個翅膀搭在邊上飛不起來了。禪宗的保任告訴我們,你腳跟有沒有落地呀,你參禪的工夫有沒有做到呀。等你做到了,然後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既要保護自己,讓自己不落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又要任其自然,就是生心。生心是生任何心,這是禪宗的方法,所謂明心見性。

   那麼即相無相呢?就是在明心見性之後,在一切相上他非常自如地不住任何造作。這樣一來,即相無相是大乘法的一種更加直接的手段。剛才說的無住生心,你看次第很清楚。第一,看到妄想,我們連妄想都能看清楚。第二,看到妄想背後的那個傢伙,想辦法抓住它,擒賊先擒王,把這個賊頭抓住了,然後把它消滅掉。你證得無住,無住之後意識妄想可以馳騁自在,這是一條漸次的修證道路。宋朝之後大慧宗杲禪師提倡看話頭以來,中國禪宗走的是這條路。現在我們根基更庸劣了,像老和尚慈悲告訴我們,生活禪的特色是什麼?菩提心、般若見、息戒觀、生活禪。息戒觀是什麼?你先要觀想,修直觀,把妄想先停下來,慢慢從這個地方開始進去。但是真正的佛法、大乘禪法裡面禪宗不共其他法的,《金剛經》裡面同樣講了第二種: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種種相,但是在見諸相的同時要非相,就是從相上面看到佛性的妙用,這個恐怕會難一點。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禪宗的公案,大家可能看了很多,往往看不懂。我可以在這裡班門弄斧啊,弄一個簡單的檢索,告訴大家,公案只有兩類,一類是否定,一類是肯定。否定的公案是什麼呢?你來問我的時候,你這個用心在哪裡?你是在第六意識妄想,還是在妄想背後那個所謂的清清楚楚,如果是這樣,我告訴你,不、不!你馬上把這個消除掉,有信心的人,它破除了,當下受用。如果你是有受用了,覺得自己修行有工夫了,然後呢再來想求印證,說我這個境界很不錯的,你老人家再給我開示開示,死在那裡的時候給你一個肯定,肯定什麼?哎,這就是佛。你不要以為涅槃那個境界裡面沒有我執有什麼好處,我就是佛、心就是佛、妄想分別就是佛,完全肯定,肯定的是生起的妙用。

   這裡面我想簡單的給大家說明一下,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昨天晚上我們談到吃茶去,那個公案大家都知道。一個沒有開悟的人說沒有來過這裡,禪師說吃茶去;一個說來過的人,禪師告訴他吃茶去。為什麼?諸位很清楚,沒有來過的人沒有開悟,他以我執的心來問法,所以不直接給你說法,讓你吃茶去。即把你這個妄想想要求的心失落了。諸位在問問題時總是有一個求得的心,但是往往不回答你這個問題,讓你這個問題落空,否定你這個問題的存在價值。明白人感謝,禪師不讓我問,不讓我落在六根六塵六識上,所以沒來過的人讓你吃茶去。你這個問題,六根不住,讓你無住。

   來過這裡的人他證得真如本體。開悟的人他說自己來過,有一個涅槃的境界,所以他讓你吃茶去,你應該生起妙用啊。在生活中,你看一個正面,一個反面。那院主又問你,你還是叫他喫茶去。他有疑惑啊,對於無住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無住涅槃他都有疑惑啊,怎麼辦?讓你生起信心!禪就是這樣的。所以,禪者的悠然呢,我告訴大家,只有在自己生命的痛苦完全解決了之後,再回到現實生活當中來,你才發現,吃飯穿衣皆是佛法,才發現做務勞動盡為禪機,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這樣一種完全體現出禪者的悠然。

   當然這個方法,如果有機會,我還是希望諸位,如果根基利的人,我相信可以看懂妄想的根,然後馬上就不要了。無數劫的生死,我要它幹什麼?但是我們有一個誤會,好像不要了我怎麼辦呢?總是有這樣擔心。其實一點都不要擔心,你真不要了就真自在了。

   那麼,這裡面我剛才講到了無住生心。大乘法的第二個特色就是慈悲。慈悲範圍可想而知,它是眾生國土,眾生有恩啊。為什麼?過去我在輪回時大家在一起受苦,有困難互相幫助,現在他們連這個好都不知道,所以懷著這樣一種感恩心。有些人覺得自己有慈悲心,很了不起,在幫別人做好事,我常笑他們是婦人之仁,不是真正的慈悲。為什麼?因為真正的慈悲是對生命絕對的尊重,他是佛,你幫助他是在實現你的菩薩道,是你在妙用,這才是慈悲。那麼對山河大地,一塵一刹,同樣生起一種感恩之心。我們在輪回的世界中太久了,受苦太多了,對這個娑婆世界坎坷不平,感覺太麻煩了。但是當你心靈解脫了後回到生活中,高山有高山的莊嚴,山谷有山谷的美妙,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她那種感恩就是身土不二。自己的生命跟自己的國土山河大地完全一致。

   第三種,禪者在得到這種悠然境界之後,生起一種絕對的孝心。我怎麼會解脫的?我怎麼會生起來?對生命的理解怎麼會這麼的誠摯、這麼的深入?平時我們在生活中,說得不好聽,說句狂妄的話,世間所有的哲學思想、宗教理念等,在佛法裡評判它的思想境界時無非兩類:第一類是用第六意識創造出來的思想境界,如文學藝術、許多哲學家,包括我思故我在,這些哲學觀念,他認為最高境界不過是第六意識,聰明的人會創造一個理想國,所以佛教認為中國的儒家是人間的聖人,很了不起,但是,它是人間的,他用他的思想來總結規劃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整個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如何。第二類是包括其他一些宗教,要透過第六意識的分解。你學道教時會發現《道德經》講的語言很漂亮。我有一個中國佛學院的同學,他讀《道德經》時就拍案叫絕,說太妙了,三藏十二部跟這個無二無別,我說你是魔王。為什麼?憨山大師講過,道教最高境界是天上的聖人,他有禪定的功夫,有色界天的四禪定。他追究生命只追究到無明的境界,無明沒有破過去,所以你讀道教的東西發現總有一個東西在那裡,那個東西是什麼?是無明。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這個無跟那個無一樣啊,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它那個無是幹嘛?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不息的根源在哪裡?在一個字,混沌未開的那個無明,所以他充其量不過是天上的聖人,還是世間法,所以為你的生命,為你自己生命的內在的這種內涵進行歸納總結,你會發現你的生命不止這麼簡單。我們通過學習之後,後面的這個層次你如果有思想,你甚至可以用思想比較一下孰高孰低,哪個更廣闊,哪個更全面。

   所以諸位,大乘佛法實在太好了,它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認為吃喝拉撒都是生命最完美的體現。因此你就會知道禪宗那些公案,那些祖師為什麼會那麼可笑,為什麼他舉一個指頭也是佛。為什麼?庭前柏子樹,太妙了。所以當我們內心體會到這種禪悅的時候,當你的生命被關在六道裡面,突然之間六道的牢籠被打開的時候,最後你的思緒不在人我是非上計較,而是在總體的生滅上看到它的全面,不再局限在狹隘的一種所謂的價值觀、人生觀,不在世俗法當中、不在幾十年樹立起來的這種局限的空間當中去考慮,你就會發現,你走到哪裡,那裡就是你生命最莊嚴的地方,你想到哪裡,那裡就是你生命最妙用的地方。

   那麼這種心,這種法,憑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體會呢?沒有。所以禪者的孝心首先是感受到父母親不容易。假如我是個畜生,假如我在地獄裡面喊苦都來不及,我哪裡有時間來這裡學習佛法?所以他是對父母產生絕對的孝順。這個孝有兩重含義:一種是孝敬;另外一種,孝是教育的意思。是教育的教後面沒有。就是說,父母親,做的對的我向他學習,恭敬頂禮;做的不對的,我要教他,這才是真孝。有些人以為在經濟物質方面供養好了,父母親做得好不好我不管,不孝啊。所以真正的孝順心,當你看到自己父母親跟佛一樣親,一樣莊嚴的時候,你想盡一切方法去感化他。這個世界沒有冤家,大家都是感同己受,同體大悲。

   第二,師長有恩,包括所有的師長老師。我們生活在這裡,哪怕僅僅教你一種知識,技術,就是養活色身的這種技巧,教你學習知識,都會促成我們有這麼一個學習禪法的機會,都會促成我們對生命有更高更深沉認識的機會,所以對師長產生絕對的孝順。也同樣,感謝的同時希望能夠教導他,希望他們不受是非我見的狹隘的觀念所束縛。

   第三,三寶恩。這個三寶的恩,了不起。這是一個禪者,他自己修行的過程當中,必然會生起來的三種心態。這是他自我,自利和利他的動力。所以,諸位,如果你不發菩提心,在證得涅槃的時候,自己躲在那裡不出來,比如說你想到這個是種很麻煩不出來了,現在發一個菩提心: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救度一切眾生,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馬上就回來度眾生。馬上就生起無邊的妙用,這才是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禪法是心法。我再強調,你不要說我現在看破六根六塵了,看破紅塵了,所以我不管他們。你真看破了你就要管。好,這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禪者他的這種心路的歷程,內在的一種境界。

   第二點,簡單的介紹一下禪者感恩的生活。一個禪者他在生活當中,可以以什麼樣的形式表現?實際上,從前面的內容大家可以隱隱約約的感受到,禪者在生活當中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現。觀世音菩薩說的最好了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天龍八部,惡徒鬼神,三途惡道都可以。

   昨天有人問:法師,老和尚證什麼果位?假如昨天老和尚說:我證到牛的果位,我證到馬的果位。他會怎麼樣那不是畜生嗎?你證到那個果位!你肯定會著急。哎呀,失望啊。我就想到過去的一個禪師。過去就有大禪師,弟子問他,師父啊你一輩子修行你到哪裡去啊?答東家做馬,西家做牛去啊。我們總是以分別心覺得地獄餓鬼畜生是壞的,好像很討厭、很可惡、很害怕,禪者絕對沒有這回事。觀音菩薩說: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畜生,即得大智慧;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你看,她到哪裡,那裡就是一團和氣,那裡就是清靜莊嚴,所以,禪者的生活,他懷有一種感恩心,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

   昨天早上我記得海如法師給大家詳細的講了釋迦如來成道以後,回去孝敬他父母親,對吧?我還給大家透露他的另一個故事。他回去了之後,帶了五百弟子從老遠的地方回來,他出家之前的妻子耶輸陀羅在樓上看到她的丈夫回來了他是個出家人,他不能和我在一起了,身邊的兒子羅睺羅才六歲,所以在樓上就哭起來了。她一想到這個事情心裡就很難受啊,哭起來。羅睺羅問她,母親你為什麼要哭啊?她說:你看在前面走的那個最莊嚴最威風最了不起的就是你的爸爸啊。我怎麼能不哭,現在他不能跟我們在一起了,他現在度眾生去了。羅睺羅一聽,這是我爸爸!他高興得要命,從樓上一呼溜就跑下去了,跑到釋迦佛的身邊,趕緊鑽到袈裟裡面耍起來了。大聲喊道: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了。佛陀曾經說過,佛的袈裟是神聖莊嚴的,一般的在家人是不能碰的,所以大弟子們趕緊跑過去想把羅睺羅拉出來,說:你這小孩子真不懂,這佛的袈裟你不能碰的。佛陀馬上制止,佛陀說:他現在就像小鳥回到自己溫暖的窩一樣感到幸福感到快樂,你們不要打攪他。我看到這一段啊,我眼淚真的掉下來。作為我們一個平常的人,作為一個宗教戒律或者各種條文把他拘的很嚴的人他做不到這一點,唯有佛陀,他真正的禪者,所以禪宗秉承了佛陀的心法。大迦葉尊者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秉承了佛陀涅槃妙心。但是之後他的生活很嚴肅。他很瘦,壽命120歲,跟虛雲老和尚一樣,所以有人說虛雲老和尚就是他的轉世。他示現很苦惱得樣子。大家可能會說,一個人修行好可能是滿面紅光的樣子,象阿難這樣,又細又嫩的,看起來很舒服。其實不是這樣的。佛陀早就預見到末法眾生會這樣想,所以身邊兩個侍者:迦葉又老又瘦又嚴厲,阿難又嫩又莊嚴又慈悲。真正的禪者兩種表現都可以。

   還有一個經典上的均提沙彌,他是舍利弗的弟子。他剃度以後,未受俱足戒,因為舍利弗為他講法而開悟,他非常感恩,所以他就發誓這一生不受比丘戒而侍奉師父身邊一輩子。禪者有這樣一種報恩的心態,生妙用度眾生可以,侍侯師父也是可以的。在《般若經》裡講到文殊菩薩,他智慧第一,大家知道這部經最大特點就是講般若空。畢竟空,十八空,空來空去,文殊菩薩聽著聽著就拿寶劍出來,要把釋迦老子的腦袋砍下來,嚇煞人了!但是這也是感恩啊!佛陀還是讚歎說:文殊是真正懂得般若空的人!所以,不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時般若經裡還有一個薩陀波倫菩薩,他也是因為感恩,在證得真如本性之後,看到眾生真的需要解脫,就希望給眾生一個契理契機的法。看到眾生受苦就不停的流淚,又叫常啼菩薩,一直哭,生生世世。所以,我們看,迦葉尊者在笑,他在哭,兩者都是感恩。

   迦葉在微笑,文殊在拔劍、薩陀波侖在哭。達摩祖師呢,到中國漢土來,他觀到中國有大乘氣象。可以在中國傳授佛陀的心法,到中國來,跟梁武帝一對話,覺得機緣還不成熟,跑到少林寺去閉關,面壁九年,這也是禪者的感恩生涯,對法的感恩啊。

   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禪是心而不是相。通過內心證悟發顯在外在行為上,沒有話說,只有通過行住坐臥。你哭,哭得很燦爛;你笑,笑得很開心。所以只有超脫了世間的種種價值,回過頭來發現自他生命的不二,然後以任何形式來莊嚴我們的國土。用我們如如不動的心,大家現在就是莊嚴。以這樣的心來生活,你可以講經說法度眾生,也可以默默無聞做義工,也可以娶妻生子在家生活,觀音菩薩需要時也會示顯居士身,所以真正的感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只有從這個層面上,我們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感恩。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