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至南北朝有關懺悔思想之經典
經名
|
修持方法
|
懺悔目的
|
譯經朝代
|
譯經年
|
譯者
|
大正藏
|
1.阿闍世王經
|
作罪不覆藏、觀無作無受者、
|
滅罪
|
東漢
|
147-186
|
支婁迦讖
|
No.626
15
|
2.舍利弗悔過
經
|
禮佛、懺悔、勸請、隨喜、回施
|
欲求佛道
|
東漢
|
148-170
|
安世高
|
No1492
24
|
3.八吉祥神咒
經
|
持誦佛名、繫念
不忘
|
除罪、得無上平
等之道
|
吳
|
223-253
|
支謙
|
No.427
24
|
4.決定毘尼經
|
稱佛名、懺悔、隨喜、迴向
|
離罪、得三昧
|
西晉
|
266-313
|
竺法護
|
No.325
20
|
5.文殊悔過經
|
禮拜、懺悔勸助、無所著
|
滅盡一切罪苦
|
西晉
|
266-313
|
竺法護
|
No.459
14
|
6.寶網經
|
聞佛名坦然不疑、不毀戒
|
越生死之罪、得 三昧
|
西晉
|
266-313
|
竺法護
|
No.433
14
|
7.大寶積經(卷170)淨居天子會38-3
|
如來塔前懺悔、二六時勸眾聽法
|
淨除業障
|
西晉
|
266-313
|
竺法護
|
No.310
11
|
8.三曼陀跋陀
羅菩薩經
|
悔過、請勸、願樂、施與
|
具足三昧、得三藐三菩提
|
西晉
|
280-312
|
聶道真
|
No.483
14
|
9.海龍王經
|
曉了於空等六法除罪蓋
|
住菩薩道
|
西晉
|
285
|
竺法護
|
No.598
15
|
10.賢劫經.千
佛名號品
|
持誦千佛名、燒香散花等供養
|
滅罪、得三昧定
|
西晉
|
291或
300
|
竺法護
|
No.425
14
|
11.灌頂拔除過
罪生死得度經
|
至心懺悔、聞說藥師琉璃光佛
|
滅障消罪、必得解脫
|
東晉
|
317-322
|
帛尸黎蜜
|
No1331
21
|
12.花聚陀羅尼
經
|
禮拜懺悔、讀誦受持陀羅尼
|
見佛為其說
|
東晉
|
317-420
|
失譯
|
No1358
21
|
13.七佛八菩薩
所說大陀羅尼
神咒經
|
禮拜懺悔、書寫讀誦陀羅尼
|
滅重罪、得三昧
|
東晉
|
317-420
|
失譯
|
No1332
21
|
14.淨業障經
|
觀煩惱等同虛空性
|
盡諸業障
|
前秦
|
350-431
|
失譯
|
No1494
24
|
15.別譯雜阿含
經(卷21)No76.77.78
|
知過向佛發露懺悔
|
善法增長
|
前秦
|
350-431
|
失譯
|
No.100
2
|
16.別譯雜阿含經(卷6)No113
|
知過向佛發露懺悔
|
善法增長無有退失
|
前秦
|
350-431
|
失譯
|
No.100
2
|
17.別譯雜阿含
經(卷7)
No129
|
知過向佛發露懺悔
|
善法增長
|
前秦
|
350-431
|
失譯
|
No.100
2
|
18.增壹阿含經
(卷9)No.7
|
自知罪緣罪懺悔、修止觀
|
證羅漢
|
東晉
|
397
|
僧伽題婆
|
No.125
2
|
19.增壹阿含經
(卷11)No.2
|
知過向佛懺悔
|
佛為說法得信根
|
東晉
|
397
|
僧伽提婆
|
No.125
2
|
20.增壹阿含經
(卷14)No.2
|
知過向佛懺悔勿復再犯
|
佛為說法,勸令歡喜
|
東晉
|
397
|
僧伽提婆
|
No.125
2
|
21.增壹阿含經
(卷40)No.7
|
自歸依佛法僧、懺悔
|
罪根永除
|
東晉
|
397
|
僧伽提婆
|
No.125
2
|
22.大方廣十輪
經(卷6)
|
至心懺悔、不覆藏、不誹正法
|
滅罪、得三昧
|
北涼
|
397-439
|
失譯
|
No.410
13
|
23.觀佛三昧海
經(卷9)
|
懺悔、請佛、隨喜、回向、發願、繫念觀佛
|
滅罪、得觀佛三昧
|
東晉
|
398-421
|
佛陀跋陀羅
|
No.643
15
|
24.出生無量門
持經
|
思惟八字義
|
惡業消除
|
東晉
|
398-421
|
佛陀跋陀羅
|
No1012
19
|
25.坐禪三昧經
|
如法懺悔
|
成就觀法
|
姚秦
|
402
|
鳩摩羅什
|
No.614
15
|
26.禪秘要法經
(卷上)
|
至心懺悔、一心繫念
|
利於修禪
|
姚秦
|
402-412
|
鳩摩羅什等
|
No.613
15
|
27.思惟略要法
|
實相正觀、法華三昧觀等
|
除五蓋、得禪定
|
姚秦
|
402-412
|
鳩摩羅什
|
No.617
15
|
28.千佛因緣經
|
聞佛名皈依頂禮、觀法平等
|
滅生死罪、得念佛三昧、諸佛現前三昧
|
姚秦
|
402-412
|
鳩摩羅什
|
No.426
14
|
29.十住毘婆沙 論‧除業品
|
懺悔、隨喜、勸請、回向
|
求阿惟越致地、得三藐三菩提
|
後秦
|
402-412
|
龍樹造羅什譯
|
No1521
26
|
30.大方等陀羅
尼經
|
誦持陀羅尼、懺悔、觀法性平等
|
滅罪
|
北涼
|
402-413
|
法眾
|
No1339
21
|
31.虛空藏菩薩
經
|
稱名、供養、持咒、歸依禮拜
|
夢中現相、滅罪得三昧及陀羅尼
|
姚秦
|
408-413
|
佛陀耶舍
|
No.405
|
32.大方等大集
經(卷18)
|
誠心懺悔、更復莫作
|
廣弘如來法藏
|
北涼
|
414-426
|
曇無讖
|
No.397
13
|
33.大方等大集
經(卷27)
|
懺悔、回向、勸請
|
成就眾生一切善事
|
北涼
|
414-426
|
曇無讖
|
No.397
13
|
34.金光明經
|
懺悔、隨喜、回向、思惟空義
|
滅罪、得三藐三菩提
|
北涼
|
414-426
|
曇無讖
|
No.663
16
|
35.大般涅槃經
(北本)
|
心生重悔、慚愧、觀法性無常
|
滅罪、得涅槃
|
北涼
|
416-423
|
曇無讖
|
No.374
12
|
36.請觀音消除
毒害陀羅尼咒
經
|
持咒、稱佛名、繫念數息
|
滅罪、得無生忍
、住首楞嚴三昧
|
東晉
|
419
|
竺難提
|
No1043
20
|
37.大寶積經
(卷170)大乘
方便會38-3
|
禮佛懺悔、不敢覆藏
|
聞佛說法得正解
|
東晉
|
420
|
竺難提
|
No.310
9
|
38.大般涅槃經
(南本)
|
心生重悔、慚愧、觀法性無常
|
滅罪、得涅槃
|
劉宋
|
420-479
|
慧嚴等
|
No.375
12
|
39.觀虛空藏菩
薩經
|
禮拜三十五佛、稱名、懺悔、苦行
|
除罪
|
劉宋
|
421-441
|
曇摩蜜多
|
No.409
13
|
40.虛空藏菩薩
神咒經
|
悔過不復作、持咒、稱菩薩名、於第一義空得自在
|
滅罪、得三昧
|
劉宋
|
421-441
|
曇摩蜜多
|
No.407
13
|
41.觀藥王藥上
二菩薩經
|
繫念數息、念實相、禮佛、懺悔、誦咒
|
滅四重五逆及
謗方等
|
劉宋
|
424-442
|
疆良耶舍
|
No1161
20
|
42.觀普賢菩薩
行法經
|
懺悔六根、誦大乘經、思惟空義
|
滅罪、得三昧及陀羅尼
|
劉宋
|
424-453
|
曇摩蜜多
|
No.277
9
|
43.無盡意菩薩
經
|
懺悔、勸請、隨喜、回向
|
懺罪、助法清淨
|
劉宋
|
427
|
智嚴、寶 雲
|
No.397
13
|
44.優婆塞五戒
威儀經
|
懺悔、禮拜、禪定
|
懺罪、疾至菩提
|
劉宋
|
431
|
求那跋摩
|
No1503
24
|
45.雜阿含卷(21)No.564
|
發露懺悔、自見罪自知罪
|
得具足戒、善法增長
|
劉宋
|
435-443
|
求那跋陀羅
|
No.99
2.
|
46.央掘魔羅經
(卷4)
|
聞佛名、禮拜懺悔
|
重禁五逆等皆閉四惡趣
|
劉宋
|
435-443
|
求那跋陀羅
|
No.120
2
|
47.彌勒菩薩上
生兜率天經
|
稱名、禮拜、作觀思惟、懺悔
|
滅生死罪
|
劉宋
|
455
|
沮渠京聲
|
No.452
14
|
48.稱揚諸佛功
德經
|
歡喜讚嘆稱名
、禮拜如來
|
卻生死罪、得三
昧
|
元魏
|
472
|
吉迦夜
|
No.434
14
|
49.無量義經
|
受持書寫供養
講說此經
|
滅罪、得首楞嚴三昧
|
蕭齊
|
481
|
曇摩伽陀耶舍
|
No.276
9
|
50.牟梨曼陀羅
咒經
|
供養、持咒、至心禮拜、懺悔
|
除生死罪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1006
19
|
51.佛名經
(三十卷)
|
持誦佛名、興七種心、至心懺悔
|
滅四重等罪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441
14
|
52.菩薩五法懺
悔文
|
懺悔、請佛、隨喜、回向、發願
|
除眾罪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1504
24
|
53.過去莊嚴劫
千佛名經
|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懺悔
|
滅罪、生無量壽佛國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446
14
|
54.現在賢劫千
佛名經
|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懺悔六根等
|
滅罪、得三昧及陀羅尼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447
14
|
55.未來星宿劫
千佛名經
|
立佛像、供養、受持作禮、懺悔
|
同上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448
14
|
56.陀羅尼雜集
(十卷)
|
禮拜懺悔、誦咒、歸命稱名
|
除罪障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1336
21
|
57.虛空菩薩問
七佛陀薩尼
咒經
|
敬信三寶、供養、誦咒
|
滅罪、夢中見佛
|
梁
|
502-557
|
失譯
|
No1333
21
|
58.大乘寶雲經
(卷2)
|
知過懺悔,不覆藏、觀諸法如幻
|
入於禪定
|
梁
|
503
|
曼陀羅仙、僧伽婆羅
|
No.659
16
|
59. 佛名經
(十二卷)
|
稱名禮拜諸佛、至心懺悔
|
滅四重等罪、得三昧
|
北魏
|
520-524
|
菩提流支
|
No.440
14
|
60.大寶積經(卷28)大乘
十法會
|
向佛懺悔
|
善根增長、惡法消滅
|
元魏
|
539
|
佛陀善多
|
No.310
13
|
61.十一面觀世
音神咒經
|
禮拜懺悔、至心持咒
|
除根本罪、得不退轉
|
北周
|
561-577
|
耶舍崛多
|
No1070
20
|
從上表所列六十一部,自東漢到六朝,有關懺悔思想之阿含及大乘譯經中,可見幾點懺悔思想特質:
1、懺悔對象及懺法分類
懺悔,原是指僧團之僧眾於半月半月誦戒、羯摩時,所行之懺罪悔過的儀式。因此,在原始佛法之《阿含》經典中,提到懺悔時,不外比丘自知罪、自見過, 而對釋迦牟尼佛,或大眾發露懺悔。故懺悔對象僅限於佛陀,或者僧團中有德的比丘僧眾。例如上表15(21等阿含經典所談,即是所謂的「對首懺」。但到了大 乘經典中,談到懺悔時,已超越原始佛法所談之時空限制,其對象不僅指釋迦佛,尚有十方佛、三十五佛、乃至三世千佛,以及一切菩薩摩訶薩等。如上表4、 10、51、53、54、55、59等稱念佛名,求懺悔的佛名經典。以上除向清淨比丘說罪之「對首懺」,以及稱念佛菩薩名號之懺悔外,亦有如31、42等 經所談夢相,以決懺罪是否清淨之「取相懺」;此外,大乘懺悔經典中最重要的理法依據,乃是正觀法性平等,罪性本空之「無生懺」法。此種懺悔法,幾乎是大乘 懺悔經典,共通的思想。例如《淨業障經》中,就明白談及如何認識業障之體,才能究竟除罪,如文說:
夫障礙者,貪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布施是障礙......
智慧是障礙,佛想是障礙,法想是障礙,僧想是障礙,空想是障礙,
無相想是障礙,無作想是障礙,無行想是障礙,不生想是障礙,文殊
師利,取要言之,若於諸法有縛有解,當知如是皆是障礙22。
因此,欲達真正懺罪清淨,決非以生滅心,認為實有罪可懺、有惡可生。如此皆是障道,不得清淨。故經中又言:
若有菩薩於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捨,觀欲實性即是佛法,是則名為
淨諸業障。......若有菩薩觀於犯戒即是不犯,觀非毘尼即是毘尼,
觀於繫縛即是解脫,觀於生死即是涅槃界,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有體相亦無根本,是則名為淨諸業障。復次文殊
師利,若有菩薩觀慳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毀戒不作二想,......若有
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是則名為淨諸業障23。
基於此煩惱體性,等同虛空之理,才能對諸法實相理觀通徹,而達懺罪清淨。亦如《普賢觀經》所說:「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24。」
可見,無生懺法是究竟懺罪的根本依據,從上表的大乘懺悔經中,幾乎可見「於法無所著」、「思惟空義」、「念實相」、「觀法性無常」、「實相正觀」等 無生懺的修持法。因此,懺罪清淨與否,關鍵則在於理觀之是否透徹。綜合上述可知,從原始到大乘經的懺悔對象,為從釋迦佛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懺悔的方 法,也由單純的「對首懺」,到藉夢相取決之「取相懺」,乃至窮究諸法實相的「無生懺」等三種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