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戒學之重要性之一
淨因法師
12/02/2014 12:3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菩提之旅靜修營97演講稿之二

 

佛教的解脫方法──戒定慧三學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時各自的觀點甚至差別互異。但戒、定、慧三學則是各宗公認的解脫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師說: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禪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入道之門戶,泥洹之要關也。"如我們以上所分析,以往在眾多的修道者中,有的重於從知識尋求解脫,有的重於從好的行為求解脫,有的強調去有靜坐才能獲得解脫,有的認為虔誠地信仰大梵天就能獲解脫,有的通過祭祀取得大梵天的歡心就能獲得解脫。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佛陀在眾多的解脫方法中,用智慧觀照,第一次提出通過戒定慧三學才能獲得解脫。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惜隨著佛教的發展,對此三學就有了偏重,不是薄此就是厚彼,而失掉了修道的真正意義,甚至於有水火不相容之傾向。這真是佛教的不幸。本講座從如下三方面論述如何正確認識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三學一體,不可偏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千百年來,古今中外,有人僅僅靠好的行為未能獲得解脫;有人拼命修習禪定也無法獲得最終解脫;有人強調知識的積累也不能令他們去除煩惱。最後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告訴我們戒定慧三學是幫助我們從煩惱的此岸,渡過生死的大海通往清淨涅槃的彼岸。因此戒定慧三學成為佛教獨特的修學方法。戒學是紀律的訓練,定學是對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訓練,慧學是對內在智慧的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修行三學中的一種,而忽略其它兩種是不可能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進而才能斷煩惱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最終證得涅槃。所以說戒定慧三學是我們渡過生死苦海之舟,是我們求得解脫的唯一道路。

  非常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人因對戒定慧三學的內在連系認識不足,在修學時,頗有偏廢之嫌。譬喻說禪宗門下有些人偏面理解不立文字的含意,否定聽經學教的重要性;律宗門庭也有人偏面強調學戒,而忽視了坐禪的作用;教下門庭又偏重於佛教教理的研究,其結果是大師級的人物出了不少,而開悟證果者稀若晨星。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做到戒定慧三學並重,而是只偏面強調一方面,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其實,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只修三學中的某一學,是不能引導人開悟的。所以今天我們再一次強調戒定慧三學並重,不可偏廢,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持戒不修定慧--可惜

  只修戒,不修定慧,可惜。一方面,持戒的人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證涅槃。猶如在沙灘上要建築五十層高的樓房,花費了很大的財力和物力去打下好的基礎,然後便中斷建築上面的房子,實在是可惜又浪費;另一方面,若持戒不修慧,危險。因為若無智慧之觀照,就不可能區分我們所持的戒是否正確。若持邪戒,不但無益於悟證,反而會離正道越來越遠。佛陀時代,持邪戒的外道特別多。例如,早晨起床拜六方、學牛吃草、夏天正午在太陽下曝曬、冬天在水中浸泡、以及今天的持咒發財等等都屬於持邪戒,不但無所得,而且會越走越偏離正道,有百害而無一益。

修定不持戒--受害

  只修定不修戒,(a)很難入定,(b)即使強迫自己入定,也是不究竟的,如石壓草。(c)定又有正定與邪定之分別,欲修習正定,必須依止淨戒。若不修習淨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之,也就會變成邪定了,邪定是解脫和涅槃的障礙物,習定行者,當注意之! 

  若要獲得正定,必須嚴持淨戒,因為只有嚴持淨戒,我們的身心才會安寧平靜,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習定。所以,戒又成為定的勝因。《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發慧。"從這句話來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即由持戒而生,這可謂是戒定慧三學的圓融連環作用。 

修慧不修戒定--可笑

  只修慧不修戒定,有沒有這個可能?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戒定,就無法產生智慧。所以若有人只想修慧而不修戒定,是非常可笑之事。當然我們經常聽說某人人品很差,專做壞事,但智商很高,又怎麽解釋?其實若無戒定為基礎,就不可能產生智慧,只有小聰明,若又無戒來約束他,就有可能很殘忍,造成很大的傷害。希特勒的智商應該超過常人,但因缺少智慧與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令千百萬人無家可歸,令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喪生。 

戒定慧三學各有其特殊的功用

  在這三學中,儘管三者是一體的,缺一不可,它們所解釋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其作用各有側重。 

  (一)
  約功用--戒定慧,各有其特殊的功用,身口七支與所對五欲之境,須有戒律防禁,方不起於惡;心意上所起之散亂妄念,非有禪定之力,莫能攝伏;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之煩惱,不有智慧之利刃,永無剪除之日。《成實論》亦有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之喻,羅什法師雲:持戒折伏煩惱,令其式微;禪定能遮煩惱,如石斷流;智慧能減煩惱,畢竟無餘。"(見表二)所以戒律對外境以言制遮,定慧則就內心以明伏斷,因其職司之各別,隨其所發生之功用亦殊途也。

  (二)
  據先後──定學慧學,因有戒學才能發生,所謂在家出家,莫不持戒以為基礎",而定慧乃其次焉。遺教經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換而言之,若無持戒,則無禪定,無禪定,智慧亦無從生起。以是而論,戒能為定因,以能建立定義故。慧為定果,定為智所依故先戒、次定、後慧次第,如貫珠然,如階梯然"。 

  成實論曰:先以持戒,破除 過;後以定等,除餘細過。(見表二)  

  猶如冶金,垢先落,而後鍛鏈成器也;戒定慧,亦複如是。 

  聞思經教的慧學,在組成清淨僧團,及僧眾們之信念與造詣,也許不如以戒律或禪思為中心的,來得較為堅強和深厚;但對於普及發揚佛教文化,摧伏邪外之巨大力量,卻有它不可磨滅之功績。 

  因同是一心理上所發生之作用,全視其所對之境而異。故有為戒學之所能,而定學慧學無可致力者;定慧之視於戒學亦然。行事鈔雲:若望斷惑證真,則慧為勝,戒但止業,定唯攝散;若約修行次第,必戒為始,禪定智慧因之而生。" 

三學相互依賴

  古來把三學比喻為三種武器。即,智慧喻作殺敵之箭;禪定喻為發射之弓;戒律喻作防身之甲胄(見表二)。同樣,想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非依慧莫能;而這種無漏智慧,卻又不能無因而至,必須在定的基礎之上才能發生,所以定"便是修學觀慧的方便法門;於是,沒有正定,慧是修證不起來的。 

  戒、定、慧三學,便是使人們逃出種種苦境的法門,由於戒行的精嚴,正知而住,使心不為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由修定而離欲,依定而發慧,有慧便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而得到解脫。所以戒、定、慧三學,便成為修行大小乘佛法的康莊大道。 

  戒定慧三學之間的內在聯繫 (表二)
  戒     定    慧 
  甲胄   弓    箭 
  防彈衣 槍    子彈 
  生命   血液 骨髓 

  身口七支與所對五欲之境 心意上所起之散亂妄念 無始劫來根深蒂固之煩惱 
  捉賊 縛賊 殺賊 
  持戒折伏煩惱令其式微 禪定能遮煩惱如石斷流 智慧能減煩惱畢竟無餘 
  紀律的訓練 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訓練 內在智慧的訓練 
  先以持戒破除 過 以定等除餘細過 以智慧去除諸過 

因戒生定

  若上前線打仗,不穿鋼盔、防彈衣,很容易被敵人子彈打中而喪命;命都沒了,你有再現代化的武器也沒有用。同樣,戒如防彈衣,在去除煩惱時,若不持戒,很容易被五欲的子彈所打中,眼睛見到美女,就心猿意馬;耳朵聽到好的音樂便手舞足蹈;鼻子嗅到美酒的香味,就貪喝;舌頭賞到香味,就會貪吃;身體觸到好的感覺就想佔有。我們由此而身不由己,為五欲所轉,心情無法靜下來,又怎能定得下來! 

  《楞嚴經》亦雲: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是故修三摩地四種皆斷,俱名決定清淨明誨,飲酒則為破戒因緣。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若有人剛剛殺人,叫他能立即靜下來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戒為修定之前提條件。若要獲得正定,必須嚴持淨戒,因為只有嚴持淨戒,我們的身心才會安寧平靜,我們才能靜下心來習定。所以,戒又成為定的勝因。《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發慧。"從這句話來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即由持戒而生,這可謂是戒定慧三學的圓融連環作用。 

  由此可見,戒為修定之前提條件。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乃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須依止的方法與次第,而戒為學佛進道之第一步。因為戒粗顯而易於受持,以為定慧二學之階漸。故學佛必須持戒,才能在佛法中有所增進。故瓔珞本業經 云: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由定發慧

  穿上了防彈衣,若無好的槍,子彈再好,也殺不了敵;好的子彈子必須放在現代化的槍中,才能發揮子彈殺敵的作用;同樣,戒律持得再好,若無定,就無法生慧,因此也就無法斷煩惱。若要發揮智慧斷煩惱的作用,必須依賴禪定的功夫。定功越高,智慧越高,智慧越高,越能發揮斷煩惱的作用。 

  如同更深人靜時,點一支蠟燭,風越小,燭越穩定而明亮,照明能力越遠。同樣,如果一個人的定力越大,由此而生起的智慧越強,斷除煩除的能力越強。如果在有風的地方點一枝蠟燭,風越大,燭光越搖擺不定,燈光會變得微弱,照明的能力越小。同樣,一個人的定力越小,由此而產生的智慧越弱,斷除煩惱的能力越差。所以修慧必先習定。 

慧能淨戒

  世尊曾經將戒與慧譬作左右手,可以互為清潔;戒能淨慧,慧能淨戒也是這樣。持戒時如果沒有慧,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其一,持邪戒,如有人認為每月十六日出門不吉利,所以十六這一天持不出戒,再急的事件也不出門。再如有人聽算命先生的話,認為坐飛機對他不利,所以終身持不坐飛機戒。這都屬於持的不淨戒,因為持類似的戒毫無價值。其二,即使持了淨戒,若無慧,把戒看成是疆化的教條,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如根據傳統,中國的出家人是食素的,當然不能吃葷,但古代有一位有道德的高僧,主持一個一千人的大寺院。一次他在齋堂和大眾一起過堂吃飯時,看到碗中有一隻煮熟了的耗子。根據清規,這位元高僧當然不能吃耗子肉,但如果他當場當眾宣佈他碗中有一隻耗子,過堂吃飯的一千多名僧人便會再也吃不下飯,甚至會嘔吐!這時,這位元有道高僧就需要有智慧來處理這件事。他一聲不響地把耗子吃下去。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大和尚吃耗子"的故事。 

  再譬喻說,戒律規定比丘是不可以接觸女人的身體,但發心供養出家人的又是女眾占多數,所以在泰國,出家人專門有一塊布,當比丘接受婦女的供養之前,把布放在地上,婦女把供養之物品放在這塊布上,退到一邊,然後比丘才拿起食物,接受供養。譬喻,如果一位比丘見到這位曾供養過他的婦女落水,是持戒見死不救呢,還是把她先救起來再說。這就需要智慧。 

  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以戒持身、以定澄心、以慧斷惑,這才算是均衡修學。小乘斷惑修行的次第,有的地方,更在戒定慧三學之外,加上身的項,成為身、戒、定、慧的次第,這在修行的方法上說,實在很有道理。本來,諸法的次第,是相因而生;因觀身而持戒,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發慧。凡是一位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諸法無常的道理,我們的身體也不例外,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經常腰酸背痛,逐漸衰老,因此種種痛苦便產生了。本來身軀是四大、五蘊的假合體,而凡夫執著我和我所,所以無邊無際的惑業,也就循之而起,於是貪戀愛著,就永難解脫了。然後才能產生危機感,產生以不堅實的身軀,換取堅實的決心。 

三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證涅槃,而戒定慧三學是通往涅槃城的唯一道路,它是我們闖過生死輪回苦海之舟。所以說戒定慧三學對每個人的了生脫死極為重要。不僅如此,在我們成佛果之前,如果我們能巧妙把戒定慧三學的原理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將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家庭、處世為人同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從持戒談起。常有人跟我講,做一名佛教徒是好,但每想到那麽多清規戒律,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攪得我麻煩透了,還不如不學佛好,非常自由自在。還有一些教徒歸依三寶後,為是否要受五戒而傷腦筋。可是他們有所不知,五戒中的前四戒為性戒,其意為,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無論你是否教徒,此四戒都是人類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更重要的是佛教中所講的清規戒律,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剛開始遵循有規律的生活,會有不自由的感覺,但持戒守規範,從長遠來說,會換來更大的自由。有人因一、二天或一兩年不守社會公共規範,圖一時之痛快而觸犯法律,那換來的可能是二、三十年的牢獄之災。所以說守戒不是限制了我們的自由,而是為了換取更大的自由。 

  再譬喻說,我們駕車旅行時,若能遵守交通規則,綠燈走,紅燈停,速度也控制得很好,既不會有員警找麻煩,也不會出現交通事故,如此我們就能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玩得也開心。否則,如果我們不遵守一定的交通規則,認為綠燈走,紅燈停"等規則都是人制定出來的,又不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我們為甚麽要遵守它?其必然結果是,不但員警會找我們的麻煩,甚至還有牢獄之災!更嚴重的有時甚至會傷命。 

  同樣,我們的一生也是如此。有人常把人生喻為一列火車,當我們出生時,猶如火車從站開出。一般情況下火車按一定的速度行使,表示人生一帆風順。當火車見到紅燈時,它就必須停下來,否則就會出問題,如同我們的人生遇到麻煩時,或者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學會忍耐,有時還須要耐心等待機會,此時我們就應該冷靜下來反思:困難的根源是甚麽?下一步應如何走?當火車見到綠燈時,它必須一直往前走,不能停下來。這如同我們的人生,當遇到好的機會時,應該抓住機遇,把握機緣,大膽往前走,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機會時,我們就安安份紛地把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心甘情願地做一個平凡人。如此火車該停則停,該走則走,該鳴則鳴,遵守一定的交通規則,就能順利地抵達終點站。同樣如此,人生也有一定人生規則,一個人若能遵守人生的規則,他就會一輩子平安無事。否則若一個人不遵守人生的規則,他的一生便會困難重重,煩惱不斷,此時此刻,若又無智慧觀,他不但不會靜下心來反思己過,反而會怨天尤人,怪自己命不好。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沒有遵守人生的規則而引起的煩惱。守戒,就是説明我們遵循人生的規則,從而或得人生的幸福。 

  同樣,日常生活中,我們交朋友、教育子女、與職員相處或夫妻相處都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我們隨順這種規則,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否則便會困困重重。經常聽到不少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很頭痛,說他們不聽話,但做父母的是否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正確?是否合與道?如果不符合這個道,就必須改變它,使它合與道。這樣教育子女的效果會有明顯的改變! 

  總而言之,戒,是一種規則,它能説明我們戒掉不良的習氣、不好的行為,幫助我們遵守一定的人生規則,使我們獲得幸福。反之,如果某人做了他不應該做的事,他就犯了戒,麻煩接踵而至。從這種意義上講,所謂的煩惱都是因為自己未能遵守規則而產生的必然結果。所以說,煩惱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別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煩惱,解鈴還須系鈴人,還須從守戒做起。這就是戒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義。 

  定,就是心注一境,活在當下,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同一時間內專心致意做一件事,這就是定。做任何事件,若無定力,便一事無成。學習、做生意、學佛、誦經等都一樣,無定力則易亂,亂則難成就大事。 

  智慧由寧靜而生,只要我們靜靜地坐五分鐘,就有功效。從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廟旁,經常聽法師說靜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沒有時間去做靜坐。一天,她來到寺中,跟法師講,想和其他人一起靜坐,體驗一下靜坐是否真能給人帶來智慧。當她坐下才五分鐘,就慌忙起身離開寺院。後來那位允許她靜坐的法師問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講,允許你和其他人一起靜坐,你怎麽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鐘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講:你有所不知,靜坐的確很好,雖然我只坐了五分,但連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筆豆腐賬都想起來了。所以忙著去要豆腐賬去了"。平時,當我們因忙亂想不起事件時,我們也許會說:讓我靜一靜",然後就有了主意,這就是開智慧的表現,只不過非常小罷了。 

  在前一段時期,看到一條新聞,令我很驚訝。這則新聞是對不明飛行物體的專題報導,探討我們的地球是否真的有外星球人來訪,報導的結尾講,見到外星人的人中,絕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靜坐的習慣。換句話說,如果對於一個經常靜坐的人來講,他與外星球人溝通的機會就很大。這也說明靜坐可以擴充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見到、體驗到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坐的大家若想要儘早與外星聯繫,趕緊打坐,這會開發你們的智慧。這當然是我跟大家開個玩笑,但靜坐確能開發你們的智慧,使你在日常生活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最後是慧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正知正見,瞭解事物的本來面貌。經常有人跟我講,覺得他們的生活痛苦不堪,非常的苦惱與無奈。其實這都是缺少智慧的表現。譬喻,夫妻關係,當初談情說愛時,不少人把自己的缺點很小心地隱藏起來,熱戀中的人也只看到對方的優點與外表。因此到結婚那一天為止都不能完全瞭解對方的人的很多。結婚之後,雙方在一起,各自的優缺點慢慢暴露出來,有時因不能容忍而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甚至分手。但如果我們用智慧觀照一下,就不難發現,只要是人,就會有缺點。沒有缺點,就不會投胎為人。所以夫妻雙方在婚前若能多瞭解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看看是否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再決定是否結婚,婚後又能勇於承認接受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相互諒解,相互包容,痛苦就會大大減少,家庭就一定能和睦。這些都是慧學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具體表現。【未完待續】


刊載於《澳門佛教》07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