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居士序
一、贊菩提心功德品
二、懺悔品
三、受持菩提心品
四、不放逸品
五、守護正知品
六、忍辱品
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序(趙樸初居士序)
入菩薩行論,詳菩薩修持,全以頌文寫成,名為千頌。首三頌歸敬三寶及造論因緣。解分十品。勸發菩提心四品:贊功德、懺罪、總持、不放逸;修菩薩行六品:守護正知、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回向。注釋有梵、藏多家。
此論作者寂天論師,約西元六至七世紀人,南印蘇羅室蹉國德鎧王之子,原名寂鎧。為不滿王族空虛享受奢靡生活,臨將接位,出走東印度師子王處。前後服務十二年,勤奮好學,博通內外學說。繼至那爛陀寺出家。入勝天之門,改名寂天,成為月稱以後中觀學派之大家。其所倡導學風:一為廣博守約。以簡御繁;二為行解相應,不尚虛論,著作不多,悉從實踐中來。後由阿提沙傳到西藏,宗喀巴大師盛加宣揚。迦當派對入菩薩行論,宗為六論之一,影響深遠。
此論漢譯,寧雍熙二年,由天息災翻譯名「菩提行經」題龍樹菩薩造,較藏文本缺兩品,文字艱澀,又無注解,難以研尋。新中國成立初,隆蓮法師由藏譯漢,會入杰操廣解,洵為難得之書,付印流通,以餉讀者,爰述數言,以弁其首。
佛曆二千五百三十九年佛吉祥日 趙朴初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贊菩提心功德品)
極尊正士諸具大悲心者足下恭敬頂禮
誰知智慧盡除諸罪相好功德熾然四身輪超法界際
大悲流露六十支分韻音無垢光明普照無邊諸眾生
任運成辦恒常無間善能破除無邊眾生愚癡諸黑暗
於諸能仁自在上師大士聖妙吉祥足前我今恭敬禮
為已一切生中備諮詢 亦為利他與我同類機
遵依正士智者之所許 入菩薩行論釋今當作
自見取執娟綱所繫縛 謂言欲證小乘菩提果
不須證入甚深真如性 願捨諸顛倒說而諦聽
入菩薩行論
梵語菩提薩埵雜雅阿瓦打〔日/阿〕
藏語降曲生巴覺巴那〔覺/勿〕巴
我佛能仁自在,初於殊勝菩提發心,中於眾多無數大劫,修行施等波羅密多,圓滿二種資糧,最後現證圓滿大覺,三轉法輪,初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宣說,有具聲聞種姓相成熟者,唯說四諦,便能悟入緣生離戲論邊際,如龍樹菩薩之論及月稱論師六十正理論釋,於小乘諸經中,亦曾多次正說細分無我也。次說廣中略三種經,廣明補特伽羅及法無我,轉第二法輪,次說具廣大方便分之不退轉輪,轉第三法輪。於此三轉輪中,總釋一切契經密意,別者圓滿顯釋大乘經藏密意,於一一切契經皆是一具大乘種姓者成佛道之支分,及云何修行之理,廣加抉擇,入正法行者。是此論所明也。本論作者,聖者寂天論師,於一切契經密意已能圓滿通達,自他互換具大悲心,不唯自利是視,一向唯求為他利樂,特由修行無上瑜伽極無戲論之門,於大乘道已獲圓滿。其所造入菩薩行論分四;甲一釋題,甲二皈敬、甲三正義、甲四結義,今初,梵語有四種,此是桑支達語也,此論題名菩提,藏語降曲,薩埵藏語生巴。雜雅藏語覺巴。阿瓦打〔日/阿〕藏語〔覺/勿〕巴。
頂禮一切諸佛菩薩
甲二譯文皈敬,明所屬之品類也。復為息滅譯事之障難。當知本論雖總釋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釋經藏也,卷數易知
甲三正釋論義分二 乙一將釋大乘道次第之所作 乙二正釋道次第 初復分三 丙一皈敬 丙二誓說 丙三謙言樂欲造論之因 初復分三 丁一所為義丁二回向義 丁三文詞義
丁初所為義者,由稱揚殊勝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證正士果,息滅造論障難,究竟得決定勝?亦令餘所化者隨順趣入,妙善資糧悉皆成辦也。
丁二總攝義者,言三寶及應敬禮者,顯亦禮其餘也。
丁三文詞義者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應禮敬處敬禮已
蘇嗄達言,有斷證二解。斷德圓滿之功德者,如人像善,煩惱障盡斷,端嚴而逝故曰善逝。如疫病善淨治已,不隨煩惱自在,復隨輪迴,故曰善逝。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無明盡斷故,無餘而逝故曰善逝。善謂妙善等,逝者達彼自性也。彼三者,如其次第顯勝出外道離欲,預流一來等,及小乘阿羅漢也。若就證德圓滿而言,聖智現證二種無我真如,智堅固,無餘知,是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勝出三種補特伽羅。以上明贊佛寶,界自性清淨離諸垢染之法身,是為法寶。彼依何而有,謂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後二名亦攝二種色身。法身亦表菩薩滅道,故佛寶及大乘法寶悉是皈敬境。佛子者菩薩聖人,並為三寶,彼等及餘所應禮敬和尚阿闍梨等悉三門恭敬作禮,已者,如言浴已受食,引起下文也。
丙二誓說分四 丁一辨所詮,丁二顯離臆造過 丁三斷妨難 丁四明所為等 今初
如來勝子律儀趣入處 遵依經都總攝當宣說
此中所詮,援引有據。何所引據?謂如來子諸菩薩等,從初發菩提心,修施等波羅密行,乃至證大覺位,道之次弟,悉皆含攝之律儀也。注家有唯釋為戒者,非頌文義也。丁二顯離臆造過。此得毋由汝臆造,何足為據耶?無如是過。欲釋一切大乘道次第,是依本師所說契經而說故。丁三斷妨難者,若爾唯依契經即可通達,何用造斯論乎!所難無過為令經義,易於通達,總攝而說,故造斯論。丁四明所為者,大乘道及果,具為所詮,依於此論於彼證入,依彼究竟證得佛果,若無前前後後不生,相關屬故,是其所為,誓願造論之所為,令所願作究竟成辦故。
丙三謙言樂欲造論之因分三 丁一謙言非正為他義而作 丁二樂欲造論之因 丁三明亦為利他同類之機 今初
昔所未聞此中既未述 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樂為利他 唯為自心練修造斯論
若遵依契經而說,即依契經已可通達,何用造此論耶?我造此論,非為利益別餘補特伽羅唯依契經即於其義易能通達者,往昔契經所詮義所未見者,於此論中亦絕未詮說。義既無別,於詞句中文藻華飾韻音善巧,亦非我能有所增益。造論之因,如下科說。
丁二樂欲造論之因
為修善法我心淨信力因作斯論萬一能增長
我寂天論師自稱。今作斯論,有其所為。為先所知不令失壞且益增長,自心練修故。上文所說,意謂論師自心圓滿,非謂即以造此論為圓滿也。若為自利而作,自未悟入不應造論,自己悟入,即依彼起修可矣,何須造論耶?無過。於大善法先已趣入,為恒常無間修習故,依論文安立,亦能令心輾轉向上增長,我之淨信般若悲心等勢力,由造斯論,萬一能先於自相續增長,次亦令餘同類機,由見斯論,而得悟入也。言萬一者,語氣貫注為他饒益也。
丁三明亦為利他同類之機
與我根機相等餘有情 由斯論或能成義利
亦定能成他義利。與我根機相等餘大乘人,見此論文,或亦如我能成義利,大疏釋或亦者,是倘亦之義。因曾成辦自利,他人見此論者,倘亦有義利其釋不同。義說利他是造論所為也。前皈敬中明所為義,亦顯示此論是他趣入之因應知。
乙二正釋道次第分二 丙一勸於暇滿取心要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 今初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 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於此時不勤作饒益 後時此事何從得圓滿
依此獲得暇滿之身,定須修行正法。此十八法具足之暇滿,得之甚難,彼因難修故。僅得人身,亦須淨持一戒,欲得殊勝暇滿,尤須律儀清淨以為根本。施等為助伴無垢淨願為樞紐其成辦極為難得故。思維暇滿大義者,依此獲得暇滿之身,當須成辦士夫所求義利。士夫義利謂增上及決定勝,欲得能成彼義之所依,當須作大精進。若因不死等想,不依此身成辦以後之利益,後時此清淨圓滿之身,復從何可得?我等多分住於八無瑕處,由彼罕能修善趣因故。暇滿難得者,親友書云:「大海狂瀾皆盲龜遇浮木,極難幸得脫離畜生趣,獲得人身其難尤過此,應修正法得果毋空過。」離八無暇名為有暇。八無暇者,親友書云:「顛倒見取及生旁生趣,生餓鬼趣及生地獄中,佛法滅盡邊地下賤生,愚味冥頑不能解法義,長壽天人久耽禪定寂,隨所生處稱為八無暇,離是八處稱為有暇處,遮無暇當應當奮精勤。」若無淨離此等八處之暇,名為無暇。十圓滿者,聲聞地云:「自圓滿有五人生中國諸根具,業邊無倒信是處」業邊無倒者,謂不自作,亦不教他作無間業。信是處者,謂信三藏也。他圓滿五者,聲聞地云:「佛出世間宣正法,教猶信世證隨轉,他所憫念具悲心。」
丙二如何取心要之法分二 丁一總科 二二別釋 今初
此論圓滿開顯上士修心之支分,先於中下士道修心已,次發起殊勝菩提心,學施等六波羅密,乃至成佛道之次第,此中初發殊勝菩提心,須於彼功德善思維已,意樂猛利,倍復增進。故於初品明中下士修心,釋彼之支分。次以慈悲為根本發起菩提心,如迎轉輪聖王須先灑掃殿宇,懺除罪障違緣,積集資糧順緣,而受持菩提心,故先說第二品,後說第三品,發心已學菩薩行,諸善不失壞之支分,須依不放逸,故說第四品。修行六波羅密之法,明於以下諸品。此中以正念正知守護之門而學律儀之理,於第五品中廣明。次於以下四品,依次明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諸學之理,於第十品中,修以報身諸善根施他之心,廣作殊勝回向,故布施學處之理,於第十品中廣明,亦於受持菩提心等品宣說。佛果位之相於第九品宣說。
丁二別釋分二 戊一思維修菩提心之功德利益 戊二發二菩提心已學菩薩行之法 初中分二 已一釋論文 已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庚一教應止惡修善 庚二思維菩提心功德利益 今初
猶如長夜黑暗陰雲覆 剎那電閃萬象暫顯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 世人福慧萬一須臾生
我等於此善弱惡強之時,應勤修對治,此復云何?譬如暗夜陰雲之中,藉閃電緣,於剎那頃,眾象明顯,如是以佛神力加持,諸世間人欲作福德,修善之慧心,萬一偶能須臾生起亦爾。非恒時生也,是故善力恒弱。如陰雲黑暗,生惡趣之罪,勢力強大,難可勝伏,生大怖畏,極難安忍,知此是時,於止惡修善,當勤勵力也。
庚二思維菩提心功德利益分四 辛一 釋菩提心功德利益 辛二辯菩提心相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 初中分三 壬一能摧一切罪成一切善 壬二得殊勝名義 壬三舉喻 初中分三 癸一摧滅大罪 癸二能成勝樂 癸三隨欲能成 今初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 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 餘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言常以微弱之善根者,言是分之義,亦言當知是時善力微惡勢強之義也。二菩提心應當勤修,地獄因等罪極難抗禦,若無圓滿菩提心,以何餘善,能映奪彼悉不能遮伏彼故。發勝義菩提心,能斷障種,非此正所說。此中所明,是發世俗菩提心,能淨先積惡趣因斷後等流之功德。
癸二能成勝樂
於多劫中恒時作護念 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 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
應勤修菩提心。於多無數劫中,諸能仁自在,利益眾生,作意思維一切方便,見唯發菩提心,能利益有情。由發此心,無量有情士夫。積諸資糧所獲勝樂,不待拔發等苦行,安隱無難便能獲得,如種生芽故。如言:「由轉安樂趣安樂,心若了知何怯弱。」
癸三隨欲能成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 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眾多百千妙樂欲受享 菩提心體常應不捨離
是自他普利勝方便故,應修彼心。欲由修中士意樂故,推壞自相續百千生死眾苦。欲由修上士意樂故,除譴一切有情憂惱不安。欲享受增上生及決定勝眾多妙樂,亦無別餘殊勝方便,唯有發菩提心,常時不應失壞。
壬二得殊勝名義
若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應當勵力發菩提心。若人能發願行菩提心者,彼無間剎那之間,即得殊勝名,稱為諸如來子。此名有殊勝義。謂是世間天人俱應合掌恭敬之處也。不唯諸登地菩薩有如是功德,即輪迴牢獄繫縛之一切苦惱有情,才一發心,無間即得如是功德也。
壬三舉喻分六 癸一由劣轉勝喻 癸二難得珍貴喻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欲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 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稀有無價大寶如來身 是故於菩提心應堅持
思維此等功德,當受持菩提心,匆令失壞堅固守持。如點金汁,能成純淨上妙之金,以一兩藥汁,能轉千兩鐵,皆成純金,由發菩提心,能令此因及自性俱不淨之身,轉成如來無價大寶之身也。密嚴經云:「有藥名為水銀,變金,以一兩藥,能轉千兩鐵,成為純金,以此為譬,廣說發心功德。」
癸二難得珍貴喻
眾生唯一道師無量慧善巧普觀見為極珍奇
五趣眾生欲求出離者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諸趣所居一切生死衰損欲脫離者,如自在寶王之大寶菩提心,應善發起,堅固守持,勿令失壞。如善巧商主導諸商人往至寶洲,眾生唯一無比導師,即是如來。無量慧者,謂有無量之智慧者。彼普遍善觀,何為能除眾生匱乏之殊勝方便,見唯菩提心最為珍貴稀有,是能作大饒益之方便故。
癸三與果無盡增長喻
一切餘善不久如芭蕉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與果恒時無盡輾轉增
欲善法無盡增長者,亦應修菩提心。不為菩提心所攝持之諸餘善法,猶如芭蕉,即生果已不能再生即便凋盡。菩提心樹如如意樹,常恒生果無盡,輾轉增長故。無盡慧所說經云:「如一滴水入於大海,乃至劫盡終不枯竭,一切善法,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成佛終不竭盡,亦猶如是。」
癸四能救大怖畏喻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於誰人歸投即蒙救諸謹畏者於彼何不歸
於修菩提心堅意取捨虔敬不放逸者,何不勤依修菩提心,當勤依此法也。若作損壞三寶無間等罪,極惡難容,如行道途遇大怖畏,當依有力勇士以為救護,依於菩提心,一切惡趣怖畏於須臾頃即解脫故。
癸五罪障無餘摧毀喻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剎那能焚諸罪盡無餘
發心摧罪具大能力,如劫盡火,初禪以下諸器世間悉能焚毀,若發心者,於諸應墮地獄重罪,一剎那間,定能焚毀故。定受之業,彼沿能摧,況不定業。諸大乘即說由四力完全忤悔,定業異熟亦能清淨,復說為定業者,謂若不修對治品類,決定受報,眾多教理所成故。
癸六依教顯其功德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慈氏依怙廣為善財說
依菩提心定能出生此等功德。菩提心功德贊揚無量,如密嚴經中,慈氏依怙具慧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密言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眾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如是廣說。
辛二辨菩提心性相分二 壬一體性之差別 壬二譬釋差別 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之差別 今初
總攝而言菩提心 應知有二種差別
謂即發起菩提願 及與趣入菩提行
於殊勝菩提發心者,由體性之門,總攝有二種差別應知,即緣菩提而外發之願心,及緣於菩提之行心是。大乘發心之性相者,即為利他故欲求正等菩提之欲及彼相應之心是。此中由體性之門差別,有願行二:由助伴之門差別有二十二,由分齊之門差別,有勝解乃至增上意樂等四。僅唯願行發心者,從未得殊勝資糧道起皆是。殊勝資糧道者,自三無數大劫,乃至佛道之始,現證莊嚴論所說之一百四十四種功德現證之種類,悉由聞思斷期增益,最初能修行以上皆是。或謂佛無大乘發心者有大過失。若無行菩提心,亦當無菩薩戒,若爾於佛果位,應許亦無別解脫戒及密乘戒等,則戒體便斷矣,又勝義菩提心之發心,亦與自所承許相違。許菩薩戒與行菩提心之發起相違,又於修行菩提心之法中,許應兼修菩薩戒者,是大惑也。世俗菩提心之發心,亦緣色等佛之世俗身而安立,勝義菩提心者,即是現證佛之勝義住理之心,此中勝義菩提心者,非眾多經論所說之大乘發心也。唯發願菩提心,不須觀待儀軌而發,即發起已,此心乃至成佛中間任何時中終不捨離想,由此二誓願鉤之所攝持,阿底峽尊者教授說為即是依儀軌受持。彼復應學於現生中既發心已不復失壞之因,及斷四黑法,依四白法等於餘生中世世不離發心之因等,能學如是願菩提心學處者,應當受持。彼未得能得之法,廣如極尊羅桑紮聖教所說波羅密道次第應知。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學處等,廣如極尊所作菩薩地戒品廣解應知,文繁不錄。
壬二壁釋差別
如人欲行興趣行 差別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願行別 智者當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於身未親到之境,作應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已舉步下足時,作應往彼想之心。二者有別。往彼境想之心雖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別。顯然可見。如是諸有智者,於願行二菩提心之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為利他故願成佛想之心雖同,一屬於應須觀待已作修施等波羅密行之類,一屬於不見觀待彼之類也。如嘎馬納西納論師等善巧者所說不錄。
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別分二 癸一願菩提心功德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今初
願菩提心雖亦能 於生死中與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 出生福德恒無盡
聖者慈氏傅云:「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為碎片,能映奪一切殊勝金莊嚴具,不捨金剛寶名,能除一切困乏,善男子,如是於一切智發心之金剛寶,不勞勵力,自能映奪一切聲聞獨覺功德莊嚴。不捨菩薩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猶如是。由於願菩提心所生無盡福德常流不斷也。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為無邊有情界 悉皆解脫安隱故
發心堅固無退轉 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於彼時起 從令倚臥行放逸
福德勢力流無盡 量等虛空遍出生
從於何時為無邊有情界,解脫輪迴,安立佛果位故,盡輪迴際,利他不退,正發如是行菩提心,從彼時起,從令倚臥昏醉,作諸放逸,其福德勢力,仍恒流不斷,出生甚多,量等虛空。願菩提心僅得所求果,即便竭盡,行菩提心,成辦圓滿佛果之因方盡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分二 壬一教立 壬二理 今初
此有經文可為證 出於妙臂請問經
為利小心有情敵 如來歡喜親宣說
行菩提心應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薩請問經中如來所說,為誰而說?為不定性聲聞,或有怖畏積集廣大資糧退大乘心,希求聲聞菩提,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樂,安立大乘故說也。
壬二理成分二 癸一從願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初中分四子一成辦安樂作用無邊故功德大 子二是故別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 子三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 子四結贊 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維 欲為有懷除首疾
亦為具足饒益想 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為別別眾有情 各欲為除無量苦
無量功德各成辦 其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親友女,緣相狹小,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無量福德,況為別別有情,各欲為除無量憂苦,別別有情,各欲為成辦佛果無量功德,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別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
縱令若父或若母 孰有如斯饒益心
諸天仙人梵行者 甯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饒益之心,世間別餘有情,縱令若父若母,欲為愛子而作饒益,似此欲成辦殊勝安樂之饒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諸仙,安住四無量心之梵天,亦無如是之饒益心也。
子二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增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諸有情於往昔 為自利故如是心
夢中尚未暫夢見 此利他心從何生
彼諸有情,昔時縱為自利,如是饒益之心,雖於夢中,亦未嘗夢見,況真為利他,何從生起,絕未曾發如是心也。
子四結贊
反是絕不求自利 唯為利益諸有情
殊勝菩提心妙寶 空前稀有始誕生
餘諸有情,雖為自利,尚未有剎那頃,起如是心,諸菩薩眾,為一切有情,成辦安樂。斷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勝妙寶之心,空前稀有,於焉誕生,餘諸有情應知其稀有而勵力求之也。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分三 子一正說 子二理成 子三斷疑 今初
一切有情喜樂因 有情諸苦普療藥
菩提妙心福云何 於彼以何量可測
願菩提心功德甚大,若於其事真實修行,尤為超勝。令諸眾生得增上生及解脫樂,故為歡喜之因。能催一切有痛苦,如療病良藥。此等同如意大寶之心,其福德云何,安能量測,彼無邊故。勇施請問經云:「發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盡虛空界悉充滿,猶復盈溢不能容」。廣如集學論引密嚴經所說應知。
子二理成
僅唯發起饒益心 猶勝供養諸如來
況於無餘眾有情 勤作利益安樂事
僅唯發心,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饒益意樂,猶勝於以百千萬億佛剎所有供具,供養如來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經所說,況為無餘一切有情,成辦無上安樂,起大精進,勵力修行,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三斷疑
心欲捨離諸苦海 現於諸苦轉趣近
雖欲安樂而愚昧 摧壞已東如仇人
若人匱乏安樂具 具足眾多痛苦事
誰以諸樂令滿足 復為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或有問言:有情自身,悉欲安樂不欲受苦,如是致力便能得樂離苦,彼於苦樂取捨,豈自不善巧,何待他人為,作劬勞耶,答曰定須為作。彼諸有情,雖有欲離苦之心,而由煩惱自在,惟造苦因,輪迴無盡,現見趣近惡趣之苦。雖欲安樂,而昧於安樂之方便,愚癡之力,摧己安樂,如摧怨仇。於苦樂方便,顛倒住故。是故於彼所有昧於苦樂方便之有情,匱乏安樂,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一切安樂,令其滿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疾之暗,具如是作用之心,此外有何善法,可與相匹?成辦一切利益,救護一切災害,有何親友能似彼乎?於一切應取捨處,悉無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餘無能及,故於發菩提心,應勵力也。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分三 壬一大悲引發為不請友故應贊揚 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歎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 今初
或為受恩作酬報 彼亦尚應獲稱揚
況為眾生不請友 菩提薩埵何待言
於諸菩薩應當當贊揚,世間之人於先曾施恩者,若能酬報,尚或應稱揚,謂是能報恩之丈夫,況此菩薩,不待勸請,大悲引發,善為成辦一切利益安樂,應受人天贊歎,何待言乎?
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歎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於少有情作縛食 剎那施與一脯醊
輕心嗟來半日施 世人敬贊猶稱善
況於無邊諸有情 無上菩提大安樂
隨心所欲悉圓滿 恒時施與何待言
世人若於少數百十眾生,以下劣之物乃至一搏之食,於剎那間暫時施與,加行下劣無恭敬意輕蔑而行,利益甚微僅半日飽,而為人敬仰謂為善行大施主也。今於廣大福田無數有情,盡輪迴際時劫長久,所施物殊勝,與以如來無上無漏大樂饒益殊勝,意樂所求悉皆圓滿,加行殷重具足恭敬,常時施與,應當敬仰更何待言。是故凡有心者,於彼菩薩應當一心恭敬也。
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分三 癸一於菩薩不應少譭謗之因 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今初
如是佛子大施主 若誰於彼起惡心
佛言隨其心念數 當墮泥犁爾許劫
似此能施一切利樂菩薩,是究竟施主,若誰有情欲於彼輕毀損惱,起於惡心,是重罪之尤,若起惡心,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云:「妙吉祥,若時菩薩於菩薩所,發起瞋心,發起慢心,其時即彼自言我當經劫住於地獄,應當慎之」。故隨起惡心經幾剎那,即應住地獄經爾許劫,是佛所說,於此應深留意,信力發起手印經云:「縱令梵毀恒河沙數所有塔廟,不如於大乘勝解行地菩薩起一念損惱之心,其罪猶大無數倍。」蓋諸佛由菩薩生,損佛之因,故為重罪之尤,眾多經論,皆作如是說也。
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若誰於彼生淨信 其果如前信轉增
然於彼菩薩,若人心極淨信,彼信心之果,視前說罪報之果,倍復增多,隨其所起信心有幾許剎那,當享殊勝果報,劫數較多彼多無數倍。如定不定趣入手印經所說。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於諸佛子極珍重 罪垢不生善自增
誰具勝義妙寶心 於彼之身當敬禮
縱損彼者猶沾樂 安樂生處我皈依
於諸大菩薩,起惱害心欲令生苦,極當慎重,寧捨生命,勿起瞋恚之心,善法自然增長。如論所言,似謂住瞋恚等於我無妨,而於菩薩相續不應生起故說當珍重令勿生起。而其義實謂諸菩薩眾,甯捨生命亦不作惡,善法自然增長也。以此之故,若誰補特伽羅,發起勝義妙寶心者,於彼之身,應三門恭敬頂禮,如忍辱品當說,慈力王本生經云:五藥叉飲菩薩身所餘之血,最後果位,雖於菩薩而作損害,不唯不報以損害,且唯隨之出生安樂,於彼安樂生處應當皈依也。
總於顯密,不問由何而入,咸以發心為大乘入門。故於菩提心應多方勵力令生。欲發心者,如前所說,應先修發心功德利益,於彼功德,志心喜樂,猛利增長,修七支供及皈依,是開示菩薩道次第之殊勝教典,本論及集學論所說也。如是所說之功德總攝為二,謂分位及究竟。初復分為二,謂不墮惡趣能生善趣。若發心者,先積眾多惡趣因,能令清淨,後積諸因止不續造。先所積善趣因增長廣大,新積諸因由菩提心發起無有窮盡。究竟者,謂解脫及一切智等,亦依此心,易能成就。發心之前,若於求得分位及究竟之功德利益,無一真誠無偽之欲心,則雖口說此等功德由發心生當勤發心,仍屬空談,觀己身極為顯明也。欲生求得增上生及決定勝二者之欲心,當修中下士之意樂,次方趣入修習慈悲為根本之菩提心也。結頌云:正知幸得圓滿有暇身,勵力勤修二種菩提心,為取暇滿所依勝心要,先於發心功德應勤修。
巳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贊菩提心功德品第一竟。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二(懺悔品)
戊二發二菩提心已學菩薩行之法分二 已一受持菩提心之法 已二學波羅密多行之法 初中分二 庚一加行支分先修頂禮供養皈依次由四力完備之門忤除罪障違緣 庚二先修隨喜眾善等積集資糧順緣次正受持菩提心 初分二 辛一釋論文 辛二出品名 初中分四 壬一供養 壬二頂禮 壬三皈依 壬四懺悔 初中分二 癸一供養所為 癸二正修供養 今初
為應受持如是妙寶心 於諸如來正法菩薩心
殊勝三寶清淨無垢染 功德大海勝妙供品陳
應供品豐盈,意樂加行恭敬,善修供養。何故供養,為應受持出生一切有情妙善資糧之妙寶心故。於何境供養?於諸如來,及諸聖者正士所說之法寶,自性清淨及忽然離垢之大乘滅道諦,聖觀自在妙吉祥等佛子,諸功德大海也。
癸二正修供養分三 子一無主執持物供 子二自身供 子三心力變現供 初中分三 丑一供物 丑二如何供養 丑三供無主物之因 今初
盡其所有妙花並嘉果 盡其所有良藥百昧俱
盡其所有希世諸珍奇 盡其所有悅意妙香水
如是乃至妙寶七金山 園林寂靜景物宜人地
嘉樹奇花絢爛色莊嚴 繁柯美實茂密枝葉垂
天龍世間俱生和合香 如意寶樹七珍飾林苑
自然香稻不由耕稼生 種種莊嚴堪為供養具
明湖清沼灼灼發芙渠 鳧雁和鳴妙音有哀雅
世間無主攝持之花如蓮花等,盡其所有訶黎勤等果,所有冰片等藥類,盡世間所有金銀等寶,湖海等所有悅意淨水,金等八寶山,如是園林方境寂靜適悅之處,樹林自放眾花以為莊嚴,果樹果熟累累下垂,天龍等世間俱生和合轉變出生上妙薰塗等香,隨欲出生之如意樹,及眾寶所成之樹,如意大海浴池,以連花為莊嚴,其中鳧雁和鳴哀雅悅耳,不勞耕種自然出生之香稻,以及別餘堪供三寶之諸莊嚴具,悉以奉獻。或有不知論義者,於論文次第別作餘解也。
丑二如何供養
遍虛空界廣博無邊際 所有一切無主執持物
慧心攝取善巧而獻陳 殊勝士夫能仁諸佛子
清淨功德生處大悲心 願祈湣念於我垂納受
遍虛空界廣博無邊所有一切無主攝持之物,我悉以慧心攝取,於供養境諸能仁殊勝士夫及諸佛子,恭敬善為奉獻。諸功德生處正士,悉皆具大悲心,願非湣憶念,受我此供。
丑三供無主物之因
今我福德不具極困貧 別餘供具資財悉非有
依怙惟為他義作殷勤 饒益我故神力祈受享
或問何故唯以心力出生為供,應真以彼彼悅意實物為供也。我先未積廣大福德,所欲受用不能具足,極為貧乏,別餘自能主宰之供養資財,我毫無所有,依怙深心一向專為利他,於此等無主攝持之物,為利益我故,願以神力納受也。
子二自身供
我於一切諸佛佛子前 盡我身心無餘志誠獻
祈諸殊勝勇識咸攝受 至心願為諸尊作臣民
我由諸尊咸作攝持故 饒益有情不怖生死輪
往昔眾罪清淨得超脫 別餘罪垢此後不再生
我有應供獻之身,應以為獻,我於自身能自主宰,以多方便,捨我所心,於諸佛佛子前,永久奉獻願諸殊勝勇識,普垂納受。信心恭敬,願為臣民,依教而行。自供養已,凡有所作,我悉為諸尊之所攝持,依憑救護,一切怖畏,悉皆遠離,不怖生死,離諸怖畏,利益有情。自於昔時無義所積諸罪,悉皆清淨超越,別餘諸罪,自今以後,寧捨生命,誓不再造。
子三心力變現供分二 丑一有上供 丑二無上供 初中分十二 寅一浴具 寅二天衣 寅三莊嚴 寅四塗抹 寅五花鬘 寅六薰香 寅七肴饌 寅八燈明 寅九無量宮 寅十傘蓋 寅十一音樂 寅十二供品恒時不斷之加持 初中分三 卯一浴室 卯二獻浴 卯三拭身 今初
浴殿香薰旃檀氣芬馥 水晶布地晃耀色晶瑩
眾寶軒楹輝惶悅人意 珍珠華蓋垂履燦光明
獻浴之浴室,以旃檀等灑之,氣極芬馥水晶為地,朗徹光瑩。梁棟楹柱,悉皆拂拭,寶光輝耀,悅可人意,上垂珍珠為飾之華蓋,光輝燦然以為莊嚴,於此室中而請供浴也。
卯二獻浴
於諸如來及諸如來子 奉獻眾多充盈妙寶瓶
蓋盛悅意妙香甘露水 妙歌天樂無量浴具陳
於諸佛菩薩,以眾多金等寶瓶盛妙香和合之悅意香水及眾妙花,以眾多美妙歌樂而請浴也。
卯三拭身
無比天衣清潔離垢染 妙香沾灑塗拭如來身
次於諸聖之身,以無比柔軟清潔之衣,遍沾妙香,而為塗拭。
寅二天衣
次復於諸聖身敬奉獻 芬馥天衣妙色善染成
並及種種輕柔妙天衣
塗拭之後,於諸聖前,以妙色染成之天衣極其芬馥,敬為奉獻,若用在家服飾者,則以種種形式色彩之細軟妙衣而為奉獻。
寅三莊嚴
百千種類殊勝莊嚴等 奉獻莊嚴大行普賢王
聖妙吉祥觀世音自在
耳環等百千等殊勝莊嚴,等者等取環釧等。以之奉獻聖普賢王,不敗文殊,觀世音自在等,以為莊嚴。
寅四塗抹
香氣芬騰遍滿三千界 以諸妙香塗抹如來身
如煉純金磨瑩露光彩 威光赫奕瞻仰諸能仁
以遍滿三千界內香氣芬騰之妙香,如治純金善為煉磨,塗抹一切能仁自在之身,光明煥發,威光赫然也。
寅五花鬘
於諸能仁自在勝供境 曼陀羅花妙蓮優缽羅
種種端嚴美妙悅人意 芬芳妙花環鬘作供陳
應於殊勝供境能仁自在前而為供養。以何供養?謂以悅意曼陀羅,妙連優缽羅等芬芳散佈,及善為貫串之花鬘而為供養也。
寅六薰香
次復奉獻奪意殊妙香 遍滿虛空湧聚妙香雲
次以沉檀等奪意妙香,遍滿十方,妙香雲聚,而為供養。
寅七肴饌
肴饌羹湯善調具百味 種種天廚妙善悉進呈
殊勝甘美之肴饌,及殊勝羹湯等,具種種色香味之飲食天饌,於諸佛佛子而為供養。
寅八燈明
次復奉獻眾寶燈明炬 金色蓮花環鬘次第陳
金蓮花盞絡繹排列成為環鬘。其中安置光明熾然寶炬,以為供養。
寅九無量宮
淨地無塵妙香善塗瑩 悅意雜花遍佈極芳馨
無量宮殿妙香聞贊詠 珍寶莊嚴垂履色晶瑩
遍滿虛空無量莊嚴具 悉皆奉獻大悲自性身
淨地善為掃除,塗以妙香,散灑眾花,芳香悅意。無量宮內,諸天女等,歌揚贊詠韻音悅耳。珍珠眾寶,流蘇垂復以為莊嚴,光明無量,嚴飾上空,以為虛空莊嚴,此皆以奉獻具足大悲自性者也。
寅十傘蓋
眾寶莊嚴傘蓋純金柄 輪圍種種莊嚴可眾心
妙相端嚴見者咸愛樂 常時擎持奉上諸能仁
眾寶所成嚴麗傘蓋,以為金柄,於其輪圍,以眾寶所成悅意嚴飾之具,而為莊嚴。妙相端嚴見者愛念,張之常時奉獻諸能仁自在者也。
寅十一音樂
復以別餘供雲聚 並諸悅耳和雅音
解除有情諸苦痛 如雲普覆處處聞
除前已供養之外,復有別餘供雲聚,蘇鼓等樂器及悅耳韻音,有情略一經耳,便能解除苦痛,適意饜心如雲普覆隨處出生也。
寅十二供品恒時不斷之加持
於諸正法勝妙寶 塔寺伽藍妙相嚴
普雨眾寶妙花雨 恒時不斷願降霖
十二部經及滅道諦攝一切法寶,意之所依具舍利藏之諸塔廟,繪造等像前,悉以寶花等供養,盡輪迴際恒時不斷如雨降霖也,
丑二無上供
云何文殊師利等 於諸如來修供養
如來依怙佛子前 我今供養亦如是
如文殊普賢等已得自在之菩薩,變現凡所納受之供物,遍滿虛空供養諸佛,我亦如是供於天人依怙之諸如來及諸佛子也。
壬二頂禮分二 癸一語贊 癸二身禮 今初
我於一切功德海 普以韻音支分海
贊揚悅耳妙音雲 一切如來定普聞
於諸悲智等功德大海,我以贊揚無邊功德之韻音支分大海而為贊詠。韻音語也。支分其音也。海言其多也。想一一身出無量首,一一首出無量舌,而為贊歎。又於諸聖眾,我雖未作贊揚妙音時,亦定有無量妙音雲隨時隨處出生想。
癸二身禮分三 子一禮三寶 子二禮發菩提心所依 子三禮和尚阿闍梨等 今初
三世如來一切佛 並諸妙法賢聖僧
盡其所有剎塵身 我今恭敬而頂禮
三世過去未來一切佛,教證等法,及諸賢聖菩薩僧前,我化量等佛剎微塵數身,恭敬頂禮。
子二禮發菩提心所依
於諸菩提心所依 及諸塔廟我頂禮
菩提心所依者,謂發心之因大乘經典及為發心緣之補特伽羅,及於彼發心之處所,並佛像塔寺等,我皆頂禮。
子三禮和尚阿闍黎等
於諸和尚阿闍黎 持淨戒者我頂禮
說別解脫戒先後圓滿之和尚,及依誰授戒之阿闍黎,及致力解脫道而荷擔殊勝淨戒者,我皆頂禮。
壬三皈依
乃至未證菩提前 於諸如來我皈依
於諸正法菩薩僧 我今皈依亦如是
皈依之義,謂心念口言,許為救度怖畏痛苦之所依也。此中分因皈依及果皈依,初謂以已成就之三寶為救度怖畏所依,次謂以自相續所證佛及法寶為救度怖畏所依。依何皈依之因,子知皈依境之功德及殊勝承許皈依,不皈依餘,此四者是皈依之法也。皈依諸學處如上師所作波羅密道次第廣論所說應知,此中不錄。破許道諦非勝義皈依之邪說,總釋皈依之類別,及世俗勝義皈依之差別等,如大乘傳承上論師,廣解釋竟應知,此中所說,是以他相續已成就之大乘三寶,及自相續當出生之三寶為所緣境,從今時起,乃至無上菩提果位,於菩提樹下現證法身中間,一切時中,皈依諸佛,於大乘法寶及諸賢聖菩薩僧亦如是皈依。皈依已成就之佛為開示聖道之導師,皈依自相續所證之法寶為正皈依,皈依已成就之大乘聖人,為修皈依之助伴也。
壬四由四力完備之門懺除罪障
總科分者,謂從初即應勵力不染罪,雖勵力而由放逸或煩惱重等故,仍犯罪行不可漠然置之,於大悲導師所說諸補治方便,應當勵力。又墮之補治,應依上下諸部之戒,別別所說而作。罪之補治,應由四力之門而作。佛說四法經云:「彌勒菩薩摩訶薩,若具四法,雖造積罪障,亦能壓服。四法云何,謂摧壞遍行力,對治遍行力,遮止罪行力,及依止力也。」造積之業定應受報者,以彼尚能壓服,況不定業,此中初力,謂於已作不善業,再再追悔。欲生此力。於不善業生三種果之理,應當善修。生第二力,如集學論所說,依甚深經修空性,依念誦,依佛菩薩像,依供養,依持名等,第三力者,以後謹慎防護不善業。第四力者,修菩提心等。本論廣明初力。此中又於造罪之時分,因緣加行境,分齊等,應當憶念。別別之義有四,謂:
癸一摧壞遍行力,癸二依止力,癸三對治遍行力,癸四遮止罪業力也。初中分四 子一觀察如何造罪之理而悔 子二怖畏帶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子三廣細思維無義造罪之理而修追悔 子四思維懼罪之相 初中復分四 丑一顯明了知懺悔之境 丑二由時因種類等門總忤所造罪 丑三懺於殊勝境所造有力之罪 丑四思維不樂之果追悔求懺 今初
普於十方善安住 圓滿正覺諸菩薩
具足大悲諸聖前 合掌志心而啟請
一切諸方安住圓滿大覺菩薩具大悲者前,追悔先所作罪,合掌啟請而求懺悔也。
丑二由時因種類等門總懺所造罪
經於無始生死來 或於今生或他世
無知自作諸罪衍 或復教他令作罪
愚癡憂亂所勝故 或見他作而隨喜
所作罪衍悉觀見 依怙尊前志心懺
從無始流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現世餘生,我由昧於業力異熟故自作教他造一切罪,或由昧於業果之愚癡惑亂於他作罪自心隨喜,所有一切罪衍,我應見罪追悔,如是思維,於諸依怙前,志心懺悔,無有覆藏。
丑三懺於殊勝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於殊勝三寶前 父母師長諸尊重
由煩惱門諸所作 身語意之一切罪
我由愚迷於三寶父母或師長等餘福田境,因於煩惱三毒之門,依身語意等生罪之門,所作一切損害,當善纖悔。
丑四思維不樂之果追悔求懺
眾多過患集我身 極惡重罪難倖免
盡其所有諸罪衍 諸導師前求懺悔
我為罪人,具眾罪失,為能與地獄等果之因,凡我所作一切斷命等罪,能生極大痛苦,極惡難容者,悉皆憶念懺悔。
子二怖畏帶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我今罪垢未淨治 或遇災橫先時死
故欲解脫諸罪衍 定須速疾求皈救
死王倏忽難保信 已作未作不相待
有病無病悉齊等 命如朝露何可賴
此罪若不立即懺悔,我罪未淨,與罪共存,死主先來,死已當生惡趣,懇祈速疾救護於我,以何方便,定令解脫此罪。若罪未淨前,未必便死,何須速為救護耶?死王倏爾即來,雖剎那頃,亦不可保信。罪已作淨治,或復未作,不相待也。不問所作之事,已竟未竟,補特伽羅有病無病,悉可於壽算未終之前,倏爾而死,生命可幾時不死,亦難保信。以不可保信故,有罪應速淨治也。
子三廣細思維無義造罪之理而修追悔分四 丑一追悔不知親眷身財等不可保信為彼造罪 丑二死時僅成憶念境之喻 丑三追悔現見如是不可保信仍為彼等造罪 丑四追悔不悟自身不定何時當死而造罪 今初
悉當棄捨終離散 我於此理味無知
分別親及非親故 造作種種諸罪業
所謂非親畢竟無 所謂親愛亦非有
乃至我身性尚空 如是別餘何所有
眷屬資財及俱生之軀體,悉當捨離,獨往他世。悔我不知此理,於親守護非親摧害,因之造種種罪,諸非親者,轉瞬成空,諸親眷等亦復如是,乃至我尚空無,故不應為彼等故而造諸罪。如是親眷資財等莫不皆空,纖毫不可保信,為彼等故而起貪瞋造罪,應追悔也。
丑二死時僅成憶念境之喻
宛如夢境之所經 景物班班曾親歷
彼彼畢成憶念境 逝者如斯不可見
譬如夢中,略受微樂,醒時僅成憶念之境。如是先時受用一切逸樂之法,死時彼彼悉皆僅成憶念之境。以此之故,惟就再再擯息諸務專力於佛法。一切過去之法,彼彼悉不可見,僅有憶念之境而已。
丑三追悔如是現見不可保信仍為彼等造罪
或復即於清醒時 眾多怨恨悉亡逝
為彼所造眾罪業 極重難忍現在前
復次或即於此清醒之時,曾經親見眾多怨親悉皆亡逝,而為彼等所造罪業難堪苦果,當前現在。如云:「他人不能代受苦,何苦為他造罪業」也。此追悔為他造罪,應再再思維也。
丑四追悔不悟己身不定何時當死而造罪分二 寅一總 寅二別 今初
空言年命倏爾盡 無常之理未證如
愚癡貪欲瞋恚力 作諸眾罪難數計
如是我空言,死無定期須臾倏忽,實未證知,由愚癡欲貪瞋恚造種種罪,由斯諸罪當墮惡趣,故應思維決定必死,死無定期,死時除佛法外餘悉無益,且思維惡趣過患,再再修習追悔已作之罪
寅二別分四 卯一怖畏生命惟滅無增決定必死恐帶罪而死 卯二罪若未淨現生亦須受苦 卯三生大怖畏之故 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今初
無間晝夜如逝水 年命消竭不暫留
空乞延年何可得 人生安得長不朽
行住臥三一切時中,是夜剎那不停,此生壽命恒時損滅,絕無增益,如是豈不可推知我決定死。知必死也。且何時死亦不決定,故於淨罪應須勵力。消竭者,言日夜時時消竭也。
卯二罪若未淨現生即須受苦分三 辰一罪若未淨命斷之苦親友等不能救 辰二懼未作福 辰三憂悔逼惱 今初
當我輾轉困床褥 縱多親友相環守
畢竟臨終命斷時 死苦唯吾一人受
墮落死王使者手 親知何補友何能
若未作福,死時我臥床上,縱多親友,悲戀環繞,斷命時之苦,唯我獨自受之,彼等不但不能為除怖畏,為何怖獰惡死王使者所執,雖有親知友善何益何補,唯有佛法,能為救護也。
辰二懼未作福
時唯福業堪依怙 奈余片善亦未修
其時唯皈依護戒等福德,堪為依怙,奈餘今亦未曾修積,言悔未作善也。
辰三憂悔逼惱
哀余昔時由放逸 如斯怖畏非所謀
乃為無常現生事 造作眾多諸罪垢
於皈救處哀呼依怙,悔我昔時由放逸故,於有如是惡趣怖畏,未思未見,為無常親怨現生之事,恒造眾罪。
卯三生大怖罪之故
罪人斷肢赴刑場 牽引之時猶慞惶
況人吻燥眼根壞 宿業轉變見異物
死王使者面猙獰 形象現前來攫捕
極大怖畏病苦纏 衰損難堪何待言
或有罪人,為斷肢體,被人牽引,赴於刑場,其時猶復慞惶恐懼,況人唇吻乾燥面色憔悴,眼根失壞由先業異熟所變,顯現異相,見與已類之死王使者,狀極可畏,來相攫捕,極可怖畏,垂死病苦所纏,其苦惱衰損,生大怖畏,更何待言。故應追悔也。
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哀呼誰能為救護 令我脫此大怖畏
瞠目倉皇睛肉露 四方狂顧求皈救
若見四顧無可歸 嗒然自失心頹喪
若時無處可扳投 我於爾時當奈何
生地獄已,見諸獄卒之時,起極大怖畏,哀呼誰人,善能救我脫此怖畏,張目露睛,倉皇四顧,尋救皈救。如是尋求,仍見四方無皈救處,嗒然失望,故應自今即皈依三寶也。故於彼地獄中,若無救護可脫此怖,其時任我如何,亦絕無脫離之道,故於脫離怖畏之因,從今時起即應勵力也。
癸二依止力分三 子一從今時起依止皈依三寶 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 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今初
是故有情依怙尊 為護眾生勤精進
大力能除諸怖畏 即於現前應皈依
佛心證入微妙法 能除生死諸恐怖
菩提薩埵賢聖僧 正應皈依亦如是
生惡趣時,欲求救護已不可得,佛為有情依怙,為救護一切有情常勤精進,稀有神力能脫怖畏,故有大力能除諸怖,故應從今迅即皈依。又依佛心所證之法,能除生死怖畏是為法寶,並及獲得聖位之菩薩僧,亦應如是正作皈依,認為修道之伴侶。
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
眾怖所逼及驚惶 我今皈命普堅王
復於文殊妙吉祥 自以此身為供獻
大悲心行無動轉 觀音自在依怙前
疾痛哀號聲慘切 懇求於我施救護
聖者虛空藏菩薩 地藏菩薩諸聖眾
一切大悲依怙前 志心呼籲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獰惡 見之恐怖四散逃
誰具威德能如是 持金剛手我皈依
我為俱惡趣諸畏故,稱念具大願力普賢菩薩,奉獻我身,懇祈救我脫諸怖畏。又於妙吉祥前,不由他勸以清淨心,自以我身,而為供獻。任運恒常作利他事,大悲心行,無有動亂,觀音依怙之前,亦慘切哀呼,而求救援。云何哀呼?謂懇祈於我罪人而施救護也。如是於菩薩聖者虛空藏及地藏等諸聖眾者,謂彌勒除蓋障等。一切大悲依怙之前,求覓皈救。志心呼言,願乞救護。金剛手者,死王使者,守護地獄瞋有慎者,見之即四散逃竄,故皈依金剛手。
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昔違諸尊教敕言 今見現前大怖畏
即今皈投諸聖前 願乞速除諸恐怖
我昔違越尊教言,而作諸惡,未作諸善,今見無邊生死惡趣,極大怖畏,皈依諸聖,於取捨處,依教修行,願乞速疾為除怖畏也。
癸三對治遍行力分二 子一應勵力淨罪之因 子二應速勵力 初中分二 丑一以病喻明應速淨罪 丑二以險地喻明應淨罪 初中分三 寅一法喻安立 寅二三毒之病過患特大故療彼之藥珍貴,寅三應依聖教妙藥修行,今初
尋常病惱之所怖,猶當謹畏奉醫言
況復欲貪諸過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風膽等擾動尋常之病,恐由彼致死,尚須依醫言治病之法而行,況無始以來所患貪欲等三毒重病,為百千眾罪之源,常相逼惱,應依止對治力,遵佛醫王教示,以除其病,更何待言,應致力罪垢之對治也。
寅二三毒之病過患重大療彼之藥珍貴
即其一端亦已勝,盡陷閻浮所有人
若求他藥療諸病 遍訪十方終不得
如於菩薩起瞋心等,即其一端,已較盡陷南閻浮提之人於地獄中,災禍尤大。療彼之藥修對治道之法等,除佛經外,別餘梵天等處,諸方遍求終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珍貴也。
寅三應依聖教妙藥修行
惟大醫王一切智 聖教拔苦盡無餘
若不依教而修行 是大愚癡可訶處
除煩惱病之藥,即是能拔煩惱諸苦,一切智之聖教,不依彼修行,惟思輪迴無盡及惡趣之因,是極愚癡應訶譴處,故應志心於佛皈依,如佛所教而修行也。
丑二以險地喻明應淨罪
若遇尋常小坑坎 猶須謹畏毋輕玩
況臨長劫生死淵 一墮千尋何可忽
尋常丘陵坑坎稍微險處,從彼顛墮,不過損傷肢節,懼顛墮故,猶須謹畏而住,況長居極險之地,從彼一墮千尋,如三萬二千由旬等,應須謹慎,更何待言,故應勵力依止煩惱對治法也。
子二應速勵力分二 丑一從今即應勵力依止罪之對治 丑二更無理由可不怖苦於修道不應懈怠 今初
謂爾許時可不死 坦然安住不應理
我身決定歸壞滅 死亡無時旦夕爾
若作是思維,雖應勵力對治,且待來月來年者,從今即須勵力。不應謂惟爾許時不死,不勵力修對治,坦然安坐懈怠而住。幾時不死不可保信,我死亡壞滅之時,多分旦夕即至,決定無疑,不應懈怠應即時奮力也。迦膩迦書云:「謂此事應明日作,即時不作非善哉,何時汝當歸空無,決於明日定無疑。」
丑二更無理由可不怖苦故於修道不應懈怠
誰能於我施無畏 決定於死得解脫
若無決能解救者 云何坦然安樂住
若謂懼死無益,不應恐怖,現前見聞所及,他人悉皆死亡,死後有墮落惡趣恐怖,而言不應怖死懼罪,是何正士施汝無畏,既絕無人施汝,而於對治不勵力修,於罪及死云何決定能得解脫。即不解脫,死已我決歸空無,何故不勤修對治?不應由懈怠故坦然安住,當勵力修道也。
癸四遮止罪業力分三 子一追悔先罪防護未來 子二懺先所作 子三啟請導師誓願遮止罪業 初中分二 丑一斷無義罪 丑二日夜勤修脫罪之道 初中分二 寅一受用等不可保信不就貪著 寅二於親眷不應貪著 今初
昔所受用皆壞滅 所存於我今何有
而我於彼起貪著 違越上師教示言
往昔輪迴生死所受用者,悉皆不可保信,壞滅之後,有何心要餘留,我今復可受用?毫無餘留,故悔我不應為彼無義之事現行貪著,違上師教造作諸罪也。
寅二於親眷不應貪著
今我身命尚存時 乃至親友皆遠離
獨行煢煢迷所往 從於不善眾苦生
我今無用之身尚生存時,及如是捨諸親友,獨行煢煢,不知何往,無有自在,爾時親及非親,悉皆能奈汝何?毫無補益,故不就貪著也。
丑二日夜勤修脫罪之道
任何親友及非親 誰能定令脫彼苦
我心夙夜常不寧 恒念此理無暫捨
從殺生等不善業,生地獄等苦,故我應日夜常思善不善業果之理,惟求如何定能解脫彼苦也。若於業果捨置不念未得決定者,是即於佛所喜愛之法中,未得決定,咸應於此致力也。或有自稱於空性已得決定,而於業果不加顧慮者,顯見其為顛倒解於空依緣起義,未得決定也。
子二懺先所作分二 丑一所懺之事 丑二懺悔之法 今初
我由無知愚昧故 造作眾多自性罪
及彼俱有諸罪業 凡其所作一切罪
我為昧於業果遇癡所蒙,有無戒體之補特伽羅,隨其所作罪類,自性罪或惟遮罪,如是所有一切罪中,任何所作不善之事。
丑二懺悔之法
今對依怙聖目前 合掌思維諸苦怖
數數皈命恭敬禮 一切諸罪皆懺悔
於佛菩薩,現前觀見如對目前,合掌思維以怖苦心,再再頂禮於彼諸罪,悉皆懺悔。
子三啟請導師誓願遮止罪業
懇請一切大導師 許我發露懺諸罪
此是不善不應為 從今我誓不再造
以此之故,於諸導師之前,自承所作之罪,謂此所作之罪,是不善事,自今以後,寧捨生命,決不再作,應斷其等流,而為防護也。
一切經論,所說淨罪之門甚多,而完全圓滿之對治者,即以此四力完全圓滿之懺悔法作懺悔是也。定受之罪,亦可依此清淨,是分別熾然論及八千頌大疏所說也。我等於業果之分別既未善巧,雖略有所知,又不能如理取捨,日日多門造罪,故應常修四力懺悔之道,特應於淨治發菩提心之障,勵力觀修。
結頌云:若為欲貪嫉妒驕慢心,罪力壓伏勝心無由生,依身語意倒誤諸所行,悉皆志心依怙尊前悔。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懺悔品第二竟。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三(受持菩提心品)
庚二先修隨喜眾善等積集資糧順緣次正受持菩提心分二 辛一釋論文 辛二出品名 初中分三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三結行 初中分五 癸一隨喜眾善 癸二請轉法輪 癸三請不涅槃 癸四眾善回向 癸五先修捨身財善根之心以為修布施波羅密多之因 初中分三 子一隨喜增上生因果之善 子二隨喜唯解脫因果之善 子三隨喜無上菩提因果 今初
一切有情惡趣苦 能令解脫諸善根
令受苦者安樂住 我心欣悅常隨意
住輪迴中一切有情之惡趣苦,能令止息,且得殊勝增上生之善因,及其所得果,謂諸受苦者皆住增上生之安樂,於彼意樂歡喜,念言能得如是不亦善哉而隨喜也。
子二隨喜惟解脫因果之善
成菩提因積諸善 我心於彼亦隨喜
有情脫離生死苦 決定解脫我隨喜
積集能為聲緣菩提因之順解脫分善根,於彼隨喜,其果諸有情決定脫生死苦而得涅槃,亦於彼隨喜。
子三隨喜無上菩提因果
諸救護尊證菩提 諸菩薩地皆隨喜
令諸有情行安樂 發心妙善廣大海
於諸有情作饒益 我心欣悅常隨喜
諸救護眾生者,圓滿菩提及諸菩薩十地功德,我皆隨喜。其因謂為令一切有情安樂故,於殊勝菩提發心,其善猶如大海,及以加以行饒益有情之行,於彼悉修喜相應之清淨信心而隨喜。
癸二請轉法輪
普於十方一切佛 合掌志心作祈請
為諸有情除苦暗 請然妙法光明炬
普於十方成佛未久,安住未說法之諸佛前,威儀合掌,恭敬祈請,為諸苦及無明黑暗所困惑之有情,顯示解脫道故,願然光明法炬也。
癸三請不涅槃
諸佛若許入涅槃 合掌志心作祈請
勿盲一切眾生目 願住世間無數劫
諸佛若許般涅槃者,當於其前合掌祈請,勿令眾生為無明暗盲其慧目,為除無明暗故,願祈住世經無數劫也。
癸四眾善回向分四 子一總回向 子二回向病者 子三回向除饑渴 子四回向隨欲出生之因 今初
如是所修一切行 我今所積諸善根
以彼回向諸有情 悉令解除一切苦
如是已修供養乃至啟請諸行,凡我所積善根,願悉回向一切有情,除一切苦。
子二回向病者
有情諸病所逼惱 乃至盡其病癒時
願我為醫或為藥 或為侍疾看病人
以此諸善之力,所有一切病苦眾生,乃至盡其病癒中間,願我為藥為醫,及為彼病者之看病人也。
子三回向除饑渴
若遇凶年饑饉劫 願我化身供飲食
降澍食飲如甘霖 普為有情除饑渴
願於諸饑渴有情,能降飲食之雨,以種種飲食,令除一切饑渴逼惱,於三中劫之饑饉劫中,為彼諸有情飲食除彼饑渴也。
子四回向隨欲出生之因
有情貪困乏資財 願我成為無盡藏
隨心所欲諸資具 莫不現前咸備陳
於有情匱乏資具者,我願成為無盡受用寶藏,凡心所欲種種五欲資具,不勞勵力,即能成辦,現前備陳。
癸五先修捨身財善根之心以為修布施波羅密多之因分三 子一修捨財善根之心 子二願為無盡善根之因 子三願為受用之因 初中分三 丑一捨法 丑二應決定捨之因 丑三捨後如何修法 今初
如是我身及受用 乃至三時諸善根
為成有情義利故 悉能施捨無顧惜
應以我身及衣食等受用及三時依三處所攝之一切善根,悉為一切有情成辦暫時及究竟義利故,意無顧而施捨也。
丑二應決定捨之因分二 寅一於一切捨離貪著而得涅槃 寅二有情為布施殊勝福田故應於彼施捨 今初
一切能施得涅槃 為證涅槃始修行
身財及諸善根,悉應施以利他,如是能捨一切則能得涅槃,我心亦正唯求證,無住涅槃故。
寅二有情為布施殊勝福田故應於彼施捨
總攝一切布施中 施諸有情最為勝
總言一切皆施,布施雖同,而以施諸有情最為殊勝,以由是能成佛故。
丑三施已云何修行之法分三 寅一今後於自身捨主宰之心 寅二廣釋其義 寅三用於應作之事 今初
我於一切有情前 此身已施自恣請
若殺若罵若捶楚 隨其所樂常順承
身等施已,復應云何?我於一切有情之前,既捨此身,聽其為所欲為,若諸有情常於此身,或殺或罵,或加打拍,隨其所欲,所有於身所生之貪愛,及於他有情之瞋恚,應多方令其止息也。
寅二廣釋其義
若於我身施誥難 或復以為調笑具
今我此身已施竟 於此何得復爭論
今後一切有情,惝於我身,或以戲笑,或以惡意,而施詰難,或加調弄,以為笑柄,我身既施與彼。何故復為護惜此身,與他人爭論?既無所顧惜一切施竟,聽其為所欲為可也。
寅三用於應作之事
若於彼人無損害 唯命是聽悉順從
今後一切時中,凡於自他有益無損之善業,不論何事,悉可使此身作之。
子二願為無盡善根之因分三 丑一願唯為利他之因 丑二願為意樂無盡之因 丑三願為加行無盡之因 今初
願於何時緣我身 勿作此微無義事
願諸有情,任何時中,緣於我身,悉勿令為無義及出生不可愛樂事之因。
丑二願為意樂不虛之因
願任何人緣我身 或生瞋惱或生信
即彼常時能轉變 為彼成辦眾事因
若有何人,緣於我身,或生瞋心,或生信心,願即依彼心,轉為成辦彼人現前究竟一切義利之因。
丑三願為加行不虛之因
若人於我作譏毀 或復於我作損惱
乃至施以罵辱言 願悉轉成菩提因
若人於我語為譏毀,或復有人,身為損惱,或復如是暗加罵辱,願悉轉為能證無上菩提善根之因。
子三願為受用之因分三 丑一願已悉為他人一切急需之具 丑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 丑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今初
諸無依怙我為依 諸入道者我為導
諸欲渡者為舟楫 或為巨舸或橋樑
求洲渚者為洲渚 求燈炬者為燈炬
求舍宅者為舍宅 有情欲役使我者
願為僕使供驅走 如意牟尼妙寶瓶
持明成就阿伽藥 隨欲出生如意樹
眾生所欲悉能成
我於一切無依怙者願為依怙,於一切欲趣,道者願為引導,於諸欲渡河者願為舟楫橋樑,欲求陸地洲渚者願我為作洲渚,求燈明者願我為作燈明,求舍宅者願我為作舍宅,所有有情需僕使者,我願於彼等悉為僕使。願為隨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珠及大藏瓶,成辦息災增益等事業之持明成就,療一切病之菁華妙藥,隨欲出生衣食等之如意樹。凡諸有情所有欲求悉能滿足之隨欲寶牛,應再再發願作如是想。
丑二願時分及作用廣大
願如地等四大種 亦如虛空常無盡
有情種類多無量 悉能為彼俱有因
願如地等四大種,為諸有情之能作因,亦如虛空於無量有情以多種門為俱有因,寶積經云:「菩薩如五大,能為一切有情義故。」
丑三願時分及境界無間
如是盡於虛空際 一切種類有情界
乃至未證涅槃間 願我為其俱有因
如是於盡虛空際諸有情界,以無量門多種方便,乃至證得涅槃中間,於一切有情,願我唯由饒益之門,為作俱有因也。應如是再再思維,由意樂之門,淨治其心。
壬二正行
如其往昔諸如來 從於生起菩提心
菩提薩埵諸學處 如其次第善安住
如是為利有情故 願我亦發菩提心
如其所學諸學處 亦如次第能修學
如昔諸如來發心之時,於諸佛子之前,發起殊勝願菩提心,為受持菩薩戒故,發起行菩提心,如諸菩薩,於菩薩學處,學修次第,亦如其次第學修,如是我亦為現前及究竟饒益一切眾生故,或現有具清淨菩薩行戒之阿闍梨,若無亦迎請諸佛菩薩降臨面前,求乞證明,發起願菩提心,亦如是受行菩提心,如所受之學處,亦應依次而學,應如是三說。隨師語誦,如師不現前,應作隨佛菩薩語誦之勝解。如其次第而學者,謂如說施身等修捨,若意樂不淨則不應作,作則成罪,於無罪而成廣大資糧之時始作之也。此是如其次第而學之義,或言謂律儀戒等三聚戒分齊不同學時應依界限,其義非是,又謂受行菩提心與受菩薩戒之儀軌,應別別行之,亦為任何大車所不許,不應爾也,先發願菩提心,次修欲學菩薩行之欲,後受行菩提心者,謂由補特伽羅差別而成殊勝方便,而謂總於一人依次而受亦可也。受持之法如何者,如前所說,由大師所造諸論應知,此不贅述。
壬三結行分二 癸一自修喜心 癸二令他生喜 初中分二 子一能成自利 子二能成他利 初中分三 丑一贊揚此心修喜 丑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 丑三得此難得之心故修歡喜 今初
具足如是慧心者 已發無上菩提心
為令起行並增長 如是妙心當贊揚
今我此生不虛度 今我善來人中生
今我生於如來家 成為如來親長子
如是具足慧心之菩薩,心極清明,以歡喜淨信心,堅固受持二菩提心已,次為趣入不壞而且增長之方便,且為廣細修持故,應發如是歡喜踴躍之心,而為贊揚,云何歡喜贊揚?謂今我發心受戒之時,已令我此生非空無果,善得人中受生暇滿大義已成,我今已生如來家,成就菩提薩埵,我常發願當於何時方能成如來子,今真成如來子矣,如是思維而修喜心。
丑二既得此心修不放逸
無論如何我自今 當勤荷負此家業
勿令所行有玷污 於此無垢尊貴種
今得此心便滿足耶?不爾。自今為始我應三門精勤,紹繼如來慈父家業,初中後善無過,唯以功德莊嚴,於此尊貴種姓中,勿令與願行學處相違之罪墮,玷污其宗嗣,於如是方便,當勤致力也。
丑三得此難得之心故修歡喜
如人偶於糞埽中 無心拾得希世珍
如是依於誰之力 菩提妙心我能生
如窮困乞人,何幸於糞埽堆中,拾得重寶,我今何幸以何方術,能生如是珍貴之菩提心,定是如來之力也。
子二能成他利分三 丑一能除有情苦 丑二能除苦因障 丑三能成辦一切利益安樂 初中分五 寅一降伏眾生之死王 寅二降伏貧困 寅三降伏病患 寅四總降伏生死苦 寅五特降伏惡趣苦 今初
能為眾生摧死王 此是不死妙甘露
死王能令眾生,不由自主而死,能降伏彼之妙甘露,亦即是發菩提心,能安立彼於無老死之地故。
寅二降伏貧困
能為眾生降困窮
此是無盡大寶藏以財法無盡受用施予眾生,除其貧乏,如無盡藏,亦唯發菩提心也。
寅三降伏病患
能為眾生療諸疾 此是殊勝阿伽陀
眾生一切病悉能滅除之妙藥,亦即此也。
寅四總降伏生死苦
眾生跋涉三有途 此是此息濃蔭樹
眾生漂泊,三有長途,疲勞困苦,為止息處,施與蔭涼之大樹,亦是此也。
寅五特降伏惡趣苦
拔眾生出惡趣苦 此是越渡總津梁
能渡一切眾生出於惡趣之總津梁,亦是發心。
丑二能除苦因障分二 寅一除煩惱障 寅二除所知障 今初
煩惱熱逼眾生心 此是除熱清涼月
此發心者,能除眾生熱逼之心,如涼月上,以其能盡,摧一切煩惱障故。
寅二除所知障
眾生無知昏霧塞 此是破暗皎日輪
此發心者,能根本拔除眾生不染污無明所知障昏愚,如皎日升,由廣大資糧莊嚴證空性之般苦,能盡所知障之種子故。
丑三能成辦一切利益安樂分二 寅一能成辦一切利益 寅二能成辦一切安樂 今初
攪正法乳成酥酪 此是醍醐無上味
此發心者,是以聞思慧杵,善攪契經正法廣大乳海,而出之精華,能生酥酪清汁,具足生一切利益之美味與大力,故咸應於此致力也。
寅二能成辦一切安樂
為有情侶馳驅生死道 欲求受用資具安樂因
此是隨身資斧勝安樂 能令滿足有情勝友心
為漂流輪迴之眾生作伴侶故,馳驅生死道中,欲享人天受用之安樂者,發即最切近之殊勝方便,能令有情勝友所欲滿足,以能成辦一切有情之增上生及決定勝故。
癸二令他生喜
我今現對一切依怙前 唱言願為一切眾生侶
乃至成佛中間不少離 天及非天聞者皆歡喜
我今現對諸佛佛子一切救護之前,已自唱言,願為眾生助伴,令其證得如來聖位,悉能圓滿一切有情一切利益安樂,於其未成佛前,復能以人天安樂令其滿足享受,天及非天摩侯羅伽等今後應皆歡喜,如是云云,是令他生歡喜心也。發二菩提心之前,如本論所說,應先修淨除違緣障難,及積集順緣資糧,而後發心,既知此是暇滿所依殊勝心要,當勤勵力也。攝頌云:「獲得暇滿人身具慧者,佛說一切契經心要義,百千佛子解脫唯一道,二菩提心勵力令生起。」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受持菩提心品第三竟。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四(不放逸品)
已二學波羅密多行之法分四 庚一修不放逸為不壞菩提心行之因 庚二釋學戒之理特明護正念知為清淨防護一切善法之方便 庚三釋學餘四波羅密之理 庚四由回向支之門學釋布施之理捨身財善根利他 初中分二 辛一釋論文 辛二出品名 初中分三 壬一總明修不放逸之理 壬二廣釋 壬三攝義 今初
如是如來最勝子 已發堅固菩提心
復應恒時無動搖 勵力無違諸學處
諸如來子菩提薩埵如前所說,已堅固受持二菩提心,其心應剎那亦不動搖,常學六度四攝,無有違越,當勵力不放逸,守護勿失。
壬二廣釋分二 癸一於菩提心修不放逸 癸二於學處不放逸行 初中分二 子一菩提心不可捨棄之理 子二捨棄之過患 今初
若率爾作本無心 或雖觀察未詳辨
是事雖已誓願為 容當再思慎作止
若經諸佛及佛子 以大般若所觀察
自心亦已屢研尋 此中尚復何猶豫
若於某事未觀功過率爾從事,或雖略分別,而未詳察,則於此事初雖誓願為之,後時仍應再加思考,或作或捨,既思考已然後行止。如妙臂請問經說,然諸佛及彌勒等諸菩薩,於密嚴等經中,以大般若觀察菩提心贊其功德,謂不可棄捨,自心亦先由思維功德之門,以多因相觀察定應受持。即已善觀察而始受持,何故又復猶豫?應當守護,直至成佛,勿令失壞也。
子二棄捨之過患分三 丑一入於惡趣之過患 丑二失壞他利 丑三障礙登地 初中分三 寅一入惡趣之因 寅二引證例知 寅三斷相違過 今初
若已如是發誓言 而於其事不成辦
則為欺誑諸有情 我當墮落生何趣
若已如是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於大覺位,而不修加行事業,以成辦其事,則是欺誑彼等一切有情我當生墮何趣?非墮惡趣不可也。
寅二引證例知
經云若心欲布施 微少下劣尋常物
其人布施不果行 後當墮入餓鬼中
今於無上菩提果 志心思維作施助
欺誑一切諸眾生 欲生善趣何可得
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搏之食等,若意中思維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云:「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墮有情地獄中。」分別諸趣經云:「若人欲收嘉穀實,必於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慳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為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維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為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復猶豫,欺誑一切眾生,何處善趣可生,不能生善趣也。
寅三斷相違過
或有棄捨菩提心 能成聲聞解脫者
業果之理不思議 惟一切智能了知
若爾經云聖者舍利弗先發菩提心已,修行之時,魔乞右手,即斷右手,以左手持與之,魔出不悅之言,心生疲厭,捨菩提心,後成阿羅漢,應成相違,舍利弗等捨菩提心,仍證解脫果,業果之理,非異生所能思議,惟一切智方能了知,他人不能思維也。
丑二失壞他利分三 寅一失壞菩提心成重罪故能壞他利 寅二若障他菩薩善法罪亦同等當墮惡趣 寅三明其因相 今初
菩提薩埵諸墮中 退菩提心為最重
若有違犯如是行 是壞一切眾生利
失壞發心,於菩薩根本墮中為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則壞利他意樂,損減一切有情義利,修行之所依壞故,大集經云:「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道,若發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義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為極重。」謂已受菩薩戒者,捨菩提願,則成根本墮,未受戒者,失壞此心,其罪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為尤重也。
寅二若障他菩薩善法罪亦同等當墮惡趣
若人但於剎那間 障礙菩薩作福德
即為壞諸有情利 應受惡趣無邊苦
若復有人,僅一剎那,於彼菩薩福德善行而作障礙,即是損減彼菩薩成辦有情義利之能力,彼為障者,應受惡趣生無邊數返。寂照神變三魔地經云:「若人劫奪南瞻部洲一切有情財物,且斷其命,若復有人,障礙菩薩善法,下至施予畜生一搏之食,其罪較彼重無數倍。」是故於此應當留意。菩薩何處有不何知,此罪極易犯故,若能於此善為防護,依補特伽羅罪生罪之門,多能杜絕故。
寅三明其因相
壞一有情安樂事 尚於自身致衰損
況壞遍滿虛空界 有情義利何待言
如前說所行,何故有無邊罪,若壞一有情一生安樂,尚能退失自身增上生,況遍虛空際一切有情無上安樂之因,悉為摧壞,必生惡趣,復何待言。
丑三障礙登地
如是由斯罪墮力 復依菩提心威力
輾轉升沉生死輪 登菩薩地常為礙
若如前所說,捨菩提心者,其罪墮力,亦具菩提心威力,二者輪流牽引,輾轉生死,由業力故當生惡趣,由對治力當生人天。如是往返,久為障礙,不得登於極喜等地。是故當勤勵力,寧捨身命亦勿退失菩提心也。
癸二學處不放逸行分三 子一慎止惡 子二勤修善 子三勤斷惑 初中分五 丑一若不防止罪墮惡趣當相續不絕 丑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 丑三暇滿難得 丑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 丑五暇滿難得之故 今初
是故如其所發願 我應敬慎期必成
若不從今奮精勤 愈趨愈下轉沉弱
是故如其所發為利有情當成佛之願,凡所應學修之事,我當敬慎令其成辦。今已發心受戒,今後於所學若不精勤,由罪墮力,當愈趨愈下,相續生於惡趣也。
丑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
往昔為利諸有情 無數如來出於世
我由眾罪所障復 未得親承如來教
我今壞戒仍如此 數數如初難值遇
惡趣逼惱並繫縛 備遭割截屠戳苦
若恃諸佛菩薩救護,以為無妨,過去有無數諸佛作饒益一切有情之事,而我退失發心及所學,以自罪故,不為彼諸依怙之所教誨,如現證莊嚴所謂「雖令勝天降如雨」云等,若冀後來救護以為無防者,我今若放逸而行,仍復如前,數數仍不得入於諸佛,作肓行境,當相續受苦,應住惡趣中,或雖生善趣,而遭病惱繫縛又復於惡趣中受諸逼惱,割截手足,殺戳其身,痛苦無盡。
丑三暇滿難得分二 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則難得四緣具足之暇滿 寅二縱得之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今初
既值如來出世間 更得人身具信心
堪修善法如今者 實為稀有難多得
若作如是想,謂後世得暇滿時當勤勵力,勿作是想,如來如優曇缽羅花出於世間,於三藏等聖教敬信得人身,生中國諸根具足,業果無倒等堪修善法所依,自他圓滿具足,如是者堪為稀有,如是堪修二菩提心之暇滿何時可得,極難得也。
寅二縱得暇滿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雖如此日身無病 飲食支身暫未死
年命剎那難保信 色身須臾如泡影
若謂已得此身,既無違緣,順緣亦具,且待後時勤勵力,不可如是推延。無違緣病惱之人身,如白日,言如此日者,謂無病之日。如此是具足飲食等順緣,無逼害等違緣,而此日仍剎那不住,迅速壞滅,誑惑不實,此身須臾如影,自無主宰,應即今勵力,不可推延也。
丑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分三 寅一生惡趣時無暇修善 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於取捨 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今初
以我如今所行為 再得人身尚難必
若時不能得人身 無緣修善唯作惡
不應推延作是思維,謂暇滿人身,陸續可得,後世修行亦未為晚。如我今所行為,唯惡無善,後世人身尚不能得,若不得人身生於惡趣,唯有造罪,纖毫之善亦不能作,故善趣難得也。
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於取捨
若時有緣能行善 而我不作諸善業
惡趣眾苦所昏蒙 爾時我何能為力
若時有機緣行善,而我不勵力勤修善行,若生惡趣後,長時恒為苦受之所逼惱,於取捨處,悉皆愚迷莫辯,其時我纖毫善事亦不能作,故應及今得暇滿時勵力勤修也。
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若時眾善不修行 唯積眾罪多無量
縱經百千俱胝劫 善趣之名亦不聞
後世得暇滿極難,而今世又不修諸善,唯積眾罪,百千萬劫中善趣之名亦不能聞故。
丑五暇滿難得之故
以此之故世尊言 幸得人身極稀有
如大海中盲龜項 幾希能值浮木孔
由惡趣中難生善趣,以此之故,如相應阿笈摩中:「佛告諸比丘,若此大地變為大海,中有浮木唯具一孔,為風所漂,飄忽動搖,海中復有盲龜,百千萬年恒昂其首。汝等比丘,於意云何,大海浮木唯一孔中,盲龜之項甯易趣入否?不也,世尊。佛言汝等比丘得人身難,亦猶如是。若不修善,惟積諸惡,善趣之名亦不得聞,以此之故,佛言如大海洶湧中,海波漂蕩往來,有一孔之浮木,經百千萬年始浮出水面之盲龜,其頸得穿入浮木之孔,其事甚難,亦猶如事。」故於此得暇滿之時,當於善法勤致力也。
子二勤修善分三 丑一由先積有無邊之罪應勵力斷除 丑二僅唯一次受惡趣苦,苦雖已盡而惡業不盡之理 丑三是故於罪應勤對治之理 今初
於一剎那作罪惡 當墮無間經長劫
無始輪迴積眾罪 不生善趣何待言
如於菩薩起瞋恚心,僅一剎那所作之罪,亦當歷劫墮無間獄。無始輪迴所積之罪,若不以對治力而摧毀之,因自相續有罪,不能生於善趣,更何待言。故應依四力門勤治罪障也。
丑二僅唯一次受惡趣苦,苦盡而惡趣業不盡之理
非唯僅受此罪已 便從惡趣得解脫
即於正受此罪時 又復廣造諸餘罪
或謂所造惡業之果盡已,當生善趣,故解脫惡趣並非難事。不爾,僅唯受先所造業之果已,唯盡彼業果,彼補特伽羅未能便從惡趣而得解脫,如是正受先業苦果之時,時時復造積別餘能生重苦之罪故。惡趣所依善力微劣,常積諸罪,當勤精進滅惡趣因也。
丑三於罪應勤對治之理分四 寅一得暇滿不勤修善是為自欺 寅二現生當受苦 寅三後世當為惡趣之苦所逼 寅四應勤止惡修善之理 今初
獲得如是有暇身 我今若不修善法
誑惑自欺無逾此 愚蒙過此亦無有
如是有暇之身極為難得,得之能成大義,我今既已得之,於增上生及解脫因之善法,若不勤修,其為自欺,無餘方便能過於此,昧於取捨亦更無愚蒙過此者也。
寅二現生當受苦
若我即達如是理 由愚癡故行怯弱
逮其臨欲命終時 必當心生大憂悔
若我既知當勤止惡修善之理,由愚癡故,於菩提心行之諸學處,後復怯弱,將死之時,自知當墮惡趣,必起大憂惱,是故當生大精進也。
寅三後世當為惡趣之苦所逼
地獄烈火難堪忍 若於我身久燔矣
熾然難忍憂悔火 定當熱惱逼我心
由失壞菩提心等罪,當生地獄中,地獄難忍之火長時梵燒我身,爾時難忍憂悔之火,定為熱逼我心,故應勵力毋為罪墮所染也。
寅四應勤止惡修善之理分二 卯一虛度暇滿復牽墮地獄等同無心 卯二當思愚昧之因 今初
極難幸遇有利地 何幸我今忽遭逢
我身若尚具慧心 後復牽纏入地獄
豈非咒述迷我心 今我於此無知覺
應當作是思維,此極難獲得,得已能成大義,暇滿有利之地,以誰之力而幸得之;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後復牽引墮於地獄者,恐是為惡咒所迷,故我於此時無成辦義利之心爾。
卯二當思愚味之因
不知何物令愚蒙 究竟我心有何物
何物令我愚蒙耶?若我懈怠自在轉時,當作是思維,我雖不知何物所迷,令我惑亂,然我心中必有何物令我愚迷也。
子三勤斷惑分三 丑一思維煩惱過患 丑二於斷煩惱之難行不應疲厭 丑三於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 初中分三 寅一思維煩惱害已之理 寅二不應於煩惱修忍 寅三為摧煩惱奮起心力 初中分四 卯一令我不能自主 卯二造無量苦 卯三為害之時無盡 卯四不可為煩惱助伴之理 今初
瞋恚貪欲諸怨敵 並無手足能動轉
亦非善巧具雄力 云何役我如僕使
根隨煩惱所攝之貪瞋等我之諸敵,既無手足,亦未持兵仗,既非大力勇士,亦非善巧智臣,云何此諸煩惱,能役使我,令我不能自主也。
卯二造無量苦
泰然安住我心中 恣意於我作侵損
於彼含忍不憤發 所忍非處堪訶遣
若時諸天及非天 悉皆群起為我敵
彼終不能牽挽我 令入無間烈火中
彼煩惱敵具大力 能一剎那拋擲我
須彌一觸成灰燼 猛烈無間巨焰中
彼安住於我心中,恣意以地獄等苦而損惱我,於彼含忍而不發憤,忍所不應忍,是極應訶譴之事。應視煩惱如仇,精進消滅之。又煩惱之性相差別,因及作業等,如「現觀」論所說應知,而主要應致力觀其過患也,若時天及非天等,悉皆一致群起與我為敵,若我不隨煩惱自在而轉,彼等終不能牽我令入無間火內。唯自相續之煩惱,是我勁敵。無間烈火,若遇之者,須彌山王,亦能灰燼無餘,煩惱能於剎那間,擲我入於其內,故於煩惱敵,應精進摧伏也。
卯三為害之時無盡
我標所有煩惱敵 長時相逼無終始
世間所有諸怨仇 未有如斯長相守
復思別餘過患,我之隨一煩惱怨敵,皆常時存在,無間終始,別餘世間怨敵,未有能經歷長時如彼煩惱之久者,僅修一次煩惱之對治,任於何處彼終不復生,故應如流不斷恒常精進,盡力摧伏煩惱也。
卯四不可與煩惱為助伴之理
若能隨順及承事 他人悉為作利樂
諸煩惱敵徒順承 後仍若厄相逼惱
若於世間別餘怨敵,以飲食等隨順承事,而作依止,彼等悉當我助伴,令得利益安樂。若依諸煩惱敵而作承事,使其勢力增長,後復以苦痛來相逼惱,故唯精進摧伏之,方為令自身安樂之道。
寅二不應於煩惱修忍分二 卯二思維於心能作煩惱 卯二思維於身能作損惱 今初
如是恒時相續為怨敵 損惱大聚唯一增長因
若於我心不動常堅住 何能歡喜不畏生死輪
如是常時存在無間終始與我為敵之煩惱,能普令苦等損惱大聚增長唯一無比之因,決定安住於我心中,何能於生死中歡喜無畏。既無安樂之時,故應精進摧伏煩惱。
卯二思維於身能作損惱
此是生死堅牢巡邏者 亦是地獄等處行刑手
若住我心貪著纏網中 何由令我身心得安樂
煩惱不許有情出離生死,故是生死牢獄之邏卒,又化作深阱等地獄,能殺戮惡趣天人等故為行刑屠膾。此諸煩惱,若住於我心中所貪著之網,不如理作意之內,焉有安樂之時,身心皆無安樂之時也。
寅三為摧煩惱奮起心力
乃至此敵未見決定降伏時
一切時中我當不捨勤精進
若人稍作損惱尚且發憤怒
我慢盛者未降斯敵勿安眠
若爾,一切不可愛樂之事,悉因煩惱而生,何時我於此難忍之怨敵,未現見其決定降伏,一切時中,我應勤修煩惱對治,剎那不捨。人偶遇世間輕微損惱,如以惡語相加等,亦忿恚懷恨,我慢增長,於彼怨敵,若未摧伏不能安寢,精進不懈,摧煩惱敵,亦應如是精進也。
丑二於斷煩惱之難行疲厭分三 寅一能伏煩惱披甲精進於彼難行不應疲厭 寅二為摧煩惱而起精進之利益 寅三故於摧煩惱之加行應勤精進 今初
不殺自死世間眾苦煩惱敵
對壘交鋒奮力克敵欲致果
縱為鋒鏃中傷創鉅痛亦深
所求大欲未成猶不甘退卻
況為長時一切眾苦因 唯一自性怨仇欲摧伏
縱令能生百千諸苦痛 應須勇毅不卻何待言
不殺亦自然任運而死之苦,由諸煩惱而成。彼諸可悲湣者,軍陣合會,攻堅陷陣之時,為勵力欲摧伏敵軍。雖為槍箭等兵器所中而成重傷,然摧伏敵軍之事未成,尚終不退卻。今於常時能成眾苦之因,有生以來與我為仇之唯一怨敵,決欲摧伏,所有一切難行,縱有百千寒熱饑渴等苦加之於我,其應奮勇堅毅百折不回,乃至惑敵未伏以前,不捨精進,更何待言?
寅二為摧煩惱而起精進之利益分三 卯一難行為自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 卯二難行為他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 卯三先已發誓願當令成就之理 今初
為無義事遭敵曾負傷 猶如嚴身之具常矜炫
為成大義而奮正精勤 縱受諸苦於我何足恤
世人為無義小事,身為敵所創傷,常指以示人曰,此某時所負傷也,如身莊嚴而炫耀自得。今為成圓滿正覺之大義,發正精進之時,我縱受難行之苦,何足為害,唯是利益應當依止也。
卯二難行為他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
若漁若獵或復事家田 僅為自身溫飽支身命
祁寒蠍暑逼惱猶堪忍 利眾生故何苦不能堪
漁人捕魚,獵人獵獸,農人耕稼,以自存活,僅求養活自身,尚能忍受寒熱等逼惱,為成辦無餘有情一切安樂,如我所受難行何不能忍應安忍也。
卯三先發誓願當令成就之理
十方虛空盡邊際 有情煩惱誓願斷
既發是願而自身 不能解脫諸煩惱
於己忖度不自量 所言安得非欺妄
是故常應勤精進 摧諸煩惱毋退縮
或謂許摧伏他人身心煩惱,然不應勤摧自己身心煩惱,如是即墮於寂滅邊故,其理不費然,已發心誓願解脫十方盡虛空際一切有情煩惱,或若時己身尚於諸惑不求解脫,既不顧他利,自利亦不能圓滿,隨煩惱自在而轉,不知自量,復言當解脫他人一切煩惱,豈非狂妄。自為生繫縛利他不能圓滿,故於摧伏自身煩惱應勤精進也。
寅三於摧煩惱之加行應勤精進分二 卯一應勤煩惱之對治 卯二任於何時悉應勉力勿隨煩惱自在而轉 今初
我於此事應貪著 懷恨不捨而遣除
雖如是具煩惱相 能斷煩惱非所斷
或謂若言我於此煩惱對治品應當貪著,深信倚任,於煩惱應執惡不捨鬥爭摧伏,即於能斷對治法生著,於所斷執惡不捨,亦是煩惱是所應斷不爾。貪對治法,忿恨所斷,現如是相之相似煩惱,是能摧煩惱之對治品,非所斷類。本論後文又言應摧伏者,是所斷已淨,不須更以能斷對治制伏故。
卯二任於何時悉應勉力勿隨煩惱自在而轉
刀鋸鼎鑊加我身 雖斷吾頭亦易事
終不應於煩惱敵 甘心俯首而歸順
欲斷煩惱,眾多苦不可量,何不即隨順煩惱為善?不爾。雖以火焚死或斷我頭,亦較輕易,不過捨現世之身而已,煩惱怨敵,能生地獄等大苦,障令不得所樂義利,故無論如何,終不應於彼歸敬,隨其自在而轉也。
丑三於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分三 寅一自相續之煩惱根本拔除已彼無安住所依 寅二從顛倒因生故若依精進必能斷除 寅三根本拔除已彼無餘處更可依止故應斷除 今初
世間怨敵被驅雖出境 還於他國潛伏收殘餘
養精蓄銳卷土復重來 煩惱怨敵其相不如是
若煩惱如世間怨敵,一次驅去,有力之時,復來為害,於彼唯有隨順。不爾,通常世間怨敵,一次驅去復住於他處,收復諸城蓄養精銳,有力之時,為報仇敵,又復遠來。煩惱怨敵,相不如是,根本拔除已,更不能住於他處,亦不能有力還來故。
寅二從顛倒因生故若依精進必能斷除
煩惱以識煩惱慧眼斷 從何心中遣除更何住
住於何處還來為我害 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煩惱一次根本拔除已,更無安住之所依故。煩惱根本從顛倒生,以通達空性之般若慧眼,勵力斷其種子,斷已即已由我心中遣除,更復能往何處?依何處住長養力能,復來為我作損害乎?必不能也。若能如是者,亦唯由不能精進一次拔除自身之怯弱心為害也。
寅三根本拔除已彼決無餘處更可依止故應斷除
是諸煩惱不住於境不住於根不住中
此外亦復不住他處依於何處損有情
彼如幻故心離怖畏正知不倒勤精進
為無義事地獄等苦何能侵損及我身
或謂諸惑從自續而生,自性成就,一種亦不能斷。諸煩惱自性不住於色等境,若如是諸阿羅漢,見色等時,應生煩惱故,如是亦不住於眼等根聚,思維住理之義時,雖有眼等不緣煩惱故,亦不安住於彼等中間,亦不住於彼作業之外,故一次根本拔除已,彼諸自性成就之煩惱,依可處住,於諸有情而作損惱,任於何處亦不存在故。此煩惱自性成就故如虛空,而如幻顯現,自性成就,爾時被作自性成就不能根本拔除想,為斷煩惱,應勤精進生起通達空性之般若,斷其怖畏。既能如是為無義事,何能令地獄等諸惡趣苦損惱於我,不應理也。昔諸師亦言種子拔除已於彼諸處悉皆不住也。
壬三攝義
如其宣說應修諸學處 如是思維應當勤奮修
不聽醫言而欲求醫治 其疾能療古今所未有
如前所述多方思維,前所言之菩提心,及為守護學處故,如佛所教,不放逸勵力修行。若患必需療治之病,而不聽治病醫生之言,其病能愈未之有也。如未醫治故。是故應遵我佛醫王教言,勵力而斷煩惱。
攝頌云:令自相續清淨離罪染,不壞善法輾轉益增上,應須堅毅勤修毋懈怠,轉信善巧恒常具恭謹。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不放逸品第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