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新宇
宗教體系要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需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證明特異現象存在,並吸收科學在非特異現象方面的優點。前者最重要的不是做特異現象表演,而是學
習科學體系的做法,在現象之間建立聯繫,相互印證相互支援,使所有特異現象的置信度提高。后者最簡單的辦法是吸收科學體系作為自身子集。從佛教唯識學觀點
看,眾生心識變現外境並相互作用使外境同步,科學規律的對稱性、和諧性正是同步過程的需要。這樣理解科學規律,可以自然實現對科學體系的改造和吸收。
一、科學體系與宗教體系的同構性
科學體系是指包括科學的基礎理論、技術應用、實踐活動在內的一整套體系。為了把科學與宗教進行對比,一種比較方便的辦法是把科學和各種宗教體系概括為五部
分,1、對世界的解釋;2、目標選擇理論;3、路線和方法;4、實現目標的實踐活動;5、目標實現效果描述。按照佛教的傳統境行果的劃分,1、2屬於境,
也就是基礎理論;3、4屬於行,就是修行的理論和實踐;5是修行的成果。這五部分可以統一概括科學和各種宗教體系。對世界的解釋最容易理解,我們一般所說
的科學理論都屬於這個範圍,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基礎理論等等。對世界的解釋限定了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在接受了一定世界觀之后,人只能在這個
世界觀所限定的可能範圍內進行選擇。說明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還是屬於對世界的解釋範圍。但在可能的範圍還很大,在這個範圍內又該做何選擇呢?這
就不光是對世界解釋的問題,而要在解釋的基礎上進行選擇,這就是目標選擇理論。目標選擇理論主要是對不同選擇的后果進行推演和比較,引導人從中選出更合理
的目標。
舉個例子,在科學所限定的範圍內,長生不死或往生天堂是不可能的,在有限的生命範圍內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是可能的,這是對世界解釋的問題。但同樣是在有
限人生範圍內追求物質和精神滿足,有的人選擇精神滿足為主,有的人選擇物質滿足為主,有的人以為大眾某福利為人生目標,有的人以個人財富的增長為人生目
標,這就是人生目標的選擇問題。再比如,佛教分為大乘、小乘、人天乘,其基礎理論是類似的,但同樣理論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具體目標卻不同,人天乘以生生世世
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為目標,小乘以個人解脫生死為目標,大乘以普度眾生為目標,佛教理論的很多內容就是對這些不同目標進行選擇。
目標選擇理論的地位相當於一般所說的人生觀問題,而對世界的解釋可以稱為世界觀問題。人生觀是以世界觀為基礎的,世界觀為人生觀限定了可能的邊界。但人生
觀問題又不同於世界觀問題,在一定世界觀提供的可能範圍內又加入了人的主觀選擇。
選擇了一定目標之后,下一步是設法實現這些目標。每個大目標都可以分解為一系列具體的小目標,通過實現一個個小目標來實現最終的大目標。而同一大目標還可
以有不同的實現路徑,通過實現不同的小目標可以達到同樣的大目標。比如,大乘佛教的最終目標是一樣的,但在具體的實現路徑上,凈土宗主張先往生凈土再繼續
修學,人間佛教認為應在人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甚至反對往生凈土,這就是路線差異。很多目標又可以作為不同大目標的中間環節。比如,道家講修行要有法侶財
地,錢是一個重要條件,有些人為了湊足這個條件而努力掙錢;有些科學家在得不到社會資助的情況下,為了進行研究或為了發表研究成果而掙錢;還有的人為了生
活的更好一些而掙錢;甚至有的人為了掙錢而掙錢,掙錢就成了達到不同目標的共同中間環節。
把這些大大小小目標之間的關系整理清楚,把大目標合理分解為一系列的小目標,設計並選擇方便可行的路線和方法,就是第三部分內容。一般所說的科學技術就屬
於路線和方法內容,但科學技術一般都是相當具體的小目標,大一些的目標就超出了科學技術的範圍,所以,即便在科學世界觀之下,科學技術也不是全部路線和方
法。比如,現代經濟學的很多內容也屬於路線和方法問題。
現代人每天不管是在企業上班、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是從事教育和科研活動,可以說絕大部分活動都屬於科學體系下的實踐活動。只有少數宗教團體在從事科學體系之
外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目標實現效果很簡單,大部分眼前就能看到,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實現而我們還未實現的,就會有人寫文章介紹,這就是典型的目標實現效果描
述。宗教體系在這方面比重比較大,因為宗教目標只有少數人能達到,自然特別重視記錄他們所達到的境界,這部分因而成為宗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對科學和宗教體系都可以按解釋世界、選擇目標、設計路線、實踐活動、實踐成果五個方面概括,從這個角度看,科學和宗教體系的基本結構是
相同的,差別在於每個部分的具體觀點存在差異乃至截然對立。
二、科學體
系與宗教體系的競爭關系
科學和各種宗教體系是一些具有大致相同的體系結構——都在講自己的一套對世界解釋,都在儘量說服人們接受自己提出的一套人生目標,都為自己的目標設計了實
現路線和操作方法,都建立了實踐自己這套路線和方法的組織體系,都達到了一定的成果。這些體系都希望自己能發展壯大,都在向大眾進行宣傳,競爭人們的注意
力、精力和其他資源。這種競爭和商品之間的競爭有很大相似性,可以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
從公眾選擇的角度看,這些思想體系之間的競爭和兩個品牌的電視機的競爭沒有本質區別,也和兩個總統候選人兩套施政綱領之間的競爭沒有本質區別。顧客要在不
同品牌的電視之間做出選擇,選民要在不同的施政綱領之間做出選擇,每個人要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之間做出選擇,人們在這些選擇過程中的思維邏輯是相通的。反過
來說,產品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候選人在競選中獲得成功,某個思想體系在競爭中獲得成功,這都不是偶然的,背后必有其道理[1][2]。從這個角度思考科學
和各種宗教體系,可以得到很多有啟發的思想。
從科學與宗教體系競爭的角度看,科學無疑是當前最成功的。為什麼會如此呢?如果把科學體系當成一種商品,那麼它的哪些特性使得它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呢?
這些特性是不是科學商品所獨有的呢?別的思想體系是否也能發展出這些特點,而扭轉競爭中的劣勢呢?別的思想體系是否存在科學所沒有的優點,如果充分發揮出
來有可能在競爭中擊敗科學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對科學和各種宗教體系的特點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比較。
從以上五個方面看,最基本的是對世界的解釋,后面各項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目標選擇、設計路線、實踐活動都是在對世界解釋基礎上做的,實踐成果當然也
在相應的範圍內。所以,科學與宗教競爭的焦點是對世界的解釋,其他方面起補充作用。比如,如果某種宗教的實踐路線和方法很系統,操作指導性很強,就容易吸
引人試一下,這就增加了信仰的機會。再如,如果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很多,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不妨去參加一下,這樣就會增加信仰的機會。但如果追問一步,
為什麼會有指導性更強的方法?因為有人願意投入精力去研究和實踐,實踐的結果如果能走通,走通之后就會有人更好的完善修行方法。為什麼會有更多宗教場所和
宗教活動?因為有一批人願意投入資金去建設宗教場所,願意投入時間去參加宗教活動。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批人?還是因為宗教體系本身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因為
它對世界的解釋更有說服力。所以,科學與各種宗教的競爭根本上是各種世界解釋的競爭。
三、
科學的競爭優勢——準確度和置信度
科學和宗教都有一套對世界的解釋,或者說都給出了一套世界模型,人們在各種模型之間該怎樣進行選擇呢?很簡單,產品是干什麼用的就按什麼標準來檢查。比如
冰箱是製冷用的,製冷性能的好壞就是選擇冰箱的標準。同理,世界模型是用來解釋世界現象的,解釋的準確性就是選擇的標準。
在模型準確度這一點上,科學比其他模型無疑具有明顯優勢。非科學的各種理論也都在解釋世界,也都在儘量使解釋更準確。但只有科學清醒地意識到了這是理論發
展的根本方向,把追求模型準確度最大化變成了自覺目標,因而更有效率。科學共同體在不同理論之間進行取捨時,主要就是以解釋現象更廣、解釋更準確作為標準
的。比如,每發現一個新現象,人們會嘗試用舊理論來解釋,如果解釋不了,就要發展新理論,新理論要既能解釋新現象也能解釋老現象,它的解釋範圍顯然更廣。
在沒有重大新現象發現的情況下,科學理論也在細節上不斷完善,對現象的解釋越來越準確。即便有的時候,科學共同體會選擇準確度看似下降的理論,也是因為從
長遠觀點看,這種理論更有潛力,最終有可能達到更高準確度[3]。經過幾百年的優化,現代科學理論的準確性明顯高於各種宗教世界模型的準確性。
科學在追求更準確的反映世界過程中,還建立了一套準確度的標準,以便在科學內部各種理論競爭的時候有判別標準。這樣,當它在多種理論之間做出選擇后,就可
以說選擇是已知理論中最準確的一種,也就是最應該被接受的。在宗教體系沒有如此系統的研究準確度問題,沒有給出系統的準確度標準的情況下,科學的標準就成
了唯一的標準,這也是科學在競爭中處於優勢的原因之一[3][4]。
科學除了達到和證明自己達到準確度最大化之外,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人相信自己達到了準確度最大化。怎樣使人相信呢?就要使理論達到置信度最大化。可以
說,科學的突出特徵就是除了追求準確性最大化之外,還要論證自己達到了準確性最大化,而且使自己的論證達到置信度最大化[5]。當證明自己最準確的論證達
到置信度最大化並被人們普遍接受時,別的世界模型就無法和它競爭了,就算有的時候它可能實際上比科學的模型更準確也不行。
準確性最大化可以使世界模型在面對世界時取得最大成功,而置信度最大化可以使模型在社會傳播上取得競爭優勢[6][7]。傳播優勢令更多人接受科學理論,
接受的人多了就可以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完善自己,進而在準確性最大化上取得進一步成功。另外,綜合平衡的追求準確度最大化和置信度最大化還有利於促進準
確度的提升。打個比喻,提高準確性相當於使刀更鋒利,提高置信度相當於使刀更硬。最終目標當然是使刀更鋒利,但沒有硬度只有鋒利是不行的,如紙可以做得很
薄但什麼都削不了。反之,只有硬度而沒有鋒利是資源利用不充分。有幾分硬度就做到幾分鋒利,這才是最合理的。由於綜合考慮了準確度和置信度,科學理論可以
比較平衡的發展,避免了很失誤。所以,不以準確度為唯一目標,看似繞遠其實是捷徑。
總的說,追求準確度最大化和置信度最大化是科學的突出特徵,也是它在和其他世界模型的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
四、提升準
確度和置信度的方法
要提高模型的準確度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比較準確度高低的標準。有了這套標準,就能把已有的各種世界模型排成一個序列,世界模型總體上就是按這樣一個序列發
展的,雖然它未必完全符合曆史的發展過程,因為現實的曆史過程往往是迂迴曲折的。有了這套序列,通過比較序列上各種理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就可以找到進一
步提升準確度的方向。科學研究中經常要對已有的理論進行綜述,進而提出新問題、設計新實驗、發展新理論[8],這就是上述方法的具體應用。
怎樣提升理論的置信度呢?基本原理有這麼幾條。第一,無反例的模型比有反例的模型更可信。第二,在都無反例的情況下,獲得經驗支援多的模型比經驗支援少的
模型更可信。第三,在經驗支援差不多的情況下,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經驗支援的模型比僅獲得單一方面經驗支援的模型更可信。甚至在經驗支援絕對數量較少的情況
下,獲得多方面支援的模型也可以比僅有單一方面支援的模型更可信[5]。
公理化方法就是對以上幾條原理的具體應用。公理化方法由少數公理邏輯的推導出各種結論,這樣需要經驗支撐的就只有這幾條公理了,最后歸結出來的公理越少則
平均每條公理所得到的經驗支撐也越多,理論的整體置信度當然越高。由於由少數幾條公理推出的各種結論,每個結論都同時包含著幾條公理,如果這一個結論獲得
經驗支援,則幾條公理同時獲得經驗支援。由於推出的結論多種多樣,每個公理還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經驗支援。這樣,每條經驗都可以支援多個公理,每個公理都可
以得到數量盡可能多、方面盡可能的廣的經驗支援,經驗利用達到最大效率,支撐結構達到最佳佈局,而使理論置信度達到最大化。
再比如,科學發展中那種能打通原來不同領域的理論往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雖然這種理論本身可能沒有增加新的經驗支援,但它使原來分別支援兩個不同理論的
經驗都來同時支援兩個理論,每個理論所獲得的經驗支援在數量上和廣度上都大為增加,而使整個理論的置信度大為提高。這樣的理論對置信度的提升效果是發展一
些局部的新理論多解釋一些經驗或設計一些新實驗提供一些新支援所不能比擬的,當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五、科學的競爭劣勢和相應策略
科學模型在準確性和置信度方面較其他模型有巨大的優勢,但仍然有大量現象是科學所解釋不了的,而其他模型卻可以進行解釋,並能據此有效的指導實踐。比如中
醫、易學和各種宗教都能對相當一批科學所不能解釋的特異現象做出解釋。如果以解釋特異現象的準確性作為評價標準,這些知識體系都優於科學體系的。所以,科
學模型和其他模型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優於另一個的問題,而是在某些方面一個佔優,另一些方面另一個佔優的問題,科學在競爭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科學的競爭策略是通過否定這些現象和降低它們在模型評價中的權重來取得優勢。首先儘量否定這類現象存在,否定方法不外以下幾種:1,有的可以用某種科學原
理近似解釋,於是說已經解釋了,不存在特異性。2,有的可以用偶然性解釋,偶然現象沒有特異性。3,用幻覺、錯覺乃至人為編造的故事來解釋,否定這些現象
存在。4,前面幾招否定不了時,還可以說,魔術中也有很多是外人解釋不了的,但肯定是假的,同樣道理,有些特異現象雖然外人不知是怎麼干的,但肯定也是假
的。如果以上方法都否定不了就儘量弱化這類現象的意義,可以說現在解釋不了不等於未來解釋不了,科學在發展,未來會得到解釋,並舉出很多原來不能解釋后來
得到解釋的例子。這些策略對大眾是有效的,很多人接受了科學的勸說,認為這些現象是不存在,就算存在也無關緊要,未來科學一定會做出解釋。
就這樣,靠了前述實際優勢和這些策略性的競爭方法,科學在和別的模型競爭中取得成功,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科學模型。
六、宗教體系具有最終優勢
根據前面分析,科學和宗教體系在市場競爭中各有優劣,科學遠不是唯一合理的選擇。科學的成功首先是靠準確度和置信度方面的巨大優勢,其次是在劣勢領域使用
策略性的競爭手段,而得以在一段時期內保持主導地位。這是這場競爭的現狀。但是,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則科學在準確度和置信度方面的優勢是宗教體系可
以學習的,而宗教體系在解釋特異現象方面的優勢則是科學所很難學習的。科學方面目前所採取的競爭策略是無力的,反倒讓有獨立判斷力的人更清楚的看到在現有
科學框架內解釋這些現象的巨大困難。如果科學突破自身框架,也接受了特異現象的存在並建立相應的體系,那科學也就變成一種宗教了。所以,宗教體系具有最終
的優勢。
有人會懷疑,宗教體系是否有能力學習科學在準確性和置信度方面的優點,至少從佛教的角度看這是不成問題的。佛教理論具有很強的圓融性,能夠包容各種有價值
的思想,通過努力吸收科學的優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另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特異現象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則宗教只是一些美麗的謊言,不存在任何優勢。大多數人都會有這個疑問,但對親身經驗過這類特
異現象的人來說這不成問題。問題只是這類現象比較少見,比較模糊,而且由於科學的影響,人們對這些現象的懷疑態度很強,要想讓一般人相信有特異現象存在還
有相當的工作量。
對相信特異現象存在人來說,宗教體系在解釋世界方面的優勢是顯然,而科學在準確性和置信度方面的優勢都是可以學習的,所以最終的優勢在哪方是很明顯的。這
不是讓人不得不接受的理由,而是可以交流探討的理由。就象某個科學領域的探索初期,有的人認為某個方向是有潛力的,他有一些理由,但還沒到可以被科學共同
體普遍接受的程度,所以不是最后結論。但他仍然可以把這些理由提出來交流,也會有人贊同。
七、特異現象的存在性問題
宗教的世界解釋具有最終的優勢,但要把潛在的可能變成現實還需要有大量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特異現象的確認。很多人認為特異現象根本不存在,當然也沒必要
建立超越現代科學的新模型來解釋它們。有特異經驗的人自己相信存在特異現象沒有用,要讓別人接受新模型必須先讓他們相信有這些現象。單靠演示並不能解決問
題,人們經驗過的特異現象其實很多,數量遠遠超過很多尖端科學實驗的次數。比如,全世界就那麼幾臺加速器,做過的高能物理實驗次數非常有限。而民間做過八
仙轉桌或請乩仙之類遊戲的人次是前者的成千上萬倍,但為什麼物理實驗能被接受而特異現象很難被接受呢?因為科學理論把人們的經驗組織成了一個整體,理論能
同時得到多种經驗支援,經驗也可以相互印證相互支援,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信念之網。一個高能物理實驗雖然只做過有限的幾次,但它卻是以全部物理學為基礎的,
無數物理實驗和日常經驗在間接支援著它,這些支援的數量是以億萬計的,有了這份支援,少數幾次高能物理實驗取得的置信度就可以高於被實驗了無數次的特異現
象。特異現象由於缺乏這種組織,各種現象不能互相支援互相印證,反對者可以分別否定之,即使不能完全否定也足以使之變得沒有說服力。
所以,讓人接受特異現象的關鍵並不是多演示幾次,而是在現象之間建立聯繫,把不同經驗歸結為少數幾條原理,每個原理可以受到多种經驗支援,而特異現象之間
也可以相互印證相互支援,使所有現象的置信度提高。具體做法就是要對已有的非科學的知識體系進行梳理和優化,使之更自洽更嚴密,使這些知識體系連同它們所
解釋的現象的置信度水準總體提升。
八、為什麼規律是和諧的
非科學知識體系的梳理只能使這些體系和它們解釋的特異現象的置信度提升,而它們與科學理論相比誰更優還不一定,因為非科學知識體系一般是在某些方面比科學
模型更準確,在另一些方面又比科學模型差。要想全面超越科學體系,必須吸收科學體系的優點,建立一些科學所能解釋的現象都能解釋,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也能
解釋的新模型。這裡提示一些從佛教唯識學的角度處理這個問題的思路,從中可以看出,唯識體系在吸收科學體系優勢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潛力[5]。
科學規律的對稱性和諧性是每個科學工作者都直接體會到的,但自然界為什麼會有規律,為什麼規律是對稱和諧的?科學理論對此沒有回答。從佛教唯識學角度可對
科學規律的起源作如下解釋。
唯識學認為,並不存在統一的世界,只有每個人心識變現的外境,就象夢境一樣。統一世界的感覺是因為眾多心識相互作用而使其“夢境”保持同步的結果。每個眾
生的心識本來是自由的,可以變現任何境界,無須遵循任何規律。那科學規律從何而來呢?科學規律之於眾生也正如語法和法律之於每個人一樣,是由外部加於每個
人的,既沒有內在原因也沒有超越群體之外的客觀原因使人必須遵守語法或法律,語法和法律之所以能夠存在只是因為群體中的每個人的自覺遵守和群體對企圖破壞
的人的懲罰。由於眾生的深層心識認為世界應該是這樣,應該有這樣的規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世界這樣的規律。而每一個企圖跳出規律限制的的心識都會受到來自
其他隨順規律的眾生心識的壓力,這種力量也使人覺得規律是客觀的,因而更相信規律的存在。這種認定有規律存在的心理佛教稱為執取,佛教認為通過修行破除執
取,可以超越一切規律自由轉變心識所變現的外境。
規律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眾生執取,但要想讓大量眾生產生統一的執取,凝聚起強大的力量,形成象科學規律一樣堅固的規則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是一套合理
的規則才行。首先是這套規則不能自我矛盾,這樣才不至於產生混亂,而能形成穩定的共振使其中的眾生長期統一步調;其次,規則越合理越和諧則越能為更多的眾
生所接受,這樣形成的合力也越大,這樣的規則也就顯得更堅固更穩定。總之,無矛盾的規則才能長期存在,和諧的規則才能堅固,所以,堅固和持久的的規則必然
是和諧的。科學規律是堅固而持久的,所以,科學規律必然是和諧的。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語言和法律上。我們知道,不同的語言在語法結構上經常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不同國家的法律也總有很多相同之處。按理,語法和法律
都是人為制定的,可以自由設計,不同國家和地區分別形成的語法和法律是可以完全不同的,為什麼會在不同的人群中產生相同或相似的語法和法律呢?原因即在
於,語言和法律並不是個人的事,它必須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接受。給一個小團體制訂一套語言或規則可以比較自由,但是一個能被廣大的群體長期接受的語言或
規則則必須具有某些內在的合理性,才能為群體中每個人所自覺遵守和維護。在語言上,這表現為語法結構的合理性,在法律上這表現為法律的公正性,而在自然界
則表現為自然規律的和諧性。
所以並非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將一套和諧的規律賦與自然界,僅僅是眾生心識的執取和相互作用造成了一套如此和諧和優美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的和諧性並不能證明
科學規律的真理性,而恰恰表明科學規律只是一套經過充分優化而為眾生所接受的規則而已。
按以上解釋,唯識學其實可以接受一切科學規律,只不過補充一句,說這些規律不是絕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打破。這樣一來,原則上唯識學已經把全部科學體系
變成了自己的子集,也自動吸收了科學體系在解釋日常現象時準確度和置信度比較高的優點,同時還具有擴展到特異現象的能力。也就是說,唯識體系優於科學體
系,從長遠看,將在公眾選擇的競爭中會超過科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東
梁東黎,微觀經濟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35-65
2、[德]柯武剛
史漫飛著,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347-357
3、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
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明心齋主人,略論科學,佛學與科學——新時代的對話,北京佛教
文化研究所成立特刊,264-281
5、熊立文,現代歸納邏輯的發展,人民出版
社,2004,25-40
6、成伯清
李林艷,消費心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5-141
7、余明陽
陳先紅,廣告策劃創意學,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6-20
8、拉瑞·勞丹著,劉新民譯,進步及其問題,華夏出版社,1999
9、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佛學與科學——新時代的對話,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特
刊,24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