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 (卷下之1)
淨空法師講述
13/04/2015 06:1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之過失

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流通分

 

(八)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之過失

 

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底下這一段,佛特別教誨我們,初學的菩薩要明瞭名聞、利養的過失。因為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出家、在家發心行菩薩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聞、利養可以說很快的就現前。你要不知道這個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警告。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裡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這就是出家人了,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是心裡面確確實實把煩惱、貪愛捨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

 

六道輪迴是家,超越六道輪迴那就出家了。

 

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你還是在家啊!

 

六道輪迴怎麼造成的呢?

 

煩惱造成的。

 

所以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裡面捨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瞋、癡、慢,你就出家了。這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捨那些?應當修那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那麼底下佛的開示,我們就要注意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

 

這是菩薩問的當捨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捨名聞、利養。捨名聞、利養,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捨離了。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後頭特別加一句

 

是故應捨利養。

 

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裡頭,把利養重複兩次,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捨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捨掉。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這一卷(卷下)專門說這問題。『憒鬧』就是熱鬧,毫無利益的熱鬧場所。『世俗言話』,言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言論,這一些言論都不能幫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論的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論。因為你沒有離開三界,沒有離開六道啊!『耽著睡眠』,貪睡啊!『廣營眾務』,『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經營。『眾』也是多啊!經營許許多多都是與道業不相干的這些事業。『樂諸戲論』,喜歡戲論。這些都是過失,重大的過失!佛在此地教我們,『皆應遠離』,不能夠貪著啊!要遠遠的避開。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利養,『是故應捨利養』,這是講你當捨何法,這些東西要捨離。

 

下面是當修的;該修什麼呢?所修的給諸位說,跟這個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於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減少啊!『少』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一天三餐飯吃得飽,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辦道啊!也就是說你才能夠得清淨心。不要去看別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門開什麼高級轎車,不要去看這些,不要跟人家比賽這個。那些是什麼呢?你不要看那個車很漂亮啊!往那裡開啊?往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開啊!你這看清楚的時候,不對勁啊!別看我們沒有車,走路啊!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走,不一樣啊!方向目標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天天在搞貪、瞋、癡,煩惱增長;我們是智慧增長,心一天比一天清淨。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捨諸憒鬧。

 

這是熱鬧的場所要離開。

 

樂於寂靜。

 

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於寂寞」,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他不熱鬧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啊!

 

捨諸世話。觀於實義。

 

『實義』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麼?

 

《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啊!那是諸法的真相啊!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啊!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捨於眾務。及諸戲論。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啊!每個人都安居樂業。

 

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哪?

 

好人太多了。

 

什麼是好人呢?

 

好人好(四聲)事啊!好(四聲)事的好人太多了。無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而且能夠慈悲一切眾生;就是盡心盡力勸導一切眾生修持念佛法門,這就是慈念眾生了。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

 

1、十一種嚴重的障道法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佛給我們說出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裡面的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啟請,那些法應捨、那些法應修;『捨』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利養,『不捨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可是在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在臺灣與東南亞一帶,利養之豐富可以說是世界之冠。我們常常聽說,其他國家地區都到臺灣來了。

 

到臺灣來目的何在?

 

臺灣的利養豐富;而不知道利養的害處。

 

為什麼呢?

 

增長貪心,增長慳吝。煩惱裡面,佛給我們說,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是貪、瞋、癡三毒;三毒再要歸納就是一個貪,所以「貪」是所有一切煩惱最原始的根本。利養就是增長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這麼重。只要這一條不斷,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不會成就。不但不成就,學的是佛法,到最後都變成妖魔鬼怪了。怎麼會變成的?因為貪、慳貪而變成的。學佛到最後變成魔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要捨利養。捨利養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黃念老在大陸上,他說,我是沒聽到,他的學生告訴我,他沒到臺灣來過,他說:「臺灣沒有出家人,臺灣沒有佛法,臺灣的佛法是假的。」

 

他為什麼這樣說?

 

實在講我們讀了這一部經,對他的說法多少可以明白一點——臺灣出家人誰把利養捨掉呢?誰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說今天的佛法在中國大陸。大陸上這些修行人,我也沒有去訪問過,但是聽說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領一個很大的團體,有七、八十人到大陸去參訪,專門訪問佛教,大概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內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們對於佛法的恭敬,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深受感動。經書都是頂在頭頂上的,這樣恭敬!他們的經書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們這邊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們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補了再補,吃的東西自己種的,非常辛苦。他們的團去的時候,想送他們錢,人家不收;想送他們衣服,也不收,他們說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好,而外面人看來是苦不堪言。

 

問他們要什麼呢?

 

要經書、要錄音帶。錄影帶他們不要,因為他們沒有電視,不能看。這些東西送給他們,他們當寶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們這個團體回去之後,非常慚愧,本來認為自己修得很不錯了,跟他們一比,天壤之別!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來。他們所做到的,就是能夠捨利養,能夠修苦行,對於物質生活絕沒有貪求的意念,他們的道場也不希望別人去參觀,對外也不開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捨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啊!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啊!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學的環境要安靜,我們是凡夫,凡夫一定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因此道場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選擇。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選擇太難了,人口太多了,到處都是鬧區,到那裡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找不到了。臺灣這個島這麼小,人口這麼多,所以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可是這一點很重要,總要懂得鬧中取靜,離開憒鬧的場所。對自己清淨心有妨礙的那些熱鬧場所,要知道離開。第五、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

 

你要想開智慧,也沒有這個道理。『世話』,世間的言論;我們不能沒有,因為一天到晚要與大眾相處,要與大眾接觸,總不能不說話啊!這一些言論,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說的,統統都不要說。為什麼呢?妨害清淨心,這個要捨,盡可能的去捨。世話前面說過,含義很廣。除捨這個,還要修什麼呢?要『觀實義』。『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會觀,你就念《金剛經》,《金剛經》念不懂,你就聽講解,我們有很詳細的《金剛經》講解的錄音帶,你仔細去聽,聽懂了,你就會觀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對於你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標準,教我們睡眠是四小時——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鐘,大概不會睡了。後夜呢?後夜是清晨二點到六點,正好睡的時候,佛說這個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夠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鐘睡覺,二點鐘就要起床了。實在不行;不行就是煩惱太重啊!睡眠不夠就沒有精神啊!盡可能把睡眠的時間縮短,這個一般世間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體好啊!所以晚上十點鐘睡,如果二點鐘不能起來,四點鐘起來,也算不錯了。這已經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認真去學習,克服我們的煩惱習氣。睡眠是昏沈、是不覺悟。第八、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繫念思惟』,心裡面牽掛、憂慮的事情太多了。

 

你牽掛什麼事情呢?

 

憂慮什麼事情呢?

 

眾務啊!這個世間事情太多太多了,這一些事情都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眾務』。『眾』是眾多的事業,要捨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生事、找事就是攀緣,這個對於我們修學決定有妨礙。第九、

 

好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之廣。第十、

 

於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你不能夠修習。末後一句:

 

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你對待眾生沒有慈悲心。也許你聽了很不解:我們對眾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長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難,我都去救濟,怎麼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沒有慈悲心。

 

什麼叫慈悲呢?

 

幫助那個眾生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那才叫慈悲。搞來搞去,他還在搞六道輪迴,你慈悲在那裡啊?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出離輪迴就不慈悲。佛法修學目標在此地。那麼你犯了有這麼多的過失,是: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這十一條,犯一條,你的煩惱不會斷,你的智慧不會開,你想出離三界不可能啊!何況這十一條統統都有,這怎麼得了!我們自己要認真

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業障、習氣,一定要把它改過來。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捨諸法。當須捨離。

 

佛在前面講,你應該捨的那些,你應當必須要捨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靜要修、觀實義要修...,教我們要修的,認真去學習啊!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智慧雖然是本性與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煩惱、業障蓋覆著,如果不修學,沒有這個緣,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會現前的,這就是經論裡頭常講的「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因」,沒有問題,我們都有,現在重要的就是「緣」,「緣」就是斷惡修善。佛教給我們那些要斷的,我們認真去斷;那些要修的,認真要修,這是緣。這一段把這個重要的綱領總提出來了,下面經文給我們一樁一樁分析它的過失,這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捨、要離。請看經文:

 

2、初業菩薩當觀利養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

 

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

 

佛教我們要捨利養;利養過失到底有那些?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們捨,有時候我們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這個利害得失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明瞭之後了,想一想這是應該要捨了,才捨得心甘情願。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明白了,對於利養的過失真的明瞭了,那菩薩就能捨,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

 

世間人以為清苦,在他並不以為清苦,他的日子的確過得很自在;為什麼呢?

 

他裡頭沒有煩惱。

 

什麼是煩惱呢?

 

貪、瞋、癡是煩惱,他生活裡頭不生貪、瞋、癡。

 

不生貪、瞋、癡,那生什麼呢?

 

生智慧啊!

 

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決定生智慧,這智慧就開了。所以他這個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的。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第一條,利養生貪欲,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這是根啊!

 

像一棵樹,這個利養是什麼呢?

 

是灌溉。在樹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樹就會長得很茂盛啊!

 

這是什麼樹?

 

煩惱樹、生死樹。如此麻煩可大了。你怎麼可以用這個東西去灌溉它!第二、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

 

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

 

什麼是正念?

 

我們也舉例說明,我們大家都是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正念就是佛號,憶佛、念佛這是我們的正念。貪心重的人,早把佛號丟得乾乾淨淨了——生瞋恚故。第三、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就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癡啊!你看這前面三句,貪、瞋、癡啊!你要不捨利養,你的貪、瞋、癡三毒煩惱會天天增長。第四、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這貪、瞋、癡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

 

為了貪圖利養,於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掛著他們。

 

為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心裡充滿了貪、瞋、癡,你把這個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誰呢?

 

念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錢念到我這兒來。他念這個了。

 

怎麼個念法呢?

 

到最後就不擇手段,用種種方法欺騙他、迷惑他,這就造了重的罪業了。果報就是三途。第六、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

 

這個『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癮啊!麻煩大了。心是『諂曲』的,歪歪曲曲,這心不正直。第七、

 

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

 

什麼叫四聖種?

 

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盡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裡面,那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個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們這三樣東西,用什麼樣心態來求呢?

 

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所以托缽,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貪心啊!「衣服」是所謂的糞掃衣,「臥具」是我們今天講的鋪蓋,非常簡單。這三衣一缽,要隨所得。

 

目的在那裡?

 

治貪,對治貪念。這是三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那些應該修的、那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個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乾乾淨淨的,沒有慚愧心。第八、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啊!這裡面的毛病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

 

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了、輕視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啊!一生當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貪著利養的人不求往生,他沒有這個念頭。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世間的富貴,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黨了。第十、

 

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

 

那當然了,三善根沒有了嘛。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他是貪、瞋、癡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眾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第十一、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捨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第十二、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顏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第十三、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裡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乾乾掙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第十六、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為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眾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第十七、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為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產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捨,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第十八、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第十九、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啊!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了,他為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啊!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畫、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修學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禪定、他不能得解脫。『禪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禪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裡面沒有煩惱。貪著利養的人充滿了貪、瞋、癡、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三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實際上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三摩缽底的意思。你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婬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為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三惡道。換一句話說,因為不捨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啊!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佛說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要一千八百萬年啊!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幹這一些惡事?至此,你才曉得利養之害,如果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上,這個人是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捨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所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捨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同於法住,你們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的。

 

3、遠離利養之利益

 

下面佛從反面為我們說明,如果把利養捨掉,你得多少種利益呢?我們也要明瞭。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捨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啊!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

 

這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這是第一種。『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啊!現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啊!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那裡生的?從貪欲生的。他把貪、瞋、癡斷掉了。第二個利益是:

 

堪為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為什麼呢?他能接受。他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第三、

 

而不繫屬。在家出家。

 

於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啊!

 

所以今天有許多同修來問:學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樣成佛作祖啊!

 

那為什麼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間這許許多多行業當中,我喜歡這個行業嘛!這是正確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個行業;是什麼行業呢?

 

犧牲、奉獻的行業。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統統捨棄了,弘法利生是沒有條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講代價的。我講一座經,你們對我要恭敬供養多少,那就變成生意買賣了,那就有條件的了。無條件的犧牲、奉獻,這個很快樂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就一個人,吃飽、穿暖了就夠了,什麼都不要了。

 

我現在跟諸位同修說,我修到什麼程度呢?

 

錢對我沒有用了。

 

我這一次在外國住了一年多,一塊錢都沒有花過,沒有用錢的地方。銀行給我四、五張金卡,沒用過,從來沒有開過張,所以錢對我已經沒用了。這個很自在、很快樂啊!你們是為沒有錢煩惱,我現在人家送給我錢,我生煩惱。送來幹什麼呢?是做什麼用呢?所以這是確確實實不繫於心。不牽掛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第四、

 

住於真實。最勝意樂。

 

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真自在、快樂。第五、

 

不為卑下。亦不驚怖。

 

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為什麼呢?能夠不為外境所轉。這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能做到這一條了。第六、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迴,他也不墮三惡道。凡是墮三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瞋、癡、慢太重了。沒有貪、瞋、癡的人怎麼會墮三惡道啊!第七、

 

無能映蔽。捨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

 

為什麼不能障礙呢?

 

因為他沒有任何嗜好,沒有任何的貪著。世間人能夠操縱一個人,能夠控制一個人,必定有把柄在人手上。

 

把柄是那些呢?

 

總不外乎名聞、利養啊!

 

你有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這個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來威脅你;你都不怕死,他對你無可奈何了。你貪財,他用財來控制你;我不要財了,那他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貪愛,有所耽著,你就會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礙你。你能夠捨棄一切利養,妖魔鬼怪對你也無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礙你。

 

眾魔境界。得解脫故。

 

在魔境裡頭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裡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這個『稱讚』就是護念的意思。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雖然得禪定,但不染著禪定、不貪愛禪味,這才能生智慧。

 

如果對禪定生染著,縱然得禪定不能開智慧。

 

為什麼呢?

 

他住在禪定裡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是空、有兩邊都不住。凡夫住有,貪著利養,就住在利養裡頭;貪著禪定,就住在禪定裡。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住,這叫住邊際。『邊際』就是兩邊不住啊!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這一條很重要。他的心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沒有諂曲。與大眾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

 

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

 

為什麼呢?

 

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啊!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跟他同伴的,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歡他、非常讚歎他。佛在這裡總共說了十四種遠離利養的利益。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把利養的過失,為我們說了二十二種。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對於利養的過失和捨離利養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啊!

 

喜歡幹什麼呢?

 

捨利養。

 

捨利養,就是我們講的放下,你真的放得下。

 

為什麼能放下?

 

看破啊!

 

怎麼看破呢?

 

知道利養的害處,知道捨利養的好處。你知道,是看破;你真的肯把它放下、捨掉,是你放下了。放下之後,你才『以勝意樂住於少欲』,你才會喜歡簡單的這種生活方式。簡單的生活方式,沒有累贅啊!真正得自在啊!不但個人修行要明瞭,我們大眾在一塊兒修學,也要懂得啊!

 

我們講經說法三十多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很多同修知道,我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這個圖書館,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會;都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說我要去建一個道場。外國的道場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後,同修們一天比一天多了。

 

有許多人來給我講:我們要找個地,建個廟,蓋大一點啦!

 

我統統不贊成。為什麼呢?

 

貪著利養。這個廟蓋大了,財產多了,出家人也多了。

 

他為什麼出家?

 

看到這個財產可以繼承,那個味道不一樣啊!

 

我今天這個道場這麼一點點大,什麼都沒有,他來出家,大概是個好心,沒有惡意啊!

 

所以這個道場大,他要來出家,我就會想到:你為什麼到這兒來出家?是不是想到這兒來爭奪財產?

 

為什麼呢?

 

利欲會增長人的貪心、會貪增長人的煩惱。那麼那個道場建起來,叫許多人來鬥爭,豈不是造阿鼻地獄的罪業嗎?因此,任何人到我面前來說要建道場,我一概拒絕,我絕對不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好事情。

 

今天如果講:法師,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不需要道場。

 

現在需要什麼呢?

 

國際網路啊!我們這個東西在此地講了,一上網路,全世界每一家電腦一打開,他都看到、都聽到。這多自在啊!所以要道場幹什麼?我們現在圖書館已經嫌太大了。這個國際網路做得非常之好,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經書已經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進步,要利用科技的傳播,將佛法帶到每一個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後,每一個人隨身都有電腦啊!無論在那個地方,一按鈕,我們的畫面就出來了,你還要建道場幹什麼!即使做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誰願意做,誰拿去做,我這東西沒有版權,誰喜歡做都可以。

 

還有人做的時候要來問問我同不同意?

 

我同意個什麼?盡來找麻煩的。你們喜歡做就做,不要再來問我。給你講了,沒有版權,你還來找我幹什麼?還要徵求我同意幹什麼?這不叫故意找麻煩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煩,就是文字看不懂啊!

 

對於貪著利養,遠離利養的過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因為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啊!『為斷貪愛而發起故』,這個『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4、初業菩薩當觀憒鬧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底下這一段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請,觀察憒鬧的過失,有二十類。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此地的『觀察』就是徹底的明瞭,知道憒鬧當中的過失。『憒』是昏憒;我們一般人講糊里糊塗啊!熱鬧的環境裡面糊里糊塗,這叫憒鬧。對於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他讓你迷惑顛倒,不能幫助你覺悟。前面的利養是增長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憒鬧是增長無明,都是麻煩事情。菩薩明白之後,他就能夠獨處閑靜。許多同修到外國去住了幾天就發現了;

 

發現什麼呢?

 

太寂寞了、太無聊了;就住不住了,趕緊要回臺灣來。臺灣熱鬧啊!臺灣的親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張家長,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講廢話,他以這個為樂啊!以此為人生樂趣。到外國去了,沒人跟他講話了,鄰居外國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自己兒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個人坐在家裡,你就覺得很無聊了,這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你不能夠安於閑靜。如果你明白這一條,喜歡過一個很安靜的修學生活,實在講國外的環境比我們國內好。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不生熱惱就是不生煩惱啊!諸位要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一定的道理。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

 

你看這一開端,身、語、意三業犯過失了。而《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個總綱領也是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護語業,那就是天天講人家的是非長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護身棄,律儀全廢了;「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能護意業,換句話說,你的煩惱污染天天增長啊!這是憒鬧對我們的傷害,對道業上的障礙啊!這三條擺在前面。

 

四者。多饒貪欲。

 

他能夠助長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

 

與大眾接觸,一切言談都是六道輪迴的業障啊!世俗的言論,範圍很廣,凡是不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的思想、言論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裡頭有正論、有邪論。邪論是墮三惡道,正論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學是正論,但是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話,它不是佛話。

 

七者。離出世語。

 

『出世語』是佛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們所修學的,是佛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他把這些話,這些佛的教訓捨離了。『離』的意思也很深,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佛、誦經、想求生淨土,其實我們是『耽著世話,離出世語』。因為我們沒有真幹,雖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幾點鐘的佛,說幾點鐘的廢話,這兩個一比較,一天念兩個鐘點佛,說二十個鐘點的廢話,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那裡,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這個離的意思就很深長啊!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你天天在修、也在學,你學的是些什麼東西呢?

 

學的是非法。

 

這非法指的是什麼呢?

 

增長三毒,增長世務,你天天幹的是這個啊!增長貪、瞋、癡啊!貪、瞋、癡的念頭沒有減少,身增長殺、盜、婬,口增長的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你對這些法很尊重啊!很認真的在學習啊!你有這個意思,外面環境也如此。你看看那個地方沒有這些誘惑呢?電影、電視不必說了,連報章、雜誌上,所有一切廣告上都是這些誘惑——貪、瞋、癡,十惡業的誘惑。裡面有煩惱,外頭有誘惑,你還得了啊!你就尊重修習了。

 

修這個是什麼?

 

這叫修三惡道啊!這不是修西方淨土。

 

九者。捨離正法。

 

正法是三寶。三學、六度這是正法,把這些東西忘掉,不認真的學習;對於三毒、十惡,他很認真的在學,這就錯了。這都是憒鬧中過。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為你有這些把柄在魔王手裡,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來障礙啊!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願很難生起來。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輕慢、隨便、馬虎啊!這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諸覺觀。

 

『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佛門裡面常常用『覺觀』多少,來判斷定功的淺深。定功深的人,覺觀就少,定功淺的人,覺觀就多。覺觀就是他裡面有雜念,雜念過多那定功當然就淺,雜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講四禪八定,是用覺觀分淺深的。

 

十四者。損減多聞。

 

『多聞』是要勤學啊!喜歡憒鬧的人必定耽誤學業。

 

十五者。不得禪定。

 

喜歡熱鬧,於定於清淨心決定有妨礙。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這個是什麼?

 

他貪;現在人所講的求新、求變、求快,這是現代人所謂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裡面『速疾而得』這不是梵行、不是清淨行。縱然你得到時,你心不能清淨。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這就是違背了三寶。你看我們一入佛門,先受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丟得乾乾淨淨,去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這是世尊把染著憒鬧二十種過失,為我們說出來了。

 

下面是重頌,佛再將這個意思重複,以偈頌再說一遍。這個偈頌裡面不但說憒鬧,而且也說到前面所講的利養。重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向下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頌,多半都是屬於重頌,也就是前面在長行裡面佛說過的,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重頌的目的有兩種,一個是佛門裡面講經說法,跟學校學生上課不一樣,學校學生上課人數是固定的,講經的場合則有先來後到,佛非常慈悲,對於後來的人,前面沒有聽到的,用偈頌再簡略的重複說一遍,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便利於記憶。佛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訓,如果不能常記在心上,就沒有辦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誨記住。偈頌便於記憶,所以會學的人,一定要把偈頌念熟,熟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觀照工夫,這個修持就得力了。

 

捨離諸貪瞋。不住於憒鬧。

 

偈頌因為受到文字的限制,沒有長行說法那麼樣的痛快淋漓,因此這裡面的含義,我們要能體會。『捨離諸貪瞋』,這個煩惱只說了兩種,下面還有癡、慢、疑,那是因為這個句子只有五個字,所以後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認為省略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意思還是圓滿的,我們要能夠體會。

 

若有專住彼。是過不應作。

 

這就是你心裡頭不能貪著憒鬧。如果常常想著這一些熱鬧的場合、境界,對它產生喜歡,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說這是過失,是不應該的。為什麼呢?下面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說出來了。

 

憍慢及覺觀。

 

你看他為什麼不用貪、瞋、癡呢?

 

前面說了貪、瞋,這裡是憍慢及覺觀,可見得這個貪、瞋裡面是有慢在裡頭的,貪、瞋、癡、慢都包括在裡面了。『覺觀』就是心裡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這一些都是由憒鬧生的。憒鬧是增上緣。

 

壞行無戒人。稱嘆於憒鬧。

 

那些人喜歡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認真修行的人。『壞行』就是破壞正當修行,以及不持戒的這些人,他才喜歡熱鬧、才讚歎熱鬧啊!這兩首說一樁事情。

 

愚人樂世論。退失第一義。

 

『第一義』就是前面長行文裡面講的『觀實義』,觀察諸法的實相。一個人喜歡世間的這些論議,必定把出世間的這一些道理、教誨忘失掉了,這『退失』啊!

 

放逸多覺觀。是過不應作。

 

這也是修行人的過失。不應該去作的,不應該去染著世論。

 

比丘捨多聞。言論不如理。損減諸禪定。常思惟世間。

 

佛在此地舉一個例子——出家比丘捨多聞。這一句話是個雙關語。如果是說世尊的講經說法你也不聽了、你也捨棄掉了,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說,出家人要求多聞,多聞佛法啦!可是雖說多聞佛法,也有先後次第,四弘誓願裡面跟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廣學多聞。但是你一定要先斷煩惱,如果煩惱無盡你沒有斷,你就不能多聞,那就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捨覺觀,智慧開了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學的。因此,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要通達、要明瞭。如果『捨多聞』,就是不常聞佛法,言論當然就有過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說的真理。佛給我們講的一切法,都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現在人講真理啊!你要不能廣學多聞,那麼你的言論一定不是事實真相。『損減諸禪定』,這裡我們特別注意的『諸』,這個意思就是無量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禪定怎麼會有那麼多呢?是修禪定的方式太多了。無論你用什麼工夫、用什麼方法修禪定,要是喜歡世論都是枉然,包括我們念佛也妨礙。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們初學的人,捨棄世論,連報紙、雜誌,甚至於電視、廣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才能定啊!

 

我們在講席當中,有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可是幾個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換句話說,必定受環境的影響。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剛剛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我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裡,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兩位官員也來看方老師,就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老師請教說:「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從那裡做起?」方先生沈默了好幾分鐘,然後說:「臺灣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關閉。」

 

那教育部官員聽了搖頭:「老師,這個做不到啊!」

 

「這個做不到,談什麼復興中國文化?中華文化都被這些東西破壞乾淨了。」

 

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啊!連復興固有文化都受這個世論的障礙,何況修道。

 

修道,道是什麼?

 

道是清淨心、道是正知正見、道是真正的覺悟啊!所以這個東西不離開,當然退失第一義,第一義就是道。『損減諸禪定』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沒有成就。『常思惟世間』,你每一天的念頭還都是念著這個世間法。

 

耽著思惟者。何得於寂靜。

 

『耽著思惟』就是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他的心怎麼定得下來呢?怎麼能靜得下來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亂的、是放逸的。

 

永離於正觀。

 

諸佛如來的正觀,『正觀』就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遠得不到啊!我們修行天天希望能夠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呢?現在知道了,不能證得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差錯出在那裡?佛在這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現代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修定。無論什麼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變,這種心理對於修道是很大的妨礙,這不是『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學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薩六度裡面「忍辱波羅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諠雜無儀檢。

 

『儀』是威儀,『檢』是謹慎、檢點。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愛佛。及愛於聖眾。棄捨離欲法。耽著非法言。

 

到這裡是一段。『不愛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不愛正覺啊!不愛正覺就是天天迷惑顛倒。『不愛聖眾』,聖眾就是指的清淨。三寶裡面僧寶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不愛清淨。聖眾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愛六和。『棄捨離欲法』,『法』是正。所以這三句——覺、淨、正——是三寶。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歸依三寶,今天所作所為違背了三寶。

 

為什麼會違背了三寶呢?

 

貪著世間的言論,喜歡世話。可見得這個過失實在是很嚴重。

 

我常捨千身。支分及頭目。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這四句是說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作個榜樣,捨身求法,人家對法這樣重視。《涅槃經》上說,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為求半偈而捨全身。我想這個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夠道得。因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釋天看到了,就故意變成一個羅剎來告訴他兩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後頭他就不說了。這個求法的人聽到這兩句話,歡喜得不得了,就問他:「下面呢?」

 

他說:「下面我沒力氣,我說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

 

「我肚子餓了,沒東西吃。」

 

他說:「你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啊!」

 

菩薩就發心:「那我捨身,我這個身給你吃,請你把底下兩句說出來可不可以呢?」為法捨身。

 

這個羅剎看到他這麼樣的誠心,後面兩句說出來之後,他真的捨命來供養他。後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是他示現帝釋天身,對他恭敬、禮拜、供養。

 

這個事情佛在因地裡面為求佛法,不惜身命;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那想一想我們聞法,有沒有他這樣的熱誠呢?稍稍有一點障礙都不想了,這聞法的意願就打掉了。想想佛給我們作的是什麼榜樣?

 

是諸非法人。少聞便厭捨。

 

得少為足。聽一點點佛法,他就滿足了,不求多聞。

 

我們聽了經上這樣說,有很多年歲大的人,記憶力也不好,聽到就很難過啊!沒有能力多聞啊!

 

要不要多聞呢?

 

不須要了。

 

這事情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要多聞,發願弘法利生的人,當然要多聞,你不多聞,你怎麼能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年歲大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那就行了,這非常正確。所以現在不必浪費時間,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

 

我昔作國王。為求四句偈。妻子及財寶。悉皆能施與。

 

這一首偈也是世尊敘說因地一段公案。

 

在《賢愚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佛在因地作國王的時候,也是為聞一首偈——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無因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為聞這一首偈,捨妻子財寶。這一些都是說明佛法之可貴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聽懂了,真的體會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間任何財寶可以能夠比較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較量功德,財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

句偈。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開悟、能令你了脫生死、能令你契入如來的境界,這是世間再多的財寶都沒有辦法達到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佛法寶貴啊!他能夠為法捨身。

 

何有於智者。而不勤聽法。

 

那有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於聽法啊!不能勤於聽法,喜歡到處去遊玩的人,愚癡啊!沒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對於聞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爭,不敢讓寶貴的光陰空過了。

 

我嘗捨一切。非法之戲論。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佛這四句是勸我們,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曾經,『嘗』是曾經,『捨一切』,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啊!

 

『非法之戲論』也捨了。

 

目的在那裡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裡頭輪迴,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麼時候能脫離呢!我們從來未曾覺悟。佛在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覺悟了。覺悟了,他就能捨,他肯捨這才能成就啊!

 

汝等應欣樂。志求微妙法。

 

我們要學佛啊!應該歡喜、愛好,志求微妙無上的佛法。這個微妙法在本經裡面末後指歸淨土啊!所以這個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實際上是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只有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三界輪迴。

 

若樂於解脫。

 

『樂』這個字念破音字,念耀音,就是愛好的意思。你要是愛好解脫。

 

最勝功德者。

 

『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功德。這兩句通指大乘佛法,別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無比殊勝,你要是真的喜歡、真的明瞭。

 

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脫了。這個『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煩惱繫縛。『脫』,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真正覺悟的人,應當世間這些事業要放下了。所謂『世間事業』,是搞六道輪迴的事業。

 

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是舉個例子。

 

世間人忙什麼?

 

忙衣食。衣食並不是殊勝的利益(勝利),所以衣食這個事情,足就夠了。

 

特別是在臺灣,真正覺悟,那在臺灣是真有大福報。

 

為什麼呢?

 

衣食容易,不難求啊!不要跟人家競爭啊!每一天吃得飽、穿得暖,這個條件在臺灣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講經,坐一部計程車,那司機給我訴苦:「賺錢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問他:「你何必要賺那麼多錢呢?難道你沒飯吃嗎?難道你沒衣服穿嗎?一件衣服穿個十年、八年都穿不壞啊!」

 

他聽聽:「也有道理。」

 

如果安於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工作五天就夠吃一個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說這個多自在呢!

 

為什麼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賽啊!人家今天穿著時髦衣服,明天不買一件覺得趕不上時代了,這個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臺灣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在外國很多其他地區不行,那個真是辛苦啊!一個月不做工,一個月就沒飯吃了,在臺灣不會的,做一個月的工,要省吃儉用的話,也許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說衣食不是殊勝的利益。『亦不證涅槃』。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證涅槃』是法,證涅槃這個念頭我們也捨棄、也不求,何況這些衣食呢!那『衣食無勝利』,就是何況非法。

 

當稱嘆最勝。

 

應當稱歎最為殊勝的。

 

最殊勝的是什麼?

 

是大乘佛法。

 

金剛般若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說「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這就是說明萬法皆空啊!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就是因果不空。這是我們把全經簡簡單單做了一個總結論,這就是最勝。如果回歸到念佛法門,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最勝,是諸佛如來之所稱讚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間法,世間要捨掉啊!要捨得乾乾淨淨。

 

善來諸比丘。應敷座令坐。互說諸法要。

 

『善來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眾同學。我們常常有緣聚會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講世話,應當互說諸法要,交換修學的心得。討論佛在經論裡面重要的開示,對我們修學有關係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討論這些就對了。『法要』是法裡頭最精要的,像《金剛經》上兩句一偈,這是最重要的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重要啊!在淨宗法門裡面,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重要啊!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一句名號果然老實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夠成功。星期天,我們這兒念佛會,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說諸法要啊!你們每個人沒有雜心,沒有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互說諸法要,這真幹啊!

 

人身甚難得。隨分行白法。讀誦及禪定。汝應如是問。

 

尋師、訪友、問道,問一些什麼呢?

 

一定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說者」就是白法。這一句意思是教導我們「如說修行」,常常讀誦大乘經典。『禪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讀了以後要真幹啊!『禪定』是表真幹。『汝應如是問』,這個問是正確的,是佛所讚歎的。

 

如來入涅槃。遺法當滅壞。比丘多放逸。樂眾棄閑靜。為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

 

這六句是說末法時期,學佛的現象。現在離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我們現前這個狀況,佛說的一點沒錯啊!第一句是講佛滅度之後,佛法逐漸逐漸的變質了,佛法也會滅壞。在末法這個時代,『比丘多放逸』,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誡了,喜歡大眾在一起聚會。『樂眾』就是喜歡大眾在一塊聚會,不喜歡閑靜。悠閑清淨他不喜歡,為了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這一首偈,的的確確把我門現在學佛的狀況都說出來了。

 

愚人於夢中。驚怖而漂溺。自知多毀犯。當墮三惡道。

 

『愚』是愚癡,沒有智慧,迷惑顛倒。『夢中』就是形容現在的生活,這人生如夢。『夢』的意思,你在生活裡面沒有覺悟,不清醒,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有恐怖,不能離開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暫的覺悟了,就發現自己多毀犯,世尊的教誨、教誡,我們沒有遵從,不但犯戒而且毀戒,這還得了嗎!下面這一句是說果報,當墮三惡道。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沒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覺得恐怖,那麼怎麼辦?後面佛教給我們:

 

應生歡喜心。獨處於閑寂。若在阿蘭若。志求無上道。

 

這是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對於過去迷惑造作種種惡業,不要常常去想。

 

許多同修常常來告訴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從前造的惡業,驚心動魄,連佛號都念不下去,問我怎麼辦?

 

怎麼辦呢?

 

佛在此地講,不要想了,過去的就過去了;從今天起歡歡喜喜的想佛、念佛,你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業障才能消除啊!

 

諸位必須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還怕惡業造的不夠多啊!

 

造業是心、口、意,你雖然身、口沒有造,你那個念頭想一遍等於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麼樣消業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終止了,止住了,從今而後想佛,想佛在經上種種的教誨,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樣才能夠消業障。這樣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遠離一切憂怖、妄想,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聞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歡喜心。

 

『獨處於閑寂』,要把心靜下來、定下來。『若在阿蘭若』,『阿蘭若』是居住環境非常幽靜。環境清淨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志求無上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道。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樣消業障,怎樣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確定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下手之處還是佛教導我們的。

 

不應見人過。

 

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方法,是最重耍的方法——不求他過。不應見人過啊!

 

自謂最尊勝。

 

看到別人都有過失,自己自尊自大,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決定見不到別人過失。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這是放逸之本,我們要戒除的。

 

莫輕下劣人。彼於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對於下劣的人不要輕慢他,乃至於畜生,都不可以輕慢牠。你看牠這一生是畜生,說不定牠畜生的業報報滿了,來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打滾。這個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許那個人一轉生,他的成就超過我們。『彼於遺法中』,『遺法』就是佛的遺教;很可能他漸次而解脫,他修行證果了。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這是又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不應見人過?

 

這有道理的。

 

《戒經》裡常說,破戒佛有辦法救他,破見佛就沒法子救了。

 

這個人雖破戒,但他沒破見。

 

為什麼呢?

 

深信於三寶,他就有救啊!

 

最明顯的例子,《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宋朝的瑩珂法師,那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瑩珂在世破戒,造作許多的惡業,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寶,他還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將來必定墮阿鼻地徹,想到這個事情,他害怕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救他?

 

這同參道友也很難得,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這個心動了,真的他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那個心真誠、懇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

 

瑩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業障太重,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又犯罪了、又犯過了,那十年我還不曉得造多少的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了:「三天以後來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沒往生呢?

 

我們口裡頭想快一點往生,心裡面對這個世界貪戀,捨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講的話都是假話,不是真話,他也不來;你是真的,佛就來了。

 

你講的不是真話,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輩子,佛也沒念來,人家念三天佛就念來了,什麼原因?

 

真幹!

 

我們這個地方如果標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會有一個人來啊!

 

這還得了,七天就要死了,這誰敢來啊!

 

這是說出他的戒破了,他見沒有破,正知正見,他不是邪知邪見。這個正見就是解脫因,他能夠得救、他能夠往生,不但能夠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闍世王,就是《觀無量壽經》那個殺父親、害母親的,這是跟提婆達多合起來破壞僧團的,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地獄,他在臨終的時候他才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這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因此,我們才曉得往生淨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一種是臨終懺悔,品位高下,看他懺悔的力量。阿闍世王那是真心懺悔,所以品位提得那麼高。這就是我們不可以輕慢這一些造作惡業的人,『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勿驚於放逸。餘習法應爾。是故不須說。

 

佛在這一首偈上,非常通達於人情。從人情上說,我們也不應該輕慢;為什麼呢?

 

這個貪、瞋、癡的煩惱,要想斷太難太難了。懈怠、懶惰、放逸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餘習法應爾』,看到這個現象,知道當然應該是這個現象嘛!

 

所以看到這些過失。

 

唉!不必要說了,無始的煩惱啊!他又不是聖人,又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怎麼可能沒有煩惱呢?

 

所以見到有這過失,也不須要說;回過頭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

 

看自己很難啊!看別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個覺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別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知道自己有這個過失,希望別人怎樣改過,他就自己認真去改過,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善修啊!會修行啊!

 

若清淨比丘。伺他人過失。是最非真實。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個真正清淨的比丘,還會去找別人的麻煩,去求別人的過失,佛說了,他不是真的清淨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裝模作樣的。

 

如理修行者。當須自觀察。

 

真正是一個修行的人,常常觀察自己,不要去看別人。

 

求道諸比丘。捨離惡言論。常以歡喜心。獨處於閑靜。

 

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樣子。真是一個修行人,一定是言語少,而且言語柔和清淨,喜歡安靜。這常說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啊!這是真正修道人啊!這個地方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頌前面長行所說的大意。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段落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憒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

 

彌勒菩薩聽佛宣說,很感慨的說:貪愛喜歡憒鬧有這麼多的過失。

 

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

 

這話是勉勵我們的。他說那有菩薩求善法的,聽佛講喜愛憒鬧有這麼多過失,他還不捨棄啊!他還不去找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來修學呢?

 

5、初業菩薩當觀世話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下面是世話,過失也有二十種。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菩薩請法的言詞裡面不難懂。『決定之義』恐怕同修們有疑惑。『菩薩應住決定之義』,這個『決定之義』就是真實的事理;《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我們現在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應當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夠這樣修學,他就不會生煩惱了。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