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佛學入門5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01/06/2016 07:1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十八)方便五乘佛法

 

一、契機施度

 

佛陀教典,稱為契經,不但要上契如來之理,而且要下契眾生之機。古德云:說法不契機,等於閑言語。故契機與否,尤為要緊。

 

眾生根機,由宿生栽培之淺深不同,致今生修學之利鈍乃異。其鈍根者,心思昏昧,有聞亦多不解;且眼光淺近,只圖當前利害;故惟可為說「世間法」,先作方便接引;若與上等法,將無法接受,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其利根者,心思敏捷,或聞一以知十;且眼光遠大,兼顧過去未來因果,則須為說「出世間法」,直令究竟度脫;若與下等法,則必不滿其意,所謂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如是應病與藥,契機施度,故或種(令種善根)或熟(令善根成熟)或脫(令究竟解脫),一一皆無空過者也。

 

二、世間法—人、天二乘

 

世間法,包括人天二乘。即對鈍根中之鈍根者,為說人乘;對鈍利根者,為說天乘。乘者,本是運載之具,如舟車等,今喻指一切佛法,佛法能運載凡夫到聖地,故亦名乘。

 

人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學之低班,只講究最基礎做人之條件。因彼但知求現世之福報,如長壽富貴康寧等,故即為說做人道理,教以受持「五戒」,站住人格,將來可保不失人身。

 

天乘者,譬如校制中幼學之高班,兼論升天之方法。因彼希圖勝妙天福,如自然衣食,珍寶宮殿等,故即為說升天道理,教以實行「十善」,並世間禪定(四禪八定),將來遂可依其行善禪定之淺深,而趨升高下諸天。

 

須知:在三藏教典中,凡說持戒布施禪定(四禪八定)之法,即為人天乘攝,此乃佛陀權為鈍根者,免墮三途而設,故不出三界,非真正解脫。甚至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雖長達八萬大劫,命終仍復輪迴。故永嘉大師證道歌云:「著相布施升天福,譬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故此只是生滅世間之偷安小果,不可誤為究竟法門。

 

三、出世間法—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出世間法,則指超出三界、永離生死之究竟學問。此又分三:1、聲聞乘;2、緣覺乘;3、菩薩乘。即對小乘根性者,說聲聞乘,對中乘根性者,說緣覺乘,對大乘根性者,說菩薩乘。

 

1、聲聞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學;因聞佛之聲教,明瞭苦空無常的道理,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而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乘。見思惑者,三界內生死根本,分見惑與思惑(見目錄二十一之六根本煩惱)。阿羅漢者,聲聞乘之極果,含有三義:(1)殺賊義,破身口諸惡,殺盡見思煩惱賊;(2)應供義,斷惑道高,堪受人天供養;(3)無生義,永入涅槃,不復分段生死。須知聲聞之人,但期出苦,為自了漢,無化他志, 故為小乘。

 

2、緣覺乘者,譬如校制之中學;此人根性稍利,稟佛「十二因緣」教法,修道覺悟,斷見思惑,更侵習氣,而證辟支佛果,故曰緣覺乘。辟支佛,即譯曰緣覺,已如上所說;又曰獨覺,以生無佛之世,無從聞法,因宿世修學力故,觀飛花落葉,而獨自悟道者,故稱獨覺。習氣者,謂煩惱之習慣氣分,如器中臭物,物雖除而臭氣尚在。故涅槃經云:「聲聞緣覺有煩惱習氣,謂我衣、我缽」,此即見惑之習氣;而大智度論中所引「舍利弗之瞋、畢陵伽之慢、難陀之貪」,則是思惑之習氣。須知,緣覺之人,雖不益物,猶能導利部屬,故為中乘。

 

3、菩薩乘者,譬如校制之大學;此人根性大利,從初發心,即具廣大誓願,修行「六度萬行」,普度眾生,經三大阿僧祇劫,證成佛果,故為大乘。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譯名覺有情,以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也。

 

當知,佛法名有五乘,或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或二乘(大乘、小乘),皆是佛陀方便施設,其實但一佛乘耳,故法華經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成佛;然以根性不等,不得已曲為說二說三為五,而無非作究竟成佛之梯航。所以釋尊四十五年說法,其中番番調停,次次陶鑄,待到法華會上,眾生機熟,即為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然後一一法皆成佛法。吾人研習佛學,固當洞悉佛陀之真實用意,亦須明白佛陀之方便辦法。下面乃依五乘次第,分別詳述其修行法門。

 

(十九)人天二乘和五戒十善

 

五乘佛法中,人天二乘雖屬世法,卻為一切出世佛法的基礎;譬如今日幼教,固未正式入學,已為所有大中小學教育的根本,故先為說「五戒」人乘佛法和「十善」天乘佛法。

 

 

 

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十善業道──

 

┌身三善業戒

┼口四善業戒

└意三善業戒

┌不殺生—不殺害物命。

┼不偷盜—不偷盜財物。

└不邪淫—不淫欲亂倫。

┌不妄語—不欺騙誑說。

├不兩舌—不搬弄是非。

├不惡口—不咒詛惡言。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不貪—不貪愛五欲。

┼不瞋—不瞋恚無忍。

└不癡—不愚癡無明。

 

五戒及十善業道—人天乘正法

 

佛教分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於大乘直達佛乘為基礎。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階。因此佛法流通於世間,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首為五戒,謂之人乘正法,能受持五戒的,可保人身不失(不墮惡道輪迴)。再由五戒擴大,即十善業道,謂之天乘,能修十善到達上品的,來生可享受天福。

 

所謂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攝縮,其內容的意思,無多大差別。只是五戒側重在身的修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動念而已。因此可以說,開五戒第四的不妄語為: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的四戒;開第五不飲酒戒為:不貪、不瞋、不癡。五戒展開來就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便是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道。現在將十善業道略述於下:

 

一、不殺生而慈心於仁—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於仁愛,而憐愍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於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二、不偷盜而義利節用—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於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即利人為利己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貞良守禮—即依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四、不妄語而誠實無欺—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五、不兩舌而無爭是非—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苟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六、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七、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於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八、不慳貪而慈心捨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捨施,經云:「能捨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佛教乃勸人慈心捨施,以對治慳貪。

 

九、不瞋恚而慈忍積福—瞋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瞋恚之火一發,動怒於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到乾淨。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瞋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中國山東地方,從前出了一位張公,百忍成金,以忍獲福。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瞋恚過患,是名不瞋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十、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瞭,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多聞正理(佛法),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為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為口四善業。不慳貪,不瞋恚,不愚癡,是為意三善業。意即是心,因此心有無明煩惱存在,故稱為意。

 

阿難陀曾問釋尊,身、口、意三業,何者為重?佛回答:「意業為首,次口業,再次為身業。」因為意業清淨,身口舉動言說,便能端正,所作所為都會向善的。阿含經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由此可知淨意正心,是最重要的。

 

佛說人生造業的原動力,乃出於各人的心識。故各人皆可從自己的內心去改造。身語意是「業」的發動處,要使身語意時時存善去惡,即能造成善業,自利利人。反之,身語意存惡作惡,則可造出十惡業來,必危害人群社會,受治之以法。是人生的造業,乃自作自受,亦即佛教的業力因果定律。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話是說依止佛陀的真理,修習智德,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學佛的真義。人天乘正法,便是健全人格,使人達到完美品德的教法,人人奉行五戒十善業道,一方面制止外在的惡行,一方面淨化內心的善行,以達到建立人間淨土,才是現實人生佛教之目的,也才是適合時代需要的佛教。

 

【註】

 

1、百忍成金—山東張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忍過了九十九次以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與自己做一夜夫妻。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什麼侮辱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裏不住的說:「看得破,跳得過」。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故說張公百忍成金。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他忍辱的德行。

 

2、十善業與十惡業,各分三品,按其品級上下而成輪迴六道:即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中品為人,下品成修羅。行上品十惡者入地獄,中品為餓鬼,下品成畜生。故六道眾生,皆由吾人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吾人舉心動念,時刻應謹慎三業,勿令造惡,而勤修善行。

 

3、五欲:即財、色、名、食、睡之五欲,起於貪求之心,名為貪欲。但欲有法欲、世欲之別,法欲是追求佛法的真理,世欲是樂著世間的五欲,身為佛教徒的,寧可有法欲,不可貪世欲。

 

(二十)略述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又名八戒齋。十善戒經說:「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齋是適應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隨分隨力,學習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門。八關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殺生戒—戒經所載: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飛蠕動,微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殺害。殺害的方法,有自己親自拿刀、槍等殺器,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殺害,又有看到他人去傷害物命,內心生起歡喜的,都是違犯殺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殺害眾生的惡行,名為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銀貴重物品,下至一針一草,不可不與而取,不論是佛教寺院的三寶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無理的強奪,或偷竊,或詐取等等,都是犯偷盜戒。能遠離偷盜的過患,不偷竊強奪,名為不偷盜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與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經云:「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為不淫戒。

 

四、不妄語戒—即禁止說謊話,攝口四善業戒。

 

五、不飲酒戒—即禁止飲酒。因酒醉時,神志昏昧,會做出殺盜淫妄等糊塗的事。

 

六、不塗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華麗服裝,不觀玩歌舞伎樂—即面上不塗脂粉,不將香水塗身,也不可帶花環金飾之類,應穿純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觀歌舞伎樂(包括電視歌舞節目),或到娛樂場所去。

 

七、不睡臥高大床褥—不可睡臥高而寬大華麗的床鋪。

 

八、不非時食戒—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可吃飯,即過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項是屬於戒法,第八項是屬於齋法,故總名八戒齋。這八戒齋,是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