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佛教輪回說
達照法師
28/09/2016 06:3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迴圈不已,故名輪回。《心地觀經》說: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說:貪欲、嗔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回三有。T3644b)《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也說:眾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T3295a)《法華經》亦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輪回在三有和五趣的眾生,都是被貪嗔癡等生死因緣所困縛,絲毫不得自在。所以,解脫輪回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質實而言,輪回的本意即是不穩定,生活在不穩定的時空當中,世界的美醜和情緒的苦樂,都難以預測,難以把握,難以穩定,難以自如。

   從時空的現象來說,每一種生命的現象都具有明顯的不穩定因素。時空維度的差別,而導致了對世界觀感的不同。而且各種不同的世界觀感,可以在生死之際,進行彼此轉換,此即生命現象的輪回。

   從我們內心的情緒而言,每一個眾生的情緒也都是極不穩定的。內心世界的苦樂紛陳,而影響了生活態度和生命品味的差別。並且這些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品味,也是可以通過觀摩、訓練而改變的,在起心動念之際,彼此就能互相轉換,這就是現實情緒的輪回。

   凡夫具有強烈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是輪回生死的眾生。聖人們解放了這種不穩定,因此是超越生死輪回的覺者。

一、生命現象的輪回

  對於我們處在分段生死之中的人來說,三世輪回的道理,是很難明白的。但對生命現象的千差萬別,卻是可以肯定的。通過現代的科研調查,西方國家許許多多的死亡經驗報告前生記憶事例,已經論證了輪回的真實性。

   站在現實的的角度來看,如果現實這一切可以算作是真的存在,那麼,三世輪回也應該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樣的存在。生命如同一條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這條河彎彎曲曲,一期生命就如所見到的眼前拐彎的一段河面風光而已,我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去向何處,但它必有來去。在河流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東西,這些東西就一定會伴隨著河流往下游移動,常人所見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為常人的生命之河是受了嚴重的污染,如果清理了生命之河中的種種煩惱污染,便會明白生命中哪些是現在投下去的東西,哪些是過去就投下去的。所以說:菩薩怕因,凡夫怕果。從這點上講,學佛修行就是一項生命的環保工作。臨終關懷也是一項使生命更加莊嚴的綠色行動。

   所以,相信三世輪回和因果迴圈,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一種規律。因為生命的內涵要遠遠豐富於生命的表面形式:表面短暫的,內在卻是永恆的;表面錯亂無序的,內在卻是規矩寧靜的。這些都能夠在現實的生命中深深地感受到。

   對於輪回的現象,在各種經典中有詳細的描述,如《法句經》之〈生死品〉中說: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複受身,如輪轉著地。《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觀佛三昧經》卷六說: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說:迴圈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說: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輪回的主體是神識,輪回的動力是諸欲因緣,輪回的處所是三界六道,輪回的形式是捨身受身,輪回的原因是罪障深重,輪回的結果是受諸苦毒。如此段段分離的生死狀況,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分段生死。在神識受業力所驅動的情況下,生命長河中的不穩定情景也就顯得那麼必然,那麼實際。

   輪回的主體就是神識,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靈魂(但不完全相同),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複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增一阿含經》卷七說: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藥師經》說:彼自身臥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卷八說: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解脫輪回之後,神識就被淨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恆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我所,沒有主宰。

   從輪回的環境來說,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從輪回的自身形狀來說,就是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這是三類六種有情的生命現象,各道眾生在時空維度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吉凶禍福、智慧賢愚上,也是各不相同。如同電視具有六個頻道一樣,三惡道純粹是悲劇的內容,三善道就是喜劇的畫面,其背後的導演則只有一個,那就是輪回的主體——神識。輪回的其它因素,似乎都只是各種演員、場景和道具。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輪回中扮演一個喜劇的角色,當然也可以扮演一個悲劇的角色。同時,根據導演的需求和場景的情況,隨時可以改變悲劇和喜劇的角色,這就是生命現象的輪回。

   那麼,在輪回中的我們,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是極不自由,也不能真正獲得永恆的安定。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需要獲得喜劇的三善道,而不應去那悲劇的三惡道。因為在善道裡面,我們就有機會突破輪回的束縛了。所以佛教臨終關懷的起碼要求,就是在臨終者行將選擇善道和惡道的時候,我們能夠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能夠以歡喜的心情去轉世(換頻道),從而使之有機會再進一步努力,解脫生死之苦。當然,根本目的就是,在臨終或者中陰的時候,能夠引導臨終者的神識擺脫輪回的束縛,從而獲得徹底的解脫。

二、現實情緒的輪回

  除了生命現象的輪回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實情緒上的輪回。佛法講一切唯心造,就是說明了一切外在環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人內心世界的一種投射,特別強調了我們作為生命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生活的環境和生命的表現形式,都是隨著我們內心世界的美醜好壞來展現的。也就是說,六道輪回的各種情形和性質,實際上都存在於我們的情緒之中。

   據說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曾經問志公禪師,如果有天堂地獄,能否帶他去親自一看。志公說可以。當時禪師就對著梁武帝破口大駡,惹得梁武帝怒火中燒,拔劍就想刺殺志公禪師。禪師一看,趕緊躲到柱子的後面,大聲叫道:這就是地獄。梁武帝猛然發現自己上當了,這才立即表示慚愧,並向志公禪師道歉。禪師就從柱子後面出來,大聲笑道:這就是天堂。梁武帝對此表示非常滿意。

   這是一種推因知果的解答方式。六道輪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惡念,殺盜淫等十惡是三惡道的因,不殺不盜不邪淫等十善就是三善道的因。只要具有這些善與惡的心念,就會在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因緣和合,而得到相應的結果。因此,現前一念心的善和惡,就已經決定了當時體現的生命素質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念和情緒,就是如此的不穩定和迴圈不已,此即現實情緒的輪回。

   如果從依果尋因的角度來看,那麼生命現象的輪回就是現實情緒輪回的外在表現。情緒的輪回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情緒不穩定,而這種不穩定的情景,也直接相對應於六道的性質。亦即在情緒上可以分為六大類。對應情況是:(嗔恨)無奈——地獄、(貪欲)不滿——餓鬼、(愚癡)無知——畜生、(五戒)正義——人道、(刺激)挑戰——阿修羅、(十善)純善——天道。

   每個人都有這六類根本的情緒,而且都沒有超出這些情緒,不停的在重複著這些善良或者錯誤,這就是輪回的意思。當一個人的情緒經常處於無奈、不滿、無知時,他所體現的現實生命就是痛苦的、黑暗的;而當一個人的情緒時常處在正義、挑戰、純善時,他的現實生命也就充滿了光明和喜悅。這是必然之理,也是因果緣起的立足點。

   在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中,無明、愛、取三煩惱,就是輪回的動力,即是現實輪回的主要情緒,即所謂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因此,對於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就能體現出生命層次的提高。這也是佛教臨終關懷之所以要特別對於老、病、死者進行引導的悲心所在。希望憑藉這種關懷,能夠使親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都能夠獲得更加完美自由的生命。因為,輪回的束縛,是完全可以超越的。

三、超越輪回的束縛

  既然輪回就是生命現象和情緒迴圈不已的不穩定性,具有無盡的局限和束縛,那麼,消除這種不穩定和解脫這些束縛,也就成為改善生命的終極目標了。所以,解脫生死輪回,就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義趣所在。

   六道輪回之所以能夠超越,是因為輪回的束縛乃是虛妄不實的幻象。六道都是由於凡夫眾生的虛妄分別而導致的,輪回的本身並沒有一個永恆真實的自我。輪回主體的神識就是我執的體現,這是生命中最大的一個誤會!一切都是以為中心,圍繞這個被誤會的,而造作了各種善惡好壞的事業,隨著這些善惡事業的力量,推動這個虛妄自我的主體——神識而上下迴圈,苦樂紛陳,輪回不已。

   那麼,只要能夠解除生命中的這種誤會,消除由於誤會而產生的我執,解散以為中心的一切行為,釋放這個束縛的各種善惡力量,淨化生命中的負面因素,使生命呈現原始的本來面目,就能夠超越以為軸心的苦輪,從此徹底解脫生死輪回。

   超越輪回束縛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無非是禪定智慧。修習禪定就可以消除不穩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漸臻至穩定安詳;修習智慧則可以解脫煩惱痛苦的束縛,從而達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灑脫境界,還我生命的真實。在定、慧都到了圓滿極致的時候,寧靜和光明的佛性,就完全顯露出來。此時,我們才算真正有了永恆的皈依。

   所以,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以超越輪回的束縛為目的,以適當的方法,使臨終者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消除對自我的疑慮和誤會。使其在生死危難的關鍵時刻,得以醒悟,回歸自由的生命樂園——淨土。

   誤會消除了,誤會引起的六道輪回也終止了;生命覺醒了,覺醒之後的身心世界也沒有障礙了。正如永嘉大師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在知道眾生輪回六道,苦不堪言,確實是一件世間最根本的大事之後,那就應該妥善地解決這樁大事,使人生充滿覺悟的激情和超越的智慧,覺悟乃人生之真諦。只有通過對生命的究竟覺醒,才能夠免除夢幻顛倒的生死之苦,才能夠於大千世界之中來去自如。因此,以覺為本也就成為佛教人生觀的核心內容和生命價值取向之標的了。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