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28/10/2016 06:2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第十八章  多聞方許叩禪關

 

《宗鏡錄》四十三卷引用了許多佛經原文,重點在說明佛學修持不一定看經,道在自心。但反而言之,看經卻又非常重要,不要認為明白道理便可以不研究經典,那是很大的錯誤,他已經說過理由。

 

禪解相應

 

如《華嚴經》云: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平常我們敲木魚念經,或自己看《華嚴經》,這些文字一看都懂,實際上都沒有懂。現在是白話文時代,在過去古文時代,這種古文非常美,文字曉暢,曉是明白,暢是痛快。因為翻譯得太好、太明白了,反而容易看了過去。根據這許多的經驗瞭解,文字越好,使讀者越不能深入,就像現在的教育,有各種視聽教材輔助,一般年輕人看了好像都懂了,實則越來越不懂,學問貧乏,只有知識。譬如這段經文,我們一讀過去了,實際上有好幾個層次。第一,他首先提出,《華嚴經》說,要想度一切眾生使他們成佛悟道,第一個條件:「不離無障礙解脫智」。

 

譬如禪宗講悟道,第一步悟道就是無障礙解脫智,要一切無障礙。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坐起來有無障礙呢?兩個腿子酸的麻的腿子障也;身體感覺忘不掉,身子障也;妄念斷不了,煩惱之障也……處處是障礙。那麼,你懂得空的道理嗎?理論上都懂得,真解脫無障礙做不到。例如他首先叫我們忘身,忘掉這個身體,無身見,還不要說無我見,這裏頭有層次的,身體的感覺統統空掉都沒有做到,即使身體的障礙完全空了,你還有一個空的境界,就是還有我在。以禪宗來說,初步破參就要達到這個程度,見到空性,換句話說,初步悟道就應該達到無障礙解脫智,大家仔細研究,誰能做到?

 

這個修證層次是反過來述說的。第一句講「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至於無障礙解脫智如何來呢?「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又進一步了。勉強下個註解,無障礙解脫智是見到空的一面,真的空了,不是說有許多事看開、算了,那是理論上、意念上勉強空掉,那個靠不住,還是有障礙,屬凡夫的空。如何達到無障礙?離不開一切法如實覺。什麼叫一切法?理論上都認為見到空應該是把身體、四大,一切丟掉,一切物理世界障礙、心理障礙沒有了才算達到空。其實,進一步,不然。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實,本來如此,用不著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實覺,要悟到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是見空性,見空性根據何來?「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亦即妙有,就是現在的境界、現有的世間,就在這個有當中自然是空的。

 

那麼第三步,一切法如實覺怎麼到達呢?一切法如實,都實在,不需要離開。這個東西必須靠「無行無生行慧光」,既不是智,又不是覺,是慧光,是什麼功夫呢?這是功夫境界了!實際修養到,不需要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無行,無生是一切念頭生而不生,雖在生生不已中,當下無生。要有這個智慧的瞭解,這個智慧的瞭解不是智,也不是覺,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這是第三步。

 

再進一步,無行無生行的慧光怎麼來的?要打坐做功夫——不離禪定,不是普通的禪定,是不離禪善巧決定的觀察智。譬如禪宗叫大家參話頭、天臺宗修止觀、聽呼吸……,為什麼大家搞了半天沒有成功?功夫與智慧配合不起來,理論與事實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於應用,即使如普通說做人,仁義道德是絕對的原則,仁義道德用之不當則害人害已,善性還要曉得善巧,可哥善巧之重要。功夫理論那麼多,真一考試,理論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可見智慧沒有善巧。把經典理論用之於修證功夫上更不成了!為什麼無此本事?智慧沒有善巧運用。比如參話頭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觀想也好,你不會善巧運用,夜裏聽呼吸聽久了睡不著覺,睡不著不是壞事,因為你氣充滿了!如果要睡覺,趕緊換方法,這是方法問題,要善巧運用。

 

許多同學跟我說:「老師,這樣實在不行,我們在老師這裏聽的太多,這樣那樣,不曉得哪樣好?」我只好說:「你笨蛋,我辦了一桌菜端上來,你胃口不好少吃兩樣菜喝碗湯算了嘛!能夠吃就多吃,還有什麼辦不了的?怎麼辦?我說涼『拌』!那有什麼不好辦!」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萬四千法門,千萬不要弄成死法,都是善巧,有些用在這裏對,有些用在那裏對。比如吃飯,飯好不好吃?吃多了出毛病。你說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師端來我就吃,我看會吃又端上來,非把你肚子撐破,吃不下不吃嘛!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要達到這個境界要不離禪的善巧,善巧什麼?決定性的能夠觀察。這個觀察是經典上的名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參啊!要觀察,但是有許多人學佛聽經看經,哪里有經都去聽,結果聽不聽?都不聽,他沒有觀察研究,因此聽完了講些什麼?「嘿嘿,不知道!」我們這裏也經常有,昨天講什麼?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聽而不聽,見而不見?「老師講的好喲!」但你問他看到哪一行,還要我找一下,都是這樣,沒有觀察智。沒有觀察智一切都白學的。

 

多聞方許叩禪關

 

好了,禪善巧決定觀察智怎麼來的呢?「不離善巧多聞」,要學問淵博。多聞就是要淵博,眼睛多看經典,耳朵多去聽,然後把聽的理論吃進去,融會貫通,研究一下,這個對我有沒有用?或者我現在是不是這樣?要對證。所以,永明壽禪師引用這一段《華嚴經》引用得非常好。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覺得自己看了經書,不要說看佛經,看平常書籍也一樣,每一個字、每個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麼深入,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觀察,就比較容易瞭解書中的問題。結果看書的人一晃就過去,沒有深入,以為自己看懂,其實沒有懂,像永明壽禪師引用的這段經文,你把它反轉過來看就瞭解了,學佛第一先從理論下手,理論即多聞,然後從多聞求證、修定,在修定中,把理論與事實配合來觀察,然後再發展智慧自性的光明,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脫的般若智慧。因此,經典怎麼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結論: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

 

這是永明壽禪師的文章,我們剛才用現代話一打散重新組合而瞭解其意。在宋代當時,因風氣不同,文章理路與我們寫作的方法稍稍不同,同時那個時代觀察事物的思想習慣也與我們現在不同,當時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兩者在方式、形態上的不同。西方哲學靠思辯、邏輯的分析、推理而認識一個東西;中國哲學討厭得很,靠文學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大概,就是那個樣子,東邊起火,恐怕那邊也冒煙吧!想著想著煙就來了。而西方思想方法:東邊起火,那邊冒不冒煙再去求證,兩者不同,各有理由。

 

「因聞顯心」,修道的人求明心見性,必須先通教理,多聞淵博,才能顯出明心見性之相是什麼。

 

「能辯決定觀察之禪」,教理研究清楚才能辨別自己用功的情形:為什麼今天用功腿子麻?容易昏沉?昨天打坐好一點什麼理由?都有個理由的!大家不從這裏觀察,光問老師。你要自己觀察好了再來跟我研究,那還差不多!結果我們這些人學禪不合邏輯,也懶得用腦筋,沒有觀察智。昨天為什麼不好?昨天氣候不好?你在哪里坐?吃了些什麼東西?睡了多少時間?有沒有感冒?都是問題,不去研究,因為一研究,他馬上有個觀念:這不是妄想嘛?那麼你不要妄想好了嘛,不要妄想做不到,那就要想清楚,你來問我幹什麼?你做不到難道叫我替你做啊?真沒辦法!自己不曉得用善巧決定觀察。「因聞顯心」,因此要教理通,才「能辨決定觀察之禪」。

 

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修禪定,定久生慧,不過這個定是方便說,其實本文這裏現在只講禪不講定。老實講,大家不大容易瞭解禪是什麼,為表達只好說修定,但定是什麼也不懂,只好講打坐,其實打坐不過是定與禪的一小部分,一個形態而已!這一點千萬注意,聽過後不要又忘記了,然後硬把打坐當禪、當定,那就錯了,所以特別申明這一點。他說,必須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再通達諸法如實之覺,最後「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

 

修道開始還靠多聞,亦即淵博的學問。

 

永明壽大師一再強調這本著作的重要。他說,現在幫助大家把多聞——經典修持成道的精華語句都搜編成冊,寫成這本《宗鏡錄》,有多聞才能夠成佛道,成就菩提。那麼,要想走這個路子,離開這本《宗鏡錄》,可以說,另外再無成佛之門,如果你不從這本集中許多教理的書來對證自己做功夫,不研究教理亂做功夫,「皆成魔外之法」,不是外道就是魔障,走錯誤的路子。這是他所強調的道理。講到這裏,他又要引經據典佐證其言,免遭亂舌之說。他引用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的句子。

 

《大智度論》偈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大智度論》偈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有智慧的人,比方在繪畫,作文章或教學,或研究電機等各方面有天賦的人,如果只有天才而沒有學問的培養,沒有和。「是不知實相」,永遠達不到實相般若智慧的體。這樣就等於在黑暗的房間,有眼睛卻看不見。注意!不要說學佛,我經常發現很多青年同學犯一個毛病,靠自己的聰明浮動,不肯徹徹底底沉下來研究,你叫他研究、讀經,他不幹,做不下去。既聰明又肯踏實研究,不管做什麼都成功。聰明人往往是浮的,包括我在內,我也自認是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有天才不力學,何用?等於黑暗的眼睛起不了作用。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相反的,光做學問,沒有天才智慧,永遠是個書呆子,充其量變個兩腳書櫃,頭腦裝得很多,你問哪里都懂,到達沒有?證到沒有?沒有。等於有亮光的房間中沒有眼睛,亮光白照空房間。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且如有慧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等。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這是龍樹菩薩說的,有人學問淵博,智慧敏利,聽了我說的道理,馬上瞭解接受了。又沒有智慧,又不肯努力研究學問,雖是人身,卻是牛的腦袋瓜。龍樹菩薩罵人罵得非常藝術。

 

「且如有慧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等。」有人有智慧,不肯多聞,在黑暗中雖然有眼睛但是看不見,雖有智慧的眼睛,而不能遍知萬法皆從法界緣起,皆從諸識熏習而來。注意這兩個要點,萬法是從「法界緣起,諸識熏習」而來。這八個字講起理論很繁瑣的,可以引進一堆佛學的經論。

 

舉例而言,在座許多人用功,今天境界好,昨天境界不好,或者昨天夜裏打坐睡不著今天拼命想睡,剛才說過,都是因為自己理論不清楚,又不觀察研究,盲修瞎練,不要被龍樹菩薩罵我們是人身牛,那就慘了!各種事物變化的道理何在?法界緣起,有個原因來的的,為什麼這一堂好那一堂不好?要觀察緣起。

 

譬如好多同學前幾天非常用功,我說當心白坐,這兩天會生病,為什麼?空氣中的濕度太大,平常六十二、三度最舒服,前幾天梅雨季濕度達到八十四度,不得了,像我房間擺一部除濕機,晝夜除濕,水一桶一桶倒。外在環境濕度大,而你的飲食又吃得好,粽子什麼的……毒品裝一肚子,外面濕氣一進來,再加上生活上許多事不注意,不病倒才怪呢!如果不病倒,那才叫佛法無靈,病倒是應該。你想,在這種情況下,做功夫的人,空氣要注意,飲食要注意,沒有哪一點不是法界緣起。當這許多因緣極不合適時,你怎樣去調整它,去解脫這個環境?結果我的話蠻靈,其實是佛法有靈,不是這個鼻子塞了、那個頭痛,再不然感冒,在家裏大病一場。很多原因不注意嘛!佛法不離世間法,這就是法界緣起,一切都是緣生的。

 

所以這兩天同學送來很多粽子,同學好意要老師吃,我說對不起,一口也不要,我受不了,如果吃了,算不定接著第二個緣就要吃藥,都是吃,但是何苦多麻煩受罪呢!這些是什麼道理呢?法界緣起。有些看到好吃的不吃,叫他好好保養,多穿衣服,他說不要緊,還覺得熱。第二天找老師拿藥,叫你圍一下你不圍,你看我老頭子包的好好的。這叫菩薩畏因,一切事情因一動就害怕;凡夫畏果,我們是人身牛,果不來不知道害怕。人身牛不是我講的,是龍樹菩薩說的。

 

許多人不曉得我們修行,主要是要把心意識熏習的習氣、生活的習氣整個三百六十度地轉彎,轉彎還是要大轉彎,才能把自己改過來。我們人的習氣大得很,不光是這一生習慣,有許多習慣是前生帶來的。經常看一個剛生下的男孩有女孩味道、女孩有男孩的味道,也是前生習氣帶來的,這個習氣有三世因果。學佛、修養做功夫要轉這些東西。這八個字我們這樣講比較明白一點。我不是佛學家,也沒得學問,喜歡講土話。照佛學家、學問家就不是這樣講,這麼講要打手心的,「法界緣起」,引經據典,學問是學問,同我不相干。那麼,現在把學問的理論打碎了,磨成粉,吸收後體會,也許會比較清楚。

 

所以,要遍知法界萬法緣起,是諸識熏習等等道理,要確實去瞭解,不要犯大毛病,學問是學問,行為是行為,對佛學所懂的道理與身心修養配不起來,那學問等於白費,做個學者,教教書、講講理論還可以,我們不希望做成這樣,學問要能夠用的。

 

諸佛遍送醒眼樂

 

如處大暗之中,一無所見。是以實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實相,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則何由深達實相,故云亦不知實相。

 

一肚子學問有什麼用?等於在黑暗的房間,什麼都看不見。

 

這就是學佛。大家喜歡講明心見性,假使我們問,學佛修證、悟了道的、明心見性的人如何呢?能夠遍知一切法。你說我只是明心,其他不知道,那你拿經典來對對看,算不算明心?可以說一點明心悟道、一點空性都不是,那都是意識所造的境界。真的有所悟,要遍知一切法。不能遍知一切法,「何由深達實相」?哪里能說是悟道?這是這個,那是那個,什麼這個、那個?這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智慧之體,你見不到。「故云亦不知實相」,所以說,也不知道實相為何。實相即般若的實相,拿現代話說,就是智慧的體、形而上的道,也就是我們拼命想修道的「道」,那個東西叫實相。實相是佛學名詞,實相無相。

 

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雖有多聞記持名相,而無自證真智,圓解不發,唯墮無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見。

 

他說學問好,沒有真智慧,這其中有層次的。多聞是知識,包括佛學的經典;智慧不是知識。等於講儒家時我提一個口號:學問不是知識。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只是學識高;學問是做人做事的真修養。換言之,引用到佛學也是一樣,多聞是知識;智慧是道,天生自然的境界。

 

多聞沒有智慧,等於光明中有燈沒有眼睛。學識淵博,「記持名相」,一問佛學名詞行得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八識:前五識加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答得都很對,但記持的只是名相。「而無自證真智」,自己沒有證到那個境界,真智慧沒有來。剛才講悟了道能遍知一切法,為什麼你不能遍知一切法呢?因為沒有自證的真智,所以「圓解不發」,圓融無礙的見解發不起來。因此,懂唯識不懂般若、中觀;懂了中觀又不懂唯識,懂了佛學又不懂世間的學問,懂了世間的學問又不懂佛學,不能圓融貫通。什麼原因呢?因為你沒有「自證真智」。本篇開始即言三量四分,「自證分」要自己證到,由自證真智慧,後圓通見解才能發起。「圓解不發」,因此「唯墮無明」,墮在愚癡當中。

 

「大信不成,空成邪見。」對一切信仰亂信、迷信。廣義地解釋,迷信為何?譬如算命的問我有沒有算命這個道理?沒有,一切唯心,命由人轉。如果命斷定你會發財,躺在床上睡個三年五年,看你發不發財?可見還是要人為地努力。然而有些人不相信算命,斥為迷信,我說你胡扯,算命看相在中國也有三千年的歷史,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的名人,第一流的頭腦、第一流學問的人都還喜歡這一套,包括皇帝,你以為他笨啊!他接觸的人也多得很,為什麼還信這一套,去做專門研究?而且迷進去都是第一流的頭腦,還不是差的。可見得算命即使是騙術,騙也有學問,你既然不懂,隨便說迷信,你才迷信呢!不懂亂下批評、不知道而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就是迷信。如果研究了再批評,那不是迷信,是正信。學佛還不只是正信,要大信,要自己證到才不是迷信。大信硬要自己求證過。

 

所以,他說這般人學佛沒有自證智,全是宗教情緒上的信仰,不是智慧上的大信,因此,大信不成,所有見解都成邪見。

 

如大明中雖有日月燈光,無眼何由睹見。雖聞如來寶藏,一生傳唱,聽受無疲,己眼不開,但數他寶,智眼不發,焉辯教宗。

 

沒有真正選擇佛法的眼睛,何由修成?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