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善行能發本明耀
守愚空坐,辜負四恩,若愚癡人,不分菽麥,似牛羊眼,罔辯方隅。現今對境尚不圓明,臨終遇緣焉能甄別。直須達事通理,徹果窮因。無一法而不明,無一塵而不照,則見聞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永明壽禪師一邊辯證佛法空與有、般若與唯識的深理,強調修行人不可只抓一個總綱,含糊地抱一個籠統般若,沒頭沒腦就想見性成佛,因為唯識法相的微細理事和空不慧不是兩件事,若不明唯識法相,那麼對自心空性的體會容易發生偏差。同時他又一邊警惕後學一定要記取自己學佛修道的本願,不可背棄四弘願,要確實去實踐它們。這才能印證一多緣起無邊的法界,達到一切的智慧。
所以接著他又說了上面的這幾句話,一再苦口婆心勸化我們。真正事理都通達了,宇宙人生來龍去脈也都連貫起來,這時世法、出世法沒有一樣不清楚,再小的事物或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問題的細節都觀照得到,這樣才能解脫自在,不被種種境界蒙蔽,也就是我常跟大家說的,學佛人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你若真正在這上面下手,那便是對境圓明,臨終才有幾許把握。
接著下面的一大段文句,大意與前面一路講來的理則回應,不再多言。我們跳過去幾行,轉入另一個話題,所涉及的是悟後起修的問題,也就是你理到了,見地透徹,甚至是悟了,那這樣佛法的修行便完成了嗎?不是的,悟道以後才能真正修持。所以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告訴六祖惠能大師一句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教的開礦術
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
依佛理來講,一切眾生和一切法,只有一個本體,三界六道同一根源。比如說水,水變成海水是鹹的,變成泉水是甜的,變成雨水是從上面落下來,變成泉水是從地下冒出來,不管哪一種水,乃至變成廁所裏的水,水性是一體的,現象不同而已。既然「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沒有什麼差別,那我們只要「據理但應正念真如」,只要一心在本體的真如上就可以了,「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又為何要行善救度眾生,借用功德呢?你一悟,一切都放下,一切都了了,還那麼殷勤勞動幹什麼?只要打起坐來,閉起眼睛,一念不生全體現,就好了,在山上住個茅蓬,兩腿一盤,空了,這就是佛法。我空了,你也空,大家都空,做好事也空,做壞蛋也是空,既然都空了,何必幹什麼善行呢?這問題問得非常重要。
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
摩尼寶珠是梵文,等於一顆無價的寶珠,在中國人講就是如意珠。一個人得了這裏寶珠在身邊,你想什麼有什麼,你天天睡覺,想美鈔,美鈔就掉下來,口袋裏就裝滿了。想饅頭包子,就有饅頭包子,想什麼有什麼,你要成佛,它就讓你成佛。當然,我們都沒有看到過這裏寶珠。
永明壽禪師說,假定有這樣一顆寶珠,它的本質是非常光明潔淨的,但這顆寶珠還在礦裏頭,必須開採出來才有用。比如我們手裏帶鑽石或翠玉,作成飾品戴在手上、掛在脖子上,很漂亮,但它包在石頭裏,根本是一塊頑石而已。這塊石頭,有經驗的人看得出來,這裏頭有一塊寶,然後有開採技術才能將出來,再慢工細活地切割。
假使它剛好在中間,那塊石頭有時像桌子那麼大,你切到中間,一刀切下去,搞不好便把它切成兩截了,那價錢就差多了,這過程手續很多,最後才變成一塊發光的瑰寶。我們這個人性,本來光明清淨,無始以來在宇宙中間,不曉得做人做狗、做牛做馬,乃至於變植物,不曉得經過了多少變化,在本性所起的現象中沉迷了本性,現在佛法要給你找出來。「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雖然如此,你光是得到這塊石頭,只是天天在想像裏頭有摩尼寶珠,它光明清淨,這樣沒用的。你用思想想它光明清淨,「不作方便,不施功力」,那光明不了、清淨不了的。什麼叫方便?要有方法,必須要懂得用加工的方法,也就是修持。所以打坐拜佛、念咒子,這些都是修行的方便,加工的一種。
不過,你雖然有了方法,今天開一刀,停了三年再去開一刀,也沒有用,功力連續使下去才行。所以,你見到、知道這個本體真如的摩尼寶珠,要想真正徹底證到「一念不生全體現」,理論上容易,事實上很難,非修持不可。你只在那邊求個清淨,終不可得。本性本來是空,般若經這麼說。但是什麼是空?「空」這個字很容易講,你去空空看,今天肚子餓了,你說我學佛的,餓本空,一下就不餓了,你試試看,有沒有這本事?你本來肚子已經空了,又加上一個空,更空、更餓。但是真的悟道的人,做得到嗎?做得到的。餓也空,就不餓了,無所謂餓與不餓,那為什麼我們懂得空的理而不能證道呢?你沒有修持的功夫,不懂得修持的方便。永明壽禪師繼續回答:
善行能發本明耀
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
我們人性本來個個是佛,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佛呢?無始劫來這個染汙塵垢去不掉,非要用方法來修治它不可,修行可使它恢復本來的光明。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所以啊,應該發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脫離無邊的苦海,露出真如本來的清淨光明,「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所以叫作客塵,這是中國文學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體,外界的染汙叫作客塵,靠修行才能把主體顯示出來。
到這裏的回答,同學們對它滿意不滿意?大家很客氣,我代表你們回答:我不滿意。為什麼一定要加工修善的,加工修壞的不可以嗎?都是加工嘛!既然加工,用刀細切是功,拿斧頭來亂砍也是功,為什麼非要修一切善呢?那變成教條了嘛!硬性的規定,其理由沒有說出來,何以修一切善會有這個加持修行的功能?譬如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行善最樂四個字,大家都知道,平常看了這四個字,大家不大在意,因為把它看成是一個傳統式的教條條文,把它當做鼓勵人家的話。其實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會不安、不快樂,內心不對勁,這個不安不對勁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無條件絕對地行善,幫助人家,有利於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所以,善的行為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說,是屬於陽的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為屬於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起恐懼感、痛苦感。那麼,這個善惡的行為在心理上的差別影響,心理的狀況又影響了自己的生理,有這樣的嚴重性。因此,真正修一切善,救助眾生,人性的光輝自然發生,智慧便逐漸發起來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開展,甚至立刻就變。這就說明了一種唯心的功能,在善惡差別的作為上,它的作用是有這樣大。這個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沒有辦法用物理學的方法去作說明。因為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觀察物性那類方法所能界定的。這可由你自己去測驗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內心有講不出來的舒服,那一天覺也睡得特別地好,特別痛快。因此如果這樣累積善行下去,那個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盤腿,都出來了。
盤腿打坐修禪定是消極的行為,不敢去為惡而已,還少積極的善行。所以,菩薩道是積極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禪定境界一樣地到達喔!而且到達得很快。所以對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好學深思,不要認為古人的話,認為大菩薩的話,我們不敢起懷疑,那你就不明事理而迷信了,這樣佛是不歡迎的。真正佛法,要我們智慧透徹地瞭解,理由在什麼地方?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它下面引用一段《起信疏》的解釋,我們其實已拿自己的意見先說完了。《起信疏》就是中國大師們對《大乘起信論》所做的梳理,過去叫作「疏」。疏,是什麼呢?就是現在人講的整理,把佛經思想體系整理出來,把它有條理地作科學、邏輯的整理。這個名稱是儒家先開始有的,比如所謂十三經注,是註解十三經。注是註,疏是疏,有條理地扒疏出來叫疏,那是一種文章的題材,專門作歸納性的、有條理的分析。
直心之善,爽快!痛快!
《起信疏》云:一直心正念真如法者,即心平等,更無別岐,何有回曲,即是二行之根本。
中國大師們對《起信論》的疏解,第一點是「直心正念真如法」。學佛修行第一種發心要發正直心,真正一個從事修持的人,剛剛心念一定,馬上思想不同,行為也不同,做的事情非常正直,不走歪曲的路線,佛法立刻見效,這是修證的功夫。在理論上講,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法」,一個正直之心念念在道上,這個是什麼情況呢?「即心平等」,他就是有一種平等心。
我們知道,人類文化第一個提出眾生平等的口號和內義的是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來了,不止是提出人類要平等,一切眾生凡有生命的,都要平等。平等心,心平等比行為的平等更重要。此心念,善惡平等,是非平等,能夠包容一切,不受一切所困囿。也就是說,成佛者此心能包容一切,看善人固然是可愛,對惡人一樣要慈悲,也可愛。善事固然是可喜,惡人更值得可憐可憫,更應該可喜,要度化他,要有這樣包容萬物的平等心。《起信疏》上說:真正發了直心正念的人,此心是平等心,沒有差別心,「更無別岐,何有回曲」,這心沒有一個岔路歪路,沒有一點蹩扭,不會起一念說:「這個固然要平等,不過這個傢伙太壞了,我稍稍給他一個耳光總可以吧!」這就是差別慈悲的曲心起來了。平等心的人也不會起一念說:「這個人很可憐哦!我給他吃,吃是要給他吃,不過給你已經對你好了,我拿遠一點,你來拿吧!」真正發正直心、平等心,此心對人對事、逢緣對境,不會拐個彎,抹個角,陷害別人。
此所謂的平等心,你要曉得「即是二行之根本」。什麼是二行?自利、利他之行。第一,直心是對自己受用。一個人處處直心,如《維摩經》上講:「直心是道場」。自己生活上處處直心,生活就是道場,這人生活得多痛快啊!「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不怕鬼的。為何這麼痛快?直心嘛!很坦然,哪里都舒服。這非常舒服是自利。利他是直心,慈悲一切人,愛一切人。不但愛一切人,範圍太小了,愛一切眾生。那種愛心流露出來,讓大家也不再躲在自己的拐彎抹角中而放不開,別人的心因你之大肚大量、因你之開通誠摯,也都平直了,這是利他。因此說,直心是自利利他二行的根本。
深心之智,透頂!透底!
二深心者,是窮原義。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歸原之來,必具萬行。故言樂集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
什麼叫深心?我們經常罵人:「某人怎樣呢?好不好交朋友?」「喔!不可以,這個人心很深喔!」這種深心,不是學佛的這個深心。這種世間法的深心是指人的心腸很歪曲,鬼主意多,而且喜怒不形於色。佛法所講的深心,是人很有深度的,不是粗淺的,不像我們大家研究佛學,什麼六根、六塵呀!般若、真如呀!名詞都知道,然後一天只寫寫組合名詞的文章,翻過來覆過去,又變成十二外、十八界和真空妙有什麼的。講來說去,一直在那邊打轉,沒有「窮原義」,沒有進一步追求真正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真正的哲理,要透頂透底地體會,這樣才合乎科學的精神。
真正的學問是,一個問題要追求徹底。怎樣才叫徹底?那個東西是怎麼樣?怎麼樣的東西又怎麼樣?等於我們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要問到徹底。先有上帝,上帝是誰生的?上帝的外婆。好,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誰呀?姓王呀?姓李?上帝的外婆?住在哪里?說這些是用來比喻深心,是對事物徹底研究明之心,這是「窮原義」。因此禪宗要問「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不是問前生我是怎麼來投胎的,那個不是生死問題啊!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種,這個人從哪里來?這就是生從哪里來?成佛是要見地透徹,理無絲毫迷惑。
再來還要事上圓滿,「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你要具足一切善,才能成就一個人人格的圓滿。如果善行積多了,但還缺一點,那如百科全書少了幾頁,便不是百科全書了。只要你還有一善不足,那你還歸不到真如本體圓滿的清淨光明裏。等於一個圓球的東西,它永遠在滾,只要缺了一角,它就難滾或滾不動了。所以,「歸源之來,必具萬行」。所以佛的境界是要有行為上的成就,任何一點小善都不捨棄而真做到才行。
兩位佛儒前輩的啟示
像四川萬縣鐘鼓樓有一位能緣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國以來,禪宗的幾位大老之一,其中虛雲老和尚是名氣最大的。能源老和尚,我們去見他的時候,已經年紀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見了。他老人家一個人住在鐘鼓樓,鐘鼓樓也不是大廟,佛寺不像佛寺,他坐在那裏,抽個老古式的長煙筒,眼睛都睜不開的樣子。可是實在可怕喔!不能張開眼睛,他張開一看我們,我們心裏都顫一下。他兩個眼睛就像手電筒打開那麼閃一下、亮一下。我們一到,當然老規矩,先見老和尚,磕頭一拜。完了,他看到年輕人更客氣,說:「坐坐坐。」然後自己就去燒水泡茶。我們說:「太老師啊!您不應該給我們燒茶。」他說:「耶!你們年輕人不懂,我呀!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就是一句古話。禪宗經常用這一句話。還有下一句,「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什麼叫實際理地?心性那個境界,空的。那個境界,一念都不能留,空都不能留。空留到了,就著一塵。「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就是返本還源。但是你悟了道,在空境界,要起用呀!悟了道的人,你說:「我悟道了,格老子,你愛磕頭,你就拜吧!你愛拿錢就拿吧!」這是什麼道?「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所有皆空,起用的時候,「萬行門中,不捨一法。」捨什麼法?不拋棄任何一點善行。所以老和尚當時給我們這一印象非常深刻。現在你們年輕人,你來看我,你是客人呀!我來燒茶,當主人應該的。這就是「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這真是前輩的風範,就這麼一個動作、一句話,佛法都開示完了。
又譬如當年我去看馬一浮先生,一代碩儒,當時我名片一遞進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裏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這個老頭有什麼了不起!可是接著人家那個中門忽然打開了。古時候屋子的中門,平時是關到的,現在突然嘩地打開了,這才看到馬先生從中門出來,兩排的學生,列隊隨後而出,問哪位是南先生。這是大開中門迎接,弄得我趕快跪下。這一棒子打得我可厲害了,原來一肚子火,等那麼久,你擺什麼架子呢?原來人家是在裏頭隆重準備接待你,人家叫學生趕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時都走偏門的,這次大開中門。馬先生和眾弟子從中門那個大禮迎賓地出來,一下我那個雙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兩個腿會跪下來。請注意,年輕人啊!這都是我親自經驗的前輩的風範。那麼,馬一浮先生接見我的這個動作,就是《法華經》中佛說的不輕後學,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後生可畏」。並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對後生的期待重視。
真正的佛心是什麼?
大家看看,「萬行門中,不捨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這樣修才行。行善布施你說有什麼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報,至少的好報,你心裏頭已快樂了嘛!你做了壞事,這個報應馬上來,雖然偷了他一點點,總是不安呀!不曉得怎麼辦好耶!果報是很現成的。所以,利他實際上就是自利。心理的行為可用物理來比喻。你把拳頭拼命捏緊,為什麼那麼痛呢?因為向心力強的時候,它立刻物極必反,離心力起作用,非放開不可。人也一樣,尤其你們年輕人談戀愛,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來追你。我們越給人家的時候,心理的力量回轉來,你心越踏實越安祥,更圓滿。處處想顧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顧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煩惱得要命,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應。所以說,善行並不是都為他,嚴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大悲心者,是普濟義。故言欲拔眾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
行一切善嚴格來講還是消極,為什麼是消極呢?因為行善的結果,果報是自利。真正的利他,那佛的菩提心,沒得條件的,無所謂善不善,只有大慈大悲地施出去,比方像物質世界的太陽一樣,它的光明照下來是普遍的,沒有條件的,沒有說善人頭上才給他亮光,惡人頭上不給他亮光,沒有的,它一概是光明。你自己看不到太陽光,是你自己把它遮掉的,太陽光它永遠都是透下來,大悲心如太陽光明一樣普照下來。這是純利他的行為,是普濟的道理。
因此說發大悲心的人,是「欲拔一切眾生苦」,是要度盡一切眾生,沒有前提,沒有後設。所以拿另一層道理講,佛是大癡心、太多情了,「即是利他之行本」,這種癡心多情是利他的根本,沒有其他原因,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發心。一個人真正得了佛法的修養,有一點點心得的時候,這三種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心理自然會發起。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有沒有這三咱心理行為的一點影子,你就知道你自己了。你說我也在學佛,我也有心得,根本是胡扯。
經常有些同學們來講:「我這兩天坐得很好。」我就瞪眼睛對他,你坐得很好,同我有什麼相干?一開口就是為自己,對不對?同一切眾生有什麼相干?我們要檢討自己。所以,再三地說,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沒有關係,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盤起來試試看,它立刻就到達某一個境界了。這就是證明唯心的力量有這樣大。一個善的行為,比你坐在那裏搞枯禪,像枯木一樣坐在那裏一萬年厲害得多,這是行為的厲害,也是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