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清淨的智慧
證嚴法師
28/10/2017 07:3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緣起

  一九八九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出版以來,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一路走來,也已經第三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無論是過去十年裡,還是過去三十三個年,世界的變化很大。

  沈浮在變化裡,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類,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裡,也望著二千年以後的未來,試圖探尋,公元二千年以後,我們將會去到那裡?

  隨著「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們不安地探詢,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心安」的答案?

  然而,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與「慌亂」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會上,如此焦急、忙亂,不安的心情,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撫慰不安的心靈。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十年來,這些清晨的話語,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總有數不完的訪客,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懷抱著疑慮與這安,殷殷期盼上人開示。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因此,無論多忙,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撫慰不安的心靈,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十年來,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

  無數的禁錮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

  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

  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

  因此,站在這跨越「千喜年」的關鍵時刻,為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對,稍加增刪;並結集成套,以虔誠的心,全球發行。

  虔誠祝福,全球的讀者們,「心安」。

  結集成套,分三階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

  其中,佛與系列五冊,人生系列十五冊。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平裝精裝同時出版;

  此外,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也同時平裝出版。

  靜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證嚴上人著作.新版集結發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無限寧靜與幸福。

  靜思文化謹識

說信仰

  師父,我們平常燒香拜佛是一炷香好,還是三炷香好?

  如果家裡空間夠大、空氣流通,可以燒三炷香,可是如果空間狹小、空氣不流通,那麼一炷香就可以了。不要讓整個屋子煙霧瀰漫,心理反而煩惱:有時也可以滿心虔誠的雙手合十,「心香一束」不是也很好嗎?

  建醫院、蓋寺廟和放生三者,何者功德大?

  功德很難講,見仁見智,一切全在自己的判斷。建醫院即是放(人)生。一個人得救即是一個家庭得救,進而減少社會問題。因此,建醫院與蓋廟、放生何者功德大,希望大家以智慧判斷,只要歡喜做的,即有一分隨喜功德。

  誦經與素食,真有功德嗎?

  有人以為只要唸經,佛就會保佑他,為他消災,這是錯誤的觀念。要知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眾生渾沌,時常迷失而誤入岐途。佛陀講經說法,即是要指導人生的去向——不要走錯路。

  至於誦經的意義,則如行人問路。現在距佛陀住世時已經兩千多年,我們既不得佛陀當面授教,但他所說的教法,都記載於經典中。因此學佛者,必須依循讀誦,藉以瞭解當初佛陀所教導的方式。依經文而行解修證,如此即可消災。若光念而不深入瞭解,不好好修正自己的行為,即使每日念得數十萬遍,也是枉然。

  信佛不一定要素食。但素食乃是培養愛心與慈悲心,因為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生靈也是血肉之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視其死。」根據醫學研究,素食不僅對血液循環有幫助,甚至可防止傳染病。

  念何經可消何種業障?

  念各部經均要誠信,發願深切,希望好事都甘願做,果報則歡喜受:如念《地藏經》即應有地藏菩薩一樣的願力。念《普門品》即需要有觀音菩薩一樣的慈心悲懷,造福人群。

  近來民間流傳一種宗教,只拜《法華經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

  佛教乃教導世人轉迷為覺,要智信而不可迷信,念佛拜佛即以佛之精神為己之表率:念觀世音則是追求如大士觀世音之精神,在惶恐時有一分自在的定力與勇氣。而經文的佛言佛行,指引我們護持的方向道路。《法華經》是佛陀所說之法:如只信奉《法華經》,而不敬重開導的說法者——佛陀,豈不自相矛盾?

  有人說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能住生西方,要念「阿彌陀佛」才可以,真的嗎?

  若平時行為不端,念什麼都不能往生西方。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念觀音聖號,為什麼不能往生西方呢?

  師父!為何靜思精舍都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佛傳法住世,我們應有「難遇」的感恩之心。

  入佛門應明瞭成佛之道在於行,而不只在文字相上鑽研。佛門弟子應忍人不能忍之苦,行人不能行之事,方顯學佛本色。時時發「我不救度眾生,誰救度眾生」弘願,心輪不得轉,法輪焉得轉?

  一般民間所說的「普度」,與佛教中的「普度」有何不同?

  民間的「普度」,據說從七月初一即開鬼門關,讓孤魂野鬼遊蕩人間。許多好事的活動都不喜歡選在七月份,怕鬼找上門來。在街頭巷尾,到處都可看到家家大開殺戒。多少無辜的牲畜,都被萬物之靈的人類,串殺作犧牲(禮)品,以巴結鬼神。

  佛教所謂「普度」,按字面解釋,「普」是普遍、普及的意思,也具有平等的意義:「度」即是從極苦的彼岸,度他到快樂的彼岸。也就是說:六道眾生,在最危急厄難、困乏之中,能幫助他解脫出來,得到身心自在,這才是真正佛教中所謂的「普度」。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平時吃喝都相當富饒,尤其知識水平提高,更不應妄信而濫殺牲畜。拜拜是表示誠意,只要香花、水果即可,這是一分虔誠的恭敬心。總而言之,佛陀教給我們的是端正心智的教育,絕對不可顛倒迷妄。

  人間有餓鬼,也有地獄,人間到處都有饑寒苦難的眾生。那些饑寒苦難的眾生,時而可見,這些人猶如處在人間餓鬼道中,要靠我們來幫忙拔除他們的饑寒,使其得以飽暖自在。

  人間的地獄道——醫院,是可以用我們的力量去幫助的。有很多人因為缺少醫療費用,而無法獲得妥善的治療,只要給予幫助,就可使他們得救而站起來,幫助他們更生,解決他們的痛苦。這就是將「普度」精神表現於行動,一如觀世音菩薩發揮了聞聲救苦的聖行。

  聽說躺著聽法師講經的錄音帶,會五百世墮入畜生道,真的嗎?

  人應該要有智識。錄音帶既是法師所講,法師是三寶之一,講的內容又是佛法,聽時就應該端端正正的,好像面對著講話的人一般,表示尊重。如果說因為很累,所以躺著聽,這是放縱自己,是不重道。你應該自己去思惟:「我應該怎麼做……」,而不是:「聽說不可以……」。

  有人說出家功德很大,居士做得再多也是居士,這話可信嗎?

  佛性平等,眾生皆是未來佛。

  佛是神嗎?

  不是。佛與我們一樣也必須生活,肚子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疲倦時要休息,壽命終了就要離開人間。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可將佛神化,不要認為佛是神;佛是真真實實的人,而且是聖人,他與我們凡夫境界不同之處是:

  第一、佛有智慧:第二、佛有仁德:第三、佛陀福慧具足:佛是一位完人——完美、圓滿的人。

  有人說皈依愈多位師父愈好,是嗎?

  這是不正確的。僧即僧眾,皈依三寶後,每一位師父都是我們的師父。

  有人說,建寺是救 心,建醫院只救人,哪個功德大?

   佛住世時,寺院很少,僧眾每天行腳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因此,在當時如果有人建精舍,讓僧眾安心修持,功德很大……。而今,東部需要救人、濟世,故以佛教精神致力於千秋的志業,何況佛陀親口說:「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為第一。」

  「拜佛」與「拜懺」的意義何在)

  拜佛是信仰的目標:而拜懺則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誠地反省——懺悔。眾生心地污染,昏沉黑暗,一切事理不明,就會常起人我是非的爭執、計較。懺悔,就是要洗掉我們這分惡劣的心思習氣。

  「西方三聖」中,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都是大家所熟悉、恭敬的,就只「大勢至菩薩」乏人禮拜,為什麼?

  我們常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輔助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二大脅士。眾生因為各有業因,才會來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很苦,所以又稱「堪忍世界」,眾生在「堪忍」中需要有人關懷,才能解脫身心的痛苦。

  大勢至菩薩強調自修、力求精進。而觀世音菩薩和娑婆世界比較有緣,所修的「耳根圓通法門」專聽娑婆世界眾生的苦難音聲,進而循聲救苦、護持眾生。

  娑婆世界猶如一座大醫院,眾生就像病人,而觀世音菩薩就如同大家的護士。健康的人可照顧不健康的人——醫護人員並未生病,卻天天進入醫院:主要目的即在照護、幫助病人——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比較契合娑婆世界眾生的需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會親近他。

  師父,我有心想要虔誠地拜佛,也有心想要虔誠地念佛,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在拜佛時,心就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念佛念沒多久,心就不能專了!許多時候明明在唸經,眼看著經文,口中也念著經文,但心卻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我想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有,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心無法專一,智慧當然也就無法開通了。

  我們修習佛法並不是要學聰明,而是要學得智慧,智慧是由定而生,若心能專念不散,從事入理,則能產生智慧。比如說:念佛,即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唸經亦要念得文從眼入,句從耳入,理從心得,如在佛前聞佛親口說法,這才是真智慧!

  所以佛陀教導弟子要攝心,心能攝在一處,就能得定力啊!

  佛經土說「寶塔從地湧出」,是否真的如此?

  所說的寶塔即是我們的心。「塔」是心德、顯德之意,也就是顯現自性道德的崇高。所以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師父,您說的話很有道理,我也想為社會做點事,但我身體不好,您保佑我身體好,我一定會好好做。

  我但願能夠保佑大家身體好;老實說,我身體也不好呢!

  作為一個佛教徒,是不是一定要皈依?

   最好是。因為在皈依後,心理上能自我勉勵、自我檢討,警惕自己是一個佛教徒,不可走錯路。

  貧病的人,難道就注定一輩子受苦?

  縱然定業不能轉,然而只要堅定毅力,不屈不撓、忍辱、精進,總有否極泰來,業消福至的一天。

  師父!我要生生世世追隨您!

  好呀!我到地獄去,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母親在世時是個受過菩薩戒的虔敬佛教徒,但因為配合父親的飲食習慣,她依然烹煮葷食給父親食用,是否因此而造業得病,以致往生?

  信佛不一定素食,佛教東傳後,由於中國叢林可以耕作、自立爐灶,因為環境允許,所以我們得以素食,而素食的主要意義在長養慈悲心。

  學佛是持心息妄,不要掛礙、執著於外相,否則會學得極不自在。

  人生四事(生老病死),是連貫而來的,生是死的開端,死是生的起點,佛教稱逝世為「往生」,可見生即是死,而死是去了再來。

  人生在世最怕遇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形,而你母親自病發到往生,前後才一個半月,且聽說她往生時極為安詳,並沒有一般癌症患者的痛苦反應,這實在是不可思議,你們應該替母親慶幸,並振作精神,繼承她的志業——出任委員或慈誠隊,以延續她的慧命。

  師父,我想皈依三寶!.

  好!但是,要皈依,必須做到「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師父做得到的事,你也要能做到,你能嗎?

  師父,您這一生做那麼多善事,以後一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我還捨不得離開娑婆,我甚至還想到地獄去哪!

  我和先生經常吵架, 真懷疑是不是八字不合?

   脾氣願意改好,八字就會合,要時時為自己祝福。平日多念觀世音菩薩,以觀世音菩薩的一分愛心,普愛週遭的親友,時時起一分歡喜心,久而久之,不但自己脾氣會改,相信也會影響先生。夫婦之道應相敬如賓,互相多禮讓。

  有時歡喜做又很後悔,想行善也很煩惱,無法控制情緒,怎麼辦?

  這是缺少培養一分歡喜心,應常常保持歡喜心;工作時,要心存感恩,凡事應善解之。

  信奉佛教、弘揚佛法一定需要出家人嗎?我認為在家人所接觸的社會層面比較寬廣,也比較方便做社會公益的服務。

  出家人住持佛法,在家居士護持佛法,對佛教而言,兩者是「理同相不同」。

  例如組成一家公司,必定要有董事長、總經理,同時也必須搭配各單位員工來作業,才能使得公司順利營運發展。又好比一棟房子,是由屋頂和牆壁架構而成,有牆無頂,或有頂無牆,它都不能成為一棟房子。

  佛、法、僧統稱「三寶」的整體。佛陀是我們歷萬劫難遇的明師,因為稀有,所以稱他為「佛寶」。

  佛陀既以色身示現人間,難免形壽異滅,但他所傳的教理卻是不生不滅的智慧,此即「法寶」。

  法理無形無相而能永久不滅,但在娑婆世間卻要假藉形相才能顯示道理,而「法由聲出,聲由文顯」,為了讓無形的諦理做有形的教法,就必須靠僧伽承傳,所以出家人被稱為「僧寶」。所謂「天下佛教由僧傳」,如果沒有出家人,佛陀的慧命便無法延續。

  算命的說我今年劫數難逃,我好惶恐……

  不要迷信算命,不要疑心生暗鬼。把凡夫心變成佛心,多培養慈悲心,就有福了:有福就可以破災!

  算命的說我今年有大劫數,他可以幫我化解,不過要花一筆錢……

  一善破千災。業是自己造的,當然也要自己去轉,不要盲目的想花錢消災!罪從心起亦從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切莫心存僥倖。

   有人說睡覺前不能念佛,可有此事?

  「阿彌陀佛」是文字相,是一句佛號:其實佛就是人,因為他慈悲又有智慧,故稱為佛。念佛是為了警惕自己,讓自己有如佛一樣的慈悲,所以要時時念佛,與佛同住。

  睡前當然可以念佛,還要虔誠地念,但是要默念以表示尊敬。

  我常在睡夢中夢到死人,怎麼辦?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夢到「死」,表示「生」——生財、生福。凡事善解,什麼掛慮都沒有。

  幾年來每逢初二、十六皆拜土地公。今入佛門,只拜佛不拜神,可以嗎?因有人言:請神容易,送神難。

  要看自己是否有正信、正念?有道是疑心生暗鬼。心中有疑,什麼都掛礙。心中坦然,唸唸只有佛,就什麼事都沒有。

  婆婆的墳地今年六月份揀骨重修,而七月份公公的身體一直不順,是否風水沖犯了什麼?

  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業報,不應猜疑於一把骨頭或一塊土地——只要心正意誠,處處都是好風水。

  以前的房客搬家以後,居然把自己祖先的牌位留下來沒有帶走,請問該怎麼處置?

  其實,那也沒有什麼,如果為求「心安」,就把它供奉到百家祠堂或一般寺廟裡好了!

  為什麼在我信奉佛教以後,反而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請問迄就是所謂的「魔考」嗎?

  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有坎坷、境遇困難的時候,你該慶幸在信奉佛教之後才遇見諸多困境——因為此時你已有了信仰,它能讓你更有勇氣、毅力來面對逆境、衝破難關。如是因如是果,會發生任何狀況都是源自業力使然。

  我時常夢見師父,但師父說什麼都忘記了!

  夢中的話可以忘,但現在說的話要記得。

  前一陣子被朋友倒了六百萬,透過任何途徑都無法討回款額,我該如何?

  不增不減啊!是他倒你的,你現在才能如此心安理得、無礙自在。如果是你倒了人家的,現在你的心一定會忐忑難安、不得平靜,所以你應該為「還好不是我倒他」而感到高興才對。

  只要不種惡因,且常抱歡喜心,即使面臨困境,也能心開意解。

  為什麼別人發願賺錢來佈施都能如願,錢也賺了,好事也做了,而我卻不能如願?我所做的投資不賺錢的話,就不能多做佈施了!

  凡是有所求的願,就不正確,慢慢來,不要急,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雖說有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但是起心動念有別,則果報不一。

  在家念大悲咒,有何用?

  念佛、持咒均在至心虔誠,心無雜念,即得大自在。

  對基督教應持何看法?

  人與人之間本應彼此和睦相處,任何宗教能流傳久遠,都有其宗教價值,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教義與人格。

  我曾於路邊拈香禮拜、焚燒冥紙,從此噩運連連、家道不安;四處問神卜卦,都說是舉香時撞邪靈、燒冥紙招來冤魂,我日夜都生活在痛苦中,可否請求師父幫忙化解?  

  拈香,只是一個動作;冥紙,也不過就是一張紙而已。不要掛礙、不要執迷,不要把「沒有什麼」硬想成「有什麼」。事實上,你所說的這些東西,全都是你自己的心念起疑,心安就自在,福報自然源源而來;心不安,任誰也無法幫忙你化解。

  每個宗教都勸人為善,如何才不會選擇偏差?

  不錯,但各種教理有究竟與非究竟。如佛門中談六道輪迴,但佛菩薩精神是超越人天六道的。外教言:「你信我,方得救。」而佛門卻隨緣度眾生,愛一切眾生,不只愛同道者。

  我們要用何種心態面對「嬰靈」的問題?

  佛教講慈悲,最好不要有墮胎的事發生。然而一旦成了事實,也不可能以區區小錢,即能抹煞這個定業。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啊!業因最好不要去造,否則心中有鬼,心神不定,不是鬼與人纏,而是人與人纏。

  我以前信仰他教,如今欲入佛門,卻有一分惶恐,惶恐當初入教時的誓言,不知道這個誓言會不會應驗?

  好比一般幫派,加入時要立誓、飲血酒,一旦棄暗投時明,政府必會保護你的,何況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呢?

  上個月,我到精舍住了一天,用了精舍的電,有人說這是盜用常住物,可有此事?

  學佛首要學平常心,不必太執著,如果這樣,又有誰敢學佛呢?況且佛門言:廣結善緣,即使出家人也很歡喜結緣的。

  有人請我代問師父,生肖屬羊的人,可不可以購買坐東朝西的房子?

  我不知道,也不會回答:因為我不知道他是人還是羊?

  請轉告他不要迷信,福人居福地,只要心念純正,東西南北都一樣。

  我想安置佛像,希望家庭平安。不知要安在哪個方位?也不知哪個時辰比較好?

  其實,家中安置佛菩薩像,只是在啟發你、告訴你——面對佛像時,要常生恭敬心:並且提醒你要虔誠念佛,念得佛菩薩的那分慈悲心,就是你的慈悲心。

  我們應該知道,最靈感的佛,是活生生的人,因為人真會救你啊!你要求身外佛的靈感,倒不如反求自性佛的靈感。更進一步要做到人家有困難來求你時,你能有求必應,這就是人間的活菩薩了。

  近年來,耳邊常有人控制著我的行動,頗感困擾,現在該怎麼辦?

  人人都有幻想雜念,只要不把它當作一回事,認真做該做的事、忙該忙的工作,則幻聽、幻覺自然慢慢會消逝。

  我本身屬虎,當年兒子結婚時,我曾歡喜地掀開簾子,看了媳婦一眼,迄今已四、五年了,媳婦仍然不孕,有人說是被白虎沖犯,迄是真的嗎?

  俗語說:「有子有子命,無子天注定。」百善孝為先,父母是堂上活佛,哪有婆婆看媳婦會犯沖?世間事都是因緣業力,時時心存善念,一善破干災,即無沖、無煞。

  娶媳婦沒看時辰,有沒有關係?

  時時歡喜,即時時吉祥。

  為何我日日心煩,胃又不好。是否因往生十多年的先生今年風水重修,動了風水、動了香爐而不好?

  人一往生,二十四小時內,身體和神識即分離了,只要神識一離開這個軀殼,色身即如同廢物一般,與草木同朽。中國人的習慣留個風水,意在讓子孫慎終追遠。像印度總理甘地夫人,往生後即火葬,她交代善後,骨灰一些撒在山上,一些撒在海面,什麼都不存。因此不要疑心。

  至於,你的胃病是情緒所致,只要心情放鬆,飲食正常,胃病自然會好的。

  我是遠洋輪船船長,前些日子,船上的同事不慎墜海,經搜救九十二小時仍無結果。從此,我心中一直不平靜,最近又發生車禍,加上有人告訴我印堂發黑為不祥之兆。我心中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

  同事的遭遇已經過去,那是個人的業力,你不要太在意,只要你已盡心援救,就可安心,不要將此事放在心裡。

  至於,機車撞到你的轎車,只是彼此一時的疏忽。你應該慶幸又過了一劫,彼此都能大事化小。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時時心存善念則時時吉祥。不要怕印堂發黑,只怕心念不清,一念之差惹來不安,如能培養樂觀的心,時時持善念善解,多為需要幫助的眾生付出,自然一切平安。

  祖先之靈不安,是否也會回來?

  靈魂在往生滿七七四十九天後,即隨今世所做的善惡業而輪迴六道去了,由不得他自己作主!

  我曾經在一座廟裡問卜,觀世音菩薩附在一個占童身上給我指點迷津,好像還很準耶!

  意識清醒的人,為什麼要去信那半催眠狀態下的指引呢?何況,觀世音菩薩絕對不可能附在一介凡夫的身上說話。不可再執迷。

說病苦

  醫生說,從超音波中看到我的肝膽有層陰影,想到身體不好,心中很害怕。

  身體有陰影,可以就醫,但是心裡不要有陰影。《般若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布,遠離顛倒夢想。」所以,首先心中沒有掛礙,才能遠離恐怖。

  我學佛多年,佛理也懂得不少,但是,本身面對病魔時,卻仍然惶恐,無法自在,怎麼辦?以何方法能求得佛的感應?

  佛教的修養並不是全要依靠佛的感應,最主要是在培養勇氣:佛言「定業不可轉」,要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於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這才是學佛的真諦和目標。

  師父,我感覺病情愈來愈糟,怎麼辦?

  沒有什麼好憂慮的。

  生死、死生,從佛家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有一種「分段生死」——生是死的起點,而死是生的開端,其實,捨了這個臭皮囊,可以從頭再來,一切盡人事、聽天命。

  如果業報未了是走不了的,何況吃苦便是了苦,痛過一次就是消了一次業,所以要歡喜接受。

  我罹患舌癌,每天都好痛苦、好悲觀,不知道該如何過日子?

  身體愈不好,愈需要把握分秒多做一些事。把心放寬,應持以樂觀,切莫要悲觀:況且悲觀還會影響到全家。再者,心不要有掛礙,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

  我這一生病苦連連,大小手術不斷,現在得了癌症,還得接受放射治療,實在煩不勝煩。最近又經常失眠,而倍感痛苦。請問師父,您有什麼良方,可以解除我的痛苦?

  凡事靠一念信心,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樂觀,你要安下心來,順其自然。

  無法成眠是因為壓力大,要有「放下」、「由它」的心態,讓精神舒緩,不要專注在睡不著的念頭上。

  人身有兩種作用:一是造業;二是受業。造業是未來受報,若多造善業,不但現在歡喜,將來也必有善果收穫。對自己目前的狀況,可視為接受往昔的業報,既然是造業受報,就要拿出勇猛心歡喜接受。

  該做的事已經做了,該盡的責任也盡了,眼見兒女們如此孝順,該無憾才對。把慈濟的工作交給他們接棒,讓善根不斷。要有願,不要求,無求才能自在。

  「請師父多保重。」(編案:這是一位罹患口腔癌,年僅二十六歲,已得碩士學位的李先生,在師父去看他時,用筆寫下的期望。)

  一天的痛苦過去,即消去一天的業障,你的心境要常保持安詳。我常自我發願:有一天的力量即做一天的工作,今生做不完,還有來生。菩薩的工作是永無止盡的。

  師父呀!我善事做得不少啊!可是,為什麼我還是常常生病呢?

  那我呢?妳看,我現在不是在打點滴嗎?我也會生病呀。

  我父親生平愛鋪橋造路,常歎並未犯下任何錯事,為何會遭受癌症的果報?

  這是你父親前世的果報!前因今果,今因後果,今生雖種善因,但果未成熟啊!

  有一位年輕人罹患了淋巴癌,好像是「業障病」,我可否帶他來請師父看看?

  什麼叫做「業障病」?我並不會看病,有病要找醫生,我自己也會生病啊!

  每個人盡力付出自己做人的功能,就是自救;然後,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能夠如此,即使是所謂「業障病」,也能夠歡喜承受。

  人到老病時,的確需要子媳的孝順。但是,現在的社會能夠盡孝道的子媳實在不多……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等到病障現前,自己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是盡人事而已。人在健康時,就應該多做善事利益人群,依這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等到老病時才依靠子女為你佈施植福,那就太晚了!

  我時常覺得自身百病叢生,了無生趣。

  不要時時把心放在身上。看看週遭,還有好多要做的事。以一分歡喜心,勇於接受現前的業障,千萬不要忘了自己心中這顆善種子。

  我是一個病人,想向師父說的是:您的身體要照顧好呀!許多人都還需要您呢!

  感謝你,每個人對生命的價值觀不同;依我自己的生命觀點,我覺得「有病」才是真正督促我成功的一股最大力量。

說往生處理

  人往生後要如何處理?

  〔一〕人往生二十四小時內盡量不要去移動,以免增其痛苦,靈前盡量保持肅靜,最好佛號聲不斷,讓亡靈神識平靜的隨佛號而去。

  〔二〕往生四十九天內祭拜盡量避免殺生,家屬能持齋素食更好。因為在四十九天內,亡者即依生前所造的福業、惡業而上生下墜趣入六道。如再以牲靈祭拜,則牲靈之怨將再加諸於亡魂身,更增添其業障。這時刻是子嗣報答親恩的最後機會了,喪禮中避免喧嘩,程序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一則避免浪費,二則亦可提高喪禮水準。

  佛教教人往生後,需要二十四小時助念,不可移動。而如果發願後將軀體捐出,是否不得往生善處?

  死後將軀體捐出,乃生命的延續。佛陀曾言:「頭目髓腦悉施人」,絕對沒有一個救人的人還下墮地獄的,今日的科學證明了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正知正覺。

  一年前,兒子好端端的睡午覺竟至一睡不起,心臟痲痺往生了。每想到兒子就傷心痛哭不已。

  不如轉這分痛苦的心虔誠念佛,對他更有幫助;哭是一分情鎖,反而束縛得他不能超脫啊!

  孩子意外往生,我日夜苦苦恩念,一直無法釋懷……

  「百善孝為先」,這孩子從小妳就為他煩惱到現在;如果妳真疼他,就不要再煩惱了,將煩惱轉為信念,就是孩子的功德。子女與父母間親緣的長短是一定的,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生出來就注定有死的一天,生死之間,最重要在於如何轉業。有人說:人死了要為他「做功德」。其實,最重要還是親人的心態,如果由於小孩的死而轉變了父母的人生觀,使父母覺悟人生無常、及時行善,這就是孩子的功德,因為他來人間度了父母。

  本來小孩出生是要來侍奉父母的,但是,從小妳就為他煩惱、憂心,直到成年:往生了還不斷為他痛苦,這會增加他的業。父母的心業轉,孩子的業才能轉。

  我已經去法院辦理器官捐贈的公證,但是後來我聽說;人死後十二小時才可移動,而捐贈器官必須在兩小時內切割。我聽了很害怕,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假如你怕苦、怕痛,可以取消啊,人如發一分菩薩心,菩薩心即是自身尚存一口氣,就讓人來「節節支解」,且能不生瞋恨,那麼更何況一息不來?如能把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移植在別人的身上,就如延續自我的生命,是何等不凡有價值啊!

  菩薩是生活在願力中,他有一分願力,若有痛楚也會痛得「痛快」,如果沒有這分願心,那就會很「痛苦」。

  人往生後,一定要等四十九天才能再投胎嗎?

  不用等!業力強的馬上轉世,即捨此投彼!

  師父啊!我的業好重啊!

  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業,業重就歡喜接受。今天的事,讓它歡喜過去,不要常常哭;哭得家中愁云慘霧,佛菩薩及善神怎麼會來呢?佛心與人心一樣,他天天聽到你的祈願,即使想來護持你,看到你哭喪著臉,也愛莫能助啊!

  兒子沒有一點兒壞習慣,可是,卻因癌症世,想到他,我就傷心欲絕。

  往生對妳兒子來說是解脫,妳應該多念佛回向給他。」來念佛會讓妳心情平靜,再者因為他的往生,使妳警覺人生無常,因而精進行善念佛,這就是他的功德,把功德回向給他才有用,光是傷心反而增加妳兒子的業呀!

  就讀國主大學的女兒,月前不幸車禍往生。我自認本身沒做任何罪業,為何愛女會夭折?去問神卜卦或牽亡,是否可知她在哪裡?

  問神、牽亡,只在求心安,不如多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即有無量光明。行、住、坐、臥皆可念,至心虔誠,即有感應力。母女連心,母親心苦,她也不得安寧,不如將念她的心轉為念佛,以愛她的心來愛普天下的孩子。

  一會員因幼子意外身亡,日日與遺像相對傷心不已。

  這是他的世緣,緣盡則了,如一直傷心,這分情鎖反會將他鎖住而不得超生;況且上有高堂,下有其它子嗣,不應執著的只想一個孩子。

  十多歲的女兒,數月前因病往生。我們除了捐出二十萬在其所就讀的國中設立獎學金。還每月以愛女名義捐贈建院基金,但仍然無法減少悲傷之情。

  人生在世,只是因緣所繫,緣起則聚,緣盡則散。人往生後多為其念佛求往生極樂,如一味執著而以情鎖繫縛,反而使她不得超脫,增加業障。

  人往生時,要為他誦經超度,應如何誦?

  一般人何德何能可為人誦經超度?不如虔誠地念佛號,讓亡靈安息。如能請法師到家中,為家屬開示,讓家屬能慎終追遠,則更貼切實在。

  五歲的孩子車禍身亡,我們將兒子眼角膜捐出救人。而親友都認為:當父母的好殘忍,使孩子不得全屍。

  眼角膜佈施別人,延續你孩子的光明,即是生命的延續。你是為孩子做大功德,成就了一位小菩薩,你們是天下最偉大的雙親。

  夫婿因意外往生,令我一直陷在頹喪中,無法振作精神。

  萬法都是因緣生滅,夫妻、父子、兄弟的因緣也是一樣,一旦緣盡,各奔前程,互不相干。如果一味執著思念,不但添加亡者業力,讓他超生不得,又於事無補,倒不如專心念佛,助他往生,這樣不是更有意義?

  夫婿往生後,我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沈潛體悟,才從哀傷中甦醒過來。人心實在很脆弱,在沒有悟道前,永遠都在掙扎;現代人,物質腐蝕人心,尤且其心性的退化更嚴重了!

  人生在世,愛既能得,也能失;愛別離是一種痛苦,抓不住的東西,不要勉強,勉強更苦。

  我好希望把佛教生活化,回歸人類的真如本性。就像喝咖啡,我們常忘了咖啡裡也有水,而佛法就是咖啡裡的水。

  父親往生四十九天內,全家茹素,胞弟多年來的腸胃病,因四十九天的茹素:竟不藥而癒,兄弟姊妹更加親近了。家族問幾十年的恩怨,一時消泯,更加親切融洽。

  你的愛心有多少,眷屬就有多少的關愛。

  你有求,則他必有爭,如一味地要求別人,只會為自己招來無窮苦惱。

  要如何幫往生者超度?

  人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怎麼超度?虔誠念佛就好,人隨業輪轉於六道,各人的業力豈是他人隨意可轉的?

  我兒子因故喪生,白髮人送黑髮人,真是痛苦啊!

  妳的孩子來這世間的緣就到此為止了,就像風箏一樣,妳要把手鬆開,讓他無掛礙地飛去,如果一直苦苦思念他,等於牽絆住他。妳每天悲哀、啼哭,這股「不孝」的業力將由他來背負。

  何況,妳每天哭哭啼啼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氣氛,讓家裡籠罩著一片陰霾,久了也會產生霉氣呀!倒不如把這分思念的心神用來念佛、行善,為他在世間造福,這樣不是更有意義嗎?妳的孩子來世間短短十幾年就走了,能促使你們夫婦了悟人生,因而進入佛門,這將是他這短短一生中最大的功德了,是不是?

  有時去助念,病人一口氣一直斷不了,有人就建議念往生咒,助他往生,這樣可以嗎?

  多為他念佛就好。臨命終的人,一口氣斷不了時,心裡是很惶恐、很痛苦的。你看他身體一動也不動,好像沒有知覺,其實意識還是很清醒。此時,大家在一旁輕柔地念著佛號提醒他:「好好念佛,不要有雜念」,可以使他的神識得到安詳。總之,業不盡,死不了:業既盡,再怎麼留都留不住。人在生前,就要積極地福慧雙修,以求去來自在。

  我兒子發生車禍,但是對方賠償不公,我真不甘心。

  既然學佛,就應有一分慈悲之心。學佛後,有佛法為依皈,業力現前,應歡喜接受,不應再結惡緣。有道是:「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如何解脫捨離親情的痛苦?

  用感情把病人拖住,他既割不斷又貼不近,對他本身而言也很痛苦;設若你能灑灑脫脫地以智慧的利劍斬斷情絲,該斷之時不要藕斷絲連,就能彼此解脫了。

  只要能看開透徹道理,就能夠解脫自在;若不能看開,還是一樣痛苦。

說經營理財

  如何擬訂理想的企業管理辦法?

  文字愈少的原則愈好,將其建立成風氣,是最好的管理辦法。

  做事業應把持怎樣的態度?如何處理公司中的傳言是非?

  以誠以正。是非止於智者,如果沒有是非及人事問題,那麼這就不是凡夫的世界,而是佛菩薩的世界。學佛者應有超越凡夫的勇猛心,對人時時把持「三無」 ——普天之下,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也無我不能原諒的人。對事時時以信心、毅力、勇氣三樣來激勵自己。將前三句及後三句好好的體會應用,碰到逆境才能考驗出你的肚量。把是非當教育,就沒有是非了,這也是學佛歷程中的一分增上緣啊!

  以前常想事業要怎麼變化推展比較好。結果,變來變去都沒有變好,現在已不敢想了。

  做人要踏實:唯有踏踏實實的,才會穩定自在。

  如何理財最適當?

  佛陀教育弟子,理財之道有四:一分為奉養父母;一份為家庭生活費;一分則為子女教育預備金;再一分則用作謀求社會福利的志業。

說齊家之道

  要如何才能讓先生也信佛?

  要先生能接受信仰,不如先修持自己,有心修持即有所得。有朝一日,當先生發現妳的形態改變、氣質柔和了,家事、人事都更加圓融了,自然而然地,先生對佛門就會起好感及興趣。

  每次要先生七點半趕回來載我去念佛,但先生總是來不及,我為此很煩惱。

  妳錯了!當太大的就要讓先生無後顧之憂,妳這樣趕來趕去,念佛時,心能專嗎?所念的功德,彌補不了妳的煩惱。行住坐臥都可念佛,相夫教子是當太大的本分。

  母親長期念佛茹素,但為人並不慈悲,且對祖母、養祖母不孝,實在不堪當子女的榜樣。我們可以盡量多做些好事,替她贖罪嗎?

  你們應該自我慶幸,兄弟姊妹皆成器,沒受到母親不好的影響:雖是母子關係,但你們並未與她共造惡業——共緣而不共業。更要慶幸還好母親只是心理有病,而不是精神異常,若是後者,必定會帶給你們更多的困擾。

  以往,你們所做的好事,並非替母親贖罪,而是為自己結好緣。比如你孝順養祖母,無意中卻使養祖母更氣你母親的不孝,如此,只是加深你與媽媽之間孰好孰壞的懸殊。

  從橫面看,你是個好人,知道人情世故;從縱面看,你不應該責怪長上。你是自己子女的榜樣,現在不敬母親,將來子女也會不敬愛你,所以你要自我警惕,一定要寬容、原諒母親。

  至於母親的信仰,與她本身的作為無關,無需擅加置評。

  兒女都已成年了,我還是放心不下,好苦惱!

  能放下當且放下,親情重一分,煩惱即長一分,子孫自有子孫福,因緣稍縱即逝,何況人生無常,應當及時把握因緣,多為自己儲存道糧。

  我和婆婆年紀相差懸殊,代溝很深,真不知該如何與老人家相處?又怎樣才算是一個皈依的三寶弟子?

  現代社會的媳婦,不像古代的家庭,尤其職業婦女有其獨立的思想,但老一代年事已高,要老一代改變他們的思想,太殘忍了。凡事盡量求全,需要年輕人能多委屈一點。長輩因為對晚輩有一分關注的愛心,才會多說幾句關懷嘮叨的話。萬法因緣起,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歡歡喜喜接受即能隨緣消舊業。

  將佛陀說的、師僧所說的,都能一一信受奉行者,即是皈依的三寶弟子。

  夫妻應該如何相處?如何教育子女?

  夫妻間相處的言行,對下一代的子女,不僅是直接的身教,無形中也是子女們處世的範本。真正的佛教家庭著重於禮儀,禮儀乃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態。凡事客客氣氣,互讓互愛。真正的學佛者,要去除我執、我相,擴大心胸。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無條件地奉獻,做到事事圓滿。

  孩子現讀小學四年級,將來是否可以讓他們讀佛學院?

  要看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沒興趣,讀了高不成、低不就,將來在社會上也不好過。

  我對獨子從小用心栽培,從來不曾讓他幫忙家事;而今他學業、事業有成,並且結婚生子,組織小家庭。沒想到,媳婦竟把所有的家事都丟給兒子去做:甚至,連小孩也要他帶,我看了實在萬分的心疼、不捨。

  既然妳這麼疼愛妳的兒子,就要好好去愛妳兒子所愛的人。他願意為他所愛的人付出,妳應該為他歡喜啊!

  試著把媳婦當作自己的女兒,想成女兒得到了一個好女婿,妳就不致於心疼兒子了。況且是兒子願意接手家事,只要他做得歡喜,小倆口彼此能配合,沒有紛爭就好,妳何需埋怨呢?

  我的會員帶著他智障的兒子回精舍,那孩子一見到大殿的佛像就跪拜頂禮,旁觀的人都大呼神奇!

  不要講神奇,只是他具有親近佛教的慧根,要多培養他後天的深緣,才能不受週遭的惡緣引誘。對孩子要「愛他,但不是寵他」,更要和外界廣結善緣,才能讓孩子成長,思想端正。

  孩子不乖、不讀書,怎麼辦?

  其實,父母對孩子只有盡責任,而沒有限制其發展的權利,要多為孩子種福,以母親的心懷來愛眾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不要太為子女操心,否則,無形中會加重他的業。

  送兒子到日本求學,為什麼兒子毫無感激之心?是否十九歲運氣就不好?

  對兒子不可有求回報之心。

  佛門談開啟智慧,不必去追求看不到的神啊,鬼啊!心不要生疑;有疑即生怪。當母親的應盡到自己的責任,並且內心常保持正知、正見。  師父,要怎樣管教孩子才算恰當?

  生養子女就如同種樹苗,樹苗植入土裡刻意加太多的水分和養分,根會很快腐爛。對孩子也是一樣,要配合他們的根性,讓其自然發展,過分保護、溺愛孩子,反而害了他。

  師父!我很發心在做慈濟啊!為什麼兒子老是和那個我不中意的女孩來往呢?要兒子和另外的女孩相親,他都不肯……

  發心施捨行善,是要用寬廣的愛心做基礎,目的在讓普天之下的眾生得以離苦、幸福快樂,這才是正確的心態。

  要娶太太的是妳兒子,不是妳;妳應該以他們的幸福為考慮的重點。再說,兩人如果有緣,無論如何也無法拆散他們:若是無緣,硬要他們湊在一起也不可能!

  妳既然能發心做慈濟,對眾生可以付出愛心而無所求,對兒子怎麼反而有所掛礙、一定要他依妳的標準來選擇所愛呢?要提升妳的愛,做到無分別相。

  為什麼婆婆看到我就討厭,我看到她也開心不起來?

  緣是不定緣,是可以轉的;妳應該把這分惡緣轉為善緣,只要妳有信心、有決心,一定會成功!

  先生是獨子,我和婆婆相處常發生枝節,該怎麼辦?

  將婆婆當媽媽,時時對婆婆付出開心,寧願孩子少買一件衣服,多為婆婆的衣、食、住設想。因為,婆婆從小與唯一的兒子相依為命,疼入心底。妳應當感恩婆婆幾十年來,對先生的撫養、提攜。學佛要學佛菩薩的精神,對廣大眾生都要普度了,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婆婆?而且對長上奉養盡孝道,即是將來對子女愛的教育啊!

  我結婚八年了,到現在仍然沒有小孩,覺得很遺憾。

  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孩子的緣有的早來、有的晚來,有的根本沒有這個緣,應該順其自然。

  師父,我先生平常都不顧家,只要一回到家裡,就對我又打又罵……

  人要培養堅忍寬容,平時應該修養好的聲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要讓寒冰解凍,也需要時間慢慢來。

  我母親年幼時為人養女,生活貧困,且遇人不淑,遭遇坎坷。後來,環境改善、經濟好轉,她即拚命攢錢,常為了錢財和子女反目,時起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你母親愛財的心態,可能是基於她曾極度匱乏,欠缺安全感所致,你要借事練心、多體諒母親。用慈施悲,以寬大的愛心對待她,可能的話,帶她去醫院看看人間的生老病死等苦難,讓她欣慰自己身體健康,又不缺錢使用,或許可以幫助她的心態趨於平衡、穩定。如果她不改,則由你來改——改變對她的態度,對她多付出、多寬讓,久而久之自然能引導她生出懺悔的心。

  我相信,你母親比你更痛苦,因為她所要的永無止境。

說修行

  「恆順眾生」是否會造成是非不分?

  從前有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指使兒子去偷摘匏瓜,但是兒子不肯。父親說:「沒關係啊!現在四處寂暗,沒有人知道。」兒子說:「你、我,還有月亮都知道啊!怎麼能夠做這種事呢?」所以,我們要以良知去判斷何者應順,何者不應順,不可盲目附從。

  我是醫學院的學生,學佛後,深深體會到好好的用心即是發菩提心,是否正確?

  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即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想得很渺茫,而忽略你本身就處在人間。

  為何有人學佛經年,平時對佛理研究精湛,修持精進,辯才無礙,甚至,對真空妙理也有研究,然而一旦自己病障現前,卻難能解脫、自在?

  佛教的修養並非全要依靠佛之感應,最主要在培養勇氣。佛言:一定業不可轉。」以一分坦然的胸懷及因果觀,勇於接受隨身顯現的業報,方是學佛之真諦、目標。佛法乃三根普被——如人吃糖,牙齒好的可咀嚼,愈嚼愈覺香味甘甜、滋味無窮;沒有牙齒的,也可含之,而體會出糖味之甜。

  出家修行,往生時是否都能徹悟?如果不能,是個人因素?還是佛法不夠園融?

  你覺得考試成績好壞,是個人因素,還是老師的因素?

  世間真的有因果嗎?比如,有一個人他平常做人很良善,也很虔誠,但為何他的家庭會不平安,事業也不順利呢?

  你應該相信因果。因果律中,有遠因近果。佛教中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假如過去犯了錯,現在知道了,就應該真心懺悔,承受過去犯罪的懲罰;要歡喜地接受,時時刻刻起懺悔心,並且要時時刻刻發願,隨分隨力做福利人群的工作。

  總不能剛開始播種,就要求馬上能有收穫。所以說因果善惡是分明的,佛陀教我們愛人則是愛己,護人則是護己,如能好好的種善因,後來必得好果,好好地遵守戒律,所到之處都會很平安。

  舉個例子:比如昨日以前,你對某個人無理辱罵或騙取他人的財物:今日你在某個地方,看到另一個饑凍病危的人,起了憐憫心去救助他。而昨日被你辱罵或被騙取的債主冤家,今日找到了你,同樣是不放過你,你若能知過認錯,忍受辱罵,則對方惱怒易息,長債短討。又今日被救助的這個病危饑凍者,等回復了體力,便會感激你,有朝一日遇見你,就會感恩圖報……。應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陀教我們的是超乎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希望學佛者,先學好菩薩精神:尤其要學地藏菩薩的大願,像他以寬大的心胸包容一切眾生。如能愛無量的眾生,則來生或今日,自然就會有很多擁護的人,自動合力來協助我們的成就事業,這也就是結好緣啊!

  「聽時恩悟,境來又迷。」應如何克制?

  應提起毅力、心志,立「不遷怒,不貳過」之志,有勇氣即可精進。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佛教徒都會認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生脫死,為求往生西方,離開三界、脫離六道;其實,學佛如只抱著這種觀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學佛了!學佛,是要學不計較、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見解:有了正確的思維,才會有正確的行動。

  現代人總是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他們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應該要有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胸懷,才能心境超脫,如果沒有這分寬大的胸懷,儘管再怎麼信仰、拜佛,還是會墮入魔道。

  何謂明心見性?

  在凡夫稱為「心」,在佛稱為「性」,我們現在都是用心而迷了性。我們出生在人間,培養出來的叫做習氣,我們由第六識來分別外面的境界,一直將人性與眾生分別,我執我見,而使人心脫離了佛性;其實,佛性即凡夫心,凡夫心即我們本來佛性。因此明心見性,套一句現代的語言,即是「啟發良知,發揮良能」,我們現在修行學佛,重點即在如何啟發自己的良知、開發人們的愛心。

  五戎申有妄語戒,但在生意場上,往往非妄語不可,怎麼辦?

  只要不損人利己,有時一句善意、圓融的妄語,也是功德無量啊!

  聽師父說過:「佛陀也是人,是比我們懂得更多、做得更好的聖人。」又說:「宗教是唯一能洗滌、提升人心的道路」,每句話都平實易懂,打動人心,讓人信受。

  我的話語極其平淡、平凡。

  所有的宗教,都是希望運用高超卓越的智慧,辟出一條人人能夠歡喜遵行的道路。

  因為人心所需,所以宗教能在社會、人間長存不廢。如果把宗教當作學問探究,落入高深、奧秘的說理,而不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則該宗教就無法達到引導、教化人心的功能。

  「人之初、性本善」,並不是我說得好,而是彼此有緣;我說的話契合、啟發了你內心的善念,使你感受到事、理相應的歡喜。

  我們是佛學院的學生,請問法師如何修持?

  我無法每天深入經藏。但是,每天即是我人生道上的一扉頁,過眼的每個人、每句話都是頁中的字字行行——在人生中得佛法,而非在佛法中得人生。

  如何做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

  要成佛就必須先結好人緣、好好地種好因;能種好因,自然就能得好果,因此,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慈濟是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毫無代價地付出,人多的地方好修行,一個人如果能和每個不同個性的人都相處得很圓融,那這個人的人生就成功了,我們應該在很多人的地方適應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世世常行菩薩道啊!

  修行是為了圓滿別人?還是成就自己?

  修行如果只是為自己就無行可修。吃飯是為自己,睡覺是為自己,這些你都會,何必再修?真要修行,就要不忍眾生苦,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聞聲救苦。如果只為自己,就不夠格修行,但求自我解脫,怎麼有可能把佛法發揚光大?

  子路問孔子:「我死了以後會怎樣?」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同樣的,學佛就是學得如何做人,如何讓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光是以理論理,摸不著、看不到,說歸說、做歸做,事理無法相應,學佛何用?

  如何修?如何做?何時才能證果?

  你來此的感受如何?來的時候是一種心境,來了之後,一番親見親聞,與你所想像的必有出入,而現在又是另一種心境。

  當初下決心要來見我,那是因、是願,實際上來了是行、是做,現在的心境感想則是解、是證。

  我們天天都有感受,時時都在修因證果,我今天下了一個決心,並且付諸行動,那就是修因證果。

  課業與學佛無法兼顧,怎麼辦?

  你們現在應該以課業為重,學佛是培養慈悲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呀,學佛是要學得以佛心為己心,不必有特定的時間。

  地藏菩薩誓願度眾生,為什麼一直度不完,而地獄也沒有空過?

  眾生就是自造「業」,不聽話嘛!你看世間的監獄也沒有空過呀,大家如果知道地藏菩薩度眾生很辛苦,就要乖乖地聽地藏菩薩的話,改過自新!

  有些人總認為只有專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脫死,是否正確?

  這是不正確的。在《彌陀經》中有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呢?就是慧;對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透徹本來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國呢?眾生的心是一片糊塗,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國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還要有大福德,而這分福德源自廣結善因緣,完成菩薩的道行。

  戒本上言,受五戒,是盡形壽受持;而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的受持,是否屬實?應信為實!

  一位委員問:「何謂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乃梵文音譯:釋迦即能仁,代表慈悲;牟尼即寂靜,代表智慧。表示在五濁中能不斷付出,但心態很寂靜、身動心不動,不為外緣所轉。佛的境界是寂靜上的境界,寂即光明,靜即不動。如如佛性永不動搖。但他示現於娑婆世界,身勞心不苦,做任何勞作皆出於歡喜心,他的示現旨在教育佛弟子:應當時時培養慈悲、歡喜的心念。

  我受過菩薩戒,但是為了不讓同事多疑多心,在公司午餐即吃肉邊菜,但又怕影響修持,怎麼辦?

  以一分平常心來持戒,佛在世也不要求人們一定素食!學佛者,持戒不執戒。

  我們常說師父的法是寶,為什麼碰到自己的缺點就轉不過來了?

  那些轉不過來的,就是他把缺點當鑽石緊盯不放,而把我的法如豆腐般地給丟了。心本來是放寶藏的,但你們不放寶藏,卻到處撿垃圾來當寶貝,如果手上的垃圾不丟掉,就算是鑽石在眼前,你也無法撿拾啊,

  請問法師如何念佛?

  老實念佛,深入瞭解念佛的意義,念到以佛心為己心,有任何是非枝節現前,把是非當笑話,一笑置之。

  如一徑行善道,是否只得人天福報,而失卻這一念善根?

  福報有二:一是佛道中的福報,一是人天的福報。人天福報乃對佛法道理不去深入,只是喜好行善,但計較之心仍在,人我是非之念仍執著。

  如能以佛陀精神來做利益人間的志業,這就是福慧雙修了。如一小舟於大海中乘風浪,而航線不變,守一而終,即是度人利己的福慧雙修、雙管齊下,菩薩道的精神主旨即在此。外人看來是犧牲奉獻,而在行者本身卻是一項最大的享受,成佛之道,有願必成。

  師父說,要把愛擴大,這樣會不會影響到對家人的愛?

  塵世之愛,不比佛門之愛更透徹。世間之情,也不比佛門之情更長遠。佛陀教我們把愛從家庭推廣到普天下眾生,多花一些精神來愛別人,並不影響自身家中的親愛。如《遺教經》云:「喻暗室中有炬火,如以干百炬,來分火點燃,並不影響本身的光明,反而更增加室內的光明。」

  佛陀教育眾生時時隨分隨力,第一要做的即是盡家中一分子的本分事,再盡量利用時間來從事社會工作,救度眾生,廣結善緣,這是慈濟十多年來的宗旨,也是佛陀的教育。

  何謂七輩婦?

  〔一〕母婦:照顧先生如母親照顧子女之細微。

  〔二〕妹婦:尊重先生如兄長。

  〔三〕智識婦:提供智慧輔助先生事業。

  〔四〕婦婦:盡婦人之職,做好主婦的天職。

  〔五〕婢婦:如婢侍般侍候先生,任勞任怨。以下雨婦是應該避免的——

  〔六〕惡婦:驕、慢、習性不改之婦人。

  〔七〕奪命婦:不做家務、不守婦道,甚或謀害丈夫者。

  男女之智慧有分別嗎?

  智慧沒有分別,分別的是業力。

  聽說師父以前常在燭光下看經、寫字,並且特別喜愛蠟燭。請問蠟燭對您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每當工作繁重而心煩時,我就去看看燭火。慈濟工作即如黑暗人生中之一小小火光,而自身生命亦好比蠟燭之光,時時消耗,卻時時可予人光明,哪怕是微量,只要有人需要,即慷慨給予。

  如何避免人與人間的衝突?

  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是凡夫,意見相左在所難免,為何會有左右的分別?因為有中間,才會分左右,每個人都以「我」為中心,就無法避免衝突。但有時左會變成右、右也會變成左,所以,應時時用包容心互相寬恕。

  我從不為非作歹,自認是個好人。除了當好人,我還要進一步傚法先聖先賢,走上正道。

  做個好人不容易,必須時時持續一分好人的涵養與言行,而比好人「更好」就是聖人了。

  我於父業中衰時期成長,與弟弟於家道安穩期長大的心境不同,因而兄弟倆有代溝。我自認本身個性較接近申庸之道。

  中庸乃佛門中最高境界,世人常誤解修行即避開人群,其實修行乃修心養性,端正自身行為,然後再發揮自己修行功夫引導世人。要修心養性即先要瞭解世間塵事,待塵事領悟透徹,更要發心入世引度迷中之人,此為佛陀所提倡的中道。

  為何有人一見到師父就歡喜,這是什麼緣故呢?

  佛教講因緣,因緣不可思議。

  常有些人在初次見面時對我說:「和師父見面是我最大的心願。」甚至,有遠居國外從未曾謀面的人,卻因夢中相見,特地回國來看我。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我想這是與他們累世結來的好緣吧,

  所以,要多多與人結好緣,而不要與人結惡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關係著生生世世、人與人間的相處,怎可結惡緣呢?縱使是別人跟你過意不去,忍耐一下,也就沒事了。

  平日應該要廣結善緣,千萬不可與人結惡緣,要給人「好臉色看」,讓人見到你就歡喜。

  為什麼會有「好人不能善終、壞人卻能得好報」的情形發生?

  這就必須談到三世因果。如有人稟性善良能幹,但生活事事不如意。有人霸道、待人苛刻,卻一再地平步青雲,這即是前世果報——定業。雖言定業不能轉,但對境不生貳心,時時有佛法為精神依止,即可得一分坦然的觀自在。總而言之:人生無常,要為善競爭。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聽到有人傳是非、談流言,該如何面對?

  文殊菩薩修一根法門,即耳根法門,非來變為是,惡來即成善,任何是非皆善解之,即無是非。聽到任何是非,皆視為修行之增上緣,萬萬不可堆積在心上長無明車。

  如何才能不與人計較?

  真正自愛的人,是不會與人計較的。自愛不是私愛,若能自愛,相對的也能對他人尊重。

  如同天平的兩頭,一頭下垂,另一頭就上升。你若與人斤斤計較,人格就會低落:你若謙恭低下,人格就會昇華。

  然而只有強忍是不夠的,還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麼都沒有為止。如果一再計較,只會徒增是非煩惱而已。

  所以要內修謙虛——將心擴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禮儀——將自己縮小,鑽入人人的心坎裡。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別人以壞聲色待你,不要與他計較,而應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點沒做好,而令別人有所不滿?找出癥結後力求改進,直到令人見了就歡喜。

  如果是對方錯誤,我們應該憐憫他、耐心地輔導他。如此便能一團和氣,彼此和睦相處,也就不會有計較的事端發生了。

  為什麼我常覺得心裡好沮喪?

  是誰讓你難過呢?過日子要如腳走路,一提一放,走過就沒事了。

  聽人說,一定要念萬遍佛號,方可往生西方,是真的嗎?

  念佛如果一直在數念幾遍,心念就一直放在數字上,而非放在佛號上。

  為何人會有煩惱?

  人若心量狹窄,容納不了「我不喜歡的人」或是「比我能幹的人」,則貪、瞋、癡、慢、疑五種心理病態,便從此產生。但總歸起來,還是出於自己的心胸狹窄。

  做人做事要怎樣才能圓融?

  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為尖的會傷害到人,同時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別人的心。規勸別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讓對方恨你,對惡人我們要包容,也要預防。

  要怎麼去看待逆境困擾?

  不論學問、功夫都要提出堅心決志,有逆境來,應知這正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寶玉是人們都喜歡的,但是要經過琢磨才有價值。花蓮的王礦很多,天天任人踐踏,一點都不起眼。幾年前,泰國一位僧王來花蓮,他說,他好喜歡花蓮的玉石。我即請人找來一塊很大的玉石,一半給他帶回去雕成佛像,讓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門口,任人踐踏,將近二十年了。同樣的石頭,經過琢磨與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別。逆境就如磨王的砥石,不磨不發光啊!

  有逆境來,我們應感激、珍惜這分增上緣,感激它的現身說法。時常以一分溫和的心情,歡喜地接受。

  做人要有一分堅定的心念,來接受層層逆境,以平靜的心來轉逆境。佛學乃有教無類,心中不平穩時,不妨多接觸佛法。

  我覺得,活在世間好苦啊!。

  人,總是有許多理由叫苦,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閒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的人是因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我們平常說雞蛋,沒人說蛋雞,蛋雞生下來就被吃掉了。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好是只談現在。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把現在的精神用在過去的事,其實是浪費。而未來的事求不得,現在不好好踏實於目前的事,一直求未來是顛倒。所以,最好是把握現在。一直以世智辯聰去探討這些事是沒有意義的。

  常聽人說您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不知您如何熬過?

  不去想它,也就過了。

  師父,我玩股票賺大錢,就拿出來捐給慈濟!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好安安分分地做事,有多少,捐多少,不要整個人跟著股票起起落落。我如果叫你不要做,那麼股票跌時,你會感激師父救了你;股票漲時,你又會埋怨師父讓你少賺了,你每天的心情就隨著股票行情在起落,如何能產生智慧?怎麼有多餘的精力再做其它的事?這種錢財要能捨得放下,心才能清淨!

  有人在台北天母發現有人販賣師父的石雕像,索價三十八萬元,這事該如何處理?

  不用理會,那是石頭,我是肉體。

  師父,我家一年來已經遭了三次小偷,把我所有值錢的東西偷光了,不知該怎麼辦?

  你捨不得佈施,就有人幫你用嘛!財富乃「五家共有」,何謂五家:貪官、天災、戰爭、竊盜、不肖子孫。

  師父,有人假借慈濟之名做生意,您不會擔心嗎?

  話由他口中生,你能使他不開口說話嗎?別擔心,只要我們一本誠、正、信、實,自然能以真破假。

  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

  身體好時,多造一些福;環境允許時,要多結一些好緣,不要浪費時間,自然會過得很踏實。

  為什麼常對自己感到無力感?

  要有自信心,如拜佛、信佛,切莫把他神化,應是聖化。反觀自性,相信我們有與菩薩同等的毅力,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肯用心皆可發揮真如本性。

  我未滿三十歲,夫亡子幼,堂上又有高齡婆婆,現在我獨撐丈夫遺下的事業,在現實逆境中,時常壓得透不過氣來,想遁入佛門,請問:「如何才可以成佛?」

  平日多看佛書,多接近善知識,選擇自己要學的,去深入追求探訪,解行並重。如以清淨之心,愛子女、愛眾生,此心亦如出家心志。

  要成佛,先學做人,人者仁也。人人之間,如能互助互愛,有愛心、仁心、大恆心,才可漸近聖道。平日多念佛,因多念一次佛,即多接近佛陀的聖跡——心境。人生多坎坷,逝者已矣,不要耽於過去,人生道路很漫長,不要回首過去。往前看,向前走,把愛心奉獻給婆婆及幼女,雖然辛苦,然而如能熬過此關,必得滿堂的喝采和圓滿的功德。

  師父,我一向身體很健康,很少生病!

  健康的身體到頭來也是一堆廢物,若不好好用來成就道業,有什麼用?

  在偏向功利競爭的環境下,如何修行?

  修行分為「刻意脫離人群」的修行,以及以「平常心在生活中磨練」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把心照顧好」,佈施予人是愛心,但那僅是外圍的一個點;要能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是真「愛心」,才是真正平常生活中的修行。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就不會為功利、名譽的競爭而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若能把心照顧好,看得失就會很平常,得時心持平靜,失去也不在意,保有這種平常心,就是把心照顧好的人,他能出污泥而不染,不被功利環境所牽動。

  我負責行政部門的工作,由於處事細心,要求較嚴謹,而被人家戲稱為「管家婆」,實在不甘心。

  處理事務應以「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為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夠做得你歡喜、他快樂。

  對於別人的議論,應該「用耳看,用眼聽」的細心體會,檢討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問心無愧則放下它,不去聽它。

  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保持「歡喜心」,不要動不動就發怒。每個人都愛看溫和的笑臉,也都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所以要好好培養形象,隨時掛著慈悲的微笑,講話的態度要注意柔和善順。開口動舌無不是在教育,對自己、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要隨時注意形態、聲音,我們的舉止行動都是由心在指揮,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歡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間常為某些是非而爭執不休,怎麼辦?

  聽話要聽直接的話,好的撿起來,壞的丟掉。人生有多長?內心存放寶藏的空間有限,為什麼不儲存好的東西?過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為什麼人家都不能諒解我,還要時常罵我呢?

  其實碰到這些情況,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對,因為人事的艱難,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對你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粗石來磨,劍才會鋒利;一塊璞王也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譭謗,只要行正、心誠,任人怎麼去譭謗,反而更能昇華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愛心、信心、寬大的心和人相處,使得人事圓滿。與朋友相交,能做到「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無我不原諒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關係,接觸過各類宗教,感覺到某些宗教給人一股神聖而不可親近的凜然之感,如一堵高牆。

  宗教應像一座橋,把分隔的連結起來,而不是一堵牆,把連結的分隔開來。

  很多人對於現實生活,都感到很無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緣,凡事逆來順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學佛者應安處在逆境中,視為增上緣、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機緣;若處於順緣中,就應及時精進,成就福慧良田。我們應信受因緣果報。

  什麼叫因果?

  因與果,本來就是連環在一起。一棵果樹必須先有因,才有這棵樹;樹長大結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斷循環。唯有截斷因,就不會產生果。

  其實,應該說是因緣果報;因為有了「因」,欠缺「緣」,也不成「果」,沒有果就沒有「報」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氣,造諸口業,要如何改正?

  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來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來順受,對外來的嘮叨也會認為是關心的表示。應時時警惕自己,提防犯錯,不可事後再懺悔……談改正都已遲了一些。

  自從學佛以後,我整日什麼事都沒興趣做,只想專心念佛。起初先生還答應將努力賺錢,好讓我當慈濟的榮譽董事,現在卻不知何故變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誠,卻落到這後果,真是煩惱。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放著不做,這樣的念佛,不但佛陀覺得吵,公婆也被妳惹得生氣,當然先生也不滿意。

  妳要認真地將本分事做好,克盡為人妻、為人媳的職責,做得讓公婆、先生歡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現,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個人妳都愛,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對一切所發生的事負責任,積極參與人生。

  這是見仁見智的想法,人生本來就應該有自我的信念。不過,人生很有趣,過於投入時,我執我慢就產生了,於是「自大」成為人生最大的毛病,以為世界沒有我不行,我能運轉世界,一切都應以我為「最」。然而,自我擴大後,心量就被擠小,容納不下別人來侵佔自己的地盤,這在佛教稱為「我執、慢心」,就像有人過於負責任,為顧好自己的地盤而變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屬……。極少數人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縮小自我,無礙地映入人們的瞳孔、埋藏在人們的心中,如此才能擁有人心,深植人緣,使自己處身在積極奮鬥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師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到各道場去小住、清修,為什麼還是解不開苦悶的情緒?

  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會掙扎、苦悶,這是因為明理而不實踐的緣故。你應該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捨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惱中!我

  我平常雜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來,怎麼辦?

  要一個人什麼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歸想,不要管它想什麼,只要認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雜念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心不定,如果在雜念中認為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煩惱中又多了一個煩惱。

  學佛是否有令人「即刻開悟」的法門?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飯,你是不會飽的,即使是佛陀,也無法令人即刻開悟。

  學佛修行要腳踏實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為有我才有病、有煩惱,若無我就沒病沒煩惱了。

  其實心病只有貪瞋癡三項,但藥卻有多種——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為了要適應不同的根機。人雖有同一本性,但卻有三種根機: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雖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斷教導他、鞭策他,讓他時時保有善法,不令忘記。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時,才能擇善固執,不受外界影響。

  中品根性的人較麻煩,因為他對於道理似懂非懂,有時好像道理都知曉,卻不能與人事合在一起運用。這便如海綿本身已有很多污水,無法再吸收淨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兩類:一類是過去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對教理有所體會後,便能不受外界影響,心能如如不動,認清方向,再也不會有所偏差。

  另一類是天資慧性,一旦認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轉。大體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從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並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較難走入中道。

  總之,要站穩自己的腳步,去踐行實在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否則差之毫釐,可就失之千里了。

  師父,我們一起到印度去朝聖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離靈山道場啊!

  師父,您對人生有什麼看法?

  今生今世,願如一葉小舟,於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總要駛到彼岸,才不虛度此生……。人都是從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鬆懈,應該時時警惕!

  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捨」?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為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都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捨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師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聲,在我感覺上,已經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聖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麗風光。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佛教講神通,真有神通嗎?神通是不是可以改運?

  是有神通,但是並不重要。依我做慈濟對神通的解釋是「精神貫通」即有神通。譬如當初我要開始建慈濟醫院時,有些人認為那是天方夜譚,但是,現在我們已將天方夜譚變成事實,這是人間的神通。將大家的精神貫通在一起,產生力量,這就是神通。至於,如何以神通來轉運?很簡單——心開運通;心若不開,即使佛菩薩在你面前,也拿你沒辦法。

  昨夜騎車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體,心起一念,管它是什麼東西,壓過去算了。

  次日,一向對我搖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對我又叫又追。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眾生舉足動步,無不是造業,要小心啊!

  碰到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這是不對的。「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用「摸」的才能撫平啊!

  師父,我已經改變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愛玩、愛睡,又不士吾歡讀書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現的都是被污染的行為;你現在所表現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眾生顛倒,總是以假為真。

  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心中會很痛苦,這樣不是增添煩惱嗎?

  佛陀見到苦難也會流淚啊!為憐憫眾生而流淚是「覺有情」的淚;為了自己的慾念而煩惱,則是凡夫迷情。

  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愛心?

  愛心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智慧——沒有色彩、沒有慾念、清清淨淨,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麼辦?

  凡夫常被因果所轉,所以造業、受報不斷;而聖人卻能以平常心去轉業。

  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方向盤把穩,任何車種都可以開,當別人能到達平坦道路的同時,你自己也過關了。

說社會現象

  法治國家是重法律規範,而輕道德法則?

  人不離開法,政令是法,道德的法則也是法。政令治末,道德法則治本;政令法則用於犯罪後的懲治,道德法則用在本性的自我統御管理,以法治國,就看你從哪個角度下功夫了。

  世人對行善的滑稽反應,常令人啼笑皆非。行善的標準到底何在?

  並不是會做善事即是好人。佛門中有一個名詞叫「善根魔」,這種人做善事惟恐人不知,到處喧嚷自己的功德;又有一種人,他雖然默默地做,但心裡總是計較自己做的多,別人做的少,這也是不對的。正確的是——我能做,就盡自己的本分去做;自自然然的,不怕人知,也不怕人不知。

  當前社會的脫序現象,應如何導正?

  社會的影響使人脫離本性,只要有人以一分「慈父悲母」的心去引導、喚醒他們,相信他們會回歸本性良知的。

  現在的學生難以管教,實在令人感慨!

  不是學生難管,是老師素質差了。現代文明較進步,而智慧道德卻沒落了。有很多老師穿著怪異,加上玩股票、簽六合彩,只是教導學生知識的功能性。難怪學生畢了業之後,就以功能來爭取功利,有了功利心,社會焉能安寧?要學生好,首先老師要自我調整好,教導學生,要先從老師本身教導起。

  每個人對金錢的看法不一,像我這次捐款建醫院,連父母、妻兒不知道,我自小就不愛出名,別人的讚歎對我而言是一種負擔。

  太在意有相、無相都是一種執著,況且做好事光明正大,也可以啟發別人一起來做好事。

說宗論教

  請問您用什麼方法來教育社會?

  教育並無定法,它必須因時、因地、因對像而應其機。此外,教育社會是每個人的責任,成功的社會教育必須仰賴大眾多方面的配合,並非單獨的個人力量可為。

  身為宗教家的我們,應該如何對社會教育盡心?

  佛陀的「慈、悲、喜、捨」即是教育的核心,努力地把這四個信念化為具體行動,落實理念。

  以理智來處事就對,以愚癡處事則錯?

  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

  慈濟所為較偏重社會工作,您認為台灣兩萬位出家眾皆投入社會工作而不蓋寺廟,行嗎?

  無論何時何處,都需要出家人和寺院住持正法,續佛慧命。

  對習氣難除的委員,您如何處理?

  「慈濟委員」是一個團體,彼此之間能產生「同事度」的力量,大家互相影響——遇到有人習性稍有偏差,周圍的人會加以提醒、勸導,彼此鞭策、精進。

  您是否造成社會大眾對您個人崇拜?

  佛說一切無常,我只是盡全力把事情做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慈濟的發展如此龐大,您走後,誰來接棒?

  是有人擔心慈濟將來繼承人的問題,但我相信,有朝一日當我不在時,慈濟會發展得更好——因為我在時,大家認為「慈濟是證嚴的,一切應由師父扛著」,我若不在,大家就會關心,積極承擔,不愁後繼無人。

  因此,我一再強調、不斷呼籲,慈濟是「佛教的慈濟」而非「證嚴的慈濟」。

  慈濟是否曾擬一套針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明文方法?

  慈濟的對象極廣,有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沒有解決問題的固定模式。

  為了佛教體制,犧牲自己,喚起社會大眾注意,我認為是值得的。

  許多的社會亂象諸如示威遊行、抗議暴動等,都是源自當初某個人的犧牲,博取社會大眾的同情,致使群眾產生一股衝動,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們既然生長在這個時代,就應順應這個時代去做好本分事——佛法如水,隨方就圓,處處皆可適應。

  我在馬來西亞托缽,當地沒有這種「化緣」的習俗,因此會有警察前來取締,但我仍然經常冒著被警察干涉的風險而出外托缽。我認為出家人不該為了怕事而不給眾生種福田的機會;這是佛制,也是出家人的責任。

  國度、民情風俗有異,做法也該有不同;如果因為托缽觸犯當地法令,而被當街拉扯驅趕,是否反而有損佛教形象?此外,如果當時沒有化緣的習俗,民眾對您的托缽行為又作何觀感?

  請問您用什麼方法,使慈濟得到政府的協助和支持?

  沒有方法,只是認真去做、不斷去做,由時間累積「誠正信實」而已。

 說慈濟世界

  有人問我,證嚴法師沒培養後人,將來慈濟事業由誰來接棒?

  佛門事業,只要有賢與能,就能來接。慈濟是大家的慈濟,不是我證嚴個人的。

  將來如慈濟醫院發生困難,怎麼辦?

  只要有信心,再大的風浪都可以克服;而這分信心,來自全省關心慈濟工作的委員、會員;這分關心,就是力量。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功德也最大。

  佛教徒都喜歡談功德。而慈濟委員們所做的,都不是為功德,只是盡三寶弟子的本分啊!具備這一分誠懇、盡本分的心力護持它,就不會困難了。

  朋友告訴我:慈濟人修福不修慧,就像一隻高飛的鳥,卻只有單只翅膀啊!

  如果光靠單只的翅膀,就能飛得又高又遠,那這隻鳥堪稱神鳥。

  請問師父,您出家前所經歷的事、物,是否對您在後來的思想上具有影響性的幫助和啟發?

  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回顧過往,也無暇憧憬未來,只是很盡心地掌握現在,謹慎地處理此時此刻。

  慈濟是千秋百世的志業,該如何維繫它的歷久不衰?。

  佛法講因緣,只要是種好因、結好緣,必能得好果:慈濟是個好因,此時此刻就是好緣。我之所以強調把握此時此刻,是因為過去種下的因、呈現於當下這一刻,而未來的成就也是端看此刻的努力。因此,不要空想未來,要有計劃的把精力投注於此刻。比如慈濟醫院和紀念堂(即「靜思堂」,早期稱作紀念堂)等建築,也是在一刻不停的累積下,完成了它的進度工程。

  法師!您真了不起,為社會做這麼多事。

  這是我的本分事,我不曾多做一些,也沒有少做一些,只是盡我的本分、做我該做的。

  師父!您實在很偉大。

  偉大的事是大家做出來的,是無數人的力量成就的;單靠一個人,再怎麼樣也偉大不起來。我只是站在自己的本分上做該做的事,我很平凡。

  「慈濟人」應有何擔當?

  慈濟行列,在濟貧教富中以事對貧,以理對富;富有的眾生在豐足之餘,往往心生顛倒,煩惱叢生,慈濟的責任就在開導他們的心病、習氣。慈濟委員要以身作則,委員本身的氣質、修養很重要,委員間應該互相鼓勵、借鏡。委員的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皆為眾目所視,故慈濟行列中的每一分子,平日的一言一行,皆應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

  慈濟志業已經三十多年了,這麼漫長的路途,支持您毅力的來源是什麼力量?

  以誠以正。內心存誠,外行端正,就不怕苦,再艱巨的磨練,都當作享受。要取信於社會,就要公正;而社會群眾的肯定,即是我最大的支持來源和精神力量。

  師父,您的身體這麼虛弱,不知您以什麼樣的意念來推動生命毅人?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命有限,慧命無窮。看透自己的生命,就會及時把握生命的功能。所有的學業、事業與道德,都要靠時間來累積,以這種觀念來決定目標後,緊緊捉住時間,就捨不得浪費時間顧念己身。今日的慈濟,是用生命毅力步步踏實地走出來的。

  許多人說慈濟不像佛教團體,因為很少看到慈濟委員們唸經拜佛,但為什麼他們仍然讓我感覺「個個法喜充滿」?

  我常提醒弟子們,除了唸經拜佛,更要重視行經學佛。

  創辦「慈濟」,為的就是要讓大家用腳真實去走,去體會宗教的悲智精神。

  佛像只是一種象徵精神的形象,而佛法則能啟發凡夫去迷入悟,成就崇高的情操、完美的人格。

  從善門入佛門,由行佈施得到智慧,慈濟的委員在身歷其境後,深深體會「行經」的快樂,所以法喜充滿。

  如果力量散開,是否更能發揮小個體的力量?

  團結才是力量。

  感謝師父幫我調教大太,我太太自從加入「慈濟」行列後,變的很溫順、很勤快,也很體貼……

  其實不是我在調教她,而是委員本身在投入「慈濟」工作時,從工作中看到芸芸眾生「生、老、病、死」的一面,真正去體會無常的人生,無形中會時時警惕自己,修正自己偏差的行為,尤其在團體生活中,隨時可以找到各種學習的對象和機會,而做自我教育。

  慈誠隊的十戒都能遵守,只餘香煙尚未戒除,可以嗎?

  如果不戒,即表示你的志氣不值一支煙;它害你沒骨氣,你應該看到這根煙就心生警惕,不要再去碰它。

  我會慢慢改掉壞習慣。

  要改,現在立刻改;慈濟人都是分秒必爭,你豈可再等待?

  委員說:我有很多會員都是玩股票的;每當股票行情不好時,我都不敢去收功德費。

  你的心情已經隨著股票的行情在上上下下了!

  可是股票漲時,他們捐的錢比較多。不要貪心,

  慈濟世界要如何來成就呢?

  應用萬蕊的心蓮,來成就清淨的世界,大家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從蓮花化生。慈濟世界需要萬朵的蓮花來造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世界儘管黑暗,但我們既然志願為慈濟的一分子,就必須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樣,不為周圍的環境所誘惑,要有堅強定力,才能栽培出朵朵清淨的心蓮。

  所以我們要提出勇氣,勇氣是蓮花的肥料,除了要撒種之外,還必須要有肥料、水分來灌溉,希望大家都能提出勇氣來,尊重自己的能力。抱著有事大家一起做的觀念,以恭敬心、誠心、熱心來做事,就如同造就福田,就必須恩田、悲田、敬田,樣樣具備。

  好多人到醫院參觀,看到醫院的建築和醫療設備,都讚歎「慈濟有智慧」。

  別人發心拿來的每一分錢,我都不敢平白浪費掉,希望每一塊磚、每一道牆砌成後都不敢輕易地破壞掉。對這座愛心醫院的建設,處處無不用心謹慎啊!

  現代人生活安逸,而這種好日子還能保持多久?

  這要看眾生的行善之心能保持多久。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