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受蘊的淨化── 情緒處理
黃國達
04/03/2012 07:4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在五蘊中,「受蘊」(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有苦受,想要離苦滅苦才會引發修行的動機,而樂受容易引生染著,因而造業受報,如果能夠善於處理「受蘊」,對於修行將有直接的幫助。

 在修習四念處的觀照法門時,受蘊的觀照是介於身與心之間的念處。受與身相關聯,例如心情鬱悶時,胸口會悶,心情開朗時,全身舒暢,生氣、緊張時,心跳呼吸加快,內心平靜時,心跳呼吸會減緩。受與心也有相關性,心情好、看什麼都好,心情壞,看什麼都不順眼。所以,從「受」下手,對身心的觀照才會更加完整。

 人們只要有好的感受,不要不好的感受,但是,感受就如警鈴一樣,討厭警鈴而關掉它雖然可以暫時耳根清靜,卻沒有解決問題,事情繼續惡化,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就麻煩了!

 受的本質是什麼?

 受──情緒的感受是因緣所生法,當外在環境對個體生命產生威脅時,會產生苦受,引生悲傷、恐懼、憂心、沮喪等各種情緒反應,當環境對個體生命的威脅減輕或解除時,就產生樂受,引生快樂、興奮、欣悅、祥和或平靜等反應。

 一般人認為,情緒是個麻煩,是很容易失控的心理,其實,情緒真正問題的根源在於身、心、環境之間的衝突。譬如太冷、太熱、飢渴會引生苦,工作的挫折讓人氣餒、感情的破裂使人傷心難過。溫飽令人滿足,工作順利讓人有成就感,兩情相悅使人感到無比的幸福。

 產生苦樂的事情是外在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那麼產生苦的內在因素是什麼呢?就是對於那件事情的看法和態度,冷、熱、饑渴固然苦,但若是為了修行或興趣,或認為有意義的事,就忘了身苦,內心不以為苦,甚至甘之如飴;當工作、感情不順利時,如果把它看成人生的歷練,以平常心應對,心志堅定,心情便不受影響。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陷入情緒而不能自拔呢?首先是壓抑,表面上,情緒似乎被控制住了,但事實上,它被丟入更深的意識層次,自己覺察不到,就以為不見了。

 例如,為了工作上的事情,對老闆或上司極為不滿,卻又不可以表現出來,把怒氣壓下來,雖然當場沒事,卻變得很浮躁,回到家裡,如果小孩犯了小錯:東西亂丟、弄髒地板、貪看電視,便大發雷霆。

 陷入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逃避,自尊心太強,不肯吐露心事,尋求可能的支援;自己又胡思亂想,一堆負面的想法蜂湧而出,無法冷靜面對問題、抽絲剝繭,逐一解決。

 例如:有人面臨失業,為了面子不願和家人、朋友商談,獨自擔憂、徬徨、自責,又不能勇敢地面對困難、思考對策、尋找其他出路,卻經常酗酒、自我麻醉,弄得身心交瘁、愈陷愈深。

 如何走出情緒的陷阱?首先,不要排斥負面情緒,例如,「我是有教養的人」,「在別人面前顯現自已的憂心和悲傷是軟弱的表現」等等,這一類的想法,坦然接納自己還有煩惱的事實,就如人會生病那樣是很平常的。其次,要勇敢、樂觀地面對問題,人生難免有困境,但是困境並非絕境,有耐心,總可以找到活路。

 接納情緒、面對問題的過程中,正向、積極的思想是很關鍵的。很多人明知接納情緒、面對問題是走出情緒困擾的必經之路,卻走得跌跌撞撞,就是頭腦裡面放了大量的負面思想、消極認知,遇到事情總是往壞的方向想。

 負面思想的例子很多,例如:衣服拿到洗衣店去洗,忘了去拿,開車上路之後才想起來。負面的想法可能是:「糟了!明天就要參加宴會,沒有體面的新衣服怎麼見人?」正面的想法可以是:「沒關係,可以打手機找熟人幫忙拿衣服!」「穿另外一件也可以!」

 負面想法愈多,例如:「沒有的話絕對不行!」「不知道人家會怎樣看我?」「如果作不好怎麼辦?」「我不能被人看笑話」,「如果失去親人,我不知怎麼活下去」,「如果我病倒了,這個家就垮了!」這些都是擴大事情的嚴重性,限制自己和周遭的潛能,以及事情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展的可能。

 有了這些僵化而狹窄的思考模式、偏頗而扭曲的認知模式,就很難脫離情緒的困擾。反之,能夠靈活、寬廣、平衡、如實地思考和認知,就可以快速地脫離情緒的困擾,然後,「行所當行、受所當受。」活在真實的情境中,接納當下的一切,不再抗拒,而用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

 那麼,佛法如何處理情緒呢?

 以般若法門而言,面對各式各樣的感受,就如同如海水起波浪一樣,本性是平靜的,由於風而起浪;如風停息了,水也就會恢復平靜。因此,感受是由因緣而成,因緣消散,它就恢復原來的平靜。

 當內心感到害怕時,直接進入那個「害怕」,當內心感到傷心時,直接進入那個「傷心」,不要抗拒、不要逃開,不要分析、解釋自己為什麼害怕、傷心也不要急著找事作分散注意力,或找人聊天訴苦。跟自己的害怕、傷心在一起,感受那害怕、傷心,讓它自己說話!你只是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然後更深層的東西會浮出來,由糢糊而逐漸清晰,可能有很多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緊緊抓住某些東西、隱藏的憤怒、不為人知的愧疚……

 當這些感受浮現時,洞悉這些感受全是不離法性,是由這種身心、情境的因緣和合而顯現的,本質上都是畢竟空、如幻而有。就如天空,有時白雲飄過,有時烏雲密佈,有時晚霞滿天,有時星光燦爛、有時月光皎潔,這些都完全無礙天空的浩瀚與純淨。

 種種感受的現起,無礙於法性寂滅,智慧現前,洞悉感受的虛幻,既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心境自然回到清澈,無論害怕或傷心,終將煙消雲散。即使仍有殘餘的情緒,也都不再成為嚴重的障礙了!

 當然,安住般若法空性,不是消滅感受,偶而會生起感受並不要緊,那是很平常的,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不會深陷其中,而是能夠了知它的本質,如實地面對當下的情境,很實際地處理事情,這就是智慧的修行了!

 

來源:www.yinshu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