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真空妙有 與有依空立
超定法師
12/03/2012 07: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真.俗.空.有

勝義——真諦,畢竟空;緣起——俗諦,如幻有。或謂緣起的如實相名勝義諦,緣起的假名為世俗諦。約凡聖的差別而言:聖智所見的特殊境界,屬於勝義諦;凡情所認識的庸常範疇,屬於世俗諦。在菩薩道上,有般若與方便二道:「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前者為真諦,後者為俗諦;這是聖者的理事二諦。若以「無明隱覆名世俗」,則凡夫為無明蒙蔽,所見的一切皆是虛妄顛倒,如何稱之為諦?論云:「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這是佛陀說法的方便,先隨順眾生,姑且承認世間常人共許的事實,分別善惡邪正,令止惡行善,棄邪歸正,進一步開導,使離妄入真,捨世俗證勝義。

對於二諦義,有了以上的基本概念,再來看真、俗、空、有,在宗派間的異論。首先論究:真諦是空,還是有?同樣地,俗諦為空,抑為有?依二諦無礙觀,如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真俗圓融,二諦不二。但是空有二宗,對這問題的論諍,在佛教思想史上是一向存在的。部派佛教思想暫且不論,大乘佛教三系的演進,形成鼎立之勢。(一)性空唯名論:世俗諦中唯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如四聖六凡、蘊處界三科、有無與無為、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等等名言,皆是世俗假名安立;於勝義諦中,無一法可得,自性皆空。正如般若心經所舉的例證:五蘊皆空、十二處、十八界空、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空、四聖諦之理空,乃至聖者的修證(能證智與所得理)也還是空。空是佛陀究竟了義之說,說空即無一法例外;於勝義諦中,推求其自性,無毫釐許可得。說有,唯是世俗諦的如幻假有:有三寶、有四諦、有因果、有罪福、有佛有淨土。佛說:「我不與世間爭,世間說有,我亦說有」。世間常識的實在,佛陀從不予以否定;這是性空的緣起,世俗的假名。

(二)虛妄唯識論:立足於無常生滅義,建立因果諸法,不許世俗皆是假名,因為世俗有二:一者假名安立,即遍計所執自性;二者自相安立,即真實的依他起自性。前者為虛假的外境,後者是真實的內識;境無而心有的唯識義是謂世俗諦。世俗空有,是唯名與唯識二系的重要歧異。性空假名,世間與出世間,依之而建立;唯識學者則分世俗為二:假有與實有,假有的遍計執空無自性,實有的依他起是不可空的;如以世俗皆是假名性空,即落於無因無果的惡取空。至於聖義諦,即捨離遍計所執自性而證入的唯識實性,這是因空所顯性,可名為空性,但不同於性空者所說——勝義畢竟空,也即是圓滿、成就、實在的不可思議境界,不能說它是空。

(三)真常唯心論:站在真常寂滅義,探討真俗二諦,世俗法空,而勝義不空。直捷了當地說,一切皆空的經論是不了義的。如『大法鼓經』說:「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大般泥洹經』更明白地說:「又其空者,如酥蜜瓶,無酥蜜故,名為空瓶。其實不空,因無物故,形色猶存,當知非空。解脫不空,亦復如是,有形有色,故說不空。……滅諸過患,故名為空。」簡言之,所謂性空是除掉不必要的東西,世間雜染諸法空無所有;而修學佛法,悟入空性,證得勝義,具足無邊清淨功德,這是實在不空的。依般若經說:「若新發意菩薩,聞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世俗空,而真實不空的法門,無疑是為新發意人而宣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中道實相乃佛教一切學派共遵之最高宗趣,聲聞與菩薩,空宗與有宗,無不以中道為宗。如早期根本聖典『轉法輪經』說:「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此即開眼、開知,至於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這是以正見為導的實踐中,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之中道。另有不有不無、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之中道,乃是本釋尊的緣起正法,糾正世間的各種二邊之見,也即側重於正理的中道。佛法是理論與實踐合一的宗教,依正見緣起之理,離有無等二邊的戲論,在行為上自然能根絕情本的苦樂二邊,契合於如實的中道。

後起的唯識大乘『解深密經』,判諸佛法為有、空、中道三時教,以早期聲聞為中心的聖典為有教,初期大乘空相應經為空教,唯有後期的萬法唯心說,才是究竟中道教。中觀論頌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緣起假名、空、中道,一般解釋為:緣起為有,緣起無實是空,離有離空,名為中道。這是把緣起、空、中道分離出來,成為天下三分的對峙。其實,緣起無自性即空,假名與性空,只是從不同角度作差別說,不是離緣起假名,另有一性空存在;中道,即有即空,非於假名有與自性空外,有一中道可建立。

依空立有,即性空能建立四諦、三寶、因果、罪福等一切法,對習慣於「依實立假」思惟的人是難以理解的。但站在中觀師的立場,基於緣起的本義,作理智的觀察,確定唯有性空,才能成立世出世間的一切因果。如上所述,緣起性空,空不是抹煞緣起因果現象,只是掃蕩眾生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自性見。自性是實有、獨存、常住義。空與自性相反,自性有即自己存在,不從因緣生;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緣起與性空是相順而不相違的。龍樹菩薩說「眾因緣生法」的三是偈——是空、是假名、是中道,而歸結為:「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性空唯名論的正宗所在。

妙有與幻有之辨別

真空妙有之說,應是真常唯心論的中心思想;性空幻有,則為性空唯名論之要義。真空與性空,妙有與幻有之間,如何辨別?性空,自性無所有,顯示勝義諦;於諸法中,「不見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畢竟空中,絕諸戲論故。然而性空不礙幻有,以性空故,才有緣起的世間與出世間的諸法存在。性空,非龜毛兔角的虛無,也不是生起宇宙萬有的本體。「有依空立」,說明諸法之所以能緣起,因為本性畢竟空;譬如要建一座大樓,不能沒有一塊空地。但空地不會生出大樓,必須各種材料、設計、人工的因緣,才會有大樓出現。幻有,乃緣起的世俗假名,聲聞羅漢、諸佛菩薩、人天、惡趣;善惡、邪正、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等諸法,皆是緣起的幻有,世俗的假名。

真空妙有,合而言之,真空不空,空掉的只是雜染諸法,無其所無;菩薩修證所得的是具足無邊清淨功德之妙有。真常大乘經論說的:「異法空,異法不空」;「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也即是真空妙有的意思。天台宗,其教學中心接近中觀,但它融攝了如來藏的真常思想,發揮三諦圓融的宗義;判「般若」為「通教」,通前「藏教」,又通後「別」「圓」二教。通前通後是大小所共的稱為共般若;「別」「圓」二教特有的稱不共般若;菩薩不但證「空」,還有「不空」在;空是過程,不空才是目標。如來藏在天台宗,約俗諦的妙有說,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諸法實相。賢首宗的五教說:「小教」及「始教」一分(唯識)是「法相宗」,另始教一分(性空)是「破相宗」,其餘「終」、「頓」、「圓」三教是「法性宗」;所謂法性即是如來藏心具足無邊稱性功德之意。禪宗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此心此性即是佛心佛性,也是如來藏的真空妙有論。其實,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依印公導師說,都是以真常論(即真空妙有)為根基,如三論與天台,融真常於性空;唯識,隱真常於無常(外虛妄無常,而內真常)。賢首、禪、密三宗,則為徹底之真常論者;淨土,隨學者所學之經教不同,但仍不出於真常之特見。推溯及印度佛教,早在佛元七世紀至千年間,大乘佛教已是「如來傾向之菩薩分流」;迨佛滅千年以後,藏性見已成佛教的主流,演進為「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如如不變而為流轉與解脫之本體,是謂「如來」。「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楞伽經』)。又說:「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清淨毗尼方廣經』)。原來十法界的四聖與六凡的差別,不出此真常不變的如來藏法界心。真常——真空不但生妙有,也變現一切幻有。如說:「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修菩提行,名為菩薩。此法身,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不增不減經』)。眾生性、菩薩性、如來性,本質無異。

最後,需要澄清的是:印公導師在『中觀今論』,從聖者的境界,對二諦所見的深淺,分為「實有真空」、「幻有真空」、「妙有真空」三層的二諦。於真諦上見空,三者無異,而俗諦的差別有:「實有」、「幻有」、「妙有」之見。「妙有」之名在此出現,令人費解。導師註云:「姑作此稱」,在不得已情形下,找不到更適當名稱,暫借用此名。這一境界是:「即真即俗的二諦並觀,是如實智所通達的,不可局限為此為勝義,彼為世俗。但在一念頓了畢竟空而當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為世俗;如幻有而畢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為勝義。於無差別中作差別說,與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這是對「妙有真空」的解說。為恐讀者的混同「真空妙有」論,老人辨正說:「此中所說俗諦的妙有,即通達畢竟空而即是緣起幻有的,此與二諦別觀時後得智所通達的不同。這是即空的緣起幻有,稱為妙有,也不像不空論者把緣起否定了,而又標揭一真實不空的妙有。」在這一節之尾,導師語重心長地開示:「佛法的安立二諦,本為引導眾生從凡入聖、轉迷為悟的,所以應從凡聖二諦的基礎上,一層一層的去深入理解,以達到圓滿的境地。否則高談玄妙,忽略當前的現實,就與玄談的不切實際相同。」故此,好樂擬議聖境,談玄說妙之徒,可以休矣。究竟是真諦的妙有?抑為俗諦之妙有?或兼而有之,二諦皆妙有?古德云:「妙者,不可思議也。」既是心思言議所不及,又何必執取「真空生妙有」之戲論?

西元2001412於正觀蘭若

 

來源: http://www.yinshu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