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竭陀國的那難陀村,住在一位賣衣商人的芒果園中。
這一天,尊者舍利弗長老來見佛陀,對佛陀說:「世尊!我深信在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修行者中,沒有能超越您的正覺,也沒有比您更偉大的。」
於是,佛陀就反問尊者舍利弗,問他是不是能以他心神通,詳細地了知所有過去、未來與現在三世諸佛的心念,還有,諸佛們的個別戒行,他們所教導的法,以及所成就的智慧與解脫內容細節。結果,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說不知道。
那麼,被稱為智慧第一的尊者舍利弗,到底是依據什麼,能夠在大眾中,如獅子吼一般大威力地說,他「深信」三世所有的修行者,包括諸所有佛,都沒有能超越釋迦牟尼佛的呢?對於佛陀提出這樣的問難,尊者舍利弗回答說:「我雖然不能詳細地了知所有諸佛的心念,也不完全清楚個別諸佛的智慧,但是,我確實了知所有諸佛所證、所教導的法,其共通的總綱與修學的次第。因為自從我跟隨釋迦牟尼佛修學以來,對佛陀教導的法,我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像這樣層層深入;層層殊勝;層層提升;層層奧妙,而達到究竟圓滿。由於我有這樣實際體驗的驗證基礎,所以深刻而理性地相信:世尊確實是等正覺的解脫者,心中對大師的成就,沒有絲毫的質疑。
就像國王設在邊疆地區的城堡,為了安全防禦起見,建得特別牢固緊密,而且只開一道門出入。守門的衛士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出入該門,但他確知大家都得要從這個門才能進出,不會有其他第二個出入口了。像這樣,我確知不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先斷除貪、瞋、眠、悔、疑等五類修行障礙,依著身、受、心、法四念處的覺觀,透過念、擇法、精進、猗、喜、定、捨等七覺支的修習,而通達解脫成佛的,這就是諸佛修學的共通總綱與次第,也是諸佛教導一切法的共通總綱與次第。
如果有人問:過去、未來的所有修行者,有沒有與釋迦牟尼佛成就相同的呢?有的!但現在當世就沒有了,這是佛陀當面教導我的,佛陀說:「過去、未來的世界,都會有如我一樣成就等正覺的成佛者,但同一世界卻不可能有二佛同時存在。」
末後,佛陀對尊者舍利弗的說法,表示了完全的贊同。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四九八經》、《長阿含第一八自歡喜經》、《相應部四七相應第一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長部第二八自歡喜經》。
二、宗教,可以說都是不離信仰的,為什麼呢?因為宗教所要達成的目標,都是修學者還沒有能力親身體證的,在還沒經歷之前,其真實性,嚴格來說,是還不能確認的,此時,信仰就成為必要的支撐。以理性與實證為特質的佛教,其信仰也當與理性與實證相應,才能把握佛法的精神。尊者舍利弗的「深信」,就是從他一步一腳印,踏實地一一實踐了佛陀的教導,同時也一一體證了佛陀每一項教導的真實性而建立起來的,這種「信」,又稱為由「勝解」而來的「淨信」,與人云亦云的順從性信仰(「順信」)絕不相同。宗教信仰,如果只強調「順信」,鼓勵「順信」,那麼,終將導致弊端不斷,問題層出不窮。
三、我們注意到佛法修學的總綱,是離五蓋,以四念處的覺觀,在七覺支為實務運作的修行中,通達解脫的。記錄了相同次第的,還有《雜阿含第二八一經》:經中指出,從「六觸律儀」成就「三妙行」;然後從「三妙行滿足」成就「四念處」;再由「四念處滿足」成就「七覺支」,在「七覺支」的修學中,「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而成就「七覺支」;成就明、解脫。
四、同一世界,不會有二佛存在,這可以從佛的特德來理解:依《雜阿含第七五經》、《雜阿含第六八四經》、《相應部二二相應第五八經》說,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解脫者,也就是說,佛陀成佛的時代,那個世間原先已經沒有佛法的流傳,是聽聞不到佛法的,佛陀是那個時代、那個世間的先覺者。當世間出現佛以後,依佛的威德,世間開始有佛法的流傳,在這種情形下,相對的就不會再有第二位大威德的佛可成就,而只有聲聞解脫者阿羅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