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居士學佛100問 (做一個合格和如法的佛門弟子)之一
11/05/2015 06: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9、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10、什麼是自知之明?

11、善知識的標準是什麼?

12、做弟子的標準是什麼?

13、親近善知識的殊勝利益是什麼,親近惡知識的果報是什麼?

14、親近善知識後該如何修行?

15、凡師長或者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16、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17、應該怎樣聽聞佛法?

18、講經說法的規矩是什麼?

19、佛教是宿命論嗎?

20、佛教只講隨緣嗎?

21、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

22、為什麼掐珠念、追頂念、觀想念、隨息念等法應慎用?

23、什麼是五戒?

24、什麼是十善?

25、什麼是六度?

26、什麼是正信?

 

9、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學佛的目的並不是要把佛教搞成一個宗教,更不是為了拉幫結派,而是讓自己和周圍的人走上一個正確而又光明的道路,消除我們內心的貪婪、嗔恨和愚癡,開顯慈悲與智慧,解脫生老病死憂悲煩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體動心靜),離苦得樂。

 

如果學佛後不僅不能清除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反而增強了貪、嗔、癡,使人們相互間的矛盾激烈,那麼你這個佛法是消除煩惱呢,還是增強煩惱!?應該打一個大問號!我們通過學修佛法,應該把我們的心變得比以前更清淨、更快樂,相互間的關係就像親兄弟一樣,內心不存有排斥心,家庭和社會關係非常融洽,不為任何利益而爭搶,內心也沒有以前那麼大的傲慢、自私、執著、排斥、貪、嗔、癡等等的無明煩惱,如果這樣,我們學佛法就學對了。不然,不要說往生到極樂世界或某一個佛國,就是下地獄也是很有可能的。現在很多居士學了佛法之後把家庭鬧得一塌糊塗,行為變得瘋瘋顛顛。有些居士搞這個派、那個派,講這是我們的傳承,那是你們的傳承。在此必須說清楚,我們現在的佛教不是鬧內部家事的時候,我們應該共同攜手,互相幫助,把我們整個佛教大家庭搞得紅紅火火,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當前最緊要的責任。而絕不能像個不幸的家庭一樣,父親說母親如何不好,母親說父親不對,兒女一個比一個不聽話,家庭鬧得四分五裂。你們說這樣的家庭會有長進嗎?會幸福嗎?我們佛門家庭也是一個大家庭。只不過人數比一個個小家庭人多一點罷了。我們說淨土法門如何不好、禪宗如何不好、天臺宗如何不好,或者說紅教如何不好、黃教如何不好、白教如何不好、薩迦派、花教如何不好。好啊,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好。那究竟到哪里去找好的呢?你說你的師父傳承如何如何,不學者要下地獄。他說他的師父傳承如何如何,不學者要下地獄。這樣鬧了之後變成什麼樣子了呢?!對個人修行而言,修煉不會有任何進步,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煩惱,更多相互間的嗔恨。學佛也因此變成了專門入地獄之門了。所以說,現在我們不是鬧糾紛的時候,我們都應該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教法做為自己的教派。

 

10、什麼是自知之明?

 

現在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外道都出來了。尤其是顯宗排斥密宗,密宗排斥顯宗。修顯宗的人認為密宗是外道,修密宗的人認為顯宗是小乘佛法,不值得學。因此,顯宗與密宗之間弄得水火不相容。我們居士不要參與這種宗派之爭。

 

確實有很多居士對學佛法非常迷惑。迷惑到什麼程度呢?就像一個餓了七、八天的人,因為對食品要求很強烈,一見到食品,根本就不考慮有沒有什麼病毒、細菌,能不能吃,找到東西他就不分好壞地吃了。最後中毒疼痛時才知道原來吃錯了。現在有的居士就如七、八天沒吃飯而感到信仰饑渴的人那樣,不分什麼好壞,有信的就行,最後遇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發現上當受騙或覺得學佛後給內心增加了壓力、苦惱和煩惱的時候,又開始懷疑究竟這個佛法好不好呢?其實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自己走錯了路。

 

去年我在深圳遇上了一個居士,他說從某個金剛上師那得到了最頂勝、圓滿的法。我問他得到了什麼法?他說大圓滿的什麼什麼咒,即刻成佛。周修周成佛,月修月成佛。我請他念念讓我聽聽。(他念了六句蓮花生大師的祈禱文)。這只不過是六句蓮花生大師的祈禱文而已,從何談起大圓滿六句咒能夠周修周成佛,月修月成佛?因為他聽了這個法有好幾個月了,他自己也迷迷糊糊地認為差不多快成佛了。如果這樣的法也能成佛的話,我說藏地的人們都成佛了。我想很多牛呀馬呀都成佛了。因為它們經常聽到老太婆們大聲地念這些祈禱文。雖然這些牛馬的嘴巴不會念,但它們的耳朵非常熟悉這個聲音。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因為有些人在藏地無所事事,也沒進過任何寺院。就算親近過一些善知識,懂了一句半句的佛教字句,或一些修法。然後用這個當作生存的手段,到處流浪。尤其在漢地講這些是如何如何高、如何如何深的法,他們很吃得開,因為那些善良、天真的居士正好遇到了這樣的人,自認為得到了無價之寶,可以即身成佛了。於是第二天醒來時還合計著,我昨天晚上是否成佛了?

 

其實(如果)學佛、成佛有這麼容易的話,那米拉日巴大師何必還要苦修8年?哪位藏族大成就者沒有苦修十年八年才行呢?你說有這麼簡單地話,為什麼還要到山洞裏閉關,少吃少喝,十年二十年地修煉呢?如果要問有沒有這樣的法。我必須說有。為什麼說有呢?假如我們已經修成九地、十地菩薩了,一旦得到了非常殊勝的竅決,立刻成佛或者周修周成佛,一點都不假。但這只對九地或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會有這種效果,為什麼呢?已經是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人,他在一個問題上一直有迷惑,然後有一天,一句話突然激發了他的靈感,馬上悟出很多道理,他的研究因而得到了極大的成就,這不是沒有的。假如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你給他講高科技的研究成果,講了一百年他也不會明白。因為他一點點基礎都沒有,怎麼可能得到這樣的成果呢?因此修學不能高攀,要切合自己的根基。現在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確實早就發了菩提心(為利眾生願成佛),是不是菩薩一點都不懷疑。但是,說句不好聽的話,假如一天有個嚴重傳染病人坐在旁邊,如果讓自以為已經發了菩提心的那個人把病人扶起來,睡在他的床上,那時他心裏開始合計了,這個傳染病會不會傳給自己。因此就不敢碰。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距菩提心有千里之遙。修學佛法不要先高攀什麼無上瑜伽密法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三歲小孩讓他吃成年人的藥量只會喪他的命。就像沒上過小學、中學、大學,直接給你上博士課一樣,聽了半年,一句話也聽不懂。因此,學修佛法要按菩提道次第(三士道。參見第二問:什麼是佛教?)。

 

11、善知識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要學佛首先不能沒有師父。別說學佛,就連我們從武漢到四川,也得要知道坐什麼車,到哪里去買票,開車的時間,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聽清楚。我們學佛呢,沒有從這裏到四川這麼簡單,而是要從六道輪迴的苦海達到涅槃聖果的彼岸。從根本利益上來講,這直接關係到我們生生世世徹底了脫生死的問題,這條通往聖果的道路在這個世間極少有人能夠得到的,除釋迦牟尼佛和極少數大成就者外,沒有人達到過目的地。因此,在這樣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導者。

 

下面先講一講什麼樣的師父是合格的師父,或者說善知識的條件是什麼。到漢地來的藏傳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居心不良、心術不正,把本來沒有那麼多煩惱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塗。你首先必須有觀察師父的標準或條件,如果不能如法觀察師父的話,就不能確認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儘管依止善知識的功德極大,但依止惡知識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樣會喪失你的三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確認善知識,觀察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別認為這個活佛是黃教的,在黃教當中信這個,在紅教、白教不信這個,就不要觀察了等等,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裏講的法不是黃教的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彌勒佛的法,是包括藏傳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漢地淨土宗、天臺宗等在內的都要聽的佛法。為什麼呢?這不是藏傳佛教,而是佛法。我們分別佛法的真正標準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的遺產,也就是經、律、論三藏一切經典。如果不把這個做為憑證的話,那麼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任何一個其他的憑證。

 

因此,在這裏要講一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所寫的,彌勒佛開示的親近善知識(師父)的方法和善知識的條件。然後,再加上華智仁波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當中所講的善知識的標準。這兩個標準跟大家講一下之後,讓大家對如何親近善知識的問題有所瞭解。首先,我們要親近什麼樣的善知識。彌勒佛在《大乘莊嚴經》中非常明確地講了,總共有十個德相。這十個德相就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善知識的標準或條件。

 

即:「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這就是善知識的十個條件。其中第一句話,「知識調伏靜近靜」是什麼意思呢?作為一個師父、善知識,他必須要具備三學的功德。一個是以戒學能夠調伏自己的行為,一個是以定學而使自己非常清淨,一個是以論學或慧學讓自己的心非常精進。什麼叫以戒學調伏自己的行為呢?比如說,一個醫生連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麼能治好別人的病呢?因此一個善知識要調伏一切弟子和眾生,首先要能調伏好自己,才能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怎麼調伏呢?消除一切缺點,能夠攝受一個清淨的戒律,這叫調伏。

 

第一個條件:調伏

 

在《別解脫戒經》中,釋迦牟尼佛比喻說:「心馬常馳奔,恒勵修難制。」野馬是非常難調伏的。要調伏它,用什麼樣的方法呢?口夾是調伏馬的最好方法。同樣,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馬。用什麼方法調伏它呢?就是用別解脫戒的口夾,用這個使心調伏。因此你要觀察師父是不是戒律清淨之人。戒律有三種:一個叫別解脫戒,一個叫菩薩戒,再一個叫密宗戒。別解脫戒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論》中講,戒律如大地,是生長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沒有大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任何苗。沒有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糧食。同樣,如果沒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個功德。因此,要看這師父是否具備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彌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淨。

2)菩薩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淨。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淨。

 

如果自己胡作非為,連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說,他根本不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

 

說到這裏必須和大家說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師從來沒受過比丘戒,從來沒有當過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頂的也不是沒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諒解他,但他是不是一個像樣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殺生,二、是不是不偷盜,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語,五、是不是不飲酒和不吸毒。連以上這些都做不好的話,那就可以確定他根本就不能調伏任何眾生。

 

第二個條件:靜

 

清淨就是定學,內心非常清淨。修禪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經驗非常豐富。修定時把自己內心中存在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等拿定來壓住了。在修禪定的過程中,能知道如何對治掉舉56和昏沉57,而且知道的竅訣也非常多,包括顯宗的禪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個條件:近靜

 

三個是近靜。近靜是什麼呢?就是慧學,尤其是性空正見,諸法自性虛空。龍樹菩薩說一切諸法「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58在這個一切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59上能有所體悟叫近靜。

 

第四個條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識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學水準高。如果你不親近一個「德增」的善知識,學修佛法就不會有長進。龍樹菩薩在《親友集》中這麼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第一句話「諸人依劣當退失」,是說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會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親近與自己佛學水準差不多的人,就會停滯不前。「依尊勝者獲尊勝」。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識,就會得到更大的進步。我們拜師父,一定要拜一個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證功德更大、三藏經典學問理論水準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導到具有無上正等正覺、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即最殊勝的善知識,才能使自己真正有長進。

 

第五個條件:具勤

 

於利他之行,能精進勇猛地行持。

 

第六個條件:教富饒

 

什麼叫「教富饒」?教法非常豐富。一個師父不能只會說單獨某一個法或知道某一個傳承,而必須通達一切教法,通達釋迦牟尼佛所傳的經、律、論等一切教法,以及顯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親近一個「教富饒」者。這樣他才能夠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進行。比如一個醫生的職責是維護人們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頭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沒有必要要這個醫生。我們需要的應該是醫術比較高明的醫生。不管什麼病,他一摸脈就能判斷出是什麼病,用什麼藥能治好。有了這樣的醫生,我們就能夠健康地成長。同樣,我們學佛的醫生就是師父。這個師父要會調伏好我們內心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會判斷,第二,用各種配藥的方式能夠把我們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辦法治好。

 

第七個條件:善達實性

 

「善達實性具巧說」。「善達實性」跟剛才所說的近靜差不多。不過有一點,剛才所講的近靜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醫明。不過在這裏就不包括了。這裏是指通達萬物諸法虛空的本性,也就是說通達實性。實性是緣起性空,諸法的本性。因為一旦發現了諸法的實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60所證,還是現量61所證,都算是證悟。因此,師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準,至少能夠以比量的方式通達諸法的本性,或者實相。

 

第八個條件:具巧說

 

什麼叫具巧說?其實師父儘管是非常好的師父,具有剛才所說的三學智慧和德增,也具備非常豐富的教法,並通達實性。但若不能具備善巧說法的話,就不一定能讓人聽懂。比如說,今天我用藏語講了一個小時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頂,拿著寶瓶然後念經,將寶瓶在一個一個頭上放著。居士們糊里糊塗的,不知道對寶瓶該觀想什麼,這個寶瓶是什麼意義,也不知道授這個灌頂的時候自己觀想某一個佛或菩薩,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時的寶瓶灌頂、莊嚴灌頂、金剛杵灌頂、天衣灌頂、金剛上師灌頂、智慧灌頂、秘密灌頂或言辭灌頂等。每次灌頂該以何種方法去接受這個灌頂,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頂了吧。灌頂之後也不知道怎麼去修,念什麼咒。這不是善知識不具備其他功德,而是不具備善巧說。因為不具備善巧說的話,你就聽不懂他說什麼。這是由於語言的障礙不具備善巧說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本身表達能力有限而不具備善巧說法。有些上師通達一切三藏經典,一上講臺,三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差。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善巧說非常重要。

 

第九個條件:悲體

 

「悲體離厭」。「悲體」是什麼呢?就是內心非常慈悲,把眾生或自己的弟子當成兒女一樣,內心根本沒有一點隔閡,或執著心,傳佛法完全是為了救度弟子或眾生。不為錢財、名利,只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這才是真正具備慈悲心的悲體。要是沒有這種慈悲心,講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問了。

 

第十個條件:離厭

 

「離厭」是什麼呢?就是脫離厭煩。例如一個弟子成天總是問問題,吃飯時問,做事時也問。如果師父心裏感到非常煩,不想回答,這就是沒有脫離厭煩。「離厭」就要求師父不能有厭煩,弟子什麼時候請教問題,師父就應該非常歡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學佛的弟子,師父就應該歡喜地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這就叫離厭。這十個標準就是師父所具備的條件。

 

以上所說十點,乃完美的大乘明師之特徵。所以,我們不僅在求法前必須以此十點來審查欲依止的師長,若以後當為人師表者,亦應以這些準則勉勵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項明德的師長不能說沒有,但到底是難求了,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可作依止了。什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首先他必須具有歷代輾轉傳下的清淨不斷傳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眾生而沒有自己,起碼要是關心眾生比關心自己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態,但起碼要視修行比世俗瑣事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顧現世福樂,但他起碼要是一個把未來生之福樂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師長,暫時來說也已算足夠了。

 

我們雖應熱衷於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的文字,便一窩蜂地跑去拜名師,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係之前,長期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後,認定其為合格師長,方決定拜其為師。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未成立,可以繼續慢慢觀察,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為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為佛了。

 

觀察師長合格與否,必須在師徒關係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此為佛教的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拜師長,這完全出於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於審查便草草拜師,錯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別人。

 

總之,一旦師徒關係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為佛,雖可另拜其他師長學佛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為佛,乃至批評、譭謗等。師徒關係之成立,不一定經過拜師的儀式,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并不知道,關係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係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師徒關係,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他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為諸師中的一位師長。其他無關係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為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如果是傳密法的師父那要求就更高了。剛才說的十條,再加上二十個條件,共三十個。

 

1)身清淨:

 

就是戒律守得非常好。不論受的是居士戒、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還是密宗的金剛戒,都守得非常好。尤其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什麼叫不殺生呢?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殺任何一個眾生,也不為自己托別人殺任何一個眾生,不吃為自己殺眾生之肉,也不隨喜殺生。

 

第二不偷盜,不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偷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或不會用卑鄙手段騙取別人的東西。

 

第三不邪淫,就是自己有家庭,決不做對不起任何一個家庭的事,不能有第三者。如自己沒有家或沒有妻子、丈夫,也不做破壞別人幸福家庭的第三者。還包括托別人做或別人做了隨喜他們的所有行為都不行。這些叫身門清淨。

 

2)言門清淨:

 

不說妄語、讒言、非常難聽的惡言、無聊的語言。這四個同樣也是不自做,不教他做,也不隨喜。這些叫言門清淨。

 

3)心門清淨:

 

內心不管別人修法如何好,內心不產生任何一個嫉妒心,別人擁有了多少財產,內心不產生任何貪圖心,還有自己所不喜歡的人跟自己作對,不產生任何傷害他的心,內心相信因果,對三寶不產生任何懷疑。這些叫意門清淨。因此作為一個密宗上師必須做到三門清淨。

 

4)大智:

 

密宗上師必須是大智慧者。因此他必須通達一切三藏62經典。必須通達顯密的一切教法。必須通達一切大乘小乘的法門。沒有這樣的大智,不可能證到至高無上、具有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如來聖果。因此必須要具備大智慧。

 

5)具忍:

 

什麼叫具忍呢?在修行上非常有耐心,不怕吃苦,不怕時間長,要有絕對吃苦耐勞的忍心。同時也必須具備對金剛兄弟或對他人能夠忍受一切委屈的忍辱心。沒有這種忍辱心很容易產生相互嫉妒、相互排斥現象。所以要絕對有忍心。

 

6)正知:

 

就是顯宗所說的正住。所謂正住就是在教派與教派之間、上師與上師之間、宗派與宗派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沒有任何一個偏見心。

 

7)無諂:

 

對於他人沒有任何卑鄙不擇手段之心。

 

8)無誑:

 

心不欺誑。

 

9)通達密咒:

 

非常通達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每一個咒子和每一種修法。

 

10)通達密續:

 

通達密續與通達密咒有什麼區別呢?密咒主要指修習的手段和方法。密續為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因為密宗的事部續、行部續、瑜伽部續、無上瑜伽部續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每個咒子的修行方法都來自於密續當中,所以要通達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密宗的續(密宗的經典)和密宗的理論。

 

還有十個條件叫十真實,這是密宗上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1)壇城:

 

對壇城的繪畫、觀想非常通達,也可教授弟子,同時還包括做佛像、畫佛像的工巧。否則他根本沒有辦法明確解釋密宗的每一個金剛壇城的形態、生起次第中的觀想方法。因此必須通達壇城。

 

2)密咒:

 

在圓滿次第當中最關鍵的是密咒。這個密咒是什麼咒呢?不是我們經常念的這個咒、那個咒。這些咒是體內每個部位所需要觀想的咒,比如頂輪咒、言輪咒、心輪咒、丹輪咒和密輪咒及身體每個部位咒的觀想方法。

 

3)手印:

 

手印在密宗裏非常多,尤其是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手印占主要位置。特使是事部,手印是最關鍵的,因此上師要對手印非常通達。

 

4)守護我及處等:

 

這個就是怎樣保護我和我所在之處。用什麼方法呢?比如自己用每個部位的金剛忿怒來保護自己的身體,或用金剛壇城或火輪保護自己和自己所住的地方,不讓任何一個妖魔鬼怪接近。

 

5)迎聖儀軌:

 

就是迎請一切智慧身的儀軌。我們修煉任何法的時候必須迎請很多聖尊。比如,迎請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身、口、意一切智慧功德,因此,上師必須要通達任何迎聖儀軌。

 

6)儀軌念誦:

 

口頭的都不會念,更談不上觀想了。念誦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觀想。口頭念不出來更沒有辦法有次序地去觀想。因此要通達念誦,非常通達修行的方法,每個次第修行方法。

 

7)修習:

 

通達每個次第的修煉方法。

 

8)內外火供:

 

外火供是用火炕如法地做火供(將供養一切佛菩薩的物品在火炕裏面燒)叫外火供。內火供指觀想自己吃的東西到了丹田後,化為一切供品供養體內的一切諸佛菩薩的方法,這叫內火供。

 

9)收攝:

 

最後把一切觀想部分收回。

 

10)送神:

 

把一切迎請的智慧神、諸佛菩薩送回原地的儀軌。必須要通達這些才能當一個密宗的金剛上師,因此,密宗的金剛上師要比一般的師父多二十個條件。上面講的三十個條件就是一個密宗善知識的標準。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有些人說黃教是這樣,那我們白教可以不必要這樣,紅教也不必要這樣。還有人說紅教不需要守任何一個戒律,只要是一心一意依止善知識,依止上師就行了;或說紅教可以胡作非為,可以有不尋常的男女關係。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這樣的說法和做法徹底破壞了佛教,徹底破壞了藏傳佛教。因為這些敗類來到漢地亂搞亂整,最後弄得漢地信佛居士心裏非常不愉快,開始懷疑這個密宗是不是如來聖法。

 

因此要特意講一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當中所講的善知識的標準。這是紅教最主要的一位活佛,叫華智仁波切所講的大圓滿引導。在這裏一一介紹給大家。本來凡夫很容易被世間的友伴和其他一切因緣所改變。由於隨時隨地依止善知識和善友,比如說,親近一個合格或標準的善知識,就如一個普通的木塊,長時間放在檀香木裏,再將它拿出來後,發現它同樣會發出很好的檀香味。如果你經常和善知識在一起,經常聽受善知識的教化,你就被薰染上善知識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與善知識一樣。這個例子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樣的善知識是圓滿的善知識呢?

 

第一、未違犯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和密乘三味耶戒。用菩薩戒來規範自己的內心,用別解脫戒來規範自己的外在行為,密修密宗三味耶戒(密宗不可逾越的金剛誓言。)

 

第二,廣聞博學:了知顯密一切教法,就是俗話說的博學多才之人。

 

第三,對無邊的眾生如母對獨子一樣慈愛,具備大悲心。

 

第四,通達顯密:就是精通外在的戒、律、論三藏經典和密宗的四續金剛密法。如不通達,就像剛才講的那個醫生的例子一樣。他只能治感冒、頭痛。

 

第五、顯現端正:依靠修持與自相續,顯現殊勝端正功德,也就是通過自己得到的證悟把自己調伏得非常圓滿。還要修四攝,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以布施、愛語、同行、同事來攝受弟子。密宗金剛上師還有許多特殊的條件:

 

1)成熟相續:

 

必須具有一個能夠不間斷的灌頂傳承。如果沒有灌頂傳承,就是講了很多法都不可能有加持。

 

2)淨持律儀:

 

不但是受了灌頂,而且灌頂時所受的戒律,絕不違犯。

 

3)相續調柔:

 

煩惱和分別心越來越弱。

 

4)通達密乘金剛的基、道、果:

 

基是基礎。道是修法。果就是所得到的果等。一切密乘非常通達。

 

5)修念圓滿:

 

對所受的每個灌頂都修持得非常圓滿。

 

6)解脫相續:

 

至少在現量或比量以上能夠得到性空正見。如果沒有得到證悟的話,就無法讓別人解脫。

 

7)唯求利他:

 

具備慈悲心,不為個人名利,完全是為利益眾生而傳法的一個師父,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上師。

 

8)瑣事鮮少:

 

要斷除今生世間法的貪執。因為,今生的貪執還在,修持就根本不如法。

 

9)精進修持:

 

為了來世精進修煉正法。

 

10)厭世勸他:

 

發出離心。若無強烈出離六道的心願,根本無法解脫。

 

11)攝受弟子:

 

非常善巧、方便地調伏弟子內心的一切煩惱,讓他變得非常清淨。

 

12)具有加持:

 

就是具備教言的加持和傳承的加持等等。

 

這些就是作為密乘金剛上師應具備的條件。

 

在這裏華智仁波切也講了一些不良現象。他說有些身心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為是的人,還說自己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某某貴族的兒子、子弟,應勝過他人,所傳的法也理應正確。這種傳法好像婆羅門的傳承。因為,婆羅門沒有嚴格的修持。婆羅門的兒子就是婆羅門,可以擔任婆羅門的最高職務,是不是成就者並不重要。因此,不要因為是活佛的弟弟,我們就覺得他了不起。你們千萬不要忘記釋迦牟尼佛的弟弟提婆達多。他是佛的弟弟,但修法最不精進的是他,死後下地獄的也是他。另外,還有一些人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為尋求來世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失去某一利益,或上師的地位,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的目的,這就不是如法的善知識。

 

我們做任何事應當考慮到,如何才能使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永住世間。當前,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外在的壓力、內在的混亂,我們應該以正直心和正義感共同攜手,把完整的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弘揚廣大,弄得紅紅火火!

 

我們還應該用真正的佛法和戒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為,讓周圍不信佛的人也能產生信心。如果我們不能調伏自己,人家就會恥笑我們,同時也為佛法造了很大的惡業。因此,奉勸諸位善知識、諸位居士,以及所有對佛教事業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同修,共同攜起手來,修行正法,弘揚正法。

 

附:是否一旦參加了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就成為受者的師長?

 

如果我們對一個法門、一個本尊或一位法師生起歡喜及尊敬心,繼而參與了其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的確就成為了我們的師長,我們必須把他視為自己的一位師父,同時要視師若佛。如果你對一位法師並無生出尊敬依止的心,或對他沒有什麼認識的話,不要只看報紙的宣傳文告,要好好地觀察,不妨參加他的佛法開示及多作拜訪,在對他有信心時才求法、參與接受灌頂或口傳等。如果只是聞法,你可以視講者為善知識或長輩,不一定就構成了師徒關係。但如你心中生起了依止之念,即使說法的人並不一定知道,你與他的師徒關係也一樣成立。如果你由一位師長處得受了口傳,少至一段法偈甚至只一個字,他也成為了你的其中一位師長。

 

12、做弟子的標準是什麼?

 

不僅善知識需要嚴格的標準,做弟子的也有嚴格的標準。如果現在不具備,應該修煉改善,讓自己逐漸具備這樣的條件,不要認為只要有好師父就行了。因為你能否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不僅是善知識的問題,直接與自己的修行有很大關係。佛經上有個比喻,醫生給病人非常好的藥方。這些藥一味比一味名貴,一味比一味有效。可是病人卻不肯吃藥,只把藥方藏在口袋裏。這樣的病人永遠不會好。同樣,我們遇到了如此殊勝、能讓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的善知識,聽聞了顯密合一的無上如來聖法,而且自己也得到了修煉圓滿教法的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佛法,不去修煉,從何得到聖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善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救星,只有自己才能徹底地拯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徹底地毀滅自己。」因此,我們不能自做自敵呀!前面講的善知識是傳授佛法的嚮導。可是有了嚮導還不夠,自己必須一步步地往前邁步,否則不可能到達目的地。這正如想從武漢去北京,既問了路,也看了地圖,指路的人也告訴了你如何走,講得一清二楚。但是你只問路,而不前進,那永遠也到不了北京。同樣,要想成就無上佛果,不僅要聽聞殊勝的教法,還必須要如實的修行。因此龍樹菩薩說:「我給你指出了解脫之道,是否能到達涅槃彼岸,就要看你自己的了。」大家對修煉千萬不要有簡單的想法,就算一個小小的企業,搞了十幾年,能否成為一個好企業,還得打一個問號,更何況我們所做的這個工程是為了解脫生死,徹底斷除所知障和煩惱障,得到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德能,到達涅槃聖果彼岸的工程。如果成佛這麼容易就能得到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沒有成佛呢?

 

此外,不要太盼望有什麼奇異的現象。做個好夢就高興得發瘋,看到什麼離奇的顯相,就以為自己得到了感應。看見佛菩薩又能怎麼樣?如我們不如法修煉,就是佛祖站在我們面前也愛莫能助。為什麼呢?因為佛不會以個人的感情和關係把你拉到淨土佛國。如果只想抱著阿彌陀佛的大腿,不修福德和智慧,也不發出離心、菩提心,更不需要性空正見,就像買彩票一樣,想一下子得到一大筆錢,即使得到也不穩定。像這樣墮落的人多著呢!

 

月稱菩薩在《入中觀論》中明確地講:不是為了貪心和嗔恨,完全是為了力爭正確的真理,而對某些有錯誤和偏見的觀點批評指正,不但不為過失,反而有功德,而且功德無量。

 

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應具備哪些相應的條件呢?在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明確提出了作為弟子的標準。他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這裏提到了三個問題,正住、具慧和希求,作弟子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

 

第一、正住

 

什麼叫正住?就是站在比較公正的立場,不偏執任何一個教派、宗派、傳承的觀點,只要是正確的佛法,內心就無比恭敬地修煉,這就叫正住。對學習佛法的人來講,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過去曾有一個婆羅門教的大師,最初他信仰婆羅門教,後來他遇到了佛法,經過研究,發現佛法原來如此殊勝。從此他成為佛教徒,還寫了一個讚頌,讚歎釋迦牟尼佛。讚頌中講:「我和婆羅門並無冤仇,與釋迦牟尼佛也不沾親。但誰要是講了正法,我不得不服從他。因此,我就入了佛門,學了佛法。」他還說:「在無邊無際的六道輪迴中,我就像小孩子一樣迷惑、流浪。我究竟該皈依誰呢?誰能做我的引導呢?」他自己回答:「誰能消除內心的一切煩惱,具備一切智慧、慈悲功德,若我有一點點正義感和正信的話,為什麼不皈依這樣的人呢?」

 

第二、具慧

 

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不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不知道站在哪個立場,也不知道怎麼去修煉。因此,學佛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主要是指鑒別能力,能分別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上面講的親近善知識,若有智慧的話,你就能用此標準來衡量一個師父。

 

第三、希求

 

必須具備希求,如不希求佛法,你遇到再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求正法。

 

這三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的條件。《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又加上要對佛法和法師尊重。因為不對佛法和法師產生尊重的話,就無法修成任何一個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對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對佛法和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捨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如果不能分別出惡說和善說,根本就不具備聽法的條件。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準,也就是弟子的條件。如果不具備,就爭取具備。如果已經具備,應生歡喜。

 

具備了這些條件,拜了剛才所講具備條件的師父,但還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拜了不如法的法師,受了灌頂,但發現他有些缺點,那怎麼辦呢?不能馬上背叛師父,首先盡可能不去想他的缺點,盡可能想他的優點,他說了不如法的事,放在一邊,不與師父爭論就是了。然後,善巧的吸收、接受正確的部分。《三摩地王經》中,佛打了個比喻,說有一個人專門讚歎旃檀香是如何的好。這時候有人問他:你有沒有少許的旃檀香呢?他說我是專門讚歎旃檀香來生存的,卻沒有這種旃檀香。原來他讚歎了半天完全是為了活命的。佛又說在末法時,就會有很多諸如不修瑜伽,自己不去修煉,只是讚歎守持戒律是多麼的好,自己完全違背戒、定、慧三學的人。同樣,尋找善知識,必須尋找一個戒律清淨,戒定慧修得非常好的人,具備圓滿條件,不能找用佛法來活命的人。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個條件的大師不能說沒有,但到底是難求了,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堪作依止了。什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首先他必須具有歷代輾轉傳下的清淨不斷傳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眾生而沒有自己,起碼要是關心眾生比關心自己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態,但起碼要視修行比世俗瑣事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顧現世福樂,但他起碼要是一個把未來生之福樂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師長,暫時來說也已算足夠了。

 

我們雖應熱衷於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資料上的文字,便一窩蜂地跑去名師處依止,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係之前,花好一段時間,好好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後認定其為合格師長,方決定依止。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未成立,可以繼續慢慢觀察,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為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為佛了。觀察審查師長資格必須在師徒關係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是為佛教的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依止一位老師,這完全出於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於審查便草草依止了,錯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別人。總之,一旦師徒關係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為佛,雖可另拜其他老師學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為佛,乃至批評、譭謗等。師徒關係之成立,不一定經過拜師的儀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并不知道,關係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係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師徒關係,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完全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他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為其中一位老師。其他無關係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為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因此,我們學佛法,受灌頂一定要慎重。不過有人認為,既然這麼複雜,乾脆我不去拜師,在家裏看書就得了。不成!沒有師父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和成就;沒有傳承,修佛法簡直是盲人摸象。如果以前親近過的完全是惡知識,你應該完完全全地遠離他。如果既不是善知識,也不是完全惡知識,善惡各半,可以放棄他。如果具備50%以上這些條件,主要功德還是具備的,還可以繼續親近他,在未見到真正善知識之前,只好在他那裏學,力求自己有所長進,有所提高。當有一天你遇到了圓滿的善知識,也應敬重過去的善知識,凡是在他那裏傳的,還是在他那裏聽授,不具備的部分還是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來繼續引導。

 

總之,你求師學法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有所長進。達到了最高境界,不能繼續引導時,再尋找一個更得力的師父,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修煉。但以前修的法也不是完全扔在一邊,應該修。因為他是你師父。你入佛門,也是他的功德。說真的,他對你恩重如山呢。但在修他的法的基礎上找個突破口,從一個一個突破口往前一步步邁進。不要只念誦就行了,應從三皈依開始學,具體實修方法再一步步學。修完三皈依還幹什麼,發出離心作為第二個突破口,然後再修菩提心,而且也別拋棄原來的善知識,只要是善知識就不要拋棄。

 

13、親近善知識的殊勝利益是什麼,親近惡知識的果報是什麼?

 

首先講親近善知識的殊勝利益。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益。」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如果親近了善知識,等於接近了釋迦牟尼佛的聖果,諸佛菩薩就會對你如獨子一樣歡喜,並且永遠不會缺少善知識,生生世世都會遇到圓滿的善知識,永遠不墮三惡道。只要你親近善知識自然就不會違背菩薩行道,具有正念,也具備菩薩行。所以,你的功德資糧漸漸增長,不僅現前得到利益,而且無上聖果的究竟利益也能很快得到。因為「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所以,親近善知識者,內心就會非常快樂,能努力修行,也能做自利利他的一切資糧,功德圓滿。

 

《華嚴經》也講:「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處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因此,親近善知識的功德極大。又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喜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可見親近善知識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剛才說的一個普通的木塊,幾十年和檀香放在一起,當你把它取出時,雖不是檀香,但它的香味和其他檀香一樣,非常微妙。同樣,若能親近善知識,長期聽聞善知識的教誨,即使自己沒有學過深奧的教理,你也能夠得到非常高的智慧和廣博的佛法知識。有句俗語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就是說善知識的功德會感染周圍的人。

 

第二親近惡知識的果報。親近善知識固然是功德殊勝,但是親近惡知識、不善知識的惡果也是不可思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又講:「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也講:「為貪嗔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周圍的樹叢只要粘上這毒樹就會喪命。同樣,跟隨惡知識會把自己帶進三惡道,喪了三善道的命。《涅槃經》講:「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意思是說,你接近一頭瘋狂的大象和一個惡知識,親近惡知識的危害比這頭大象要大得多。為什麼呢?再凶的大象只會奪去你的生命,但你的惡友、惡知識不僅會破壞你的身體,而且還會破除善心。龍樹菩薩寫過一本《親友集》,這是專門給國王寫的信。信中講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做人的道理和菩薩行道都講得非常圓滿。書中說:「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做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意思是說,雖然你沒有做壞事,但親近了惡友、惡知識,也會對你有影響,讓人們認為你是他的同夥,你的名聲受到損毀,這就像箭囊中的毒箭,將無毒的箭也染上了毒。所以,我們在拜師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千萬不要親近惡知識。

 

14、親近善知識後該如何修行?

 

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有了善知識而不去修行,猶如將要餓死的人周圍有一大堆食物而不去吃。遇到善知識卻不依教修煉,死後墮落惡道,實在可惜!

 

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端正認識,不是求神仙來幫我們,而是自己要修煉自己。佛在經典中講得清清楚楚:「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佛無法用水來洗掉眾生的罪業,也不是用手消除眾生的煩惱,更不能將自己證悟的聖果轉移到眾生的身上,他唯一能做的是給我們講正法,讓我們自己修煉得到解脫。曾經有一個噶當派的大師,一次他在山洞修菩提心時,看見一個高大如山的黑影來到洞口。他以為來了什麼妖魔鬼怪,就問到:「你要什麼?」那黑影說:「我要你的頭。」他毫不憂鬱地說:「那你拿去好了。」他閉上眼等了好久,結果沒有人砍他的頭。他睜眼一看,原來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站在面前,莊嚴無比。他看了後只是笑了笑,合了合手,然後又繼續修煉。

 

你知道這位大師為什麼見了觀世音菩薩只是笑了笑,合了合手就完了,而不去向觀世音菩薩祈禱呢?因為佛法不是求他可以得到的,而是自己修煉所得。就算見到了佛菩薩,頂多是問問他我這樣修行如不如法?佛菩薩只能助我們一臂之力,真修者不求那麼多,應達到無所求,求的越多,說明貪嗔癡就越重。我們應該求自己的內心發生改變,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善良、更慈悲、更有智慧。修行者應該團結,不要互相指責對方的門派和傳承,一起修煉佛法、弘揚佛法,為眾生、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做個好佛弟子,就是做個守法的公民,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並且要經常回向。

 

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如來聖法,祈願如來聖法永住世間,讓一切眾生得到永久脫離苦惱之道。回向一切修持如來聖法的高僧大德,願他們心如法,法如道,道如果。回向給一切六道眾生,祈願地獄眾生脫離冷熱之苦,餓鬼眾生脫離饑餓之苦,畜生眾生脫離愚昧及一切苦惱,人類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等苦惱,阿修羅眾生脫離互相殘殺之苦,神仙脫離墮落之苦等,讓他們得到暇滿人身,修行佛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覺佛陀。回向給自己和周圍的眾生,祈願他們早日從無明和迷惑中覺醒過來,得到如來智慧。祈禱你的師父永住世間,祈禱父母去病消災,身體安康,生活快樂,最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覺佛陀。回向給自己的全家,願消除一切病苦災難,幸福美滿,最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覺佛陀。也可以回向給自己所做之事業,希望得到圓滿成功。或者,回嚮往生西方淨土,成佛度眾生。

 

15、凡師長或者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在學佛的道路上拜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稱拜師是修道的根本,作了詳細的論述。尊師重教是文明社會的美德,對學佛的人來說,對上師的尊敬和一般意義上的尊師還有所不同,應將合格的上師視為代佛傳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寶合一的皈依對象。因此,對上師尊敬與否,忠誠與否,就會成為學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視師道,在拜師之前要十分慎重,要從品德、學問、教派傳承各方面對投拜物件進行瞭解,慎重決定取捨。上師的品德、學問必須按佛教的標準衡量,不能靠商品社會的虛假廣告,要經過可靠的途徑瞭解。經過慎重選擇而決定投拜的上師,就應該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只要上師所做所為,合乎教義,就應服從支持。如果有些上師的行為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奉勸改正制止。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示的對待上師錯誤言行的態度。這有以下經典根據:《律》中說「所說背離教義,應制止。」《寶雲經》中說,「對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為應當背棄」,這就是說,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附:修持一定要依從師長嗎?不可以自學嗎?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自證嗎?

 

從師而修學是唯一成就之道。單單自己看看書、打坐一下,當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絕對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學上的智慧,還需要傳承歷代祖師不斷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證悟。由入門皈依三寶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師長之傳授才能得到清淨之傳承。即使佛學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夠福德資糧才能得證,而師長正是一個有力量的福田,我們藉著供養師長、承事師長及奉行師長的教法,可以積累無量功德。佛陀曾說:「對諸佛供養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諸佛生喜。在一位眾生對其師長恭敬承事時,則又能生供養之功德,亦同時能生令三世十方諸佛歡喜之功德。在一位眾生對師長承事供養時,十方三世諸佛皆歡喜垂視!」。再者,佛學上的智慧,亦非可單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確地理解,還需師長依歷代祖師之傳承開示去釋義,方能得見佛語之密義真髓。師長的口訣及心要就似是開啟佛法成就寶庫的鑰匙,不用鑰匙而盲目地自己亂摸的話,是不可能開啟寶庫的。釋迦牟尼本師並非沒有師長。如果你讀《佛陀本生經》,就會知道佛陀在過去生曾遍訪明師修學,甚至犧牲身命為求一偈佛法。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單靠買一本書自己讀一讀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說的並不限於藏傳佛教,在原始佛教中,從師而學是一向的學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師,你不要只因為不願謙虛拜師而斷送慧命。即使世間的學問,也必須從善師而學,何況出世間的妙法真義?

 

附:親近師長應注意什麼?

 

(一)勿離師長。

 

對於修行人來說,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師長,大格西博朵瓦是這樣說的:「攝集一切竅訣的基礎就是不捨棄殊勝的善知識。」格西又說:「如果不離師長恒時追隨,那麼此人已經擁有了一切佛法。」依此而言,我們必須恒常不離師長。

 

(二)晉見師長。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問要請教或者有事彙報,需要去晉見師長前,就必須搞清楚師長此時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悅,在上師悠閒自得、舒心悅意時可以前去討教,而在師長事務繁忙、心緒不佳時萬萬不可莽撞去打擾。在未得到師長的開許之前,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搖大擺地來到師長面前,由於根本不知曉此刻師長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趕上師長心情不好,那麼就會導致對師長不敬以及擾亂上師的心這兩種極其嚴重的過失。

 

因此,首先應當到師長的侍者前詢問可不可以前去拜見,瞭解上師心情好不好的狀況,再以晉見師長尊容比獲得如意寶還難的心態來到師長前,對師長毫無怠慢之心、謙虛謹慎、畢恭畢敬,如此可得到廣大的功德。所以,到師長的面前時,先讓侍者去請示,師長獲准後方可前往,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

 

可是,有些人對此卻不以為然,他們說:我們既然已經依止師長,所以隨意到師長跟前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可以隨便去見,那麼依止師長有什麼用呢?這說明他們壓根不懂依止善知識的方式。例如,世間上那些百姓們也沒有說「因為他是長官所以什麼時候想去都可以」,而隨便前去見,那麼對於法主、法王、如意寶般妙法源泉之師長,懷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禮之詞說「不管師長開不開許都要去見」,便徑直而入,這是對師長的最大不敬。再說,就算是要去拜訪世間的大官員、大人物們,也不能亂了方寸,而必須首先通過他的下屬,依次引見,否則也不能見到。對於師長竟然都不能像世間人對待大官員、大人物那樣尊重敬仰,那還有什麼比這更不恭敬的態度呢?自己只是私下認為拜見師長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於是趾高氣揚地直入其內,這種草率舉動,恰恰將他沒有把上師視為真佛的清淨觀之內相暴露無遺。

 

(三)真實作想。

 

本來,我們應當有見一次師長的尊容、聽一次師長的言教就如同親睹佛陀的金顏、親聆佛語一般極為稀罕難得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想,那就是一大錯誤。即使心中確實已生起了面見師長的身相與聽受師長的教言極為不易的念頭,但是在去往師長面前的途中,仍然需要如是憶念:我的師長的的確確就是真正的佛陀,我雖有這樣的問題要請教,卻不知能否如願以償,如果有幸在上師面前討教,並獲得了滿意的答覆,那真是太有福報了。面見一次師長的身相,就相當於親眼目睹了所有佛陀的身相。如此可以清淨無始以來多生累劫中所積的一切罪障,實在具有廣大深遠的意義。之後,在侍者尚未通知,師長是否准許之前,一直耐心等待。

 

按理來說本該如此,然而我們這些人即便是一百次見到師長的身相、一百次聽聞師長的言教,仍舊將師長看成是一般的普通人,從未體會到親見師長的身體難得、聆聽師長的教授難得、見師身聞師言意義重大這一點。如此一來,勢必會導致自己身心原有的一切聞思修行功德喪失無餘、前所未有的功德不會生起的不良後果。博朵瓦格西曾說過:「對上師不恭是失去智慧的主因。」

 

如果偶爾因沒有得到開許而未能如願面見師長,也不能心煩意亂,心裏應當這樣想:我應該明白,這是對自己最殊勝的教誨,這明明是在暗示我:因為你的惡業罪障太深重了,你若誠心誠意想見真佛師長,就要淨除自己的罪障。

 

如果一請求即刻得到開許,自己應該想到:在自己罪孽業障尚未清淨時,師長就慈悲恩准前去面見,這說明他老人家一方面是在用強制的方法淨除自己的深重罪障,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積累廣大的福德,現在有幸去參見師長,應當趁此機會積累福德,於是心裏一邊默默觀修七支供,虔誠祈禱,一邊恭恭敬敬地向師長獻上曼茶羅或供養。

 

倘若師長聲色俱厲地對你進行訓斥呵責,那麼要認識到這是師長在賜給自己竅訣;假設師長大發雷霆,對你大打出手,你也應當認識到:他老人家是在顯示採用強制性方便法門淨除我的罪障、摧毀我的煩惱。長期如此修學成為習慣,平時也必須與師長形影不離,集中精力精勤修學依止師長的方法。

 

(四)斷顛倒想。

 

對此有些人顯出一副頗有見地的神態說:就像如果與火靠得太近必將遭到焚燒一樣,如若與師長過於親密,那必然會出現矛盾重重的不良後果。所以,求法時依止師長,在不求法時就遠遠避開師長,到別處去安住,這樣還是很好的。說完便在距離師長一個月路程的遠處住了下來。這種現象俯拾即是,極為常見。

 

這種人往往口頭上會說出諸如「我唯一依賴上師」這樣冠冕堂皇、漂亮動聽的言詞,實際行動中卻充分顯露出,他對於如理如法依止師長根本毫無興趣的心態。一般而言,具有將師長視為真佛的無偽清淨心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我們如果能做到口中經常說師長就是真佛陀,心裏也反反復復這樣觀想,夜以繼日對師長修清淨觀,那麼與師長越親近,對依止師長之道理的理解程度也相應會越來越提高。

 

還有些人顧慮重重地說:「因為我心裏對師長沒有信心、恭敬心與清淨心,如果呆在師長身邊,只能積累惡業而已。」這些人本來自己就已經不具有清淨觀,加之又不願意長期持久地修清淨觀,他們認為反正我沒有清淨心,就順其自然吧,如此也是很快樂的,而不願意改正自己的惡行。(這些人純粹是破罐破摔、將錯就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孰不知沒有清淨心也是可以改變的。如上所說,與具正信的道友相處,多觀想師長的功德,逐漸就會改過自新的,並且親近師長也有無量功德。)

 

有的人也滿不在乎地說:「既然對師長不能觀清淨心,那也是無所謂的,獨自住在偏僻的山裏修法也是很好的。」你們對師長連一顆清淨心都不能觀想,那煞有介事地修法又能有什麼利益呢?難道佛陀沒有說過大大小小的一切功德均依賴於師長嗎?而且,對師長能生起信心、觀清淨心的主因就是要在師長身邊住下來,隨後全神貫注聽聞依止師長的甚深竅訣,交往那些對師長觀清淨心的同修道友,與此同時對師長修清淨觀。大成就者曾經請問金剛手菩薩:「生起信心之因是什麼?」金剛手菩薩答言:「如若依止如第二佛陀般的師長便可生起信心;如果與具有正信的道友相處也可生起信心。」

 

也許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只要將師長觀想在頭頂上修清淨心就可以了,守在師長身旁又有什麼必要呢?這種人也實屬愚昧無知、智慧淺薄之徒。如果不在師長身邊,怎麼能聽受師長的講經說法?如果聽聞不到師長的講經說法,怎麼能斷除對教言的滿腹懷疑?如果沒有斷除對教言的滿腹懷疑,又怎麼能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再說,如果我們要杜絕師長不歡喜的一切事情、對於師長歡喜之事盡力而為的話,如果說需要以三供養令師歡喜,無論是哪一種供養都必須親近師長才能做到。供養財物必須要面見師長而供養;恭敬承侍也必須在師長身邊,才能辦到;依教修行的供養也是同樣,要遣除修法的歧途障礙必須向師長請教,方能成就。

 

所以說,只有在師長身邊才能以這三種供養令師生喜。如若與師長遙遙相隔,那以三供養令師長歡喜就成了癡心妄想,根本是無法辦到的。

 

(五)相形見絀。

 

在當今時代,大多數人都認為依止師長的目的就是聽受教言,因為必須在聽聞教言的基礎上才能實地修行,所以應當首先在一年或幾個月當中依止師長,求得所有的教言後自己另找一處地方去修法,就可以了。有這種想法的人不乏其數,到處可見。

 

這些人求完教言後便像烏鴉銜著肉飛到別處去一樣,不顧一切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實修了。可是,你這樣做根本無法得到任何加持,恐怕只是徒勞無義而已。仲敦巴格西在依止色尊者師長期間,對其精心承侍,甚至包括放牧、清掃人糞、馬糞在內的事都盡心而做。後來拜見阿底峽尊者時,他心有疑慮地請問尊者:「先前我所作的善事中哪些最有意義?」尊者極為肯定地說:「在你做過的所有善事中,再沒有比你恭敬侍候色尊者師長更有意義的了。」如果以那諾巴尊者依止諦洛巴師長、瑪爾巴尊者依止那諾巴師長、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瑪爾巴師長那可歌可泣的事蹟來衡量的話,現在的有些人從師長那裏取得教言後,為了師長竟然連身上出點汗水的苦行都不能做,自己隻身一人去修行當然不可能生起任何功德了。前輩的大成就者們悉心畢力承侍師長,身語意付出了何等的代價,可以說是不惜粉身碎骨來積累福德資糧。

 

所以,僅僅憑著對教言的一知半解如何能生起功德,這樣做的人到底又是為了什麼呢?

 

(六)令師長歡喜極重要。

 

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觀察師長高不高興,一開始就心急如焚地對師長說:「希望師長儘快賜予我教言。」就這樣糾纏不休,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得受了完整的教言。但因為上師是在無可奈何、心不歡喜、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傳授的,所以這樣的教言不僅僅不能使他受益非淺,反而會深受危害。從前有一個人在博朵瓦格西毫無情緒時求得了不動佛的修法,結果事隔不久他就一命嗚呼了。坡穹瓦尊者對此表態說:「我認為他的死完全是由於在格西心情不悅的情況下求法的緣故。」如《藍色手冊》中云:「一切大乘之教規,令師歡喜最重要,師長極為喜悅故,一切所為具大義。相反教言雖具全,然彼不會得加持,故當努力令師喜。」

 

如果師長在滿心歡喜、心甘情願之下賜授教言,那麼所傳的教言即便是無頭無尾,也會得到巨大的加持;師長在心緒不佳的時候,所傳授給你的教言就算完整無缺、毫無錯謬,你也不會得到絲毫的加持。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盡可能以三種方式(供養財物、恭敬承侍、依教修行)令上師歡喜,與此同時就是為了一、兩句教言,也需要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專心致志地聞受。如果一心只想儘快獲得教言,好去別的地方,這種惡心劣意只能斷送一切善根功德,對此我們應當時時刻刻謹慎提防,盡力避免。

 

我們為了能夠得到前所未聞的教言,此前要慷慨供養珍貴的財物,並且為了侍奉師長,必須有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的忠誠。已經獲得了教言後,為報答師長的深恩厚德也能一如既往地供奉自己珍愛的財物,以不顧生命、粉身碎骨的精神承侍師長。如果首先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再循序漸進修行教言,便可源源不斷地填充福德資糧,從而自身心毫無費力就可以生起善妙的功德。

 

(七)掌握尺度。

 

最初依止63師長以三種供養如理如法令師歡喜,此後,自己在沒有達到對於美不勝收的妙欲、利養恭敬,如同肉食野獸對面前擺放青草一樣無動於衷,絲毫不生世俗貪戀的境界之前,萬萬不可冒冒失失脫離師長與同修道友的群體。離開師長道友、獨自避隱山中的修行人,必須是猶如獅子一樣完全具有獨立自主之境界的人。是在通過長期依止師長與道友斷除對教言的增益疑問,得到了真修實證的較高境界之時。到那時候即使一些大施主、大官員、大人物們對自己畢恭畢敬、頂禮膜拜,供養如天界的受用般令人眼花繚亂的財物,但自己卻能毫無貪執地拒絕,並能像見到不祥之噩兆一樣將這一切棄如敝屣瀟灑而去。在尚未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卻如此而行,自己獨居一處,對於豐富多彩的財物以及眾星捧月般的尊敬愛戴貪執強烈、不知滿足,以此毀壞自相續,到那時不用說如日月般周遊,甚至會淪落到我執大得連世間人也不如而在碌碌無為中庸俗慘死的地步。

 

當前多數修行人由於依賴於某位大官員、大人物、大富翁提供豐厚的閉關資糧,仰仗這些達官顯貴得到名聞利養,於是非常內行地曲從這些人的情面、也善於運用虛偽狡猾詐現威儀的手段,口頭上也是巧言令色、甜言蜜語地恭維奉承,最終就會像耶哦的生平那樣白白地虛度了人生,這樣的修行者大有人在。我們應當深深省察自己究竟有沒有如此荒廢光陰。否則,隨著利慾薰心、貪得無厭惡習的驅使,在居心叵測地妄加袒護施主情面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人生的旅途已走到了盡頭,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一幕啊!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