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倘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
——《佛說孛經》——
一、慚愧的意義
慚愧,是慚與愧的並稱,即羞恥過罪之精神作用。《俱舍論》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大般涅槃經·梵行品》說:“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髮露向人。慚著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所以,慚愧就是對於自己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
二、慚愧的重要
慚愧的力量非常大,這個慚愧心好比是推動船兒前進,反撥於後的海水,是將來進趨更高佛道的根本力量。《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勾,能制人非法。”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暇疵仍然可以去除,顯得無比的莊嚴。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改過的可貴。而知道慚愧認錯,萬惡的罪人也會被接納原諒。
慚愧,是能擁護世間的二種善法,如《本事經》說:“二白淨善法,能護諸世間,令不失人天,謂斷及與愧。若無此二法,都不識尊卑,穢雜似牛羊,雞豬狗等類。由有此二法,能了別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諸雜穢事。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終不墮三塗。”
三、慚愧的實踐
印扁大師自稱為“常慚愧僧”,我們每一個佛弟子應該要常發慚愧心、羞恥心,要恥於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無法擔當很多的責任,恥於有很多不清淨心。在《佛說孛經》裡,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曉政;2、臣子無禮;3、受恩不報;4、過不能改;5、兩夫一妻;6、未嫁懷妊;7、習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戰鬥;9、慳人觀佈施;10、奴婢不能使。
四、結 論
慚愧是“七聖財”之一,因為有了慚愧心,想到佛法沒有興隆,眾生沒有得度,就要更勤奮不懈,想到事業未成,德業未淨,心越虛,頭垂得越低,人格就越崇高。
《佛遺教經》說,人之異於禽獸者,是因為人有羞恥心;若無羞恥心,則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所以做壞事面不改色,大言不慚,不怕羞恥。如《新婆沙論》云:“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因此!今日社會教育,應教人培養有慚愧心,有了慚愧心,就容易教育誘導,使之有所作為,猶如鞭策良馬,只要鞭子稍微一揚,良馬見鞭影即知疾奔。這就是《佛說孛經》所說的“世倘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