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食的概念
"彼雲何名為摶食?彼摶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啖者,是謂名為摶食。
"彼雲何名更樂食?所謂更樂食者,衣裳、傘蓋、雜香華、熏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者,是謂名為更樂之食。
"彼雲何名為念食?諸意中所念想、所思維者,或以口說,或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彼雲何名為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名為識食。"
《增一阿含》255經(P332)
這是四部阿含中唯一的集中而詳細地解說"四食"的一經。摶食,就是通過人的口腔吃下去的食物,包括飯面魚肉之類。更樂食(其它經多稱作觸食),視覺、嗅覺、觸覺等能令人快樂的感覺。念食(其它經亦作意食),思維、意願之類的心理活動、主觀願望,往往也通過口念、身行、持法等表現手法來實現。識食,是佛教中最玄乎的東西,依印順導師說,是指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即十二因緣中的"識"。
對於四食的概念,佛陀用的是舉例子、作詮釋的方法,而不是下定義,這不同於後來大乘的闡釋方法。《阿含》的原始性、樸素性由此由此可見一斑。
二、四食對生命延續的意義
《雜阿含》371-378經每經的開頭都有世尊強調的"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雜阿含》838經:"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雜阿含》1131-1134經也有類似的說法。
這說明佛陀說四食的意義,一是為維持色身,保持一期生命不壞枯;二是使佛法不壞淨,也就是令正法久住人間。
三、粗摶食的本質:住持生命的物質基礎
佛告比丘:"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少出多減。拘耶尼人壽命二百歲,少出多減。弗于逮人壽三百歲,少出多減。郁單曰人盡壽千歲,無有增減。"
"……彼眾生所食不同,閻浮提人種種飯、麥面、魚肉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拘耶尼、弗於逮人亦食種種飯、麥面、魚肉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郁單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為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
《長阿含》卷二十世紀忉利天品第八
這兩段經文前後呼應,很明確地說明了飯食對世壽的決定意義,而不在說"更樂"食。
四、觸食、意食的本質:支撐生命的精神支柱
從"一"的引文中可以看出,觸食(更樂食)與粗摶食接近,重在六根對六塵的感受過程。
五、識食的本質:貫串生命的內在動力
佛告破求那:"……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373經(P326)
本經直接將四食中的識食等同於十二因緣中的識,對於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識食有相當的意義。識食屬於緣起法的範疇,在一期生命中是貫串始終的,沒有它,人就是死人,有了它,人才能由受精卵逐漸長大直到死去。人死了識也就離開了,它又去哪裡了?去參加新的輪回。
六、四食的泛化:食即因緣,食即法,食即因果
《中阿含》卷52、53為"食經",佛說無明以五蓋為食,五蓋以三惡行為食,三惡行以不護根為食……。很顯然,這裡的食已不是物質的東西,也難說是精神的東西,而是因果無限規律中環環相扣的因與果,而這個因、果是環狀的、非直線的,有前後,無始終。
七、五食觀:對生命的絕對超越
爾時,彼佛告諸比丘:"說如此妙法,夫觀食有九事:四種人間食,五種出人間食。……何名為五種之食,出世間之外?一者禪食,二者願食,三者念食,四者解脫食,五者喜食,是謂名為五種之食。如是,比丘!五種之食,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舍除四種之食,求於方便辦五種之食。"
注意,這裡講的五食,已不再有粗摶食--物質的影子了!這五食是觀想禪定的超常人的心理的、精神的資糧,是修解脫道的資糧,完全不是人間的煙火。
八、四食的現實意義
從世間法看,佛陀強調了"四食"的重要性,從出世間法的角度看,佛陀又對"四食"作了否定。人是萬物之靈長,不只要物質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要物質和精神生活,更要不沉湎於其中,這種道理一般人都懂。但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地上跑的除了坦克不吃,什麼都敢吃,縱情聲色、沉湎於感官刺激,更不要談相信因果報應了。其結果不要說是變畜生、下地獄了,就是在這一期生命中也會有現時報應的。
所以,把佛教的四食思想推向社會,對淨化風氣、重塑靈肉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