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三知四不與三必
仁俊法師
01/02/2012 06:4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知生死苦,知解脫樂,知慚愧力

 

現代人對於下列三方面太疏忽了︰一、生命的發達;二、生活的開通;三、生死的完成。生活要開通固然不易,生命要發達也很困難,在生死中能把菩薩道行得久久地不驚不退,直至三覺圓成,則更難了。菩薩道之可貴與極難,就在這裡。但是,我們於正聞中從三方面知起、行起,就不覺太難了。

 

1﹒知生死苦。對於「生」的觀念,從佛法來說,它和世間一般人的觀念不同,一般人覺得生是快樂,死是痛苦,從現實身心感受上說確是如此。從佛法共世的觀點來看,有了有漏的生命,就一定有種種的由有漏而造成的錯謬。因此,雖也說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中感到最大的痛苦;但是,從佛陀對我們開示的「生」之特義看︰假使我們知道怎麼樣子的善生,能從現生的一切徹底改進,或者突破了種種困擾,那麼,生死的苦就能減輕。如果我們真正修學得好,定和慧都能具足了,死,也並非是件苦事。2﹒知解脫樂。解脫,就是透脫了一切煩惱,淨化了一切行為。這樣的一種人內在分明了,外在正常了,因此就得到一種平靜和安樂。佛法所說的安樂,只須學得正確,修得明切,從現生就可獲得的(請勿誤解為一生圓證)。當然,久久勤修的上根利器,現生是可獲得解脫的(釋迦佛住世時,弟子們得四果的相當多)。一般修得明切的,渴仰解脫之樂,是可以獲得少分類似的解脫樂;全分解脫樂是基於此少分的累增而證得的。修學上了路的,現生中一定能獲得正確安樂。人,現生中假如沒有獲得這樣的安樂,人做得儘管多麼榮華富貴,到頭來還是諸苦交加,究竟有什麼意義呢?3﹒知慚愧力。「慚愧」,佛法中非常重視,因為它是突破惑業也是完成無上佛道最有力的親因。慚愧對治的對象:慚是對治貪愛的,這是現實中最易現行的,也是後生生命的招感之因。愧是對治愚癡的,擴而言之,凡是一切煩惱,無一不通在這無慚無愧上。切實地修學佛法,知道了慚與愧的重要性,然後才知道如何恭敬有功德的人,也才知道如何修習功德,一切都隨順功德而行。學佛法,必須先將慚愧心建立起來,才學得上路哩!

 

 

不昧、不待、不荒、不代(能代)

 

四不︰1﹒不昧。學佛法最應著力處:人必須做得光明正大,不論獨處或群處,對於自己的念頭,念頭所起的種種內在活動和外在表現,都得嚴慎的察擇得止作分明,不可隨隨便便忽略過去。人類的上進或下墮,與念頭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說一念繫於萬劫。因此,日常中把念頭照顧得精細明正,才會上進得永不昧沉。人類光明大道的開拓與邁進,是這麼發足起步的。2﹒不待。人類跟動物不同的特徵︰動物不知道時間和空間,而人卻能知道也能利用時間和空間。如果我們能從空間體悟空義,也能善於利用時間,把時間用得與智光相應,就能積極地運用時間開闢無限的空間,從空曠明通中契入出世勝境。無著無相的解脫──空,則能消融由自我所引起的種種障礙,真消融由自我引起的障礙,那麼我們所思所行的種種,就不會再偏著於一邊了。總括的說,只須我們善於利用時間,積極地擴充空間,從空間大開眼界──明觸空義,我們才不會虛度此生;因此,我們切「不」可再「待」下去!3﹒不荒。學佛學得不共世間的,一發心,都握緊著一種超特知見︰智慧絕不可荒!具有這種絕不可荒的警念與奮志,渾身渾心則振淨得不因循混沌,人類徹底的脫舊趣新,大抵是這麼開始的。懂得了時間與空間的無比的價值、力用與意義的人,總是匯集心血與體力,一股腦兒澆灌運用在智慧的體照與發現上;真理因此而昭顯於世間。人類能自覺自救的,端憑著這麼種(清淨無我)的真理啟導而成就。現代(大多數)人對於這樣的真理觀太陌生了,甚至陌生到怎也聽不進,被人慾物慾幻惑得腦暈眼花。表面看現代人聰明極了,實際上許多人的聰明──都著重這一生的生活過得好,著重在種種財物的豐富,任自己儘量過度消費、超級享用。這種心態傾向,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共同觀念了。而應該成長的清淨智慧卻等於零,因此,形成了享福荒、忘慧狂的風尚。正由於這種享福的心太重了,對於淨慧的敬求、深觀與篤行,便越來越忽視了!我們撫心自問︰身為續佛慧命的吾人,面臨著智慧極荒疏的現代,還忍心再這麼荒疏下滑去嗎?!4﹒不代。佛法中知與行的特徵︰事理體悟得正確,道德發揮得真切。正確得不偏不倒,真切得必公必醇;正確與真切配合得不惑不縮、能擇能擔,這非得精進與大捨(身捨心)不可。進與捨是一種自動、自致、自覺的實驗,身心不怠而樂為,手腳必展而敬致,自家事則不需他代了。「責無旁貸」的儀命感、天職觀,就這麼強烈得身心永遠奮迅的。學佛者的身心練得、發得永遠如此的強烈奮迅,內激提與外策動的,就沒一丁點徘徊疑遲,因此作分內事決不敷衍;應該自己做的,莫不盡力而為。一般學佛法的,口頭雖說發心為眾生服務,實際上連自己該做的事都不能好好地做,這樣自己就因循不振,哪裡還有力量為眾生服務?說到這裡,我們就得從愧激中自立、自強地振作起來;振作得從愧激驚奮中直透心頭念底,從心頭念底正思得直與理智相應,正行得常植事福能捨,必須這麼才善於度人而嚴於克己;這麼樣的度與克,是一種最徹底的改革、動進與發達,全都從自動得不代、不懈所致。因此,我們一定要將不代的精神發揮開去,行練得足,願現得堅;從堅而足中練成種種特殊能耐,從特殊能耐中致義務、踐德行;致踐得勇敢堅韌,絕不屈撓,則自然地被許多人看作最可依賴的人,從依賴中觀摩久了,也漸漸地激發著自己跟上去、學起來,義務感與德行力,就這樣不斷地交相湧現不已。學佛做人做成這麼種人,才會發揮出無盡的膽概與血忱。構成這般人的特質︰一發心對應該荷擔的,莫不全力以赴,決不希冀代替,堅持著決不希冀代替的精神(約個人本分中應為應致的),由衷的自勵、自動得成為性習了,才甘心地代人受苦,為眾服務。請牢記︰不代中練成靈快而淨健的手腳,才樂於代人受苦,為眾服務哩!

 

 

必堅定、必正直、必柔和

 

1﹒必堅定。從人性中把握而發揮著堅定理性,堅定得不受一般情見影響,舉止從容得端重泰定,處安不逸,臨危不怯,平常學的用的,到這時才顯出功力來了。做人或為人,一切時處堅定得不浪蕩、不推諉、不詭譎,身行語諾的,就成為一股兌現的安定力。無我意志堅定得極堅強的,這樣的安定力總是從事相上流露得充充分分。2﹒必正直。理智堅定得不疑不遷,精進得不雜不退,能抉能持,就正直得不走回頭路了。不走世間回頭路的,其目光一向注視著向上指標,久了,這個指標就同光標一樣,不論什麼時候順著這個光標走去,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對做人的道理懂得正確了,就會一直向這光明的目標邁進,再也不會走偏邪或倒退了;因為正直得直趣大道了。3﹒必柔和。許多人時常說︰「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其實他惱人的話往往衝口而出,讓人相當難受,這樣的正直,乃是一種偏激的惡言。真正直,是一種高度的涵養與表徵,存之於心吐之於口的,莫不柔和得厚渾謙溫,有了這樣的柔和性格,從柔和中運展直坦的心量與人相處,相處得總是顧人而克己,推樂而不辭苦;而且從泰然中更顯得安詳而敦摯。在這樣的柔和中練行願、踐道德,所練所踐的一切,才足實得瞻佛必效、為人必致。

 

○○二年十一月九日
講於新卅同淨蘭若

 

來源:http://www.yinshu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