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之1 (四聖應化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10/02/2014 08:2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古農佛學答問序

佛學答問自序

編輯大意

一、釋迦佛之事略

二、佛德

三、佛相

四、佛像

五、佛身

六、佛土

七、觀世音菩薩

八、地藏王菩薩

九、一切聖境之研究

 

古農佛學答問序

 

佛藏浩瀚。學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機。每多問答之作。然設為問答。賅攝不宏。莫若就學者之來問而誘引之。則相說以解。犁然有當於心。此即古農居士所謂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作者易為力。讀者易為功也。古農居士佛學淵深行解相應。凡有撰述。悉為利他。曩者任佛學半月刊編輯。特設問答一欄。開示來學五載以還。積稿至巨。亦既將佛典之法義。修行之進程。一一指出無遺矣。原以分期登載。檢閱至難不便讀者。爰有劉居士士安為之分類編輯。同條共貫。以次相從。分為七門四十九目。名曰古農佛學答問。書成。余受而讀之。不覺歡喜讚歎。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燈度世之寶筏也。有志學佛者。手此一編即得門而入。無復河伯望洋之感矣。夫無范居士之苦口婆心。辯才無礙。則不能有此書。而無劉居士之辛勤審量。以線貫珠。亦不能成此書。是則二居士之法施功德。寧有量哉是為序。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蔣維喬敘於因是齋

 

佛學答問自序

 

佛學論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機不廣。若不透機。則作者徒勞。讀者無益。不若設為問答。使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庶幾作者易為力。讀者易為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論文與問答之大較也。民十九年。上海佛學局發行佛學半月刊。農濫竽編輯。設問答一欄。接引發心學佛同志。相與研究討論五載經來。積稿甚巨。雖其間法義維陳。程式錯綜。若統而觀之。亦足以覘我國一般學者對於佛法認識之態度與進程之狀況矣。然以分期登載。初無條貫。如欲研求。不易檢閱。於是李君經緯有分類編輯之議。而劉君士安慨任其事。按條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結大綱。歷時半載詳審考核。定為七門四十九類編成交農統閱一遍。閱訖而覺此編之輯。有數利焉。刊物有時間性。一時閱後或便散失苟有此編則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過去刊物。存者無幾。後有定閱。難窺全豹。苟有此編。則可以遍覽無遺。其利二。在問者有所問時。可先檢閱此編。如已有者。可省筆墨。其利四。斯編之輯。除半月刊外。劉君復益之以農所曩著。則閱者可兼數書之益。其利五。農數年來隨問隨答。自亦渾忘。得劉君斯編之輯令我亦得自檢其令昔之得失。劉君之勞績。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書此以為序。並以誌謝云爾。

 

民國二十四年除夕范古農識於嘉興月河之幻庵

 

編輯大意

 

余障重慧淺。於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窮究。此書既承本局囑為編輯。兼隨喜范公以無礙辯才答海內學佛諸君問。確有無量功德故。應勉為之。編輯既終。為便閱者明瞭此書編法起見。固不可因編者人微學淺而不附一言也。

 

本書材料。係採取佛學半月刊中佛學答問。(自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選范公從前佛學問答。及搜錄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載之問答。完全係范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農佛學答問。

 

本書錄取材料時。見其問詞缺略只有答詞者。概不採入。因既莫明所問於閱者利益較微倘為代擬問題究難符合且有失去本來面目之嫌。自應實事求是僅錄取問答之完全無缺者以免失真。

 

本書材料雖豐。倘於編輯之先預標門類以攝取材料則所有材料多難強合欲求充實各類必等於削足納履之艱。故只好先看材料為分類之標準。書中所以如是分門類者。原無固定之成見。係隨材料之狀況而酌定耳。

 

本書共分七卷。每卷一門。為表示敬仰及起人欣慕。故以四聖應化。列於第一。欣慕之心。固由於見有良好模範與極可悅樂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難安輪迴可畏並起厭離之心。則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輪轉。列之第二。欣厭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達到離苦得樂之目的。則我佛金口所言諸法之意義。不可不先為究明。故次以法義研求。列之第三。了解法義。固不可謂能事已畢。而無量劫來根深蒂固一切不良之習氣種子。與夫宿世現生所造惑業。勢將過緣成熟受諸苦報者。當思何以化除。則尤須因解起行。行解相應。故次以自利行願。列之第四。而欲真實自利。速成無上菩提者。自修之外。應發廣大菩提心。饒益一切有情。蓋自利當以利他。利他即以自利。故次以利他功德。列之第五。既知自他兼利之行狀矣。然欲終身行之不致退轉。尤須有充分之信力。斯能不為異說所動。見異思遷。故次以護持正法。列之第六。此分門次第之大要也。至第七卷之佛化常識。猶其餘事耳。

 

本書如僅分門不分類。或僅分類不分門。似未嘗不可。然有門無類。則失之籠統。有類無門。則仍覺無秩序。故欲求其綱舉目張。秩序井然自非分門別類不可。

 

本書分類時有許多條文。歸之甲類可。歸之乙類亦可。歸之丙類亦無不可。究竟應歸何類為尤妥。曾因此多費考慮。總以所有材料。各適合其所分之類。確乎不可移易為佳。

 

本書分門分類。似乎已足。然每類之中。倘不審定其各條之先後。則仍覺淩亂而不清爽。故分類之後。即注意其條文之次序。其例如一類之中問答之事。此條與彼條大意相同。而所說有淺深詳略之異者。則簡者在前而詳者在後。一類之中有談事者有言理者。則理前而事後。取以事證理之意。其中有多條同問一經中各節之義者。則順該經原文次序以為次序。其一類中有問幾種經。而每種經之問答又復有多條者。則每經問答並歸一處。接連排列。甲種未完決不使乙種間雜。如一類中問者疑情較重。稍涉詰難者。多列在先。取斷疑然後起信之意。聊舉數端。略明梗概。至其他審其脈絡使相連貫之處。不皇備述。固多有一望而可知者。所以每類中雖多人所問。亦恍如一人之語氣焉。此則條文次序之大概也。

 

編輯意旨。既已如上稍稍陳述。雖未十分精審。然有意力求精審者。原為一勞永逸計。並使將來有人續編此種答問時。亦得有所依據。或藉資參考可免多費心神。且如此編法。使之一氣貫成。較為具有條理。原希望一般閱者尤易一目了然。倍添法樂。並希望成為初機學者一種有統系而便於研究之善本。不僅便於考查已也。亦惟如是。或不負范分度生之宏願歟。因此悟入佛之知見。乃至出離眾苦充滿之火宅者。或亦恒河沙數之不可為喻歟。眾生度盡。范公應證菩提。如編者一罪苦眾生。或亦有得度之因緣乎。

 

中華民國念四年十二月宜豐劉士安謹述於上海佛學書局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

 

(一)釋迦佛之事略

 

問:何者為佛。

 

答:佛者得無上正遍智之人。教主之德號。其義為覺者。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問:何謂如來。

 

答:佛有十種德號。此居其首。不變曰如。隨緣曰來。佛有不變之體。隨緣之用。故號曰如來。按十種德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問:每見佛學半月刊等論文內首序稱我佛如來。然佛師如來。如來師佛又何必稱我佛如來耶。

 

答:佛具十號。連舉兩號。亦無不可。蓋取作文之便耳。

 

問:佛是人歟。

 

答:在人道所見者是人。此為佛之應身。

 

問:何為應身。

 

答:赴感而來曰應。佛身有三。法報二身玄奧難知。故今且言應身。

 

問:佛是何國人。

 

答:印度古國迦毗羅王子

 

問:迦毗羅王之國。今為何地。

 

答:據英人恭寧翰考。在今烏德城東百里。名哥爾克波爾。為佛本生處。

 

問:佛既是人。何時誕生。

 

答: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誕生。迄今第五十甲子。

 

問:世尊聖誕。俗云即四月初八日。而佛學大綱則謂是二月初八。玉曆又謂是四月十五。未知孰是。

 

答:據浴佛經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瑞應經亦云四月八日生。玄奘法師云。相傳以巳月為降生。西域以寅月為歲首。與夏正同。故當以古曆四月初八日為是。

 

問:四月初八日。俗稱浴佛日。攷春秋莊王七年夏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相傳是日為佛降生之日。按辛卯為四月初五日。然則初八浴佛。沿三朝洗兒之例。佛誕當是初五日。不知何時沿訛至今。

 

答:此說據費長房歷代三寶紀。但紀云〔姬周曆十一月為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魯史為謬。沙門道安著二教論。用姬曆推。還合八日。〕故知八日為正。

 

問:佛父母為誰。

 

答: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

 

問:佛為王子。何以成佛。

 

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三十歲於摩竭陀國菩提樹下。得無上正遍智。時在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即今臘八日也。

 

問:佛何姓名。

 

答:姓釋迦名牟尼。

 

問:釋迦牟尼何義。

 

答:釋迦此云能仁。大慈之義。牟尼此云寂默。大智之義。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文佛。文佛不知是何意義。

 

答:文字即牟尼兩字之合音。並無其他意義。

 

問:本師釋迦天人之師。歷劫修成。覺行圓滿。然婬欲為生死根本。自當永遠斷絕。無娶妻生子之事。為何未出家以前。尚納瞿夷和耶輸陀羅二妃身處王宮。極受五欲之樂。以致生育羅侯羅等佛子耶。此理不明望詳開示。

 

答:此正所以示在家之模範。而為天(欲天亦有妻子)人師也。又示業果不空。未至修道。必有塵緣也。他日釋迦自身出家成佛。二妃及子亦受化而出家得果。又以示出家之模範。而為天人(指出家眾)師也。夫受五欲而卒能離五欲。有妻子而卒能令妻子得道此正所以為覺行圓滿也。婬欲為生死本。佛能於此了生死。自己成佛。妻子得道。皆各永遠斷絕生死根本。此正是歷劫修成之效。又何恝乎。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今之青年能之乎。

 

問:釋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禪宗直指謂行住坐臥俱可用功。然則修行何必雪山。

 

答:行住坐臥俱可用功。與在雪山修行未嘗抵觸。問意得毋有誤會處。茲且不論。但就世尊在雪山修行之旨言之。要有二因。作事須要緣勝。容易成辦。雪山閒靜。修資成就。故在彼修行。一也。雪山一地。當時修道者多處之。世尊為欲化彼外道。故在彼修行。二也。

 

問:佛所修何道。

 

答:知一切法惟心所作。專於心地拂除障垢而達光明自在之域。所謂破無明證法身也。

 

問:世尊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十二年的工夫。便證無上菩提。今之僧伽不少戒行謹嚴者。抑何坐破蒲團訖無成就。豈今人之不如古人耶。

 

答:世尊成佛。乃其最後一生。若究其修行。已經三大阿僧祇劫。豈僅十二年工夫所可成就。

 

問:釋迦成佛後作何事業。

 

答:即以自己成佛之法。教化世間。

 

問:教化何等人今得何益。

 

答:教化凡人今成聖種。教化羅漢今作菩薩。教化菩薩今入佛位。(凡人即庸愚之輩。六道眾生皆是。)

 

問:靈山在何處。是否世尊說法之地。

 

答:靈山具稱靈鷲山。梵語耆闍崛山。在古印度摩竭提國舊都。東北十四五里。(此舊都名上茅宮城。在今巴哈爾城西南六十里。)是世尊說法之地。

 

問:佛說法時。放光現瑞。天人圍繞。如此排場。當時竟不驚動國人。何也。

 

答:有緣者見。無緣者不見。故不甚驚動。然當時有緣者前往聽法皆此放光現瑞之號召。謂之驚動亦無不可。

 

問:釋迦如來在給孤獨園說法。除諸大菩薩外。尚有釋提桓因一切天人阿修羅等。此天人阿修羅等。除大菩薩等具天眼通者能見。未審凡人亦能見否。

 

答:凡人不能見。或仗佛力亦能見之。

 

問:地藏本願經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其時佛已否涅槃。如何升天。其諸大弟子如舍利弗等。曾否隨侍。

 

答:在佛未涅槃前三月。佛身騰空而上。弟子等均隨徒。

 

問:佛在祇樹給孤獨園中說金剛經……彌陀經……及地藏經等。斯時是否涅槃。如已涅槃。此後又常住於何處。又各佛有各淨土。凡人得見否。

 

答: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至八十歲而涅槃。涅槃之後。應身已歿。報身住實報淨土。法身住常寂光土。此等佛土。惟法身大士乃能見之。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其所說法之區域。並不出五印度。何以大悲經起首一句為如是我聞。佛地普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是否吾國定海之落迦山。或當時在印度別有一山名為普陀落迦耶。

 

答:我佛說法不出五印者。凡夫之境界也。若菩薩境界則不以此限。吾國定海之普陀洛迦。乃觀音應現之所。雖亦凡夫境界。而名記聖境者表示凡聖同居之義。一切大乘經典。莫不皆然。但隱顯差別耳。

 

問: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升天的。其諸大聲聞弟子等是否同行。俗謂十二月初八日(即臘八日)為佛得道日。確否。

 

答:佛之得道。是斷盡諸障。得大智慧。身相改變。辯才無礙。並非升天也。況未得道前。並未成佛。未有弟子。臘八是佛成道日。

 

問:釋尊棄王太子之榮貴。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在毗舍離附近地方。身已患病。便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此說不審是否。

 

答:此為吾佛應化娑婆成佛之跡。若論其本。成佛久矣。

 

問:金槍馬麥之報。為佛史上二樁故事。見於經律異相。現此書尚未購來。可否將世尊受報事實。勞神開示。

 

答:金槍實是木槍,即木片也。佛在羅閱祇城乞食。有破剛木者。有木片長尺二迸在一邊。當佛而立。佛躍虛空。木槍逐之。隨佛上下。地水火風不能阻礙。佛旋返入僧房。展足受刺。木槍足趺上下入徹。過入地時。地六反震動。佛說因緣。昔為船主。因海水至。另一船主與之爭船。佛船主以矛刺傷其足。命終。佛船主以殺人故。備受三途苦報。至成佛時。猶受餘報木槍之害。(佛說興起行經卷上)馬麥之報。見中本起經卷下。時佛在舍衛國受婆羅門阿耆達請。三月安居。阿耆達為魔所迷。忘卻供養。弟子乞食。亦無所得。乃有馬師減馬食之麥以供世尊。三月既滿。往辭阿耆達。阿耆達悲怖交至。禮佛懺悔。留佛七日。備具供養。佛說因緣。昔維衛佛成佛之後返國。王及臣民廣設供養。時有梵志謗曰。此人應食馬麥。何供養為。以此口過歷劫受苦。

 

問:玄奘法師臨終稍有病苦。疑所譯經或有錯誤。有菩薩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文佛臨終示現背痛。豈亦往劫罪未消耶。古德緇素無疾而終者甚多。豈佛不及古德。請示其故。

 

答:病死並不相屬。有病而不死。有死而無病。有亦病亦死。其中有何優劣可分。而云及不及耶。又文佛背痛。乃是示現。以示業報不亡。敬人勿造惡也。

 

問:文佛臨終示現北疼。見於何書。背疼而云示現。是否無致背疼之惡因。故意示此現象,教人精進。勿貢高我慢。

 

答:釋迦譜卷九引雙卷大般泥洹經云。(佛疾生。身背痛。)又云〔為欲調伏眾生故。現身有疾。〕經上迦葉菩薩。亦以佛病發疑問。佛告迦葉。是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語。便謂如來真實有疾云。云示現之象。如問所云也。

 

問:何謂涅槃。

 

答:涅槃此云圓寂。謂善無不備。惡無不息。蓋佛斷德之果號也。

 

問:一切佛般涅槃後。再作佛事否。

 

答:佛般涅槃。就是佛事。所謂應以涅槃身得度者。即現涅槃身而度之。須善領會。後須知之。佛本無生。因眾生機感故。非生而現生。佛本無滅。因眾生機盡故。非滅而示滅。生滅皆佛事也。

 

問:釋迦佛現在說法否。

 

答:法華云〔佛常在靈鷲山。及余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參參。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可證知現在說法也。

 

問:釋迦佛滅度後居何處。

 

答:常寂光土。若其應化。則無處不在。

 

問:每一佛化期正像末法。動經劫數。獨本師釋迦牟尼佛化期今已到末法。始終尚未滿一大劫。可謂奇短。

 

答:都是眾生業感所致。

 

問:世尊降生以前之歷史。

 

答:世尊降生以前為護明菩薩。在迦葉佛時為一生補處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內院。教化天道眾生。此為降生前最近之歷史。至若往昔修因本事。無量無邊。不可紀數。見於經論者。如曾為尸毗王代鴿施身。為普明王持不妄戒。以身就死。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慈忍不動。為大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寶濟貧。筋骨斷壞。終不懈廢。為螺髻仙人。深入禪定。鳥生卵於髻。俟雛出飛。為劬嬪大臣。分閻浮提均故息諍。又如底沙佛時。世尊為弟子。覓師入山。見寶龕中佛。入火界定。威光赫奕。忘下一足。經於七日。以偈贊佛。得超九劫。先彌勒成佛。又在然燈佛時。為儒童菩薩。買五華以供佛。布髮掩泥。今佛。蹈過。得受佛記。若此之類。書不可盡。但事在往古。藉天眼宿命一切種智。方能知見。非如晚近俗事之可以歲月甲子計也。

 

問:文佛在因地上曾捨身飼虎。與自殺何異。

 

答:文佛因地捨身飼虎。乃大悲心之所驅使。菩薩願之所飭發。將圓滿檀度之作略。豈可以世法論。又豈可以憤懣捨身者比耶。請將金光明最勝王經捨身飼虎品讀之。

 

(二)佛德

 

問:釋迦佛自具之德如何。

 

答:佛德無量。說不可盡。佛德微妙。言不可及。然約略言之。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

 

問:何謂十力。

 

答: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乃佛所得如實智用。通達一切。了了分明。無能壞。無能勝。故名力。

 

問:何謂是處非處力。

 

答: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如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淨行得生淨土。定有是處。如是等是不是處。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是處非處力。

 

問:何謂業智力。

 

答:佛知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果報。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業智力。

 

問:何謂定力。

 

答:佛知一切諸禪解脫一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定力。

 

問:何謂根力。

 

答:佛知他眾生諸根(宿具智慧。能生修行功德。猶樹之根。)上下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根力。

 

問:何謂欲力。

 

答:佛知他眾生種種欲。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欲力。

 

問:何謂性力。

 

答:佛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性力。

 

問:何謂至處道力。

 

答:佛知一切道至處相。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至處道力。

 

問:何謂宿命力。

 

答:佛知種種宿命。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我在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宿命力。

 

問:何謂天眼力。

 

答:佛天眼淨過諸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生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天眼力。

 

問:何謂漏盡力。

 

答: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故不滅)持戒已立。不作後有(故不生)如實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故曰漏盡力。(漏猶言破綻。此破綻在因是敗壞義。即是一切煩惱。在果是墮落義。即是輪轉生死。無漏者。謂無煩惱生死也。)

 

問:何謂解脫。

 

答:不受苦果繫縛。謂之解脫。心無煩惱。不受苦縛。則曰無漏心解脫。智慧通達。不受苦縛。則曰無漏智慧解脫。

 

問:何謂四無所畏。

 

答: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盡苦道無所畏。佛力智內充。明了決定。在大眾中說如實法。毫無畏懼之相。故曰無所畏。

 

問:何謂一切智無所畏。

 

答:佛於諸法。無不如實了知。故說我是一切智者。而無所畏。是謂一切智無所畏。

 

問:何謂漏盡無所畏。

 

答:漏盡。即無漏之極致謂佛於煩惱真實已斷。佛於生死真實已盡。故說我一切漏盡。而無所畏。是謂漏盡無所畏。

 

問:何謂說障道無所畏。

 

答:障道有二。障如理智。曰煩惱障。障如量智。曰所知障。佛說諸障真實詳盡而所畏。是謂說障道無所畏。

 

問:何謂說盡苦道無所畏。

 

答:盡苦道者。為出世間法也。佛說是法。能令行者決定脫苦而無所畏。是謂說盡苦道無所畏。

 

問:何謂十八不共法。

 

答: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此十八者。乃仍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乃諸菩薩共有。故曰不共法。

 

問:何謂身無失。

 

答: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經修於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煩惱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

 

問:何謂口無失。

 

答:無失因緣。如身無失中說。但彼是身業。此是口業。

 

問:何謂念無失。

 

答: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禪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穩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問:何謂四念處。

 

答:觀身不淨,身念處也。觀受是苦,受念處也。觀心無常,心念處也。觀法無我,法念處也。

 

問:何謂無異想。

 

答:佛於一切眾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謂無異想。

 

問:何謂無不定心。

 

答:佛心盡離一切微細亂,常在禪定。故無不定心。

 

問:何謂無不知已捨。

 

答:佛於一切法,悉皆照知方捨,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捨者。故名無不知已捨。

 

問:何謂欲無減。

 

答:佛離具足眾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心無厭足。故曰欲無減。

 

問:何謂精進無減。

 

答: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問:何謂念無減。

 

答:佛於三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是名念無減。

 

問:何謂慧無減。

 

答: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問:何謂四無礙智。

 

答:知諸法義,了達無滯,義無礙智也。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法無礙智也,殊方異語,辯說無礙,辭無礙智也,隨生樂聞,演說無盡,樂說無礙智也。

 

問:何謂解脫無減。

 

答: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

 

問:何謂二種解脫。

 

答:一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餘也。

 

問:何謂解脫知見無減。

 

答: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別。故名解脫知見無減。

 

問:何謂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答: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問:何謂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答:如身業中分別。

 

問:何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答:如身業中分別。

 

問:何謂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眾生法,若非眾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問:何謂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遍知諸法無礙也。

 

問:何謂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遍知諸法無礙也。

 

問:何謂大慈。

 

答:佛住大慈心中, 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云慈能與樂。若四無量慈中,雖心念與樂,而眾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慈也。

 

問:何謂大悲。

 

答: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眾生實未得脫苦,不名大悲也。

 

問:佛與樂拔苦,何以能盡一切眾生。

 

答:此有二種,一能作與拔之因,謂佛住大慈大悲三昧,慈悲之力,冥熏眾生,隨所應得樂應免苦者,各得安樂無害。一能作與拔之緣,謂因慈悲三昧之力,普現三業,隨有應得樂免苦者,若見若聞,各獲安樂無害。

 

問:何謂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

 

答:分段生死者,分段身之生死也,凡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謂之分段身,此為凡夫及未斷人我執之菩薩,又未入涅槃之羅漢,皆具此身。變易生死者,變易身之生死也,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謂之變易身,此為已斷人我未斷法我執之菩薩身,又名意生身。

 

(三)佛相

 

問:佛身相好莊嚴如何。

 

答:應化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為莊嚴。

 

問:三十二相請次第說。

 

答:一曰足平安相。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盒底也。二曰足下千輻輪相。謂足下轂網輪紋,眾相圓滿,有如千輻輪也。三曰手指纖長相。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庸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餘人也。四曰手足柔軟相。謂手足極妙柔軟。勝餘身分也。五曰手足縵網相。謂手指中間縵網交合,文同綺畫,猶如鵝王之足也。六曰足跟滿足相,謂足之踵圓滿具足也。七曰足趺高好相。謂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八曰喘如鹿王相。喘股也,謂足喘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喘纖好第一也。九曰手過膝相。謂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也。十曰馬陰藏相。謂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也。十一曰身縱廣相。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十二曰毛也生青色相。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也。十三曰身毛上靡相。謂身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十四曰身金色相。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也。十五曰身光面各一丈相。謂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十六曰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曰七處平滿相。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十八曰兩腋滿相。謂左右兩腋,平滿而不窊也。(窊不滿貌)十九曰身如師子相。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二十曰身端直相。謂身形端正平直,不傴曲也。二十一曰肩圓滿相。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二十二曰四十齒相。謂常人恒有三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二十三曰齒白齊密相。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復深固也。二十四曰四牙白淨相。謂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二十五曰頰車如師子相。謂兩頰車隆滿,如師子王也。二十六曰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曰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也。二十八曰梵音深遠相。謂音聲弘雅,近遠皆到,無處不離也。二十九曰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精色也。三十曰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曰眉間白毫相。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三十二曰頂肉髻成相。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如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問:何謂八十種好。

 

答:相好義類,而有總別之異。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經云,劫初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治世。)釋梵(釋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梵謂大梵天王。)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言好者,可愛樂也。以八十種好莊嚴身,為天人一切之所愛樂,故云好也。

 

問:八十種好,其名若何。

 

答: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相。三眉如初月紺琉璃色。四耳輪輻相埵成。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首際如鉤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淨滿如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手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廣長眼。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花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報眾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髮長好。七十七髮不亂。七十八髮旋好。七十九髮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問:佛出自印度迦毗羅,現屬何國。現印度人甚是黑醜,佛及諸弟子有三十二相,種種莊嚴,是何種族。

 

答:迦毗羅,現在泥泊爾境內。印度人是棕色人種,與金色近,故佛弟子都有金色身者。

 

問:何謂閻浮檀紫金光手。

 

答:閻浮檀,此云勝金。金之以產地名也。佛手金色而有光,故曰紫金光手。

 

(四)佛像

 

問:佛像何時創造,造者何人。

 

答:佛在世時,往忉利天為母說法,優填王不見佛容,渴想無已,欲以栴檀木刻佛像而供養之,目連尊者知王心意,乃攝三十二匠往彼天宮,瞻視佛容,而為彫作,三返乃成。此為世間有佛像之始。嗣後仿作。漢明帝時,佛法東來,經像偕至。據係栴檀像之第四刻者。

 

問:吾輩不獲親覿佛容,僅能於寺塔中瞻禮金色身像,敢問身像與真容為同為異。

 

答:身像本像佛而作,豈有不同。但相好不能盡現耳。

 

問:佛菩薩像赤足者何義。

 

答:有二義。佛勝應身千丈盧舍那,現於色究竟天。(色界最高之一天)天國土淨,天赤足,佛示同天身,故亦赤足。佛劣應身丈六,釋迦生於印度,印度炎熱,人赤足,佛示同人身,故亦赤足。菩薩則常隨佛學,依佛而住,人天二身,示現類佛,故亦赤足。此示同人天之義也。又佛身為微秒清淨功德之聚,具足無邊相好,如三十二相中足相有六,一足安平相,二千幅輪相,(足下紋相)三足縵網相,(趾間相連)四足跟滿足相,五足趺高好相,六足柔軟相,如是諸相若不赤足,無由表顯,今生得益。又佛行住均有蓮華承足,以表佛士莊嚴之相,或行時足去地四寸,(八十好之一)今穢不能染,顯身清淨,不同人間,恐足汙損,必須著履。菩薩如係法身大士,分證實報身土,莊嚴類佛,故亦赤足。此表德益生之義也。

 

問:寺中正殿中供佛像,中釋迦佛否。

 

答:是釋迦佛。

 

問:有供三佛像者何歟。

 

答:有說是三世佛,有說是三方佛。

 

問:何謂三世佛何故盡供。

 

答:三世謂過去現在未來也。若指一佛而言,則法身常住,故盡供以表之。若別指三佛,則前為迦葉佛,現為釋迦佛,後為彌勒佛。以表佛統源流,故盡供之。

 

問:何謂三方佛,何故合供。

 

答:三方,為東方西方此土也。若指一佛而言,則法身圓滿遍於十方。舉三攝十方,舉三攝十,故合供之。若指三佛,則東方為淨琉璃世界樂師琉璃光佛,西方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此土娑婆世界即本師釋迦。蓋藥師彌陀均於此土接引眾生,助佛教化,故合供之。

 

問:佛旁左右立者何人。

 

答:亦有二說,一謂是左迦葉右阿難。一謂左舍利弗,右目犍連。

 

問:此二說各有何義。

 

答:前說以迦葉尊者是傳佛心印弟子,為後世宗祖,阿難尊者是傳佛教法弟子,為後世教祖故也。後說以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智慧第一,目連尊者是佛弟子神足第一,知行雙運,而佛法以宏故也。

 

問:諸佛菩薩聖像。或塑就金身,或印畫圖幅,頭面眉目耳鼻唇口入法身肢體,種種相好,端嚴無異。惟兩眉中間有一小圈,胸前有一卍字,不知喚何名色,有何作用。歷觀其他神像,非羅漢已上果位,皆無此圈,卍字獨佛方有。究是何故。

 

答:兩眉問小圈,為眉間白毫宛轉之相,佛及大菩薩有之。胸前卍字相,惟佛獨有,是表佛萬德莊嚴之相,即名為萬字。

 

問:佛菩薩像上,頭部有一圓圈,是否即是圓光。

 

答:佛身有光,頭部為顯。故畫像以圓圈表之。

 

問:持梭之佛,普通咸謂是藥師佛,或云是過去七佛,持塔者乃藥師佛。未知孰是。

 

答:藥師佛持一種藥果。所云持梭,當是果形。

 

問:愚業瓷,有坐像佛三尊,一手托金缽,一托金珠。一托金塔,未詳此佛為何名。所持名物,其用意何在。坐位誰應居中誰左誰右。

 

答:此三尊佛,似係釋迦托缽,藥師托珠,彌陀托塔。釋迦佛受四天王缽。合成一缽,藥師佛持如意珠,滿足眾生利益。彌陀佛托塔者,或是手執金台耳。坐應釋迦居中,藥師避左,彌陀居右。農未見像相,姑作是解。

 

問:近不印送佛像單張。未始不善,無奈受之者未必皆敬,其中不免褻瀆。褻瀆固有應得之咎,而施與者恐亦難辭其責。未審是否。

 

答:佛像固應施與能供養之人,施者自應慎出之也。無已,則於像紙角上注〔自己不供轉送他人勿置穢處致遭過咎〕十六字可也。

 

問:凡送佛像者,如送畫者,須裱好送,石印者須八寸以上,再加鏡框送人,令人懸掛供奉,不至褻瀆。再或彙集成帙,置諸案頭,亦不至汙壞。總之送像切不可以作宣傳品,必須擇人而送,方不至有褻瀆之罪,然否。

 

答:所說甚是。

 

問:佛像張掛太久,已模糊,或蛀壞,欲更新者,其舊像當如何處置,祈示。

 

答:可化去。唯須恭敬,如送僧人闍毗然,當念佛恭送之。其灰即是法身舍利,可置淨器供佛壇上,或拋送大海中。

 

問:佛金身剝蝕,不知削金重裝,算出佛身血否。

 

答:不算。

 

問:有僧勸出資為釋迦佛裝金,及裝成,方知將藥師佛手中之梭取去,改為釋迦。事先未知,不知有無因果。

 

答:有心改裝不可。若其無心。或是因緣所在,功德如故也。

 

(五)佛身

 

問:佛是一種什麼東西,什麼物質。

 

答:此問甚奇。既信佛教而不知佛,真是迷信矣。今與子言之。經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曰,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從此兩句觀之。佛即是心,則是一種精神。佛即是身,則是一種物質。合而言之,乃是精神物質不一不異的一種東西。故說佛有三身應身者,同於我人之身也。報身者,同於我我之身,而偉大美妙者也。法身者,不具身相,而以一切法為相者也。

 

問:娑婆為大千世界之總號,何以佛不降生於他小世界,而獨降生於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眾生永不得見佛聞法,豈不大可憐耶。

 

答:吾人所居之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統論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萬億四天下,此萬億天下中之眾生,咸云有佛降生,京咸謂佛降生我世蜀中。其實有萬億釋迦同時降生,故曰千百億化身佛。言千百億者,即萬億數也。

 

問:俗語有云,〔千佛萬佛,只有一佛,〕然歟否歟。

 

答:佛體常一,名曰法身。佛相亦一亦異,名曰報身。(自受用者同,他受用者異。)佛用千萬,名曰應身,隨方應現,各各不同。雖為俗語,亦有足取。

 

問:佛涅槃後居何處,仍度人否。

 

答:佛證法身,住常寂光。涅槃之相,應化佛度人方便也。佛依本願,從法報身而垂應化,盡未來際,廣度眾生。菩薩發心求佛道者,正為此耳。

 

問: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自受用身即他受用身)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他受用身即勝應身)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未知入涅槃亦時耶,或隨機不定耶。彌勒成佛時,亦是舍那化身耶。或另有名號。方坐蓮台云云。

 

答:百億國,即三千大千世界。釋迦佛在一化境,如娑婆世界一時成佛,當亦一時入於涅槃。法身報身,佛佛道同。彌勒當不異釋迦也。

 

問:生身釋迦牟尼如來,與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本願有別否。及其異同之黠。

 

答:生身即應身,乃法身之用。法身即應身之體。一實異名,故本願無別。

 

問: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一而不別言同耶,(如屋之內外空)是異而相似言同耶(如一室千燈)。

 

答:法身無相,當以空喻不當以灑喻也。

 

問:成佛何以必藉人身,而不能藉天身。彼釋迦彌陀都是凡間王子成佛,從未聞有帝釋或天帝太子抑在天上修行成佛者。蓋有則必具說於大乘經典矣。

 

答: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者,佛自體也。應身者,化他之用也。應身又有勝劣二者。成佛時人道所見。則為人身,此劣應身也。若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在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者,勝應身也。大乘經典中往往言之,又何嘗但現人身耶。又佛在人道成佛,所以為人道示範故。蓋經三途多苦,天道多樂,不暇修不肯修,均難成佛。惟人道苦樂得中,易於起修,成佛亦易。佛恩偏眷。凡我人倫,可不勉哉。

 

問:何謂化佛。

 

答:眾生有成佛之機,故諸佛菩薩感現,化佛身而為說法,即所謂化身也。佛化現者,如阿彌陀佛光中化佛是。

 

問:應身與化佛有異否。

 

答:佛之應身,有胎生,有變化。故應身為通名,化佛為別號耳。

 

問:何謂報身佛。

 

答:菩薩修德成滿,於色究竟處(色界天盡處)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為報身佛,亦即菩薩所見佛身相好無邊者。

 

問:現身佛與法身佛有何區別。並作何解。

 

答:現身佛,經云化身佛。因變化而現起,如世俗化裝然。又云應身佛,因眾生所感而應現,如對人道則以人身應而現人身。法身者,一切事理統稱為法,身積聚義,又依止義,此佛為一切法所積聚,又一切法所依止者,故名法身佛。此其解釋也。至於區別,法身為體,現身為用。如某之身忽現黨員身,忽現醫士身。法身是實,現身是假。如天上月是實,水中月是假。法身是常,現身是暫。如江海之水是常,草頭之露是暫。

 

問:法性法身與方便法身若何分別,祈詳示之。

 

答:法性法身,即通法報身佛之體相也。方便法身,即應化身,佛之用也。亦稱法身者,用從體起故。

 

問:嘗疑如來般涅槃,舍利弗不妨視而先滅,牛司聞而同逝,慶喜心難自持,迦葉遠來奔臨,如喪考妣,而大菩薩如文殊彌勒籍屬五印,不見臨問,若無事者。豈菩薩所見者報身佛,視此化身之去來為不足悲耶。彌勒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或以相佛本無去來,而不作世俗態耶。

 

答:所論菩薩不作世態處,極為合理。

 

問:在西方之彌陀佛,法身乎,抑報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見應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見報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見者,法身也。

 

問:普賢行願品內,有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觀經內載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一則佛身大滿虛空,一則佛身小至微塵。豈即中庸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乎。或曰,淨土依正莊嚴,雖不可以此土事理比例。然法藏比丘胎生肉體之身,必不如前述之高大。果爾如此高大肉身,豈不稀奇難信。文殊彌勒本在娑婆,而西方淨土亦有文殊彌勒,蓋法身聖人皆以法界為身,無土不遍。所謂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第一義諦為髻,種智為頭,慈悲為眼,無漏為鼻,四辨為口,四十不共法為齒,二智為手,如來藏為腹,三三昧為腰,定慧為足,諸法聚而為身,故大莫能容,毫繞五山,目如四海。非法藏比丘肉體之身,如前所述之高大也。此說是否正確,請慈悲宣說。

 

答:法身無分別相,而遍一切處。報身依法身而顯,故相好圓滿難思。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之因地菩薩,當然無阿彌陀果佛之大身。其餘佛身大小及菩薩此土西方並現等說,皆不錯也。

 

問:阿彌陀佛當般涅槃時,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身量,同時毀滅否。

 

答:同時隱藏,此係報身,非是應身。無毀滅理。

 

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法身佛也。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然悲華經……當來曠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正法滅後,遇中夜分明,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然則無量壽佛壽命,亦有窮盡乎。又觀音成佛,國土號〔眾寶普集莊嚴〕是於〔極樂〕外西方又多一佛土耶。亦即由〔極樂世界而變為〔眾寶普集莊嚴世界〕耶。仁者多聞第一,請釋此疑。

 

答:佛具三身。阿彌陀佛壽命無量。此無量有二義。一為無量之無量,法身報身也,一為有量之無量,(大數名)應化身也。他受用報身,亦應化身攝。故彌陀有涅槃義。或曰彌陀涅槃,非真涅槃。猶方丈之退居也。故觀音成佛,曾無間隔。此釋與法報身佛無礙矣。須知淨土橫具四土,即彌陀圓具三身,勿執一端可也。至觀音成佛,即此極樂變成眾寶普集莊嚴。異名異相,而不異其實也。

 

問:凡證涅槃者,是否永遠不生不滅,無壽數可以範圍之乎。誠如是,何以一切智成就如來壽命又只六萬劫,清淨蓮華目如來其壽命又只四十劫乎。(見地藏經)

 

答:無壽數者,佛之報身。有壽量者,佛之應身。無壽數之涅槃,謂之無餘涅槃。有壽量之涅槃謂之無住涅槃。

 

問:法身佛遍一切處,何以凡人無感觸。是否一佛有一法身佛。果爾,則法身佛將互受影響矣。究作何解。

 

答:凡人在迷,故無所覺。法身無相,諸佛共證法身,亦無一異。如空合空,有何影響。

 

問:經載佛說法時,各處佛菩薩前來赴會。此佛菩薩是否皆為賴耶識體。但文殊彌勒千二百羅漢,則係肉體。如此神入雜湊,且有時互相談話,實難思議。又法華經多寶塔中之佛,南天鐵塔之金剛薩埵,是否為長期入定之肉身。何以又會說話。

 

答:佛說法時,赴會之菩薩,與凡夫接者係化身,與菩薩接者是報身,與佛接者是法身。法華經多寶塔中之佛亦然。金剛薩埵,是入滅盡定之肉身菩薩也。

 

問:羅漢入定上升兜率問彌勒,是神識升天,肉身猶在人間。世尊升忉利為母說地藏王經,爾時文佛尚未入滅,如何升天。或神識上升,或肉身飛行自在,殊多疑問。觀世尊到頻婆娑羅王幽閉之所,說法竟,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既云足步虛空,是肉身亦能上升,不僅神識升天也。仙能飛升,何況於佛,然否。請開示。

 

答:入定升兜率,是神識升也。佛升忉利,是乘神足通升,肉身升也。故優填王慕佛而造像,及佛從忉利下,而有王及群臣迎佛之事。足徵是肉身升。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