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大日如來與蠻暗之美
佚名
26/11/2012 06:5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密宗的最高本尊名摩河毗盧遮那,摩訶,為大;,為遍;盧遮那即光明朗照。所以,意譯大日如來,又稱遍照如來,即從如實之道而來的最高太陽神。據《大日疏經》: 


  梵音毗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別方所,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名日摩訶毗盧遮那也。


  意思是說,世間的太陽只照外不照內,只照白天不照黑夜,照亮一面必然照不到另一面。但佛教的太陽神則完全不受內外、方所、晝夜的限制,它的光輝遍一切處作大照明,所以名為大日遍照。 


  而受大日如來教令現忿怒身相、降伏邪魔的護法諸神,也因分得了最高太陽神的一部分光輝被稱為明王。如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的五大明王,便是金剛界大日如來以下五智如來的教令輪身。據《真.偽雜記》:明者光明義,即像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摧破煩惱障之主,故雲明王。


  所謂摧破煩惱業障,也就是以智慧摧破無明的黑暗,使大日如來佛性的光輝得以遍一切處作大照明


  密宗美術中,蠻暗恐怖、陰森獰厲的本尊造像之多,令人有壓抑之感,似乎與大日如來的光明普照格格不入。其實,這正是所謂黎明前的黑暗,人在獲得解脫前與自身業障邪魔的交爭。如果從藏密藝術的象徵性去理解的話,就會發現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根源和宗教一審美涵義。


  為什麼在密乘中有如此之多的怒相本尊,而善相本尊的數量並不那麼多呢?紮雅活佛在《西藏宗教藝術》中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他說,佛陀的教義的實質在於訓導眾生破除自身的無明,而大多數眾生常將其他有情當做自己的敵人,但在密乘教法中,自身的煩惱亦被看作是一種敵人。為了使修行者的意念能迅速地捕捉引起煩惱的邪魔,所以常常把這些煩惱邪魔描繪成可怖的形象。

 
  舉例來說,煩惱可能由一個被踩在神靈腳下衰竭待斃的魔怪形象來表示。

 
  觀眾應該這樣理解:踩在神靈腳下非人形的魔怪就是煩惱。同樣,密乘中的神靈也被描繪成戴著可怕的、令人生厭的怖物,或在神靈身上掛上諸如砍。下的頭顱、腦蓋骨、人的心臟、腸子等等作為飾物。……但無論如何,這些飾品或裝飾物都不能將其看作是為了上述目的而真從殺死的人身上獲取的。它們僅僅表示個人之敵一煩惱所假設的實物形體,使用肉、血等恐怖物也僅僅是象徵煩惱的厭惡與可憎。


  釋迦牟尼佛解釋密乘教法時,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為激發信徒對煩惱產生憎惡的工具。這種狂暴的憎惡本身恰好是滅除煩惱邪魔的工具。因而怒相本尊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是展現了本尊對煩惱的憎惡。 


  這樣就決定藏密藝術的象徵性,一切形象都是一種象徵,形象本身已失去了實際意義,所要表現的真實意圖是隱藏在形象背後的暗寓義。


  比如,藏密藝術中的。菩提心是用月亮座表示;一切皆空用太陽座表示,厭離心用蓮花座表示。


  支撐法座的獅子象徵四無畏,有時用白象表示棄除自身的污垢。象,代表力量,白色象徵純潔。


  靠背上六種不同的裝飾代表六度


  無量壽佛的造像,其支撐法座的動物是孔雀。藏族認為它是一種毒鳥,不能被毒死,故而孔雀象徵長壽。


  大威德怖畏金剛,其形象猙獰可怕,身色青黑,水牛頭,陰陽二體交接,具934臂、16足,手持各種法器,足踏各種魔物。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這仍然要從密宗藝術的象徵意義方面去尋找答案。大威德怖畏金剛是密宗的本尊,各部分的具體形象都有內在含義。9面象徵大乘九部經,二角象徵二諦34手加身語意合37象徵菩提三十七法l6足象徵十六空,陰陽二體交接象徵大安樂。右八足所踏人等八物,象徵八成就v,左八足所踏鷲等八禽象徵八自在。裸形涅架象徵不染障礙,怒發上沖象徵妙道。總之,通過種種形象的象徵性來解說九部經義,使人觀形鑒貌,引起相關聯想,在護法神的威懾下清心洗欲,消除一切塵世煩惱,最後進入涅磐境界。


  那麼密教造像,不論是雕塑還是繪畫,都不再屬於一種純粹的藝術,而是具有宗教功用的實際意義。 


  根據藏族人的觀點,人類所有的知識可以分為五類,稱為五明。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身之工巧所做的佛教造像、雕塑與繪畫被認為是所有工藝品中最上等的藝術品。這些宗教藝術雕像主要用來供信徒崇拜,藝僧們也可以通過宗教藝術造像而進入善業功德之中。因此,一件不成比例或製作粗糙的宗教藝術品,不僅會削弱崇拜者對佛法的忠誠,還會使崇拜者不能獲得佛法神靈的佑護。因為佛教神靈對崇拜者的佑護是與崇拜者對佛法神靈的忠誠程度相互對應的。只有對佛陀的教義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觀眾才能正確地理解象徵佛法的宗教藝術品的真正內涵。


  觀形鑒貌,借諦觀畫像進行修煉,只是一種修煉的途徑。諸多密宗藝術形象,都是密宗行者調心的工具,體現某種喻義的符號,培植佛性的機緣,因為清心洗欲是佛門各派的最後歸宿。觀像調心,實際上是一種意志磨練。面對眼前的畫像,引起感官刺激,一種意識流通全身,漸漸從調息到調心,分別之心自然消除,聲色等相全不現起,唯現內心清淨安樂之相。再說,諦觀神、佛像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種獲取善業功德的途徑。這就是宗教藝術品與單純的藝術品的不同之處。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