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之1 (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21/02/2014 07:0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皈戒

二、禮拜

三、供養

四、懺悔

五、回向

六、持

七、閱書

八、誦經

九、持咒

十、念佛

十一 雜修

 

古家佛學答問卷四

 

自利行願門

 

(一)皈戒

 

問: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禮拜,長跪合掌,至心發願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稱。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稱。

 

問:皈依三寶有何因由。

 

答:皈依佛,為佛有無量功德故。皈依法,為法有大利益故。皈依僧,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問:皈依三寶有何效果。

 

答: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

 

問:三皈章句云,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請言其理由。

 

答:古人意取以三皈之上善,對治三途之極惡。此外亦無理由。

 

問:受皈後入寺見僧,應行何儀禮。

 

答:見方丈及重要職頂禮。屢屢見者,問訊。見普通僧,合掌。

 

問:僧寶為三寶之一,自菩薩羅漢起至高僧傳中所載之僧,自足以當此名。然僧寶二字,係連綴名詞,世俗形式上之僧,久已與佛典上之僧離開。寶字更談不到。敢問現在此二字,尚可適用否。我輩皈依菩薩羅漢望空發願,即可算為皈依僧否。

 

答:皈依佛法僧三寶,本是皈依賢聖僧也。但現在之僧,亦即皈依賢聖僧之人。我輩從之受皈,不過由他介紹一下。如我人從父母生,而父母未必皆賢也。智度論云,海中遇死,亦可馮以得度。幸勿嫌其死臭而棄之。

 

問:從前認出家人為僧寶,以為拜出家人為師,得三寶也。而出家人亦以此相勸。今請壇經,有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依此開示,是皈依僧乃是不染塵勞愛欲,不是拜出家人為師,始名皈依僧。究竟何者為是,請高明指示之。

 

答:前說是事相,壇經說是理論,宜合不宜分。惟因自性不染塵欲名眾中尊,則為僧者,亦當以不染塵欲為相。既皈依自性僧,豈不當皈依住持僧耶。

 

問:晚信佛誦經亦念三皈,縱未蒙師傳,於佛制可否算已授三皈。

 

答:應在佛像前自誦皈依法語。遇便時,仍應請比丘僧證明之。

 

問;初機人行受三皈儀式時,所聞皈義,未得瞭解,徒有形式,此亦算皈依了乎。

 

答:臨時未了,受後應再修習。凡受皈之人,在一年之內,應日誦三皈文及懺悔發願,令成不壞信也。

 

問:余前授三皈時,正如某居士所謂徒有形式不解皈義,未識可需重受。

 

答:不須重受。但請一冊受三皈儀式書,自己研究可也。

 

問:每有欲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等,惟無師為之傳,或依書而習之可乎。

 

答:依書自習,當然亦可。但須依僧教授方為正式。

 

問:受優婆塞戒,就居首都者而言,多必在古林香林寶華樓霞等處求受。然制海青須十元,搭衣十元,拜具二元,戒費十二元,膳費十元,雜費六元,共五十元。(此係某師為余預算)僅此一居士戒,已費鉅如此。倘家寒者,奈何。豈因貧富攸分,遂判別有畛域。高明另有方便法可告乎。

 

答:如欲省卻供養,可於不在傳戒時求受。海青搭衣拜具,當然要自備。一時無力置備者,臨時可向他人借用,俟有錢時再置。然即不置用亦可。因居士非比丘比,不必定要有形式分別也。

 

問:予於舊曆正月間,正病後無事,展閱淨業良導,知持戒之要,乃具疏於濟公呂祖李拐案前,發持五戒願。迨來滬後,以職務關係,雖力避妄語,惜未全能。呂祖李拐為道教人,歸依佛者,當不能再事奉承,而照發願須在佛前之旨嚴格言之,則前之發願,諒不生效。今之未能全戒妄語,或可認為非毀妄語戒。然否。

 

答:未曾在佛前受戒者,若有違犯,僅為普通過失,不名犯戒。

 

問:余前輩遺傳,逢道教誕期,諷禮道懺。既信佛教,本不應諷禮道教經懺,但世傳已久,斷絕甚難。今處兩難之地,請示用何種方法,以解此疑難。

 

答:果是信佛教人,應盡形壽皈依三寶,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問:香煙賭博乃消遣品,受過皈戒,屢欲止斷而未能。未知於學佛究有阻礙否。

 

答:消遣二字,非學佛人所宜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尚有何遣可消耶。

 

問:於受三皈受五戒之師,平時應否盡弟子之禮。其禮若何。

 

答:弟子敬禮其師,見時禮拜,時常請法,歲時供養,用物則衣服臥具湯藥,用錢簽曰〔香敬〕多少不拘。如行與戒不相應時,應向戒師懺悔。

 

(二)禮拜

 

問:何謂禮拜。

 

答:為對於佛像,或心想佛前,五體投地頂禮稽首也。對於法僧亦然。

 

問:對法如何禮拜。

 

答:供經於桌,口稱經題,及經中某字,至心甘情願頂禮一拜。如拜華嚴經者,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如字法寶一拜,再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字法寶一拜,我字以下皆然。

 

問:禮佛之儀式有幾,及其禮法。

 

答:佛家禮拜以頂禮旋繞為最。次之但頂禮。又次之問訊。(揖)最簡為合掌。如時間從容者,應先焚香。頂禮時口念佛號或誦贊佛偈。

 

問:何謂頂禮儀式如何。

 

答:作尋常稽首式,而將兩掌向上分置左右,如托兩足。故謂之頂禮佛足。

 

問:拜願與禮拜有分別否。

 

答:拜願謂拜佛發願之意。禮拜但拜佛也。拜下未起時,應默禱發願,故曰拜願。

 

問:學人拜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人云,拜佛只應念佛號下拜,如念願文下拜,是拜願文,非拜佛也。未知是否。

 

答:拜願即是拜佛。蓋所發者願,能發者即佛也。何容分別。

 

問:禮佛之儀式如何,請詳細指示。

 

答:可向佛學書局請〔佛教儀式須知〕觀之自知。

 

問:佛家合掌禮,是何意義。

 

答:合掌即合十,(十指)佛家敬禮之一。合掌當心,表示一心恭敬也。

 

(三)供養

 

問:何為供養。

 

答:為以香花燈燭幢幡寶蓋等供獻於佛而敬養之。於法僧亦然。供養僧眾,尚有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者。

 

問:對於法寶,既如佛僧一樣禮供,足見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經籍,宜如何辦法,方不失敬。

 

答:宜安放清潔處,包以淨布尤佳。勿亂堆桌架上,勿雜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榻上。誦讀翻閱時,均須潔手正身。中途輟誦者,用布覆之。攜取者,宜手棒,勿脅挾。

 

問:對佛像應如何供養。隨便供養可否。

 

答:平時對佛像,須日日香花供養,不可懸掛而不供養。

 

問:室中懸掛西方三聖釋迦彌陀藥師觀音地藏等聖像,應如何分配其位置。

 

答:釋迦懸中,藥師懸東,彌陀懸西,列上。觀音左,地藏右,列下。西方三聖,另桌供之,宜向東。

 

問:奉承佛像,要坐何方向何方,佛前要供何物。

 

答:彌陀佛像可坐西向東,藥師佛像可坐東向西,釋迦佛像應坐北向南,若均南向供亦可。佛前供品除香花燈燭常供外,或供水及食物(水果糕餅)均可。

 

問:菜膳或糕饅等供佛,是否要用箸(敝鄉曰筷)。

 

答:飯食供佛,不必用箸。以佛時摶食,本不用箸也。

 

問:供養三寶之六種供用十種供,其品目及修治方法,請詳細示知。

 

答:六種供養者,一水,二塗香,三華,四燒香,五飲食,六燈明也。十種供養者,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末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蓋幢幡,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出法義經)至修治方法,密宗有定軌,顯教無定法,但取鮮潔豐美而已。

 

問:每見佛門設供,排列水果五種,蔬菜六種,名為五果六齋,是否有所表法。又如筵席糕餅等,可為供品否。

 

答:現在佛門設供多少,但依習慣,並無規定。五果六齋,不過取諧聲名詞說之。如必欲說表法,則配五眼六通之果德,五明六度之因行均可耳。筵席糕餅均可供也。

 

問:佛堂供有佛像多尊,其供水要否每尊一杯,或只供一杯即可。水用生水或開水,是否每日要換。其已供之水,換時應如何處置,可隨便倒去否。

 

答:供一杯可矣。因取其潔,則以開水為宜。應晨供暮撤,撤時傾於階側,祝施餓鬼食。或傾於河,施魚類食均可。供時宜誦甘露咒,及供養咒。

 

問:大悲懺行持法云,佛前所供食物,行者不能自食,不知何故何據。

 

答:行者既以物供佛,則已認為佛有。自取食之,則有誑佛之嫌。若以施人,則是廣佛之慈。行持法是法智大師所作,必有經律依據也。

 

問:然指供佛,究係何意。

 

答:身外之物為外財,身內之物為內財。捨外財易,捨內財難。佛教然指供佛,即所謂捨內財也。梵網楞嚴皆有此文,佛口親宣。其功甚大。

 

問:予供木質金身阿彌陀佛像已多年,擬雇匠加雕,未知獲罪否。

 

答:如以莊嚴之心理行之,何罪之有。

 

問:寺廟佛像每要開光,吾輩在家供奉者可無開光之必要乎。

 

答:在家人供奉畫像或小塑像,留意清潔可也。

 

問:新造佛像須開光。張掛畫像,宜用何儀式。請示。

 

答:畫像上須寫唵啞吽三梵字。西藏法,寫在紙背,當像頂喉心三處。即此為已開光。因此三字,為佛之應報法三身之光也。但其儀式,卻未之見。

 

問:信佛者當供養諸佛像,但為地方與職業上的關係,只能在誦經時張掛佛像,誦畢收卷可否。

 

答:此甚可行。但始張時當作迎請想。將卷時當作奉送想。作此想時,最簡也須合掌作禮。

 

問:人住樓上,如樓下為佛堂,有何方便以處之。

 

答:當樓下掛供佛像處,樓上用淨器具遮置之,勿使人從上蹈著。如佛堂內念誦時,樓上最好不住人。

 

問:因病故供佛像於臥房內,夜間置有溺器,有妨害否。

 

答:有妨害。當於佛案前張黃布以遮之。如欲揭起此布,當先將溺器撤去。

 

問:欲避塵俗居寂靜之處,或不能攜帶佛菩薩像,亦無香花果餅等供物,可否念阿彌陀佛及大悲咒。此等類似閉關的修行法,可否長期行之,及會惹起邪魔否。

 

答:既係類似閉關的修行,不能不設像供以防業障。無像或供經本。供養至少拈香一炷。如屋小室有臥床,可用帳隔之。如暫時作客,則但靜心念誦可也。

 

問:鮮花供佛,是否即拈花微笑之意,抑尚有其他意義。

 

答:諸天以散花為禮故印度以花為供品,而供佛從之,拈花微笑,另一事也。

 

問:室中設佛像,遷居時應如何辦法。

 

答:宜焚香默禱之。

 

問:佛前燈油用罌粟油與酥油,何者為宜。

 

答:宜用香氣之油。酥油,西藏供佛用之。

 

問:陳設佛像,朝夕瞻敬,但因環境所限,未能按時諷誦經號,如此功不唐捐否。

 

答:功不唐捐。

 

問:焚化紙錠並加誦經咒,而佛菩薩亦用此否。一般婦女往往以此表恭敬。但愚意此類終屬冥物,普濟孤魂則可。至於佛菩薩,決不用此,或代普濟亦未可知。質之高明,以為然否。

 

答:供佛菩薩用金箔元寶差可,然不若用真銅銀元(均應加誦經咒)供之,供畢以購香燭或布施貧竊均可。

 

問:現在敝邑東城可灘海都庵,由學人等發起重建,而敝社(佛光社自去正創立在內,以募款不易,除大殿及四而圍牆外,余如內部裝修,一概盡力儉省,如念佛堂之西方三聖供養壁中壁廚旁,再加石灰堆成雙龍搶珠,如此辦法,不知有無慢瀆之罪。

 

答:但心念恭敬,即非慢瀆。

 

問:七月中人民之點油燈益眾,蓋係紀念地藏菩薩聖誕,藉以廣照幽冥,皆使解脫,宅心之慈,俱堪崇拜。但蟲蝶喜明,咸飛燈旁受熱墮下溺死油中,雖有燈罩之發明,然亦無濟於事,是欲救幽冥而反殺生矣。予意不然。幸告。

 

答:油燈供養乃普賢行願之一。(廣照幽冥其餘義耳)至於設備未周,致殺害眾生,欲修福而反招罪,此亦娑婆業報劣下之徵。但罪果不免,福亦不唐捐也。

 

問:後學皈佛自修,差堪勉勵,今為謀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現在外面早晚功課如恒,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從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無人供,不如撤去為宜,以免褻瀆。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問:有一種泥塑佛菩薩像,兒童作為玩具,毀之既不可,棄之又不可,應如何辦法。

 

答:即使兒童供養成之。

 

問:刊有佛菩薩像之報章,在敬謹保存者,固屬不少,然棄之而包裹穢物者,亦所難免,褻瀆聖像罪過不淺,應否設法改良。

 

答:宜改其式,使可摺訂成書以便保存。

 

問:奉祀祖先不用錫箔,專念佛號或誦經咒記數於黃紙上焚化,何者為宜。

 

答:奉祀之先祖,概是鬼道眾生。用箔是財供養,用黃紙紀念經佛焚化是法供養。何妨並用。

 

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有一段〔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何故以衣服臥具醫藥供養菩薩。尤以醫藥,更屬不解。

 

答:菩薩在世原有身形,行住坐臥示同常人,佛制供養僧眾以此四事為則,菩薩乃賢聖僧,故須依法供養。須知吾人依法盡誠供養,固不問菩薩之需要與否也。此四事皆是益人之物,菩薩自己即不用,亦可以之轉施,故無礙也。

 

問:華嚴經行願品廣修供養一段,內有〔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句,此〔供養如來〕是否一專門名詞,解釋為〔行法供養即是供養佛〕可否。

 

答:供養如來是一種行願,即是一件佛事,須行法供養能成就之。若但財供養,不足以當之也。

 

問:又廣修供養一段內,言各種供養俱不及法供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各種供養之百分千分,俱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則優波尼沙陀分最微細之數目,當然不及一念法供養,何以置之譬喻之中。測其意,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逐漸譬大,則以後當更大,何以反用微細之數目。是否因愈細則愈多,用以譬許多別種供養不及一念法供養否。又算分數分喻分是否解為多至或少至不能算不能數不能譬喻。

 

答:百千俱胝那由他皆大數,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分皆是小數,均言不及者,蓋以法供養超乎數量,非如財供養之有數量可計也。超乎數量者,不可思量,如虛空矣。

 

問:見之江報觀宗答張德威君有云,〔供佛之寶滿四天下,福固多也,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多寶供養宜是世間福報,何以目為魔業。斯說出何經典。

 

答:七寶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後一是慧。若但有福而無慧,乃有漏因也,故福盡還墮,豈非魔業。此語華嚴維摩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諸皆部皆有之。

 

(四)懺悔

 

問:何為懺悔。

 

答:於三寶前發露已罪,痛責悔改,哀求證明,決不復作也。

 

問:或云悔過能消滅從前罪過,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無二心,造時成過,悔時過滅,當然如是。若云業報,則消滅與否殊未可必。若悔過之心能常相續,則惡因不生,惡緣不起,而報亦無隙可乘,久久德增,則感報之緣益微而至於消滅,報終可免。

 

問:或謂清淨一日,功德無量。其說然否。

 

答:但清淨二字,不免淆訛。若云外無塵務煩擾,其人安閒無事,名為清淨,則無量功德由何發生。其說不然。若云終日辦諸善學,其心自如,名為清淨,則一日之時雖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懺悔往愆,淨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發生,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云一日清淨,功德無量也。

 

問:今有一人前作惡而後懺悔,論作惡則夙債須償,論懺悔則罪障應滅,來世相逢,果報如何。

 

答:現生作惡現世肯懺,即現身可以消滅若輕心懺悔,不能消重惡之罪,其惡報猶所不免。試看罪懺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盡判。

 

間:曾聞一善知識說,各各作業,個個受報。既是作過罪以後,再修福德去消滅罪業,恐辦不到。是則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豈非無用。

 

答:不然。業有一定得報,有不一定得報。不一定得報者,可懺除。一定得報者,不可懺除。雖不可懺除,而亦得減重為輕,減苦增樂。豈得無用。

 

問:懺悔的真義,有謂是在佛前僅發露從前過惡,有謂是哀求佛菩薩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過,僅僅發露宣佈即可無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懺悔之真義應如何解釋。

 

答:懺悔是華梵兼舉之名詞,原具發露悔改兩義,非僅發露而已也。蓋發露則免人檢舉,悔改則勉勵自新,如此則前愆不續,後過不起,而惡業清淨矣。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說,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證明與哀矜耳。

 

問:小子當起念時,心知罪愆畏懼,而念卒不能滅,猶有時同起如是念。不知是妄是魔。念後懺悔,可能免愆乎。

 

答:念有善惡,惡不當念,善乃當念也。知而猶念,則念力強,而無法以制止之故也。懺悔亦制止之一法。他若念佛誦經禮拜,均是制惡之法。制止有效,則罪滅矣。

 

問:吾得弱症數年,身體衰極,家中人又不和,常發現最難忍受之事,未知是何業報,當作何懺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經云若遇惡口者,說眷屬團諍報。此是前世惡口業報,念誦地藏經,足以懺除也。

 

問:友人張君已長齋,既而復肉食,近承友人勸誡,又茹素矣。渠自知前過欲行懺悔,有何懺悔經。

 

答:金剛經即是懺悔經,或心經亦可。又須多作放生功德。

 

問:前曾參與毀壞廟宇,今追思罪重,應如何懺悔。

 

答:掉轉轉頭來,竭力作護法宏法事業,即所以懺罪也。

 

問:往生淨土懺願儀云,勸請有二義,一請說法,二請久住世。然諸佛住世說法均有定數,勸請何益。

 

答:諸佛隨眾生機而住世,為度眾生而說法,俱非一定之數。縱有定數,請之亦必有益。謂我等宿世為波旬眷屬時,有勸不說法勸入涅槃之罪。今勸請,即懺此罪也。

 

問:安士全書懺悔門懺除業障懺悔無始以來邪淫尊長六親之罪一段,可否能讀。如可讀。是否應於回向前讀之。

 

答:依普賢行次第,懺悔居四,回向居十,既係懺悔文,當然可讀,且應在回向前按普賢行次第,懺悔文應在禮拜供養後接讀之。

 

(五)回向

 

問:何為發願。

 

答:於三寶前陳述己願,立志修行,虔請加被令得圓滿也。

 

問: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發願內,謂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轉向於己所願處,令速成就也。三處,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資也。二向眾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執事相也。

 

問:回向文及發願文,其末均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為結。其意云何。

 

答:即回向佛法僧三寶之意。首句是佛,次句是聖僧,末句是法。

 

問:每日同一時間,先念佛後念觀世音菩薩。念佛祈往生,念菩薩祈消災解厄,目的不同,應如何回向。

 

答:應分別先後回向之,即念佛後作一次回向,念菩薩後再作一次回向。

 

問:誦地藏經,要超度亡親,及念佛行善,祈某人病癒,某人發心學佛,或某地難民脫苦,諸如此類,當一一分別作回向文口念否。抑以意念回向,便可達到。

 

答:意念回向,亦可達到。如要鄭重,須作文句口念之。

 

問:因事立願持白衣咒三年,已滿二年,擬將尚有一年持誦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共離苦趣同生極樂,不知中途變更,有無不圓滿之過咎。

 

答:發願不妨廣狹兼舉。蓋神咒功德譬如燈火,熟食除暗,不妨並奏其效也。

 

問: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淨土,回向文如何念法。

 

答: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除滅,人民咸安樂,臨欲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願共一切眾,同生極樂剎。

 

問:舍弟死後,鄙人為之誦阿彌陀佛百萬聲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應用何文,其文何語。敬求法施。

 

答:我今稱念阿彌陀。百萬功德佛名號。惟願慈光垂攝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問:誦地藏藥師經,持地藏藥師名,亦應回向,而佛經上未見有回向語。何故。

 

答:佛經原是釋迦佛說法之記錄,當然不著後人誦者之回向語。今誦者無自己特別之願,可用普通回向偈代之。

 

問:最簡單之回向文,請示數則。

 

答:(一)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國。或最後句改〔皆共成佛道。〕(二)念誦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三)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問:戒惡行善固主於心,何故佛門中有受戒發願諸形式舉動耶。

 

答:受戒發願,均是策勵方法。又佛教舉行儀式者,所謂有理有事也。

 

(六)持齋

 

問:受戒與許願同否,倘犯戒與銷願,是否同受裁罰。又戒殺與喫葷,是否相違。

 

答:受戒有自他授受關係。許願止屬自己發心。故違犯時,一則但受良心上之處分,一則兼得從受者之懲罰耳。至喫葷與殺生,但間接殺與直接殺之殊。戒殺者當然不能喫葷。然佛制比丘得食三淨肉,(小乘佛教有此例)何謂三淨肉,為自死,烏自死,烏殘,與不為己殺者。(比丘乞食願與被乞家之造食不相期待故曰不為己殺)此為戒殺而不妨喫葷之例也。

 

問:人體藉動物之精血以為滋養,倘永久蔬食,勢必體脊力疲,不能久存於世。持此說者頗多,究竟然否。

 

答:世俗之見,其實不然。近經生理學家所考,滋養人體之要質,蔬豆米麥之中,大部具足。而黃豆為尤富。動物之肉,缺少澱粉糖質,而有一種微菌,足致腸肺等病。牛羊豕類為多。故滋養之品,植物實遠勝於動物。至以體脊力疲為蔬食者慮,則何以田野勞動者,食僅藜霍而體強,富貴嬌養者,食必膏粱而體反弱乎。

 

問:持齋奉佛乃孤獨者多,此句俗語如何糾正。

 

答:此句俗語,不可謂全無根據。然言者若心存譭謗,則不足法。否則亦有討論餘地也。持齋奉佛,乃佛教信徒之標準,佛教信徒,有出家在家兩眾。發心學佛,必有一種境界上之刺激,在家人夫婦子女團圓時,易生樂感,沈於五欲,不思厭離,故學佛難。若一旦配偶偏亡,子女夭喪,既感人生之苦,自然厭離心生,故學佛易。此持齋奉佛之孤獨者多,其故一也又佛法喻家庭為牢獄,經論中訶斥在家之惡,不勝枚舉。學佛之人依佛教誡固宜以婚嫁生育為非人生樂趣,概不耽求。此持齋奉佛之孤獨者多,其故又一也。

 

又人世間固以不孤獨福報,而以孤獨為非福。須知禍福因果,斷無錯誤。禍果必從禍因中來,福果必從福因中至。今持齋奉佛,所感之福果未至,而孤獨之禍果先來者,蓋先世禍因之果先熟,今世福因之果尚未熟耳。夫孤獨之人,並不持齋奉佛者亦復不少,斯又何說耶。

 

問:有人云喫長素無善根之人,必有六賊纏擾,須先喫六神素三月或百日,在六神前許願,將來可免開葷之苦。否則雖喫素至十餘年或數十年,至患病時,或將死時,難免有思勞食及開葷之擾。是否,請示知。

 

答:六神素之說,未免無稽。須知佛門喫素,為戒殺之動機。戒殺為保持吾人慈悲之心性。宜多看戒殺放生之書,自然理解滿足,持戒堅固。如恐不固,多持大悲咒以培植善根可也。

 

問:喫素乃是好生,則不知喫淡素(所吃菜蔬不放鹽醬)有否意義。

 

答:除有關衛生外,無有意義。非佛法也。

 

問:佛家素食,何以念準提咒亦不禁飲酒食肉。心齋乃是真齋,故濟公亦茹葷也。

 

答:念準提咒不禁飲酒食肉,極言咒之神效,與菩薩之慈悲。心齋之說。與濟公之顛,非其例也。

 

問:經云,菩薩元制食三淨肉,謂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復益之以自死烏殘為五淨肉。似此佛菩薩豈亦未嘗戒肉食耶。

 

答:大乘中極說食肉之過,梵網戒中絕對戒之。小乘律中則有因病他人為乞許食之條。此五淨肉說,亦出小乘經也。或曰食三淨肉,是未制戒前漸導之法。既制戒後,不得食矣。

 

問:聞文殊師利問經中論食肉一節,對肉先誦一咒,取食也就無妨,因未見此經不知此咒,請示知咒文,並求示咒文之意。

 

答:此經未見,恐出西藏經中,因中夏無信佛人食肉例。昔得諸葛亮白喇嘛有殊往生咒,其音為〔嗡阿毗拉哄吼灑拉孟母莎洽。〕據云,可以度羊豕等被斬後使往生淨土也。未知可用否。

 

問:班禪何以不戒肉食。

 

答:班禪為西藏國主,其食肉,從其俗也。顯戒小乘亦非絕對禁肉,故不得以是斥密宗。據云密宗修菩薩法須斷肉,修金剛法則不斷。

 

問:頃見上海申報刊載某活佛抵漢即赴汀主持祈禱和平法會新聞一則,內云〔持齋茹素是道教,佛法只戒殺生,無禁止食肉之規定,蓋食肉非殺生也,且佛制比丘可食三淨肉,〕如此提倡肉食主義,不將使五戒中之首位推翻乎。

 

答:佛經如梵網楞嚴楞伽涅槃均制不許食肉。云道教,誤也。康藏僧不戒肉食,根據教典不同。然亦非不知斷肉為可貴。報載云云,或言之過甚也。

 

問:上海新聞報〔新園林欄內,載某活佛在漢談話內有〔佛不強人所難,而必淡齋蔬菜,密宗大乘,且以不食肉為戒。〕云云。誠如所言,則我輩長齋,非僅無謂,且犯密戒矣。未知顯教將何以自圓其說也。請教。

 

答:報係傳聞,未必可靠。喇嘛係從西藏佛教俗。我國佛教,依大乘經,以食肉為失慈悲。西藏密宗修金剛法時不制食肉,非謂許食肉也。嘗見諾那應化事略中,亦云〔食肉有問題。〕意可知矣。

 

問:何謂六齋七齋及十齋,初學人不能長齋,不知茹何齋為佳。

 

答:六日十日之別,名曰六齋十齋,並無七齋。不能長齋,六日十日隨緣守之可也。

 

問:俗謂六月茹素,所以報母恩。信乎。

 

答:此說仆未嘗聞。俗六月茹素有兩種,一為觀音素,從初一至十九為度,一為雷齋素,從初一至二十四為度,在此期內,為供奉觀音祖起見,故茹素以表示清潔,且勉為不殺善業,以邀冥加庇護。然若以茹素功德回向,願母往生極樂,此固足以報母恩,而不必定限六月時也。

 

問:五葷除蔥與渠,則餘二為革蔥與渠。法藏疏云,革蔥是山蔥,北地有,江南無。與渠有說葉似野蒜,根莖似韭,亦名著老子,江南有,北地無。又釋阿魏藥。梵語名與渠。

 

問:喫素人蔥韭蒜可食否。

 

答:不可食因臭穢故。不宜念佛誦經。持咒尤忌。

 

問:蔥韭薤蒜及無生命之雞蛋等品,能否免予禁戒。

 

答:韭蒜等氣臭易招惡鬼,故不食。雞蛋能孵出小雞,亦有生命者在,故須戒。

 

問:蛋類無生命,可作素食品否。

 

答:蛋類亦有生命不宜食,可用銀耳代之。蓋此物,蛋白質甚富也。若欲價賤,則食豆腐可矣。

 

問:或云雞蛋為動物所產不宜食,或云其生命尚未萌動是素,二者未知孰是。

 

答:蛋為動物所產,不宜食是也。

 

問:雞子能成小雞,有生命也,固不可食。而鄉間所養之雞,多雌無雄,雞子不能成小雞,無生命也。不知可食否。

 

答:如果不能出小雞,無殺生之嫌固不妨食之。但以滋補而論,其蛋白質與油質,以豆腐黃豆等盡可相抵。

 

問:雞蛋可食問題(略)

 

答:雞蛋中雛,雖未成形,但識神已住,即有生命關係。亦未可食。或謂母雞獨居所產者無孵雛之效果,不妨啖食。然須檢別緊嚴可耳。否則當以不食為妥。

 

問:蛋食之可使免成畜而遭殺苦,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

 

答:如當成畜而食之,與殺何異安得謂仁,切不可作如是想。蛋未成形,似不殺生,然古有食蛋之報,則當亦不可食矣。

 

問:前問蛋食之可免成畜而遭殺,似不失寓有仁慈之意,蒙示不可作如是想。竊晚學前畜雞鴨,奉佛後既不敢殺,復不忍售與人殺,所產之卵,免使成畜復遭殺,故食之。今公言不可食究將何安置,仍使之成畜乎,或使之自壞而不使成畜乎,抑或售之聽人食或孵畜乎。請示。

 

答:使之自壞為上,售與孵畜者為次。

 

問:牛乳蜂蜜雖出諸牛蜂,然並不喪其生命,似可列為素食物品,齋日服之,諒不為毀戒。然乎。

 

答:乳蜜無傷物命,齋日可服,不為毀戒。

 

問:牛乳食之無礙,亦同飲人乳之比,是否。

 

答:牛乳非不宜飲。佛當時亦飲之。惟楞嚴經說不宜飲,以服其身分總須還債,亦非戒殺之義也。

 

問:倘長齋者有病,必須各種動物醫治,如蠍蟲斑貓鹿戮虎骨等類,是否要忌避。

 

答:為治病而用現成藥物,可不拘泥。能擇可以替代之藥尤善。受過戒者應查律。

 

問:治病喫胎骨,有人云喫胎骨後,不能再事學佛。又喫胎骨後,求菩薩不靈。鄙人因受醫生之騙,藥內暗用胎骨,始於近日曉得,然已不及。未識礫否。

 

答:喫胎骨無異食人肉,以其殘忍,故有人言云云。然為藥物,且受騙暗用不知而食,何足為罪。

 

問:弟現喫六齋,戒喫牛犬。但寄人籬下,諸多不便,有時牛肉煮瓜菜,喫瓜菜不喫牛肉,可乎。

 

答:亦可。但六齋日宜純粹素食。可自備。

 

問:因病不能喫齋,喫蔥蒜酒肉,於念佛號經咒,有妨害否。

 

答:每日定課前宜喫齋 。余時亦宜以淨水嗽口。但蔥蒜最好戒之。

 

問:持長齋人應否有房事。

 

答:在家人但戒邪淫。正式夫婦,不在禁例。

 

問:余未受戒,雞魚未斷,其餘不喫。第六當喫時,代彼念佛祝他往生,又懺自己殺罪,仍有罪否。請教。

 

答:要到自己念佛有感應時,被殺者始可超生。方無罪耳。

 

問:持齋當然持長齋最佳,現在因種種關係不能如願,只能持十齋三月齋,以一年計算,兩相平均,亦足相抵。

 

答:極可以。

 

問:居士固應茹素,惟因交際不便,又不能逕行屏絕,能否除在家(素食)及交際中之為己不食者外,不再囿於禁戒。

 

答:亦可。或但喫肉邊菜。

 

問:余體甚弱,持齋以來,未見稍健,擬服補藥。但補藥多動物合成,如虎骨膏魚肝油等。但見有其他茹素者亦服之,云服藥無妨。余終不敢服。然有時真有病症,醫生開萬中有動物之藥甚多,如蟬衣等,不知可服否。請教。

 

答:因病服藥,暫食肉類,法固可許。但須不得已時則可。若好食之,即不可矣。

 

問:鄙人所患是肝腎兩虛,自喫葷後,因良心上之驅使,時時懊悔,現雖身子稍好,而成一心腎不交之症,故稍有言語觸忤,肝風即動,頓時腰背俱痛,手足無力,心胸亦痛,至軀殼雖存,精神反衰,應如何對治。乞示知。

 

答:居士病症在肝,蔬食除辛辣外,實最相宜,似不必食肉也。再養肝之法,要心氣和平,可請一尊彌勒菩薩,即笑顏大腹之布袋和尚像,時常注目看看,自然喜氣填胸,抑鬱可開,病自漸愈矣。

 

問:鄙人因病發願喫素,後從醫生親戚勸而復開葷,病仍未愈。請問如何愈病。並將來須受報否。貪喫是著魔否。

 

答:凡人疾病,以前生業障為因,以今生業障為緣。宜常念觀音聖號,清淨三業,不管他受報不受報,是魔非魔,但到恢復喫素原狀,病自全愈矣。

 

問:每逢佛菩薩生日成道日修道日,及先父母忌日,本身生日,均茹素。平日亦喫早素。並實行三淨肉法。餘均通融可否。

 

答:居家隨俗,如此足矣。若求澈底,自當以永斷葷腥為宜。有願必成持念久久,自然水到成渠也。

 

(七)閱書

 

問:初機人當閱何種書,祈略示一二,以便研究。

 

答:佛法導論,初機淨業指南,安士全書,佛教初學課本等,可先閱看。

 

問:初學佛者,宜閱何種經書。

 

答:宜閱〔佛教歷史〕及〔四十二章〕等三經,〔阿彌陀經〕〔普門品〕等經。

 

問:學佛先要閱何書。

 

答:學佛當知佛史,故先閱覽室釋迦譜,或釋迦應化事蹟。學佛當知佛經,故先閱藏經目錄,或閱藏知津。學佛當知佛說,故先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學佛當知佛教源流,故先閱三國佛教史。若欲得文簡義豐一舉而數善備者,可先閱楊仁山佛教初學課本。

 

問:學佛者可參看他教之書否。

 

答:佛理明瞭之後,再看不妨。因已具法眼,則不外誘也。

 

問:初學念佛之人,宜閱何種經書,以便研究。

 

答:初機淨業指南,彌陀經白話解,及淨土經論。

 

問:學佛之人應看何書為前提,以便自警。

 

答:看龍舒淨土文。

 

問:平時省察克治,宜常閱何種典籍。折服現行煩惱,以閱看何種典籍為佳。

 

答:從積極方面,可讀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或六波羅蜜經優婆塞戒經等。從消極方面,可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或金剛經亦可。

 

問:鄙人對於佛學中之頭陀行,喜其灑脫,深願研究學習之。不知何種經典可資參閱。

 

答:頭陀行是十二種苦行,方等經中有佛說十二頭陀經。及其他散見於經論疏注者尚多。

 

問:看大乘經典,是要淨室淨衣等設備方可。但予職務是帳房,賬桌上可否敬閱。假使要固定的淨室,豈非因噎廢食。請示能否變通。

 

答:佛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有何不可變通。但如能焚香一炷最好。

 

問:各種大乘經典,如法華華嚴涅槃楞嚴甚多。下手易而成功高,以何經為對機。祈指教。

 

答:法華楞嚴卷數較少,易於下手。至於成功之高下,全在讀者解行如何耳。但以對機而論,末世眾生,概以念佛法六為當機。是宜讀無量壽佛經,或華嚴經中之普賢行願品。

 

問:佛經深奧,有極多處看不懂,故此甚多疑慮。即使可問貴刊,而此滅彼與,永無了期。今想不去研究,只一心去念,譬諸盲者不辨東西南北紅黃黑白,惟求目明,自能知道。但這樣是否盲從,或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有不悟之害乎。

 

答:若居士另有明目之法,固可不問。否則還是多問為是。至於大疑大悟兩句,乃參禪家言,非讀經家言也。

 

問:閱經功德較之誦經,同歟否歟。

 

答:閱經惟屬意地,是慧功德。誦經必兼身口,是福功德。解經惟悟理,誦經兼事修,本不相侔。同出一心,相去不遠。試看誦者誠不誠,閱者會不會為如何耳。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