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佛法在人間,菩提向心求
20/01/2015 06:5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

  《華嚴經·十行品》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門。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中論·觀涅槃品》

  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不厭世間,不樂涅槃。

  《大智度論》卷十九

  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經》卷四

  不舍佛住,不違世法。

  《華嚴經·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間事成就出世間道。

  《華嚴經·十回向品》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

  自行之權,即自行之實。如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智顗《法華玄義》卷一

  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周伯道書》

  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

  《解深密經》卷五

  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

  《大莊嚴經論》卷五 

  佛在阿羅毗園,見門楣損,乃自修之。

  《十誦律》卷三六

  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彗,欲掃林中,時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彗,共掃園林。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四

  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

  《五分律》

  釋法顯,……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

  《高僧傳》卷三《法顯傳》

  釋道安,姓衛氏,……至年十二出家,……驅役田合,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高僧傳》卷五《道安傳》

  (百丈懷海禪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則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傳諸方。

  《指月錄》卷八

  偽山與仰山摘茶次,溈終日只聞子聲,不見汝形。仰山撼茶樹。溈: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汾陽善昭頌曰:摘茶更莫別思量,處處分明是道場。體用共推真應物,禪流頓覺雨前香。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中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戚,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

  《雜阿含經》卷三八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

  龐蘊居士(《五燈會元》卷三)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

  《小品般若經·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維摩經·佛國品》

  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

  《萬善同歸集》

  菩薩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舍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嘗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屬,令入菩薩智。……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教,隨順妻子,于菩薩道無所障礙。……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舍一切智心。

  《華嚴經·十回向品》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

  雖複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身雖在曠野,服食於粗澀,意猶貪五欲,是為非出家。

  《長者子耶舍經》

  遠離之行,有其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身遠離者,若人出家,身處空閒,不染欲境,名身遠離。身雖離故,心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遠離。若淨信男及淨信女,身居聚落,發無上心。以大慈悲饒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遠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

  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昧,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鑽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

  《優婆塞戒經》卷七《禪波羅蜜品》

  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

  火中生蓮花,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

  《維摩經·佛道品》

  余聞古之學道者,博參遠訪,陸沉賤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百苦無不備嘗,並未有宴坐一室,閉關守寂,以為學道者也。……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夫閉關學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厭動趨寂者也。只此一念,便為入道之障,況關中不受知識鉗錘,又無師友策勵,癡癡守著一句話頭,如抱枯樁相似,日久月深,志漸靡,力漸疲,話頭無味,疑情不起,忽然轉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紛飛者有之,又何貴于關哉?

  鼓山元賢《寐言》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注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一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人治政法,救護一切;人講論處,導以大乘;人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祛;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數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宮,內宮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今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

  茶裡飯裡,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賓客酬酢,公私各處,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時節。

  《大慧宗杲語錄·普說》

  事事無礙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間,頭頭爾,法法爾,豈必高推聖境,謂凡夫絕份哉!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達心》

  心地不生閑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東山浣禪師《禪林寶訓》

  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勉力修持,以在家種種系累,當作當頭棒喝。……即病為藥,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歡,不下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見聞增長淨心,何樂如之!

  《印光法師文鈔·複周群錚書五》

  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提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複如是。

  《優婆塞戒經》卷-《義菩薩心堅固品》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之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份。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

  《印光法師文鈔·複徐彥如軼如書》

  俗人在火宅中,與貪瞋癡為伴,作為見聞,無非惡業。然於中打得徹,其力勝出家幾千倍。……所以入得世間,出世無餘。

  《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悟道不一定皆從靜坐得來,古德在作務行動中悟道者,不可勝數。

  《虛雲和尚法匯·複星洲卓義居士》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印光法師文鈔·複馬契西書三》

  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師文鈔·複林介生書》

  外盡人倫,內消清慮,使複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

  《印光法師文鈔·複林介生書一》

  儒之德業學問,實佛之命脈骨髓。故在世為真儒者,出世乃為真佛。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石耕》

  世八法隨世回轉,雲何為人?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當求方便除此人法。

  如來出現世間,又于世間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花,極為鮮潔,不著塵水。

  《增一阿含經》卷三九《馬血天子品》

  若非契理,決不契機,以理非權實,能權能實,權實皆理,如甘、毒皆藥放;若非契機,亦決不契理,以說不當機,便成非量,如藥無貴賤,起病者良故。

  蕅益《金剛經破空論》

  佛法以人道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為究竟。

  憨山《夢遊集》卷三二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