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戒貪欲
11/02/2015 07:1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無所貪欲,何憂何畏?

——《法句經》

一、貪欲的起因

  貪是眾生的通病,在欲界稱為欲貪,其性不善,在色界、無色界稱為有貪,其性有覆無記,能障聖道,二者共為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九結、五鈍使之一。《瑜伽師地論》說貪是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惡行、男女、親友、資具、後有、無有等十事而生起十種的染著之心,依序為事貪、見貪 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俱舍論》則依貪著的對境,將貪欲分為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總而言之,貪欲就是對於五欲六塵求之無厭,而生起染汙心性的精神作用,換句話說,貪欲是起因於愛著。

二、貪欲的過患

  然而,世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如果一味地渴愛執著,卻無法如願得到的時候,就會心生憂惱,以致於魂牽夢繫,食不下嚥,苦不堪言,甚至瞋恚忿恨,怒不可遏,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像因為情殺、竊盜、姦淫而入獄的犯人,不都是貪欲熾盛所產生的結果嗎?

  即使能夠如願以償,貪欲心重的人依然常懷恐懼,因為他們害怕心愛的東西會失去,所以想盡辦法保有佔據,像朝野人士為了既得利益而爭論不休,社會人士為了常保地位而互相傾軋,凡此都是由於恐懼心作祟而造下的惡業,一旦因緣成熟,引生惡果,更是備感痛苦。還有一些人耽著于逸樂,最後弄得自己身敗名裂,悔不當初。

  在經典裡,往往以水、毒、狼、病、使、結、濁、縛等等來形容貪欲的可怖,《法句經》云:貪欲生憂,貪欲生懼。可說是言簡義賅地舉出貪欲的過患。

三、對治貪欲

  比起一些外道呵斥物質世界,讚揚苦修禁欲,佛教採取疏導的方式來對治貪欲,顯然更能與時俱進,像小乘行人籍著不淨觀來斷除對色身的執著,大乘行者籍著修習禪定觀照離法空寂,了不可得,在作法上尤為積極徹底。

四、無所貪欲

 貪欲本無體,執境便成迷,只要我們了達貪欲之虛妄不實,心無妄求,那麼無論什麼樣的境界來臨,我們都能以正智觀察,行無顛倒,自然不會憂悔畏懼。因此《法句經》告訴我們:無所貪欲,何憂何懼?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