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佛教的學術研究,是幫助佛法的思想更深層化之基礎,對現代佛學的研究,自二十世紀來說,受歐美與日本的影響,已不是只對傳統的經、律、論三藏典籍加以探
討,而是在理解與處理文獻的角度上,有極大的不同。當二十世紀即將進入尾聲之際,如何就現有的研究基礎,再吸取歐、美、日晚近的研究思潮,以展開二十一世 紀佛學之研究。
本文茲就當代中國人佛學研究的歸類整理,再引用歐美後現代性(註一)的佛學研究情形,以及參考宗教學研究的狀
況編排分類,以前瞻二十一世紀的佛學研究。當然,部分關於講經弘法、文學創作與白話翻譯等領域,因局限於與佛學研究的差異,故本文只好割愛不談,本文首先 簡單地回顧二十世紀佛學研究,接著,看同時代的宗教思潮,及可能的二十一世紀宗教狀況以論述二十一世紀的佛學研究。
二、 回顧二十世紀的佛學研究:
〔A〕歐洲
早期歐洲對佛學的研究起源於基督教來到中國,為了適應環境以達到傳教的目的。後來英國統治印度,為了鞏固殖民地的統治而研究印度文化,其中包括對佛教的
研究。此外,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西藏與蒙古,因帝俄企圖統治該地區以遂行殖民的目的,而形成另一個研究中心。其中著名的歐洲佛學研究者,如法國的Lamotte,蘇俄的Stcherbatsky等,都對佛學的研究發展有極大貢獻。(註二)這些研究以文獻譯注與哲學思辨為主流,但也有透過宗教社會現象學的角度來研究佛學的。
〔B〕美國
二十世紀美國的佛學研究,受日本佛教徒移民美國的影響較大,如鈴木大拙把Zen(禪)介紹給西方人,功不可沒。進入二十世紀後,受宗教研究的影響,在方法學上有了重大的轉型,容後詳述。(註三)
〔C〕日本
日本的佛學研究,首先
是從歐洲學界導入的,由三位日本留學生南條文雄、村上專精、高楠順次郎回國推動,以史學、哲學、語言學或文獻學研究為主。並曾到敦煌與中亞細亞做探勘研究 的工作。(註四)近年來,日本學界也意識到雖然只是為了要客觀的理解佛教思想,但文獻學的研究是不可欠缺的,不過若陷入只為研究文獻學的佛教文獻,將欠缺
未來的展望,因為佛教文獻學是以鮮明佛教思想為目的的。他們也發現歐美地區的佛學研究,已不限於文獻學了。(註五)
〔D〕中國
當中國分裂為大陸與臺灣兩個政治實體後,這兩區域的佛學研究是分別進行的,四十多年來的研究狀況及趨勢,在參考藍吉富編《當代中國人的佛教研究》一書之
後,可以整理出來,以佛學思想或哲學領域的為數最多,佛教史次之,其餘如美術等等,亦有人研究。但由社會環境的現象來看,臺灣的佛學研究仍屬過渡階段,大 陸地區則起步較晚,而且研究資訊較缺乏,因此距離學術研究豐收的目標為時尚遠。(註六)
三、二十世紀的宗教思潮
「宗 教」一詞,雖有頗多的爭議(註七),但不可置疑的,佛教被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因此,要研究佛學,也一定會牽涉到宗教學的課題。而欲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佛
學思潮,必須了解前一世紀已發展的某些觀念。當我們回顧二十世紀宗教思潮的時代人物所持之觀點時,雖然看來似乎過時了,卻描述出二十一世紀思潮的前景。二 十世紀思潮揭示出多樣性的宗教觀點。這些觀點在日後雖有變化,但連接各種轉變環節,可使吾人更能了解二十世紀佛學研究之整體風貌。是以,底下就各種觀點
(各思潮其代表人物和主張)以圖表(一)示之。(註八)揭示二十世紀宗教思潮的梗概,目的在除了評介西方宗教研究方法之外,還能提供佛學研究者研究自己傳 統宗教現象的參考與運用。
圖表(一)
第
一
階
段
|
各種宗教思潮的觀點
|
內容簡介
|
代表人物
|
附註
|
|
|
絕對觀念論
|
在形上學的世界觀中尋找宗教的本質,根據這種世界觀,一切都被歸之於作為唯一的終極實在的絕對精神。
|
Edward Caird.
Henry Jones
Francis Herbert Bradley
Bernard Bosangquet
Charles Arthur Campbell
Josiah Roycel
John Richardson Illingworth
Reginald John Campbell
Ralph Waldo Frine
|
|
|
|
人格觀念論
|
透過思辨和形上學的途徑來解決宗教問題,終極實在心靈。
|
Hastings Rashdall
Cbement Charles Juliau Webb
|
|
|
|
精神哲學
|
背離形上學的思辨,致力於根據道德價值來證明宗教是合理的。
|
Rudolf Christoph Eucken
Emile Boutoux
Alfred Edward Taylor
William George de Burgh
Frederick Robert Tennant
|
|
|
|
價值觀念
|
認為宗教是實踐的事情,宗教信念乃出自宗教的實踐。要調和科學的世界觀與心靈的要求。宗教就等同倫理學。
|
Wilhelm Wendelband
Hermann Cohen
Hans Vaihinger
Harald Hoffding
Julius Wilhelm Martin Kaftan
Churchill King
|
|
|
|
實證主義
|
把人類思想畫分為:神學、形上學、實證三階段。
|
Comte
Kanl Pearson
|
|
|
|
自然主義
|
把「實在」等同「自然」一種形上學。
|
Ernst Haeckel
Janes George Frazen
Jame Leuba
Sigmund Frend
Carl Jung
|
發展出宗教人類、現象、考古、心理學等學科
|
|
|
第
二
階
段
|
歷史與文化的哲學
|
認為宗教是人類的事物,興趣於宗教發展的問題。把人類精神的活動與純屬自然的事件區分開。
|
Wilhelm Dilthey
Oswald Spengler
Ernst Cassirer
Benedetto Croce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Wilbur Marshall Vrban
|
雖已渡過鼎盛期,但對宗教解釋的貢獻,十分重要。
|
|
|
|
|
|
|
宗教社會學
|
宗教與社會因素深深交織在一起。
|
Emile Durkheim
Max Weber
Albert Kalthoff
Vladimir Ilyich Lenin
Washington Gladden
Shaiter Mathews
|
|
|
|
實用主義
|
為宗教辯護,宗教並非只對宇宙人生的性質持有一些理智見解的問題。
宗教還提供了對於某種轉化人的實在之了解。
|
Henri Bergson
Charles Sanderss Peirce
William Jame
John Dewey(杜威)
Alfred Firmin Loisy
Henry Nelson Wieman
|
已融入存在主義中
|
|
|
存在主義先驅
(人格存有論)
|
堅持人格存有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消解性。
宗教是屬於整個人的事情,宗教信仰不同於理智信念,而是人格性的活動。
|
Karl Heim
Martin Buber
Nivolas Berdyaev
John MacMurray
|
BuBer密契主義將有限的自我融合到無限者之中,發展到現在的超個人心理學和宗教對話。
|
|
|
現象學
|
對宗教的描述與研究。描述可見於宗教信徒體驗中的宗教意識之主要特徵和對宗教意識的結構的分析。
|
Robert Ranulph Marett
Rudolf Otto
John Wood Oman
Edmund Husserl
Gerardus Van der Leeuw
Mircea Eliade
|
把現象學系統地應用於宗教的一切表現形式。
|
|
|
新實在論
|
強調我們的精神,在世界上具有不完整性質,把宗教主張,用科學之基礎來研究,想證實宗教信仰是可經驗的。
|
John Laird
George Edward Moore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羅素)
Charles Dunbar Broad
Henry Habberley Price.
Ealph Barton Perry
Geo Rge Santayana
|
發展為分析哲學
|
|
|
新物理學
|
在科學中發現更廣泛的哲學問題所具有的意義。
|
Max Planck:量子理論創立者
Albert Einstein:相對論
Werner Karl Heisenberg:
測不準原理
Burnett Hillman Streeter
Ernest William Barnes.
|
|
|
|
實在論形上學
|
避免老式自然主義的錯誤和「生命哲學」所表現出的反理智危險。把上帝引入時間中,對實在作全面綜合的說明。
|
Conwy Hoyd Morgan
Alexander
Alfred North Whitehead.
Nicolai Hartouann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
轉向新多瑪斯主義和羅馬天主教神學
|
|
|
第
三
階
段
|
新多瑪斯主義
|
經院研究的復興,思考基礎在聖多瑪斯、阿奎那的思想中,這復興主要發生在羅馬天主教會內。
|
Desire Joseph Mercier
Maurice de Wulf
Jacqes Maritain
Frederick Charles Copleston
Hans Urs Von Balthasar
Erich Przywara
Fulton John Sheen
|
我們必須對任何主張自己有神啟說法加以判斷
|
|
|
邏輯經驗主義
|
對我們世界所說的事務包含的邏輯程序作分析和澄清,而不把問題只局限在上帝與宇宙終極問題上
|
Ludwig Wittgenstain:提出語言的限度與功能Eudolf Carnap:相信哲學後設語言可用來討論科學的語言Hans
Reichenbach、A. N.
Prior:科學歸納法Korl
Raimund PopperAlfred Jules Ayer:傑作《語言、真理與邏輯》 至今仍是經典之作
|
|
|
道神學
|
關注要我們傾聽上帝對人類所說的話,努力超越外部和表現形式而深入其基本思想
|
Karl Barth
Gustaf Aulen
Anders Nygren
Dietrich Bonhoeffer
|
此種革新迄今仍是主要神學力量之一
|
|
|
後自由主義神學
|
新的神學取向,反對老式自由主義神學所貶低的主題,諸如:人的有罪性、恩典、神的啟示性等。
|
John Baillie
Herbert Henry Farmer
Reinhold Niebuhr
Helmut Richard Niebuhr
|
|
|
|
存在主義
|
一種概念結構提供形式化方式表達神學與哲學的見解之哲學態度
|
Martin Heidegger(海德洛)
Jean-Paul Sartre(沙特)
Gabriei Marcel
Rudolf Bultiuann
Paul Tillich(保羅)
|
有很多歧異的觀點,但在神學中產生強有力的影響
|
|
|
第
四
階
段
|
新教神學
|
把基督教末世思想與社會政治問題聯繫起來
|
Jurgen Moltmann:希望神學
Gerhard Ebeling:新詮釋學
Heinrich Ott:調和性釋經學
Eberhard Jungel:
反駁還原主義的神學
|
|
|
|
世俗化
|
對肯定世俗化基督教
|
Ronald Gregor Smith
|
|
|
|
黑人神學
|
融合美國黑人基督徒的旨趣擴大並修正主流的前景
|
James Deotis Roberts
James H. Cone
|
|
|
|
婦女神學
|
不只寫「靈性」問題,也增加解放神學
|
St. Teresa of Arila
Evelyn Underhill
Georgia Elma Harkness
Dorothee Solle
Rosemary Radford Ruether
|
|
|
|
|
|
|
|
|
|
|
|
由於這些思潮的影響,二十世紀的研究路徑,雖以文學經典為主軸的人文科學研究法仍持續著,但以人類學起始的社會科學有逐漸凌駕文字學的趨勢。因此,簡單歸類,宗教研究有下列的趨勢(註九):
1.傳統的研究法,以人文科學為主(如文獻學、哲學),逐漸朝向社會科學領域(如社會學、心理學)。
2.受存在主義影響,研究法逐漸由理論走向實際的實踐性。
3.研究領域擴展到文化的各種層面,如東、西方的文化傳統。
4.宗教研究逐漸形成「群體專案」。透過各門專家的鼎力合作,才可能產生有深度的研究成績。
5.受宗教影響,把關心焦點集中於現世問題,開啟各種宗教交流的管道。
四、二十一世紀的宗教研究
二十一世紀亦應如二十世紀的宗教研究發展狀況一般,必是承續上個世紀的宗教思潮而來的,再加上社會的變遷、文化的融合等等的衝擊而孕育出種種的希望。回
顧二十世紀第四階段六○年代以後的西方社會,「反文化」運動(註十)風起雲湧,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和行為表現,令世人矚目。在這種社會文化急遽轉變的時期, 不僅預示著對抗,同時也預示著迫害。在宗教方面的反文化,例如:反對權威性的領袖,卻又產生新興宗教的急速發展。但此處須注意這樣的運動對宗教本身雖不一
定是好事,但也不見得是災難。所以我們可以以宗教反文化的現象來預設二十一世紀可能會發展的宗教學術研究趨勢。
首先,我們可以預測宗教不會消失,因為人們若要選擇一個主題來研究文化和反文化的辯證法,選擇宗教是最明智的。(註十一)因為宗教在社會範圍內建立起精神世界,沒有這個系統,個體會面臨無意義的危機。為了避免亂糟糟的局面產生恐懼(meaningless),人們會藉助宗教神聖的和諧。因此,來自天啟(charisma)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如基督教),受到反文化的衝擊,已棄絕過去的權威,種種新意義的追求系統開始百花齊放,加上對動亂擔憂的反應所採取的新途徑,促成了新的宇宙觀的宗教型態,例如韓國的統一教、臺灣的一貫道,歐美更有數不清的新興宗教,如文鮮明的統一教(Sun
Myung Moon’s Unification Church)等等。
此外,在叛逆的宗教群體中,還包括精神治療群與一些小宗派,強調個人的成功遠甚於社會、國家的財富。因此,由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的宗教團體,須具備下述的特徵,才能明智地適應一個多元化、後現代化的遽變社會:
1.它與大社會的關係合情合理,對外界的批評兼容並蓄。
2.它處理內部的事務是民主的,不是獨裁的。
3.它與其他團體攜手並肩去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
4.它不武斷信仰的純潔性。
5.它有志於真誠的對話和人類的團結。
不合乎這些模式的傳統教會或新興宗教正不斷地減
少。(註十二)符合這模式所發展出來的宗教團體,既然是多元化,願意真誠對話,兼容並蓄,這些性質使得強調冥想、了悟的東方宗教,向西方流行的內省和知識 達到的方法產生挑戰,比較肯定自存的宗教精神受到普遍的重視。前面提到禪進入西方世界受到這種宗教思潮的接受,在美國已蔚成一股新力量,頗為心理學界與精
神醫學家所接受。整體來說,影響宗教的因素,以「社會×個人習慣×人際接觸關係」的變量關係存在。我不敢言能預測宗教的必然走向,只是隨著這些變因,二十 一世紀的宗教研究傾向,可能可以下列幾種來歸類:
1.後設(metafication)宗教觀(註十三)(或廣義宗教學):
主要探討宗教所牽涉或衍生的種種問題。後設宗
教既然是在研究宗教的一切,理當也要觸及心理的體驗,如「極端的尊嚴與偉大」、「神聖的顫慄(畏懼或敬畏)」、「超常的力量」、「存在的充實」、「『能 量』或個人善的推動力」、「被創造意識」及「吸引力」等等因素。所以,後設宗教在當代的表現,至少有四點是過去(大略以二十世紀為界線)所罕見或所沒有
的:
- 嘗試建立周延性的理論架構,如有人從合理的前提推演出一套關於終極實在的某些特徵之基本信仰,以論證上帝的存在性。
- 有意擴充「救贖」和「解脫」的範圍,指出歷史是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過程,人類於
其中要不就是達成自我實現,不然就是未能自我實現;正因為歷史是這樣統一的過程,因此,沒有社會和經濟與政治層面的解放,心靈救贖是不可能的。這種新詮釋 的重要結果,把基督教的「原罪」概念也歷史化。這是以歷史方式來詮釋罪惡,在這一救贖方案所提出來的替代性社會秩序中,其社會結構不會系統性地割裂人和上
帝,以及人和其兄弟姊妹的關係。這約略就像是時下流行的宗教世俗化或現世化運動,顯現在基督教中的就是「神聖」和「世俗」的二元區別逐漸消解,顯現在佛教 中的就是「出世」和「入世」的二元區別逐漸消解。
- 致力於「宗教現代化」的建設,期使宗教能適應現代社會,而從理論層面探索可能的策略或方案。
(4)追求各種宗教的「統一性」,大略有三個目標:
a、促使各種不同宗教傳統信徒彼此之間有更好的了解。
b、 強調「普遍存在於各種宗教中的成分」。
c、試圖使所有宗教深信,為了世界範圍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項偉大的工作要它們一同
去做。
由這些現代宗教表現出來的問題,已引導心理學界研究發展出一套所謂transpersonal phychology(超個人心理學),企圖以「靈性」統合各宗教間的統一性。在美國已漸漸形成一股研究風潮。(註十四)
2.危機意識(註十五):
相對於後設宗教的世界意識等表現,發展出來批判這種意識危機的宗教研究型態,如 「嘗試建立具有周延性的理論架構」,其實無論用何種方式論證,都無法證實「超驗上的終極」必定存在,亦無法反證它不存在。又如:「追求各種宗教的統一性」
方面,這雖是崇高的理想,但仍有許多困難,就如宗教對話到目前為止雖致力於各宗教間的融通,但每一宗教有其不共性(註十六),不可能馬上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體系,只能將焦點集中在如何深化宗教信仰上。同時也要因應二十世紀造成的社會環境問題,以解決人類自己製造的種種污染。所以,研究趨勢將包括宗教歷
史、典籍的教義、傳教方法、儀軌與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和人種學。以圖示之如下:
<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