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
王財貴
13/03/2015 06:1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宏願的落實—代序

敬告讀者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附錄一: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簡介

附錄二:媒體報導選錄(一)

附錄三:媒體報導選錄(二)

附錄四:媒體報導選錄(三)

附錄五:媒體報導選錄(四)

附錄六:「大字注音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宏願的落實—代序

 

王財貴兄推廣兒童讀經多年,我在友人口傳及媒體的報導中得知他的抱負與理念,除了佩服他的眼光與毅力,也十分欣賞他的看法與做法。但總覺得可惜:他的理想只在社會上推廣,沒有計劃性的進入學習環境最好的學校。及至去年(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延聘他來任教,我並請他在語文教學中心擘劃兒童讀經的業務,主要的對象便是本院輔導區內的學校。他從此便更忙碌,四處奔走,苦口婆心,為他的推廣讀經大業而努力。

 

財貴兄推廣讀經,有人熱心支持,有人冷漠,也有人反對。反對的理由之一,是「兒童背誦妨害理解」。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記憶與理解是人類心靈的兩個認知能力,不但可以並行而不悖,而且可以相輔相成。進一步說,記憶力更是想像力的基礎。而背誦經典正是訓練記憶力的好方法。反對理由之二,是「讀經會使兒童的負擔過重」,這是對讀經不了解所產生的憂慮,兒童讀經並沒有固定的進度,又不要求他了解內容,只像「小和尚唸經」,能夠琅琅上口就行了。兒童有極強的記憶力,只要方法正確,肯背經典與記廣告其實沒有多大的差別。以上這些理論,在現代的知識論、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中都已說得很清楚,有待我們去精讀而已。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發現能思考、能創造的,往往也是博聞強記的人,各學科各行業莫不如此。而受到財貴兄的影響,輔導兒童讀經的老師也指出:讀經的兒童,功課不但沒有退步;相反的,有進步。尤其是說話及作文的能力進步最多。

 

不論在理論或實例,都說明財貴兄讀經的理念值得支持,值得大家共同來推行。當然,今天的知識發展極為多元,我們不會固陋的說「讀經萬能」,也不會認為只有讀經最重要。我們要強調的是讀經適合兒童的心靈,它至少對兒童的語文能力很有助益,我們要肯定它的效益,不能以一己的成見剝奪了兒童應有的學習權力。

 

財貴兄以他多年推廣讀經的心得,編印了這本《兒童讀經教育指導手冊》,由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與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中心共同發行出版,經費則由全國電子專賣店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提供。由社會各界的支持與贊助,使我們覺得讀經風氣的推廣吾道不狐,希望由兒童而成人,從點到面,使它蔚為巨大的風氣,讓經典的永恆性與規範性,啟迪當今的社會,提供人生的指引,這不但是財貴兄的大願,也是社會之福。

 

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兼語文教學研究中心       主任 黃盛雄

 

敬告讀者

王財貴

 

兒童讀經——參酌古典教育  再造文化人才

 

財貴案:本手冊是由關懷社會文化教育者所捐助印贈的,預備在三年內,發行十萬冊,可免費供應各界需求者,其旨在廣為宣導「兒童讀經教育」理念。希望您看過後,如有所感,認為可以介紹給他人看,請您計算需要數童,來函或來電索取,以分贈之。我很感謝捐印者,也很感謝您的散播推廣。

 

所謂「兒童讀經」,就是「教兒童誦讀經典」的簡稱。什麼是「經典」?又怎麼「誦讀」呢?而且又何必強調「教兒童」去讀呢?在現代的社會中,這是頗為陌生,而令人一時難以接受的論題。其實,這是吾人祖先所行之數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既一舉而對個人與社會有多種利益,又合乎人類學習心理的自然發展。適當地恢復讀經教育,是中國現今教育的新嘗試與新希望。

 

吾人所推廣的「兒童讀經」理念,包含三個重點:從教材方面說,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從教法方面說,就是「先求熟讀,不急求懂」;從教學對象說,則以兒童為主。這樣的教材是重要而現成的,這樣的教法是簡單而有效的,又正好配合兒童的心靈發展而施教。所以從一開始,吾人即相信這種教育是其有深遠意義,而且又很容易推廣開的。

 

我個人思考此問題已二十五年,家庭小規模實驗也已十年以上,長期地從理論與實際兩面證實其可行,才正式在社會上「推廣」,期望激起風氣,普遍施行。目前的「推廣」工作,最主要的辦法是用講演的方式宣說觀念,並鼓勵有心人士開班教學。這兩年來,據我記憶所及,大大小小約有四、五十場演講,聽講者約三四千人,而整個台澎地區,現在大約有兩百班,合計五千餘位小朋友正接受「讀經」的教育。而且此風氣有日益擴大之效,依我預期,在兩三年內,全國至少應有十萬個小朋友接受讀經教育。若持續其效應,則將是五四以來最大的文化運動,而這卻是重新回歸文化本位的運動。回歸文化本位,不是頑固,也不是墨守,而是希望保住自我傳統的活力,以求更有能力深入了解他人的文化,吸收消融,兩相綜合會通,為人類創造更充實的文化。

 

由於社會對文化教育的需求漸次復甦,認同並希望進一步了解讀經教育內容的人越來越多,吾人也願這種理念廣為週知,只憑演講恐怕不能普及,所以編寫這一本小冊,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做一詳備的介紹。因為就讀經教育之特性而言,不論在理論上或實務上,都是非常自然而簡單的,所以凡是將本手冊看完一遍的人,一定都可完全了解——不但對讀經教育可增長其信心,並且立即可以成為兒童讀經的指導者。

 

我誠摯的希望從現在起,先以「社會教育」「才藝教育」的方式在體制外推廣。漸漸地走入學校,以「課外」「課間」的補助教育方式,為老師們所接受。時機成熟時,將可正式納入體制,編入課程。這種長期的願望,需要社會上熱心文教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在這一段過度期間裏,若家長想讓孩子不受社會污染,想教出一個「君子」,則請立即開始教導「讀經」勿因等待體制改變而失去了教育的時機!

 

讀者諸君耐心花上一個小時將本手冊看完,並參與於兒童讀經之教育,甚為感謝!如無充足時間,嫌理論部份太繁,亦可從實務部份先看。(第四、六、七等節)

 

第一節  「讀經」問題之出現

 

「讀經」本來沒問題,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了。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小學堂讀經科一律廢止。」可見雖然清末的新制小學堂,也還是讀經的。民國元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於是不只沒有讀經的學生,也消滅了可教讀經的教師。同年七月,蔡氏且在全國第一屆教育會議上提出:「各級學校不應祭孔」的議案。他認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來代替「宗教」,學校祭孔之風從此斷絕。這連續的三個動作,對民族文化的繼絕所關甚大,是中國教育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大事。等到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起,胡適白話宣言出來以後,我們漸漸連一般古文都看不來,更不用說「讀經」了。

 

本來民國初年志士發憤,是有救世熱誠的。只是思想有些混亂,行事往往乖戾而已。他們認為自己所作所為,為的是要消滅「貧、弱、愚、私」。消滅「貧、弱、愚、私」當然對,但要消滅「貧」,應發展經濟,孔子並沒反對經濟,何必為了消滅「貧」就取消讀經?要消滅「弱」,應發展軍事,孟子並沒反對抗敵,何必為了消滅「弱」就反對傳統?要消滅「愚和私」,應發展教育提倡道德,何必為了消滅「愚私」就要辱罵祖先而全盤西化?要消滅「文盲」,不去多設學校,而卻來消滅古文,這成何道理!經典代表的是理想和智慧,是高一層的道理,雖然不是直接成就現實上的富厚強大,但是他並不阻礙你富厚強大,而且要順成富厚強大,要保住富厚強大,到最後也要靠經典中的文化理想。譬如大陸不讀經,也不見得因此就富了,台灣也不讀經,雖富了,卻有富所帶來的毛病。可見經典和貧富沒直接關係,但經典是恒常之理,貧也需要她,富也需要她,這才能貧而樂,富而好禮。否則貧而諂,富而驕,貧也是痛苦,富也是痛苦。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歷史不可重覆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犯罪年齡層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颱車殺人的理由,居然可以是「沒有理由,只是一時想殺人!」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澈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他民族所輕賤。

 

窮則思變,剝極必復。我想:這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或許社會上高明的人各有其想法與做法。而我,則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育」的革新,尤其是「文化教育」的落實。這是固本培元的工作,雖然收效在十年百年之外,但今日不做,必貽明日之悔!而真要教育落實,則不能是空喊口號,不能是表面浮華。須自小者近者做起,亦即從根基做起!這小者近者,而又是最根本的教育革新,即是普遍恢復讀經的教育。尤其要自兒童時期即開始,因為等到國中高中性情「沸騰」起來,就來不及了,與其這時「揚湯止沸」不如及早「釜底抽薪」,此即古人說的「童蒙養正」。「養正」之方,應以讀經為最方便!以這一種最不起眼但卻最實際的辦法,想從根做起,來救助文化人心,可行與否,有效與否,我現在願提供我個人的淺見和實驗的心得,請社會上關心文化教育者共同思考,共同檢驗。

 

第二節  讀經之意義

 

首先,就教材說,「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常理常道。「經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

 

今日我們提倡的「讀經」教育,所說的「經」,定義較為鬆動些,亦即說為:「最有價值的書」。範圍是舉凡經、史、子、集皆可,而且其價值性亦可以由個人的認定去選取。只要你認為這本書值得你一讀再讀,即可自己選為「讀經」之教材。(不過,你如真讀破萬卷之後,很可能你也會同意古人之選取。)

 

為什麼非要提倡讀經,非要鼓勵選讀最有價值的書不可呢?因為我們所說的「讀」,是「熟讀」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的吸取到人生的智慧,較迅速的啟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比較淺顯性,應用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並且可以對人生的各項活動,作一較為全面性較為合理性的規劃與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識,教養文化,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

 

所以,「讀經」教育的提倡,在我們現代的社會裏,已刻不容緩。去年,「讀經」的新聞見報後,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幾歲的周弘道老神父特地來見我,對我說,他四十餘年來,時時想著如何挽救這個社會的文化,想不出一條路來,現在看到有人提倡「讀經」,他認為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見對自我文化的自覺與嚮往是不分年齡,不分宗教,甚至不分學派,不分政黨,不分經濟階層的。

 

不僅台灣地區需要提倡「讀經」,海外華僑社會,想要延續中國文化命脈,也需要讓其子弟「讀經」。尤其如果大陸要在其開發經濟的同時,照顧到文化人心的恢復,最簡便有效的辦法,還是從現在起,給兒童「讀經」,二三十年之後,人心自然較為敦厚,國家也有大才可用。如果二十一世紀果真是中國人的世紀,那時的中國人,才是一個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愛的民族,才能恢復真正的禮義之邦,而帶給世界和平與安樂。

 

第三節  成人讀經之基本理論

 

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讀經,也應該讀經。

 

不過,在讀的心態和方式上,成人和兒童有些不同。本書雖旨在提倡兒童讀經,但成人其實也可以讀,如成人能認同而開始讀經,對兒童讀經亦將有更深切的體認。故先說成人如何讀經:

 

由於時代風氣的影響,一個現代人已很難興起「讀經」的念頭了。即使真的有意願想去讀,也跨不過第一道難關:即:連文字都不懂,怎麼「讀起」?這一困結關涉重大,若不詳為解說,以先解除其心理的障礙,則一個人將永不能讀經,茲請解說如下:

 

胡適之曾寫了一篇文章阻止吾人讀經,題為「我們不配讀經」。他舉王國維為例說:王國維是國學大師,自己終身研究典籍,都承認書經還有十分之四、五不懂,詩經還有十分之一、二不懂。你是何許人,你懂多少?居然膽敢說要「讀經」!

 

這篇文章的殺傷力很大,直到現在,我們社會中,如有人想「讀經」,一定會有旁人恥笑:你不懂,怎敢讀!甚至連讀的人自己都會暗示自己,不懂是不能讀的,於是他就不敢嚐試了。

 

其實,胡適之混淆了學術規格。王國維的不懂是指「文字訓詁」上的疑難,而自古以來,讀書人所說的「讀經」,其主要用意是為了要承接文化,開啟生命,而不是在於文字訓詁的斤斤計較,所以經典上縱使有些文字是千古之謎,也不礙代代賢哲輩出,為什麼一些字句不懂就不能讀呢?再進一步說,胡適之的邏輯是不通的,如果按照他的說法,不懂就不可以讀,那麼我們應該問他:如不去讀,何時才會懂?也就是要問他,到底我要懂了才讀,還是讀了才懂?如不懂就不要讀,剛好一輩子不能懂,於是就一輩子不可以讀,整個社會愈不懂愈不讀,愈不讀愈不懂,致使經典淪落,傳統解體。而這正是胡適之的希望,他的希望在今日完全實現了!

 

五四,不只要使中國人不敢「讀經」。胡適之等人過分提倡白話文的結果,甚至使全民子孫連「讀文言文」的能力也一齊喪失。

 

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是文言、白話兼擅的。正式書面文章用文言,遊戲之作用白話。以文言為主,白話為輔,所以不僅文言文寫得好,要寫白話文更是得心應手。舉例而言,胡適之所特別推崇的白話文泰斗施耐庵、曹雪芹,他們本來就是飽讀詩書的古文高手!再如胡適之本人,他自以為他的白話文寫得好,學問廣博,好像是天生的,其實,他忘了他是從四歲開始就讀文言文了,他十一歲就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左傳了!其他那些五四時代自以為白話文寫得好的人,無不是個個經典滿腹的。

 

但是,胡適之等人並不管文言白話本來可以並存的事實,也忘了文言是白話的基礎,他更沒考慮到千古以來,經史子集,幾乎所有書籍都是文言文。本來古人只要以三五年時間學會讀文言文,則上下三千年的一切書籍,皆可優遊其中,「文言文」不只不是文化傳播的障礙,反而是一種使文化承繼可大可久的設計。不能讀文言文,就等於不能讀古典書籍,就永遠得不到傳統文化的薰習。這必使此一民族的文化傳承產生斷層,甚至消亡。而喪失其傳統文化教養的人,很容易同時喪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與創造力,而這種效應已明顯見於今日。如不及時解救,我們的社會將漸漸成為「沒有文化而不適合人居住的社會」。只憑短短的白話文歷史而立教,是把自己簡化為淺陋,只憑學習西方,是文化的自我矮化,從此中國將永遠培養不出大人才來。

 

須知,五四一貫的文化心態,就是「偏狹」兩字。偏狹則不能容物,偏狹而過份即成「霸道」。「霸道」就是魯莽滅裂,凡不合己見者,一律「打倒」,完全失去理性的涵容性和開展性。於是喊著要「現代」,就必須打倒「傳統」;喊著要「西化」,就必須打倒「中國」;喊著要「科學」,就必須打倒「玄學」。這些都和喊著要「白話」,就必須打倒「文言」同樣一個心態下的不正常心理。這種必須「打倒」而後甘心的心態,就成為近五六十年來中國社會的根本亂源!君不見到現在我們的社會還是一片互相「打倒」之聲!

 

現在,我們在此摧殘殆盡的情況下,提倡「讀經」,首先就要改正這種偏狹心態。我們當發揮涵容的精神,當確信:不只是文言白話不相妨害,擴而廣之,文化素養與科學也不相妨害,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也不相妨害,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也不相妨害。不僅不相妨害,這些同樣是人類理性中的價值,一個有理性者,都該加以尊重,加以學習,加以發揚,加以融會。

 

而經典的研讀正是一面提昇語文能力,一面啟發理性開拓胸懷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因為從語文方面說,「經典」正是最優美的文言文,所謂「大文皆自六經來」,有了經典的語文訓練,看其他的古文書籍就不在話下了,能讀古文,對白話文之欣賞寫作必多有幫助。「經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廣闊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我們深信一個有自我傳統底子的中國人,反而才是西方人所歡迎的,反而會得到西方人的敬重,而如果一位中國的作家、律師、醫生、鋼琴家或科學家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應該不會妨礙其專業成就,反而將因此而更富有創造的心靈。眾所週知,牛頓、愛因斯坦也是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胡適之所崇拜的羅素,也是自小背古詩長大的。

 

第四節  成人讀經的具體方法

 

成人讀經的要訣是: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吾人現在之所以不能讀古典,不能懂傳統,過錯不在我們笨,也不在我們不用功,而是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拒絕提供我們接觸的機會,而且整個時代風氣更勢同大禁。所以自今起人人要自求多福,衝破禁忌,自己重新讀起。

 

首先選定一本書,只要覺得有價值,不管深不深,難不難,懂不懂,打開第一頁,就開始讀!首先只讀原文即可,不必讀注解,以免攪雜。

 

如問: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則答:含糊過去!

 

又問:遇到不懂的文句怎麼辦?

 

則又答:含糊過去!

 

又問:連續幾頁都不懂怎麼辦?

 

則又答:一一含糊過去!

 

又問:這樣一直含糊過去,有何功效?說是讀經,豈不自欺欺人?

 

則又答:不僅不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大有功效!

 

朱熹教人讀書之法,曾引用禮記上的話說:「讀書如鋸木頭相似,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請你不要被那些不懂而含糊的「盤根錯節」的「節目」所拘絆而畏懼不前,因為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不懂,應當還有百分之十是其中的「易者」,而可以懂得的。須知讀經典和讀一般知識性的書不一樣,知識性的書是有機械結構的,前面懂,後面才能懂,整本書是連貫的。而經典,是智慧的發露,靈光遍灑在任一角落,不一定有連續性。前句不懂,後句不見得不懂。無論從前面懂起,或從中間懂起,甚至從後面懂回來,均無妨害。一本書讀上一遍,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乃至兩句一句,有所會心,便不枉費,此便是文化之根苗,教養之開端,或許此一句二句便可終身用之而不窮。

 

況且何必只讀一遍,一個人開始讀一部經典以後,可以讀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八遍十遍......。姑舉讀易經為例,易經全文二萬四千零二十個字,每日讀三十分鐘,三天之內便可讀完一次,一個月便可讀十次,對此書必將漸次熟悉而生親切之感,進一步可以用同一含糊之法看注解,半年之內可看十家八家,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而語文能力之浸潤已在其中,文化心懷之涵養已在其中,一個本來對「經典」心懷恐懼的人,漸漸有興趣去閱讀有關的文章,漸漸能參與討論,而漸漸在生命的各方面產生受用,這是所謂的無師自通。如有幸能遇到名師指導,則預先有了受教的基礎,其收獲將更為確實。

 

此外,如有三五同好,籌組讀書討論會,亦可考慮以經典為讀本。相觀而善,效用更大。一般人都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驕奢的心理,緊緊張張的一定要每句都懂才肯讀,其實那種心理是錯的,不能長進的。從今起,奉勸讀者,要謙虛的承認自己不懂是正常的,不懂更應讀,讀多了就會懂。

 

朋友,你家裏有「經書」嗎?如果有,請你從塵封中取出來,拂掉灰塵,翻開第一頁,從今開始讀起吧!立志先讀它半年再說!如果家裏連一本「經書」都沒有,也是很正常的,不必慚愧,趕快準備一本就是了,也可以從今天讀起。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要讓我們的「經典天地」從今打開,在乎一念之間而已!

 

第五節  兒童讀經之基本理論

 

從兒童時期起給予讀經,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實施起來是非常簡單而有效的。但因為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這樣的方式。因此,也必須略作理論之說明:

 

民國以來的教育觀念,大體是以美國二十世紀初年的實用主義為主導,也可以說是以「兒童中心本位」為主。其施教理論的大要是:一、教材的選編要按照類化原則,也就是教材要依兒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到深,由易到難,他能懂的才教給他。二、教育的目標是遵循實用原則,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給他。三、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如果依照這三原則去推論,是不可以教兒童讀經的。

 

不過,以上三原則,雖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對,但其實是值得商量的。

 

首先,以類化原則說,要求教材依深淺的順序,以適合理解力,這只是應用在「科學知識技能」的學習才完全必要,而人類的學習,不只是科學知識技能。佔很重要一面的有關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養,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後學」的原則?又什麼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像理解數學那樣才算理解?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問題。其次,所謂實用,有當前兒童期馬上可實用的東西,也有他將來成長後所需的東西,要不要一起照顧?兒童能不能學他現在用不到的東西?需不需要學他將來才用得著的東西?這在當前教育理論中是尚未深切討論的問題。其三,所謂興趣,是可以用各種方式培養的,是否一定要遊戲才有興趣?是否不了解的東西,就沒有興趣?這種問題,應該由實驗來判斷才對。

 

姑且舉音樂之學習為例,如果我們的音樂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樂,只教他當時要用的音樂,則一個國小兒童因為只懂兒歌,所以只能教兒歌。如是,小學畢業時,他只有小學音樂水準。升國中,便覺兒歌太淺,用不上,必須再學少年之歌,國中三年又只學少年歌,畢業時,只有國中的音樂程度,到高中,國中音樂又無用,必須再學青年之歌。如此,每長一歲,便沒有音樂可用,須學新的音樂,從國小到高中十二年的音樂教育,到高中畢業,只有高中水準。除了音樂系之外,我們所有大學生,所有成人,一輩子的音樂素養只停留在高中水準,成人而只有高中水準,便是沒有水準,難怪我們的社會中的成人,一輩子只能跟著兒女聽流行歌。這真是音樂的白癡,十餘年的音樂教育,只成就了「音樂白癡」之名!

 

如果換個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識性的學習,和當時年齡實用性的學習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學習,和屬於永恒性的學習。則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學習,如樂理和歌唱樂器上的學習,遵照類化實用原則,配合年齡,由淺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賞方面,卻多用高水準的有美感的音樂,讓他多聽,多接觸。這樣做,不見得兒童就會排斥,但他的音樂鑑賞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漸漸培成,而永遠成為一個有音樂審美素養的人。請看有些音樂家庭,兒童自出生起即聽正式音樂,沒聽說這孩子會掩耳不聽,但其音樂感受力自然與眾人不同。

 

若要問兒童不懂那麼深的音樂,怎麼學?則須知,懂音樂和懂數學不一樣,我們如要用現在唯一的知識性的考試方式去考他,那他當然一點也「不懂」,但如教育思想不那麼僵化,如果我們肯從長遠的歷程看,應該可以推斷,他當時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實他有某種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個生命裏去,或許這才是「懂」的真意!畢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為兒童不懂,甚至連兒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時候就會「豁然開朗」。我們應給教育保留這一扇人生的可貴之門才好。我們當然尊重科學,但一切以科學為標準,泛科學化可能會抹殺了一些人生很寶貴的面向。

 

語文的學習也一樣,可分技能性實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體是認字寫字的問題,實用性則照顧他現實上所須用的語文技術和生活觀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論,我們的小學國語課本,便只想供應這些東西。而兒童所能知所須用的東西甚為簡單,因此我們的國語課本的內容就也跟著簡單以適應之,乃至錢穆先生批評之為「小貓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國中、高中,他除了認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便不夠用,他必須再打基礎,這時他已經太忙了,基礎打不起來,他已不可能從語文教育學到深入的永恒的東西了。若不是大學語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他永遠成為一個語文低能和人文素養空白的人。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人人一輩子都在缺乏之感中,十餘年的語文教育,這樣的浪費,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謂十年寒窗,便能考狀元,具有一生受用不盡的才華,此種教育成就是可以讓我們反省反省的。

 

其實,如果只期望兒童學到兩三千個字,以及學會應付他生活的語言,能夠表達他一點文采,是不須要像現今的六年國語課這樣大費周章的。我們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難了,姑且從認字說起,低年級的認字能力是已經很強了,但是寫字用字則有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認字大體是靠記憶力,而寫字和應用須有很強的理解力才行。本來,低年級理解力弱,應著重認字,而少要求書寫及應用。字會認了,便可閱讀,閱讀時不太明白也沒有關係,從糊里糊塗的大量閱讀中,自有一些吸收,自可培養出理解力,而大量閱讀的同時也增加認字數量,認字如滾雪球,會愈認愈多,一般智力的兒童,在兩三年內,幾乎可以認完一輩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會認不會寫,會讀不會用,但這都不要緊,等長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會認就會寫會用,這豈不簡單而自然!但是我們的教育觀念認為,每教一字就要寫一字,就要會用這一個字,才算學會,號稱「深究」。其實這是強他所難,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個字一個詞。最後,認為既然不會寫不會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課本就那樣簡單,但雖然教得很少,卻要學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老師教得很吃力,兒童也學得很痛苦,不知錯過了多少時機,浪費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華!

 

曾有日本學者,認為漢字最能訓練圖形智力,在幼稚園教日本小孩認漢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讓兒童唸一首中國詩,只唸十分鐘,便掛在教室後面不管,明天再換一首。三年下來,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兒童,可以認得一千多字,比日本高中學生還多。此法如應用在國內,以讀經的方式教導,光從認字的價值來說,則三年的幼稚園讀經,可能認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兒童,便可隨意閱讀。此時,如能提供無限的課外讀物,則一個國小兒童在六年之間,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識,還愁他不會造句,不會作文嗎?一個提早認字的兒童,可以提早閱讀,而養成閱讀習慣的兒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識,也省了天下父母多少擔心!將減了社會多少遊魂和暴燥!

 

解決問題的辦法須從教育觀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論。要把人當人看,不要只把兒童當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視兒童學習能力的特性,要給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實用的知識學習和永恒的文化學習的不同。而在實用的考慮上,以提前認字和增廣閱讀來代替單調的繁複的課文的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治上,參酌加入「兒童讀經」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現行的「只陪兒童長大,長大後即無用」的教育以外,參酌加入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經典教育」。

 

兒童的經典教育總括地說,只有兩個重點,即是:從教材說,自小就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從教法說,就是要他多唸多反覆乃至於會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來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式,程式卻是虛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一不平衡,便有趨下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總是緩慢上升,十三以後方有長足之進展,十八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為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如圖)

 

 

我們提倡兒童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而且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一輩子維持在較高的水準上,一生都受其益。過了這個時機,永無翻身之地。好像一個弱視的小孩,過了十五歲,就無法再訓練了,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勿錯過了時機!

 

有些人認為理解才重要,認為叫一個不理解文意的人背書,是不應該的,認為那是「填鴨」的教育,所以特別譏之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對之。

 

殊不知,該「死背」的時候,就須「死背」,應「食古」的地方,就須「食古」,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於背而給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說是「填鴨」呢?「填鴨」,是鴨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現在,兒童背誦的能力強得很,好像一頭有四個胃的牛,給他「讀經」,應該比喻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芻」去!你現在不給他好好的「吃」幾本經典,正是「餓牛」,等他長大了,一點本領也拿不出來。所以這時不給兒童背誦,正是浪費他的時光,遏止他的成長。反之,如果理解力發展未到時機,硬要他「理解」,就像現今的科學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學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參考書和聯考的推波助瀾,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兒童青年「怕」數學,「怕」科學!不能吸收而硬逼著他學習,學生本人和全家人都為了數學科學教育,生活在恐懼痛苦中,長達六七年之久,這才是真正的「填鴨」元凶呢!我真希望我們的科學教育學學美國,把數學科學教育降低兩三年程度,使人人喜好數學科學,養成喜歡思考的習慣。我們初中高中的數學科學知識實在太深,平時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參與發明創造,變成兩不著邊!其實一個民族要迎頭趕上科學,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課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要靠天才,我們應在發現並培養科學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是邏輯,而我們高中教育沒有邏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想要以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演算來訓練思考力,但學那麼深的數學理化,又要求解題速度,剛好不能培養其思考的習慣,只有令他在學校時以解題技巧取分數而已,只令他害怕思考而已。此「科學填鴨」之過也。

 

所以,在兒童時期,讓他在語文學習上「死背」「食古」,猶如電腦之輸入資料,愈多愈好,選擇愈珍貴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會有所醞釀發酵,將來他理解力發展到了,或生活經驗的時機恰合了,自然「活用」出來。生命是難以測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認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較豐富,我們當然不能像考數學這樣確切判定他一定懂還是不懂,也不能像實驗室實驗一樣預測他什麼時候能用得上,甚至怎麼用,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預備著總比不預備好,寧可預備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時,一無所有,事到臨頭,只憑原始的一點聰明,因著剌激而反應,常不免慌亂失據,窘態畢露!

 

以上是從「懂不懂,有用無用」的角度看,說經典教育是可以暫時不懂,但將來卻有大用的,以破除當今偏頗的教育思想,若再進一步說,光從「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來衡量經典教育,也還是不對題的,讓一個兒童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現今社會上校園中問題青年問題學生愈來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經濟上,也不在聰明不聰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識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文化教養的問題!文化教養之出問題,其來已久,病怎麼來就要怎麼去,我們社會必須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簡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兒童讀經,使他及早有文化的浸潤。這種工作,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這卻是一個有憂患意識的知識份子,一個謀國以忠的政治家所應慧眼洞見的遠謀!有些現代人的心態,凡不能一時見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將來耍嘴皮爭名位的,就認為沒有用,這是社會風氣的浮淺,是人間世的衰象!要給兒童讀經,凡此等陋習鄙見均須淘濾淨盡才可。

 

第六節  兒童讀經的實務之一:(教材問題)

 

既然費如此大精神來讀經,其教材的選擇好像須很慎重,其實是很輕鬆簡易的,只要遵守一個標準,即:選「最有價值」的書,整個人類各種長遠傳統中,所謂最有價值的就是那幾部,你不必考慮她難或易,大部或短篇,也不必考慮合不合現代,甚至東方或西方等等......

 

首先,「難不難」,是成人的標準,說難,都難,因為文字難,義理也難。但兒童只要看懂注音,甚至只要跟者讀出聲音,不必強求認字寫字,便無文字的難易問題;兒童只要會唸會背,不必強求理解,便無義理的難易問題。

 

再說「大部和短篇」,都一樣,小書背全部和大書背一半,都一樣有大效用,如果讀經時間長,更不必管大小長短,因為這本背完背那本,大部短篇都全背到。

 

其次,「對於合不合現代」,也不必太過在意,因為經典中有「理」有「事」,如果說理處,自是永恒的教訓,無所謂現代不現代,如果說事處,也是借事顯理,而我們可以從事上推求其理,古事便亦可今用。如此讀書,才可以培養出創造轉化的能力,如果要求凡所讀之書都要有「速食」之效,號稱「合乎現代精神」,恐未必是學子之福。

 

此外,「東方西方」都有深遠之典冊,都值得一讀再讀反覆背誦,理論上都可以用同一心態讀,不過,先把握自己的傳統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就中國人說,較多人選擇先讀中國本有的經典,這是人情之常,但聽說當今也有佛教界大德為了培養宏揚佛法人才,一開始就教兒童和尚背誦佛經,當然也是可以的。我甚為敬佩此大德之用心,並預見在此師父培育下,將來必有佛門龍象之才出現!又聽說基督教、天主教也想利用教堂開設讀經班,一面唱「聖詩」,一面教讀論孟、老莊。因為文化是無國界無種姓,以一個西方的宗教,尊重發揚中國本土文化,更顯示其寬容性,同時也是最根本的一種「社會服務」。又現在有兒童英語班要兒童背誦英文簡易童話,也未嘗不可,不過我想,如在相當基礎之後,能背誦聖經或莎士比亞的英文原作,收效可能更大更長遠罷!這種書,背一句就是一句,所背不必多,背上一兩百頁,可以一生受用。

 

所以讀經教本的選擇,可隨個人的見識喜好而認定或安排其先後次序,無論如何,都有大利,不必太過患得患失。不過如有人常要我提些建議,我的建議是:與其讀胡適徐志摩,不如讀三字經;與其讀三字經,不如讀千家詩;與其讀千家詩,不如讀唐詩宋詞;與其讀唐詩宋詞,不如讀文選古文觀止;與其讀文選,不如讀諸子;與其讀諸子,不如讀十三經。要讀十三經,則當從四書起,四書又以論語為先,這是民族文化之根本命脈所在!當然一本讀完,可以再讀一本,乃至以上之書全部讀完。

 

近幾年,我們所實驗的讀經班,一開始所選用的教材是論語、老子和唐詩,一是儒家之本,一是道家之源,一是公認的文學之寶,三本都是很重要而基本的,可供採擇給初學者。

 

第七節  兒童讀經實務之二:(教法問題)

 

一、教學原理:兒童讀經的教學基本原理很簡單,就是找機會讓他多接觸,多唸多背,只此一訣,別無他巧。

 

它的原始規模是:老師唸一句,學生跟著唸一句,唸完一段了,再帶一次或兩次或多次,然後教學生自己唸一遍,再唸一遍或兩遍或多遍,然後或全體一起唸,或部份人一起唸,或個人唸,你唸他唸,再跟著唸,再一齊唸......總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唸,最後是抱這些內容背起來,這樣的方式是人人都會教得來的,而且也是人人都會學得來的,這裏有很多的唸,只有很少講解,或甚至不講解。

 

這麼簡單的教學法,如果教本選用注音本,則任何人,只要讀過小學二年級以上,認識注音符號,就可以當指導讀經的老師,因為不必講解,所以不須要科班出身的專家,任何家長只要準備了書本,甚至不須書本,只要影印或抄寫,馬上可以教自己的小孩,或者開一個類似才藝班的讀經班,教一班兒童。如果原來有教學經驗當然最好,如無教學經驗,只要有熱誠,就可以開始教了。杜威和胡適不是告訴我們嗎,要從做中學,漸教就漸有心得了,千萬不要為了找一個科班的教師而耽誤了兒童的學習年齡!

 

二、教材的順序:最好又最簡單的方式是按經文,從頭教起,一章教過了教第二章,接著第三章等等,尤其像論語老子唐詩一類的書,根本沒有所謂重要不重要可選擇。而且或長或短並不會造成妨礙,因為短的可以連幾章而變長,長的可以切成數段而變短,等到兒童背熟了,他反而會喜歡長詩長文,他一背起來,就像長江大河一樣,滔滔而下,其樂融融。

 

三、教學的時間和教學進度:不管是家庭中由父母自己教自己小孩讀經,還是在學校或讀經班團體教學,其教學時間的安排和教學進度的推展都是很自由的,在此只能提供一個讀經實驗班的規模,以供作參考。

 

教學時間:每週上課一次,每次一小時半,(中間或可休息)。

 

教學進程:因為同時讀三本經典,所以進程也依經典分為三階段,每階段又分三小段,即複習、考試、教讀三部份。

 

其詳情是:第一階段,複習論語,題材是上週或以往所背過的內容,約用十五分鐘,(兒童對他熟悉的東西,是愈唸愈起勁的,兒童讀經的聲音是清純優美的,這時教師可以傾聽欣賞或跟著朗讀。)其次是考論語,考上週所教的內容,或摘一章兩章,或全部各章一氣相連,(不大相關的各章,要連在一起,這在成人很難做到,在兒童卻輕而易舉,並非連章有什麼道理,只是為了讓他多唸幾遍而已。)考試可以用口試,高年級也可筆試,但對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負荷。考試時間約十五分鐘,然後教新的論語課程,大體是十章,(視長短可略伸縮,剛開班時,兒童沒有背書經驗,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視情況慢慢增多,大體以三分之二學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鐘所能應付的進度為準)。每章帶唸兩三次即可,這就是本週的「家庭作業」。新課程帶讀約用十分鐘。第二階段,依一樣程序教老子,先複習老子,五分鐘;考老子,十分鐘,教一或二章新課程五分鐘,第三階段,依一樣程序教唐詩,複習五分鐘,考試十分鐘,教新課程十分鐘,約二三十句。(實驗班是從七言古詩開始教起,因為那是成人不肯唸的部份,我們就先教兒童背起來,以免他將來也沒機會唸。)剩下最後五分鐘,可以交待事務,激勵氣氛,聯絡感情等等,一堂讀經課程就在忙忙碌碌熱熱鬧鬧中完成。

 

以上各種安排,可隨教師意願,而任意調配,如果在家中或在學校,則時間運用上更是不同,都是可以隨機而變的。

 

四、教室氣氛的營造:教室最好保持熱絡而不混亂,專注而不死板。兒童本來就是活潑的,而且是喜歡唸書背書的,所以只要順勢利導,教室氣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狀況。不過還是須要提醒幾點,以供注意:第一:是不可求好心切,要求程度整齊劃一。須知,全班只要有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通過要求就應該滿足了,要在前面帶那些跟上程度的而有成就感,不要在後面趕那些跟不上的而受挫折。跟不上的人只要跟在後面,多聽別人背幾遍,偶兒也記得一些,就有大用了。教師沒有挫折感,是使讀經教學能維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長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著急,一著急,就壞事了。第二:是少責備而多鼓勵。須知此事難得,對有成就的學生,常加鼓舞,一直讓他維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終可達至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又須知此事並不緊急,對應付不良的學生也不必責備,說不定有一天他開竅了,就上路了。此種教育不同於數學,數學是基礎不懂,全盤烏有,讀經是隨時可提可放,只要等待,為時不晚。把教讀經,當作和兒童共同成長,以輕鬆好玩的態度來教,千萬不可開罵開打。第三:寧靜勿燥、寧簡勿繁。有人以為「寓教於樂」才是適合兒童昀,其實未必,兒童也不一定永遠喜歡亂糟糟的情境,兒童有時也很喜歡平和安靜,讀經的氣氛,以稍帶安靜的悅樂為好。

 

五、提高兒童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兒童讀經,最常遇到的難題是兒童提不起興趣,有很多家長或老師都備受壓力,甚或放棄,這是很可惜的,但凡是教育都會有這種問題,也並無一定有效的辦法可以完全防止,在此只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議,做為參考。

 

首先,「流行」可以製造興趣,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讀,就比較有興趣,就好像兒童不一定喜歡上學,但人人都上學,他就上學了。也並不一定都喜好鋼琴,喜歡英文,但大家都去學,他也就比較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讀經較難,如招集鄰居親友的小孩一起讀,則興趣將大為提高。

 

其次,「大人的熱力」可以感染兒童的興趣,所以家長和老師都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熱忱,若起初兒童未進入情況,須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長不但有興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讀經,互相考試比賽,雖然每次都是大人輸,但大人也因此溫經受益,而且一家興緻高昂,是最好的親子活動。這種狀況當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時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個很有誠意要讓其小孩讀經,而小孩卻不大有興趣的家長,問我辦法,我告訴他說:「回去正經的告訴你小孩說:『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讀到小學畢業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給有極大信心的家長用。

 

最近有人向我提議,設定一個全國共同讀經的時間,我想這也是一種「創造流行」以及「親子參與」的好辦法。茲訂於每天晚上八點到八點半,為「全國共讀時間」,歡迎各家庭隨時在自己家中響應參加,則到時全家一起讀經,鄰居也在讀,全社區都在讀,全國到處朗朗書聲,有了固定時間,有了親人相伴,又知道有廣大的小朋友陪讀,兒童就較有興趣,而容易養成習慣了。

 

其次,「情感」可以維繫興趣,家長平日與小孩情感濃厚者,較易帶動興趣,老師讓兒童覺得可親,兒童也會因喜歡老師而喜歡讀經。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興趣,讀得愈好愈喜歡讀,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對功課好的兒童,固然要多加稱讚,讓他有成就感,對功課差些的兒童,只要有進步即當表示滿意,加以讚賞,這也會讓他得到一種成就感。

 

其次,「獎勵」可以吸引其努力,獎勵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記點數,或蓋章或發卡,累積點數而給獎,獎品可以是禮物或圖書禮券等,最方便的是給分數,寧可給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費,空歡喜也有效果。

 

其次,「變花樣」可以激勵興趣,讀經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帶讀,或齊讀,或接龍,或默讀,或當場試背,或提問徵答,都可以。但如不會變花樣,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時平平常常也有一種引人的土氣,其中也有趣味。兒童的感應最靈敏,他也會被誠懇所感動,並不是非玩花樣不可的。

 

其次,「講故事」,「講有趣的常識」,不管與本課有無關係,都可以增長興趣。

 

其次,最不得已是「做遊戲」。

 

最後,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興趣,而且反抗太大,則放一放,停一停也沒關係,只要他還沒十三歲以上,都還有機會等到他回心轉意!(不過,十三歲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過來,再有接觸經典的機會,這時大體是四五十歲或七八十歲了。)

 

在國民小學中,由老師來教讀經幾乎沒有興趣不興趣的問題,只要老師有熱誠、有信心,就可以帶起來。可以全校讀,也可以班級各別讀。可以利用生活與倫理時間讀,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讀,最好是每節上課鈴一打的三分鐘,大家一面唸、一面等其他小朋友進教室,也幫助教室的氣氛靜下來。一天唸個二十幾分鐘就差不多了。這樣利用零碎時間,不但不會增加工作壓力,反而可以收到讀經之樂。

 

第八節  如何開設「兒童讀經班」?

 

在社會每個角落都有「讀經班」,是我們的理想。古人說:「易子而教」,自己單獨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在這個反對傳統的社會裏,單獨用傳統的教材教法,一時會令兒童覺得很陌生,難以適應,甚至反抗。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要教自己的兒女,連他人的兒女一起教,與其一家獨樂獨學,不如大家眾人一起來讀。意思也就是:要開成一個「讀經班」,則兒童讀書有伴,其興趣將加大,而且參與的人多了,也較易形成風氣,對社會造成較快較大的影響。

 

你如想開一個讀經班,其步驟可以參考如下的解說:

 

第一步:宣導理念。因為兒童無自主力,所以要讀經必由家長的認同,而現在認識讀經理念的人並不多,因此宣導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導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個人所知的去宣說,譬如校長可對全校老師說,老師可對學生家長說,一般人可以對其親友說。也可以集合老師家長或其他一些聽眾,邀我親自去演講解說,我曾有願:凡來邀我去講讀經者,我不管何時何地,不管多少人聽,都一定設法前去。您也可以提供「介紹讀經演講錄音帶」或「介紹讀經錄影帶」給親友聽或看,(錄音帶一卷一百二十分鐘,已出版,錄影帶每卷五十分鐘,八十四年九月出版,訂索辦法請和「社會讀經推廣中心」聯絡)。現在最簡單的方式,您可以用這本小冊分發給人看,這本小冊內容大體和演講相同,應該可以說明清楚了。這本小冊是由熱心文化者所捐助印贈的,不論需要多少,可以來函或來電索取,若以您的熱心介紹,而讓更多人知道讀經教育,則我們將會很感激您。(本書捐贈流通單位載在書後)

 

第二步:選定地點。古人說:「道場,道場,有道就有場」開讀經班,只要有意願,地點幾乎無所限制,不論講堂、課室、辦公室、會議室、客廳、甚至是床上、樹下,都可以做為讀經教學的地方。不一定須要黑板,也不一定須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書或一份資料,甚至不須要任何資科,只要互相聽到聲音,就可以開始教「讀經」。現在已響應讀經教學活動而開班的有數百處,其中包括各種文教基金會、學校全體或個別班級、社區活動中心、宗教團體、公寓大樓辦公室、安親班、才藝中心、私人家庭等,幾乎任何一種單位,任何一個地方,皆可開成一個讀經班,而讓絃歌飄送城鄉處處。

 

第三步:招生。如係學校全校或全班讀經,只要與家長溝通共識即可,就不會有招生的麻煩。如只是作為學校的團體活動或一般人士在社會開班,則可用口頭面邀方式招生,也可用書面招生。招生的對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齡,因為讀經可以混齡教學,自幼稚園中班起至國小六年級都可以。因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課的經驗,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歲幼兒也是可以讀經背誦的,但較不適合混齡教學,若在幼兒園或幼稚園中由老師團體帶讀,或由家長自行個別教比較適當。)而升上國中後,時間也少了,心理也變了,比較不易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也有特例,國中高中而想讀的,我們更加歡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來讀,許多家長即陪著兒童來讀,而且也跟著背得很起勁。所以讀經班的招生不會太困難,只要說動五六個家庭,就約有十來個兒童,再加上陪讀的家長,就很熱鬧了。

 

已在別處讀過的,還可以再來報名重頭讀起,因為讀經不是學數學,算過就好,讀經倒像欣賞藝術,如一首精湛的音樂,聽了可以再聽,演奏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過來說,讀經教學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也容許新生插班,因為論語如能治天下,讀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樣可治天下,好像音樂先聽貝多芬或先聽莫札特是沒太大差別的。

 

玆附一書面招生範式,以供參考:


                    )主辦「兒童讀經班」招生啟事

 

一、宗旨及名稱:本活動旨在深植讀書風氣,以培育中華文化種子,特名為

                        )兒童讀經班

二、主辦單位:(                  

三、招生對象:以幼稚園中班至國小六年級為佳。

四班級人數:每班以(      )名為限,額滿為止。

五、上課時間:每星期( ),( )時至()時。

六上課地點:(            )。

七教務:敦聘「社會讀經推廣中心」主任王財貴先生為顧問。

        教師由(          )擔任之。

八、教材:四書、五經、古文、老子、莊子、詩、詞、三字經、千字文等,茲先以論語、老子、唐詩為入門教材,用書由學生自行購置。

九教法:以識字、誦讀開始,漸次要求熟背,並視學生程度適度講解。

十、收費:(或免費、或收費、或暫收出席保證金,請自行注明)

    報名地點:

    聯絡電話:

              )敬啟


附:(                    )主辦『兒童讀經班』招生  報名收據

學生姓名:        學校:      國小    年級    

    已收(        )元整,當依報名辦法處理之。

經收人:

       


附:(                )主辦『兒童讀經班』招生    報名表

姓名:           學校:    國小     年級     

家長姓名:          電話:

地址:

 

第四步:聘請教師。教兒童讀經是非常簡單的,只要聽過演講,或看過本小冊說明,幾乎任何人都可教讀經,所以教師的來源應不缺乏。譬如說在學校教讀經,老師是現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級,或者教團體活動,如能深切體認讀經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應是義不容辭的,何況可以把讀經當作一種有趣的課外遊戲來做,就不會有增加負擔的感覺了。又如果認識到教兒童讀了經,對這些兒童有一輩子的好影響,自己在教的同時也受到益處等等,學校老師中,應很容易找到有願意教讀經者才對。如果是社會民間所組的讀經班,則可以聘請學校老師兼任,或由家長出任教師,因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讀經,那麼本來就須陪讀的,出來擔任教師也不會更費時間,何況自己的子女在這情況下可能會學得更好,而且教讀經不僅對社區親朋有貢獻,自己也有大進步,何樂而不為呢?我們鼓勵大家出來教讀經,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敦親睦鄰的社區服務,很好的自我成長。此外也可請退休銀髮族擔任教師,不但深具「文化薪傳」的意義,此老人與兒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壽。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後,在兒童的早自習時間裏協助老師教讀經,這樣不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別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協助了老師,協助學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長,是最有價值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

 

雖然讀經教師不須有特別的才學,但基於「經典教育」之本性,凡「讀經」的教學者須要保有正確的文化心態,以濡染兒童具有寬廣的文化心靈。茲舉出讀經教師應有的「見識」如下:

 

⊙凡「讀經」,雖以經典為主,但並不排斥閱讀其他書籍,反而要多鼓勵各種課外閱讀。讀經的兒童,由於語文能力的增強,往往可以開啟廣泛的閱讀興趣,應多加鼓勵,使養成讀書習慣。

 

⊙凡「讀經」,雖以古文為主,但並不排斥白話文,並且相信由於古文能力的增強,必大有助於其白話文的鑑賞與寫作。

 

⊙凡「讀經」,雖以中國文化為主,但並不排斥西方文化,並且期待由於理性的開發,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貫西方文化。讀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一個人,自小有這種大心量大志願。

 

⊙凡「讀經」,雖以記憶為主,但並不排斥理解,並且希望由於深沉的醞釀,而有助於其思想的縝密。

 

最後要請特別留意的是:讀經雖只是屬於課外補充教學,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鐘,但對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強化效果,其他的功課很快跟著會有明顯的進步,家長或老師不要讓他花太多時間在功課上打轉,而要他趕快多吸收課外的知識技能,或者加多其讀經課程。也就是要讓他學些有用有價值的東西,以免浪費其生命。(現在國小老師上課所教,家庭作業所派,大體是以照顧中下程度的學生為標準,所以高材生在上課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業的抄寫對他來說更無意義,這種浪費是很可憐的。不過老師為了全班教學,也是無奈的。解決的辦法是分層級派作業,有些讀經兒童的家長要求老師讓他的孩子以「背經」代替寫作業或背課文,而老師居然也答應,這真是一個好現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師參考)

 

第五步:開始教學。開始教學也是很簡單的,不必要有開場白,只要說:「各位小朋友,打開書,跟我唸!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唸完一次,再一次,這樣就開始讀經的教學了,唸完一段,唸下一段,不必要講解,講解往往帶給老師壓力,兒童聽不懂會減低興趣,而且等於浪費時間。但如果教師有能力有興緻,或某些章節可以當作隨機生活指導的,或高年級可以聽懂一些了,略為講說也是可行的。但講解不是讀經班最主要的目的,兒童讀多了,他自然會了解。如果有兒童或家長特別要求要了解,而老師沒有信心沒有能力講解,這時請老師不必有挫折感,因為我們這幾代的語文能力不好,是被犧牲的,在此更可見教子弟讀經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級想了解文義,可以請他自己去看坊間的翻譯本,但也應勸他不要太認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後再說,經典的學習不像科學知識的死煞,科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經典的性質不同,不可攪混。經典貴在有無窮活轉的內涵,對經典保持一種似懂非懂的深遠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為了讓他懂,淺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為天下道理只不過爾爾,大大斲傷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謂「了了」,就是什麼都好像懂的樣子,能言善辯,好抬槓而自以為是,這種態度不是很好的,而現代家長卻很喜歡,此所以社會上浮薄之人漸多的緣故,須及早防範,不要隨便養成這種習性。

 

第六步:取得和「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聯繫。本中心是由關懷文化人士所贊助,由我主持,義務供應各種讀經資訊,解答各種讀經問題,協助讀經開班事宜,並且無限量發行贈閱「讀經通訊」,無限量發行贈閱本「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以利大家協同在各處推廣讀經理念。本中心也出版宣導錄音帶錄影帶,出版教學錄音帶,代售讀經課本等,希望參與推廣讀經的工作者,多與本中心聯絡。(有關本推廣中心之介紹,請看文後附錄一)

 

第七步:樂觀堅定,長期辦下去。讀經班的開辦很簡單,而持續下去也很簡單,只要盡力做到以下幾點建議即可:第一,要體貼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隨時代而走,在讀經風氣未打開以前,贊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兩同好即應滿足,不要有孤獨感。第二,要了解兒童個別差異,不要要求每個兒童的表現都如人意。通常的狀況是十分之三會自動喜歡讀,十分之三會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無,鼓勵即進,不鼓勵即退。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統計曲線。我們只要不辜負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勵中間十分之四就很多了,當然能鼓動得了後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盤放棄。後面十分之三或許有別樣發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馬上來讀經不可。第三,要激起家的關心。兒童讀經成功的關鍵在於家長的鼓舞和督導,尤其是剛開始的三個月,教師必須常常提醒家長讀經的重要,每次下課後,須吩咐家長:「督導你的孩子每天讀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長不負責任,「假民主」,只抱著「讓孩子試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會成功的。有些家長說「忙」,不願花精神督導,其實,他不知道,這時認真督導三個月讀經,等他上路了,則一輩子不用為這小孩擔心,是一種花費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資。這些觀念,要常常說給家長聽。第四,要有堅持的勇氣。開了三個月後,人數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繼續辦下去,又會漸漸有人來插班,回復原來的盛況。澎湖馬公高中有一位蕭麗玲老師,她說澎湖的孩子太可憐了,所以不但自己義務開班教讀經,還東奔西走,宣傳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動許多國小校長和老師,以及地方關懷文化人士,共同努力了一年多,現在澎湖一縣已有超過兩千位兒童讀經,她希望將來全縣的八千名小朋友都來讀經,則將來澎湖一地不僅文風鼎盛,而且將出大人才來。這便是憑著堅定的信念而推廣有成的例子。屏東里港有老夫子才藝班尤老師,開班時八個學生,一年半下來還是八個,但他沒有放棄,這便是本著樂觀的精神開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說只要還剩下一個人要讀,便不可放棄,如此,則無敗事。第五,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短視近利,急著求一時之效。人類的幼稚期是很長的,讀經見效之日遠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於期待。第六,不如意時,請和「社會讀經推廣中心」聯絡,或直接找我本人。我們一定會恢復你的信心。

 

祝你成功!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四日  王財貴完稿於台中師範學院

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廿日  第一次修訂              

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卅日  第二次修訂             

 

附錄一: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簡介

 

本中心於八十三年一月由卯鯉山文教基金會及宗教哲學研究社華山講堂所發起成立,由華山講堂及全國電子專賣店全力贊助,旨在推廣讀經風氣,協助有關讀經教育之實務,聘請王財貴先生為主任,策劃主持推廣工作,歡迎所有讀經教育工作者,皆與本中心保持聯絡,本中心目前提供之服務有:

 

1、統計調查讀經班開班狀況:希望所有讀經班能告知資料。

 

2、印贈流通「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十萬冊(即本手冊),歡迎社會各界出資捐贈,如無印捐者,則由本中心委請全國電子專賣店全部負責印贈,歡迎索取,並請廣為推介。索取辦法:請親至各流通處索取(地點見書後版權頁)。或來函索取,來函者,索取三本以內,請附A4信封貼郵二十元。四至八本,請貼三十五元。八至二十本,請貼五十元。二十本以上,有意協助推廣者,免附信封回郵。並請與本中心保持聯繫。

 

3、舉辦「兒童讀經師資訓練班」,由王財貴先生主講,免費參加。(詳情請洽本中心)

 

4、發行「讀經通訊」:報紙型季刊,免費印贈,歡迎索取,並請多提供稿件。

 

5、發行王財貴主講「如何指導兒童讀經」演講錄音帶,一百二十分鐘,以成本價提供,需要者請聯繫。

 

6、發行「指導兒童讀經」錄影帶,五十分鐘,以成本價提供。(八十四年九月出版)

 

7、發行「兒童讀經教學」錄音帶,包括論語、老子、唐詩三種,計十二卷。(八十四年九月出版)

 

8、代售「兒童讀經本」,鵝湖出版社出版。計十種,目前先出論語、老莊、唐詩三百首三種,亦可直接向鵝湖出版社訂購,電話:(O二)三二二一八八四。

 

9、辦理讀經「進階」鑑定及「授階」公信,以獎勵鼓舞風氣。(「讀經進階」的觀念是台中王志賢先生所發明建議,其辦法是將所有應背之書,分為若干階,鑑定通過可以授階認可。細節正研擬中,預計八十五年七月開始實施。)

 

10、推動「共同讀經」活動:訂於每晚八點至八點半為全國共同讀經時間。希望「讀經家庭」隨機響應。

 

11、舉辦或協助舉辦各種有關讀經家庭聯誼或成果發表競賽等活動。隨時公佈施行辦法。

 

12、接受各方建議,解答各項有關讀經問題。

 

本中心的近程目標是,對台澎金馬地區推廣讀經理念,鼓舞讀經風氣,預計三年內(自民國八十三年一月至八十五年十二月)全台地區有十萬以上兒童接受讀經教育,則風氣自然推衍,可久可大,一、二十年之後,必出人才,必有供獻於社會。中程目標是逐漸將此讀經教育經驗推廣於大陸及全世界華僑,亦即達到有中國人之處就有讀經的景況,可望在十年內完成。遠程目標是若有外國人想了解中國語言文化者,亦可宣導以讀經為便,使經典之價值,普被於全世界。此則須百年以上之工作,在中國人之共同努力也。

 

本中心:

 

地址:台北縣中和市自立路九十九巷十八號  華山講堂

電話:(O二)九四九六八三四、九四九六三九四

傳真:(O二)九四四九五八九

 

附錄二:媒體報導選錄(一)

 

兒童古文教學塞字訣

聯合晚報八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第十五版  當代  記者  劉美明

 

⊙回歸傳統直覺式語文教學,對傳承中華文化會有助益嗎?

 

⊙學古文的孩子不一定不會變壞,但起碼他們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容易看到遠處。

 

那是一條都市中的尋常巷弄,到了晚上也會有些尋常的人聲、狗聲、電視聲催人入眠。因此,當空中隱約傳來諸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朗朗讀書聲,多少讓人錯愕。

 

他們反覆朗誦著,一遍又一遍饒舌歌般,從論語「學而」到「為政」,四書念完了念唐詩、唐詩念了換老莊......。枯澀的古文,經童稚清純的聲音潤澤,顯得生氣蓬勃。

 

這個「兒童國學班」進行至今已半年多了,從原來三兩個小朋友湊在家裡念書,到正式由中華文教基金會開班,越來越多父母聞訊將小朋友送來。在林林總總的兒童才藝班、電腦班、美語班充斥的今天,純以讀「聖賢書」為目的的「私塾」相當罕見,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教法與教育理念。

 

推動這項教學計畫的王財貴表示,每一個文化累積久了都有其智慧,「兒童國學班」希望趁孩子們年紀小、記憶好的時候,讓他們直接接觸這些智慧的結晶。小朋友不必懂、也毋需考慮興趣問題,念就是了。

 

王財貴說,這套古文教學法在「五四」之前已行之數千年,他只是重新承接那樣一個教學傳統。

 

因此,有別於「啟發性」、「按部就班」教學的原則。「兒童國學班」著重在反覆誦讀、博學強記。不論是幼稚園中班、國小三年級,乃至國中二年,教材一視同仁,都要熟讀四書、老莊、古文觀止和唐詩。

 

不少國小老師詫異地發現作文簿中出現「寵辱若驚」、「奢則不遜、儉則固」之類的字眼後,才曉得學生的國文程度早已超過了正規國語課本。於是在老師的介紹下,國學班又添了一些新血。

 

大約二十年前,王財貴就曾經短暫地實驗過這套教學理念。那時他剛從師專畢業,奉派到台中市逢甲國小任教,他發現多數小朋友對於自己學什麼,其實並沒有強烈好惡。當然,如果我們隨便攔下一個剛放學的小朋友,問他「你喜歡上學嗎?」他一定會害羞卻認真地搖搖頭,但如果大人強「塞」點什麼在他腦子裡,小朋友一樣能照單全收。

 

當時,王財貴計畫「塞」給逢甲國小小朋友的就是一套古文讀本。他認為,不同性質的學問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五四以來,由於受到胡適、杜威的影響,中國整個教育的理念都強調要照顧學生的興趣、要隨學生理解力的增長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些見解落實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學上相當有用,但落在人文學科上呢?

 

「是不是小孩的音樂教育都非從唱兒歌開始不可?是不是小孩子在沒有認識文字結構前就無從欣賞王羲之?」王財貴說,只要想想那些從小受音樂家父母親薰陶出來的小孩就知道,人類學習的歷程並沒有那麼簡單。

 

「語文教育尤其如此,」他說,如果我們認定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只能學些「小貓叫小狗跳」(錢穆語)的東西,那麼「他將永遠無法銜接古人累積下來的智慧,也永遠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逢甲國小的實驗教學後來因為換校長而中輟,只進行了兩年。王財貴回到師大念書、結婚生子......,四個孩子陸續出生後,他再次將古文教育的構想「推行」到大女兒和二兒子身上。

 

去年十月開始,王財貴的好友,同時是國內的書法名家杜忠誥將女兒送來王家「求學」。兩個小朋友又帶來兩個小朋友,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教班,由當時仍就讀師大的一位同學前來「客座」。

 

後來,王財貴得到中華文教基金會和華山講堂的支持,教學地點也改在基金會的講堂。而由於他一直在幾所大學內擔任國學社團指導老師,許多大學生聞風響應。目前基金會所開的兩個班級其中之一,即由台大儒學研究社社長黃英君帶領,王財貴希望能訓練一批師資,讓古文教育更普及。

 

在人心惶惶的今天,許多家長意識到社會的不安源於文化教養不足,因此只要一聽到有人教古文,就忙不迭地把子女送來;有些家長則是為了增進孩童作文能力。對於這些動機王財貴不置可否。他說:「我教給孩子的都是些冷硬、原始的東西,讓孩子們自己去發酵,至於會不會發酵?何時發酵?我不知道,我只有等著。」

 

也許吧!如果每個生命都像一幅畫,什麼樣的童年經驗形成什麼樣的生命底色。那麼這群曾「泡」過四書詩詞的孩子,日後會呈現出怎樣一幅生命景致呢?歷史不能回歸,因此誰也不敢說「學古文的孩子不會變壞」,不過起碼他們曾站在巨人的肩上,在那兒,容易看到遠處。

 

附錄三:媒體報導選錄(二)

 

教育子女,有請古人

中國時報八十二年五月五日  第三十四版  家庭版  記者  彤管

 

現在兒童隨著錄音帶音樂,又唱又跳唸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畫面,大家並不陌生,但是看到一群小朋友搖頭晃腦吟唱、背誦四書、五經,卻讓人懷疑是不是時光倒流,回到私塾盛行的古代。

 

沒錯,近年來,一些有心推廣中華文化的學者,在台北區默默開設的「兒童國學基礎班」、「兒童讀經班」,老祖先的珍貴遺產,又開始出現在我們的孩子口中。

 

有十五年歷史的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今年開始投入推展兒童誦讀中國經典書籍行列,來自家長的反應熱烈,顯示出在功利取向的今日社會裡,父母急切的想讓孩子重新接觸中華文化,希望從閱讀古文經典開始,培養出正確價值觀和人文情懷的敦厚儒雅。

 

策劃兒童誦讀中國經典課程的,是國學大師牟宗三嫡傳弟子、前鵝湖雜誌社長、台中師範學院教授王財貴。由於很多人認為中國經典深奧難懂,孩子不可能有興趣,因此王財貴教授先以研究心得教導自己孩子,成效十分良好後,於中華文化基金會和華山講堂等地主辦「兒童國學基礎班」,進行一年的實驗教學。這一年教學中,證明孩子不但能接受經典琅琅上口,而且有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興味盎煞,自願繼續上課。

 

選擇以唐詩、四書、五經、古文觀止、老莊等經典,為誦讀教本的王教授表示,讓孩子背誦古文經典看來十分「八股」,而且也和現代講究理解、遊戲教學的教育方式相違背。但是經過實驗,兒童不但不排斥,而且記憶能力遠超過大人的想像。

 

根據醫學發現,小孩在十三、四歲理解力才開始發展,在此之前則是記憶力進展十分快速。因此,王財貴主張善於利用此時期的記憶力,純粹用背經典的方式,讓兒童進入中國文化的核心,以「背」字訣將經典的義理慢慢深入心底。隨著生命體驗的與日俱增,孩子會漸漸懂得其中道理。若強記老師詮釋的內容,一來他不見得聽得懂,二來他這輩子恐怕也只記得老師說的唯一的「標準答案」,無法從中汲取生命智慧。

 

兒童讀經是由誦讀、識字開始,漸次要求學生熟背,老師再視情況做適度講解。這種教學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只要持續半年以上,孩子對中國文字的敏感度及鑑賞能力會提升許多,記憶背誦能力也強於一般學生。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鼓勵,一定可以看到良好成效。

 

在充滿功利、暴戾氣息的今日台灣,兒童誦讀中國經典,或許正是為社會注入中華文化氣氛的開端。

 

請來一試    免費幫孩子    奠定國學根基

 

只要是懂得注音符號,國小程度以上的孩子都可接受教導。負責該班的劉靜史小姐說,有一位尚未滿六歲的小朋友,由爸爸陪著來上課,再由爸爸回家教他背誦,效果一樣好,還額外增進親子感情,可真是一舉兩得。

 

每週上一次課,每次一個半小時。家長可準備教材自己在家裡教,或送到團體中增進學習效果。王財貴教授建議,經典不要從最簡單的入手,最好選擇永恒的經典,因為「同樣是不懂,同樣是十分鐘,為何不挑選讓他長大後還能運用自如的內容?」

 

王財貴認為,經典中無所謂最精華處,章章句句都是「要語」,所以背誦的方式,是從第一章開始腳踏實地背下去,讀到那兒算到那兒,不懂的文句,硬背即可,懂的可以多加思考,還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或停止。最好背誦後能不斷複習,而且好幾本書同時進行,效果最好。

 

目前兒童讀經班已有新店、雙和地區、台北東區、古亭區的家長主動提供場地,將陸續免費開班(按:現在全省各處皆已有人響應開班)

 

附錄四:媒體報導選錄(三)

 

讀經古風現代版——四書老莊入學堂,唐詩楚辭映童顏

聯合報八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第四十版  教育專刊 記者 陳碧華

 

講解無用心得在己

反教育?

不求甚解大聲讀誦

 

王財貴對現代教育有自己的主張,他說語文教育是文化董陶,不一定要懂了才教。

 

是週三下午,小學生的小周末。台北縣中和市內一處書院雛型——華山講堂。二十來個小朋友正襟危坐(當然並非總是如此,小孩子嘛,總也有歪頭斜腦、眉開眼笑的時候),課桌上,手邊放著「四書」和「老子」,手上則是一本唐詩。幾個陪著小孩的媽媽,點綴著課室氣氛。

 

黑木講壇上,王財貴拿著書,一句一句唸給孩子聽;孩子一句一句跟著讀。是文言文,很多字小孩子不識;但是,和一般學校上課不同,這個老師並不講解文章字句的意義,只那自成節奏的文句,有似音符的波動流瀉,便吸引了孩子。他不停的唸著、唸著,孩子也跟著不停的讀誦,聲音清朗。好個讀書天!

 

沒錯!目前仍在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王財貴,正在教小朋友讀古書、背古書。他這樣做已一年多,儘管自認效果不錯,卻只有報紙報導,知名度一直不高,實在是很不懂「宣傳」或「企業經營」。他倒也承認這點,沒有不安。

 

說起教小孩子背經,王財貴活潑起來——這可是專長了。他表示二十年前從師專畢業到小學任教時,就有教小朋友讀經的想法,直到四、五年前才開始拿自己的孩子當「試驗品」,因為效果不錯,一年半前才開始教別人的小孩。他估計,台北地區因受到影響而開始讀經的小朋友,現在(八十二年六月)約有一兩百人。不多,但是好的開始。(按:至八十三年底,已有五千人以上接受讀經教育。現正急速擴展中)。

 

對現代教育理論略有接觸的人,可能很不能接受王財貴教孩子「背」經書的做法。國內教育最受抨擊的,不正是因「填鴨式」的教育,養出一堆缺乏思考創造能力的國民?王財貴偏還要「塞」給孩子一堆「古物」,豈不違反教育理論嗎?

 

不!王財貴有理由。他指出讓小孩子背誦,完全合乎人性及身心發展,因為心理學說,人的記憶力的發展是從零歲到十三歲,此後才是理解力的長足進步。他的「孩童背經書」雖因推行時間短,還沒有科學化的統計數字證明其功,但從自己的孩子身上的試驗,倒是看到好的效果。

 

舉例:目前讀高二的大女兒在國小四、五年級時讀經讀了半年多,後來雖因「別人都沒讀」她也不讀,但從上國中到現在,她的國文一直不需太多的準備;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讀經到國一,目前為了準備跳級考試才中斷。他從小作文就很好,學習能力也強,才上國中,老師就覺得這個孩子和別人不一樣。

 

道出這些讀經「實效」,只是為了說服別人;事實上,王財貴推動兒童讀經,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中國人都不讀中國書,如何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王財貴對現代的教育理念另有看法。他認為,教育過程重視理解是對的,但國內的中小學科學教育,教材卻超過孩子的理解力,造成學生的數理恐懼症。而用科學方法進行語文教育,非要孩子懂了才教,更不見得適當,因為語文教育是廣義的文化教育與薰陶。他反問:「怎樣才算懂?是考試會寫?或者可以是一種深埋心中幽幽然的、說不出的感受?這個感受或許說不出、寫不出,卻不是不懂。」

 

也因此,他讓孩子讀經、背書,而不要求孩子懂,也沒打算教懂孩子。將來有一天,當這些讀過經書的孩子,和經中所談的人、事、物「相遇」,他自然就懂了。王財貴對「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句話賦予新解:「必須是自己準備十年了,才可能聽到人家的話,一點就通,也才可能勝讀十年書。」而幼時所記誦的經書,正是這套準備工夫。

 

在推動兒童讀經這條路,王財貴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因為文科的人在這社會上本來就是「弱勢團體」;加上這種「背」功不見得被接受,王財貴寧可等到有相當的成績,再來尋求外援。

 

不過,他也欣慰的說,凡來聽他演講或參加研習會的,都可以通過聽講而對讀經持肯定的態度,這些人後來多半會讓孩子讀經、或本身也加入開班教孩子讀經的行列。他很有信心的預測,用這套方法,孩子讀一年的經,國文就有高中的程度;讀個兩年,就有大學的程度。

 

王財貴和兒童讀經

 

中國人不讀經書還有什麼書好讀?

 

不問學歷人人可教經

背書原則:章節不漏

 

其人其事——王財貴:

 

他四十五歲,不小了,曾當過小學老師,目前還在台大、師大、東吳等幾所大學的學生社團裡當指導老師,現在卻還在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當學生;他是著名學術刊物「鵝湖月刊」的前任社長,也是國學大師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王財貴這樣的學經歷其實不吸引人;但是,談起目前他正在進行的工作,可又大有意義——他正在推動兒童讀經。他自喻這項工作是:如果能順利推展,將是五四以來最大的文化運動。好大的口氣!

 

說起中國古典經書,除了受過文言文教育的老一輩長者和中文系學生,一般人莫不敬而遠之。艱深難懂是一道又高又厚的城牆,把人捫擋在門外;「食古不化」之譏,也教人承受不起。不如全盤接收新知識,簡易便捷。

 

王財貴可不這麼想;相反的,他確信這些古典經典之作能夠流傳千古,絕非因為古人說它們是經典就經典,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它們好、有價值,才能受到這般的尊重。中國人不讀這樣的書,還有什麼書好讀的?

 

中國人不但該讀,而且可以從很小就讀。王財貴相信在孩子記憶力最強、而又還沒有升學壓力時,把經書「塞」進孩子腦海裡,長大後,孩子隨時都可從這個「儲存室」裡拿東西出來用。

 

或許是學文的人較不善於宣傳,王財貴一直都是「默默的埋頭苦幹」來推動這項工作。他抽空受邀演講,或辦師資訓練班,結束後,總有幾個人也想跟著做。他相信,如果十個學生中有一個人讀經,其中又有一半跟得上程度,那麼,十年後,這個社會可以改觀。

 

改什麼觀?「年輕人對中國古老的東西會有親切感,看法會不同。」王財貴說。

 

這個看法不算太過樂觀。的確有一個家長在聽過王財貴演講後,認為小朋友一星期才上一次讀經班不夠,希望天天都有課;真的能夠天天讀經、背書,那更不得了了。

 

除了讓孩子上才藝班,你是否是也有興趣引導孩子一探中國古典經學的奧秘?

 

照推動兒童讀經的王財貴的說法,兒童在十三歲以前是記憶鼎盛期,上幼稚園就可開始背經書了;至於「老師」呢?不須讀大學中文系,也不須當過老師,甚至只要高中、國中或小學程度就可以了。

 

原因很簡單:這個老師只教小孩唸書和背書,不必講解,甚至不必編故事(怕失去經典原義);而古文經書幾乎都有注音版本。比較重要的反倒是,這個老師必須是喜歡小孩子的,還要懂得掌握教室氣氛、知道如何讓小朋友喜歡讀經背書。這時,教學時的音調、抑揚頓挫很自然就帶上了,而只憑這樣,便能吸引孩子進入一個優雅的智慧世界。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會想:那每個父母都可以自己當老師了?

 

沒錯,人人都可以教孩子讀經;但是「易子而教」的效果會比較好。王財貴當年拿自己的小孩當實驗品時,就發現自己沒法又是爸爸、又是老師,因此請師大的學生來家裡當「私塾」老師,後來得到一個基金會的支持,正式開班授徒,王財貴的小孩也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課。王財貴為此還免費開「師資訓練班」,讓有心的家長和老師知道如何教孩子讀經。

 

至於要讀什麼經,王財貴提供了一份書單: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當然必讀;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尤是七言古詩);古文觀止,能全讀最好,否則挑重要(不是挑簡短的)的背;楚辭、昭明文選等也一樣。再有時間,宋詞、元曲也都是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值得背。

 

王財貴解釋說,花一樣時間去背書,且同樣都不懂,應該選些孩子成長學習過程中可能不會讀到的東西。如「春眠不覺曉」國文讀本一定有,可不教;七言古詩就絕少人會主動去研讀,因此必須趁現在就教他背下來。背文章也是一樣,選千古有名的長篇。一旦長篇大論都會背,將來看到短文,讀起來簡直就易如反掌。

 

教孩子背書,得記住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儘管一路讀下去,不要刻意去選容易或難的;也不要管文章合不合現代(王財貴說,都好幾千年的文章,說合也不合,說不合卻又合,因為時代不同但人性相同)。挑三撿四的,孩子起了分別心,討價還價,就難教了。

 

王財貴推動兒童讀經,感動了一些文化團體,提供經費讓王財貴開了三個「兒童讀經班」,免費為小朋友上課。(按:至八十四年五月全省各地響應開班者已超過四、五百班)

 

附錄五:媒體報導選錄(四)

 

小小讀經班讓古聖先賢不寂寞

台北畫刊第三一二期  記者  陳淑貞

 

九十年代,是一個回歸本土文化及重新自我反省的時代,身為中國人,您可曾想過中華文化之何去何從?你對先聖先賢的心血結晶——經、史、子、集,瞭解多少?相信這是一個令你我都尷尬難以回答的問題。

 

文言文  莫宰羊——現代中國人心中之痛

 

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語文,造型優美,聲韻完備。語文既是探索文化精髓之媒介,它的演進遂攸關文化發展前途。民初推行的白話文運動在普及知識教育上,實功不可沒,在歷史上有其一定評價,但在獨尊白話文情況下,我們珍貴的古籍及先哲的智慧「寂寞」了。

 

說到古籍被束之高閣,大部份的人反應幾乎都是:文言文太難了,看不懂,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這是現代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如果現在告訴你有一個既簡單又方便,於己可以陶冶性情,對外可培養社會元氣,進而為往聖繼絕學的「讀經」途徑,你相信嗎?別質疑,它就是由中華文化基金會及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贊助開設的「小小讀經班」。

 

走訪位於永和華山講堂,一進大門,迎面可見前來上課學童鞋子一字整齊排開,講究落實生活教育的理念由此可以佐證。推開原木大門,傳來台語吟誦唐詩「夢遊天姥吟留別」「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宏亮童音,不絕於耳。乍聽之下一時尚難意會,細細品味,才發覺經過還原的唐詩,聲韻是如此清亮,迷人!

 

靜坐在以中式裝潢,典雅、細緻的大廳,感受到三十多位學童及其父母熱烈、高昂的學習興趣。朗誦起論語來,人人搖頭晃腦,彷彿回到古代私塾唸書的情景。

 

循著引讀聲音源頭,看到讀經班的靈魂人物,王財貴老師,坐在高腳,雕花書桌後面,閉目晃腦,並配合詩韻的平仄,面露擊節、沈醉的情形,不禁令人莞爾。

 

背誦古經——是文化教育紮根不二法門

 

具有師範科班教育理論與實務經驗的王老師,除熱愛教書外,對推廣中華文化向下紮根更有一份捨我其誰的期許。談到教導小朋友讀經的緣起,王老師滔滔不絕地說我國自從民初受到美國杜威博士「生活即教育」和「理解為教育前提」的理念影響,文化教育就面臨退出學習主流的命運。西方講求科學,科學是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採取漸進、實驗方式探索真理,所以強調理解是適用於科學教育。文化教育則不然,文化教育講求的是潛移默化,文化素養應落實在生活源頭,它不需要凡事事先瞭解,只要銘記在心,日後即能隨機發揮、因應。

 

親身體驗過補習之苦,再加上自己教學心得,讓王老師深切領悟及時利用記憶的重要性,「小時候不停地背誦課本,總能事半功倍地將考試應付得很好;事後覺得國語課本的內容太簡單,即使國、高中所學的語文常識也十分有限,程度也非與時俱進,遂興起回復過去私塾側重背誦古書教學的念頭。」

 

小小年紀  頭腦好——習讀經典文學樂趣多

 

說起老祖宗的教學,有一套!「根據學習理論來說,人一生學習年齡以二、三歲至十三、四歲記憶力最強,理解力則是十三、四歲至十七、八歲最為突飛猛進,如果一般學童能在小學畢業以前,充分浸淫在經典文學氣氛中,相信日後看到文言文保證『愈看愈有趣』。」王老師自信地說道。

 

秉持實證主義的他,首先拿自己兒子當實驗品。王老師以定時定量、反覆朗誦方式引領當時才小學三年級的兒子進入老子、唐詩、論語世界,不消多時,國文程度大為精進,本來是自己純粹當實驗,沒想到親朋好友得知成果後,紛紛欲將小孩送來讀經,受到這樣的鼓勵,王老師就走上開班授徒之路。

 

一向以推展中華文化為宗旨的中華文化基金會在瞭解王老師的苦心後,於民國八十年起以提供位於臨沂街會址場地及家教方式贊助王老師開課,免費積極帶動小朋友讀經的風氣。(中華基金會目前仍有讀經班,免費教學。請洽(○二)三九二八八五一)。

 

王老師的教學理念是,國學基礎要紮實,就必須選擇經典作品來學,可選用的哲理和文學經典,按精要度依序為:四書、老莊、唐詩、詩經、易經、詞曲等,基礎入門教學內容為,每次上課朗誦論語十則、唐詩(七言古詩)一首、老子一篇、古文觀止選讀一小段。授課前先團體複習,然後分批請三兩小朋友來背書,測驗回家複習程度;有人作伴互相提詞,背起書來,一點兒也沒壓力,測驗完畢,再進行當天的教學,一個半小時課程在不停的「有口無心」唸書聲中飛速度過,絲毫不覺沉悶無趣。

 

朗讀古文體會聲韻之美——父母愛心陪讀倍增效益

 

或有人會懷疑:讀經班既不詮釋古書,單純背誦,效益何在?「讀經,是讓子孩子在無壓力狀態下,以朗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並不著重提前寫字,但大致來說,跟讀一年後,約可認得三千字」;二年者,可有一般大學生國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中文系學生的程度;學習後經過十年,將可全然展現教學成果——塑造文質彬彬、平衡思考的文化人。」強調百年樹人理念的王財貴輕描淡寫地表示。

 

任職於故宮,每星期五跟著陪讀的謝太太極力推崇讀經教學,「現代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常讓小孩遊走各式才藝班,卻忽視小孩本身意願,往往對幼童身心造成傷害。讀經班每次的課程只要在家複誦個二十分鐘,便能不加思索,脫口背出。以就讀吉林國小的老二為例,九月初才臨時插班,個把月下來,卻可明顯感覺他的語彙增進很多,有一次聽相聲,竟興奮地指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有學過耶!這才體會出光唸書也是有效果的。」

 

另一位許太太深表贊同地點頭說:我那就讀五常國小的小孩,聽到新鴛鴦蝴蝶夢其中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時,馬上就會把整首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七言古詩一字無誤地背出「秀」給全家聽,可見背誦的效益是立竿見影的。

 

推動讀經利人利己——培養社會元氣發揚中華文化

 

推動讀經風氣不遺餘力的王老師,有一個不小的心願,即希望有志一同之士能參加師資訓練,以眾人之力,推廣唸古書。「基本上,只要認得注意符號者,都可參加。人人皆可授課,小則居家課子,不論有無教學經驗,皆可集合社區學童團體上課,利人利己,何樂不為?」王老師溫文儒雅的臉上寫著熱切盼望的表情。

 

在現代人心為物役,精神生活虛空、苦悶之際,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其實許多問題的解答都隱涵在古籍當中,只要用心去解讀並新詮,所有難題均可迎刃而解,近年來漸為台灣、大陸以及西方學術界重視的新儒家思想是明證。不是嗎?!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耳邊傳來輕脆吟詩聲,心想王老師用心散播文化紮根種籽趕快成長、茁壯,也願尚未聽到這種教育的家長,趕快有機會接觸,大家帶著小孩一起來讀經。

 

附錄六:「大字注音經典誦讀本系列」出版說明

 

這一系列「經典誦讀本」,是由於我在推廣兒童讀經活動中,有許多家長認為一般坊間出版的讀本字體太小,不適合兒童閱讀,而要求我編印的。

 

本書的特色是「大字」、「白文」。「大字」,是為節省目力,不僅適合兒童讀,也方便一般成人在不經意時隨時隨地讀;「白文」而無解釋,一方面是為了篇幅不致太大,一方面是「讀經」不同於一般知識的學習,「讀經」,固重在了解,更重在接觸、熟悉,只要多「讀」,自有浸潤,自有感發,自有了解。當然,必要時,找其他有注釋的版本來參究研讀更好,但只就兒童讀經說,原不是很需要解釋的。

 

本係列讀本,包括十種,依編者建議給兒童讀誦的優先順序是:一、大學中庸論語,二、老子、莊子選,三、唐詩三百首,四、孟子,五、詩經,六、易經,七、古文選,八、詞曲選,九、三禮春秋選,十、佛經選。茲先出前三種,將來陸續出齊。所用的版本大體是通用的古本,如四書用朱熹集注本,老子用四部備要明華亭張氏本,莊子用郭慶藩集釋本。注音亦盡量採用底本中所注,其中詩詞注出「入聲」,並偶用「古音」;群經諸子中,遇孔子之名,避諱讀為「某」,是比較特別的。但舉凡這些版本及注音的選擇,只供教者學者參考,不必以為「定本」。因為我還是認為「讀」最重要。版本的瑣碎異同不必太過計較,如唐詩就無定本可尋,但不妨礙它的廣為流傳。

 

回想「兒童讀經」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感謝教育部社教司的輔導及中華文化基金會的首開「兒童讀經班」之實驗教學。至於「讀經風氣」長期而普遍的推廣,更要感謝宗教哲學研究社華山講堂及卯鯉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正式成立了「社會讀經風氣推廣中心」,免費訓練師資並義務協助各地推廣工作。我們希望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人「讀經」,曾見古人有一聯語云:「國士胸羅廿四史,村童背誦十三經」,此情此景,如再現於當今,或將有助於社會之和諧進步也。

 

本系列讀本的出版,要感謝鵝湖出版社願意答應我的要求:以較好的紙張及印刷製作,而以較低的價格出售,以便普及。又感謝吾友忠誥兄為本書題字。

 

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四日    編者王財貴識

 

※附:鵬湖出版社:

 

電話:(○二)三二二一八八四

郵撥:一八四一七○九四   鵝湖出版社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