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這是古今中外
的共識。因而,兒童教育也成為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基礎。畢竟,在生命有限的約束條件下,撫養和教育好兒童是父
母傳承自我、延伸生命、投資未來的最好手段,也是一個社會積累人力資本、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條件。
在西方國家,一方面,兒童教育是家庭進行收益成本權衡
的結果;另一方面,兒童教育的方式內容也常常受到宗教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兒童如同一張待塗畫的白紙,任何一種宗教
都試圖及早地將自己的烙印通過早期教育刻在兒童的記憶中。
歷史資料顯示,西方幼兒教育的普及是與基督教有關的。幼兒教育的先驅弗里德里克·弗羅貝是一位虔誠的基督
徒,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路德宗牧師家庭,他的信仰使他相信人和大自然與上帝密不可分,他的理念是讓西方孩子們在專業園丁(老師)的照顧下茁壯成長。之後,他的理念傳播到世界其它地方,推動了幼兒教育的
發展。教育史學家也指出,弗里德里克·弗羅貝十分肯定對所有
孩子施行教育的價值,他曾告誡國內政府應該強制讓孩子上學。
當然,兒童教育並不簡單,它似乎天然地包含了宗教的因
素。因為兒童的好奇心幾乎蘊藏了人類所有的疑問和全部知識
的源泉。兒童除了對自然界充滿興趣和好奇之外,他們也渴望探索
人類、生命以及社會現象的秘密。例如,兒童通常會提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爸爸媽媽是從哪兒來的?太陽是從哪兒來的?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為什麼會死?怪獸為什麼死了又會復活?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僅僅依靠科學常識是不夠的,即使父母
都是博士也難以招架。因為這些問題涉及到了人類的終極追問,可以說孩子很早
就已經開始思考哲學和宗教問題了。
用哲學回答孩子的疑問可能會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而宗
教的解答卻更為簡潔,也容易為兒童所接受。例如,將人類的起源歸結為上帝(或女媧)的遊戲要比講
解進化論要容易得多;將死亡比喻為到天堂生活也能夠避免更多的殘酷。因此,宗教的故事和儀式在兒童教育期間很容易被接受,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生活在信教家庭中的人在成人後更容易成為宗教信仰者。
不僅如此,宗教倫理也能夠有效幫助兒童樹立道德規範和
價值觀。一個再調皮的孩子,也會為了聖誕老人的禮物而乖乖地早
睡;一個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就學會了用天堂和地獄來約束自己。正因為兒童教育與宗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在西方
國家,宗教內容總是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來進入兒童的心靈世界。例如,儘管在提供宗教教育的具體細節上有所差異,但大
部分歐洲國家都有宗教教育或者相似的課程。在德國和奧地利,宗教教育是必修課,奧地利的學校不但
提供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相關課程,還有東正教、新使徒教派、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具體操作細節由教會、宗教社團和政府共同製訂。在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等北歐國家,學生們可以參加
名為“宗教藝術”的課程,而在這些課程裡,學生們也吸收了不少宗教教育的成分。
我國古代也非常重視對兒童的教育,《三字經》中就提出
“子不教,父之過”,而且在教育內容上也普遍滲透了儒家信仰、儒家學說和儒家倫理。今天,幼兒教育已經普及,在教育內容上也是以科學知識
為主,這就使得中國許多孩子知識的穩固性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面臨新挑戰,即如何為孩子提供世
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料;如何教會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生活,學會創新。
張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