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佛教與歐洲接觸,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派遣傳教師至印度境外弘傳佛法之時。前二世紀後半期,希臘彌蘭陀王則是最早信仰佛教的歐洲人。西元五至九世紀之際,耶穌教集中教會權力,佛教教義始漸失傳於歐洲。十三世紀蒙古打通亞歐的交通,馬可波羅兩次造訪我國元朝,把佛教介紹到歐洲世界。十五世紀末以後,由於歐洲殖民政策的結果,學術上的佛教研究再度勃興,主要的國家有英、德、法等國。
而美洲佛教的傳入,早在西元五世紀時已有佛教的弘傳者從亞洲的堪察加橫跨白令海峽,到達北美的阿拉斯加弘傳佛法,特別是在中美洲,爾後被耶穌教及強權者所隱沒。近代佛教的再傳入,則要從美國談起。一八七○年左右,佛教隨日本僑民遷至夏威夷而傳入,約於一八九九年再輾轉傳到舊金山,佛教便正式踏上美國本土,同時也北傳至加拿大。
一、德國佛教
德國人性好沈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並禮讚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的萊布尼茲,十八世紀哲人康德,十九世紀初期的許多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及音樂家華格納等,都是佛教的崇信者。佛教思想藉由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於十九世紀得以在德國扎根。
一八一八年,德國開設第一個梵文、印度學研究所,迄今設立相關佛學研究所的大學已有許多,弘揚佛教義理的書籍刊物、機構亦陸續出現。一九○三年,德國音樂家古斯出家,是德國第一位比丘,此後有許多德、法、美、荷人跟隨學佛。納粹政權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佛教受到影響。一九四五年,德國戰敗後,各地佛教團體又漸成立,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近幾年來,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以建設人間淨土為主旨,正積極的建寺發展中。
二、英國佛教
英國佛教早期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包括南傳、西藏及大乘佛教。主要的貢獻有:一八七五年蔡特斯完成最早的一部《巴英辭典》;一八八二年戴維茲成立「巴利聖典協會」,將巴利三藏及注釋有計畫地翻譯成英文,而為英國佛教的發展鋪路;荷吉森在尼泊爾發現梵文貝葉經典,為歐洲研究大乘佛教的濫觴;阿諾德的詩篇《亞洲之光》問世,被譯成十多國語文,接引許多讀者信仰佛教;狄斯羅斯著《西藏語文法》、《藏英大辭典》,便利了藏傳佛教研究;斯坦因在敦煌千佛洞發現古經典文物,則引起西方學界對西域佛教的研究。
近代英國佛教則以孔茲為研究大乘佛教的佼佼者,被譽為歐洲佛學大師。
佛教在民間展開弘法活動,始於一九○六年傑克森在海德公園的宣揚教義,此後佛教漸為一般民眾所知,遂使佛教組織漸立,如「不列顛愛爾蘭佛教會」、「佛教協會」、「西方佛教僧團之友」、「法光寺」以及專弘西藏、南傳佛教的中心等。一九五四年,「摩訶菩提協會」在倫敦創建「倫敦佛教精舍」,是南傳佛教在歐洲的第一座佛寺。
一九七○年代,日本佛教傳入英國,以禪宗、淨土真宗及真言宗為主。中國佛教除了太虛大師曾於一九二八年至英國弘揚佛法外,目前佛光山在英國已有數個道場,國際佛光會也設有協、分會,以推廣人間佛教。
三、法國佛教
西方首先以系統化的方法來研究佛學的國家是法國。一八二六年布諾夫與德國拉森合著《論巴利語文》,而開西方研究巴利文風潮;爾後,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並首開以梵、漢、藏文版本對照的翻譯法,更開啟佛學研究的風氣,故有「歐洲佛學研究之父」的稱譽。繼之,在梵文翻譯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列維,校譯有安慧的《唯識三十頌釋》、無著的《莊嚴經論》等,為佛教哲學與歷史研究開闢新天地。法國大乘佛教另一位著名學者是蒲仙,他最大的貢獻是將世親的《俱舍論》譯為法文,為研究說一切有部的先驅。
一九七五年,越南淪為共軍統治,移民法國的越南人開始設立佛教團體;日本禪宗、日蓮宗與西藏的佛教也紛紛傳入,並建立據點。中國大乘佛教的弘揚,則始自一九二八年太虛大師的弘化。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亦前往建寺,目前已有多所道場設立。國際佛光會也設有協、分會,積極弘揚人間淨土。
四、美洲佛教
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僑民大量遷入中、南美洲,佛教的信仰也隨之傳入,但語言的障礙,佛法的弘傳,仍停留在亞裔僑民中。但是這個時期的藏傳式佛教已漸流傳,形成兩大主流:一為日本禪宗、「日蓮正宗創價學會」,二為藏傳佛教。當學禪的風氣開始在白人社會開展時,許多禪學中心與禪修道場便因應而生。而日本禪學泰斗鈴木大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佛學,對佛學研究的發展,亦功不可沒。又「創價學會」因戰後美軍由日本撤回而傳入,至今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佛教宗派。一九七○年代因中共武力進入西藏,喇嘛紛紛逃離,部份輾轉來到美國,於是藏傳佛教在美國奠基。
中國佛教方面,則有聖嚴、顯明、淨海、浩霖等諸位法師陸續前往弘法建寺。一九八八年,佛光山在洛杉磯創建西來寺,國際佛光會總部也在此成立,十年來舉辦了各項活動與國際學術會議,積極拓展人間佛教事業。至今,佛光山已在美國興建了二十多所道場,並創立西來大學,成立國際翻譯中心。如此結合教育、文化的弘化目的,實為推動美洲佛教的本土化,發展屬於西方社會文化的佛教。
一九九二年起,佛光山再將弘化腳步延伸至中、南美洲,目前在巴西、哥斯大黎加、巴拉圭、阿根廷等國設有道場,國際佛光會也成立協、分會,因此為美洲佛教的弘傳打開人間佛教的大門。
五、俄國佛教
俄國佛教真正有歷史可考是在十七世紀時,由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族卡爾米克人及布利亞人傳入。一七四一年,俄國伊莉莎白女皇下詔,敕封可汗喇嘛為佛教最高行政首長,因此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其後,布利亞的佛教寺院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立,僧侶的地位更形提昇。
十九世紀後,在沙皇的鼓勵下,佛教的研究及經典的翻譯大為興盛。其中,最具名望的是多爾耶夫喇嘛,他曾被任命為達賴十三世的宗教顧問,並且為西藏與蘇俄的外交關係穿針引線。一九一二年得到達賴支持與授命,在聖彼得堡建卡拉加哈跨(kalacahakra)寺,每年定期舉辦法會與結夏安居,是第一座在歐洲國家首都舉行佛教儀禮的佛寺。
一九二九年,史達林當政,大肆毀佛,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情況才獲得改善。蘇聯政府開始准許佛教建造寺院,被放逐國外的學者也陸續回國,美、韓、印等國的佛教學者開始到蘇聯授課,佛教又在學術研究浪潮的推動下漸露曙光。一九九三年,國際佛光會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成立協會,有助於佛教在俄國的傳播。
目前歐美許多國家都已有佛教的傳播,特別是國際佛光會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更是遍及於大小國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