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文
藥師法門與現實人生(摘選)
作者:周祝英
09/06/2017 06:3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摘要】藥師法門特別注重現實人生的利益和解脫,對於現實社會以及人類的發展是非常當機的一個法門。因為佛法不離世間,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人世間修道證悟的。藥師佛深知現實人的病源,對治各種病,去除眾生的三災、五濁、八難、九橫,讓眾生享受種種富足快樂的生活,積極創造完美的生存環境,讓人們得到真正的自由。現實世界就可以成為藥師如來淨琉璃光的極樂淨土。

【關鍵詞】藥師法門;去疾除苦;身心自由;隨心所求,現實人生

提到藥師佛(即藥師琉璃光如來),人們並不陌生,但究其內涵者寥寥無幾。一般信眾認為藥師佛好比世間的大醫師,若有病疾就來祈求藥師佛去痛療病,消災延壽,身體健康。當然這只是狹義的層面。從廣義來說,藥師佛是無上醫王(稱之為佛的就是無上醫王),不僅能治生理上的病(老、病、死),更能治心理上的病(貪、嗔、痴)。佛教認為人生有所需求,無不是病,如餓渴需飲食,寒冷需衣服,疲倦需休息,睏乏需睡眠,此飢、寒、困、倦等無不是病。那麼,針對這些所需要者,即飲食、衣服、休息、睡眠等無不是藥。因此,按照佛法來講,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之病中,身心充滿諸病。藥師佛慈悲發十二大願,讓一切有情所有希求皆能獲得。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法門是以《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依止的一種佛教修行方法。藥師法門就是深契時機、注重現實人生的利生法門,並且特別適合現在社會眾生根機。藥師法不離世間法,是指導人們在現實中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法門,對營造祥和美好社會具有積極作用。下面就將藥師法門中最為切合現實人生的幾個問題作一闡述。

一、身心自由——人類生存的理想境界

自由是人們無不追求的理想狀態,自由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範圍之內不受限制和約束。尤其是不受他人意志的束縛,在封建社會裡,奴隸是沒有一點自由,當然也就沒有人權。自由的觀念在當今世界較為流行。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情。孫中山先生曾經多次指出,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範圍,便是不自由。自由的底線和原則,是保護每一個個體的自由。所以,公民的財產和人權不應該受到侵犯,因而形成法律來做保障。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二條中說「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有的一切權利與自由。」並成為國際法。

人權的本質特徵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權的實質內容和目標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沒有自由、平等作保證,人類就不能作為人來生存和發展,就談不上符合人的尊嚴、本性的生存和發展,也就談不上人權。平等,就是人們在社會上處於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自由、平等是使人擺脫一切壓迫、剝削和歧視,獲得有尊嚴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發展。現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人有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藥師佛為利益眾生而發的十二大願中的第二願就講到讓眾生享受自由平等:「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1]

這就是說藥師佛希望他證得菩提時,他的光明智慧照及幽冥的苦惱眾生,破除黑暗和愚味,解脫了痛苦和煩惱,得到智慧,而能隨著自已的心願和興趣,平等自由地做他所樂意做的種種事業,並且都能成功。此願「則唯藥師獨具」。[2]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人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職業,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所做的工作也不是他們所學的專業,找一份工作也十分艱難,就拿報考國家公務員來說,最多的有兩千餘人爭一個崗位,如此激烈的競爭,從何能談得上想幹什麼工作就干什麼工作呢?但也有的人辭去讓人羨慕的國家機關職務工作,干自己所喜歡的工作,並且乾得很成功。可以說所獲得的自由就是在各種束縛中有限自由、相對自由。自由只不過是自由的感覺,自由的感覺就是當有想法時,能按照這個想法去行動。人們大都悲嘆自己的不自由,對於自然條件和生理心理現象的束縛,人所能獲得的自由是十分有限的,主要是順應客觀規律並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獲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藥師佛慈悲發願成就大家的美好事業,使人們身心自由地干著自己所喜歡的事。

藥師經中藥師佛所發的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此願即是人人平等的思想,藥師佛說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不但自相光明,遍照無量世界,眾好具足,莊嚴其身,同時還希望一切有情和自己一樣,一切平等。佛教提倡「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平等」。藥師佛的平等思想與諸佛大體相同,在此就不作敘述了。

佛教所講的自由有更深刻的內涵,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追求身心的解脫自在,自在就是自由,解脫就是無煩惱束縛,佛教的解脫涅槃是超越世間的絕對自由。但一般人認為,佛教有那麼多的戒律束縛是不自由的。其實佛教持戒不是束縛,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惡、對人不侵犯。所謂不侵犯,就是不能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佛教所追求的自由,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無限自由、絕對自由。對於自然條件的束縛和生理現象的束縛,佛教認為,這些束縛最終是可以擺脫的,佛教的修證過程可以使人最終完全消除這些束縛。通過修道證悟,消除了各種煩惱,獲得絕對清淨,使身心自由自在。而凡人都是生活在無明中,對宇宙人生充滿困惑,從而在認識上不能自由;人們的執著形成種種煩惱,導致心靈不得自由。佛教所倡導的自由,不只是外在的,更注重解決人們內在的困惑與煩惱,從而獲得心靈上的自由。佛教禪宗提倡灑脫自然,禪門中人修習講究自由自在,不拘一格,飢時食,困時眠。不為五欲所動,順其自然,從此,「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這就是佛的境界了。在佛教看來,自由就是自由地選擇必然,而不自由就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3]

從根本上說,禪門弘揚的自由,是自我滿足,既包含對名利的輕薄,也有對生死的豁達,是一種心理的自由。而缺乏對更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和持續改善生存環境的意願。但藥師法門所講的自由,洽洽彌補了這一不足,特別關注人們的現實生活,從而揭示出人類不自由的根源,積極創造完美的生存環境,讓人們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獲得真正絕對自由的是佛,佛也是在人世間修證成的,我們可以從此得到啟發,努力踐行「諸惡不做,眾善奉行」[4]的佛教精神,營造理想的自由王國,人們可以不為生存而工作,隨著自己的興趣不受任何束縛做自己想幹的事,由此也能開發出更大的智慧,創建出更多的財富,思想境界也會更高,人們的身心就能得到自由。

通常情況下人們得到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那麼我們只要不違紀犯法,不違背倫理道德就能得到身的自由;去除煩惱就能得到心的自由,佛教認為,「貪、嗔、痴」是眾生所受煩惱的根源,貪是由於對事物喜歡而產生無止境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是由於對事物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痴是不明白事理,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眾多的煩惱都是從這三種而生,所以佛教提出相應的對治方法:即佈施度貪心、忍辱度嗔恚、般若度愚疾。從而達到心靈的自由,身心得到淨化,身心即能自由。

二、身心健康——人類生存的美好願望

去病消災是藥師法門的特色所在,如彌陀法門是往生淨土、觀音法門是救苦救難、文殊法門是開發智慧等,雖然佛菩薩都已證得無上菩提,但他們為了渡化眾生,各施一門,方便眾生,除苦解厄,讓眾生隨其根機,選擇法門,修持佛法,證悟解脫。在《藥師經》中關於去除病苦的記載就有13處之多。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中就有兩大願是醫治病苦的,即: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藥師佛此大願是醫治身體殘障者、醜陋痴傻者、各種惡疾纏身及種種病苦折磨者,聽到藥師名號,或稱念藥師佛聖號,得到藥師佛功德力的加持,即得身心健康,相貌俊美,增長智慧。藥師佛發此大願不但願身體有殘缺和疾病的眾生可以得到徹底救治,而且還願心理不健全的各種病患,也可治癒,從而獲得形體端正,頭腦聰明,身心完美的理想人生。

我們現實社會上有許多身體矮小,身材不勻稱等種種畸形,缺胳膊少腿、手瘸腳跛、盲、聾、喑、啞等殘疾,腰彎背駝,形象醜陋,頑劣愚鈍,精神失常等種種難以醫治的弱勢群體,他們都生活艱難,就業困難,受人歧視。但也不乏有愛心人士,開辦殘疾人工廠,解決就業問題,還有像李亞鵬、王菲夫婦倡導發起成立嫣然天使基金,為救助貧困家庭的唇顎裂兒童而設立的專項公益基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發起人共同倡導、動員社會資源,以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為宗旨,積極為嫣然天使基金籌集醫療救助資金,讓更多唇顎裂患兒得到治療,擁有一張健康純真的笑臉。再就是由上海玉佛禪寺覺群慈愛功德會發起的「你是我的眼」慈善助醫項目,為貧困地區盲童實施眼科手術,給他們帶來光明。諸如此類的慈善活動多不勝舉,這些關心、救治身心殘障者的活動與藥師佛此大願極為契合。

社會上也有很多身殘志不殘,克服種種困難,自食其力,還有許多干得十分成功。例如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她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課程,並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還著書立說,成為人們學習的典範。還有盲人歌唱家楊光,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走上中央電視台的《星光大道》舞台,與眾多歌手比賽中脫穎而出,倍受觀眾喜愛,從而也一舉成名。但也有一些身體健全的人,不務正業,無所事事,到處坑蒙拐騙,不勞而獲,例如現在城市街道路口常常看到一些四肢發達、年紀輕輕的人在汽車等紅燈時他們就向司機行乞,這些人雖然手腳健全,但不走正道,這與殘疾有什麼不同?甚至於還不及殘疾人有意志。因此說,那些無法醫治的殘障者,只要勤奮努力,有毅力,善於開動腦筋,就能活得有尊嚴,活得有質量,跟健全人無異。同理,健全人也是如此。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此願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健康快樂,第六願是解除眾生身患殘障、各種惡疾、身心痛苦等一切病苦。第七願則是救拔那些身無殘疾且貧苦困病眾生的一切病苦。藥師佛希望他將來成佛時,若有人們為種種疾病逼切,沒錢醫治,無房居住,又沒親人照顧,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生活貧困潦倒等諸多病苦者,只要聽到藥師佛名號,這些諸多的病苦就可全部消除,身心得到安樂,福德智慧增進,生活富足,家庭幸福,因此也就能夠安心修持佛法,一直達到佛的最高境界。

世界上有無數身患疾病且無救無歸者,更有不計其數無醫無藥被病苦折磨的人,特別是那些貧困地區和農村人口,因沒錢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不能就醫,在病魔纏身的情況下,不能參加勞動,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造成諸多痛苦;還有那些孤寡老人無人照顧等諸多貧窮病苦煎熬的人們,他們生活得十分艱難。在當前經濟大潮的衝激下,一些人唯利是圖,出現了不良風氣,諸如醫院採購藥品吃回扣,醫生收紅包等,使病人雪上加霜。相反,社會上也有許多愛心人士慷慨解囊,熱心救助,或出資出物,或身體力行,有的醫生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紮根邊遠山區,為缺醫少藥的民眾服務;也有醫生退休後義務給人看病。我身邊就有一位近90歲的老人叫趙海明,他從醫院離休後,用一根銀針,一把草藥,長年義診,為老百姓解除了許多病痛,例如常見的膝關節疼痛,他只在鶴頂、陽陵泉、曲泉等3個穴位上用快針法扎完後立竿見影,疼痛即刻消除。還有鼻炎,僅在素?穴上扎一針,多年的病痛一針下去得以治癒。

他還用精湛的醫術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這些病人大多都是貧困人群,他們不用花一分錢就得到趙老先生的救治,他還經常去邊遠農村送醫送藥,給百姓解除病痛,凡是請他出診的,不論陰晴冷熱、颳風下雨,他總是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把心操在病人身上。他獲得「中華慈善人物」稱號,還被譽為「趙一針」。作為我國古老傳統文化的中醫,幾千年來被世人廣為應用,對人類健康的貢獻極大。中醫主要通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用中藥和針灸治病,既安全方便,又沒負作用,花費也不大,還有神奇的功效。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醫這一文化寶藏,為廣大人民除病解難。不過要想人民都能過上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生活,光憑一些愛心人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須國家提高人民福利做保障。當前中央政府也積極出台農村醫療保障政策,政府和一些慈善機構建立完善孤兒院和敬老院,政府出資建造保障性安居工程,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論述了執政黨社會建設方略,提出構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和諧社會。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使人民活得更有尊嚴,生活得更加幸福。這些善舉不就與藥師佛的此願一致嗎?

藥師法門的重點與特色就是去病消災,因此有別於其他經典中「眾病消除」簡要帶過。藥師佛發大悲願,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難,特別是病苦,並詳盡地列出了眾生所患的種種疾病。除前面藥師佛在因地時所發本願中講的種種疾病外,經中還講到:

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干消、黃熱等病;或被厭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這是藥師佛得菩提時,由本願力,即觀察有情眾生遇到的種種病苦,如生理上的疾病:瘦攣(肺病)、干消(就是現在的糖尿病)、黃熱(即黃膽肝炎)及諸傷寒、瘟疫等病;還有被鬼神干擾導致的病;更有因細菌引起的傳染病;或者是短命,或者是意外傷亡。藥師佛發大悲願,觀察眾生的病苦,深知眾生的病情,為滿足眾生脫離病苦的願望,既說咒已,令眾生消除一切病苦。當今世界上這些病也十分流行,特別是因生活富裕營養過剩導致高血糖,人們把此病稱為「富貴病」。現在得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年輕化,有的甚至一生下就患有此病,這種病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有效的辦法徹底治癒,可貴的是目前中國中醫科學院王宏才博導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一些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其中用耳針就能降糖,具體方法是在耳朵的腎、脾、內分泌、耳迷走神經反射點等4個點上扎針,或者是在這4個點上用膠布貼上王不留行(中藥),10分鐘後血糖就能降下來,此法對早期患者效果很好。此病非常痛苦,必須嚴格控制飲食,特別是到後期成為綜合併發症後,手腳都會爛掉,然後截肢,真是痛苦不堪。因此說,藥師佛最能深入到基層瞭解眾生最切身的病苦,並開示了很多救治方法。經云:

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唸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上述第六願和第七願中說,只要聽到藥師佛的名號或名號一經其耳.眾病就能消除。此處又講持咒也能去除病苦。假如看到病人,應當一心為病人虔誠持誦藥師咒:「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剌婆喝囉?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阤: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持咒時要洗澡漱口,使身口意清淨,用飲食或藥水或淨水,誦108遍咒語,然後讓病人服用,一切病苦皆可消除。若有其他所求,要至心唸誦,不但現生消災除病,延年益壽,命終後得生琉璃世界,乃至證得究竟菩提。由此可知,持咒有種種功用,當至誠持誦。

經中還講到,在佛滅千年後的像法之時,有諸眾生為種種病患所困厄,或久病昏迷將要死亡時,若親屬朋友為他至心歸依藥師佛,請高僧大德轉讀《藥師經》,燃七層燈,懸五色續命神幡,籍此功德有可能復還。

經中又言:

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余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旛,長四十九傑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這是講病人欲想脫離病苦,若自已病重不能作諸功德,可由家眷為代,供養藥師如來,讀經、燃燈,造?、造像、放生等,如法修持藥師儀規,籍此功德,即可免除一切危險與橫難,還可延壽。《周書?列傳》第三十八中就記載有一則張元持藥師儀規去疾的故事:「其祖喪明三年,元恆憂泣,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祜。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燃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令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元求代暗。』如此經七日,其夜夢見一老翁,以金鎞療其祖目,於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5]

經中還說:若國家有外侵內亂以及自然災害等難,國王應於一切有情生起大慈悲心,以道德治國,領導民心於慈善,和諧相處。再就是應該「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令其國界安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切有情無病歡樂。無病自在,皆得增益。例如唐肅宗於至德二年(757)就曾命元皎於鳳翔府開元寺置藥師道場,為國祈福。《藥師經》中又明確指出,上自帝后妃主,下至百官庶黎,若為各種病所苦,也應按照前面所說的藥師儀規法,借此供養藥師佛的殊勝功德,「病得除愈,眾難解脫」。由此也可啟發人們關愛眾生,滋生慈悲心,施捨醫藥,救死扶傷,功德無量。就像《經》中所說:「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6]

經中還特別提到女人臨產時受到極大的痛苦,若能志心稱念藥師佛號,或者是親屬代為供養藥師佛,持誦藥師經等,由佛願力即可眾苦皆除,安全順生。所生之子,諸根具全,相貌端正,聰明利根,人見欽敬,健康少病,長命百歲。

藥師佛深知現實人生中的各種病苦,從大病到微疾,從肢體殘缺到盲聾啞,從痴傻到精神失常以及國家到民眾,皇帝到百姓等的病苦,都詳盡地述及並開示了相應的救治方法。宋代釋非濁集的《三寶感應要略錄》中就有9則記載關於誦《藥師經》或稱藥師名或造藥師像等消災延壽的感應。如:「唐謝敷姓張氏。頓得重病。其妻妾請眾僧。七日七夜。讀誦藥師經。滿夜敷夢。有眾僧以經卷覆身上。覺後平復如故。自謂經功力矣。」[7]

因為不論經濟多麼發達,科技多麼先進,生活多麼富足,人總是避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病,若能將藥師法門應用於現實社會中,人們皆可獲得消災利益,就像太虛大師所說的「使人生與佛法發生普遍的親密的關係,更足奠定人間佛教的基礎」。常言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什麼也無從談起。因此,藥師佛深入民心,先將人們最根本的基礎打好,身心健康,才能精進修行,最終證得無上菩提。

一般來說,人的健康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身體無病,飲食正常,是生理健康;思想正常,行為合理,是心理健康。佛教認為,人有身病和心病。《止觀》中說:「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人的身病是由四大不調產生的。《佛說五王經》中說:「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佛說佛醫經》中也說:人身中本有地水火風四病,由此產生404病。《佛說佛醫經》中還說:「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忍打膈)。十者制下風(忍排氣)。」[8]

同時還提出以飲食為主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麥豆,宜食粳米醍醐諸熱物。夏三月有風,不得食芋豆麥,宜食粳米奶酪。秋三月有熱,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細米?蜜稻黍。冬三月有風寒,陽興陰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那就是說許多病痛是可以防患於未然的。佛教認為貪嗔痴是人的心病。《大乘義章》中說:貪嗔痴「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那麼,只要寡慾知足,實行佈施,心離慳貪;勤勞忍苦,不為順逆境所動,而停止嗔恨;常以覺悟心,自覺覺他,遠離愚痴,就可心理無病。病從心生,人們的心理可以支配生理,心理無憂悲苦惱自然身體也會健康,從而達到身心健康。

三、物質富足——人類生存的共同需要

藥師佛不僅去除人們的種種病苦,讓人們無病無災,輕鬆自在,還要讓人們過上錦衣玉食、歌舞享樂、物質富足的幸福生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藥師佛所發的第十一願中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此願是講藥師佛希望在他將來得菩提時,若眾生生活困難,被飢渴所煩惱,為了尋求裹腹之食而造一切惡業。只要聽到我的名號,並按照藥師法門的開示專心受持藥師佛號,我就先以上好的飲食令眾生飽滿,解除飢渴之苦惱,然後以無漏法味,引導他們步入佛的正法中,最後得畢竟解脫。藥師佛的每一願都是切合現實人生的切身利益,因衣食住行,為人類生存的要素,尤其以飲食為最,如果沒有飲食即無法生存,雖然我們現在不缺食物,但無時不在擔心食品的安全性,例如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三聚氰胺奶粉、勾兌的豆腐、化學火鍋底料、地溝油、蘇丹紅、甲醛鴨血、染色饅頭、濫添加鮮榨飲料、敵敵畏火腿、瘦肉精豬肉、假羊肉、假雞蛋、農藥超標的蔬菜和茶葉等有害食品無處不在,這當然稱不上是「上妙飲食」。

更何況世界上還有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忍饑挨餓,許多貧民因飢餓昏倒,長期營養不良衍生許多疾病,活得沒有尊嚴,更沒條件受高等教育,也不會有好的工作,使他們更加飢寒貧困,從而導致了一些盜搶等社會不良現象。古人曰:「衣食足而知禮義,倉稟實而識廉恥」;[9]藥師佛針對這種現實情況,先滿足人的食味,再施以法味,得畢竟安樂。就拿佛教寺院就有施粥習俗,施粥的來歷是根據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於深山苦修6年,每日僅食一麻一粟,餓得骨瘦如柴,但無所獲益,他覺悟到這樣苦修不能成道,於是放棄苦行,走出苦行林,來到尼連禪河的清流之中,洗盡6年來身體上的積垢。此時他的體質極度虛弱,恰遇一牧女供養給他乳粥。他吃了乳糜後,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思考解脫之道,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這天就稱為「佛成道日」。

佛教僧眾每逢這天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以紀念佛陀成道,並傚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紅豆、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並將粥施捨給過往信眾及貧窮人食用。因為豆類和乾果等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釋迦牟尼吃了後身體得以恢復,這當然也可稱為上妙飲食,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已不存在溫飽問題,但在寺院施粥之際,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前來品味佛家的上妙飲食,佛教這種施粥活動,無形中起到了一種教化作用,讓人們在享用佛家粥的喜悅中得到啟發,體味到佛教慈悲平等情懷,進而修習佛法,成就佛果。近日,電視上報導溫州有個「紅日亭」的施粥棚,這裡免費供應窮人喝粥,還提供小菜,夏天的時候還為過往行人提供免費伏茶,經費來自社會贊助,幾位退休的老人在此組織服務。假如我們人人都能發揚藥師佛這種給人與樂的大愛精神,端正品行,按道德標準製造安全健康的上妙飲食,同時也要救濟貧苦,使人們衣食豐足,這樣就能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幸福安樂。也就是說,現實世界就是極樂淨土,不必等到死後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藥師佛希望人們都能享受美妙飲食,還要裝飾其身,玩得開心。其經中的第十二大願中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涂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藥師佛特別瞭解現實社會中人民的心思以及生活所需,特別關注那些貧困苦難者,不僅讓他們吃好,還要讓他們穿好,衣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可避寒、防止蚊蟲的侵襲,還可美化其身,因此也被佛家稱為莊嚴具。若貧窮沒有衣服穿,就會受到蒼蠅、蚊子等的干擾,以及冷寒酷熱的逼迫,使人晝夜煩惱不安,苦不堪言,藥師佛悲憫眾生,希望他們聽到藥師佛號,專心唸誦和受持,就能使貧窮者有上等美好的種種衣服,還能得到種種美妙的裝飾品,並且還有高雅的休閒娛樂等都能隨個人的喜歡而得到滿足。遠古時期,人類就懂得把樹葉穿起來用來遮羞擋丑,用獸皮來禦寒。當今社會經濟發達,物質豐富,人們在不同場合,不同季節穿不同的衣服,佩戴各種飾品及手錶,從一個人的著裝與舉止言行即可體現出此人的文化素養和從事職業,因此說,一個人的穿戴必須要符合自己的年齡和職業,這樣穿著打扮才得體,才能起到美化與莊嚴的作用。

然而也有一些貧困人群,缺衣少食,更談不上有什麼高雅娛樂享受,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宗教團體和愛心機構及人士,常常舉行捐款施衣施物的慈善活動,還有機構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為貧困地區的群眾豐富了娛樂文化生活。《藥師經》中的第三願也說到讓人們擁有無盡的物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的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這就是說,藥師佛希望人們不僅要有衣有食,還要有豐足的生活用品及所需用物,令人們享受不盡。這樣社會自然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康幸福。從近年來的刑事犯罪案件來看,因為貧困而導致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盜竊案件中,92%以上的被告人家庭都非常貧困,有的甚至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完全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當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無法具備的時候,不要說是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往往會不擇手段。自古就有很多統治者利用佛教鞏固邊疆,穩定社會,和諧民眾。

當前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絕對貧困現象完全消除,人人享有社會保障、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不僅讓人民物質富裕,還要精神富有。讓人們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項權益得到切實保障,過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以人為本和民生優先,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難有所助。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使人民得實惠、心愉悅、過上健康和諧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說,只要我們用智慧頭腦和勤勞雙手,人與人共同合作,遵循宇宙的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就能創造豐富的物質,通過努力既能創造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上也能感覺快樂與幸福!因此說,理想的社會就是讓人們享有豐富物質生活,也要享受豐富的精神生活,而且還可以「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參考文獻】

[1]大藏經(第14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太虛法師. 太虛大師全書(第七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大藏經(第51冊)?景德傳燈錄(卷六)[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大藏經(第2冊)?增一阿含經(卷第一).

[5]?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6]大藏經 (第13冊)?地藏菩薩本願經[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大藏經(第51冊)?三寶感應要略錄[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大藏經(第17冊)?佛說佛醫經[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管子?牧民》.

[10]大藏經(第30冊)?中論[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大藏經(第48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來源:www.bgvpr.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