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1
宣化上人
06/03/2017 06:5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自序

宣化上人作於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

靜觀三千大千世界,惡業瀰漫。國與國殺,造成世界戰爭。家與家殺,造成鄉里戰爭。人與人殺,造成彼此戰爭。自與自殺,造成心性戰爭。乃至空與空殺,水與水殺,造成有形與無形──等等戰爭。悲夫,痛哉!無量浩劫,莫不皆由殺業造成。吾人若不及早覺省,戒除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等,勢難挽回浩劫,而獲安樂。浩劫因殺業而生,殺業因心而生,若心不生殺念、盜念、邪婬念、妄語念、飲酒念,嚴持五戒,勤修三學,則一切惡業即蠲除矣。本來面目不難認識矣,本有智慧自然現前矣,本地風光別有妙趣,其味無窮矣!吾人其欲嘗試之?淨其意志,回心向善,發精進勇猛心,立志修成道果。廣度同倫,共登彼岸,與諸上善人,歡聚一處,不退菩薩,永作伴侶。予之水鏡回天錄所以作也,亦即為此。然此事說來容易,行之甚難。何以故?眾生習善,耳提面命,三誨五教,猶不奉行。若遇惡緣,念念增長,無教自通,迷途知返者鮮矣。故譬如水中之月,鏡裏之花,有影而無形,此正所謂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故名之曰「水鏡回天」云爾。
 

歲次壬辰(一九五二年)彌陀誕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安慈(1)識。

白話解(2)

這一部《水鏡回天錄》,「水、鏡」這兩種東西都是有影無形;水裏的月、鏡裏的花,都沒有自己的體性。這兩種是比喻我寫這一部《水鏡回天錄》的動機,是想把現在世界的災劫挽回來。災劫,這是天數;你作惡多端,就受果報,所謂自作自受。自作自受,這本來是很公道的事,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把這天數挽救回來,扭轉回來。挽回,也就是希望本來該受果報的能減輕他的罪,回復做一個沒有罪惡的人。受果報,這本是以前造的業,現在受果報;這種情形,是不容易挽回的。現在我們想把它挽回,這個工作就譬如水中的月、鏡中的花,那麼樣的渺茫,那麼樣地沒有把握。雖然說沒有把握,也很渺茫的,可是我還要做這種工作,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是不容易挽回,還要把這個天意挽回。

這「回天」並不是就到天上去,而是把這個天意、這個浩劫災難挽回;從應該受世上的刀兵水火、瘟疫流行等種種的三災八難裏邊,把人搶救回來。刀兵應該死的人,也就是戰爭應該死的人,我們從戰場把這人救活了;水把人淹死,火把人燒死,由水火這種災難裏邊,我們也把人救回來;瘟疫流行等種種病痛:瘟疫病、傳染病、治不好的愛死病和癌症……,我們在他得病或者沒有得病之前,就教他防備,能死裏偷生,要死的人再變成活人,這就叫《水鏡回天錄》,這是我作這部書的動機。這個動機,總而言之,雖然水中的月、鏡中的花沒有實體,可是我在虛妄渺茫之中,要盡我的力量,把這一種浩劫、這一種災難挽救回來,令災難不發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

所以才說「靜觀三千大千世界」,「靜」就是很平心靜氣的,「觀」就是看一看,我們很平心靜氣的看看什麼呢?看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惡業瀰漫。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一個四大部洲,這叫一個世界。那麼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月、一千個四大部洲,這叫一個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就叫一個中千世界;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叫一個大千世界。現在說三千大千世界,就因為含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三個「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究竟這有多少個世界?那恐怕用電腦也數不完這些世界的數目。

那麼在這麼多世界裏邊,每一個世界的善業很少,多數都是惡業的多,所以惡業到處瀰漫,充滿虛空法界。怎麼證明它充滿虛空法界呢?你看看,這一個國家就想殺那一個國家的人,那一個國家又想殺這一個國家的人。為什麼?無非是想把對方滅了,擴大自己的領土、權利和地位;因為這樣,所以就造成世界的戰爭。喔!你發明原子彈,我就發明氫氣彈!你又發明什麼,發現一號;我又發明這個,發現二號,沒有完的時候。所造的,都是殺人的武器,所以就造成世界戰爭。

世界上的戰爭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因為家與家殺,有殺因、殺緣、殺法、殺業這種的情形。家與家之間,你想把我這個家庭毀滅了,我也想把你的家庭毀滅了,彼此就互不相容,所以就造成鄰里鄉黨的戰爭了,甚至於雞犬都不安寧。那麼為什麼家庭有戰爭?就因為人與人互相想要殺。甲想把乙殺了,把所有世界的糧食都留著自己來用;乙呢!也想把甲殺了,把所有世界的珠寶都落在他的手裏;所以這就造成人與人的戰爭,互不相容。那麼人與人戰爭,這還是小事,甚至於自己和自己也戰爭,自己和自己也種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殺因,心裏起殺念;殺緣,遇到事情有這個緣了,就會付諸行動;殺法,殺緣有了,但殺人需要一個方法,於是就想盡方法來殺人;殺了人,就造成殺人的業。所以這就是自己與自己也在那兒相殺呢!連自己的心性都在那兒作戰鬥爭,那麼世界就沒有安寧的時候了。

心性上的戰爭,導至家與家戰、國與國爭,因為這麼殺,身為國家領袖元首,例如做國王、總統、皇帝的,就和他國爭戰。爭地以戰,就殺人盈野;爭城以戰,就殺人盈城。殺有殺法,於是就放一些個毒氣,原子彈也有毒,氫氣彈也有毒,乃至現在所造的火箭、洲際飛彈都有一股毒氣,這股毒氣充滿虛空,虛空和虛空也相殺起來了。你那個虛空就想把我這個虛空佔有,我這個虛空又想把你那個虛空吞沒了。水與水也相殺了,水與水怎麼殺?你放毒氣在海裏頭,想殺我這邊的人類,他也在水裏放毒,彼此放化學毒品,使人體都吸收了毒素,得了不能醫治的怪病。那麼這些慢性毒藥都是很厲害的,把空氣染污了,地球染污了,水也染污了,陸海空沒有一個地方是安樂土。這種的災劫是非常慘痛的,所以說「悲夫,痛哉!」這是很可怕很可怕的!

若想把這種浩劫、這種天數挽回,把一切的災難、疾病都挽回來,於無形中,令這些事情都不發生,那麼我們人就應該戒殺放生。因為一切的戰爭,都是因為殺生而形成的。怎麼產生殺生這種行為呢?就因為有殺念,殺念若不生,殺緣、殺法、殺業自然也不會有,那麼一切災劫也都沒有了。

所以人人應該守持五戒:

一、 不殺生,連殺生的念頭都沒有。

二、 不偷盜,偷的念頭也不起。

三、 不邪婬,不起邪婬念。「萬惡婬為首,百善孝為先。」又說「萬惡婬為首,死路不可走。」你借人家多少就要還多少,果報是絲毫不爽的。

四、 不妄語,你不可以儘打妄語來欺騙人,就連打妄語的念頭也不該有。

五、 不飲酒,也不應該生飲酒的念;酒喝多了就會亂性,亂性就做出很多犯份越理、不合規矩的事情;所以要戒除了它。

你能嚴持五戒,再能奉行十善,這就是一個消滅世間災劫、惡難的工作;所以我們在這防患未然的期間,都應該守持五戒;人人若守持五戒,世界就太平,人類就沒有災難了。

本來浩劫是天意,要挽回浩劫就是回天,你能有回天的手段,人人都會得到安樂;人人得到安樂,世界就沒有戰爭了。浩劫是從殺生太多來的;你看我們人殺牛、殺羊、殺豬,一天要殺多少?所以要連殺心都沒有,要受持五戒,勤修戒定慧三學。什麼叫戒?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定,是不做不正當的事情;慧,就是有智慧了。為什麼做惡?就因為不守戒律;若能守戒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然就有善業了。所以想要消滅一切的災劫,必須要蠲除殺念、盜念、婬念、妄語念、飲酒的念,就能認識你本來的面目了。

你本來的面目是什麼?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你認識自己的佛性了,將來一定成佛的;自己本有的聰明智慧也會自然現前,見到本地風光。本地風光就是你本來來的地方,也就是在佛性那兒來的;它別有妙趣,其味無窮。吾人想要試一試的話,就先要怎麼樣呢?要把意志、心性都清淨了,回心向善,改惡向善;再能勇猛精進,發菩提心,立志修行,成就道果,這就是一個好辦法。

我們還要廣度同倫,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要是有誰沒有離苦得樂,就是我們沒盡到自己的責任;大家一起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同登彼岸,與諸上善人歡聚一堂,不退菩薩永做我們的伴侶。我之所以作《水鏡回天錄》,就是為著這個事情;所以誰能嚴持五戒,誰就是《水鏡回天錄》的戰士。

然而此事說來容易,行之甚難。為什麼?娑婆世界的眾生性識無定,難調難伏,要他去行善,即使一再耳提面命,三誨五教,還是很難令他去遵守奉行。但是一遇到惡緣,例如賭錢、吸毒,或者跳舞、看電影,就心心念念想要去做;這些事情不用教,他自己就明白了,也可以是說無師自通。在孽海茫茫中,知道回頭的實在很少啊!所以想要挽回天意這件事情,就好像水中月,有影無形;也像鏡中花,但有影而無形,根本是空的。

雖然我想挽回天意這個希望,不是水中月、鏡中花;但是要把天意挽回,就好像水中月、鏡中花,那麼沒有根據,沒有成就,根本就是有影無形的,只可見而不可及,只可觀不可取的;可是就是再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要做的,這正是所謂「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所以我把這部書取名為「水鏡回天」,也就是我想做的這個事情,是不容易做到的。

1:安慈是宣公上人的法名。
2:白話解乃宣公上人在一九八八年十月一日講於金山聖寺。

 

將人的世界轉化為仁的世界

鐘鼎

人類歷史盛衰分合,循環輪轉,改朝換代之間百姓苦痛無邊。因應於東周史上政治最壞亂的背景,在學術流入民間的激盪下,造出一群影響中國數千年文化的偉大思想家,老莊的清淨無為,墨子的兼愛,孔孟的知其不可為而為。理論方法雖各異,利世濟人之心則同。這一盞明燈不單照亮當時黑暗的世間,也救護了現今苦悶的心靈。

中國一代大教育家孔子,建立儒教濟世的文化道統。「人需」合為「儒」字,儒是「人」之所「需」,所以宣公上人說:儒教就是人的教育,是個人品格養成的根本。儒教也是仁的教育,是眾人和樂善生的基礎。人以仁為本,仁是人的生命本質,沒有仁也就不成其為人了。因此人教、仁教,就為的教育一切人成為有益於人的賢人、聖人。總統也好,清道夫也好,都能守本位盡本份,做個真正的人,名副其實的人。

今聞上人《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即將付梓,欣喜之餘,更希望賢聖之道普遍流通,將「人」的世界轉化為「仁」的世界:君子多,小人少;善人多,惡人少;真人多,假人少;講實話的人多,打妄語的人少;不爭不貪的人多,自私自利的人少;這是古聖先賢畢生的努力,更是宣公上人生生世世流血汗、不休息的願力!

 

編後感言

「請問下一本《水鏡回天錄白話解》,什麼時候才出版?市面上看不到這樣好的書,裏面的故事、道理,大都是現在的學生所不知道的,我用它作為教材,師生受益良多。現在,《帝王篇》我已經講完了,請問其他幾篇快出版了嗎?」一位老師這麼催促著。

「沒想到佛教出版的書,這麼好看易懂,我看完後,又拿給其他的人看。」一位沒接觸過佛教的朋友這麼說。

「昨天拿回來的那本《帝王篇》,內容很好,我已經看了一半,我會繼續看下去!」一位看其他佛書,一向都只是看頭一部份的朋友這麼說。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帝王篇》出書後,不同層面的回響紛紛蹈來,「下一本書」的出版,已是大家共同的期許。我們希望這期許,也正是蘊釀宣公上人期許的實現,因為上人說:

我寫這一部水鏡回天錄的動機,是想把現在世界的災劫挽回來……想把災劫挽回這工作,就譬如水中月、鏡中花那麼樣的渺茫,沒有把握。可是在虛妄渺茫之中,我還是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我的力量,把浩劫、災難挽救回來,令災難不發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

上人秉持剛正不阿的精神,運春秋的筆法,褒貶前人以作為後學之借鏡,圖挽狂瀾於既倒。因此,多一個人看《水鏡回天錄》,就多一份鑒往知來,多一份明是非,知善惡的力量;這樣,挽回災劫的力量也就多了一份。所以再出版 「下一本」《水鏡回天錄白話解》,也正是編輯部同參共同努力的目標。今經年餘,《賢聖篇》終於運應而生,此書以春秋、戰國時代之孔、孟、老、莊等人物為主,共計八位;在上人的口述下,這些古聖先賢的行誼,躍然而現。 「它」啟發人們見賢思齊之心,進而了解儒家、道家的思想學說,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在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科技掛帥的今天,不啻是一道洗滌人心的清涼劑。

一九八年代,上人曾帶領著弟子講解前半部論語、部份孟子,及太上老君清靜經等,上人鞭辟入裏的講解,常令弟子歎為觀止,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以配合篇幅及人物,亦將上列上人講解相關的部份放入此書,紅花綠葉,相得益彰,以饗讀者。

談到上人講述《水鏡回天錄》這一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婆心,要溯自一九五二年阿彌陀佛的聖誕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那一天在東方的香港,上人作了水鏡回天錄半文言的自序。攜法西來後,一九六八年起又開始為西方的年輕學子,或用白話文解釋半文言的水鏡回天錄,或續作、續講此書。特別是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九年間,上人更是不計心血,接踵而講。在時空的交織下,近兩百八十篇的水鏡回天錄問世,祈盡其力量,用這些發人深省的醒世良文,化娑婆成淨土。

近兩百八十篇的金玉良言,數年來礙於人力,只出版正文的部份,白話解「玉韞珠藏」久矣!為不辜負上人一片苦心,將分為下列數篇,逐次由錄音帶謄出整理,並配以插圖設計,陸續出版。其中若有當時因弟子已練習講過,礙於時間,上人不再重述的相關歷史公案等,則用備註的方式,補於文後,以求接近上人的原述,及令讀者了解歷史背景。所分之篇數如下:

一、 浩然篇
二、 聖眾篇
三、 法師篇
四、 居士篇
五、 賢聖篇
六、 帝王篇
七、 文士篇
八、 古人篇
九、 今人篇

今因緣際會,續帝王篇的誕生之後,賢聖篇已臨付梓,特書此文為誌,並祈此書的出版,導人習聖賢行,肩聖賢道,承先啟後,不負古聖先賢及上人的苦心。

 

耿耿安社稷──周公

周朝初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名旦,武王弟,成王叔。武王崩,成王立。因王幼而攝政,引起三監不滿,誤會周公有野心,故散布流言,誹謗之至,曰:「姬旦有異志,欲奪成王位。」唆使武庚叛亂,慫恿諸侯附之。周公東征三年,將亂平定。殺武庚,誅管叔,貶蔡叔,立微子啟(紂庶兄)為宋君,將叛軍及叛民集中於洛陽。攝政七年,還政成王。周公制禮作樂,教化人民,安分守己,互相援助,和睦相處。政治有封建制度、經濟有井田制度、社會有宗法制度。周代文物大備,為後世之準繩。若論忠奸,所謂蓋棺論定也,周公早死則奸,王莽早亡則忠。

贊曰

大哉周公 善與人同 訂禮制樂 度大量宏
忠心社稷 保國化民 公平耿直 無所不容

又說偈曰

智慧如海一聖人 化行俗美定乾坤
周公耿耿安社稷 成王苦苦習治文
管叔叛亂徒獲罪 武庚被誅乃愚人
歷史評判功過白 善惡因果天理分

白話解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周公和孔子兩位聖人常常是神交的;一定是孔子年輕的時候,遇到事情,周公常在夢寐之中指點他。等他年紀老了、性情定了,周公也就不管他了,所以不再夢見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崩了之後,成王立。因為成王年紀很小,所以一切朝政都歸周公管理,於是引起管叔、蔡叔、霍叔三個人的妒忌。他們漫撒謠言,說成王年紀輕,周公旦有異志,想要奪取王位;他們又去煽動諸侯,唆使武庚造反。(註一

這時候,黑白不分、曲直莫辨。因為宋國是在東邊,周公就率領大軍東征,經過三年把這個亂平定了。他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漢司馬遷避漢景帝諱,於史記中改名為微子開)為宋國的君主,以取代殷朝的後代;把管叔、武庚都殺了,流放蔡叔;跟隨武庚造反的軍隊和臣民,都被囚至洛陽,讓他們在那兒生活。

周公東征回師之後,就治國安邦,訂禮、制樂──什麼人、什麼場合應該奏什麼音樂,都有一定的法則──興正禮樂制度。

因為他愛民如子,治國盡責,所以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太平,所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老百姓各安其業,守護相助,互為朋友,和平共住。那時可以說是治得世界「槍刀入庫、馬放南山」;天下禮樂大興,處處聞太平歌頌之聲。

周公攝政七年,然後還政於成王(註二)。在經濟制度上,周公制訂井田法,政治上制訂封建制度,又訂宗法制度。總而言之,一切一切都上軌道了,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相當有進步。因此周代的文物大備,為後世之準繩。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文明進步,文教化大千的時代,諸侯也都四海來朝,王室非常地興盛。(註三

所以就歷史評論而言,周公要是早死,一般人一定會說他是個奸臣;而漢朝的王莽如果早死,一般人一定會評論他是個忠臣。其實,奸也不正確,忠也不正確,必須要等到蓋棺論定了,才能見其正確性。(註四

贊曰

大哉周公,善與人同:周公是很偉大的。他能得到政權,而又不貪戀政權,把政治交還給成王,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他善與人同,他的這個善,是願意和大家分享,令大家普遍都得到他這個善;也以大家的善作為他自己的善。

訂禮制樂,度大量宏:在中國歷史上,周公是很偉大的。他訂明禮法、禮儀等種種法則,而且制樂以陶冶人民的性情;他所定的一切制度都記載於禮記。他的度量非常大,能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忠心社稷,保國化民:他對國家社會盡上自己的忠心;不但保衛國家,又教化人民。

公平耿直,無所不容:他又公平,又耿直,毫無彎曲,沒有不包容的。

又說偈曰

智慧如海一聖人:他的智慧非常大,有聖人之德。

化行俗美定乾坤:他輔助年輕的國王,安定國家,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周公耿耿安社稷:他以非常耿直的心來安定社稷。

成王苦苦習治文:那時候周成王什麼事情也不管,每天就是很用功地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管叔叛亂徒獲罪:管叔唆使武庚叛亂,因此得罪被殺了。

武庚被誅乃愚人:武庚其實當時只是個犧牲品,他是被人愚弄的,他自己沒有能力造反,卻又為什麼要叛亂呢?這是很愚癡的一個人!

歷史評判功過白:歷史自然會給予評判,功過都會大白,都會很清楚的。

善惡因果天理分:善惡因果自有天理在那兒,它有一定的評論,所以我們不要盡用種種手段計謀,去求名求利、求取權力和地位。

 


註一:周武王滅殷,天下初定,為安撫殷朝遺民,封殷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之舊都,又封群弟於其附近,以就近監視之,是為管叔、蔡叔、霍叔,史稱三監。
註二:武王在位十九年而崩,年幼的成王立,一切政事周公旦管理。如果周公當時願意自己做皇帝,也是易如反掌;可是周公不做皇帝,他幫助成王;那時他為國家做事的那種勤勞,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他攝政時,善於禮賢下士,無論誰有事想要見他,他一定會接見,所以他忙的程度是無法形容的,從下面兩個例子可見一斑。「一飯三吐哺」,他忙到吃一頓飯時,要把口裏的飯吐到碗裏,整冠束帶出去接見客人,因為口裏含著飯不好見客,見完客再回來吃飯;曾經在一頓飯的時間,三次把飯吐到碗裏去接見客人。「一沐三握髮」,古人都是留頭髮的,男女都有長髮,他正在沐浴洗頭時,客人來了,他來不及把頭髮梳好,就把它挽起來,戴上帽子去見客人;曾經在洗一次頭髮時,三次挽起頭髮去見客人。忙得這樣,這是為什麼?就因為恐怕把天下的賢人埋沒了。因為他能這樣禮賢下士,所以奠定了周朝八百多年的國基。
周公輔佐成王,是這樣勤勤懇懇,盡忠報國。所以說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人的德行,被及眾多老百姓。
上列出自《水鏡回天錄》《帝王篇》一四一頁「周武王」、一五五頁「周昭王」
註三:周公輔佐成王,攝行天子事,行禮樂教化,自此中國邁向文明進步,擺脫商朝迷信的色彩,此種功德,萬古不沒。
註四:後人或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設想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言善惡因果自有天理,歷史會給予評判,所謂「蓋棺論定」,善惡忠奸終必大白於世。

 

 

太上老君──老子

春秋楚國苦縣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五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國苦縣人。曾為周室守藏吏。提倡無為,輕視有為。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政治提倡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教育提倡清心寡欲,恢復自然。後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所請,留五千言之道德經。上卷言道:道可道,非常道。下卷言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稱為道德經。出關後,不知所終。後人尊為道教之始祖。

贊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名 強名曰道

又說偈曰

清淨無為守本真 谷神不死天地根
同出異名觀徼妙 寡欲斷愛保元明
上善若水利萬物 至仁似木蔭群倫
青牛西去泯蹤跡 紫氣東來永長春

白話解

中國先有道教,後有儒教、佛教。佛教是後來才傳到中國,道教雖是先在中國流傳,可是道教、儒教都是為佛教來開荒鋪路,準備為佛教奠定一個基礎。道教的老子,其實就是佛教的迦葉祖師,因為中國大乘的根性是特別深厚,所以迦葉祖師在佛教未傳到中國時,約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先化身為老子到中國來,說道德經五千言,發願先在中國宣揚道教,為佛教作開路的先鋒。因為佛教如果沒有道教和儒教先開一開路,那麼佛教傳到中國,恐怕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的。

因為有道教、儒教的影響,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很容易接受的。我常常講儒教猶如小學,道教猶如中學;佛教猶如大學,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因為這樣,所以這不是一個小因緣。

孔子曾經拜見老子,討論仁義。老子對孔子說:「海鷗不是天天洗澡才白的,烏鴉不是天天染黑才黑的,黑白都出於自然的本質,所以不能說白比黑好。你用仁義去分辨善惡,在懂得大道的人看來,你所犯的錯誤和這種道理是一樣啊!」(註一

孔子拜了老子,回去三天不說一句話。弟子問孔子:「老師您去見老聃,拿什麼去教導他呢?」孔子說:「我看見龍了,龍順著陰陽變化無窮。我張著嘴巴,話都說不出來,那裏還談得上教導他呢?」(註二)孔子認為老聃已經得了自然之道,變化無方。面對一個得道的人,任何的話都是多餘的。若執著後天有形有質的道理,如何能窺得龍的一鱗一爪呢?

老子是周朝大哲學家,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楚國苦縣人,曾經做過周室守藏吏,相傳母懷之八十一歲而生,故號為老子 。他提倡無為,輕視有為(註三);無為並非木偶土人,一無所為,是無為而無所不為,處無為以用,功成不居;不執著於有為,攝有為歸到無為。因為一著住在有為,便只能成為小為,而不能成大為,亦不能無所不為了。可見無為是至神至妙,是有為的「體」,有為的「母」。

在太古盛世時,三皇在位,萬民一體,以道治天下,人人各行其本份,將「道」運用融入於日用倫常中。可是以後的君王不能以道治天下,不修無為的德化,所以大道隱沒。「大道廢,有仁義」,這並不是大道遺棄人,而是人捨棄大道,所以不得不立仁義之名。仁義之名立後,倘若不以智慧輔助疏導它,則仁不能周遍,義不能廣大。

「智慧出,有大偽」,智慧既然出現,天下的人民便偏重於智慧,漸漸淳樸的風氣就喪失了,變成虛偽而失真,國家民族敗亡的跡象就逐漸生出來,所以有春秋之亂及五霸之危。有所謂聰明奇智的人士蜂擁出現,但都是假仁假義,多行詭詐之謀,好名尚利,皆為自私之事,這都是智慧所出現的害處。

「六親不和有孝慈」,在六親不和時,能尊賢敬孝、仁慈博愛是很困難的;可是若能孝養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則這種孝慈的事,天下人皆知,所以孝慈之名就傳播到各處。譬如舜的父親既瞎且聾,又頑固不靈,所以成就了舜的大孝。

「國家昏亂有忠臣」,只有在國家昏亂時,臣節難立,忠義難盡,在這時候能捨身報國,力扶大義,安邦定國,雖無心立名,而忠臣之名自然顯彰。

在政治方面,老子提倡理想的國家是「小國寡民」,就如同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所言:「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國家易於安靜而不囂亂,各安於儉樸,共處於清淨,人民看重生命,而不崇尚遠處遷徙。這樣一來,雖有舟車,也沒有用了;雖有甲兵,也沒有地方陳列。既然沒有一切交涉,自然沒有一切戰爭。人民安其所居,樂其習俗,不好高騖遠,喜新好奇,雖鄰國互相看見了,雞犬的聲音互相聽見了,還老死不相往來。

但這不相往來,不是囿居一隅,坐井觀天,而是人進化的程度很高,能以盡心知性,萬物皆備於我身,浩氣充塞於天地之間,道心瀰漫於六合之外,神遊太虛,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看一切天地世界,如在掌中。這時,人間就是天上,無有天、人的界限,所以不用互相往來;但這樣進化是自然的,若不等時候去行,必招大亂子。要按著次序,起手也得幾百年後,若是至進化究竟,非千餘年不可。所以老子的主義是很高尚的。

在教育上,老子提倡清心寡欲(註四),使人去其私心,寡其欲望,不至貪得無厭,而恢復自然的天性。

以後,老子騎著青牛西去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所請,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上卷討論道,凡可以言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常住不壞的道。下卷討論德,上德的人,不自以為有德,所以能有德。上下卷合起來,成為道德經。老子出函谷關後,就不知其所終。所以老子是道德的開始,存神過化,無始無終,一大至人也,後人尊稱他為道教的始祖。

贊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本體,是無形無相,無影無蹤(註五),不可言說,也不可以強名,是虛無的。
這個本體是天地的開始,為萬物之母,是萬化之源,萬物皆從此出。以無而生有,以一而化萬,天地從道而生。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雖是無情的,然而是萬有之源。其中內含無形的本體精華,既全且備,能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雖是不可名狀,無名可名的,然而是天地所從生的起頭──」字;有名是「一」字。大道雖無名,然而它是孕育萬物的大母;這是真空妙有的變化。

吾不知名,強名曰道:我(老子)不知道「這」叫什麼名字,所以勉強將此本體稱為「道」。

又說偈曰

清淨無為守本真:老子的清淨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雖萬事紛紛,仍清淨自若,得其要領,順從理、事的自然,不用勉強,不用矯揉造作。不生分別心,保有真常,守本真,養大智於大愚之中。

谷神不死天地根:谷神是空靈虛無、無形無相,自能容納一切,永遠常存,所以不死。道之為物,也像谷神一樣,無所不容,無微不入,所有萬物都是由它而生生不息,所以叫做「玄牝」。這玄牝的門戶,就是天地的根源。(註六

同出異名觀徼妙:有與無,其名不同,但兩者皆自真常性天中流出,同是玄妙莫測。真空以觀道的神妙,妙有以觀道的徼(竅)眼。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各有徼妙。人在世界處世為人,第一要知道徼妙。修身不知徼妙,就戕賊性命;行政不知徼妙,就壞亂國家。(註七

寡欲斷愛保元明:老子主張清心寡欲,斷欲去愛,保元明。收一分念,即保有一分真陽;虛一分心,即收取一分真陽。寡欲斷愛,保自己的元精、元氣、元神。(註八

上善若水利萬物:上善的人,就好比「水」一樣。水是善利萬物,水是最能不爭的;就因為它不爭,所以才無過錯。而聖人是什麼事都不為自己著想的,沒有一點自私心,他處在眾人所厭惡的極卑下之處,所以近於道。(註九

至仁似木蔭群倫:大道分運道力於天地,使天地化生萬物,生生不息,皆是無心之施、無心之化,如此至仁大德,就好像樹木一樣,庇蔭眾生。

青牛西去泯蹤跡: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以後就不知其下落。

紫氣東來永長春:老子之道德,視之不見,搏之不得;像龍似地,或潛或躍,或現或隱,變化難測。他的立言猶如片片之光,凝為紫蓋,祥瑞之氣充塞於宇宙。他這種道氣流到中國來,永遠像春天。

 


註一:莊子天運篇︰孔子見老聃而與仁義。老聃曰:「……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為辯……。」
註二:莊子天運篇: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所規哉?」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註三: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因道體虛靜,順應自然,不造不設,好像是無所作為,但是萬物都是由道而生,恃道而長,實際上是無所不為。 註四: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外現純真,內在質樸,少有私心,寡有欲望。
註五請參考本書一四八頁太上老君清靜經
註六老子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七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八老子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九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十請參考本書一五六頁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