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生命的回歸
濟群法師
10/03/2017 05:5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問題是:生命的回歸。

  生命盛開在我們目光所及的每個角落,使世界充滿勃勃的生機,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並發展。從廣義上說,不僅自然界的一切機體都蘊涵著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個星系,也有自身形成、發展及消亡的生命過程。

  在一切生命現象中,人生無疑是我們每個人最切身也最關注的問題。人生,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過程,由生活、生死和生命三個基本部分組成。

  通常,人們最關心的就是生活。生活有兩個層次,一是基本生存,一是生存品質。

  人活著,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身體離不開賴以維持正常運轉的熱量。除了這最根本的一條,家庭開支也是我們每天需要面對,需要解決的。有些人福報大,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財富與生俱來。尤其是中國人,做父母的喜歡為兒女積聚財產,好使自己的孩子一輩子不必為生存奔波。而在一些發達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健全,基本生存似乎也不成問題。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為生存而忙碌。天天上班,拼命打工,無非是為稻糧謀,無非是為保障家庭的開支。他們活著的目的非常單純,單純到只剩下生存兩字。

  其實,自然界中的動物:空中的飛鳥、海裡的遊魚和地上的走獸,它們和人一樣,也是為了生存,為了充饑而四處覓食。假如人類也僅僅是為生存而生存,那和動物又有什麼區別?作為每一個生命體來說,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只有人類才會在生存問題得到解決之後,進一步追求生活的品質。

  在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幾乎所有的人都著眼於物質條件的改善。事實上,物質的改善給予我們的幫助遠非我們以為的那麼見效。所以,更為內省的人開始轉向精神的追求,講究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藝術的生活、宗教的生活。可以這麼說,精神生活基於對自身的超越,是人類區別於自然界其它生物所特有的現象。  除了我們共同關心的生活話題,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致力於生死問題的探討。作為伴隨人類一生的兩大屬性,生和死,既相互否定,又密不可分。

  如果將一個人的出生作為人生旅途的起點,那麼,從他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每時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終點,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於我們的生,帶來了無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那樣:每個生命的經驗均以死為方向,這乃是生命經驗之本質。

  那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依唯物論者的觀點:生從父母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媽媽生下我,我就有了。而生命的結束,就意味著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燈滅。死亡作為個體生命的結束,充分體現了人生的有限。

  依一般宗教的普遍看法:人在肉體之外,還有獨立的靈魂。人的肉體固然會在幾十年後敗壞,會受到時間限制,會退出歷史舞臺。但超然於肉體之外的靈魂是不死的,並將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得到延續。基督教的教義正是建立在這種對永生的期待上:受到限制的塵世生命在上帝的拯救下,分有上帝的生命而獲得不滅的新生。在他們虔誠的祈禱中,死亡作為通向天堂的門戶,又意味著新生的開始。唯物主義者認為生命是物質的產物,形散則神滅,屬於斷滅論、一世論。雖然他們以科學作標榜,但我們應當認識到,科學方法只能對外部世界進行研究和改造,對於人類自身的認識,卻顯得力不從心。相對於唯物主義者的結論,宗教家所提倡的兩世論,認為生命中有獨立不變的靈魂,又落入了常見,同樣不是最究竟的。

  佛教則依據緣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現象,提出了三世論,認為生命是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的。生命不僅包括了我們的現在,還有著生生不已的過去和未來。我們這一期的人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段。生命像流水,從無窮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盡的未來;生命又像鐵鍊,一環套著一環。我們現有的生命形式,僅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個環節。

   從唯物論的角度出發,人生的確很短暫。可是通過對佛法的學習來認識人生,我們會發現:人其實是不會死的。所謂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只是生命形式的改變,但同時也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不僅僅要關心現實人生的幸福,同時還要關心未來生命的幸福。正是基於對生命的整體關懷,佛陀在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後,為娑婆世界的眾生開示了有關現世樂、來世樂和涅槃究竟樂的原理。

  生活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開始和終結。但人生最本質的東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要想改變命運,必須認識生命:生命究竟是什麼?

  詩人說:生命是神聖的謎,是機密的法則。

  生物學家說:生命是蛋白質,是氨基酸。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說法都不夠完整。作為萬物之靈,我們只有以智慧破譯出生命的密碼,才能更好地認識並利用今生,而不是在對生命的敬畏中採取回避的姿態。

  我們的生命由兩大系統組成:一是物質的系統,一是精神的系統。物質就是我們現有的色身,即生物學家所說的,組成我們肉體的那些成分。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帶著父母給予的遺傳基因。而我們的精神,同樣有著獨立的生命系統,有自身的遺傳信息,那就是阿賴耶識中儲藏的無始以來的業因。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相同的父母會生出秉性、天資完全不同的子女,原因是什麼?因為每個生命都是帶著獨立的生命資訊來到這個世界,每個生命的起點都不相同。

  我經常說,學佛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工程。學佛的過程,是生命從缺陷走向圓滿的過程,是生命從煩惱痛苦走向解脫自在的過程,是從認識生命到徹底改善生命的過程。明白了人生是什麼,知道瞭解生命、改造生命的重要性,我們就可以正式開始討論生命的回歸。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加以說明:

一、認識的回歸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除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能夠對我們產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人生觀念,幾乎每個人都在它的支配下生活。正確的觀念,是建立幸福人生的保障。從哲學意義上說,觀念就是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

  我們的觀念和行為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觀念指導著我們的行為:我們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人生?但同時,觀念也來自於我們經驗的積累。可以這麼說,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世界求取認識的過程。遺憾的是,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錯誤的。我們的觀念,取決於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我們的認識又以感覺為基礎。通常,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同自己的感覺,將我們所能覺知的事物和現象當作是唯一的真實。那麼,我們的感覺是不是真的那麼值得信賴呢?事實上,人的感覺是有問題的。

  首先,我們的感覺非常遲鈍。在嘈雜的環境裡,微小的聲音會被淹沒,使我們無法聽清,甚至完全感覺不到。聽覺如此,那我們的視覺呢?在黑暗中,即便是最亮麗的色彩、最優美的風景也形同虛設。如果不借助於科學的儀器,人類所能覺知的範圍極其有限:太小的東西我們看不到,需要顯微鏡;太遠的東西我們看不到,需要望遠鏡……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和故事中的盲人並沒有太大區別。僅憑我們的肉眼,僅憑我們的感官,我們能看到、能感覺的不過是大千世界所呈現的非常微小的局部,卻忽略了它們背後更為巨大的整體和真相。如果我們不能充分瞭解這一點,而是執著於我們對世界膚淺的認識,那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觀念,其準確程度無疑是值得懷疑的。

  其次,我們的感覺帶有錯亂性。自古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月有陰晴圓缺。可是,月亮何嘗有過陰晴圓缺呢?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飛快地自轉,所謂坐地日行八萬里,可是我們誰也感覺不到。很長時間內,人們一直將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直到十七世紀,伽利略首次觀測到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對於那樣的一個時代而言,他的發現是令人震驚的,是大逆不道的邪說。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他的時代,大約也很難相信這一和感覺全然不同的事實。

  天上的星辰在我們看來,小得似乎可以抓在手中,但天文學家卻告訴我們,它們中的許多,比我們的地球要大得多。而其中的一部分,在我們看到的時候,早已不再存在,因為它們所散發的光芒,需要幾十甚至幾百光年才能抵達我們的視線範圍。當我們坐在輪船中,感覺兩岸青山在緩緩地移動,實際上兩岸是靜止的,是船的前進造成了我們的錯覺;當一支筆插在水中的時候,看起來像是彎的,那是水的折射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那麼,我們感覺的錯亂是否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得到糾正呢?現在,我們都在高喊相信科學。但過去幾百年中,隨著科學的進步,每個時代都建構了不同的理論體系作為標準。一些貌似真理的結論,在不斷接受新的挑戰,在不斷被推翻。由此可見,在認識世界的問題上,我們的感覺固然不可靠,而處於發展中的科學也不是絕對真理。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要受到情緒的影響。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他的缺點,我們也會看成優點;而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他的優點,我們也會當作缺點。當我們心情舒暢的時候,眼前的一切都顯得無比美好:陽光格外燦爛、天空格外明朗,樹木在向你點頭,花朵在向你微笑,小鳥在為你歌唱,蝴蝶在為你起舞……世界到處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而當我們心情受到壓抑時,同樣的世界卻失去了色彩,籠罩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之中。

  親情和血緣,又使我們的認識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總顯得特別重要,時時都牽動著父母的心。而在不相關的人看來,這個孩子和千千萬萬的孩子不會有任何區別,甚至他在這個世界的存在都是可有可無的。熱戀中的男女,彼此把對方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對你構成巨大的欣喜或傷害。對旁人而言,那至多不過是繽紛世界的一段小小插曲。

  感覺的片面和情緒的影響,使我們對世界難以產生正確的認識。而在一系列顛倒的觀念中,名稱和實質的混淆,更是我們經常所犯的一個錯誤。

  事物都有名與實兩個方面。比如桌子:既有構成桌子的實物,也有定義桌子的名稱。那麼,名和實究竟是不是同一樣東西?不是的。名只是後天的約定俗成,是説明我們認識事物、區分事物的一個符號。但我們往往不瞭解這一點,以名為實,並因為對名稱的執著,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

  在生活中,我們最敏感、最在乎的名是什麼?是自己的名字。我們的名字,不過是父母為我們取的一個代號,就像一號、二號一樣,沒有特定的自性。但我們有了這個代號以後,就會執著這個代號為我。當我們聽別人提到自己名字的時候,耳朵馬上會變得很長:是不是在說我?又在說些什麼?如果聽到讚歎和恭維,就歡喜;如果聽到誹謗和攻擊,就難過。對名言的執著,使得我們無法忍受他人無理的謾駡。聽到別人罵你是驢、是豬、是笨蛋,就會無比氣憤,覺得對方在侮辱你的人格。事實上,驢、豬、笨蛋都只是假名而已。如果對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說:你是驢,他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也就不會因此而憤憤不平。

  錯覺又使我們把虛假的當成是實在的。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比如眼前這張桌子,假如我們用佛法的智慧透視一下,就會發現,它只是一大堆材料的組合。這些材料裡有木材、鐵釘、油漆及人工的製造。由這麼一大堆非桌子的條件,組成的這麼一個東西,古人出於使用的方便,為它安立了桌子這樣的名稱。由此可知,桌子的存在並不是獨立的。倘若有一天,組成桌子這一家族成員中的任何一位提出辭職或病故,桌子也將隨之嗚呼哀哉!而桌子,也不是天生的就應當叫做桌子,只是人們稱呼它為桌子才是桌子。若是古人稱呼它為妖怪,那我們現在看到的桌子,就個個都是妖怪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聽到妖怪一詞,就覺得極其平常,更不會談妖色變。桌子是這樣,世上的萬事萬物也都是同樣。

  《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存在的一切都是緣起的假相,並沒有獨立、固定不變的自性。如果我們對所看到的一切都如此分析的話,也就不會產生相應的執著,慢慢的,我們就能灑脫、自在了。

  人類認識上的另一誤區是永恆的觀念。我們希望自己及身邊的一切都能永恆:希望生命永恆、希望事業永恆、希望財富永恆、希望家庭永恆、希望人際關係永恆……然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不能打破對永恆的期待,就沒有正確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希望財富永恆,就無法面對公司的破產;希望家庭永恆,就無法面對家庭的破裂;希望人際關係永恆,就無法面對朋友的疏遠;希望愛情永恆,就無法面對情人的變心……人類因為顛倒的認識,形成了錯誤的人生觀念。正是在這些錯誤觀念的指導下,才演繹出人間一幕幕的悲喜劇。

  改變我們的命運,改變我們的人生,首先要從改變認識開始!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開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的探討宇宙本體問題,到十六世紀後轉向認識論。因為,人類能否正確認識世界,畢竟還是取決於認識能力的提高。

  讓我們的認識回歸到世界的真實!

  什麼是世界的真實?真實是如實地認識世界,使我們的認識和世界的真實相符合。如果桌上有五個蘋果,在我們的覺知中也應當是五個蘋果,不要增益也不要損減。

  正確的認識和觀念,要通過什麼途徑才能獲得呢?通過修學佛法。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覺悟者,是宇宙人生真相的發現者,是解脫道的實踐者。時至今日,即使在不同信仰的人們看來,佛陀也足以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正如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說的那樣:從我所見聞的大師或是哲人的著作中,從我所深入瞭解過的那些社會裡,從西方人引為驕傲的所謂科學中,我究竟懂得些什麼呢?即使把它們全加在一起,與坐在樹下的聖賢的沉思冥想相比,也不過是些片言隻語罷了。

  由此可見,佛法所闡述的真理,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揭示,並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落伍,對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佛法認為,有情的生死煩惱根源於自身的無明。無明是對宇宙的無知,對人生的無知。這種無知是顛倒認識的根源,是錯誤觀念的根源,是煩惱的根源,也是犯罪的根源。而正見則是解脫生死煩惱的根本。佛法修行的基礎為八正道,其中即以正見為首,依正見建立幸福人生,依正見邁向生死解脫。

  正見因緣因果,我們就有能力坦然面對種種順境、逆境。面對順境不必驕傲執著,因為那只是過去種下的善因招感,無法永遠擁有它;面對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我們只是在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錯,又能怨得了誰呢!正見因緣因果,我們就可以為未來生命規劃出一個美好的藍圖。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就應該播下相應的種子,從因上改造它。正見因緣因果,我們就能更客觀、更真實地看待世界,避免主觀、片面、狹隘的認識,合理合法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事務。

  正見無常,可以擺脫對永恆的執著。人總生活在一種永恆的情結中,希望身邊的一切不離不散,然而世事無常,結果時常面臨事與願違的痛苦。正見無常,可以正確面對人世間的一切變化,無論是挫折還是順利,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暫時的,都要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都處在相互的轉化之中。

  正見無我、空,可以擺脫由我執而產生的煩惱。我執是一切煩惱痛苦產生的根源,由我執而有貪嗔癡煩惱,由貪嗔癡而造下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對存在的錯誤認識和執著,也導致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正見無我、正見空,就能解脫人生的煩惱。

二、自然的回歸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當大自然最奧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靈時,足以令我們心曠神怡。所以,讓我們的生命回歸到自然的懷抱!

  不知大家注意過沒有,世界是個大宇宙,而我們的身體則是個小宇宙。你看,地球的結構和我們的身體是多麼相似:地球裡有溶岩和水,就像我們身體裡奔騰的血液;地球上有岩石,就像我們身體裡支撐著骨骼;地球表面有泥土,就像我們身上包裹的肌肉;地球上萬物茂盛,就像我們身上披散的毛髮;天空中時而烏雲密佈,時而萬里晴空,就像我們的心情,變幻著煩惱和欣喜;風暴來臨的時候,可以讓大樹搖搖欲墜,就像我們發怒時可怕的脾氣;明媚的陽光就像我們燦爛的笑臉;紛紛的雨雪又像是我們悲哀的哭泣……我們和自然本是一體,我們的生活也本該和自然息息相關。

  人類曾經像動物一樣,完全依賴自然的給予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文明的進步在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我們和自然的環境、自然的生活離得越來越遠。我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我們已經喪失了在純粹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房屋的建造,使人類擺脫了最初的穴居時代,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但建築的不斷發展,又將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禁錮在一片片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禁錮在一片片沒有生命的環境中,使得樹木和草地都成了奢侈的風景。我平時生活在山上,有時從山上走下來,感覺整個城市裡飄動著一股躁動不安的氣息。

  是什麼使我們背離自然的生活?是什麼使世界的變化如此巨大?是人類的貪欲,是人類對物質條件盲目的、無止境的追求!我們通過不斷佔有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佔有吃的、佔有穿的、佔有住的……當我們擁有這一切之後,當我們已不再有衣食之憂,不再有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窘境,新的欲望又接踵而至。在物質生活有了相當的水準之後,我們還是不會滿足,又會產生攀比之心:希望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要超過別人,服飾要比別人講究,住宅要比別人豪華,地位要比別人顯赫……在相互的攀比中,衣食住行已經失去它最初的實際作用。現代人對生活狀況的不滿,已經不是簡單的物質匱乏,而是在攀比中產生的失落感和挫折感。攀比又帶來了競爭,激烈的競爭使今天的每一個人都疲憊不堪。現在的人活得特別累,每個人都在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努力適應著這個世界,努力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努力跟上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

  我總覺得,一味強調經濟的發展是有副作用的,甚至弊遠遠大於利。許多人嚮往日本優越的經濟條件,但在我看來,東京是賺錢的天堂,生活的地獄。我到過東京,到處都是高度的喧鬧、高度的緊張,路上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幾乎和機器人一樣沒有表情,我不明白這樣活著有什麼樂趣可言。原打算在那裡做一至兩年的學術研究,結果那地方我一點也不喜歡,生活一個月就逃了。香港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典範。整個城市就像座大百貨,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雖然舒適、方便,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但對於人類的身心健康並沒有任何好處。在我眼中的香港,只是鋼筋、水泥、噪音組成的鬧市。生活在一個沒有大自然滋潤的環境裡,無論什麼人都會變得浮躁而焦慮。

  現代的世界,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被強烈的欲望所主宰,將物質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誠然,科技的發達使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經濟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方便舒適;文明的進步使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可是,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在享有這一切的同時,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們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在能掙會花成為時尚的今天,我們輕易地丟棄了幾千年來奉行的知足常樂的倫理道德,開始理直氣壯地拜金。那麼,我們又是在用什麼換取這一切?除了我們的勞動、技術及謀生手段,我們更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而付出時間即意味著付出生命。但是,在欲望的爆發中,我們已經徹底迷失了自己,把全部生命都耗費在名聲、權力和金錢的積聚上,甚至無法抽出時間來反省自己的心靈世界,觀照自己的精神需求。

  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也使得人類失去了內心的寧靜。貪婪製造出的妄想,正魔鬼般啃噬著我們毫無防備的心靈。對財富的渴望,使我們看不到欲望下隱藏的巨大陷阱,看不到欲望猙獰的另一面。一味追求物欲,是引發爭鬥的根源。在家庭中,因為利益的衝突,導致了父母與兒女的爭鬥,兄弟與姐妹的爭鬥,丈夫與妻子的爭鬥;在社會上,因為利益的衝突,導致了家庭與家庭的爭鬥,公司與公司的爭鬥,行業與行業的爭鬥;在國際中,因為利益的衝突,導致了地區與地區的爭鬥,民族與民族的爭鬥,國家與國家的爭鬥。一味追求物欲,還是破壞地球環境的罪魁。在短短的百年內,人類以史無前例的規模企圖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盲目、過量的開採,使得地球在幾十億年形成的財富,幾乎耗盡了一半。對能源的過量開發,又導致了生態平衡的破壞,導致了各種自然災難,導致了地球環境的嚴重污染,同時,也給人類生存帶來巨大的隱患。

  物質和財富是否是我們抵達幸福生活的唯一手段?人們在沒有事業、沒有財富時,往往會將事業和財富當作幸福的保障。事實上,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在弘法過程中,遇到過許多事業成功人士,有著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財產,可是他們連人生最基本的快樂都不能正常享有。擁有豪華別墅,卻不能安然入眠;面對山珍海味,卻食欲全無……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華生活中,他們又何嘗體會到幸福的感覺? 

  人類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怎樣才能生活得快樂?首先,我們要回歸自然,學會享受自然的給予。大自然的一切:新鮮的空氣、純淨的藍天、迷濛的煙雨、柔和的月光、連綿的青山、潺潺的流水……這一切就在我們的周圍。大自然的美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東西,就愈接近生命的本質。只要我們把心事放下,隨時都可以在自然的懷抱中獲得自在;只要我們把欲望放下,隨時都可以在自然的饋贈中獲得滋養;只要我們擁有平常心,不必付出任何的代價,就可以享受廣闊的天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一首告訴我們如何享受自然、如何擁有良好心態的禪詩。其實,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現代社會的複雜使人失去了生命的自由空間。生活在這種複雜的環境,我們的妄想和煩惱空前地膨脹著。我們只是勞作,沒有閒暇,最終喪失了人類應有的靈性,忘掉了人生之根本。結果得到許多享樂,卻並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我們只是在使用生命,卻忘了或是不懂得享受生命!現代社會的複雜又使人緊張焦慮。回歸自然,可以徹底放鬆我們的身心,我們不必和自然算計,不必和自然競爭,不必和自然弄虛作假。在大自然中,我們的心靈會變得簡單、清淨。我們可以在岩石上小憩,讓思惟停歇,讓渾身的每一塊肌肉、每一個細胞,都徹底地鬆弛;我們可以在林間漫步,讓念頭安住在舉手投足的每個當下;我們可以在樹下靜坐,看花開花落,望雲卷雲舒。

  遺憾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對大自然賜予的一切熟視無睹。我們的心中裝滿事業、家庭、財富……卻很少能夠意識到自然中最美好的存在,從來都不懂得去珍惜。尤其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今天,我們為了服從經濟的利益,不惜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破壞我們唯一的家園。

  新鮮的空氣還有多少?城市彌漫著各種廢氣,連鄉村也在日復一日地受到影響;乾淨的水源還有多少?河流或是渾雜著工業廢水,或是在氣候變遷中逐漸乾涸;茂密的森林還有多少?樹木的生長遠遠跟不上人類的濫砍濫伐……如果不能停止對自然的放肆摧殘,總有一天,我們會在親手製造的災難中首當其衝地受到制裁。事實上,災難已初露端倪,到應當警惕的時候了。千百年來,我們一直遵循著天人合一的精神,人類應該感恩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愛護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去尋找快樂、尋找寧靜。

  幸福的生活,可以從簡單中獲得。我們用以維持基本生存的所需並不是很多。衣食住行就其原始意義而言,只具有簡單的功用:食物是為了充饑,服裝是為了避寒,房屋是為了休息,交通工具是為了代步。人類的原始需求也不難滿足:當我們饑餓的時候,吃什麼都有滋味;當我們瞌睡的時候,睡在哪裡都香甜……

  為什麼今天的人會有那麼多要求?生活中的許多需要,與其說是我們自身的需要,還不如說,是社會使得你有這種需要。人類的欲望正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滋潤下,在豐富的物質條件的刺激下,無限地增長著。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各種煩惱和痛苦。所以,東西方的聖哲們,都普遍告誡我們要少欲知足。

  一個人追求權利,就會被權力束縛;一個人追求事業,就會被事業障礙;一個人追求財富,就會被財富捆綁……他們沒有時間,更沒有閒情。他們的所有時間,他們的所有生命都被用來作了交換。我們一旦能夠放下這些,既認真承擔起在人世應盡的責任,又不使自己的心執著其間,那麼,我們就能體會到放下的自在,走也方便,睡也安然。我不從政,沒有體會過官場的應酬究竟有多麻煩、多累。但有時也會有些信徒請我去吃飯,擺出一桌的菜,吃了三五樣後,根本就分不出各自的味道,每次都吃得我直想睡覺。這種感覺很像在鬧市中走了一回,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疲憊不堪。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就是告訴我們:複雜的環境會給我們感官及思惟帶來混亂。

  遵循簡單的、自然的生活原則,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更為單純。
  遵循簡單的、自然的生活原則,使我們更好地保護地球有限的資源。
  遵循簡單的、自然的生活原則,使我們不必將所有時間用來為滿足物欲而奔忙,從而享有生命的閒暇。
  遵循簡單的、自然的生活原則,使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相處,減少由激烈競爭帶來的犯罪現象,乃至世界戰爭。

三、自我的回歸

  自我的回歸,使我們的人格回歸到生命的本來。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自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一生都在為所謂的我而奔忙。為了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兒女、我的名譽地位、我的財富……我們所關注的一切,都是圍繞自我這個中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有著神聖的地位,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正是因為我執的關係,才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一切社會不平等現象的發生。因為我執,人類不但對我有著深深的貪戀,還進一步希望更多的東西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體現在父母對子女的專制,尤其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當作自己的一部分,當作私有財產般任意處置,固執地以自己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無視子女的獨立人格,使他們活得痛苦不堪。一方面又體現在夫妻間的過分佔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婦女在很長時間內只是男性社會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執,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嚴重的隔閡;我執,是造成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我執,引發人生的種種煩惱;我執,又是社會犯罪的禍根。我們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說到我,然而,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們有身外之物,有身內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們的事業、名譽、地位,包括我們的信用卡、房子、汽車,還包括我們的妻子、兒女、朋友,以及諸如此類的一切。我們時常將它們作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標準,將它們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例子:若事業成功,便覺得高人一等,而職業低賤,又會自慚形穢;若家資巨萬,便覺得趾高氣揚,而身無分文,又會無臉見人……事實上,稍微清醒一些的人都會知道,這些東西只是暫時為我所有,它們中的每一樣都逃脫不了無常的規律。我們的名譽地位,無法永遠保有;我們的信用卡、房子、汽車,隨時都會更換主人;即便是我們的妻子兒女,也可能在聚散離合之中變換相互的關係。由此可知,這些身外之物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們只是出於錯覺,才把它們當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的身內之物,我們的生命體總該是我的吧?通常,每個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身體。當我們為他人付出一些勞動,總會計較報酬、計較得失。可一生幾十年的光陰,都在為我們的色身服務,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長,卻無怨無悔。這樣看來,色身似乎理所當然地代表著真正的我了。可我們再分析一下,就會發現,色身也不過是四大的假合。現在醫學發達,人身上的每個器官都可以像機器零件一樣隨時更換,當你的手斷了,可以換上一隻別人的手;當你的心臟有了問題,可以換上合成材料製作的人工心臟;甚至換頭也不再是神話,不久的將來,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別人的頭,那個頭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們的色身每天都處在不斷的新陳代謝之中。從嬰兒到少年、成年,每一天都在成長的過程中,然後,又開始逐漸地衰老、敗壞,我們的色身,又有哪一刻不在變化中?肉食的人,組成你色身的原材料,是動物的肉;素食的人,組成你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動物界,肉食動物的性格都比較兇暴;而素食動物則相對溫和許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們暫時住一住,我們無法永遠擁有它,更無法讓房子永遠不會敗壞。生命只在呼吸間,當我們還有一口氣在的時候,可以很活潑、很燦爛;倘若哪天一口氣不來,就該腐爛、發臭了。可見,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再來看一下我們的精神活動。我們的精神領域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不會比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更簡單。在我們色身成長的歲月裡,精神領域也在不斷得到充實。就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來說,我的觀念和知識,離不開小時候父母的教誨,上學後老師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後,社會所給予的影響。我現在所想的、所說的,都是長期以來一點一滴形成的。儘管,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時發表一些高論。但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想法和看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閱歷的豐富,隨著知識的增長,逐漸地發生改變。儘管,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強調:我喜歡,我討厭;我快樂,我痛苦……我喜歡的時候,對方的缺點也是優點;我討厭的時候,對方的優點也成了缺點。我快樂的時候,渾身每一細胞都在笑個不停;我痛苦的時候,日月星辰也顯得暗淡無光。痛苦時的我,無法想像快樂時的我;快樂時的我,同樣無法想像痛苦時的我。那麼,究竟是痛苦時的我代表著真正的我,還是快樂時的我代表著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麼?從以上分析,我們瞭解到,所謂的我其實是由許多非我的東西組成。而這些非我的東西,哪一樣都不能代表著真正的我。如果我們把它們當成我的話,人生就會充滿煩惱。

  我們要用緣起的智慧來觀照人生,充分地認識到,財富、地位、家庭、事業、名譽及世間的一切,甚至包括我們的色身,都是無常變幻的。我們不可能永遠擁有,更不能將它們當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減少對世間萬物的執著,讓我們的心從物欲中慢慢解脫出來,再也不為這些東西左右,再也不為它們要死要活,從而保有心態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獨立。

  我們也要用緣起的智慧來觀照心念。在我們的思維中,有種種不同的想法和情緒。有人說世道險惡,但我覺得人心更險惡。說到人心的時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卻是每個人自己的心。我們的心中有無數陷阱: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懷疑的陷阱、驕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癡的陷阱及不良嗜好的陷阱……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的心就會時常掉入這些陷阱中,讓貪婪、嗔恚、猜疑、驕傲、嫉妒和欲望支配著我們。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的心就會時常沉迷在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點私利當作生活的全部,被當下的一點情緒主宰我們的心靈。

  如果沒有智慧的觀照,我們就會缺乏辨別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把這些原本非我的東西,當成是我,造成無盡的人生煩惱和痛苦。我執,是世間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切煩惱的根源,一切災難的根源,一切犯罪現象的根源……我們只有通達了無我真理,才能消除由此而來的一切禍患。

  如果我們通達無我的真理,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對每種想法的產生,都能清清楚楚;對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能明明白白,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做他們的奴隸。

  如果我們通達無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確地認識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執著身內或身外之物為我,不被世間的無常變化所困擾。

  如果我們通達無我的真理,才有可能開發出本自具足的智慧,尋找到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歸,讓我們回歸到生命的本來!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