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星雲大師給世人的14堂人生課
齊宏編
16/10/2017 07:3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人生最大的悲傷之源就是看不開

人生總是充滿了變幻莫測,讓人在不經意間迷失了自我。其實生活在這個塵世中的人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人生的風浪。

   
當我們在人生中真的遇到風浪的時候,如果我們選擇用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它、解決它,其實你會發現,這並不算是你人生中的風浪,只能稱它為你人生航海旅行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不僅它不會帶給你什麼困惑和壓力,反而會讓你覺得這趟人生旅行很刺激、很過癮、充滿了挑戰性,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旅程。

   
具有多疑心態的人往往帶著固有的成見,通過想象把生活中發生的無關事件湊合在一起,或者無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來證實自己的成見,于是就把別人無意的行為表現誤解為對自己懷有敵意,沒有足夠根據就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懷疑別人對自己進行欺騙、傷害、暗算、耍弄陰謀詭計,以致與人產生隔閡,在人際交往中自掘鴻溝,嚴重時還有可能反目成仇。

   
不要太過留意朋友的話,別去猜疑他們是否有惡意。多些去和朋友溝通,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想想自己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等,以下是醫學角度的解決方法,你可以試著矯正:

   
多疑心理產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極的暗示有關。首先,你要認識到無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後果。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猜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黑暗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我們認識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斷地克服多疑,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要用高度的理智、寬闊的胸懷、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只要我們心廣大如天地,虛曠如日月,就不會為這些小事而斤斤計較,無端猜疑了。

   
其次,當你猜疑別人看不起你,對你撒謊,在背後說你壞話時,你心裡可以不斷反復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會對我撒謊他不會說我壞話他不會看不起我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討厭猜疑我不該猜疑這些等等。這樣反復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學家證明,從心理上厭惡它, 在觀念和行動上也就隨心理的變化而放棄它。

   
再者,你還可以與他人加強交流,坦率地、誠懇地把猜疑問題提出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只要你以誠相見,襟懷坦白,相信疑團會解開的。

   
人生在世,要想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或失意。其實,身處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時間負面情緒的困擾會使人沮喪抑鬱,同時也會嚴重幹擾我們的生活。學會安慰自己,遇事看得開,能使自己從困境中得到解脫,使人活得輕鬆,生活也會有滋有味。我們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想法也會各異, 若總是看陰暗面,那麼芝麻大的小事也會看得比磨盤還大,自己也會被壓得喘不上氣。遇事如果能想得開,處事也許就會應變自如,相信沒有爬不過去的山,失意時提醒自己振作,痛苦時可以自己尋找歡愉。

天地只在心間,心寬天地闊

人生在世界上煩惱的事情很多,譬如我們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嗔癡的煩惱,我們的煩惱真有如大海的深廣、樹林的茂密,起惑造業,流轉生死,皆由煩惱所致。

   
人生一世無非三餐一宿,其實所謂的理想和志願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的,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簡單,不應該拋開現實去追求幻想中的美好,而要體會現實生活中的這種平靜的樸實,其實能夠吃飽喝足已經是上天最大的厚愛了,多少人連一日三餐都沒保障啊,雖然成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是只有一瞬間的喜悅,而大多數的時間是平凡如常,我們不能只看到瞬間的喜悅而去不遺餘力地追求,而忘記了在漫長的創業旅途中讓自己一路開心,不要做一個孤獨寂寞的成功者,這樣即使成功也沒有意思,要成為一個平凡樸實的大眾英雄,從枯燥和苦悶中掙脫出來,哪怕是一個微笑,都會讓生命變得精彩。

    “
心底無私天地寬”, 這應該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當今世界,文章裡常常是陽春白雪,天高海闊,高山流水,淡泊明志,但有寬廣心胸的人實在不多,人生來似乎就為了一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可爭來爭去,人活了一輩子,都要奔著一個地方去,生死之局無人可逃,所以人的重要一關是要看透生死,渡生死河至涅槃岸,但真正能悟道的,堪破生死的人卻寥寥無幾。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錄著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如果劉禪果真按照遺詔的要求去做了,恐怕三國一統的就不是司馬氏了。心底無私天地寬即便很難,但總應做點什麼,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無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做到心底無私,問心無愧,凡事都為他人著想,不求做個聖人,做好一個凡人足矣。人生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擁有了真誠、善良和寬容,就會發現,天地之大,廣闊無垠。

 

世人紛擾為利,我自寬心自持

放寬心胸,像大海容納百川,像虛空容納萬物;凡事包容它,不要負擔它,自然就能消除壓力。

   
拋棄名利,寬心自待的重要一點是來自于心態的平和,因為心態平和的人能把事情看開、看淡。因為大多時候,不是外界的名利束縛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將我們自己框死。所以,要善于解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跳出名利的圈子,從而使心境恬靜一點、灑脫一點。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道。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小和尚撒完種子後,發現飛來幾只小鳥啄食他剛撒下的種子。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要命。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大喊: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衝到哪兒,就能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枯黃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小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頭:隨喜!”

    “
隨性、隨遇、隨緣、隨喜概括了人生中多少自然規律,多少人生智慧!一切自然隨意,不為名利所擾,人生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東西可以讓你寢食難安、愁眉不展。

   
有一天,煩惱的少年來到一個山腳下。只見一片綠草叢中,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的少年看到了很是奇怪,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牧童說。

   
煩惱的少年試了一下,沒什麼改變,他還是不快樂。

   
于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魚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問老翁: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老翁看了一眼煩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的少年試了試,不靈。

   
于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尋求解脫之法。

    “
,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個靈台洞,洞內有一位老人,他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們一邊說一邊下著棋。

   
煩惱的少年謝過下棋的老者,繼續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靈台洞,果然見一長髯老者獨坐其中。

   
煩惱的少年長揖一禮,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
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的少年說。

   
老人答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
有誰捆住你了嗎?老人問。

    “
沒有。煩惱的少年先是愕然,而後回答。

    “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著長髯,大笑而去。

   
煩惱的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沒有任何人捆住自己,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

   
人們看慣了日升月落,春秋更替,習慣了一年四季的冷暖現象,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仇恩怨,更難將傷心難過看得風輕雲淡。也許我們無法選擇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週圍的人和事,我們也無法讓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不再去追求名和利,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平淡地看待紛紛擾擾的名和利,放寬心態去面對人生的種種經歷。

   
曾經看到那些假日垂釣者,一大早出門,夕陽之下拎著空空的魚簍回家的時候,仍是一路歡歌,不禁訝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卻一無所獲,怎麼還可以這般快樂滿懷?給我的回答卻是:魚不咬我的鉤那是它的事,我卻釣上來一天的快樂!對釣魚的人來說,原來最好的那條魚便是快樂。

   
人生是一次遠航,不論怎樣努力,我們都看不到盡頭。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許會遇到許許多多挫折與失敗,包括朋友的猜忌與誤解,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冷遇和事業的磨練與打擊,都會將我們近乎頹廢的身體沉沉地壓下去,甚至無力抗拒。也許我們彷徨無助的心靈只需要一句安慰,一句鼓勵,但是我們更應該給自己一個永恆的榜樣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而不能自安

就貧富而論,有錢的人,雖然衣食無缺,華蓋重裘,但有時候為了人事的困擾,同樣日夜不得安寧;沒有錢的人,盡管每日難過,依然每日過,無錢一樣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謂的人窮志不窮

   
有句俗話叫做人窮志短”,意思是說人一但窮了,腰桿子上的骨頭雖不比別人少一根,可就是直不起來。話雖這麼說,但也不見得窮人盡志短。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出身在貧困的農家。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給富戶放牛打工了,幫襯著家裡賺點兒開銷。

   
家庭生活的貧窮沒有讓王冕志短”,相反,他自幼熱愛讀書學習。白天,他幫人放牛時常常去學舍旁聽那裡的學生誦讀經書,往往因此把牛給忘在山上,回去便遭雇主一頓鞭打,雖被鞭打,王冕仍舊一如既往地去學舍偷聽學習。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王冕以堅韌的學習精神,終于獲得了轉機,得以拜會稽學者韓性為師,終于成為一個通學大儒,成了當時人盡皆知,後人世代相傳、流芳千古的文人畫家。

   
王冕的貧而樂道、困而好學的精神,更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為後人中人窮志長的好學之士,樹立了勤勉奮鬥的標桿。

   
人窮固不可志短自輕,但身處貧窮,該如何自處呢?在《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樂道則無所謂貧窮與否,好禮則無所謂富貴有無。

   
不同的人對待貧窮的看法不同,標準不同,忍受貧窮的能力也不同。對于貧窮,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貧困,苦熬貧困,覺得貧困可怕之極;也有一些人是甘于貧困,借貧賤的環境來磨練自己的意志,這是自覺地忍受貧困。孔子所謂貧而樂道”,即是說雖身處貧困中而不以為意,仍舊樂道好學也。

   
在當今社會,有了錢,你可以買豪宅別墅,但卻不一定能買到一個家;你可以用錢買到昂貴的鐘表,但卻不能買到時間;你可以用錢買到書,但卻不能買到知識;你可以用錢買到最好的醫療服務,但卻不一定能買到健康;你可以用錢買到地位,但卻不一定能買到尊重

   
錢在人的生命中盡管不可缺少,但貧富自有天命。錢乃身外之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有富貴之命,自然能過上富足生活,富貴了之後能夠好禮”,便不違先聖訓誡;如若不能通過努力發財致富,那就該做到達人知命,安貧樂道,這也是人生的財富。

狹窄的心胸容不下世間的美好

一個人心胸開闊,事事如意,不論到哪裡都覺得這個世間很美好。

   
心胸狹窄就是心內不能容物,極端的自我與自私,心中只有自己,不能出現別人。心胸狹窄的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他們自我自私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裡只能有他們自己。如果有別人比自己強的話,他們就會感覺自己成了別人的陪襯,這是他們萬萬不能接受的,于是就煩躁不安、心神不定,甚至連日子都過不下去。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一個真正的強者也許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強,但他們的不能容忍和心胸狹窄之人的不能容忍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真正的強者,他的目標是要做到最好,他不能接受自己處在第二的位置,所以當他發現有人比自己強的時候,他會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使自己成為最強的。他們的風格是激發自我潛能,通過對自我的超越來超越別人,使自己永遠走在別人的前面,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強者總能得到更多人的注意,總能成為舞台上的明星,明星總是耀眼的。本來人們都習慣于崇拜強者,對于強者經常抱著一種欣賞與向往的態度,而心胸狹窄的人,卻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而更多時候,這純粹是一種心理上不接受和極度反感的情緒,乃是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所致。他們沒有能力成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也不允許有比他們更引人注目的人物存在。

   
心胸狹窄的人,忌賢妒能只是他們性格弱點的一個方面。心胸狹窄意味著不能包容別人的缺點,不能忍受別人對自己無意的觸犯與傷害,不能以淡然開朗的心態對待問題。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本身知道自己並不是最強的,也許根本就算不上強,但是他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視野範圍之內有人比自己強,若是發現有人強過自己的話,他就會心煩意亂,去盤算如何削弱對手,而不是提高自己。他們的風格就是壓制別人,通過壓制使別人不能超過自己,使自己永遠保住第一的位置。所以你與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打交道,就永遠無法正常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會感覺總有一個人在壓著你、拖著你,讓你舉步維艱。

   
修心養性,是做人的前提,是事業成功的根本。所以,無論如何,修心養性之艱辛路,都必須腳踏實地認真走過。開闊心胸,是修心養性的具體步驟。所謂開闊心胸,就是做人要有開闊的胸懷。心胸闊大,方可容天下之物,能容天下之物,是一種恢宏的氣度。做人必須具備這種氣度,才會有所成就。

 

對人對事,寬心以待才能從容自如

當自己與別人見解上有衝突,彼此不能和諧相處的時候,我們就不快樂了。我們職業往上高升之時,馬上就欣然色喜;萬一利益被人奪去了,我們就懊惱傷心。種種不能解決的問題,使我們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一位成功人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八個字,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許多事情就能豁然開朗!”

   
律己為何要嚴?因為不嚴會放鬆自我約束,讓小錯誤發展成大錯誤。待人為什麼要寬?為的是給人自新的機會。這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它的核心是強調自悟,對事物的標準,要有一個超然的體悟,對是非的判斷,要有一個盡可能客觀公正的把握。

   
大將軍徐達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上功不可沒。他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牛,長大後一起打仗。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嚴。

   
徐達處處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軍糧不濟,士兵填不飽肚子,他主動少飲少食,把口糧節省下來分給他們;大軍還沒扎好營寨的時候,他從不提前進帳休息,一定會等到大家都安頓好了,他才放下心來;士卒傷殘有病,他親自端藥治療;如遇上兵士犧牲,他會更加重視,籌集棺木葬之。所以,明軍將士對他無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無聲色酒財之好。史書記載說: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經賜給他一塊好地皮,但正好處于農民的水路必經之地。家臣看到有這個好處,于是用這塊地皮謀取私利,向農民征收過路費。徐達知道後,馬上將此地上繳官府。

   
朱元璋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可是徐達卻得善終。他病逝于南京之後,朱元璋為之輟朝,悲慟不已,追封他為中山王,並將他的畫像陳列于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

   
能逃過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說,跟徐達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是分不開的。

   
在現實中,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許多人採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們把這句話顛倒了一下,變成了嚴于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很寬鬆,什麼都能做,做了壞事也從不感到羞愧,但對別人卻要求極嚴,犯一點錯誤就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一點小事對自己不利就喋喋不休。

    “
以聖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卻用常人的標準對待自己。像這樣的人,他交不到幾個朋友,做起事情來,也很難跟別人順利地合作。因為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用最寬鬆的標準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嚴重自私自利的體現。為什麼不想想,你有什麼資格這麼要求別人?又有什麼資格如此放任自己?

    “
寬以待人,嚴于律己。體現一個人在處世為人修養上的收放功夫,也是高尚品德的最好說明。寬以待人,首要之處是能做到無我而思;嚴于律己,最要緊處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緒。

   
感情用事、嫉妒之心是糾纏一個人終生的兩個主要因素,也是人們產生怨氣的根源。所以,眾所週知,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同門為師,天賦相差無幾,學習成績的優劣主要與個人的後天努力有關,學習好的笑話學習差的,後面者譏諷學習好的都是不道德的表現。

   
身在逆風舟上看到他人能順風急進,而做到捫心自問:別人一帆風順對我有何影響?我雖在逆水之舟,又與他人有何相連?不生嫉妒之心就不是一件簡單的心理行為。日常生活中看不順眼的事很多,自己不生煩惱,就不會有人找你的麻煩!因此,人生處世無論遇到大事還是小事,心理平衡是化解人與人之間怨恨的第一心理要素。

   
對人心寬,自己先做到心裡平淡而不多慮。平淡是真,真誠就會善待一切,就會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平靜的心情,才會意氣舒暢,幹什麼事人才會充滿朝氣和興趣,才會有好的心情處理人際關系。心情好的人對任何人物都會抱以寬容之心,不僅對仁人君子心寬,對勢利小人更有自己的寬容之法。

   
史書記載,唐太宗在攻打潞洲時,路過一個有五代同堂的人家,問他家的長輩若何道而至此?就是問他們家有什麼辦法能夠五代人同住在一起。那家的長者回答說:臣無他, 唯能忍而。太宗以為然。多麼簡單的回答!沒有什麼特殊的辦法,只不過能忍讓罷了。忍,就是寬恕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史書上又載:張公藝九世居,唐高宗有事泰山,臨幸其家。問本末,書百字以對。天子流涕,遂賜縑帛。由此可見,身為天子的高宗李治也深知處家立身的不易,就更明白治國的艱辛了。在現代,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已經是很難找到了,就是三五口之家能和睦相處也非易事,同樣需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寬容相待。社會上那些子女對父母不敬,或者父母恨兒女不爭氣,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現。那些夫妻分道揚鑣,又有幾個能做到寬心善待對方的?

   
教育家謝覺哉曾有一首著名的詩篇:行經萬裡身猶健,歷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瑕須拂試,敞開心扉給人看。康德也說過:真誠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寬以待人需要自己的真誠,真誠的力量是能感動一切的。

   
即使生活欺騙了自己,也不應懷疑真誠的魅力。人只要具有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的心理,就一定能用真誠之心去對待他人,一言一行也必定會表現出極大的寬容。真誠的寬容之心必定能贏得他人的愛戴。缺乏真誠的人終究不會得到別人的相信。所以,海涅更是直接地告訴人們: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古人也說過: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生存必定要競爭,但生活需要寬容。

 

對世界禮貌微笑,你的生活會快樂起來

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藥石之一,尤其現代是一個注重色彩、聲音的時代,因此我們更應該時時面帶微笑,以微笑來裝點我們的人生,以微笑來美化我們的社會。讓微笑像花朵一樣,開滿生命的園地,讓微笑像音樂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心靈。

   
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一切的和諧與平衡,成功與幸福,健康與美麗,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這是什麼?這就是微笑所能產生的力量。微笑在自然界中是隨處可見的。霞光,是清晨的微笑;漣漪,是湖水的微笑;春風,是大地的微笑。

   
相信大家都記得這樣一個鏡頭,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公益廣告裡,畫面裡的人以我們身邊的事情闡述了微笑的魅力。當接電話的時候,無論你的心情如何糟糕,拿起電話的那一刻,你要牢記面帶微笑地傳遞你的聲音。一個細小的動作,會讓電話那端的朋友,深切感受到你心情的愉悅,這種快樂的情緒會產生感染的力量,讓他() 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你陽光的、明媚的、溫馨的笑容,無意間就會樹立起一種謙和、真誠的印象。

   
在人所有的情緒中,快樂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種,微笑也是人們最喜歡的表情。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一個心理醫生,不管自己在傾聽還是在講述,都會始終笑著,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快樂能感染病人,它本身就是一劑良藥,讓鬱悶的心境自動消散,讓積淤的心結找到出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種快樂的情緒,從而能夠真正地露出牙齒開懷地笑,這正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

   
一些人不愛微笑,是覺得生活給了自己許多的不幸。然而,生活並沒有拖欠我們任何東西,總會給我們補償,所以也沒有必要總苦著臉。我們應對生活充滿感激,因為,它給了我們生命,生長的機會。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對一切都顯露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對處境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相反,如果你以微笑面對生活,困難就會變得容易些,而自己也就會更有親和力,別人更樂于跟你交往,從而得到更多的機會。

   
微笑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應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微笑是有回報,人際關系就像物理學上所說的力的平衡,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對別人的微笑越多,別人對你的微笑也會越多。

   
在被別人誤解後,可以選擇暴怒,也可以選擇微笑,通常微笑的力量會更大,因為微笑會震撼對方的心靈,顯露出來的豁達氣度讓對方覺得自己渺小、醜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時候過多的解釋、爭執是沒有必要的,微笑能化解矛盾、緩解僵局,並讓感情更深厚。

   
保持微笑的心態,人生會更加美好。人生中有挫折、有失敗、有誤解,那是很正常的,要想生活中一片坦途,那麼首先就應清除心中的障礙。

   
生活始終是一面鏡子,照到的是我們的影像,當我們哭泣時,生活在哭泣,當我們微笑時,生活也在微笑。只有心裡有陽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現實的陽光,如果連自己都常常苦著臉,那生活如何能美好?

   
微笑的好處數不清,但微笑其實很容易,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臉上掛著大大的微笑,好運及幸福會自動來敲門。微笑可以給我們的生活打下堅實的根基。

   
微笑的人一定是真正懂得愛的人,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誰不希望跟樂觀向上的人交朋友。微笑既給自己信心,也給別人信心,從而更好地激發彼此的潛能。微笑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語言,一個自然流露的微笑,勝過千言萬語,無論是初次謀面也好,相識已久也罷,微笑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令彼此之間倍感溫暖。微笑是一種修養,並且是一種很重要的修養,微笑的實質是親切、是鼓勵、是溫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總是容易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容易取得成功。

 

攀比中,人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知人很難,知事也難,知理更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智慧就是自知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應該為快樂而活著,應該為快樂的活著而努力。因此,要學會珍惜擁有,享受當下。對別人,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對自己,少一些渴望、少一些攀比、更少一些要求,快樂就在眼前,你有,我有,大家都會擁有。

    “
一個人的美在于他的內在和才華而不是外表。我們攀比得來的浮華往往不能讓自己真正的美麗和富有。一個缺乏智慧的人即使擁有萬貫家財也無法掩飾自己的無知, 而衣著樸素的人卻可以讓人感受到他非凡的氣質與高超的領導能力。猶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吝嗇鬼夏洛克只會讓讀者更加厭惡一般,他再富有,也只會令世人更唾棄而已。相反週恩來總理樸素的儀表,他的不凡氣度卻得到了人們的頌揚,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景仰。

   
攀比的人永遠在給自己的杯子裡加水,卻總覺得不滿。人們也常說,不要盲目攀比,而應該學會知足。知足,也經常用來安慰他人。其實這是一句很唯心的話,因為理解這句話的人很多,會說這句話的人也很多,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幾乎沒有幾個。相反,那種不滿足卻表現得淋漓盡致。生活中,對孩子的學習不滿意、對家務誰擔的多少不滿意、甚至對父母給予兄弟姐妹的關愛不對等也不滿意工作中,人們對職位不滿意、對分工不滿意、對領導、同事間的相處不滿意總之,有太多的不滿意。其實,人生有窮盡,欲望總無邊。不斷地攀比,自己的欲望一刻也不會滿足,索取一刻也不會停息。這往往給人帶來更多的痛苦。

   
我們可以同他人比,但絕不是攀比。比較剛毅堅強的性格,更能面對人生坎坷;比較心地的善良,可以養成純美的心靈;比較愛的付出,可以讓愛的玫瑰始終芬芳比較知識,比較思考,比較創造,比較成功,可以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可以激起奮鬥的激情,能讓人的精神世界更豐富多彩,讓人的一生更加美麗多姿。

   
拒絕攀比,讓快樂像花兒一樣從內心放飛,走出我們的美麗人生。拒絕攀比,讓天空更加澄澈,心情變得愈加愉悅,幸福的體驗更加真實。

   
學會滿足,可以帶來快樂。為什麼明明自己擁有很多,明明自己應該很快樂,卻因為沒有擁有一些其實並不難擁有的,也不一定要擁有的東西而不開心!一些人總是介意自己沒有擁有一些別人很容易擁有的,別人不一定要努力就能擁有的東西而煩惱。在攀比心的驅使下,他們煩惱,並執著強求。其實人應該學會珍惜眼前的東西, 不要盲目地永無止鏡地去追求。不要強求一些時候未到的東西,人生不會十全十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但缺陷也是一種生活的饋贈,也會有一份獨特的美。

 

用平靜應對責罵,用平和迎接挫折

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我們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困惑,心情難免會產生波動,但情緒反應卻又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海濤法師開釋:生命的完整,在于寬恕、容忍、等待和愛,如果沒有這一切,即使你擁有了一切,也是虛無。還有一句名言說: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帶給每個人的影響又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鬱鬱寡歡,也有些人會從中發現快樂。苦可用作樂,悲痛可以化為力量,危機也能變成機遇。換一種角度看世界,世界就會因你而不同。

   
我們要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排解生活中煩心的事情,任何煩惱都會冰消雪融。雖然煩惱來無影去無蹤,但當煩惱來臨時,人們也並非束手無策。人要想排除煩惱的困擾,首先要學會寬容和忍讓,要去除嫉恨之心,要學會寬宏大度,要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雅量。同時要學會理解人、體貼人,能夠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不要為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懷。如果雙方都逞強好勝,矛盾就會愈積愈深,最後發展到不可開交的地步,既破壞了人際關系,又影響相互團結,還有損身心健康。

   
學會忍讓,學會化幹戈為玉帛。只有這樣,你才能知足常樂,才能不會經常為一些小事而生氣傷神。

   
其實,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每個人面對煩惱時,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凡事應該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心中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眼前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你無法選擇你的老板、你更無法選擇你的出身,可是我們卻可以選擇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一個苛刻的老板,可以鍛鍊我們的耐力;一個貧苦的出身,可以更加激發我們奮發圖強的鬥志。

   
人生是短暫的,不要因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于懷,為這些小事而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是不值得的。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氣了。

   
生活中經常有人為一些小事而生氣,其實他們也不想這樣做,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情。生氣不但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還影響到週圍的人際關系。

   
從前,有個婦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生氣,和鄰居、朋友的關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惱火,想改吧,一時又改不了,于是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她和一個好友聊天時,說出了心中的苦悶。朋友聽完後就對她說:我聽說南山廟裡的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她去找那個和尚。對和尚說:大師,我怎麼老是生氣呢?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大師笑而不答,,施主,請跟我來!”和尚把婦人帶到了一個小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卻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這時老和尚迅速把門關上並上了鎖,繼而轉身走了。婦人一看, 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個死和尚,幹嗎把我關在裡面啊?快放我出去

   
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最後婦人總算是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在還生氣嗎?

   
婦人回答說: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氣,我為什麼會到這鬼地方來受罪。

    “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夠原諒別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許久,高僧又來問她:還生氣嗎?

    “
現在不生氣了。婦人回答說。

    “
為什麼呢?

    “
氣也是沒有辦法啊。

    “
你的氣還沒有消逝,還壓在心裡,爆發以後仍會很劇烈。高僧說完又離開了。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立即上前說:我現在不生氣了,原因是不值得氣了。

    “
還知道什麼叫不值得呀,看來心中還有衡量 ,還是有氣根的。高僧笑著說。

   
當高僧迎著夕陽站在門外時,婦人這樣問高僧:大師,何為氣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傾灑在了地上。婦人看了很久以後,頓悟,叩謝後回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傷害了我們,可從來都不知道從自身找原因,難道真的都是別人的錯嗎?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原來老天也很眷顧自己!朋友也從未曾主動離棄!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何苦一定要生氣呢?氣其實就是別人吐出了但是你卻接到口裡的那種東西,你吞下就會覺得反胃,你不在意它的時候,它也就會自動消失。

   
佛曰,煩由心生。而心呢?不過是一大塊血肉團子而已。怎會生出那麼多的欲望呢?貪婪、嫉妒、虛榮,友情、愛情、親情,懦弱、堅強;高興、煩惱;爭強好勝、口蜜腹劍種種的欲望匯入本應清清朗朗的人世間,物欲橫流的時候,本是一張白紙的小小人兒,又怎禁得住各種欲望顏色的浸染呢?每個人生氣時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會生氣,受到了他人的侮辱會生氣,親人間的寡情薄意會生氣總之,只要人還活著,還有意識,就免不了生這樣或那樣的氣,即使知道那句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是免不了要生氣。用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令你生氣的事情,才是心靈快樂的真諦。

 

不為貪念而去侵犯別人的利益

在生活週遭裡,有的人因執著自我的主觀,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深陷貪婪的溝壑,不懂得知足感恩而作繭自縛;有的人因抱殘守缺,不肯接受新知而作繭自縛;也有的人墨守成規地自我禁錮,或是一知半解地固步自封,也是作繭自縛。

   
貪婪是人類的天性,因此,不管是凡人還是聖人,都無法徹底根除自己貪婪的心理,無法抑制自己貪婪的天性,無法消除自己貪婪的念頭。所有事業有成和事業成功的人物,都必須要有適當的企圖心或者說是貪念,畢竟,激發出人類原始的行為才會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因此,適當的貪念可以成為一個人事業進步的助推器,也可以成為一個人獲取幸福生活的原始動力。

   
問題是如何把自己的貪念保持在適當、健康和能夠自控的範圍之內,這是非常需要加強個人修養的行為。有的人追求的是錢夠生活就好,太多的錢反而會成為一種罪惡,一種負擔;有的人則追求財富的無限化,哪怕是路有凍死骨也無動于衷;還有的人會用強烈的自控能力來克制自己過多的貪念,讓自己生活得淡泊恬靜。

   
誰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呢?現在我們被貪念、欲望和功名利祿控制了,我們為功名利祿、欲望和貪念去努力,誰能放下自己的欲望、貪念和功名利祿呢?放下這些我們就沒有煩惱了,就會有真正的快樂,而現在我們放不下這些東西。不就自生煩惱了嗎?都是我們自己想象的。

   
現在我們好苦,我們把苦當快樂這叫愚癡?要想找到真正的快樂就把一切煩惱、功名利祿、欲望和貪念都放下來做個無心的我,那也是佛,佛也是我們,佛和我們原本是一樣的,是永遠不變的,而我們現在沒有成佛,就是沒有了佛的慈悲心,也沒有了佛的大愛心。所以我們現在做不了佛,就在這裡痛苦掙扎著也回不了佛的本性了。回到佛的本性是不生不滅永遠不變的,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快樂。

   
而我們現在沒有這些,是因為我們的貪念所搞的,我們要快點兒回頭,不要迷失著往前走了。做回本來的我,本來的我們和佛是一樣的,也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也擁有著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快樂,而我們現在擁有的全是痛苦,要想離開這痛苦得到永遠的快樂,就要做回到本來的自我,佛的本性就不再受苦了,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我們要回到本來的自我,就要擁有本來自性佛的慈悲心、大愛心,無私地愛一切人、動物,而不是自私的愛,是無私的愛,不要圖回報的愛。而現在我們擁有的都是自私的愛,不為別人,是我們的貪念、妄想和欲望控制的,我們能快樂嗎?現在我們的世界裡災難這麼多,戰爭、水災和瘟疫都是我們自己所造成的。

   
一個人如果過于貪婪,就很容易被他人利用,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商人如果過于貪心,那麼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作為一個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麼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喪失。所以,就算是很聰明的人如果貪欲不止,只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益沒有得到,禍害反而先來臨了。

   
明代有一個監生。博學有口才,本來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他癡迷鍊丹術,被一個號稱能鍊丹的騙子騙去了一大筆銀子。這個監生自然又氣又恨,想到各地去漫遊,以抓住那個鍊丹的人。

   
事有湊巧,忽然有一天,他在集市上碰見了那個鍊丹的人。不等他開口,鍊丹的騙子就盛情地邀請他去飲酒,並且誠懇地向他道歉,說是上次很對不起監生,請他原諒。過了幾天,那個鍊丹的人又跟監生商量,說:我們這種人,銀子一到手,馬上就都花了,當然也沒有錢還給你。現在我有個辦法,有一個大富戶和我已經說好了,等我的老師一來,就主持鍊丹之事,可我老師一時半會兒又來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權且當一回我的老師,從那富戶身上取來銀子,作為我對您的抵償,這個又快又容易,怎麼樣呢?這個監生因為急著找回自己損失的銀子,也顧不得許多,就答應了 那個鍊丹的人的要求。于是鍊丹的人就讓監生剪掉頭發,裝成道士,自己裝作學生,用對待教師的禮節對待監生。那個大戶與扮成道士的監生交談之後,深為信服,兩人每天只管交談,而把鍊丹的事交給了監生的徒弟”,覺得既然有師父在,徒弟還能跑了?不想,那個鍊丹的騙子看時機成熟,便攜了大戶的銀子跑了,那個大戶家人抓住老師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監生大哭,說明了情況才得以脫身。

   
像監生這樣的人,因為想要盡快地把自己的利益收回來,不計較是否會損害別人,沒有忍一時之貪,反而落得被人取笑的地步。

   
古人曾說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講的就是規則。合道之財,我們不讓;不合道之財,我們不取。合道之財,取之,才能高枕無憂;不義之財,也就是所謂的橫財,取之,則來得快去得也快。

 

厚道比苛刻更令你受歡迎

追求厚德載物人生修養最講究的就是律己。一個厚道的人,在德業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能得到多助,可謂厚道才能成事。

   
人們常說,對人要厚道,要以誠相待、大度寬容,寬厚待人、以心換心,擁有好人緣。精明是冷靜理智,精明是處事靈活,精明能使結果收到最佳成效。如果,一個人老是愛說瞎話,對待家人和朋友不是以誠相待,一旦大家揭穿你的真面目,今後你週圍的人又有誰相信你說的、做的是真的呢。這種人不僅不聰明,而是讓人討厭和遠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弄虛作假但這些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庸俗和愚蠢。

   
厚道乃做人之本,精明乃成事之道。厚道做人,精明做事,既不做碌碌無為的平庸者,也不做狡猾奸詐的小人,而做一名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你才能在人際交往中互利共贏。

   
厚道沒有固定的含義,它只能是某種精神的體現,厚道也沒有固定的形式,它更多的應該是對生命的一種實實在在的解釋。厚道就如冬日的斜陽,夏日的和風,不論作為人品還是作為德行,都是能打動人的。厚道讓人信賴、讓人踏實、讓人熨帖、讓人感動。作為朋友,可交;作為同學,可信;作為老師,可敬;作為領導,可從;作為下屬,可用。厚道人不會算計你,厚道人不會欺騙你,厚道人不會出賣你,與厚道人打交道就像在灑滿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讓人寧靜而溫馨。在人前不誇誇其談的說好話奉承人家,在人後不說人家壞話(不管是實情還是捏造)

   
如果美德分為顯性和隱性,厚道具有隱性特征。

   
厚道不是愚鈍,很多時候像愚鈍。所謂貴人話語遲”,遲在對一個人一件事的評價沉著。君子訥于言,尤其在別人蒙羞之際,“的評價保全了別人的面子。厚道者能沉得住氣。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報,但厚道之為就在不圖回報,隨她()去。急功近利的人遠離厚道。

   
在人際交往上,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建立家庭上,厚道是基石。它並非一時一事的犀利,而是別人經過回味的贊賞。處世本無方法,但也總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 不要處處貪圖人家的便宜,一件件事都要厚道地對待,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發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經得起考驗的高尚品格。

 

不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諷刺別人

當對方無理時容忍;

   
當流言中傷時不理;

   
當別人受難時體恤;

   
當接受任務時奮起;

   
當不幸來臨時勇敢;

   
要學習吃虧、退讓、忍辱;要做到心甘情願

   
做心胸寬廣的人,就要學會恬淡從容。生活就像一首歌,有高昂、有舒緩、有低沉。生活就像一條路,有平坦、有曲折、有起伏。在順心的日子裡,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那份恬淡,在煩悶的時候也要執著那一份從容。這樣,我們才能讓寧靜、快樂長久地圍繞在自己身邊。

   
生活中,常有人會莫名其妙地不讓別人高興,他們會情不自禁地說刻薄的話,諷刺挖苦他人。這樣的人,在為人處世上挑剔、無情,總會給言語帶上鋸齒,傷到他人。他們在逞口舌之快的同時,內心也會有別樣的痛苦。

   
愛諷刺挖苦他人的人,為人刻薄,能力不足,同時心胸狹窄,這些都不能讓他們感到幸福。也許,正是因為不幸福,所以他們才要在語言上獲得滿足,進而讓自己陷入到更大的不幸之中。

   
對每個人來說,如果沒有一顆包容、欣賞的心,就不會開心,也不會幸福。有人說,諷刺如梨子發臭,是因為裡面爛了。人們在浮躁、脆弱、狹隘、偏激的心理作用下就會變得愛諷刺他人,待人刻薄。那些宅心仁厚的人,有一種大家風範,因而會更幸福。只要多一點兒寬容,就會少一些偏狹。和顏悅色,心平氣和,關乎一個人的幸福。

   
心胸寬廣的人不會逞一時之快,他們懂得,寬和待人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決定著個人的幸福。

   
心胸寬廣的人,不會執著于瑣事,糾纏于他人的錯誤等,他們會選擇心平氣和地看待,學會遺忘。人生有許多真實的、美好的、激勵自己的、能讓自己生活多些樂趣的事,把它留在永久的記憶中,作為美好的回憶。人生也注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煩惱和憂傷,所以必須有選擇地淡化、忘卻一部分,如果沉溺其中,就會成為沉重的包袱,使你心胸狹窄,人格扭曲,在生活的路上舉步維艱。

   
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比陸地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如果我們的心裡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地,那麼,我們怎麼能容不下短短人生中瑣瑣碎碎的某些事?怎麼能容不下小小的某個人?如果我們的心裡真的能容得下山、容得下海、容得下天地、我們眼前哪還有走不通的路,哪還有過不去的坎兒,哪還有什麼憂愁能擋住心的快樂。

   
人心是海洋,站在岸邊你才能知道她的寬廣。人心是大地,攀上山巔你才能領略她的遼闊。人心是藍天,飛出雲端你才能感受她的深邃與蔚藍。

   
心胸寬廣與否或許和性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修養、追求、信仰有關。有意識地去讀些書,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開拓視野;有意識地關注別人、關注社會,讓自己的心去追逐遠大、追逐高尚。久而久之,就會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天下之大,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學,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哪還顧得上為芝麻綠豆的小事傷腦筋?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為雞毛蒜皮之事糾纏不休?

 

對自己可以求全責備,對別人要寬大為懷

寬容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境界,沒有寬容的思想和精神就難以造就偉大的人格;對于社會來說,是一種文明和進步。

   
對寬容的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的: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辭海》:寬恕能容人。《辭源》:寬厚能容人。西晉文學家潘岳在《西征賦》中寫道: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寬容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個健康的、文明的、和諧的社會,必是寬容的,它為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進步提供條件,就像熱帶雨林一樣,遍布各個層次和空間的動植物對太陽能和土壤資源各取所需,互利共生,使得整個群落得到各自最大的效應。

   
凡人碌碌在世,難免會有缺點,會犯過錯。很多的時候,對于別人的缺失或過錯,我們不該求全責備,過分苛察,而需要以寬容之心待之。犯錯的人就好比黑暗中的飛蟲,我們不應該只想著消滅它們,而應該設法給它提供一個投奔光明的方向。

   
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于世。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他,想把他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後慚愧不已。

   
居家過日子的瑣碎,工作中的忙碌,在人際交往中因心情、觀點、習慣、性格及教育等因素的影響,難免會與他人發生一些衝突和矛盾,這就需要人們分清性質,正確認識,學會寬容,原諒他人的錯誤和失誤。做到善人、善事、善物。現就自己的膚淺感悟談一談對寬容的理解。

   
寬容是力量和自信的標志。能寬容,就能得人。夫妻間除了要有愛情、有信任,還要有寬容,總是為小事斤斤計較,就不可能相處和諧;朋友間沒有了寬容就沒有了友誼,因為寬容是友誼的題中之義。領導寬容,就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能寬容,就能發展壯大。曹操之所以能從僅有幾個子弟兵,到勦滅北方群雄、佔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是分不開的。連仇人都能容而後用,還有什麼不能用的呢?

   
智者能容。越是叡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非常狡黠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愛精神的人,也必是寬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于己,也不苛求于人。所以,與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己善待;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寬容是一種精神上的大徹大悟,是行為上拿得起放得下的表現。

   
生活裡有太多不如意的時候,需要我們用寬容的心境去對待。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要別人並非有意傷害我們,為什麼不多一點兒寬容呢?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兒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兒空間。

   
寬容需要我們去學習、去體會、去感悟,需要拿出一點兒勇氣和智慧去想、去做、去生活。寬容是寬鬆氣氛的刻意營造,是不同主張的彼此交融。寬容是一種克制和度量,是一種大境界。黎巴嫩的大詩人紀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也許你會說,寬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啊,寬容絕不是先天的秉性,而是後天的教化。

   
有一種智慧叫寬容,有一種幸福叫珍惜 ,生命的坦然在于學會寬容,生活的充實在于學會珍惜!

 

認識得失總在一念之間

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無住,而無所不住。太陽住在虛空之中,太陽的威力不是很大嗎?我們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于色、聲、香、味、觸、法,那就能心住虛空,量遍沙界。所以,我們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關系,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對一舍一得的重復。

   
舍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懂得舍棄的人往往會有大收獲。

   
有這樣一個人,他喜歡跋山涉水,雲遊四方,以此為樂。

   
一次,他在經過一個險峻的懸崖時,一不小心,竟然從懸崖上掉了下去。

   
慌亂中,這個人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卻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他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生命危在旦夕,又不知該如何處理。

   
在他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他如同見到救星一般,立刻請求佛陀說:佛陀,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

   
那個人忙說:佛陀,到了這種地步,只要能救我的性命,我肯定會聽您的話的。隨便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

   
佛陀不慌不忙地說:好吧!既然這樣,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鬆開!”

   
那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裡還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他執迷不悟,只好離他而去。

   
其實,他把手鬆開,正好可以用手抓住佛陀伸出來的手。雙手抓樹枝抓得太緊,不願舍去,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有舍才會有得。

   
有時,贈予是舍得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以美、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幾經磋商後,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機構來協調處理世界事務,于是在紐約建立聯合國總部。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大家突然發現,這個全球至高無上、最有權威的世界性組織竟在紐約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對于剛剛成立的聯合國機構來說,一塊地皮就讓它顯得囊中羞澀。如果選擇讓世界各國籌資,就要向世界各國搞經濟攤派,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況且剛剛經歷了戰爭的浩劫,各國都財庫空虛,甚至許多國家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紐約籌資買下一塊地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剛成立的聯合國來說,這是一個困難,但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們卻找到了機會。

   
一聽到這個消息,美國著名的家族財團洛克菲勒家族就商議,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了一塊地皮,將這塊地皮無條件地贈送給了這個剛剛掛牌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

   
在洛克菲勒家族贈地的同時,他們也將毗連這塊地皮的大面積地皮全部買下。

   
很多人吃驚于洛克菲勒家族的這一舉動,870萬美元,對于戰後經濟萎靡的美國和全世界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卻將它拱手相贈,並且什麼條件也沒有。

   
這條消息傳出後,美國許多財團和地產商都紛紛嘲笑說:這簡直是蠢人之舉。並紛紛斷言,這樣經營不出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財團便會淪落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貧民集團。

   
但出人意料的是,聯合國大樓剛剛完工,毗鄰它四週的地價便立刻飆升起來,相當于捐贈款數十倍、近百倍的巨額財富源源不斷地湧進了洛克菲勒家族。這種結局令那些曾經譏諷和嘲笑過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們目瞪口呆。

   
之間關系嚴密,即是因,“是果。不有所”,就不可能有所;要想有所”,就得付出,得奉獻,得舍得去。不付出、不奉獻、不願意”,而企求”,那是投機取巧,是不勞而獲。而任何方式的投機取巧和不勞而獲,最終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懲罰的。

 

懂得舍得的真義,人才會知足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你能看得開、放得下,人生縱使有了些許的愁悶,不也是成就菩提的資糧嗎?

   
貪婪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財富或肉體滿足的欲望。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句話:貪婪往往是禍患的根源。實踐證明,在物質上的不知足”,就會使人失去理智,迷失自我。

   
貪婪的人不懂得舍棄,只會不斷地向外界抓取,而這些外在的東西卻會將人套入名韁利鎖的束縛之中,使你的人生得不到充實、豐富、自由和純淨。

    1983
,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大亨默爾不停地奔波于兩州之間,連日的勞累終于使他病倒了。但當他病好後卻賣掉了公司,回到老家蘇格蘭定居下來。

   
記者問他原因,默爾指著羅斯頓的名言,說:利奧·羅斯頓。

   
後來有人發現默爾在他的自傳中寫了這麼一句話:富裕與肥胖沒有什麼兩樣,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所需的東西罷了。而默爾正是在羅斯頓的史言裡學會了知足,並明白了,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和快樂。

   
常常聽到週圍的人抱怨,活著真累,做人有太多的愁苦憂煩。的確,因為無窮無盡的欲望總難以得到滿足,失望與憂傷時常向我們襲來。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許多人又不得不四處漂泊,流著汗辛苦地工作。盡管如此,困惑與煩惱依然與我們結伴同行。而通往幸福的道路更是撲朔迷離,我們在莫測變幻之中倘若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權衡利弊得失,就可能會在不經意中摔跟頭。學會生存智慧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這種智慧來自我們對欲望的把握,對舍得的坦然。

   
人們常說,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俗話說: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而生活所能提供給欲望的滿足卻又總是有限的,因為欲望多多,不少人雖然每天出有車、食有魚、穿名牌、住靚宅,但是依然體味不到生活的歡樂。人生之禍又大多是由于不知足引起的,唐人李群玉在《釣魚》一文中如是說: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鑽鉤。當今世上那些貪食貪財之人,還不是在欲望的鉤子上敗走麥城?更有甚者,對錢財、對權位、對美色貪得無厭,從而肆無忌憚地用不法手段攫取,以至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得身敗名裂甚至誤了卿卿性命。再看看監獄裡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幾個不是由于貪心而失去自由身?

   
知足才能常樂,知足才能常安,這是現代人應銘記于心並要身體力行的生存智慧。因為只有懂得知足,我們才能根絕那些折磨人的不切實際的欲望,從而生活得安寧。

   
當然,把知足作為一種生存智慧,我們不能把它理解成隨遇而安、不思進取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知足是對現實生活的欣然接受。

   
對財富的追求是無可厚非的,但終日為錢所累的人,可以說做了一生有錢的乞丐,成了金錢的奴隸。更有甚者為了錢耗盡其畢生的精力,到頭來除了錢一無所有。也許人們太在意對金錢的擁有,而忽略了其他,其實人間有許多無價之寶,沒有任何土地或錢財能與這些無價之寶相比。如果我們想要以良好的心態、從容的步履走過人生的歲月,就不要表現得太貪婪。我們可以允許財富進入我們的世界,但永遠不要讓它主宰我們的心靈。

   
諾貝爾說過: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財富。人人都想站在人生舞台的最前面擔當最佳主角,當欲望促使人們去倉促地採取行動,而最終無法得逞時,才悔悟:懂得舍棄者,才能擁有知足的心態,才能獲得最大的滿足。其實幸福在哪裡,幸福就在我們心中,就在那個懂得舍得,學會知足人的手中。

 

有時你緊抓不放的,卻是你最大的負擔

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樣,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候放下。凡事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可消除壓力。

   
選擇是量力而行的叡智和遠見,放棄是顧全大局的果斷和膽識。放棄是明智者的選擇,而選擇是明智者對放棄的跨越。生活的真諦便在取舍之間。只有學會了選擇和放棄才會擁有一份成熟。在人生之路上,要輕鬆、快樂地行走,也很簡單,就是充分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才智,運用到一種舒適、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只帶最需要的起航,你才能毫無拘束,過自由的生活,擁有純粹的愉悅,實現自我的價值。

   
人生就是一個選擇和放棄的過程。選擇成就一番事業,必然要放棄安逸的享受;選擇清淡的生活,必然要放棄名利的誘惑。學會選擇和放棄,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自己最需要的,舍棄不必要的負擔。明智地選擇與放棄,可以輕鬆掌握人生的主動,到達成功的彼岸。

   
聰明的農夫知道老鼠會來偷吃倉庫裡的糧食,所以事先設了一個可以讓老鼠空腹進去的小洞,只要老鼠吃一點兒糧食就會鑽不出來,到時就可以甕中捉鱉。老鼠不知道農夫的計謀,看到有這種便宜可佔,便一狠心餓了兩天,順利地鑽入了糧倉,而當它美餐一頓後卻怎麼也爬不出來了,所幸的是農夫對這檔子事疏忽了,老鼠才在又忍餓兩天後得以鑽出,逃之夭夭。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應該得到深刻的啟發:必須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事事才能如魚得水。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只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但最終達不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惱之中。

   
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會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選擇,如何選擇也就注定你如何成功。而最好的選擇,需要一種獨特的眼光。在同一情形下,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選擇是對放棄的詮釋,放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學會選擇和放棄,才能擁有一分成熟,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明白這一道理,你就是人生的勝者。

   
在人生中,有些事不可不求,但也不可強求。不選擇,人便會永遠在十字路口徘徊,最終會一無所得;不放棄,人生之舟難以承受繁多的欲望,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痛苦、煩惱,結果仍然是一無所得。學會選擇和放棄,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動。如果你發現選擇與放棄的內在矛盾和衝突,那麼你距離掌握人生的主動、擁有真正和諧的心態已經不遠了。

 

生如棋局,一些棋子必須忍痛割舍

舍和得的關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他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

   
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為他能夠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為了一句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舍身為道,終能如願得道。一個人,如果不能舍去陳舊的陋習,如何能更新、進步呢?學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不舍,如何成佛?

   
舍得舍得,”!如果我們不能了然這其中的因果之關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在田地裡,沒有播種(),哪裡有收成()?對于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又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 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贊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對你的回眸一笑”!“的關系就如”,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給他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什麼,就會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舍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如果驕傲是煩惱,你能舍去驕傲,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舍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所以能舍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的道理。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
”, 要能以慈、以利,即要能給人善,又要能給人利益。《佛說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妄想都舍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舍棄名利心才能擺脫束縛

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時下,人們名利纏身,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從何而來?更有甚者,一整天心事重重,做夢都半夜驚醒,總疑神疑鬼,陰翳不開,快樂又怎麼會與你有緣?更有甚者,在名利的束縛下,個人無法盡情地自我發揮,背著名利的壓力注定不能走遠。

   
世界上第一個不使用氧氣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當他下山後別人問他成功的秘密時,他鄭重其事地說,這沒什麼秘密,我知道大腦是一個重要的氧氣源,科學家告訴我們,各種思想在大腦中相互撞擊時竟要消耗我們吸入全部氧氣的40%,所以,為了減少對氧氣的消耗,我只有向前這個念頭,至于其它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們從腦子裡拋掉。這樣我才走到了頂峰。

   
沒有任何的雜念,登山者就等于放下了一個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輕鬆地向前。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秘密。而在攀登的路上,我們需要的也是一種輕鬆,擺脫各種束縛前行。

   
人只有讓自己的潛質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人生才會變得豐厚起來。英國化學家法拉第早年投身到戴維主持的皇家研究所做研究員,做些雜務工作。正當法拉第在化學領域勤奮耕耘並頻頻取得成績時,戴維勸導法拉第去做行政管理工作。法拉第斷然拒絕,並繼續從事他的研究,最終在該領域一枝獨秀。一個成就大業的人,應該是一個了解自己、懂得珍惜的人,是一個懂得放下的人。

   
放下名利物欲之心,你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的豁達,從而成為自己心靈的主宰,去自由自在地塑造你的心境。很多人就是在名利的追逐中,禁錮了自己的手腳,變得苦不堪言。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處去尋找快樂,可是找了很久都未能找到他想要的,于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

   
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攔住農夫問:我家財萬貫,衣食無憂,請問,為何我沒有快樂呢?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說,你想要快樂?很簡單,放下!”

   
富翁茅塞頓開:自己背負那麼多的珠寶,老怕自己被人暗害,珠寶被別人搶,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于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救濟窮人,他在看到那些窮人欣喜若狂時,他從中嘗到了快樂的滋味。

   
快樂是簡單的,人生學會放下,快樂就在身邊。放下就能收獲一份輕鬆,才能撥開雲霧,卸下心靈的枷鎖,在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你將體會一種輕鬆如風、暢快淋漓的感動。

   
其實,每天發生在我們週遭的很多悲劇,往往就是因為無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東西所釀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錢,有些人不能放下愛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則是不能放下不應該執著的執著。

   
然而,如果你能夠領悟放下的道理,你將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心中的那扇天堂之門,才會為自己敞開。

   
生活是一個寶庫,它有無窮的能量可供我們掘取。可不少人很貪心,想有足夠多的時間獵取足夠多的寶物,為此焦慮憂愁疲憊。為什麼不少人把自己弄得如此窘迫,一路踉踉蹌蹌跌跌撞撞。為什麼不能每天都給自己兩個小時休閒的空間,將一切都放下,讓心情在輕鬆中吸足飛翔的養分?

   
舍棄名利心是一種心態、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樣才能放空自我,想到別人,放空渺小和卑劣,才能贏得偉大與崇高。因此,舍棄名利心的束縛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幸運。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收獲一份輕鬆。

 

捨棄嗔、恨、嫉、怒,換來善、緣、喜、樂

,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

   
放棄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豪氣,是更深層面的進取。我們之所以舉步維艱,是因為背負太重,之所以背負太重,是因為還不會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于死地。詩人泰戈爾說:當鳥翼系上黃金時,就飛不遠了。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迎接生活的轉機,度過風風雨雨;懂得放棄,才能擁有一份成熟, 才會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地向日本著名禪師南隱問禪。南隱對他以禮相待,卻不說禪,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客的杯子,杯子已經滿了,但他還在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終于沉默不住了,大聲說道:已經漫出來了,不能再倒了。

    “
你就像杯子,”南隱答道,“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讓我如何對你說禪?

   
對于高人來說,放棄不是失敗,是智慧。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拼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為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曾教誨人們:心靈的容積承受過大就會讓人煩惱和不安,要懂得學會取舍。

   
他曾講到:曾經他帶著他的學生打開了一座神秘的倉庫。這座倉庫裡裝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寶貝,學生們都仔細地瞧著,每件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字紋,分別是:驕傲、嫉妒、痛苦、煩惱、謙虛、正直、快樂等等。這些寶貝是那樣的漂亮,那麼的迷人,學生們見一樣愛一樣,抓起來就往自己的口袋裡裝。在回來的路上,他們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的沉。沒走多遠,他們就再也無法挪動腳步了。這時,蘇格拉底對他們說:孩子們,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面的路還很長呢!”于是,孩子們聽從了老師的話,“痛苦被丟掉了,“驕傲被丟掉了,最後連煩惱也被丟掉了

   
頓時,口袋輕了許多。但還是感到有點兒沉,蘇格拉底再次讓孩子們看看還有什麼可以丟掉的。于是學生把口袋裡的也翻出來丟掉了,口袋裡只剩下謙虛正直快樂,一下子,他們都感覺到了說不出的輕快。蘇格拉底這才長舒了一口氣說:,你們終于學會了放棄!”

   
從蘇格拉底帶給他學生們的這個哲理故事裡,我們發現:人之一生,藏于心靈深處的東西很多很多,由此背上了人生的重負,所以,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也很多。

   
人生莫不如此。左右為難的情形會時常出現:比如面對兩份同具誘惑力的工作,兩個同具誘惑力的追求者。為了得到一半”,你必須放棄另外一半。若過多地權衡,患得患失,到頭來將兩手空空,一無所得。

   
有一首老歌,歌詞最後幾句是這樣的:原來人生必須要學會放棄,答案不可預期,原來結果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就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他們每天都會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而不懂得放棄的人,只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但達不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惱之中。

   
,正因為不懂得舍棄才會有許多痛苦。當自己有了舍棄的智慧時,就會豁然開朗,生命會馬上向你展現出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景致。

   
《臥虎藏龍》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懂得舍棄,生活中魚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時候很少,每一次放棄是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報。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

今天成他人之美,明天他人成你之美,不要事事都和別人爭,不要為了丁點兒小事而斤斤計較,有些東西該放棄的還是要放棄,不要捨不得,到頭來給自己留下終身遺憾。

 

肚量大天地寬,包容得多即是自在得多

所謂心中有事天地小,心中無事一床寬。佛法告訴我們,對世間的榮華富貴、妻子兒女等等,你要把它當成一個皮箱:用的時候,把它提起;不用的時候,把它放下。當提起的時候你提不起來,當放下的時候你放不下,你的人生自然就不會好過了!所以,提得起,放得下,這就是心無掛礙的美好生活了!

   
所有的珍珠無不是在包容中生成的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條條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包容首先是一種胸懷。能包容的人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計較,以大局為重;能包容的人讓字當頭,凡事以和為貴、讓人一步;能包容的人兼容並包,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批評;能包容的人心態平和、寬容大度、淡然從容。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那麼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他擁有的就有多少。包容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未來。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謀求人生的更大發展, 需要多種智慧,工作中要有解決問題的智慧,經商做生意要有抓住商機的智慧,人際交往要有博取好人緣的智慧,這些智慧對某一方面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甚至不可或缺。而有一種智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許多人沒有它也照樣能生活,而一旦擁有了它,就等于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質的提升,這種智慧就叫包容。

   
包容的人更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尊重,包容的人會因為謙和的姿態避免成為別人的攻擊目標,包容的人有著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工作、事業順風順水。讓自己包容一點兒吧,如果你在工作中感覺壓力過大,疑慮重重;讓自己包容一點兒吧, 如果你跟朋友、跟合作伙伴總是話不投機;讓自己包容一點兒吧,如果你的婚姻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的誤會和矛盾;讓自己包容一點兒吧,如果你的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的不如意。

   
包容更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以博大的胸懷為基礎的智慧。愛佔小便宜不願吃虧的人,佔到的也僅僅是小便宜。俗話說吃小虧佔大便宜”,確實,有吃小虧甚至吃大虧的胸懷,就不愁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同樣,不肯讓人的人也很難被人讓,聽不進逆耳之言的人會成為人人惟恐避之不及的孤家寡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正是充分考慮了他人的利益,考慮了大局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盡在其中。老子說夫唯不爭,是以不去就是這個道理,這不正是大智慧的表現嗎?

   
在婚姻生活中,有一種感動叫相親相愛,有一種感動叫相濡以沫,還有一種感動叫包容與理解。婚姻猶如行駛在大海中的一條小船,有時一帆風順,風平浪靜;有時則有暗礁,有風暴。只有劃動包容的槳,掛起理解的帆,同心協力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然而他並不感到滿足,因為在那顆珍珠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斑點。

   
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剔除,那麼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那個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那個人心痛不已,並由此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家人說:若當時我不去計較那一個斑點,現在我的手裡還會握著一顆美麗的珍珠啊。

   
真正的幸福,其實不是讓我們冒著背負終生之憾的危險,可以去剔除對方身上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們把握好自己手裡的那一顆實實在在的珍珠,學會包容與珍惜,然後,才能從彼此心靈的和弦裡感覺到真正的幸福。

   
現實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朋友間的誤會,同事間的糾葛,鄰裡間的紛爭,夫妻間的爭吵等等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寬容、忍讓,那麼,這些誤會、矛盾、摩擦就可以避免,世界就充滿了愛,人與人之間就少了隔膜、少了猜忌、少了仇恨。我們應學會寬容,對他人的過失、缺點多一份寬容,多一份關愛,適時地給他人以尊重、理解與幫助,達到融洽關系的目的。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 道:千裡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說得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學會寬容才能更好地為自己鋪上一條平坦而又多姿多彩的道路。俗話說得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就多一堵牆。寬容他人也能夠讓他人幫助自己,為自己除去一些坎坷。人因為寬容而為自己消除一些煩惱,為人生增添一些色彩。對抗只能是兩敗俱傷,只有寬容才能相互發展。

 

心留容人之地,也就在別人心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法則,善惡好壞、吉兇禍福都是其來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認清世間實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圓融人我關系,不能明了眾生同體,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包容是人生的財富。生命無常、人生短暫,同樣是一輩子,有的人在不盡的埋怨和憤恨中掙扎著過;有的人在快樂幸福中沐浴著過。包容別人的過失,包容眾生的錯誤,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包容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你隨隨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棄的東西。它是一種善良的結晶,它是一種精神的凝聚,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澱!

   
包容是一門學問,學會包容的人,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樂。這門學問,是來自內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種美德,它可以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使你的人格得到升華。它是人修身養性的一本真經

   
包容是一種幸福,能夠包容別人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種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瑣事困擾中作繭自縛,更不能在無盡痛苦中度過。

   
包容是一種境界,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擁有博愛的心、博大的胸襟,還要有一份坦蕩、一種氣概。它是香蘭被人踩倒卻留香腳底的氣質。

   
包容是贏得朋友的保證。學會包容他人,就是學會了包容自己。包容他人曾經的過失,是對他人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包容他人對自己有意無意的傷害,是讓人欽佩的氣概;包容他人對自己的敵視、仇恨,是人格至高的袒露。

   
世界上人物各異,好壞並存,我們不必去嘮叨世態炎涼、世風日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萬物都有其不足的一面,我們為何不以一顆寬廣的包容之心,來體察它的另一面呢?也許別人萬惡不赦,但請不要抱怨,好壞善惡,自有公論。

   
包容別人的過錯,不是欣賞別人的過錯,也不是成就別人去犯錯、鼓勵別人去犯錯,而是允許別人的過錯,讓別人更好地改過。這不是對他的放縱,而是對他的寬容。包容他人不等于放任其自流,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味地去遷就、去包容,就是溺愛,是害人之舉,若有人稱此為包容”,那就是對包容的一種誤解和歪曲。

   
萬事都由因緣生,緣生緣滅、緣來緣去,人生本來就坎坷,豈能盡如人的意?我們何必怨天憂人?何必去痛苦煩惱?生氣就是拿別人的痛苦來懲罰自己!難道不是嗎?

 

包容是人際管理學中的辯證法

在佛教裡,有一個字可以來形容包容,那就是。空是因緣,是正見,是般若,是不二法門。空的無限,就如數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後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後面,它就變成了1000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生躍上新的台階;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在生活中學會寬容,你便能明白很多道理。寬容是一種美德,對于人生,也許只有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我們才能面對自己的人生。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裡,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谷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將他救起。

   
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

   
三人繼續前行,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

   
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裡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我會記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隨著沙灘上字蹟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

   
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走向社會後卻到處碰壁;一個在工作上很有成績的青年,卻處理不好家庭、鄰裡關系;一位滿腹經綸的才子,在單位卻不被領導重視;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在公共場所卻遭人冷遇或奚落,這是為什麼呢?從主觀上找原因,最主要的是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在校園內,不會處理人際關系的現象亦不少見: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者有之;爭強好勝,無事生非者有之;恃強凌弱、恃眾凌孤者有之;自我封閉、交際羞怯者有之。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藝術,比拿到名牌大學的文憑還要重要。

   
人際關系是指人們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任何人都希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希望在與人交往應酬、社會交際中獲得友誼和愛,希望為團體和社會接納,得到組織的認同,博得別人的尊敬。如何才能較好地實現人際交往,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呢?方法雖多,但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就是寬容。

   
寬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劑良藥。寬容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其內涵包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態度和氣,容忍他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憂別人之所憂,樂他人之所樂。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好撐船。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而涵養出一個可以容人也可以容物的寬闊胸襟,要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人與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有自我獨特的愛好、追求、性格,甚至怪癖。所以,允許差別、包容相異是消融人際矛盾最好的方式方法,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營造出一個親密無間、融洽無比、相輔相助的人際關系。

   
包容也是一種幸福,我們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我們也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包容,是一種看不見的幸福,包容更是一種財富,學會包容,是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包容和忍讓是人生的一種豁達,是一個人有涵養的重要表現。

 

心若虛空,我們的心能包容一切

在人生的旅程上,當我們遇到煩惱時,不妨從大自然中汲取經驗與教化,感受大地普載眾生的平等,感受海洋無有揀擇的包容,感受陽光溫暖普照的關懷。

   
包容是顆金子,無論放在何處都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獲得這顆金子,便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使你終生受用不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種素養,是一種姿態,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美德。而這種美德絕不是與生俱來,必須靠長期真誠地修鍊來獲取。

   
對于我們世間的每一個人來說,功名、利祿、榮辱、愛恨、死亡、恐懼、成敗、苦樂、禍福等等,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東西存在于自己心中的時候,往往也會成為自己內在的渴望超越自我的一種原動力。但是,人一旦執著于此,往往又會成為自己前進路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

   
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暗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擔憂、痛苦扔掉,內心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宋朝的呂蒙正,被皇帝任命為副相,第一次上朝,突然人群裡有人大聲譏諷他說:哈哈哈,這種模樣的人,也能入朝為相啊?

   
可呂蒙正卻像沒有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走,然而,跟隨在他後邊的幾個官員卻為他鳴起不平來,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幫他查查到底是誰竟然如此大膽,敢在朝堂上譏諷剛上任的宰相。

   
呂蒙正推開眾人,說:謝謝大家的好意,我為什麼要知道是誰在說我呢?一旦知道了,一生都放不下,往後還怎麼處事?

   
以一顆包容的心去看待一切,我們才能放下自己多餘的欲望和衝動,去掉心中執著,才能在紛繁復雜的情勢中分清迷霧,認清前進的路徑,以一種自在的心態涵泳于當下的要務,使精神恬然自足而不致于患得患失,隨波逐流。

   
對一個人的心靈來說,“放下而得到心靈優化和升華,人的生存境界才能隨之獲得提升。在這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一切都充滿了成功的機遇,同時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只有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有所領悟、有所提高,失敗才能夠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人們才能夠化消極為積極、從自卑過渡到自信、從失意走向如意。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