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之十二
盛噶仁波切
24/07/2015 06:0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第七章、願望

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所有人的願望,人們信仰佛教,也正是為了從中獲得精神力量和人生智慧,以便實現美好的生活理想。

  在多年的弘法實踐中我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個活佛,不僅要牢固地樹立起濟世度人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信念付諸於行動之中。弘法本身自然是一種行動,但具體地為他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也是我應該考慮的。

  我的願望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論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擺脫困境。

  我多年的奔波勞碌,也正是為了實現這一願望,並且我從中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快慰。

  一、一個活佛的義務

  我寺院周圍的牧民們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去一次縣城就把能夠維持幾年生活的糧食買來,而且捨不得買很多的藥,這意味著他們長年連去縣城的機會都很少有。只有病危的人才會趕幾天的路去縣裡看病,而且從他們的居住地到縣上只能騎馬前往,一路上病人受盡了顛簸之苦。所以我今年去寺院的時候,通過基金會的很多善心人士的大力協助和自己的努力,準備在鄉上修一座讓當地群眾可以看病治療的衛生所。我已經將前期的資金交給鄉政府,由鄉政府的領導負責修建及正常的運行。

  我每年至少會去一次寺院,而且會舉行一次法會。相對於大的法會規模雖小一些,但我會將能夠維持寺院喇嘛們的生活及閉關修行所需的錢物交給寺院的管家,也會給當地所有的牧民分發一些錢。沒有主持寺院的活佛,喇嘛們就等於沒有了領頭的大雁,缺少了精神支柱。然而要知道,只有靠做事才能改變他們的這一切。當他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強烈要求我一定要待在寺院。只要我一天是他們的活佛,我就會一天為他們謀幸福。他們也就知道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在盡一個活佛的義務。他們就會依然將希望和精神寄托在我的身上。

  我有很多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知道這些願望能不能一一實現。我還計劃在縣上修建孤兒院,如果可以,我想修建一座相對於縣城條件來講規模較大的孤兒院,一個可以集住宿、學習為一身的孤兒院,因為縣城本身也很貧困,所以我希望只要是家庭條件很差,無法由家裡人供養讀書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和幫助。如果沒有教育,真正能脫貧的希望是渺茫的。因此我一直發願能夠照顧那些貧困無依的失學兒童,也希望能通過基金教育來提升藏族偏遠地區的知識文化水平。我計劃把每年對當地的例行捐贈,轉化為對兒童教育的實質性幫助,這個行動本著廣結人生善緣的宗旨定名為「善緣計劃」。其目的也是為藏區偏遠地區孤苦無依的藏族兒童播下知識的種子,由此來開啟青藏高原同胞的幸福之門。只要將這些計劃逐步實現,我將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這一切理想。不管成功與否,不管現實會不會因此而照顧我,給我機會,至少我會努力把握眼前的機會,即使這個機會可能與我有一些距離,我也會拚命地想方設法靠近它,直至抓到它。機會總是像流星一閃而過,機會屬於那些隨時做好了準備的人。

  二、從不同的角度觀照現實

  我曾經也想過一心住在寺院,主持寺院中的一切事務,人們來了就幫他們唸經、灌頂、做法會,捨棄世間一切羈絆,過著與世無爭、與世無求的安靜生活。因為我的身份是活佛,這樣做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聽到和看到人們千百年來都延續著同一個故事同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我有說不出的渴望。那渴望來自我不羈的個性的想像,而我的想像,大致來自於人們虔誠的目光中透露出的一絲憂鬱。他們能讓我清醒地面對眼前的現實,會讓我的思緒千變萬化,會讓我有股莫名的衝動,這種衝動分明是在告訴我,只有將願望付諸於實際行動中,才能改寫他們幾百年都沒有改變的故事。這些虔誠的人們給予我的影響是一生一世的,使我對世界、對生命有了根本性的認識。

  所以如今我在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我的願望一點一滴地實踐,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家鄉的老百姓能夠窺探到一些現代文明,能夠徹底改變他們固有的思想觀念,讓一部分藏族青年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讓現代文明和藏傳佛教最優秀的思想精華在任何地方都能開花結果,使家鄉的人們無論從物質和思想上都不會太貧乏。也許是這些年在各地傳播藏傳佛教時接受到的先進文明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我漸漸習慣於從不同的角度觀照現實。傳統的活佛久居於寺院,由當地的人們來供養,而沒有辦法去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如果沒有我在國外的幾年經歷,我現在或許也就是一個保持傳統思想觀念而久居於寺院的活佛,在當地的牧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爭相求拜的神聖地位。但我認為作為一名活佛應該把自己的慈悲撒向所有的一切,把佛的慈悲轉化為實質性的功德。不僅僅是在寺院裡做做法事,而應該告訴更多的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能是片面的。當我盡心想實現願望,並為此而努力的時候,我的心靈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總是想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過得既充實又豐富。任何人只要有頑強的毅力,認真地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的願望都會得以實現。

  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努力下,在與我有同樣感受的廣大信眾的支持下,我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一個實踐慈悲行的人,遇到他人需要資助時,就應該用自己的財產去佈施,解除他人生活之困厄;遇到喜歡求知的人,就應該以學問或佛法去佈施,充實他人的知識,開拓他人的智慧。此外,遇到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飽受苦難憂患的眾生,就要以無畏施來解除其危機,保護其生命財產的安全。

  我想,通過自己對慈悲行的不斷實踐,必將圓滿完成我濟世利人的美好心願。

第八章、人性的弱點

佛道難成,就在於人有六種根本煩惱難以解決。

  第一種,貪。就是對喜歡的事物產生一種佔有和執著的心理。

  第二種,。就是對不喜歡的事物產生一種厭惡的心理。

  第三種,癡。就是不明是非、對事理無知的心理,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無明」。

  第四種,慢。就是仗著自己的權勢、勢力,以及富貴、聰明、知識、漂亮、家族等,鄙視他人的心理。

  第五種,疑。就是躊躇、懷疑的心理,對事物的因果、規律等猶豫不決。

  第六種,不正見。主要是指在見解上的不正確。

  在以上六種根本煩惱中,貪、、癡稱為三毒。從煩惱的斷除角度來說,不正見中所包含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為「五利使」,見道位時完全立刻斷除;而貪、、癡、慢、疑為「五鈍使」,修道位中才能斷除。

  一、煩惱皆由心生

  眾生皆有煩惱,包羅萬象的社會是煩惱的發源地。社會激烈的競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發奮圖強的信念,更多的還是緊張的心情和錯綜複雜的煩惱。

  很多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沒有煩惱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充滿信心,活力十足,並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當你帶著煩惱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要比以往困難得多,也要付出加倍的精力和辛勤。於是各種煩惱都成了我們的敵人,成了我們難以克服的一道無形的障礙。煩惱大多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內心由於無法去正確對待身邊發生的事情,於是煩惱也就對我們發起了進攻,心靈脆弱的人就成了被侵犯的對象,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制服它。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身眾多的缺點造成的,那就是我們的內心還不夠純善,也沒有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生活中的煩惱,比如:不要為生活中瑣碎的事情爭得面紅耳赤,也暫時將面子拋開,多一點忍讓和寬容,你絕對是這場小爭吵中的贏家,也是好心情的最佳受益者。「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的含義不僅僅是指面子那麼膚淺吧!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了挽回面子殺人的也有,為了面子放火的也有,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中被執法人員押入囚車的時候面子又去了哪裡?此時挽回面子的辦法又在哪裡?被人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難道就是挽回面子的結果嗎?我們還能指望面子為我們爭取什麼人格?要面子就要從廣義的有意義的事情中爭取,這樣的面子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面子。有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棄一些現實中如同絆腳石一樣的不良品質,捨棄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營造我們的家園,從而使我們慢慢地遠離煩惱。

  二、尋找人生最大的財富

  我們總是在真實和虛偽這兩端徘徊,有時候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虛偽,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很有原則,有自己真實的一面。但是真的讓我們去定位的時候,我們就會猶豫不決,弄不清是在真實地做著自己還是摻雜著一些虛偽。

  其實,正是我們自己一直在給自己製造麻煩,有些人想滿足某一種物質上的需求時,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滿腹牢騷,甚至是歇斯底里地找人痛罵一頓。還有些人總喜歡發號施令,採取專制的形式,覺得這樣顯示了自己盛氣凌人的威風和權力,就像是演給別人的戲一樣,只希望顯示自己的表演才華,不知道觀眾會對他進行什麼樣的評價。還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一半的時間是在生氣,一半的時間在消氣和歎氣,即使物質上非常富有,但總是有很多的煩惱和病魔纏身;這樣還會有享受物質的心情和精力嗎?這時候才會親身體驗到,只要還能健康樂觀地活著就是最大的財富,眼前的名利財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

  財富或許能給那些想滿足虛榮心的人帶來一些快樂,但是內心真正的快樂不是用財富可以換來的。財富換來的應該說只是虛榮心,換來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最多是暫時的快樂。虛榮心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淡,快樂也就隨著喜新厭舊的心理慢慢消失。然後幾乎找不到快樂起來的理由,看到什麼都覺得很虛假,也就對很多事物產生了厭惡的情緒。這個時候還是要靠自己心靈的淨化和澄清,然後從中慢慢地尋找快樂,尋找出人生中丟失的最重要的東西。

  三、修行就是修心

  沒有心靈的寄托和信仰的人往往容易空虛和煩惱,因為他沒有內心有力的依靠和能安慰、調節自己心靈的能力。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本身工作的日益繁忙,再加上對一些瑣事的計較和爭議,使身心更加疲憊和脆弱,以至於對事情畏首畏尾,煩惱叢生。而一個一心從善、容易滿足、容易感動的人,他會明白怎麼對待事情、怎麼擺正心態、怎麼讓自己快樂。生活就像是被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可以隨機應變,也可以從容自如,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祥和。

  佛經裡提到修行能夠讓一個人改頭換面,也可以讓一個人在從善的第一天就開始種下善果。修行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複雜,也不是一定要去閉關才感覺自己在修行。修行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達到一種意境,使我們的內心時刻像湖水一樣寧靜。修行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可以讓世界充滿和煦的陽光,每一分每一秒都感覺不到煩惱的存在。

  每一個出家人都是為了擺脫世間的種種煩惱痛苦才去修行,也才會有出家捨棄一切羈絆的念頭,活著沒有煩惱和痛苦就是最終的目的。而俗世中的很多人總是為暫時的利益而苦惱,從不為真正的人生意義去打算和考慮。

  我們知道修行就是為了修心,為了自己的內心變得慈悲,變得不再縹緲不定。有些時候得到的越多就越產生煩惱,總想著怎麼樣才會得到更多,使我們原本就不平靜的心更無法滿足現狀,於是煩惱就會更多。不要只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著,即使不能為他人做些什麼,也要在心裡有著想為別人做些什麼的想法。

  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好的心理素質,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給他帶來煩惱,他就如同成了煩惱的傀儡,每天都要被煩惱侵擾。很多出家人為什麼沒有煩惱?就是因為他們修好了自己的內心,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們煩惱,也不會花心思去尋找帶來世間煩惱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裡一切都變得很平淡。其實世俗中人也同樣可以把一切看得很淡。

  四、心態決定結果

  我們往往不把一件事情往好處去想,總喜歡去想壞的一面,於是我們會顯得很悲觀,因此便會產生很多煩惱。就像這個故事所說的那樣:

  從前有一位老婦人,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草鞋,就這樣母子三人生活得很愉快。兩個兒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也感到很欣慰和幸福。但是老婦人突然有一天擔心了起來,變得悶悶不樂。老婦人擔心下雨的時候小兒子的草鞋不好賣,又擔心天氣好的時候大兒子的雨傘會賣得不好。老婦人為這事一直在發愁,所以煩惱也就產生了。

  如果老婦人能夠往好的方面想,那麼就不用發愁和煩惱了,比如說下雨的時候大兒子的雨傘會賣得很好,而天氣涼爽的時候小兒子的草鞋會賣得很好,這樣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截然不同的。

  我曾經接觸過很多事業成功的人士,在他們的言語中我發現他們很平易近人,很隨和,毫無有錢人財大氣粗的架勢。我從中看出:越是有地位有勢力的人,表現得越和藹,越顯得自己很平凡,並沒有目中無人、比別人略勝一籌的感覺,這些人尤其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只有真正成功人士百分之一的成就的人,總是顯得自己很有成就,喜歡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勢,對人也是用不尊重的說話方式來顯現自我,整個人如同著了魔似的。正是這兩者之間做人方法的差距,使兩者的人生質量有著很大程度的差距。前者的人生總是充滿著快樂和滿足,他們懂得享受人生的樂趣,所以沒有太多的煩惱。但是後者的人生就顯得要疲憊許多了,在花盡心思表現個人主義的時候煩惱就會不斷,那些對人不屑一顧的態度也是強裝出來的。這樣的人沒有煩惱誰還會有煩惱呢?

  五、佛法送給我們的靈丹妙藥

  釋迦佛出家修道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即整個佛教的宗旨,是斷除由生老病死而生出的種種憂悲苦惱,解脫人類由既定生存方式所產生的根本痛苦。所以佛法將一切痛苦歸根於人的內心,從而提出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的修行宗旨。

  我們只有採取以下的方式才能克服人性的弱點,消除那些不必要的煩惱:

  1、信。就是身心如一、內外一致地崇奉和相信佛法。

  2、精進。就是要勤勞努力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無貪。就是對生命不生起執著,能夠看破、放下種種愛染。

  4、無。對生命的存在及由此存在而引出的種種痛苦,要做到內心溫柔清淨,對他人不生惱怒之情,從而成就種種善法。

  5、無癡。就是要覺悟,有智慧心;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的現象與規律,不再有迷惑。

  6、輕安。就是要保持身心調暢,和諧統一,輕鬆安穩的狀態。只有學修佛法才能達到此狀態。

  7、不放逸。就是要對自己進行自我約束,防惡修善。

  8、行捨。這是指遠離掉舉、昏沉等不平等,從而使心能夠平等、正直而住。

  9、不害。因為內心無,所以不做損惱逼害他人之事。

  以上種種方式,正是佛法送給我們的靈丹妙藥,對病弱的人性將會產生巨大的療效。

第九章、人性的優點

 宇宙間處處瀰漫著善,這在輪迴之中已經得到了具體的體現。當善一旦離開我們的生活和行為時,痛苦便隨之而來。克服自私的動機,發展更多的慈悲,我們自身的佛性就會逐漸地顯示出來。

  一、善良是人的本性

  寂天菩薩曾經說過:

  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喜悅,

  完全來自希望別人快樂;

  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痛苦,

  完全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當我們把別人的快樂看成是自己的快樂,那麼快樂就會充滿我們的整個人生,而人生的出發點和理想應當建立在人的善心之中。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們懂得結交朋友,卻不會結交沾滿惡習的朋友,助紂為虐的人是我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可怕蛀蟲。與一些心存惡念的人同流合污,那麼自己也會淪落為無惡不作的人,也就永遠擺脫不了罪惡感的糾纏;雖然身處在這個世界,但是心靈早已陷入了無邊的地獄,內心不會有一天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快樂來自於善良,立足於這個世界的不是十惡不赦的人,而是有著悲天憫人之心的善良的人。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一個善念可以生佛一樣的心,一個惡念就能生魔一樣的心。不管是善良的人,還是一個惡人,學會為做錯的每一件小事反省和懺悔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們向善的具體表現。能夠最終獲得解脫的人都是擁有一顆善心的人。

  其實佛經已經告訴我們,尋求解脫和幫助他人解脫就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我們所享受的暫時安樂就像是青草尖上的雨露,瞬間就會消失,就像有的人在盡情狂歡後便是心靈的失落一樣。

  二、用明燈照亮心靈

  佛說:「惡趣(即不良的興趣)就是苦的源泉,善趣(即有意義的愛好和善行)是快樂的根源,苦與樂,皆是由善趣和惡趣而來,即使關係到自己的生死也不要因此去做惡事,時時刻刻要努力增加自己的福報,行使善良。」

  人類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模範」,經受了一次教訓又會重蹈覆轍,很難決心行善到底,只會不斷地在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惡。每個人的德性是善良的,因此他們很容易走向善良,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當聆聽到一句深入骨髓的教誨或被某一件事所觸動時,他也會痛定思痛,決心走向正道。

  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對一心想向善的人們很有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在一個深山裡坐落著一座簡陋小屋,這裡隱居著一位不聞世事的貧僧。貧僧以打坐修行為日常生活的全部。

  一天夜裡,一個小偷在黑燈瞎火的深山裡摸索著終於來到了貧僧的寒舍,在門前還休息了片刻,心想:如果這次沒有什麼收穫,那麼就白走了這麼多的冤枉路。正在這個時候,屋內的老僧聽到了外面的動靜,於是說:「深夜來此拜訪的施主請趕快進屋,外面風大容易著涼。」這個小偷更覺得老僧軟弱可欺,於是就踹門而入。一看到家徒四壁的小屋,小偷絕望了,像是打了敗仗的士兵,一臉的沮喪,還在口中不停地罵著老僧:「你這老東西,早知道這麼窮,我就不用勞心費力地深夜來此,簡直是一貧如洗!」

  老僧並沒有動怒,只是告訴小偷,自己很滿足,並不覺得缺少什麼,並且還勸小偷應改過自新。但是小偷卻沒有悔改之心,口中還在自言自語,然後垂頭喪氣地準備離開老僧的小屋。這時老僧叫住了小偷,語重心長地說道:「外面月黑風高,這裡有一個半新的鋪蓋你可以在路上取暖。」小偷帶著老僧給的鋪蓋消失在茫茫的夜色裡。老僧這時自言自語說:「在黑暗的夜色裡,我應該再送他一盞明燈,好讓他找到回家的路。」老僧心存疑慮地入睡了。

  第二天,老僧聽到了小鳥熟悉的歌唱,預示著新的一天又來臨了。當老僧打開門,卻發現他的鋪蓋放在了門口,老人拿起鋪蓋高興地說道:「原來我真的送給了他一盞明燈。」老僧很是欣慰。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老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送給小偷一盞照亮心靈的明燈,老僧也如願以償地送出了他心靈的一盞明燈。

  有時候一句關懷的話和一個小小的充滿善意的舉動就可以讓一個人回心轉意,痛改前非。我們的善良就是心靈的那盞明燈。我們應該以善良作為我們事業的平衡桿,用善良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那麼處理任何一件事都會游刃有餘,我們就不用擔心有太多解決不了的煩惱。

  三、助人即助己

  人性有時候變化無常。一個人的時候會是本能的自我,也就是原始狀態的自我;然後就是在一定的秩序和場合中的我,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而存在著;再就是超越自我的我,做事往往會超出個人的意願,也往往讓旁觀者感到意外。由於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都會像變化無常的天氣,時而陰,時而晴,時而傾盆大雨,時而艷陽高照。所以我們有時候會在矛盾和困惑中改變著自己的行為舉止,這很容易讓我們感到身心俱疲。唯有一心向善,我們才會坦然而舒泰。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善良不僅僅是為別人著想,更能使自己的內心變得踏實和平靜。

  古人云:「積善成德,聖心備焉。」

  盡自己的能力,去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將獲得對自己的信心,從而更能愛自己。現代社會學已經指出,利他主義可能是人類生存本能的一部分。

  要修一切善行,一切功德,才會成就無上的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大福報的大智慧。一句話,種下善根,才會生出智慧。

  佛在《金剛經》中有言:「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做無量的好事,便是大善。佛者,即覺悟者,而覺悟的境界正是大善的境界。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